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体验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体验成功
黄爱华认为,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
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享受数学思维成功的乐趣。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黄老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猴甲1块。
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
”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抢着说:“我要3块,我要3块。
”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
故事讲到这里,黄老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甲分得的多,有的说猴丙分得的多,有的说3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
到底那只猴子分得的多呢?黄老师拿出教具(3块大小一样的饼),演示分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这时黄老师说:“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黄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5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精心设问,诱导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黄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
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答出是4/10。
当学生回答后,黄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3/10。
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黄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4/10,爸爸和妈妈各吃了3/10,谁吃的多?(胖胖吃的多)谁吃的少?(爸爸、妈妈吃的少)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让爸爸、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的一样多,又吃的较胖胖多些呢?”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都想帮胖胖想办法。
练中求“活”,引发积极创新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
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中求“活”,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给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机会。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每人写出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看。
学生们照着老师的板书认真书写起来。
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
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完成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
教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说:“同学们,直接说出你写了几个百分号,那是很容易的。
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学生回答出多种不同的说法。
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
”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
”有的学生回答:“我还有任务的60%没有完成。
”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
”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的比刚才那位同学的多20%。
”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写的百分号的个数,想出一句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