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重点(自理全面) 人卫3版(供预防专业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大纲:
●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一节健康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三维健康概念:“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对三维健康概念作出解释:“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是要具备躯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好状态”。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健康的三个维度:
1、躯体维度 (physical dimension)
躯体维度是指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状态。
它包括:对疾病的易感性、体能、体重、协调性、耐力、视力、听力及病后的康复能力。
通常这个维度是最重要的,长期以来人们将躯体维度的状态作为衡量健康的唯一指标。
2、心灵维度(spiritual dimension)
心灵一词的内涵包括:信心、信任信仰、信念。
从健康意义上讲,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要的信心和自信就能把健康的信念转变成促进健康的行为,他就会保持健康心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健康。
3、社会维度(social dimension)
个体自出生至死亡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实际上社会维度的具体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
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健康服务因素
第二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大纲: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
一、健康教育
WHO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A.Moarefi)博士认为:“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或为集体应做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田本淳给健康教育下的定义是: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1、定义: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教育的四个特点
A. 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健康教育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发展而来的。
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特征外,也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
B. 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目标:健康教育的一切内容都是围绕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确立的,改变人们不健康
C. 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健康教育要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健康信息传播、教育和干预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
D. 注重计划的设计和效果的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应从科学的设计开始。
通过深入到人群和社区中去调查,发现人们存在的健康问题后进行诊断、分析,而建立的健康教育项目的主要内容、方向和目标。
对健康教育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也是健康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3.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
➢联系:我国目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
a、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b、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c、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学科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 健康教育的作用
A.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或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把健康知识转变成健康行为,除了要有相关的知识外,也需要技术和技巧。
B. 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今有45%~47%的疾病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21世纪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要达到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目的,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只有通过健康教育,这是发达国家在同慢性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C. 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预防与行为相关的传染病
当今某些流行严重的传染病虽然是微生物引起的,但也与人类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例如:艾滋病、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典型肺炎、痢疾等传染病就直接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关。
因此,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广泛传播预防知识,干预高危行为,是预防行为相关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D. 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维护大学生心身健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维护大学生的心身健康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展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身健康的最有效途径。
通过对健康教育前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
E. 健康教育能满足全社会人群对保健知识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希望能够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获得帮助和指导。
健康教育就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保障人民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战略上,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战略一种手段。
5. 健康教育学
A. 定义:健康教育学是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及实践的一门学科。
健康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群体及社区。
研究内容为信息获得、整合和传播。
健康教育是由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理论相互融合,并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立学科特点的一门交叉学科。
B. 健康教育学的内涵有五个特征:
(1) 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具有专门的研究领域。
(2) 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服务,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人们日常保健相联系的桥梁。
(3) 以预防为主,以促进健康为宗旨。
(4) 通过广泛的教育,影响或改变人们的行为,是社区服务不可缺少的项目。
(5) 健康教育与普及教育不同,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
二、健康促进
1. 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方式向有利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促进的定义是:“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
2. 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 健康促进不仅局限于某一部分人群或某一疾病的危险因素,而是涉及整个人群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2) 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更强调一级预防。
(3) 健康促进强调通过健康教育激励个人自觉参与的意愿。
健康促进不仅包括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内容,还包括支持行为改变的政策、经济、法规等策略,健康促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
3. 健康促进的内涵
(1)健康促进的工作主体不仅仅是卫生部门,而是政府各部门的核心义务和职责,并由社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共同承担。
(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预防。
(3)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社会行为、生态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等。
(4)健康促进运用多学科、多部门、多手段来增进群众的健康
(5)健康促进强调个体、家庭、社区和各种群体有组织的积极参与。
(6)健康促进是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基础上,强调健康-环境-发展三者的整合。
4. 健康促进的五个行动领域: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创造支持性环境
•强化社区行动
•发展个人技能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具体解释:
A.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多样而互补: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
●政策: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把健康问题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无比重要,非卫生部门制定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包括政策、财政、法规、税收以及组织保障等,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B. 创造支持性环境
●创造安全、舒适、满意、愉快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环境包括:家庭、工作和休闲地、当地社区,以及人们获得健康资源的途径
●营造健康的支持环境的要素:政治行动(发展和完善相关的法律)、经济行动(鼓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C. 加强社区行动
●社区群众的参与是社区行动的核心
●充分发动整个社区的整体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民众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D. 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帮助人们提高健康选择的技能
●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和环境,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健康知识,有准备地应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通过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相关的知识促使个人行为改变,政府制定政策保证社会环境改变有利于健康
●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最大健康潜能
●为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卫生是服务(医疗服务、预防服务、健康教育服务、计划生育服务)
●满意度与反应性
●健康促进的卫生服务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共同分担
●健康促进是人类当前防制疾病的总体战略
●健康促进包含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中最活跃、最具建设性的成分
●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健康促进
第三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和任务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
—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过去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目前尚不易治愈、病程长。
原因:病因复杂且目前尚不清楚;往往与遗传因素、环境中的各种有毒有害因素和自身行为有密切关系。
因此,必须注重预防保健;有效的预防可以避免或推迟疾病的发生
2. 是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A. 疾病的诊断治疗费用是昂贵的;
* “高、精、尖”的诊断治疗设备价格昂贵
* 寻找、合成新的药物代价昂贵
B. 疾病给自身和家庭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
C. 疾病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明显的。
——纷繁复杂的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因素可分为四类:
●人类生物学因素
●环境因素
●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医疗保健因素
——其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所占比重达40% - 50%。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和任务
●总目标:实现全球性健康与公平,使人人都享有最高而且能获得的健康水平,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和社会状况不同而分等级。
●具体目标:
➢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
➢促进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缓降的健康;
➢预防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促使个人和社区人群降低因不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所致的危险;
➢降低性别、种族、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公平性,特别关注脆弱人群的健康。
●任务:使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更早、更方便、更愉快地作出健康的选择。
健康促进是通过社会动员、倡导和游说、协调和多部门的行动,促进人民提高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
第四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国外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重点
第五节健康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评估个人和社区对健康的需求
●设计有效的健康促进规划
●健康促进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评估健康促进规划的效果
●组织与协调能力
●开拓健康促进资源
●健康传播能力
思考题:
●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举一实例说明健康教育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健康相关行为
第一节行为概述
一、概念:
定义: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外显的,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也可能是内隐的,不能被直接观察。
简言之,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
——行为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的指向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二、行为分类:
1.本能行为:对环境的适应,包括摄食行为、睡眠行为、性行为、反抗、妥协和逃避
2.社会行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模仿、学习、教育、工作等就形成了得到社会承认,符合社会道德准
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人类社会行为。
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如职业技能、社会角色行为、娱乐行为。
三、行为的发展与适应
1.定义:指个体出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成熟以及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个体行为不断变化和
发展的过程。
个体行为由于遗传因素与后天学习的作用,从偶然的、非系统的行为逐渐发展为连续而系统的行为,行为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2.行为发展阶段:
a.被动发展阶段(0—3岁)
b.主动发展阶段则(3—12岁)
c.自主发展阶段(12岁—成年)
d.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3. 行为发展的特点
a.连续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第二节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1.恶性肿瘤
2.辛奈血管系统疾病
3.糖尿病
第三节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
1.健康行为
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险行为)。
a.基本健康行为:如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适量睡眠等
b.预警行为:预防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使用安全带、车祸发生后的自救与他救
等
c.保健行为: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维护身心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
d.避开环境危害:主动地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避开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如
离开污染的环境、积极应对紧张生活事件
e.戒除不良嗜好:戒烟
2. 危险行为: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a.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
b.致病行为模式: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
c.不良疾病行为: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
d.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如吸毒、性乱等
3. 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a.潜伏期长
b.特异性差
c.协同作用强
d.变异性大
e.广泛存在
第四节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
一、知信行模式
1.基本思想: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
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知识——信念——行为)
2.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a.信息的权威性
b.传播的效能
c.恐惧因素
d.行为效果和效益
3. 接受信息与改变行为的过程
二、健康信念模式
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对疾病严重性的认知和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2.对采取健康行为后得益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
3.提示因素
4.其他因素:人口学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结构性因素等
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
1.没有准备阶段
2.犹豫不决阶段
3.准备阶段
4.行动阶段
5.维持阶段
第五节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一、转变行为的成功因素
1.认知
2.知识
3.动机
4.技能和管理技术
5.社会支持
6.评估与检测
7.责任感
二、个体行为的矫正
1.行为矫正
a.定义: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
b.因素构成:行为矫正对象、行为矫正环境、行为矫正过程
2. 行为矫正技术
a. 脱敏疗法分类:系统脱敏疗法、接触脱敏疗法、自身脱敏疗法
用途:消除个体因对某种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
原理:以认知原理为基础,在治疗中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主动提供这一刺激因素,适时修正个体对刺激
b. 厌恶疗法原理:每当矫正对象出现目标行为或出现该行为的欲望冲动时,就给予一个能引起负性心理效应的恶性刺激。
反复作用后,建立起该行为与恶性刺激间的条件反射,引起内心的由衷的厌恶,直至消除该目标行为。
注意:持续性、强度适宜性、保密性
c. 示范疗法
原理:将所要形成的健康行为或所要改变的危险行为分解成不同阶段或不同表现,设计相应的模拟场景,让矫正对象扮演其中角色或观察角色行为,身临其境模仿角色的示范,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
d. 强化疗法
定义:一种在行为发生后通过正面强化或负面强化来矫正行为的方法。
原理:表现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时,给予正面强化,巩固健康行为;反之,施以负面强化,逃避和放弃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三、群体行为的干预
(一)原理:个体的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多是通过团体来实现的;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等,受到社会团体的影响,团体可以显著地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二)优点:
1.有组织的行为,得到组织、政策和资源保证,成员的积极支持
2.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3.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从实施、监测到评价都处于严密控制中
4.更多的关注,效果更显著、持久
(三)综合干预手段
1.开发领导
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
a 提高群体的健康意识
b 心理支持与压力
c 竞争与评价
3.创造支持性环境
a 改善环境条件
b 社会支持与制约
第六节健康相关行为的评估
一、定量评估方法
目标:了解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率、干预效果、目标实现程度
方式:面对面访谈、电话问询、个人自填问卷、团体自填问卷
缺点:有时无法获取真实情况、对行为发生和转变的原因无法做出解释
二、定性评估方法
侧重于行为发生、发展、改变、影响因素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
方式:专题小组讨论、个人深入访谈、行为观察
缺点:无法得到行为发生率、结果不具有代表性
三、敏感问题调查的随机化方法
第十二章传播与传播技巧
大纲:
概述
传播模式
人际传播
传播材料制作与预试验
第一节概述
- 传播的概念
- 传播的特性
- 人类传播行为的类型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二、传播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传播时代——非语言——语言
第二次:文字传播时代——符号、载体文字出现、造纸、印刷术的发明
第三次:电子传播时代——符号、载体、通道、电子媒介
第四次:网络传播时代
三、传播的基本特性
社会性、普遍性、工具性、共享性、互动性
四、人类传播行为的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节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单项线性传播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五个要素:
a.传播者
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职能:收集信息、加工制作讯息、发出信息、收集与处理反馈信息
b.信息
信息是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特点:符号通用、科学性、针对性、适用型、指导性、通俗性
c.传播媒体
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传播渠道: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形象化传播、电子媒介传播、综合传播
选择原则:保证效果、针对性、速度快、准确性、经济型
d.受传者
信息接受者和反应者,是传播的接受对象
e.传播效果
传播对人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分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认同、态度转变、采纳健康的行为
2. 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该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的循环性,强调了互动性。
相较于单行线行比较的优势:
a.把传播活动推向传、授双方互动的循环往复过程
b.在互动中,传播和反馈系统都有条件自我调节。
从而传授双方的自控和互控,使整个传播系统处于良
性循环的可控状态
第三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界定:人际传播就是个体与个个体的沟通交流。
人际传播有两种:面对面传播、非面对面传播
人际传播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传播效果好。
近距离传播信息反馈快捷,心理调适自由,且能运用多种媒介的综合效果,从而达到其他传播类型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缺点:传播范围小,不易产生较大的反响,因而不常用于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公共传播。
一、人际传播技巧
1.谈话的技巧
2.非语言传播的技巧
动姿(手势、触摸、眼神与注视方向、面部表情)、静姿、有声的类语言、时空语
3.倾听技巧
4.提问技巧
5.反馈技巧
6.组织小组讨论技巧
二、传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