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

合集下载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个诘问谈起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个诘问谈起

江西社会科学2013.132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一个诘问谈起■马新宇在《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中,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针对马克思的诘问:“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本文意在阐明,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前提,改变世界是解释世界的理论归宿,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统一的。

无论是在提出诘问的海德格尔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这种统一都显而易见。

同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力图克服传统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但采用的方式不一样。

海德格尔通过对“人生在世”结构的分析,消解了这一对立,指出人与世界的天然一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世界即是改变世界;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在此意义上,对世界的解释必然要诉诸于改变,改变世界即是解释世界的彻底实现。

[关键词]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存在;实践[中图分类号]B3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3)01-0032-05[基金项目]西北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价值虚无主义的成因研究”(11NW34)马新宇,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博士。

(陕西西安71012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最后一条,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 (P57)这条提纲简明扼要地表达了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但对于这一点,海德格尔却提出了异议,他诘问道:“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对立?难道对世界每一个解释不都已经是对世界的改变了吗?对世界的每一个解释不都预设了:解释是一种真正的思之事业吗?另一方面,对世界的每一个改变不都把一种理论前见(Vorblick)预设为工具吗?”[2](P53)海德格尔的诘问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释世界即是对世界的改变,并以改变世界为预设,所谓的改变同时也是“思之事业”的体现;二是改变世界以解释世界为前提,解释世界的理论是以“理论前见”的身份而出现的改变世界的工具。

海德格尔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

海德格尔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

海德格尔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作者:朱立元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2期摘要:我们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最初是从海德格尔有关思想获得启示,使我们能够发现和重新学习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将实践存在论美学植根于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为一体的存在论根基之上。

董学文等先生指责我们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畸形拼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了。

本文引用大量资料证明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指出董文在对海德格尔著作缺乏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对其此在存在论作了许多曲解和误判,并以这种曲解为标准来批评实践存在论;具体论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之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以及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客观存在着的理论联系,证明海氏此在的基础存在论向我们开启和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是我们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介”;进而辨析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原则区别,指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主要缺陷与局限。

关键词:存在论;实践;马克思;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0)02-0101-12作者简介:朱立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200433)几乎在发表《“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的同时,董学文等人又连续发表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何以可能》(《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超越“二元对立”与“存在论”思维模式》(《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缺陷在哪?》(《内蒙古师大学报》2009年第4期)等文章来批判笔者提出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想法。

其主要理由是:“实践存在论”“泛化”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把完全不相容的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同海德格尔依托“此在”的存在主义的“存在论”“畸形地”组合在一起,在理论上“颠覆”和“瓦解”了唯物史观,陷入唯心史观。

这些文章指责我们“将马克思的实践观淹没和消泯在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之中,……在‘实践存在论’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海德格尔化’、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化’之后,势必也就同时完成了对自身的消解与破坏。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

‚此在‛与‚现实的个人‛——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一个比较研究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只有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桎梏,才能真正地达到澄明之境。

而马克思与尼采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者。

可以说,海德格尔是深谙马克思哲学的。

如果比较性地阅读《存在与时间》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透过海德格尔哲学中富于特色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哲学运思中,其理论的内在结构,竟有许多与马克思哲学的相似之处。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国外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才有把马克思哲学海德格尔化的理论倾向(如日本哲学家广松涉);而在国内,不仅在哲学史研究中,海德格尔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用海德格尔的思想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其文本依据主要就是《存在与时间》与《形态》,而‚此在‛与‚现实的个人‛分别是这两个文本中的重要概念。

因此,比较这两个概念,进而分析这两个文本,深入剖析两者哲学的内在异同性,对于研究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澄清哲学研究中的思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正是立足于此,作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探索中,存在的意义被当作一个不言自明的理论前提,究竟什么是存在的意义,却并未得到真正的思考。

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就是要追问存在的意义,使这一被遮蔽的境域开启出来,达到澄明之境。

而对存在意义问题的追问是由‚此在‛实现的,因此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便成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的前提。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此在‛的分析,就像康德认为,对认识可能性的分析是达到哲学形而上学的前提性条件一样,海德格尔也认为,对‚此在‛的分析,才能为追问存在意义问题,清理出一条可能的道路。

尽管海德格尔的‚此在‛也是在谈论人,但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即人并不是孤零零地存在在那里,成为对象性的存在,而是人寓于世界之中,人正是在寓于世界中生活的同时,领悟着存在的意义,正是在这种前理论性的整体领悟中,使人同其生活的世界同时绽现出来。

与海德格尔“对话”重读马克思的历史存在论

与海德格尔“对话”重读马克思的历史存在论

2020第05期·总第559一、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对话”的背景与必要性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遮蔽不明的状态。

这一点在第二国际理论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梅林、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理论家惯于依照实证主义的范式阐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依据梅林的观点,马克思只是否定了机械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范围内的权利,没有否定它在自然科学范围内的权利。

与梅林有着相似见解的普列汉诺夫认为,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回事,马克思的认识论就是费尔巴哈的认识论,马克思的实践原则就是费尔巴哈的实践原则。

与之相对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的批判立场。

科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历史与阶级意识》两本著作中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庸俗唯物主义发起了攻击。

依照科尔施的观点,第二国际理论家没有领会实践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

他主张用革命意志对抗实证主义。

卢卡奇则试图以黑格尔主义的方式将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哲学的框架下加以综合。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维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本质。

这一解读不仅突出了马克思哲学中的黑格尔传统,而且尤其突出了黑格尔传统中的费希特因素。

为此,卢卡奇在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免再次落入了抽象唯心主义的领域。

需要看到的是,无论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做实证主义的或黑格尔主义的解读,都无一例外地将马克思的历史存在论强行纳入到现代形而上学之中去了。

面对这样一种遮蔽不明的状态,20世纪[作者简介]祝薪闲,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博士。

摘要:晚期海德格尔曾在三天讨论班中断言,马克思的存在论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将该论断置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全部脉络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断言与其在较早时期提出的观点具有显著的一致性,是其对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定论。

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具有“历史的维度”,但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劳动”等诸命题的讨论,马克思哲学依然只是主体性哲学之一种。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 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阐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界。

其中,阐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阐释学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提倡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解释。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和解释不仅是思维活动,也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因此,阐释学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以及阐释学的概念,探讨阐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并展望阐释学的发展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呈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

第一部分将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背景和哲学观点,以及他对阐释学的理解和贡献。

第三部分将着重讨论阐释学的概念,探讨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结论部分,将对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探讨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并展望阐释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其对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的阐释学思想,通过对其生平、阐释学的概念以及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希望能够呈现出海德格尔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阐释学的研究,探讨其对当代哲学的启示,以及展望阐释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对阐释学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促进阐释学在哲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2.正文2.1 海德格尔的生平: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生于1889年,逝世于1976年。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并在弗赖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

他后来前往弗赖堡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开始发展出他独特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曾在一战中服役于军队,并受到这段经历的深刻影响。

探讨海德格尔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镜像的论文

探讨海德格尔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镜像的论文

探讨海德格尔真理观的马克思主义镜像的论文论文摘要: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全部思想是围绕“此在”、“解蔽”、“自由”、“非真理”等核心概念而展开的。

然而,海德格尔所谓真理的本质除了阐述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并没有给我们任何新鲜的本质。

如果说他的真理观在某些方面似乎接近真理,也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多个镜像的暗示。

论文关键词:解蔽;自由;非真理;迷误真理最一般的理解是,回到事实本身。

问题来自于什么是“事实”。

海德格尔认为,事实就是“此在”,就是回到反思前中的我思,对任何事不能表达。

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全部思想是围绕“此在”、“解蔽”、“自由”、“非真理”等核心概念而展开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这四个类似的“概念”的内涵已经做了详细而全面的阐释,只不过海德格尔给予了不同的名称以及表述上的玄化、杂乱、重复、矛盾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找到海德格尔的思想脉路。

如果说,海德格尔有某种思想上的“泄光”,不过是滑向“白天看星星”的神秘之境。

一、“揭示着的存在”与“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巴门尼德首次提出存在者的存在,追问为什么存在,却遗忘了更重要的问题——存在者的“存在本身”。

海德格尔不去追问为什么存在,不去研究存在的本质,而只关注“存在本身”,怎样存在,即存在者的境况、遭遇。

海德格尔用德文dasein表示一个有个性的存在,虽然黑格尔、谢林都用过,但海德格尔给予了特殊的意义。

ww中文一般被译成“此在”,或“亲在”。

它具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此在——我的存在,就是主观的存在,孤独的存在,亲自的存在。

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有个性的存在。

二是此在——永远都“在”。

此在是动态的,在过程中,在路上。

他认为,“存在”总是在不停地转化为不存在,转化为虚无和死亡,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似乎回应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启示

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启示

第39卷第1期 2018年1月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 ol.39N o.1J a n.2018文章编号:1674-8107(2018)01-0068-05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启示张涛(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借助海德格尔存在论框架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尝试,其内在理路是:认为存在即是实在,而构造实在的是实践,实践即生存,通过生存走向实在存在。

科西 克通过生存论要素上的内在转变来克服异化实践的伪具体世界,以达到本真存在,这也就把马克思海德格尔 化了。

科西克“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在批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忽视主体原则、价值原则与实践原则这 一片面性的时候,又走上了另外一种片面性,即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客体原则、真理原则和唯物原则。

在 当代中国,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唯物原则与实践原则、主体原则与客体原则、真 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等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路;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l674-8107.2018.01.010科西克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代表 作是《具体的辩证法》。

如何看待科西克的这一著作呢?学界基本上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 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如美国学者皮科纳提出它 是“忠实地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成功地提出了我们 时代的伟大哲学问题”;[1]国内有学者也认为,它 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全面解释与论 证,从而使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建立在坚实的基 础上,因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第二 种观点认为,它既不是海德格尔式的,也不是马克 思主义的。

[3]第三种观点认为,它是以海德格尔生 存论透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果。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摘要】马尔库塞是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在研究中深受海德格尔的思想启发,形成了独特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从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出发,探讨了他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借鉴和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演变过程。

文章还分析了马尔库塞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探讨了其理论对当代理论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尔库塞的研究路径及其对当代理论的重要影响,展望了未来马尔库塞研究的可能方向。

【关键词】马尔库塞、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影响、理论内涵、演变、后现代主义、启示、展望。

1. 引言1.1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被誉为“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个体解放的追求而闻名于世。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柏林和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时期。

在二战期间,他由于犹太血统而被迫逃离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前往美国,在那里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深受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深刻地理解并吸收了海德格尔对存在、历史和自由的独特见解,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和革命传统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马尔库塞以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对法西斯主义、消费社会主义等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分析而著称,成为当代思想界的重要人物。

1.2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为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历史的规律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趋势。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提倡对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变革性,以及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成果。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还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特点,强调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进行批判,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人力资源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刘念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2014级摘要:马克思的形上思想,不是单纯的形而上的思辨,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是在主观的基础之上开展的现实生活。

通过人类实践就可以将形上世界逐渐转变为现实。

因此在对马克思的形上思想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研究,还需要注重形上思想对现实问题的启迪,发挥其当代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和深化马克思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形而上学形上思想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的重要的理论指导,其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往往是局限在理论方面,对其实践性的研究则比较少,因此对马克思哲学的形上思想的现实意义的研究也比较少。

马克思的形上追求是基于对人类自由地存在而提出来的,其与之前的理想思想家的知识路径上的形而上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在提出形上思想的时候,以鲜明的实践精神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将现实赤裸裸地揭示了出来,并且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因此马克思的形上思想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具有科学性、现实性以及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形上思想的内涵马克思的形上思想主要是指其思想理论中关于形上追求的理论部分,要对马克思的形上思想的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将其与形而上学思想进行区分。

1.形而上学的含义汉语的中的“形而上学”是严复从《易经·系辞》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对“Mataphisica”这个词进行翻译而来的,其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凌驾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

形而上学这个概念最早是黑格尔开始使用的,其主要包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生成与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等。

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该观点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事物的产生、消失以及运动的过程,都看做是一种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减少,将事物看做是彼此孤立的,是和辩证法对立的一种观点。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它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实践性”,并且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人全面发展的思想。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技术观进行分析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它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这就是“实践性”。

这是马克思认识世界、关注人的钥匙,也是他认识的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其它文艺理论分野的关键点。

当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实践性”,但他却在解读他人的思想中始终存在,属于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角度出发,诠释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存在论、技术观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内涵,而且把它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刻内涵,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深层意义。

一、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哲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实践哲学同样可以成为形而上学,即实践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提供了又一个参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特质。

马克思以改变世界为宗旨,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开启了不同于意识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

海德格尔通过前科学的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进行分析,确定实践对于理论活动的绝对优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点。

存在的确是超越者,它不同于存在者,而存在之超越性只有在时间的视野下才能通达。

正是如此,海氏解构了传统形而上学,并言明,“任何存在论,如果它不曾首先充分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海德格尔的异化观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海德格尔的异化观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2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海德格尔的异化观李 启【摘 要】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开创者,对二十世纪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生存论的分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指出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状态-沉沦与被抛,给出了此在异化的原因-在世及超逾异化的方式-向死而在。

海德格尔的这一分析路径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有许多相似之处。

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这种分析对于当代研究人的存在问题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 异化 此在 生存论启蒙时代倡导通过人的理性来实现人及其社会的发展。

理性是人实现幸福生活的手段。

但进入到20世纪,理性片面的发展了自身,只保留了技术理性,理性从手段变成目的,全面统治了人以及人所在的社会。

20世纪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就是人的异化。

许多思想家都从自己的理论立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异化概念,但其对此在的共在、常人状态、沉沦与被抛的描述表明了海德格尔对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下人的异化状态的反思。

一、此在异化的表现及根源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哲学史上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用异化概念分析人的存在还是要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开始。

马克思对于人的异化的分析是从人的劳动入手,人的劳动的异化造成如下四个后果:物的异化、自我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卢卡奇继续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异化的分析,卢卡奇在肯定人的劳动在客观方面跟人相对立的同时,还指出人的劳动造就的商品生产关系对人的思维的异化,卢卡奇称之为物化。

卢卡奇指出:按照在占支配地位的商品形式影响下已经被物化的现代思维习惯[1]不能简单地作为量的问题来看待。

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开创者,师承胡塞尔,他对于人的异化的分析则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入手。

海德格尔对于人的异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一)此在异化状态-常人此在通过操劳巡视,不断的与上手事物打交道,此在通过这种方式组建着世界之为世界。

文明时代的生存矛盾与哲学的当代出场——兼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有

文明时代的生存矛盾与哲学的当代出场——兼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有

---------------------------------------------------------♦---------------------------------------------------------现代哲学2016 年第6期(总第149期)/十一月号MODERNPHILOSOPHY No.62016/General No.149/November文明时代的生存矛盾与哲学的当代出场—兼论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有关思想的解读#陈立新M【摘要】随着资本上升为社会生活之主导原则,现代社会的优越性与危机便同时呈现出来。

现代社会正是在持续不断 的批判中前行,马克思力求“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创制照亮了 现代生活。

当代哲学需要摆脱形而上学的抽象统治,在构建当代精神家园中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现代社会;资本;对象性本质;感性活动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 7660 (2016 )06 - 0001 -07卢梭的一句名言——“人人生而自由,却无 往不在枷锁中”,可谓脍炙人口,至今仍被人们 津津乐道。

或许流俗传颂这句名言,是因为它能 给人们追求自由提供不容分说的辩护和理据,但 卢梭清晰可辨地表达了“自由”与“枷锁”同在的相关性,且显而易见指向现代社会。

细究起 来,卢梭言简意赅诉说了现代社会这个“文明时 代”的生存境遇或生存矛盾。

由之而来当有关乎 事情之根本的问题:文明时代如此这般的生存矛 盾,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和影响?这一问题自现 代之始就被郑重地提了出来,接踵而至的便有积 极乐观与消极悲观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评 价,不一而足。

现代世界的发展状况和态势,较 之积极乐观的评价要欠缺一些,相比消极悲观的 判断又要丰盈一些。

全部问题的关键无疑在于,透过纷繁芜杂的生活表象,揭示现代生活的动 因。

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以“抓住事物的 根本”为理论自律,独具匠心地阐释了现代社会 本质,开启了植根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哲学运思路 向。

[doc]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性关联

[doc]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性关联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性关联2006年第1期(总第94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ongiian~SocialSciencesNo.1,2006Genera1.No.94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性关联张彤(黑龙江大学党委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性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考察,来完成其哲学变革的.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深厚的基础,并使其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存在着内在关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对历史性的强调,对我们具体地历史地解决现实问题,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生存;历史性;海德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06)01—0061—04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150多年的风雨历程.重读马克思,如何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冲动.要想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就必须首先廓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呢?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即一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它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再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或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一种见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把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人类历史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结论,通过这把”万能的钥匙”,就可以掌握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普遍发展规律.还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经济哲学等等.其实,这些观点都没有正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扬弃”的观念,没有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从而忽视了在马克思那里完成的根本性哲学变革.一马克思并没有写过完整的哲学论着,我们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大都是在恩格斯笔下完成I1I的.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阐Ll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以自然界为本原的一般唯物主义基础.恩格斯强调马克思是从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来改造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在恩格斯的理解中,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般唯物主义和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形成起来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重要哲学着作中重申和进一步阐明了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马克思的哲学基础和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即”推广论”.恩格斯之后,列宁,斯大林等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进一步强化了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特别是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个部分.此书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的正式形成,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成了传统的马克思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本框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大量马克思手稿的出版,这一体系的弱点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元化了.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讨论物质决定意识,在社会历史领域讨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实,在马克思那里,并不存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二元对立.马克思的”存在”体现了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辩证的统一,而社会存在应当首先置于自然存在之先,惟有从社会存在出发,自然界才是可认识的.作为认识者的现实的人永远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它把物质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化了.这些理论离开了现实中的人,被放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来讨论,而人,社会被放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来讨论.也就是说,这是在与人,社会相分离的情况下来探讨收稿日期:2005一ll一08作者简介:张彤(1972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哲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6l?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而这种脱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理论,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抽象的虚幻的理论.三是它使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出现冲突.辩证唯物主义是以一般唯物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这种唯物主义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以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和讨论世界的物质性,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把社会实践作为理解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这一点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差别.四是教科书体系包含的”推广论”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从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界或物质世界的认识出发无法推论出对具体的,以人的有目的和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历史的认识.前苏联教科书体系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三大领域,强调了辩证法对这三大领域的普适性和贯通性,却忽视了比辩证法更蘑要的马克思的历史观所具有的普适性和贯通性.其实,在马克思看来,并不存在着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这三个并列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只承认一个研究对象,l~P)-)i史.正是历史把传统哲学研究的j大领域综合起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_lJ(其实,历史性不光是马克思探究整个社会历史领域的基础,也是理解全部自然发展史和思维发展史的基础.一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l2I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lJ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这段话之所以特别重要,就在于它表明了马克思扬弃并超越了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学蜕.马克思扬弃的是以抽象外观存在形式存在的一切哲学,既包括黑格尔哲学,又包括那些”独立的哲学”.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离开了现实和实践这片肥沃的土壤,哲学只能变成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正是通过”刘‟现存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才扬弃r一切形式的IH哲学,通过”消灭哲学”束”实现哲学”,从而实现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而马克思新的哲学观的表达,正是通过马克思对人类发展历史的观察而得出的我们从马克思的着作中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丌J克思思想演进的脉络.马克思早年在l842年6—7月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写道:”冈为任何哲学都足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J(…而在l843年底到l844年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青》中,马克思在批判德国的实践派时又写道:”你们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扬弃哲学.”…马克思中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继续写道:”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牛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现实的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卒话终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现实的知识所取代.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的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来的最一般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门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实际上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以实践的方式反对和改变我们所遇到的事物.”““而马克思晚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巾列举了罗马的自由农民,指出当他们的土地被剥夺以后,他们并没有变成工人,而是成1r无所事事的游民,”因此,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出现就会引起完lA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础解这种现象的钥匙”I]J.从马克思的着作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足以无限丰富的现文和历史来展开其研究T作和构建其革命哲学的.他不信什么救世主和上帝,以经验的观念作为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注重的乃足现实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马克思白青年时代起就主张埘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既是对世界的反映,又足这个世界在观念卜的补充所以,扬弃现存哲学和在世界上实现哲学,应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把哲学研究引向现实,从现实出发来批判现存的哲学,才能真正扬弃这种哲学.在马克思晚年,他并没有从一个固定的公式出发去说明雇佣劳动的起源,他关注的是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雇佣劳动在起源上的差异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马克思从早年到晚年,自始至终是以丰富的不断变化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和考察的前提的,马克思的历史观足一以贯之的.事实上,马克思从来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哲学.人们常说的实践唯物主义其实在本质上与历史唯物主义足一致的,只不过对马克思哲学解释的侧蘑点不同罢1r.历史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是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性,而实践唯物主义突出强调的则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和改造能力.马克思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足以实践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社会牛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也只能是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丁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它是马克思重新考察以往一切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在某种程度上二,可以说马克思完成r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围绕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轴心旋转,而是辩证唯物主义围绕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轴心旋转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这个”秘密”,并把史性原则贯穿到其进行研究的各个方面,从而才完成r其划时代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全部申于学的本质就在丁历史唯物卡义】-62-r]尽管20世纪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一生都关注着存在问题,但其浓厚的历史性思想却贯穿于『3I其哲学思想的始终.早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就有一节论述并摘引了约克伯爵的思想,因为正是约克伯爵使历史性的意义真正凸显出来.约克伯爵写道:”我们共同的兴趣在于领会历史性……整个心理物理的给定状态并非存在着,而是生活着,这是历史的萌发点.对自身的思考并不涉及抽象的我,而是涉及它自身的全体.因此思考将发现我是历史所规定的,正如物理学宣告我是由字宙所规定的.我是历史,犹如我是自然.”“.船‟海德格尔认为,约克伯爵区分出了存在状态上的东西和历史性的东西.前者指与生命无关的自在物或被规定的对象,后者指一种生存状态,即那种不把过去认为是封闭的客观性,而是认为仍可以完全被成就的可能状态,未来的状态是隶属于过去的状态.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不同于只是在场,它应当表现为一过程,一分延,一命运.海德格尔高度评价了约克伯爵的历史性思想,认为约克伯爵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分清了在者状态上的东西和历史性的东西的区别.我们人类此在的存在方式是生存,是一种能在或者是将在,这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电提供丁展开的无限町能性.可以说,历史性构成了我们人类一种具有本质性的生存方式.”约克清明地洞见到…可能状态‟这一历史的基本性质;他是靠了认识到人的此在本身的存在性质而获得这种洞见的;也就是说,他恰恰不是从科学理论出发,而是在历史考察的对象那里获得这种洞见的”_51(“海德格尔在其大作《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首要的事情倒是阐释历史上本真的存在者的历史性”“…,旨在告诉人们:人类此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存在,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生存中必有领会,此在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这种在时间中的展开构成了此在的历史性,此在的历史性也就构成丁此在的根本特征.而如果此在有他自身特有的社会和历史处境,有他自身不町忽视的历史特殊性,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此在对各种事物包括历史文本就有他独特的理解和领会,他自身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知识水平,人文素质就决定了他怎样理解,怎样行动,直至决定他怎样生存.这样”理解”现象就不简简单单地是一?个人的…种做事方式了,而是具有本体论特征的生存方式.”理解和解释”与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息息相关,而研究”理解和解释”的科学则更有理由成为一门精神科学,而且足具有本体沧性质的精神科学,于是哲学解释学应运而牛.哲学解释学探讨的是那些决定人类存住Lj活动的重大问题,是那些决定人之为人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更伟大的问题.尽管海德格尔晚年很少使用”领会”,”解释”等字眼儿,但其对”历史性”却偏爱有加,也就足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上E如马克思一样,是一以贯之的.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写道:”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此一度”即历史性.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萨特等人都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历史性维度.历史性不仅是考察人类此在的不_n丁或缺的维度,在考察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现象中也同样不可或缺.在《关于人道l末义的书信》这篇重要的着作中,海德格尔多次提到人”存在的历史的本质”,”在这种人道主义中,不足人,而是人的』方史性的本质在其出自存在的真理的出身中在演这场戏.但那岂是人的生存在这场戏中又起又伏吗?正是如此”j(嗍‟.在海德格尔看来,人道主义一词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这比它的从历史上计算起来的最古老的意义更为古老,人的存在天命已经指向人的历史性了.人的历史性不足人的本质是什么?正是海德格尔因为看到了马克思的思想中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性思想,才说:”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fH从存存的历史的意义看l束,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一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完成了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或者叫做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仂I1达默l4l尔继海德格尔之后,构建出一门具有本体论性质的精神科学——哲学解释学.其实,甲.在150年前,马克思就先于海德格尔首先提出了实践解释学的构想.马克思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现实的人在既定的历史条件F所从事的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必然会导致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历史性.由于马克思洞察到r人类存在的历史性原则,并把实践活动作为全部解活动的幕础和前提.这样,实践就成为我们现实生活非常深刻的基础,这种现实生活自然包括理解和解释现象..而且,不管理解者多么自信地认为他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实际上‟i‟~-ffJ总足受到自己历史性的制约,他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总是在确定的J万史地平线上展开的.这一点可以说是与海德格尔有异曲同丁之妙.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问》中指出:此在是在世之在,在世之在可以理解为在世界中发现自己,按世界理解自己.这就是海德格尔”此存”的笫一个生存论特征:境缘性,它意味着此在的存在方式的被动性,此在是”被抛”进这个世界中的.这一方面指此在总是已经处于某种境遇里,另一方面指此在通过它的处境而采取的某种情绪(如烦,慢);此在的第二个生存论特征就是理解,此在”现身”之后,即”被抛63?在世”之后,在现身中有其领会,领会是一种能在,具有筹划的生存论结构.”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须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m,在我们进行理解和解释活动,以至一切生存活动之前,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已经在起作用了.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前理解”.此在被抛向那个世界的文化背景,传统观念,人文环境,物质条件及其所在民族的心理结构构成了先行具有.任何解释都需要某个人手处,这种解释的特定角度和观点,就是海德格尔的先行视见.先行掌握是指我们在解释之前已经对某种概念方式表示赞同.海德格尔向人们表明:人类生存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其是一种历史性的生存,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人,无论其承认与否.一个人的理解,计划,决定以及其他一切生存活动都奠基在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上,这种历史背景作为一种隐蔽的力量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伽达默尔说得好:“任何促使和限制此在筹划的东西都绝对地先于此在而存在.这种此在的生存论结构也必须在对历史传统的理解中找到它的表现,所以我首先必须跟随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不仅阐述了其理解具有前结构的观点,而且认为理解具有一种循环式的结构,”领会中的‟循环‟属于意义结构.意义现象植根于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植根于有所解释的领会.为自己的存在而在世的存在者具有存在论上的循环结构……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51l).这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后来的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思想最多的就是其”历史性”思想,因为他深知”历史性”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分量.在《真理与方法》这部长篇哲学名着中,伽达默尔将理解的历史性上升为哲学解释学的首要原则.伽达默尔在这部着作中,反复告诉人们,理解者在理解历史时,一方面要想到历史传承物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要想到自己本身的历史性,千万不要有历史客观主义那种盲目追求客观性的天真的幻想.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唯物主义,建立起自己的实践哲学.他把人类的实践,即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考察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一切物质的存在物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要素.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我们才不会以经院哲学的方式去空谈所谓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样无意义的命题,而是以实践的方式把马克思的物质观引向对无产阶级”异化”状态的批判,引向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从而在物与物的关系的外观下洞察人与人的关系的实质.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生活中人的最基本活动就是实践活动,而认识活动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并服务于这一活动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现实的人在认识任何外部事物之前已经先行地植入了自己的历史性,而他又是在他所生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来理解自己的历史性的.在这方面,独具慧眼的仍然是海德格尔.他深刻地洞见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真谛:”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在于一切只是素材这一主张中,而是在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中,按照此规定讲来一切存在者都显现为劳动的质料.”_6”…即物质并不是人直观的要素,而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要素.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生存,人的生存具有时间性的本质特征,历史性则是人本身时间性的存在方式.而人在世界中并不能看作人和物质共同组成T世界,其实,物质,世界都是人生存的一部分,人本身就是一种”在之中”的存在,人按世界生存,按世界理解.”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l‟‟海德格尔深刻地洞见了马克思在理解和解释世界中的历史性深度,由于”历史性”,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了某种内在的关联.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中,”历史性”都处于其思想的核心位置,正是由于”历史性”,才把两者联系起来.在我们讲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今天,与时俱进地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其实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也就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即要以一种具体的历史的观点处理和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历史性”的应有之义.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31.[4]张一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巾的历史概念[J].哲学研究,1998,(9)[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6]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6.64?[责任编辑:曹默]。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

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马克思实践自由观与海德格尔诗意境界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马克思主张实践自由,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境界是人的终极存在感。

这两种思想背景虽然相差甚远,但是在现实性终极关怀上却存在共通点。

马克思认为实践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社会应当为人们提供更大的自由度,让人们发挥自己的价值。

他不认为人是别人的道具,在社会关系中应该实现平等和自由。

海德格尔则重视人的存在感,他认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们应该思考自己的存在,并通过自己的存在来实现与世界的连接。

诗意境界是人的内心态度与外部世界相连结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终极存在感。

然而,这两种思想背景的目标是相同的,即使在现实性终极关怀方面也是如此。

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释这一观点。

1.实践自由与诗意境界的共同之处实践自由注重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和平等。

它认为,人们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实践自由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不必要的压力和束缚。

这种自由度的追求也可以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这与海德格尔在诗意境界中所提倡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是相匹配的。

在诗意境界里,人们需要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接触来发掘自己的本性,进而让自己与世界相连。

同样地,在实践自由中,人们应该有机会发掘和展示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自由程度应该由社会来实现。

两种思想背景都主张人类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2.对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马克思主张实践自由时,特别注重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和平等。

这是因为,社会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社会关系不能完全阻挡人的自由,并且应该有助于推动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在这一点上,诗意境界也有类似的关注点。

诗意境界重视个体与世界的连接,而这种连接通常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实现的。

诗意境界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也意味着要重视自己与社会关系。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

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路向

第46卷第2期V o l .46ɴ.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So c .S c i .)2018年3月M a r .2018ʌ外国哲学研究ɔD O I :10.14182/j .c n k i .j.a n u .2018.02.008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及其理论路向∗张涛(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关键词: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路向摘㊀要: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有三重蕴涵:一是批判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为历史唯物主义奠立生存论根基,三是通过生存论转向来克服人的本质存在的异化.在这三层蕴涵中,体现着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执海德格尔以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向.在此路向中,又折射出一种 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色彩.中图分类号:B 089.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12435(2018)02005007O n M a r c u s e 's H e i d e g ge r i a n M a r x i s m a n d I t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i r e c t i o n Z HA N G T a o (S c h o o l of M a r x i s m ,A n h u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uA n h u i 241002,C h i n a )K e y wo r d s :M a r c u s e ;H e i d e g g e r i a n M a r x i s m ;t h e o r e t i c a l d i r e c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M a r c u s e 's H e i d e g g e r i a n M a r x i s m t h e o r y h a st h r e ec o n n o t a t i o n s :o n e i st oc r i t i c i z ed o g m a t i c M a r x i s m ,a n o t h e r i s t o l a y t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 e x i s t e n c e f o r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n dt h eo t h e r i s t oo v e r Gc o m e t h e a l i e n a t i o n o f h u m a n 's e s s e n c e b y t h e t u r n o f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T h e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o fM a r c u s e 's H e i d e gGg e rM a r x i s m e m b o d y t h e d i r e c t i o nw i t hH e i d e g g e r t o r o p e t h eM a r x i s m.A n d t h i sw a y r e f l e c t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Gc a l c o l o r o f H e ge l i a n M a r x i s m. ㊀㊀马尔库塞是我国学界颇为熟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他尝试建立的 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①和 弗洛伊德式的马克思主义②,人们作了较多的研究和反思,但对于他早年尝试建立的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以及它的理论走向,则关注不够.马尔库塞在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完成其博士论文«黑格尔的存在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1922),后来又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1928)㊁«论具体哲学»(1929)㊁«论辩证法问题»(1930)㊁«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新材料»(1932)㊁«经济学中劳动概念的哲学基础»(1933)等一系列文章③,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④,想从马克思那里读出海德格尔式的东西[1]52.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尔库塞哲学的开端,它有三重蕴涵:一是批判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为历史唯物主义奠立生存论根基;三是通过生存论的转向来克服人的本质存在的异化.在这三重蕴涵中,体现着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路向执海德格尔以绳马克思主义.在这种路向中,海德格尔恰与黑格尔迎面相遇.∗收稿日期:2017G02G09;修回日期:2017G06G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 K S 028)作者简介:张涛(1983G),男,安徽界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①㊀代表作是1941年发表的«理性与革命».②㊀代表作是1955年发表的«爱欲与文明».③㊀有关诸文由理查德 沃林(R i c h a r d W o l i n )和约翰 埃布罗梅特(J o h nA b r o m e i t )于2005年集为«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一书.④㊀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学者是美国现象学家皮柯尼和德菲尼.参见P a u lP i c c o n e &A l e x a n d e rD e r f i n i .H e i d e g g e r i a n M a r x i s m [J ].T e l o s ,1970(6):37G46.㊀㊀一㊁创制背景:批判教条的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189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9岁即投身于革命,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也就是说,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是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1918年革命失败,马尔库塞对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当权者在政治上妥协,以及叛变革命㊁实施暴力的行径感到强烈不满,并同该党决裂.此外,当时许多国家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结尾号召的那样联合起来,而是站在本国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准预算,甚至为战争献计献策.这导致马尔库塞对现行的马克思主义感到十分失望,他开始对其进行批判反思.他认为社会民主党等第二国际政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政治危机,根源于其理论危机.所谓理论危机,在马尔库塞看来,即是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 经济决定论 机械决定论 的教条式的解读.这种解读模式只看重自然㊁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自然发生.由此,导致其一方面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客体向度,即强调资本主义的自动崩溃;另一方面,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向度,即忽略了具体的㊁个体的㊁本真的人的存在及其能动性.于是,马尔库塞认为,这使马克思主义处于一种危机之中,因为这种解读模式是关于自然㊁社会的认识论㊁知识论的解读,而不是关于人的生存论观照.把马克思所发动的实践哲学革命意义淹没在知识论的路数中,就忽视了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对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前提㊁具体生存处境的分析.因此,它必然在描述当代社会和历史危机的诸多方面,显得空洞无力.马尔库塞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及其对人的主体能动的强调,曾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和柯尔施的影响.[2]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强调,人类的解放不仅需要客观的因素,更需要主观的因素;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实证化㊁知识化,认为这导致了无产阶级主观能动性的丧失.但在卢卡奇和柯尔施那里,尚缺乏对人的本质存在的具体的生存论分析,缺乏 一种能为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革命行动理论奠定基础的激进存在论 [3]74.所以,真正让马尔库塞倾心的还是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即生存本体论哲学.马尔库塞体会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不是关于知识的真理,而是关于发生的真理 [4]1.而发生的真理,必定是对此在去生存的分析,必定是对个人具体的日常处境及其生存条件的生存论意蕴的揭示.在这一方面取得伟大功绩的正是海德格尔生存论哲学.1927年海德格尔生存论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马尔库塞对它极其推崇,他动情地说道:生平第一次看到了一种把哲学置于真正的具体基础之上的强烈意图,即那种把哲学置于人的生存㊁人的条件之上,而不再陷于抽象的理念和空洞原则之中的要求.[4]166他认为,海德格尔生存论正好可以弥补㊁补救马克思主义的根基性缺陷.马尔库塞强调,海德格尔生存论对人的此在沉沦在世的一系列具体处境的分析,如日常性㊁工具性㊁操劳㊁闲言㊁好奇㊁两可㊁共在㊁历史性等,使哲学的本真面貌显示出来. 本真的哲学并不停留在知识的范围内,毋宁是,把知识意义上的真理引向人类此在意义上真理的具体体现和通达.人类生存的操心及其真理意义使哲学成为深刻意义上的 实践科学 ,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它把哲学导向人类生存的具体忧虑. [4]36不仅如此,马尔库塞还认为海德格尔此在的在世存在的生存论建构还是理解一切社会历史现实的方法论基础.对此,他说道: 此在的本体论历史必须被设定为 社会科学 精确而重要的方法论.社会管理㊁经济运行和政治运作都聚焦在此在发生的建构之上,它们只能用生存的视角来看待. [4]39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的失误之处,就在于立足于客体向度来理解一切社会现实.马尔库塞认为,如果只从客体或事物的方面来看待社会㊁经济与政治,那么其结构㊁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的规律都将无法得到本真的显现.所以,必须要从主体向度,从关于人的生存论视域出发来看待一切社会历史现实.即要从此在的生存建构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二㊁此在即无产阶级:奠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存论根基在马尔库塞看来,所谓 危机 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一家面临的事情,当时整个德国哲学界,15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涛: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及其理论路向也面临危机.尤其是学院派哲学,它表面上以严肃地思想讨论为名,实际上却回避对人类实际生存问题的真正研究.因为一旦缺少生存论根基,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违背人类实践活动的本真状况,都是无根的.当然,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马尔库塞极度兴奋,写下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新材料»一文,给手稿以极其崇高的评价,原因是他从这本书里 发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存论根基.马尔库塞认为,手稿的发表必将变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些手稿能够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原初意义,以及全部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奠立于新的根基之上. [4]86而且,只有以这个新的根基为基础,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所有类似的范畴才能得到合理的理解;此外,一切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也才能被详尽地加以批判.那么,马尔库塞所理解的这个新的根基,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到底指什么呢?在他看来,这个根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总体历史与存在规定的理解,即关于人的本质存在的理解.对此,马尔库塞谈道: 对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批判成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在此批判之中,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已经完全转换成一种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的科学.这种革命本身意味着 它与经济上的激变毫不相干 人的总体历史与人的存在规定上的革命. [4]88关于人的总体历史和存在规定的革命,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激变,而是思想居所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关于人的本质存在的学说, 已然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而跃入了那种把总体的人的存在当作其研究课题的境域. [4]95由此,马尔库塞将历史唯物主义回溯到生存论根基上,这也就定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基调.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如此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谓有关历史性的全部知识境域 包括存在,结构,以及发生的状况. [4]1那么,又如何理解所谓存在㊁结构以及发生的状况等这些全部境域呢?显然,在马尔库塞看来,要立足于此在在世存在的生存论建构.通过此在的生存建构,此在的 去存在 就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在根基上关联起来,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马尔库塞说道,历史唯物主义 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处境的展露处 通过对于历史性的把握,使全新的㊁革命性的根本姿态获得一种社会存在的整体视野.通过对现实性的全新理解,通过对由人类此在基本规定的历史性的发现,就开启出一种彻底转变行动的可能性 [4]2.在他看来,一切马克思主义在世存在的现实性具体处境,所涉及的核心乃是革命性的激进行为及其可能性.只有激进行为才能够实现本真的人的存在,才是现实性的道路.那么,激进行为的承担者,就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历史的人的存在,它的唯一行动领域是有关人类此在的基本范畴历史.[4]3G4如是,在马尔库塞这里, 此在即等于无产阶级 这个命题就被呼之欲出了.马尔库塞把无产阶级的此在看成了本真存在的此在,他说道: 有一个此在,他是为了克服其被抛性而被抛在世存在的,这种历史的行动,在今天只可能是无产阶级的行动,因为它是在其存在中被必然地赋予行动的此在. [4]32马尔库塞把资产阶级的此在看成是非本真的存在样式,而无产阶级的此在则与之不同.无产阶级的此在是一种能够克服被抛性,走向本真存在的此在.因此,基于人类此在的在世存在,马尔库塞认为,无产阶级自身的存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社会现实的真正谜底,也是那个能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进行克服的人类此在.马尔库塞指出,人类此在㊁无产阶级此在的现实性是历史的㊁生成的.它不是某种不变实体,也不是某种预先设定以及在这种预先设定下的逻辑行进.他引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来说明这一点.而且在他看来,生成运动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在此,马尔库塞自然就立足于生存论来重新诠释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尔库塞认为,辩证法对应于历史自身的运动.[4]17历史自身的运动,就是存在自身的存在.历史自身的运动与存在自身的存在 对接 起来,才会使人的此在的历史成为现实的,而历史的运动也不过就是此在能在的生存建构.在这种 对接 中,并不是所有的存在者,在它们的存在样式中都是辩证的,只有那些本真的历史的存在,才是真正辩证意义上的东西.也即是说,辩证法的真正意义,只有立足在具体的人的此在的历史中才能找到:辩证法根本不是基于某种哲学2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第46卷的或者社会学的理论知识的方法或形式,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对存在自身的存在之样式的描述.[4]64G65于是,在马尔库塞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辩证法,辩证法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其奥秘在于它们拥有共同的生存论根基.在此生存论根基上,马克思主义才表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即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个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就是克服人的本质存在的异化状态.三㊁生存论转向:人的本质存在异化的克服那么,人的本质存在的异化状态如何克服呢?马尔库塞认为要进行哲学上的批判,进行生存论的转换.其逻辑布展如下:首先,把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存在的异化.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实质并不能归结为简单的经济事实,异化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本质存在的规定之中.所谓异化, 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是指向 人的异化,生命的贬损,人的现实性的扭曲和丧失 , 这是一个人之作为人(不只是作为劳动者㊁经济主体等如此之类)的事情,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不仅存在于经济史中,更存在于人的历史和他的现实性的历史中. [4]90马尔库塞指出:一方面,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的本质通过对其占有和变更而首先得到确认和产生的东西,是人的存在中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马克思自己也已经把对象化和在对象化之中出现的冲突,植根于对人的本质存在的规定之中.马克思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要做的是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的这样一种论证:对象化在人的本质中总是倾向于物化,劳动总是倾向于异化.由此,物化和异化就不仅是偶然的历史事件.与之相契合的是,这也展示出劳动者如何通过他的异化 造就 了非劳动者和对私有财产的统治,甚至展示出他如何在异化的起源之时,而不是在解放之后,就已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4]112.其次,人的本质存在之异化的总体性的颠覆就是共产主义革命.由于异化的根源被马尔库塞定位在人的本质存在规定上,所以只有通过将人的异化状态废除,进行总体性颠覆,从而向人的本真状态复归,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存在.对此,马尔库塞说: 一个人的外化首先总是走向异化,而对象化则走向物化,这导致他只有通过 否定之否定 ,即通过对其异化的废除和从其外化中复归,来获得一种普遍和自由的现实性. [4]112那么,这种人的异化状态的总体性颠覆和人的本质存在的复归,就是共产主义革命,而这种革命是用关于人的本质存在的财产克服掉私有财产.在马尔库塞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客观事实,不只表现为经济和政治上的危机,其实质表现的是人的本质存在遭受到巨大灾难.如果撇开了这一 事情本身 ,那么单纯经济或政治上的任何行动㊁任何变革注定要失败,只有无条件地通过对人的本质存在异化的总体性颠覆,才能彻底改天换地[4]122,克服人的异化的私有财产.共产主义革命,必定要对私有财产进行克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一再提到私有财产同真正的人的财产的关系.那么如何理解真正的人的财产?在马尔库塞看来,人的财产就是人的本质存在财产.那么,人的本质存在财产又指什么?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存在财产就是基于感性而表达的一切感觉和情绪,它在本体论上以总体的方式对对象和世界进行本真的占有.在此,马尔库塞其实是通过把感性本体化,来具体解释人的本质存在.他主张: 感性 是一个解释人的本质的本体论概念. [4]98在感性之中表现出来的 忧伤 需求 不能着眼于认识论㊁知识论,不能从实证科学(包括心理科学)来切入把它当作对人的个体行为的方式的描述.因为 忧伤 需求 等感性之 物 ,是对人的整个的存在特征的描述.[4]100与人的本质存在财产相反,私有财产则意味着,人的本质存在正处于一种不真实的㊁片面的被占有和被持有的方式之中. 人同他自身和一切存在者发生关系,他能超越那些给予的和先定的东西而占有它,这样就把自己的现实性赋予它,并在其中实现自身这种自由并不与人的忧伤和需求相矛盾 相反,就自由就是超越那些给予之物和先定之物而言,它植根在忧伤和需求之上. [4]100由此,所谓总体性的颠覆,所谓共产主义革命,其实不过是一种感性生存论的转向罢了.最后,共产主义革命作为一种感性生存论转35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涛: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及其理论路向向,要通过哲学根基上的批判才能真正实现.马尔库塞把关于人的本质存在之总体性颠覆归结为哲学批判.他说: 批判的基本概念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起初就不是以经济学概念,而是以人的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被接受,并被加以批判的;由此,通过对人的现实性的真正占有来实现私有财产的 积极地扬弃 将使整个人类历史革命化. [4]90也即是说,只有在人的本质存在规定这一基础上,才会有那种真正改变人的本质存在及其世界的实际革命, 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批判本身就有一个哲学的根基,反之也如此,作为批判根基的哲学蕴含着革命的实践. [4]87马尔库塞认为,对人的本质存在进行彻底地洞察,才是发动彻底革命的不可抗拒的原动力. 毫无疑问,马克思所有阶段的理论基础都包含了哲学的基础.这一点不因这样的事实而有所改变:马克思所有理论的意义和目的根本不是哲学上的,而是实践的和革命的,即通过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颠覆. [4]87资本主义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本质的状况是表现为人的本质存在遭受着巨大灾难.因此,任何一种批判,如果只是注意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而没有进一步把握这种理论的真正哲学基础,没有对人的本质存在进行透彻地洞察,那就是没抓住要害[4]49.只有从哲学的批判出发,从人的本质和历史性出发,才能考察无产阶级的具体的历史境况和革命实践,才能使实践的性质更加鲜明和尖锐[4]91.也就是说,哲学根基上的批判和颠覆,才是对人的本质存在及其生存论转向的真正实现,才是共产主义革命的真正实践.上述三重理论蕴含建构出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主义相 结合 的这种尝试,特色鲜明,但也充满了张力,并且产生出一种 黑格尔走向 .四㊁走向 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逻辑进程中,他一方面借用了海德格尔此在能在的生存论分析了先验的历史性本质结构,把历史性看作是此在的本体历史,这样,历史性就成为一个不变的本体论结构;另一方面,马尔库塞又批评了海德格尔的不变的本质结构中没有融入一定层次的历史具体性,即具体的历史情况和具体的物质条件.也就是说,在马尔库塞看来,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只是停留在一般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而跳过了历史此在的物质内容[5].如此看来,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从一开始就存在着 双向格义 双重改造 现象:一方面是对所谓马克思主义 危机 的拯救,另一方面由于 马克思主义 的加入,海德格尔生存论的 本真性 便与蕴涵物质要素的现实性链接起来.这种 双重改造 的 扭结 就成为马尔库塞独特的哲学立场和哲学路向.然而在实质上,马尔库塞 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是在海德格尔此在在世存在的历史性结构基础上,吸收具体历史情况和具体物质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哲学理论.它并没有越出海德格尔的地基,是执海德格尔以绳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理论结果.虽然,马尔库塞也曾承认马克思主义有优越于海德格尔的地方.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还是把握住了源于历史的存在㊁结构,以及发生的状况在内的全部知识.马克思主义在对真实事件的性质㊁结构和运动的分析中,把握了源于真实历史的所有知识.这一点,正是海德格尔生存论所匮乏的.马尔库塞说: 以历史性为基础对历史客体进行分析,必须把具体历史情况和具体物质条件考虑进去.因此,假如关于人类实存的现象学回避了历史实存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缺乏必需的清晰性和完整性.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海德格尔所处的正是这种状况. [4]158因此,在马尔库塞看来,海德格尔生存论带给人们的成就,就在于能够为阐明历史性的物质构造打下基础;但是,海德格尔本人却没有意识到,因而也无法达到这一点.不过,马尔库塞旋即强调,这无碍大事.问题的实质在于: 尽管海德格尔的分析和他的方法论基础会遭到质疑和否定,但是所有这些批评都错失了这项工作的意义,哪怕它犯下重大错误,这项工作仍然是 真正的 . [4]14然而对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说,并没有对关于人类此在内在客观本质的分析,而是充满了现实的㊁真实的社会历史内容,如生产关系㊁经济利益和阶级斗争等等.这些东西,对于海德格尔生存论而言,都被看作非本真的所谓 实际的 层面而悬搁和拒斥.也就是说,海德格尔此在在世存在的历史,没有任何现4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第46卷。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

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之比较作者:王庆丰内容提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关注人的存在的样态。

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存在被遮蔽了,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即共产主义。

关键词:此在实践澄明解放存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根本性变革,他们认为自己终结了以往的全部形而上学,并认为自己的哲学‚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1]海德格尔也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展开了激烈地批判,以‚此在‛的形而上学代替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并一再宣称自己只是思想家,而不是哲学家。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他们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就是想把自己的哲学和以往的哲学区别开来,因为整个现代西方哲学已经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辨之上,而是关注人的存在和生存问题。

这里面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转换了对人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实体’不是综合灵魂与肉身的精神,而是生存。

‛[2]马克思也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对‚人的本质‛的重新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共同的前提,但是由于二者哲学理论旨趣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哲学道路,呈现出不同的哲学理论形态。

但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是在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哲学本体论追求,从而开启了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最大问题归根结底还在失落了人和人的主体性这一根本点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作者:张涛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06期关键词: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存在的历史摘要:海德格尔通过“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三个论断,认定“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

基于存在绝对主义思想,海德格尔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

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回应,可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

中图分类号: B56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6072208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m and Its RevelationZHANG Tao (School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China)Key words: Heidegger; Marxism; metaphysics; history of BeingAbstract: Heidegger's perspective of Marxism finds best expression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statements. First,“Marxism extends into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history through alienation of experience;” Second,“the n ature of Materialism is rooted in the prescriptions of metaphysics;” Third,“Marx extended to the extreme of nihilism.” These statements put Marxism at the end of the forgetting history of Being. Heidegger's perspective of Marxism is Hegelian Marxism. The vision is stemmed from the absolutism of Being in Heidegger's philosophy. A response to and analysis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 of Being reveals the principle heigh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第6期张涛: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2卷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不多,且散见于后期的《四个讨论班》《路标》《林中路》《同一与差异》《形而上学导论》《面向思的事情》等著作和一些访谈资料之中。

但是,它们“形散而神不散”,有其核心命题、本质特征、根本缺陷及深刻启思。

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诠释的核心命题海德格尔以存在历史观为其评判马克思根本视野,认为早期希腊时代是存在历史的第一开端,这时生发原初的存在之思与诗;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第一开端隐蔽进入形而上学时代,即存在被遗忘的哲学和科学的时代,这个历史时代至黑格尔达于完成;从海德格尔开始,现今时代处于形而上学终结非形而上学的思与诗兴起的时代,即存在的第二开端正在萌发的时代。

①由此,海德格尔提炼出一个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

这命题通过三个论断支撑:(1)“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2)“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3)“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关于第一个论断,海德格尔说:无家可归变成了一种世界命运……这种无家可归状态尤其是从存在之天命而来在形而上学之收稿日期: 20130502;修回日期: 201310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X002)作者简介:张涛(1983- ),男,安徽界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

引用格式:张涛.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及其当代启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722-729.①参见孙周兴《〈林中路〉·译者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形态中引起的,通过形而上学得到巩固,同时又被形而上学作为无家可归状态掩盖起来。

因为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优越。

但由于无论胡塞尔还是萨特尔——至少就我目前看来——都没有认识到在存在中的历史性因素的本质性,故无论是现象学还是实存主义,都没有达到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的那个维度。

[1]400401人们可以用形形色色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证,但在存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是:一种对世界历史性地存在着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表达出来了。

[1]401在海德格尔看来,无家可归是形而上学时代的基本症候。

从存在历史的第一开端进展到形而上学时代是一种异化,它是存在的天命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另一开端的到来只能靠存在的天命,因为无家可归这种状态已经在形而上学中得到巩固并被掩盖起来。

海德格尔所说的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是指形而上学的统治造成本真状态的缺失这一状况。

他认为马克思从人的异化来认识形而上学的全面统治状况,并要求通过异化的克服实现一种复归来达到人的本真状态,这一点触及到了存在历史,深入到了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

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不懂得当代双重的异化现实,即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背后的支架。

[2]52他们对当代历史状况的本质归属还没有任何经验,虽然想克服形而上学,但由于其仍然从属于形而上学的自我维护之中,无法经验到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生,故而也无法经验形而上学的克服之可能。

胡塞尔要求克服物质与意识、精神与存在、唯物与唯心、主体与客体等形式的二元对立,回到事情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意识本体论,依旧从属于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世界现实在这里已经被它全部悬搁,从而错过了对存在历史的经验。

萨特为克服形而上学付出了极大努力,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虽然颠倒了“本质先于存在”的形而上学经典命题,主张存在的优先地位,但这仅是一种命题的颠倒而已,不但没有取得对形而上学的克服,而且深陷形而上学的囹圄。

因为,这一命题中存在与本质的区分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设定。

如是,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优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

但是,这并不是海德格尔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把握而给出的真诚褒奖。

在他眼中,马克思也只是在经验异化的时候优于胡塞尔和萨特而已,没有实现对形而上学的颠覆,更无法追赶上存在的天命。

因为,“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这即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核心论断。

他说:唯物主义的本质并不在于它主张一切都是质料,而倒是在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按照这种规定,一切存在者都表现为劳动的材料。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劳动的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已经得到先行思考,被思为无条件的制造的自行设置起来的过程,这就是被经验为主体性的人对现实事物的对象化的过程。

唯物主义的本质隐蔽于技术的本质中。

[1]401他此处讲的实际上是指现代技术的本质,而不是技术的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在于自然而然的、诗意的解蔽;而现代技术的本质乃是一种蛮横的促逼式的解蔽,又称之为座架。

促逼式的解蔽即是蛮横的订造生产,而订造生产又是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本质。

海德格尔指出,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是从笛卡尔哲学中被奠立起来的,它的本质特性体现为表象性、对象性、计算性和课题性,一句话,即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表象性“从自身而来把某物摆置到面前来,并把被摆置者确证为某个被摆置者。

这种确证必然是一种计算,因为只有可计算状态才能担保要表象的东西预先并且持续地是确定的……表象不再是…为……自行解蔽‟,而是…对……的把捉和掌握‟。

”而对象就是那个“在表象活动中被对立地摆置的东西”[3]110。

这种表象活动只以自身为课题,使表象着的人与被表象的对象(人或非人的存在者)时刻处于共同被表象状态,即时刻使自身都得到确证的计算。

所以,这种表象活动乃是一种课题化的探讨,而不是直观的描述或原初的领会。

在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中,人成为表象着的主体,表象活动把存在者规定为表象的对象,真理被规定为表象的确定性。

这样,一切存在者都成为可表象之物,存在者也就完全丧失了存在。

这种表象性活动正是以订造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本质。

订造是可计算的,这是一种由预设驱动的逻辑进程,而且此一进程把与所探讨课题不相关的东西统统排除掉、抽象掉了,禁阻了来自其它领域的任何尺度。

订造所关注的惟有存在者层面,它使一切存在者都成为可计算、可表象的存在者。

订造使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图像,从而达到了对存在的完全遮蔽。

所以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之本质是与现代形而上学之本质相同一的。

”[3]77在海氏看来,唯物主义的本质规定恰恰就是订造生产。

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由劳动自行设置起来的过程,所有的材料都是向着劳动而准备的,它们已经被劳动预先设定好,受到劳动的摆置。

在唯物主义的劳动生产中,不仅物成为生产的材料,人自身也成为订造链条中的材料。

“一切都处在订造的持续不断地运转之中。

严格的来说,物已然不复存在,它仅仅作为…消费品‟置于每一个消费者手中,而消费者自己也被生产与消费的市场运转所摆置。

”[2]74所以,“没有人能否认,技术、工业和经济在今天决定性地作为人的自身生产劳动规定了现实的一切现实性”,[4]113即唯物主义的本质隐蔽在现代技术的本质中。

这样,海德格尔就以现代技术的订造本质为中介,把唯物主义的本质归结到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上面。

他认为,在订造生产中,一切存在者都被劳动统摄起来,存在随即达到最完全遮蔽。

于是他得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论断:“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他说:我的马克思诠释,不是政治的。

它是在存在和存在打发自己的方式上来言说的。

基于此,我可以断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

这个命题无非是意指:人们可以在得到(马克思——引者注)明确阐释的人是人的最高存在这一原则中发现其最核心本质和最终确证的事实乃是,存在作为存在对人不再存在。

[2]77海德格尔是从存在的历史来谈虚无主义的。

“从存在之命运来思考,…虚无主义‟的虚无意味着:根本就没有存在……在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显现中,存在本身是缺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