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①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①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①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2.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3.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魏文王B.李悝C.吴起D.商鞅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6.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统治者的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B.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C.东方六国君主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这些措施()A.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B.使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C.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D.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8.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

当初,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B.法家学说的推动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9.《诗经》记载:周平王东迁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子之尊与诸侯无异”。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学案3 富国强兵的秦国『基础达标』1.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们的坚决抵制,他们千方百计破坏新法。

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答案』 B『解析』在题目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商鞅变法决心的反映;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B项流露出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答案』 B『解析』秦国的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

3.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答案』 A『解析』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正是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才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B、C、D三项仅涉及商鞅变法的某一个方面,因此,A项正确。

4.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D『解析』D项是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不是局限性。

5.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但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能力提升』6.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巩固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人口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3.下图是一幅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4.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5.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分清改革的目的和影响,B是改革产生的影响,C是条件。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深度点拨]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历史认识]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

第3课明治维新[课标要求]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及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一、废除旧体制1.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①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逐步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②1871年,政府宣布“废藩置县”,由中央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

③原各藩大名迁居东京。

(2)作用:开始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1)内容①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其他一律被称为“平民”。

出现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等四种身份。

②宣布“四民平等”,废除武士佩刀和“格杀勿论”的特权。

③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

(2)作用: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名师指津]“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二、发展新经济1.措施(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2)土地改革①措施: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影响: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支付。

(4)殖产兴业①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企效仿。

②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特点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名师指津]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关键又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

“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

三、倡导“文明开化”1.含义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2.表现(1)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翻译西方著作。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3课 改革的后果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3课 改革的后果

第3课改革的后果基础巩固1.欧元2分币的背面使用了希腊独立时使用过的船的图案(如图)。

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它当时摆脱了()A.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B.法国的殖民统治C.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英国的殖民统治『答案』C『解析』1821年,希腊人民进行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要求独立的希土战争,在欧洲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下,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

2.1831年,埃及挑起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通过这次埃土战争()A.阿里否认了奥斯曼素丹的宗主权B.埃及彻底摆脱了英国等殖民势力C.阿里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D.阿里迫使奥斯曼帝国臣服于埃及『答案』C『解析』第一次埃土战争的结果,是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同埃及签订条约,同意阿里在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继续承认奥斯曼素丹的宗主权。

这样,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还建立了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3.19世纪40年代,穆罕默德·阿里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得七零八落,主要是因为() A.连年对外战争使埃及社会动荡B.阿里暴政使埃及社会矛盾尖锐C.奥斯曼素丹加强对埃及的掠夺D.西方国家加紧了对埃及的侵略『答案』D『解析』19世纪40年代,英国等欧洲列强势力侵入埃及,英国等国的工业品涌进埃及,埃及的原料和农产品被欧洲商人大量运往国外,埃及的民族工业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

4.下列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改革者自身存在的问题B.对外扩张削弱了埃及的实力C.欧洲列强的干涉D.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答案』D『解析』穆罕默德·阿里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官办工厂,并没有推行自由贸易政策,D不符合史实,所以『答案』为D,A、B、C三项都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5.《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课标要求]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颁布“解负令”1.改革内容(1)“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公民获得人身自由。

(2)废除“六一汉”制度,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

(3)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4)制定“遗嘱法”,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财产。

2.应对贵族反抗的措施为了减轻贵族反抗,稳定社会秩序,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让步,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

3.影响(1)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3)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雅典积极向外掠夺奴隶,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名师点拨]“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雅典公民。

但雅典并未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内容以财产为依据,划分四个等级。

3.影响(1)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2)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深度认识]梭伦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公民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道路,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该制度又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致使改革不彻底,未使下层平民实现民主化,没有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愿望。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1.目的为了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梭伦推行了国家权力机构改革。

2.措施(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组成一个“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4)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定了一些新法律。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2: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2: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初中班主任安全教育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本学期作为初中班主任,我深知肩负重任,特别是在安全教育方面。

我始终秉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努力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班级环境。

下面,我将对本学期安全教育工作进行详细总结。

二、工作内容1. 制定安全教育计划在本学期初,我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教育计划。

计划包括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形式等,确保安全教育贯穿整个学期。

2. 交通安全教育我组织开展了多次交通安全教育活动,通过PPT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同时,我还与家长们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交通安全。

3. 防火防灾教育本学期,我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灾知识学习,包括火灾的危害、预防措施、疏散演练等。

此外,我还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演练,熟悉疏散路线和逃生技巧。

4. 网络安全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防范网络陷阱,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 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教育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个别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我还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工作方法1. 多种方式相结合在安全教育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讲解、演示、实践、讨论等,使安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接受。

2. 定期开展安全演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识,我定期开展各种安全演练,如疏散演练、防火演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技能。

四、工作成效与反思1. 工作成效通过本学期的安全教育工作,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同时,学生们也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应对。

2. 工作反思尽管本学期的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9:第3课 改革的后果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9:第3课 改革的后果

第3课改革的后果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阿里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阿里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B.阿里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埃及的封建生产关系C.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D.阿里的继任者阿巴斯继续执行其改革举措,使改革得以延续2.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方面资金不足,管理不善B.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C.激化阶级矛盾,人民反抗不断D.没有能够遏制西方的殖民主义的入侵3.欧元2分币的背面使用了希腊独立时使用过的船的图案(上图)。

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它当时摆脱了( )A.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B.法国的殖民统治C.奥斯曼帝国的统治D.英国的殖民统治4.在埃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 )A.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B.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C.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D.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5.1840年7月,英国联合哪些国家对穆罕默德·阿里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阿里撤军并承认奥斯曼素丹对埃及的宗主权( )①俄国②普鲁士③奥地利④法国⑤叙利亚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6.1841年的奥斯曼素丹敕令中规定( )①阿里家族享有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力②准许阿里管辖苏丹③对军队人数、军舰建造等有限制④所有军官的任命必须得到素丹的批准⑤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⑥废除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专卖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⑥7.“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

”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B.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C.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D.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8.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八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八单元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课标要求]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1889年日本宪法1.背景(1)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

(2)中小地主和资产阶级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3)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2.目的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3.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4.内容(1)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又宣称“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2)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3)规定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议会权力很有限。

(4)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实际上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5.评价(1)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2)进步性①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

②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③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④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归纳总结]1889年日本宪法的制定是明治维新政治改革的发展,它顺应了日本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国家主权不属于人民,依然掌握在天皇手里,具有深厚的封建性。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1.原因明治政府推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2.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表现(1)经济上①19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②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迅速。

(2)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加强。

(3)国际地位上:20世纪初,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拓展点拨]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地区摆脱民族危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个典型,对亚洲其他国家影响较大,其中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就开始效仿,开始了“走日本人道路”的探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doc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doc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和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之死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

2.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的作用①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改革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表现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师点拨]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商鞅死后仍遭“车裂”。

但新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而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改革启示]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

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改革的人。

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

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

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主题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受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6:第3课百日维新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6:第3课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基础巩固1.由于新租借的土地并没有一个统一名称,所以便把这块土地称为"NewTerritoriE(即“新领土”),中文名称“新界”,可指为“新的边界”之意。

导致“新界”出现的主要国家是()A.日本B.英国C.俄国D.法国『答案』B『解析』在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故选B。

2.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含义,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其患不可胜言”等,明确民主民权之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故选C O3.观察下图,图中的文件()“明定国是”诏书A.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B.标志着口日维新的开端C.由维新派颁布并实施D.宣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B『解析』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4.“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为实现上述思想,白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故①与题干要求不符。

②③④都符合材料教育改革的思想,B项正确。

5.百日维新期间,普通士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说明()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发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Ir答案』C『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多次颁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发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6:第3课 改革的后果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6:第3课 改革的后果

第3课改革的后果基础巩固1.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了埃及,但埃及名义上仍是奥斯曼素丹的属地。

一天,阿里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

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

”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诏书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对以上事件认识最准确的是()A.不愿让埃及做奥斯曼素丹的属地B.意欲铲除马木路克势力C.力图阻止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埃及的步伐D.意欲摆脱奥斯曼统治,对外扩张,建立强大帝国『答案』 D『解析』D项属于最佳选项,包含A项;B项中马木路克势力早已被铲除,C 项与题干关系不密切,应排除。

2.1831年,埃及挑起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通过这次埃土战争()A.阿里否认了奥斯曼素丹的宗主权B.埃及彻底摆脱了英国等殖民势力C.阿里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D.阿里迫使奥斯曼帝国臣服于埃及『答案』 C『解析』第一次埃土战争的结果,是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同埃及签订条约,同意阿里拥有在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继续承认奥斯曼素丹的宗主权。

这样,阿里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3.下图是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形势图,从地图上看,阿里占领的地区不包括()A.阿拉伯半岛B.苏丹C.希腊D.克里特岛『答案』 C『解析』阿里对希腊的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并没有占领过希腊。

4.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改革成果却毁于一旦,主要是由于()A.穷兵黩武、连年战争B.外敌入侵、内部混乱C.众叛亲离、日益孤立D.经济凋敝、兵源枯竭『答案』 A『解析』穆罕默德·阿里为了实现建立强大帝国的梦想,穷兵黩武,连年对外战争,最终使埃及的改革毁于一旦。

5.《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2: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2:2.3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基础巩固1.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们的坚决抵制,他们千方百计破坏新法。

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答案』 B『解析』在题目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商鞅变法决心的反映,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

B项流露出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答案』 D『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的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他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商鞅在新法中规定,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答案』 B『解析』秦国的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

4.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答案』 A『解析』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正是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才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B、C、D三项仅涉及商鞅变法的某一个方面,因此,A项正确。

5.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答案』 D『解析』从商鞅法令的内容及变法理念可知,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这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应是D项。

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2015—2016)学年度

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2015—2016)学年度

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2015—2016)学年度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查字典历史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高二上学期历史必修三教学进度安排表周次时间教时教学内容备注预备8.278.31 开学预备19.19.21讲解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29.39.93第一单元1、2、3课 39.109.163第一单元第4课及本单元课时作业讲解 49.179.233第二单元第5、6、7课 59.249.303第二单元课时作业讲解及第三单元第8课 610.110.7 国庆放假国庆节710.810.143第三单元第9、10课810.1510.213第三单元课时作业讲解及第四单元第11课910.2210.283第四单元第12、13课及第四单元课时作业讲解 1010.2911.43期中考试、复习迎考 1111.511.11 期中考试、校运动会 1211.1211.183试卷讲解及第五单元第14、15课 1311.1911.253第五单元课时作业讲解及第六单元16课 1411.2612.23第六单元第17课、18课1512.312.93第六单元课时作业讲解 1612.1012.163第七单元第19、20、21课 1712.1712.233第七单元课时作业讲解 1812.2412.303第八单元第22、23、24课1912.311.63第八单元课时作业讲解 201.71.133期末考试、复习迎考 211.141.203期末考试、复习迎考221.211.273期末考试、复习迎考 231.282.3 期末考试、寒假开始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二历史上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2015—2016)学年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二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 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 C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出现统治秩序的变更,故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是错误的。

答案: C3.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进行变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关键在于谁的支持()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惠文王解析:注意商鞅在秦国变法关键在于秦孝公在位时期对其进行的支持。

答案: C4.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解析:商鞅变法时提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为本,商为末。

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

答案: A5.《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奖励军功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耕织……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可见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 B6.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B.废除“世卿世禄制”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中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的理解,使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6:第3课 明治维新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6:第3课  明治维新

第3课明治维新基础巩固1.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A.开始建设现代国家B.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决定学习儒家经典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2.“废藩置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在于()A.彻底结束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B.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C.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D.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3.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该规定()①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③不利于工业化的推进④遭到了新兴地主的强烈反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4.“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5.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这最能说明()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C.日本实行募兵制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能力提升6.1868年,明治政府公布了著名的“五条誓文”,其中说道:“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为达到这一目的,明治政府()①废除幕藩体制,建立中央集权②废除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③废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④废除等级制度,实现民主平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7.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A.“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军事改革8.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理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2:第3课 明治维新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2:第3课 明治维新

第3课明治维新『基础达标』1.(2017·北京朝阳模拟)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展经纶……”这表明日本实行()A.归政天皇学习西方B.文明开化国民皆学C.四民平等中央集权D.自由民权确立立宪『答案』 A『解析』材料中是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可知是要归政天皇,材料中“广兴会议”即也就是实行议会制,万事不是由天皇一人独断,而是决于公论可知主张学习西方,故A项正确。

2.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答案』 D『解析』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19世纪80年代,明治政府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D项说法正确。

3.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因是()A.甲午战争的取胜B.文明开化的结果C.“殖产兴业”的政策D.军事工业的刺激『答案』 C『解析』从时间可以看出为明治维新期间,其次工厂数和蒸汽机数的迅猛增加说明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正是明治维新的重要举措——“殖产兴业”政策的内容,故C正确。

4.1879年,日本明治天皇在《教学大旨》中说,“文明开化”后,“破品行,伤风败俗者不少”。

“其流弊在于后仁义忠孝,徒洋风是竞。

将来之所恐,终至不知君臣父子大义。

”并指令“自今以往,基于祖宗之训典,专明仁孝忠义。

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人人尚诚实之品行”。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政府()A.决意复活儒学道德B.准备放弃“文明开化”C.强力推行欧化政策D.鼓励移植西方技术『答案』 A『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重视“祖宗之训典”“仁孝忠义”,即重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不是放弃“文明开化”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和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之死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

2.富国强兵的秦国(1)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的作用①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改革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表现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师点拨]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商鞅死后仍遭“车裂”。

但新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而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改革启示]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

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改革的人。

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

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

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

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主题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受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对后世而言,商鞅用法过峻,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材料二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答案(1)变法使秦国富强。

(2)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

否定。

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它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图示法掌握商鞅变法1.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答案 D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

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郡县B.法律严酷C.奖励军功D.“焚诗书”答案 B解析因为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身份,否则就要受罚。

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

其他选项与此无关。

3.“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 B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因此得以延续。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答案 B解析商鞅变法中有三大偏差:压制工商业、弃绝文化、“以刑杀立威”。

据此结合备选项便可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B项。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与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答案(1)历史信息:秦军军备先进,战斗力强;人民参战热情高涨。

原因: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

(2)①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

②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基本正确。

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解析第(1)问图一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的出现,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

图二秦人“尚武”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产生的影响。

第(2)问,“山无盗贼”,“民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应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

至于“民勇于公战”同样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达到这些社会效果的手段展开。

第(3)问,从整体而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基础巩固1.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们的坚决抵制,他们千方百计破坏新法。

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答案 B解析在题目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商鞅变法决心的反映,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

B项流露出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旧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答案 D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的贵族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他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商鞅在新法中规定,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爵,这就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直接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答案 B解析秦国的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是因为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违反他们利益的任何形式的社会变革。

4.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答案 A解析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正是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才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B、C、D三项仅涉及商鞅变法的某一个方面,因此,A项正确。

5.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答案 D解析从商鞅法令的内容及变法理念可知,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这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应是D项。

6.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建立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但法家鼓吹严刑峻法,其偏颇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

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因此,④叙述不正确。

能力提升7.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答案 D解析D项是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不是局限性。

8.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但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9.下图是秦国疆域扩大的形势图,商鞅变法与它的内在联系应是()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答案 B解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国人观看商鞅变法法令时的情形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会有哪些阶级或阶层怀着喜悦的心情观看商鞅变法法令?为什么?(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归纳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社会效果?答案(1)新兴地主、农民和军人。

原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农民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提高军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和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管理。

(2)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良了社会风气;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称霸诸侯的强国。

解析第(1)问,“喜悦”与否,要看是否能够从中获益。

因此,解答该问的思路是分析商鞅变法措施的作用,理解从中获益的是哪些人。

第(2)问,通过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进行归纳概括即可,不需要延伸。

【学思之窗】(教材第28页)你对此有何看法?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