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原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合理构建师生的关系中解释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字:师生关系、构建、尊重师生关系是学校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两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效率和教师教学成效的高低。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信念相通【2】,让爱传递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事物各个方面协调和多样化的统一,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与学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积极、健康、有序、激情的互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成长的主体,任何一方都不可忽略。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上。

共同的目标追求可以是多方面的,大到理想信念的追求,小到行为举止的标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确立学生可以认同的理想信念、目标追求。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和学生沟通、热爱自己的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学生也只有感受到了这种感情,才会向老师打开闭锁的心扉,犹如朋友、家人般倾诉自己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

二、情感相亲,尊重理解【3】情感相亲是师生在心理、情感上的需要,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从古时的“亲其师,信其道”,到今天教育理念中的师生互爱互依,都体现了情感相亲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

如何与学生“情感相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以达到师生“心心相印”的境界呢?我想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教师具有博大的胸怀和真挚的爱心。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 10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 10教师与学生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教师行动研究);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有学籍的人;
学生观:就是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
(1)传统的学生观: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师道尊严、视学生为被动客体,看成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西方的传统学生观(比较强调自由、尊重学生权利)
(2)现代的学生观:
①要弄清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了解学生基于不同身份享有的不同权利;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集体、共青团和少先队等。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对增强集体凝聚力、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包括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3.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权利:①使用教育资源权;②获得物质帮助权;③获得公正评价权;④程序性权利;⑤学生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等;
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作为学生,要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和教师交流,努力和教师保持良好关系;
校园中非正式群体具有正式群体不能代替的作用,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积极作用表现为:①能够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多方面需要;②具有舆论和辐射作用;③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若与正式群体一致,则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消极作用表现为:当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价值观与正式群体组织目标相抵触时,其消极作用会很明显;

教育原理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原理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受教育者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 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习者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 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
发展者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仅 接受知识,还得到全面发 展,包括身心、个性等方 面。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学生享有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 、身心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义务
教育原理第六章 教师与 学生
• 教师角色与职责 • 学生地位与权利 • 师生关系构建 • 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 • 学生发展与教育评价
01
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角色定位
01
02
03
引导者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促进者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 目标。
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师长 、完成学习任务的义务。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尊重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 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仅注 重知识传授,还要注重能力培养和 人格塑造。
03
师生关系构建
师生关系的类型
家校合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 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素质与能力
专业素养
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沟通能力
创新能力
情绪管理能力
与学生、家长、同事等 多方进行有效沟通。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和挑 战,保持良好的心态和
情绪状态。
02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时间:2011-04-30 18:21:52 来源:勤思教育网点击数:2128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5辅导班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原始部落的长者是最早的教师2、专职教师实在学校产生后出现的3、近代学制产生,教师成为一个专门职业(三)、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综合。

具体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模式。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

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与其它公民的权利不同。

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6项:(1)、教育教学权《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

”(2)、科研学术活动权《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管理学生权《教师法》第7条第3款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方面给予指导。

教育学原理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 •
4、 教师角色冲突及其解决 角色冲突是指人在同时进行相互矛盾的 角色扮演时所引起的角色之间的矛盾 。
• 38岁的卡特丽娜· 博齐是意 大利中部法努镇一家当地天 主教会属下的小学教师,不 久丢掉了工作。但就是这么 一件小事情,在意大利却引 起了轩然大波。几家主要大 报甚至专门辟出版面,介绍 卡特丽娜女士的故事。



• •
索里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层面对教师角色经 过梳理,按照从最消极的到最积极的感情因素, 排列为三类: ①消极的角色,包括“替罪羊”“侦探和纪律执 行者”; ②权威的角色,包括“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 传授者”“团体的领导”以及“模范公民”; ③支持的角色,包括“治疗学家”以及“朋友与 知己”。 [美]索里等著《教师心理学》高觉 敷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第三节
学生
师生关系
• 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 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 人。 • 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活体。 • 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 • 在妈妈的眼中,女儿当教师,容易找一个好老公。 • 在教师的眼里,女儿可以做任何事情,唯独不能 当教师。 • 在未婚男人眼中,娶回一个教师,相当于娶回一 个保姆、一个家教和一个文秘。

职业可以被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
业。
• • 专门职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 接受专门的教育; • 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 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表现 为专业工作者应获得本专业的资格证书,专 业内部有不同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的差异。
在旧社会,当老师被视为“文人末路”,素有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怨言。 元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 工、七猎、八农、九儒、十丐。” 郑板桥的《教馆诗》:“教馆本来是下流,傍 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身在囚。 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 步,遮却当年一半羞。”

项贤明主编马工程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项贤明主编马工程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
方面面,可以概括为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 能力和专业自主等五个方面。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理论
案例:“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 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 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 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 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 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 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你如何看待这种班级管理的做法?为什么?
三、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理论(勒温,1939,教师领导方式实验):
领导方式 专制型
教师典型的领导方式
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 要求无条件接受命令,遵守严厉纪律 很少表扬学生 没有教师监督,学生不可能自觉学习
学生的典型反应
屈服,但不喜欢这种方式 经常推卸责任 学生易被激怒,不愿合作 教师一离开课堂,学习就明显松懈
我怎样做才能行?
关注教学情境和教学表 现,完成教学任务。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我怎样才能实现最大发展? 自我规划、不断更新
第二节 班主任
A 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 B 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 C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行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人)、教育手段(中间环节)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的形态:社会教育: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等)。

家庭教育: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等)学校教育: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本质: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相互制约的关系2、教育与人口控制相互制约的关系3、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的规律4、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社会(原始教育):教育水平低;没有阶级性;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紧密联系(二)古代社会(古代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商代);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的官吏、骑士、牧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浓厚的宗教性;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教学方法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教育经验,得出了丰厚的教育教学思想(三)近代社会(近代教育):1、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扬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促进了近代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的重视和对教育普及的追求。

《教育学原理》教师和学生

《教育学原理》教师和学生
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作为教师, 要熟练地运用积极角色技能,成功地扮演相应角 色,避免角色不清、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和角色 失败,杜绝侵犯学生权益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避 免消极行为。
教师的职业形象 1、 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 2、 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教师要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 教师的人格形象 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
具体发展途径
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自我教育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掌握)
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 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 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结构 性特征,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 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 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 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 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 习的典范。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业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 教育专业化;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理解) (一)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 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辨析题原理1.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泳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是一种程序化的反射活动。

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

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2.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

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育要更好地培养人,首先要了解人,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必然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而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4.文化教育学仍然没有脱离思辨的模式。

这种表述是正确的文化教育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批判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历史过程。

(3)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文化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他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是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因此,可以看出文化教育学仍然带有思辨的模式。

小学教育学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小学教育学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

教育理论知识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 础理论,了解教育规律和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跨学科知识
拓宽知识视野,掌握相关 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
教育技能提高方法论述
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
的教学方案。
教学实施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学 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
多元化评价方法
除了考试和测验等传统评价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作品展示 、口头报告、小组讨论、自我评价和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 法,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目标实现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 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
式。
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措施
家校共育理念
树立家校共育理念,明确各自在孩子 成长中的责任和角色,形成教育合力 。
家校互动平台
建立家校互动平台,鼓励家长和教师 之间分享教育经验、交流教育问题, 共同提高教育水平。
家长学校
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 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和素 质。
社会资源整合
家长会
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 学校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和学
生表现。
家访
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 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通讯工具
利用电话、短信、邮件等通讯 工具,保持家校之间的即时沟 通,及时反馈学生情况。
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等 方式,对家校沟通的效果进行 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沟通方
师生关系构建重要性
1 2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教师与学生
• 1.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 2. 知识体系的组织者 • 3. 共生关系的对话者 • 4.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 5. 不断发展的学习者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教师要努力做到的“三个牢固树立”:
•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好教师”的四条要求:
• 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
学习目标
• 了解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特点及意义 • 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内容、途径 • 熟悉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 • 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任务与职责 • 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 描述理想的师生关系特点及建构策略 • 了解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观点,阐述理想的学生观 • 阐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3. 热爱、尊重学生 • 4. 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二节 班主任
班主任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 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做好 班主任工作,需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任务与职 责,掌握建设班集体的方法。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 1. 价值性 • 2. 伦理性 • 3. 复杂性 • 4. 教育性 • 5. 创造性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三)教师职业的意义
• 1. 传播人类文明 • 2. 传递社会价值 • 3. 开发学生潜能 • 4. 升华人生价值
一、教师职业与教师角色
(四)教师的角色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第八讲

教育学原理第八讲

3.知识传递、智力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 系
知识与能力不是对立的,也不是自然统一的。知识的掌 握是能力(智力)培养的基础,能力的培养是知识学习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知即无能”。 知识学习本身具有教育性,态度的养成是建立在知识学 习的基础上,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渗透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知即无德”。
5.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 认识过程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只看到线性的教学 过程,看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因此这种 观点试图突破认识过程,将认识过程纳入交往过程, 把知识的获得看作交往的一个内容来看待,交往又不 止于知识。
(三)教学过程的类型
1.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明了”:明确观念。 “联想”:将某个观念与其它观念结合起来。 “系统”:知识的系统化。 “方法”:知识的应用。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相当重视学生自己的 自觉努力,相当重视师生之间有差异的平等关系,相当重视 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中国古代的教学方式有密切关系。这 些原则至今还闪烁着奕奕光辉,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虚心地向我们的古人学习,应该 用心地体会和大胆地实践这些教学原则。
第八讲 教学
一、 教学的概念
1.中文“教学”的词源 从中文“教”、“学”二字的构成上看,“教”是 源于“学”,“教”、“学”始终是相互伴随的活动, 所谓“教学半”、“教学相长”。而“学”,“学者, 觉也,以反其质。”从词源上说,中国古代“教学”就 是“教育”,重点在于人格的养成和人性的提升,而不 仅仅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的规定性定义
1.定义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 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 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 2.定义特征 (1)双边性 (2)交互性 (3)意向性: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 学的行为。“教”与“学”二者互为条件。 (4)成就性:其一指教师教学生学;其二指学生学到了 什么。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精选课件PPT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精选课件PPT
❖教师职业需要创造性。
2021/3/2
9
第一节 教 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
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标准化 教师教育专业化 教师管理制度化 教师专业团体形成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
2021/3/2
10
2021/3/2
15
第一节 教 师
2. 教师专业发展一般阶段(基于胜任的视角)
❖适应阶段:“立住脚” ❖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站稳脚” ❖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站好脚” ❖“徘徊阶段”:“上下求索” ❖教师“成名”阶段:“游刃有余” ❖教师“成家”阶段:“大放异彩”
2021/3/2
16
第一节 教 师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重心图
2021/3/2
11
第一节 教 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社会职业人的专业成
长过程。它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 供全程支持,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 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
2021/3/2
12
❖写教后记:记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教学机智、学生 问题、学生见解、学习心得
2021/3/2
19
第一节 教 师
做学习型教师
❖从文献资料学习 ❖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向自己学习(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教师在三个世界学习:
❖经验世界:在做中学习 ❖语言文字世界:向书本学习 ❖虚拟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化学习
(教师与同行的对话)
(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教育学原理——教师与学生时间:2011-04-30 18:21:52 来源:勤思教育网点击数:2128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5辅导班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原始部落的长者是最早的教师2、专职教师实在学校产生后出现的3、近代学制产生,教师成为一个专门职业(三)、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教师的社会作用、教师的政治地位、教师的经济待遇、教师的职业权利和教师的从业标准。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社会性(1)、学生来源于社会(2)、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2、工作的复杂性3、劳动的创造性(1)、社会发展需要创造(2)、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3)、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创造性(4)、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只有因人、因事、因事、因地制宜的创造(5)、教师工作的艺术性4、言行的示范性5、劳动的长期性(1)、学生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2)、教师自身知识储备、掌握教育规律需要较长时间(3)、社会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需要较长时间(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1、何谓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育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质的拓展,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创新;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已广泛的文化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3)、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包括设计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4)、专业自我的形成。

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综合。

具体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模式。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二是作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这部分权利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

这两部分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有一部分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师职业所独具的,与其它公民的权利不同。

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权利包括以下6项:(1)、教育教学权《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

”(2)、科研学术活动权《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3)、管理学生权《教师法》第7条第3款规定教师有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

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方面给予指导。

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师生及同学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

教师有权利严格要求学生,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提出批评。

并根据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4)、获取报酬待遇权《教师法》第7条第4款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息”的权利(5)、参与民主管理权《教师法》第7条第5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称为“教师的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法》第7条第6款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此外,根据《宪法》和《教师法》,教师还有申诉权和人身人格权2、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像教师的权利一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义务;二是作为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这部分义务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联系,是教师特定的义务。

这两部分义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作为公民应承担的一部分义务体现在教师特定的义务中,教师的特定义务有一部分是公民义务的具体化、职业化。

两者也各有一部分是独立的,互不重复。

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应承担的义务主要有以下6项:(1)、遵纪守法义务《教师法》第8条第1款规定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这项可称“尊纪守法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3)、教书育人的义务(4)、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教师法》第8条第4款规定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教师法》第8条第5款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6)、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义务《教师法》第8条第6款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这项义务可称“提高水平”的义务二、学生(一)、学生的特点1、这里的学生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与在自然状态下学习的人是不同的。

2、学生的特点(1)、一系统学习间接知识为主(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这种主体性体现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学生的权利(1)、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18岁以下的任何人都是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拥有包括生存、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们个人成长与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动权利。

为了保护这些权利,又提出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念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2)、我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在履行《公约》的同时,在《宪法》第49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儿童权利公约》,我国儿童享有受教育权、保护权、独立财产权、生活获得照顾权、民事活动代理权、休闲娱乐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荣誉权、著作权和平等对待权。

2、儿童的义务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三、学生群体(一)、学生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文件和原则明确规定群体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群体,如学校的班级、教研室、各级行政组织和车间、班组等2、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明确规定的目的,学生由于相互之间的喜爱、兴趣与好感而自发结合的群体,他们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规范(二)、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1、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2、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3、学生群体的风气、舆论对学生的影响4、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四、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类型1、教师中心论:传统教育2、学生中心论:现代教育(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罗森塔尔效应第二、教师领导方式:民主、专制或放任第三、教师的智慧第四、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2、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3、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发展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