利率平价理论评析
《第二章 利率平价理论》详解课件
![《第二章 利率平价理论》详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7c7ee0aa00b52acfc7cade.png)
S r
e t 1
* t
S
e t 1
e t 1
rt r
* t
上式就是无抵补利率平价(UIP)的一般表达式
S 1 rt (1 rt* ) 是UIP的准确表达式 St
二、抵(抛)补利率平价: 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 / CIP)
E ( Ri ) R f
E ( Rm ) R f
R f E ( Rm ) R f im
2 m
im
E(R
m
) R f im
就是风险报酬。
一般地,我们将投资者分为三种类型:书P14 ⑴ 风险厌恶者;⑵ 风险偏好者;⑶ 风险中立者。 对于风险中性者而言,若 E( Ri ) R f ,则风 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是无差异的。换句话说,风 险中性者只关心预期收益率,哪种资产收益高, 就投资于哪种资产,而不考虑投资的风险。 6. 金融资产的投资期限为1年,投资所获利息在 到期时一次性支付,到期前不支付任何利息。 7. 国际间资金的流动没有限制,允许金融资产的 跨国投资。
(一)CIP成立的前提条件
(二)CIP的推导
(一)CIP成立的前提条件 除了UIP中提到的一些条件以外,CIP还需要 两个假定: 1. 所有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的,他们在套利活 动中会通过远期或期货外汇交易来规避即期汇率 变动的风险(套期保值)。 2. 不考虑投机者、贸易商等其他外汇市场参与 者对远期汇率的影响。即假定远期汇率只由套利 行为决定。
RR
令
*
S
e t 1
St S te1 :预期一年后名义汇率的变 St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90a6834a7302768e9939f0.png)
利用这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利率平价理论来分析: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资金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会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元汇率近期的上升符合这一理论。
美联储没有错过2010年6月以来的任何一次加息机会,7次会议连续加息175个基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ECB)预计将在今年全年维持利率于目前的2%不变,日本央行则一如既往坚守零利率政策。
以上利率前景预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虽然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3%以上的GDP增长率依然称得上亮丽。
无论欧元区还是日本,经济增长预期都遭到调降,经济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现了较明显的放缓迹象。
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差别和利差的扩大更加明显,吸引投资者卖出欧元、日元而买进美元,支撑美元2008年以来持续走贬的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从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联储已有5次升息共计125个基点,美元为何一直走贬?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否有矛盾之处?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时间美元加息和贬值的共存并不矛盾。
利率是本币资金的价格,汇率则是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因此,实际上,影响汇率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存款或投资的实际价值的增长率,也就是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
加息只是名义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对美元形成支持。
正因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于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升息理论上讲就不能提振美元汇率。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来分析:与利率平价理论不同,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更适用于对长期汇率的预测。
它强调通胀对汇率的影响,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汇率下跌)。
因此,在任何一本《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上,我们都会看到“通胀上升在长期会导致本币贬值”的说法。
但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来美国通胀压力的上扬却伴随美元的升值?实际上,美元汇率变动并非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二字。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9ce5cd53186bceb19e8bb0a.png)
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通过对利率平价理论内容的分析,以及其在开放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了解利率平价理论的应用。
关键词利率平价套利时间套汇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利率平价被首次提出后,利率平价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
它与购买力平价所不同的是考察资本流动(而不是商品流动)与汇率决定之间的关系,它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汇率变动的原因——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利率平价同样并非是一个完善的汇率决定理论,由于利率平价理论的一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加上影响未来汇率变动的因素的复杂性,使利率平价理论在短期汇率的价格猜测在实践上有所偏移,因此,利率平价理的实际效力具有不确定性。
一、利率平价理论内容及其分析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的,解释了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远期差价(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
高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低利率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牟取利润。
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
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蚀之虞。
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货币的即期汇率下浮,远期汇率上浮;而高利率货币的即期汇率上浮,远期汇率下浮。
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有远期贴水。
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会不断扩大,直至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
这样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
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第15章 第三节 利率平价理论第三版
![第15章 第三节 利率平价理论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051b8083d049649b66581f.png)
f −e e
3.抛补的利率平价 3.抛补的利率平价
本币存款的收益率= 本币存款的收益率=
i
;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i* +
大量的套利活动和掉期交易, 大量的套利活动和掉期交易,使得低利率货币的现汇 汇率下降和期汇汇率上升, 汇率下降和期汇汇率上升,高利率货币的现汇汇率上升和 期汇汇率下降。直到两种资产的收益率相等, 期汇汇率下降。直到两种资产的收益率相等,抵补套利活 远期汇率差价(?表述是否正确) 动才会停止,此时远期汇率差价(?表述是否正确 动才会停止,此时远期汇率差价(?表述是否正确)正好 等于两种货币的利差。 等于两种货币的利差。
e
元本币用于购买外币一年后的本利和为: 将1元本币用于购买外币一年后的本利和为:
1 1 + i* ) × f ¥ / $ = ( $ e
i +
(1 + i ) f
*
e¥
(6)
f 单位本币; 将1元本币用于购买外币存款一年后的收益为 (1 + i* ) ¥ − 1¥ 单位本币; e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率为: * f − e 。
在19世纪末金本位制的条件下,英国政策制定者就意识到通过调整利 19世纪末金本位制的条件下, 世纪末金本位制的条件下 率能够影响汇率,即提高利率本币升值,降低利率阻止本币升值。 率能够影响汇率,即提高利率本币升值,降低利率阻止本币升值。 早在1889年 劳兹( 在观察维也纳远期外汇市场的交易时, 早在1889年,劳兹(Lotz)在观察维也纳远期外汇市场的交易时,就 1889 曾用利率差来解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曾用利率差来解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 但是直到1923年 才由 但是直到1923年,才由John Maynard Keynes(1923)在《货币改革论 1923 (1923) 》(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中才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率与汇率之 ) 间的关系,指出两国间的利差导致套利性资本的国际间流动, 间的关系,指出两国间的利差导致套利性资本的国际间流动,这种资本流 动对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动对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凯恩斯的上述汇率理论被称 古典利率平价理论。 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 19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艾因齐格( Einzig) 19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艾因齐格(Paul Einzig)提出了利率平价动 年代 态理论的“互交原理”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 态理论的“互交原理”(the theory of reciprocity),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 ), 远期汇率与利率的相互关系,真正完成了古典利率平价体系。 远期汇率与利率的相互关系,真正完成了古典利率平价体系。
中美利率及汇率相关性的理论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
![中美利率及汇率相关性的理论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f5a375f524ccbff02184c4.png)
中美利率及汇率相关性的理论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关于《中美利率及汇率相关性的理论综述_贸易经济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利率平价理论众所周知,利率平价理论是连接利率和汇率的桥梁。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率有密切的联系。
利率平价学说可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一)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该理论的经济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平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假设A国利率高于B国利率,则A国远期汇率必将升水,A国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将贬值。
反之亦然。
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从而使金融市场处于平衡状态。
(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二、汇率与利率的联动机制分析利率对汇率产生的影响,主要从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方面展开。
经常账户方面,利率变化通过影响企业成本进而影响出口,引起国际收支变化,最终影响汇率变动。
资本账户方面,利率变化通过影响套利资本流动,引起国际收支变化,最终影响汇率变动。
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也可以这样分析。
一方面,汇率变动会通过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影响到国际收支,最终影响利率。
另一方面,汇率变动会通过投资者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而影响到国际套利资本的走向,最终影响利率。
三、中美两国利率与汇率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利率与汇率之间互动关系的建立始于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和1996年的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开放了金融市场,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深。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利率汇率的联动性。
中美利率和汇率的相关程度可以用数据表示。
魏巍贤检验结果显示:中美汇率对利差的弹性系数0.4468,相关系数为0.8224,即人民币对美元每变动1%,大约有0.45%应归因于利率差。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践检验2500字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践检验2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c6517c5c281e53a5902ff08.png)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实践检验2500字利率平价理论是研究汇率决定及利率与汇率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国内学者依据不同时期的数据,对人民币即期及远期汇率进行过比较,对相关研究所依据的汇率数据或者太过久远,或者跨度太大,本文试图从2010年6月二次汇改后的数据入手,重新对该理论利率在我国适用性进行了检验,得出了人民币远期汇率偏离值在境内境外市场、不同期限、以及重大汇率政策调整期表现的相关结论。
利率平价人民币汇率偏离一、利率平价理论的回顾利率评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2年在《货币改革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后经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发展而成。
主要研究国际市场利率与汇率的关系。
利率平价理论是除购买力评价理论之外最重要的一种汇率决定理论,且购买力平价理论依照的是商品价格,利率评价理论依照的是资金价格,而由于资金的流动性大于商品,资金的价格更容易衡量,同时该理论将经济运行活动中最能体现货币资金价格的两个因素利率和汇率联系起来了,因而利率平价理论特别是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被认为是更加贴近市场同时更容易量化的汇率决定理论。
理论平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低的国家以谋取利润。
但套利者在比较资金收益的同时,不仅仅要考虑两种资产的利率,还会考虑两种资产低的兑换成本,即汇率。
因而为锁定收益、避免汇率风险,套利者在进行即期资产兑换的同时,往往还要将其与远期或掉期业务相结合。
因此大量套利操作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即期汇率下浮,远期汇率上浮,而高利率国货币的即期汇率上升,远期汇率下浮,即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
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货币资产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套利活动停止,达到利率平价平衡点。
二、模型设定及指标选取说明利率评价理论分为无抛补利率评价理论和抛补利率评价理论,这里主要研究抛补利率评价利率,其公式可以描述如下:(F-S)/S=I-I1其中:S为即期汇率(直接标价法),F为远期汇率(直接标价法),I为本币利率,I1为外币利率。
利率平价理论能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吗
![利率平价理论能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吗](https://img.taocdn.com/s3/m/7fedb57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7.png)
利率平价理论能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吗引言:人民币汇率变动一直备受关注,而解释这种变动的理论有许多。
其中,利率平价理论被广泛应用,认为它可以解释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本文将探讨利率平价理论,探究其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能力,并对该理论的局限性进行评估。
1. 利率平价理论解释:利率平价理论,又称利差平价理论,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种基本理论,用于解释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
该理论认为,两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动主要由两国利率之差决定。
具体而言,在利率平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2. 利率平价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变动:利率平价理论在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方面有一定的适应性。
首先,汇率是市场上供求双方的交互表现,而利率是影响投资和资金流动的重要因素。
当两国的利率差异变动时,投资者可能会调整资金流动,从而导致人民币汇率产生波动。
其次,利率平价理论主要适用于短期汇率波动的解释,更加考虑市场的短期行为和交易者的预期。
在人民币汇率波动频繁和经济变化较大的时候,利率平价理论可以提供一种参考。
3. 利率平价理论的局限性:尽管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有一定解释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该理论忽视了其他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如经济增长、贸易状况和政府政策等。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一因素的解释能力有限。
其次,利率平价理论在考虑利率差异时,未必能准确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
国际利率的差异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通胀、金融政策和风险溢价等。
最后,利率平价理论只适用于特定的时间段和市场状况,可能无法覆盖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全貌。
4. 其他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理论:除了利率平价理论外,还有其他理论可以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
例如,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货币汇率应该与国内外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相衡量。
资产价格平价理论则关注金融资产价格之间的差异对汇率的影响。
同时,市场预期和政府干预也是解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3f10cbde2bd960590c677a8.png)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利率平价理论公式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公式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5a001889eb172dec63b755.png)
利率平价理论公式|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概述利率平价理论 (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
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
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
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
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
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虑。
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
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
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利率平价理论核心观点通过利率同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的原因。
该学说认为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差决定的,(远期汇率的升水、贴水率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异)并且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在没有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的情况下,远期差价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interest parity)成立。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利率平价理论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UIRP)和抛补的利率平价(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CIRP)两种。
关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
![关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68bf612b160b4e767fcf61.png)
关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一、利率平价理论综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的利率平价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解释了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
根据理论平价理论,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的存在贬值预期.因此,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差异有密切的关系。
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和按照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
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直至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
利率平价理论包括抛补的利率平价说(CIP)和非抛补的利率平价说(UIP)。
非抛补的利率平价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费雪敞开(Fisher Open)”。
理论界一般认为,只有在市场效率很高、具有信息高度透明和不存在任何扭曲的情况下,两种利率平价水平才会相等(CIP=UIP)。
二、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的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等于两国货币的利率差异。
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即期升值而远期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即期贬值而远期升值。
抛补的利率评价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在公式的等式中,边为1+远期升水/贴水,右边则表示本/外国利率差异。
例如,即期美元/德国马克是$/DM,6个月远期汇率是如果美元6个月的利率是6%,马克为%,则马克升水等于:[1+()]/]2 =。
而利率差异等于[1+]/[1+]=。
式通常可以简化为:则:2() /=≈利率差==,因此,在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中,两国货币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等于两国利率的差异。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1479b6e009581b6bd9ebaa.png)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1.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讣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劢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劢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劢。
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讣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b9bf08c281e53a5802fffb.png)
利用这利率平价说和购买力平价说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利率平价理论来分析:利率平价理论认为资金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会使利率较高的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元汇率近期的上升符合这一理论。
美联储没有错过2010年6月以来的任何一次加息机会,7次会议连续加息175个基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央行(ECB)预计将在今年全年维持利率于目前的2%不变,日本央行则一如既往坚守零利率政策。
以上利率前景预期的背景是,美国经济虽然自2008年以来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但3%以上的GDP增长率依然称得上亮丽。
无论欧元区还是日本,经济增长预期都遭到调降,经济基本面都在今年出现了较明显的放缓迹象。
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差别和利差的扩大更加明显,吸引投资者卖出欧元、日元而买进美元,支撑美元2008年以来持续走贬的形势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从20010年6月到12月,美联储已有5次升息共计125个基点,美元为何一直走贬?这与利率平价理论是否有矛盾之处?答案是否定的,即那段时间美元加息和贬值的共存并不矛盾。
利率是本币资金的价格,汇率则是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因此,实际上,影响汇率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存款或投资的实际价值的增长率,也就是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
加息只是名义利率的提升,而只有实际利率的提升才能对美元形成支持。
正因为如此,如果升息的速度慢于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升息理论上讲就不能提振美元汇率。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来分析:与利率平价理论不同,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更适用于对长期汇率的预测。
它强调通胀对汇率的影响,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对外贬值(汇率下跌)。
因此,在任何一本《国际金融学》教科书上,我们都会看到“通胀上升在长期会导致本币贬值”的说法。
但是为什么近一段时间来美国通胀压力的上扬却伴随美元的升值?实际上,美元汇率变动并非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二字。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75961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f.png)
购买⼒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1.购买⼒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决定的。
这⼀理论被称为购买⼒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平价认为:⼀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为两国货币的购买⼒之⽐。
⽽购买⼒的⼤⼩是通过物价⽔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平价⼀些不⾜的⽅⾯。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进⾏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从总体上看,购买⼒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尽仍受到西⽅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泛地应⽤于预测汇率⾛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平价⽅⾯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实⾏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政府企图通过⼲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斯蒂尔尼为代表的⾮官⽅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平价理论认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227b2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5.png)
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它只考虑了商品和劳务,而没有考虑资本流动,利率平价就是对此进行了修正。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由利率差异所决定,即一国货币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差异(升水或贴水)近似等于该国利率和所兑换货币国利率的差异。
利率平价包括非抵补利率平价、抵补利率平价和实际利率平价三种形式。
一. 非抵补利率平价1.Def :非抵补利率平价(UIP ,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没有抵补的外汇投资时,所获得的收益等于没有汇率风险所获得的收益,即等于预期获得的收益。
2.假设条件:投资者是理性预期和风险中性,没有交易成本和资本管制,套利资金是充分的,债券是完全替代的。
3.公式:假设*,i i 分别是指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投资在t 到t+1时期的利率。
t S 代表外汇市场即期汇率,1()t t E S +代表t+1时期外汇市场的预期汇率。
所以,公式为 *1[(1)](1)t t t t t E S i S i ++=+ 变形得, 1*()(1)(1)t t t t t E S i S i ++=+ → *1*()(1)t t t t t t t E S S i i S i +--=+当*t i 很小时,*(1)t i +→1,所以*1()t t t t t t E S S i i S +-=- 令1()e t t tt E S S SS +-= 代表汇率的贬值程度,那么原式可以写成*e t tS i i =- ,这就是无抛补的利率平价条件,用文字表达通常为: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预期贬值(升值)幅度。
公式的另一种解释:如果某个人有1单位的本币,国内一年期资本市场利率为t i ,同期国外一年期资本市场利率为*t i 。
那么此人在假设条件下,本国的投资策略:一年后收益为(1t i +)。
外国的投资策略:先将1单位本币按即期汇率t S 兑换成1t S 单位的外币,在投资于一年期的外国资本市场,年末得到*(1)t t i +单位的外币收入,再按预期汇率1()t t E S +兑换成本币*1()(1)t t t t E S i ++。
从利率平价说角度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分析
![从利率平价说角度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8ce5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3.png)
从利率平价说角度对远期外汇市场的分析利率平价是指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利率差异与两国货币之间的远期汇率差异之间存在一种关系。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货币的远期汇率的变动幅度应该等于两国之间的名义利率差异。
在远期外汇市场中,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合同,在未来其中一特定日期以事先确定的汇率进行货币兑换。
远期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投机者等。
利率是一种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的指标。
在利率平价理论中,假设不存在交易成本和限制,资金可以自由流动。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利率差异与远期汇率差异之间存在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机会。
以美元和人民币为例,假设美国的名义利率为5%,中国的名义利率为6%。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以美元计价的远期汇率应该为1.06美元/人民币。
如果实际远期汇率为1.08美元/人民币,那么投资者将选择在中国投资,因为中国的利率更高,从而赚取套利收益。
然而,利率平价理论只是一个理论假设,并不总是成立。
实际市场中,存在交易成本、限制和不确定性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远期汇率与利率之间的不一致。
以下是分析远期外汇市场的一些主要因素:1.交易成本:远期外汇市场存在交易成本,包括手续费、佣金和报价差等,这些成本会影响套利的可行性。
如果交易成本过高,即使存在利率差异,也可能无法进行套利交易。
2.政府限制:政府可能通过管制资本流动、设立限制性政策等手段来干预外汇市场,使得利率平价理论失效。
这些限制可能包括货币干预、资本流动管制和利率调控等。
3.市场不完全:远期外汇市场并不完全有效,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操纵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导致远期汇率与利率之间的不一致。
4.风险溢价:利率平价理论基于无风险套利的假设,但实际市场中往往存在各种风险溢价,如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这些风险会导致远期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差异。
5.预期汇率:远期汇率受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影响。
如果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汇率变动有不同的预期,就会导致远期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不一致。
利率平价理论 Interest Rate Parity 介绍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
![利率平价理论 Interest Rate Parity 介绍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https://img.taocdn.com/s3/m/be920eca5ef7ba0d4a733b22.png)
. 利率平价理论 Interest Rate Parity 介绍认为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
由凯恩斯和爱因齐格提出的远期汇率决定理论。
他们认为均衡汇率是通过国际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形成的。
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
但套利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时,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所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即外汇风险。
套利者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以避免汇率风险,保证无亏损之虞。
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是,低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下浮,期汇汇率上浮;高利率国货币的现汇汇率上浮,期汇汇率下浮。
远期差价为期汇汇率与现汇汇率的差额,由此低利率国货币就会出现远期升水,高利率国货币则会出现远期贴水。
随着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远期差价就会不断加大,直到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这时抛补套利活动就会停止,远期差价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利率评价说的基本观点: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
3.外汇市场:是指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
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前,一般人对外汇市场的了解仅是一个外币的概念,然而历经几个时期的演进,它已较能为一般人了解,而且已应用外汇交易为理财工具。
4、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发展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并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加以完整的阐述。
该理论是一个古老的,同时又是最基础的汇率决定理论。
从该理论诞生起,便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直至现在,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前提和假设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而各国的价格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其货币的购买力,因此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取决于各国价格水平的对比。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552636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a.png)
开放市场中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和运用在经济学中,开放市场政策是一种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政策工具。
其中,利率平价理论也是开放市场政策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指导原则。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货币的利率差异。
具体来说,如果两国货币之间的利率差异为正值,那么汇率就应该以贬值的方式调整,以反映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在市场上的折扣;反之,则应该以升值的方式调整。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利率的差异来源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因素,如货币供求关系、国际投资流动等。
在这种假设下,利率平价理论可以被用于分析和预测汇率的走势,并为开放市场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
利率平价理论的运用能够对国际资金流动产生影响。
根据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那么资本流动就会流向该国,从而导致其货币贬值。
这可以促使国内出口商品更具竞争力,提高经济的出口收入。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利率低于其他国家,资本流动就会流出该国,导致其货币升值。
这会削弱国内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利率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际市场中存在各种非理性的因素,如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者的情绪等,这些因素可能使理论的预测不准确。
其次,理论仅考虑了利率因素,而忽略了其他诸如贸易差额、政治因素等对汇率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利率平价关系的影响。
综上所述,利率平价理论是开放市场政策中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和预测汇率走势,为国际资金流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然而,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利率平价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继续探讨利率平价理论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其在开放市场中的运用。
首先,利率平价理论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判断汇率走势的依据。
当两国之间的利率存在差异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将资金从低利率国家转移至高利率国家,以追求更高的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4-08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利率平价理论与我国利率、汇率政策协调问题”(项目编号2008JD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范立夫(1972-),男,山东汶上人,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周继燕(1985-),女,吉林九台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利率平价理论在不同国家成立与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对国外不同发展阶段的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梳理,并把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归纳为利率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性、模型修正等,可以发现,引入资产价格因素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政策指导。
关键词:利率平价;国际资本流动;利差套利;资产价格套利中图分类号:F8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79-05利率平价理论评析范立夫1,周继燕2(1.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辽宁大连116025)自凯恩斯提出利率平价理论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使得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由利率差异所决定,即两国货币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之间的差异(升水或贴水)近似等于该国利率和所指的外国利率的差异。
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远期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远期将升值。
换句话说,利率高的货币远期将贴水,利率低的货币远期将升水。
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
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存在贬值预期。
因此,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差异有密切的关系。
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和按照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
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直至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利率平价理论最显著的特征已不仅仅在于从理论上总结出外汇市场上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差额与远期汇率升(贴)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已成为投资者的决策指南和投机者的盈利工具。
在利率平价理论分析框架下,国际资本流动成为了汇率决定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汇率的频繁波动现象,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汇率的巨幅波动,其始作俑者可以说是国际资本流动。
尽管利率平价理论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该理论对中国当前的金融背景下利率、汇率政策的选择仍有着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外文献综述(一)理论溯源20世纪初,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资本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成为货币汇率(尤其是短期汇率)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传统的汇率理论都不能解释这一现象,如国际借贷说认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关系,购买力平价说认为汇率是两国相对物价的比率。
1923年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一书中,从资本流动角度,而不是2010年8月第24卷第8期经济与管理Economy and Management Aug.,2010Vol .24No .8●经济述评79经济与管理(月刊)2010年第8期··从商品角度来研究汇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利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他指出:远期汇率同即期汇率之间的差价,如果按百分率来表示,趋近于两个不同金融中心之间的利率差额。
远期利率与即期利率的差价,还会按照供给状况,围绕利率平价上下波动。
[1]凯恩斯初步建立了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框架。
凯恩斯之后,英国经济学家保罗·艾因齐格(1937)在《远期外汇理论》(The Theory of Forward Exchange )一书中,提出了利率平价理论的“互交原理”,揭示了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利率、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利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真正完成了古典利率平价体系。
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西方学者在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变化了的国际金融市场新格局,对远期汇率决定作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并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了新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包括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和非抛补利率平价理论。
(二)实证研究Stein (1965)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远期汇率变化和利率平价变化关系的理论决定因素,并对两者关系实际价值进行了估计并得出结论:远期汇率的实际变化往往小于利率平价理论所要求的变化。
Aliber (1973)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大多数学者没有解释以套利为目的而未被利用的获益机会以及预期角度的利率平价的重要性,提出三个解释因素:交易成本、违约风险以及非货币收益、违约风险、非统一的相关收益等因素的组合。
Michael P.Dooley 和Peter Isard (1980)对1970-1974年欧洲市场利率和德国马克贷款利率变化利用投资组合行为模型进行了研究,认为:给定一国资本流动控制预期的情况下,由于政治风险而存在的利率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在外的债务总量以及世界财富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分配,而利差的变动是由于对资本控制的有效税收。
伴随资本控制预期的政治风险将导致对利率平价的偏离。
Mishkin (1984)对国际平价条件下关于各国实际利率是否相等作了实证研究。
实证结果否定了各国实际欧元利率相等的假说,同时也否定了非抛补利率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共同假设以及远期汇率预测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无偏性。
Gregory (1987)以加拿大和美国两国为例,采用1972年1月-1985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利率平价和理性预期的共同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对即期汇率和利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利率平价理论。
Jyh-Lin Wu 和Show-Lin Chen (1998)对实际利率平价作了重新检验。
他们选取了1979年1月-1996年9月的月度数据对基于CPI 的实际利率平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不支持实际利率平价的结论;采用了三个基于面板的单位根检验,运用欧洲市场利率的月度观察数据,对实际利差的平稳性进行了ADF 检验,得出支持基于面板检验的实际利率平价假说的结论,该结论与自1979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快速进程是保持一致的。
(三)简要评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把人们对汇率研究的视角从商品市场转移到资本市场,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远期汇率变动与利率变动的关系,但由于当时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古典利率平价理论没有用具体的数学模型表示汇率利率的数量关系,限制了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应用;现代利率平价理论是其他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石,理论上提出了外汇市场上本国利率和外国利率的差额与远期升(贴)水的数量关系,为各国对汇率的调节和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投资者预测远期汇率提供了指南。
但该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经济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利率平价理论的应用价值。
二、国内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很多学者也一直在研究利率平价理论视角下利率和汇率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检验利率平价理论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利率平价模型的修正。
(一)利率平价理论适用性主流观点认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
张萍(1996)考察了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表现,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利率和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将更接近于没有引入交易成本的利率平价的表现形式,因为任何能够有效地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自由化措施将缩小中性区间80的宽度。
她提出,由于短期资本的有限流动性、汇率形成缺乏效率、汇率预期形成机制的简单化,当前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有悖于利率平价理论。
杜金珉和郑凌云(2001)通过对中美两国利率差异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关系的检验与分析得出了很相似的结论,他们指出,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利率平价理论,因为中国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利率平价理论的大多数假设。
郑春梅和肖琼(2006)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并不适合,人民币利率上调对汇率并不存在升值压力。
这一结论与利率平价基本理论的预测结果恰好相反。
然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利率平价规律在我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熊原维(2004)认为,利率对中国的长期汇率影响有限,从而侧重分析了利率平价理论所描述的短期内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的特殊金融市场环境,分析了中国利率对汇率的传导机制,得出结论:由于外资银行、QFII等在今后将成为短期资本流动更便捷、更快速的渠道,并且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汇率体制作相应改革,因此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在中国将逐渐具备,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将更加具有适用性。
张占威(2007)采用了矩阵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不同经济形势组合情况下,能够避免大规模国际资金流动的人民币汇率远期波动幅度,得出结论: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变量,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将不断提高。
江春、刘春华(2007)在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基础上,对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转轨时期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深层次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利率平价在中国的拟合性较低。
但随着市场利率化改革的深入和货币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利率平价在中国的拟合性正逐渐优化。
(二)利率平价视角下的利率———汇率联动性何慧刚(2007)从利率平价理论出发,分析利率和汇率的相互作用,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了中国偏离利率平价的现实原因,对利率平价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增强中国利率—汇率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策略。
荀玉根(2008)立足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及政策意义。
以利率平价模型为视角,对1985-2007年中美两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联动关系偏离了传统利率平价模型所阐述的结论,利率平价模型中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性关系在中国表现不明显,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解释性不强。
李伟杰(2009)回顾了利率平价理论和利率汇率联动的相关文献,归纳了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人民币利率—汇率联动状况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