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别诗歌赏析(DOC)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赏析2送别诗作者:佚名朝代:明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送别古诗
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特点】托物寓情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
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
【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赏析】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不要在路口,像青年一样,让泪水沾湿衣服。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送别李叔同原文赏析
送别李叔同原文赏析【诗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出处】唐·王维《送别》。
【评注】恳请你回营喝杯美酒,我想要问问你必须回去哪里?【全诗】[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懊恼,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这首诗系送别友人之作。
从诗中“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句意看,此君当是仕途失意而归隐南山的,因而诗中除送别外,还含有劝勉宽慰的意思。
“回营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尝君酒即为自是饮酒之意,言友人致仕,设宴设宴。
句前置“回营”二字,并不一定就是友人回营相饮,具有自然随意的味道。
从此可以窥见其友人洒满旷达之情怀,例如李白诗所说的“人生在世不懊恼,明朝散发出搬扁舟”这种摆超过洒脱之风格。
奈何“问君何所之”,也并不是无人知晓所之,而是借此带出下文。
作者以此发端,既以交代别事,又更深一层地表明仕途不得志而于人生仍存有无穷的情趣。
接手二句“君言不懊恼,归卧南山陲”,就是友人的提问,与李白之不懊恼则散发出搬扁舟正相近,充分反映唐人的一种做人精神。
南山即为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面。
唐代存有许多名士曾在此归隐,校正待机,以求再入仕途,所以曾存有“终南捷径”之观点。
正因为友人此去就是归属于斜南山,所以作者才说道:“但回去莫复反问,白云无尽时。
”这似就是全诗意旨所归属于。
本来存有许多教诲的话,存有不少道理要说,但却无人知晓从何说道,也无暇细说,于是一语道尽:“白云无尽时”。
沈德潜知言此句:“白云无尽,不足以酣饮,勿言不懊恼也”(《唐诗别裁》),以为就是劝说之言。
实际上这一句机智含蓄,包蕴无穷内容。
一方面就是说道:世道万变小,功名利碌只例如过眼烟云,何如归卧南山,看看白云悠悠酣饮,人生之情味亦无穷;另一方面,说道南山白云不尽,似乎还暗含存有终南捷径、仕路前程正未可知的意思。
似乎从安慰友人角度谈,这样看看似乎更贴心一些。
这首诗感情自然真挚,语言明朗,不假雕饰,具有一种淳朴深厚之美。
唐诗三百首送别诗
唐诗三百首送别诗
(实用版)
目录
1.唐诗三百首概述
2.送别诗的背景与意义
3.唐代著名送别诗赏析
4.送别诗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唐诗三百首概述】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历经数百年的积淀,成就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而《唐诗三百首》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收录了唐代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文学宝库。
【送别诗的背景与意义】
送别诗是唐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它起源于古人送别亲朋好友的习俗。
在唐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人们送别亲朋好友常常意味着长年甚至终生的离别。
因此,送别诗在唐代具有特殊的意义,既表达了诗人对亲朋好友的真挚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唐代著名送别诗赏析】
唐代的送别诗佳作迭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诗
人对亲朋好友的深厚情感,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后世学习与传颂的典范。
【送别诗对后世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后世
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后世诗人借鉴、引用的源泉;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尚,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唐诗三百首中送别诗的启发,从而使送别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总之,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既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也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定义与特点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感情和思念。
送别诗常见于唐代诗人,其特点包括感情真挚,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等等。
二、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
送别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送别诗包括了君主送别臣子、朋友之间的离别、情侣分别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送别诗的分类
1、君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朝廷官员辞职或调动时,君主表达对臣子的感激之情和送别之意。
2、朋友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好友分别时,互相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彼此的祝福。
3、情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主要是情侣分别时,表达情感的离别之情和对对方的思念。
四、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及技巧
1、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起笔的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品味和赏析送别诗的含义。
2、研读诗歌语言:重点关注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技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探索诗歌主题:揭示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如离别之痛、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悲欢等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资源,供进一步了解和参考:
1、许多著名的送别诗例子。
2、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献。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送别:在古代文化中,送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仪式。
在诗歌中,送别表达了离别对象的祝福和思念。
七、全文结束。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
李白《送别》全诗赏析李白《送别》全诗赏析《送别》《送别》(又名《送杨子》)(李白,一说岑参作)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杨叶指杨柳叶,烟是形容其轻柔,如烟一样飘舞。
与“烟花三月”中的烟一样。
赏:首联“斗酒渭城边,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开一笔,铺陈叙述。
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颔联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
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
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
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
【诗歌鉴赏】韦庄《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韦庄《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韦庄《古离别》原文细烟对柳树无动于衷,离别酒半醉。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魏庄古代离别记、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
2.不,临别酒是半醉的(H)ān):半醉是为了缓解分离。
不,那是无助的。
嗯,通奈。
3、玉鞭:精美的马鞭。
云外:天外。
4.心碎:指因分离的悲伤而引起的心碎。
韦庄《古离别》翻译在晴朗的天空中,云很轻,柳树像烟一样绿。
告别的感觉很难消除,饮酒也很丰盛。
举着玉鞭,指着云的外面,让人心碎。
它是美丽的江南。
韦庄《古离别》赏析《古代别离》是唐代诗人魏庄的作品。
这是一首七字四行诗。
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描述了当时的离别情景。
第三句和第四句写的是离别后江南春景的想象。
这首诗是用风景来表达悲伤的普通比喻。
它用美丽的风景来衬托离别的悲伤,达到色彩鲜艳、和谐统一。
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
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太阳是美丽的,风是温柔的。
这是一个美丽的景色。
作者并没有刻意把《离开好友的春天》写成一部凄凉的作品,而是真实地写出了它的丰富与美丽,并聚焦于柳树的风格,隐秘地透露出此时分离的艰难感觉。
第二句话变成了“不,别离的酒喝了一半”,这突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你眼前的春天似乎被遮住了。
春天越浓,离别的感觉就越强烈。
“酒半醉”这三个字也写得很好。
它不仅展现了离席、离席的场景,还让人们看到柳荫下饮酒送别的场景,巧妙地书写了此时人物的内心感受。
因为如果酒还没喝完,离别者的理由几乎无法抑制他的感情。
如果他喝得太多,他的情绪就会完全失控;只有当酒喝到一半时,其他情感的无助才能给人深刻的感受。
《半醉》在加深人物感情方面发挥了作用。
李白《送友人》赏析: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与离别之绪
李白《送友人》赏析: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与离别之绪《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漂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
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一、作品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2、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自兹去:从此离去。
兹,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
三、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
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
”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一说地点在安徽宣城市区别士桥。
“别士桥”原名“镇宁桥”,因为这首诗而被改称为别士桥。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解释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只。
诗文赏析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
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这样就把题旨点足。
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
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
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
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
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
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
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
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
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Ⅱ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
联系“胜境由来人共传”可知,“君到南中自称美”的意思是南中风景优美,你到了那里,自然会夸赞那里的风景,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直抒胸臆。
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
②借景抒情。
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
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
“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
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的“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
“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诗歌鉴赏】前两句通过想象写友人远去。
接下来两句通过夸赞友人所到之地的美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冲淡了友人的离别之愁。
《送友人》诗词赏析
《送友人》诗词赏析《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告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离别的感伤。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情感、诗歌意象、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情感《送友人》的主题情感是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李白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二、诗歌意象1.青山:在诗歌中,“青山”是离别的象征,代表着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同时,“青山”也象征着永恒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2.浮云:在诗歌中,“浮云”代表着短暂和变幻无常,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愁。
3.南浦:南浦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送别意象,表达了对离别之地的怀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4.白马:白马是友人的象征,同时也是远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三、语言特色1.简练明快:李白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直接表达情感和意象,使得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2.生动形象:李白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通过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韵律优美: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优美的韵律和平仄,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性和节奏感,易于吟唱和记忆。
四、艺术手法1.对比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青山”、“白水”等对比鲜明的意象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借景抒情:李白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之情。
3.象征手法:李白在诗歌中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浮云”、“落日”等象征性的意象来暗示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文化背景《送友人》这首诗的文化背景是唐代文人送别习俗和诗歌传统的体现。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
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击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⑴二龙:指曹操和周瑜。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送别》赏析
《送别》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送别》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赏析篇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古诗作品《送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鉴赏】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赏析篇2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1.《汉乐府》:汉代民间诗歌集。
所收民歌感情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简短赏析】诗歌叙述了一个垂老的城市贫民在统治者的暴政下长幼无衣无食,为了活命,带武器出东门铤而走险,以图换得一饱。
虽妻子表明愿与丈夫同吃粥,劝丈夫考虑到上有苍天,下有幼子,切不可这么干,但作为丈夫已经别无选择。
不听妻子劝告,反而呵斥她,认为白发随时脱落,已经去迟啦。
从对话中刻画出当时社会的罪恶。
2.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散文家。
诗作平和冲淡。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简短赏析】借离别时孤舟远逝,抒发自己向往归隐生活的心绪:时时深深向往的是“山泽居”、“返班生庐”,象飞鸟、游鱼一样自由自在。
至于当初出仕也并非真心追求功名,而是随运顺化而已。
3.杜子春:隋朝人,《三言》中人物。
感怀诗九扣高门十不应,耐他凌辱耐他憎。
如今骑鹤扬州去,莫问腰缠有几星。
【简短赏析】作者发迹去扬州,相别亲眷诗。
表达自己发迹了向亲友发出人生慨叹,世事情态。
相别歌我生来是富家,从幼的喜奢华,财物撒漫贱如沙。
觑着囊资渐寡,看看身上丝丝挂。
欢娱博得叹和嗟,枉教人作话靶。
待求人难上难,说求人最伤感。
朱门走遍自彷徨,没半个钱儿到掌,若没有城西老者宽宏量,三番相赠多情况;这微躯已丧路途旁,请列位高亲主张。
【简短赏析】作者叙述了穷苦时求人无处,求助无门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一股怨气。
4.王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诗作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豫章故都,洪府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送别诗鉴赏(12首)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 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 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 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 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 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 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 有十二年之久。
•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 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 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 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 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 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 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 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 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 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 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 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②,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 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李叔同《送别》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作业》课外阅读里看到的,读了第一遍就觉得有特别之处,让人遐想。
这首词是李叔同早年所作,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20多岁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送别诗歌赏析1.《汉乐府》:汉代民间诗歌集。
所收民歌感情真挚浓郁,风格平实朴直。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简短赏析】诗歌叙述了一个垂老的城市贫民在统治者的暴政下长幼无衣无食,为了活命,带武器出东门铤而走险,以图换得一饱。
虽妻子表明愿与丈夫同吃粥,劝丈夫考虑到上有苍天,下有幼子,切不可这么干,但作为丈夫已经别无选择。
不听妻子劝告,反而呵斥她,认为白发随时脱落,已经去迟啦。
从对话中刻画出当时社会的罪恶。
2.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辞赋散文家。
诗作平和冲淡。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简短赏析】借离别时孤舟远逝,抒发自己向往归隐生活的心绪:时时深深向往的是“山泽居”、“返班生庐”,象飞鸟、游鱼一样自由自在。
至于当初出仕也并非真心追求功名,而是随运顺化而已。
3.杜子春:隋朝人,《三言》中人物。
感怀诗九扣高门十不应,耐他凌辱耐他憎。
如今骑鹤扬州去,莫问腰缠有几星。
【简短赏析】作者发迹去扬州,相别亲眷诗。
表达自己发迹了向亲友发出人生慨叹,世事情态。
相别歌我生来是富家,从幼的喜奢华,财物撒漫贱如沙。
觑着囊资渐寡,看看身上丝丝挂。
欢娱博得叹和嗟,枉教人作话靶。
待求人难上难,说求人最伤感。
朱门走遍自彷徨,没半个钱儿到掌,若没有城西老者宽宏量,三番相赠多情况;这微躯已丧路途旁,请列位高亲主张。
【简短赏析】作者叙述了穷苦时求人无处,求助无门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一股怨气。
4.王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诗作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豫章故都,洪府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空,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杰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帏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祠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之秋;潦水尽而寒潭青,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无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铫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迂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锊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雎园绿竹,气陵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云。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胜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菾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简短赏析】第一段层层铺叙,谈及洪州地势之雄、物产之美、人才之杰,由此将笔墨引到参与宴会的人身上。
第二段点明宴会的时间、地点,由远及近描绘了滕王阁的高峻以及登楼望远所见到的景物。
第三段详尽描写了滕王阁宴会的盛况,并由此慨叹人生,抒发情感。
最后作者紧扣“别”“序”叙述自身遭际及此行去向。
申明作序辞别,表达感激之情,将自己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炽烈情怀渗透于字里行间。
此作文辞瑰丽、笔法多变。
5.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飘逸,真率自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简短赏析】诗人送别李云时作。
开篇慨叹时光易逝,满怀愁绪,接着赞颂友人才华和理想抱负。
最后用“抽刀断水”比喻“消愁”。
内心的压抑和强烈的愤懑使他决心和黑暗的社会决裂,浪迹江湖。
诗文流畅、自然奔放。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先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简短赏析】诗人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
诗歌中流淌着丰富的想象,充溢着大胆的夸张。
6.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诗作冲淡清旷,富于韵味。
望洞庭湖赠张称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短赏析】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一色,朝政清明,虽羞愧于隐居生活,但无人举荐,也只是白白地羡慕。
7.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诗作轻盈淡达,飘渺空灵,充满诗情画意,渗透佛理禅机。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
天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唯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老为农。
【简短赏析】写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得志,但乐天知命,规劝友人流浪生涯中收敛锋芒,安心隐居,世间没人能公正地举荐贤能,我也要归隐为农了。
送张五归山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简短赏析】在一起的日子多么快乐,今日送友人归隐,真想也辞官归山。
8.杜甫: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史”之美誉。
诗风沉郁顿挫。
垂老别死角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且寒。
此去必无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尺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催肺肝。
【简短赏析】诗中描写了一个接近衰老的人被征入伍,在离家前与老妻分别的情景和内心活动,深刻揭露了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深重苦难。
9.李贺:唐朝诗人,诗作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刻意创新。
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简短赏析】原序言: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诏宫官牵牛西取汉晋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歌记叙了金铜仙人恨别长安,不忍离去,却又不能不离区去的矛盾心理。
借助铜人惜别的泪水,表达自己“感士不遇”的悲凉和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悲愤。
慨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世事无常。
从而发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呼喊。
诗作设想奇特、语句奇峭。
10.王昌龄:唐朝诗人,人称“七绝圣手”,诗作颇有风骨,绪密而思清。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简短赏析】送别友人时,楚山孤寂,加之昨夜寒雨,内心凄楚,但我为官清廉,无可赠送,满怀的情谊都在这壶酒中。
11.刘长卿:唐朝诗人,诗风冲淡含蓄,清雅洗练。
送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简短赏析】春风细雨,落红片片,送你远行不胜眷眷深情,极目远望,你远去的帆影越来越小。
你到江南,故友若问起,就告诉他们我的情况:“青袍今已误儒生。
”12.韦应物:唐朝诗人。
诗歌高雅闲淡。
钱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酒酣拔剑舞,慷慨送子行。
驱马涉大河,日暮怀洛京。
前登太行路,志士亦未平。
【简短赏析】借劝酒、剑舞、高歌相送别,一路风雨,表达诗人慷慨昂扬的斗志和意气风发的豪情。
13.陈子昂:唐朝诗人,诗风深沉蕴藉,苍劲有力。
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军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拔剑起蒿蓬。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简短赏析】诗歌中充满对友人的鼓励,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
堂堂正气直冲云霄。
14.许浑:唐朝诗人。
字句清闲惊奇。
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楚水西来天际流,感时伤别思悠悠。
一尊酒尽青山暮,万里书回碧树秋。
日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
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欲白头。
【简短赏析】在秋暮望着悠悠荡荡的楚水,想起了洛中的友人,别后的深深思念融入眼前的景象,日落波光中,嵩阳的亲人定争着问这问那,如果问到我,千万记着告诉他们我的情况。
15.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风豪放慷慨激越。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拾遗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西郊路。
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社。
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
芋魁径尺谁能尽,桤木三年已足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