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微粒的性质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备课同步练习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质)带讲解

2022-2023学年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备课同步练习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质)带讲解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一、单选题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一气体分子体积变大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一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答案】A【详解】A、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不符合题意;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液氧和氧气均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吗,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分子在不断运动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氢气和液氢都能做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答案】B【详解】A.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选项A正确;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由于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汞原子的体积不变,选项B错;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选项C正确;D.氢气和液氢都能做燃料,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选项D正确;故选:B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详解】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C、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空隙随温度升降而改变,不是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_1
A.分子体积变大
B.分子质量减小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种类改变
【答案】C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据感受分子的微小,从而理解分子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特性。
设计实验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直观地展示分子的运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分子运动特性的理解。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到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性质的理解,还能体会到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间隔差异。
【交流讨论】你知道如何解释以下现象?
①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②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
③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
【学生1】是因为扩散,分子热运动
【过渡】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生活中,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当中的现象吧!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板书】二、微观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图片展示】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总结】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
【学生活动】任务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些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科学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及其性质。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还培养了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问题】怎样才能认识分子运动呢?
【预测】氨(NH3)分子易溶于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氨分子的运动。

微粒的性质——精选推荐

微粒的性质——精选推荐

实验八微粒的性质实验设计思想:1.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的观点,体会微粒的性质。

2.使学生尝试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3.让学生学习和体验化学从宏观现象人手探索微观原理的独特方法和乐趣。

实验原理:1.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建立微观的观点,体会微粒的性质。

学会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2.尝试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3.学习和体验化学从宏观现象人手探索微观原理的独特方法和乐趣。

4.学会对实验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的异同寻求科学的结论。

实验用品:烧杯、滴管、针筒、细玻璃管(约30cm,一端封口)浓氨水、酚酞、蒸馏水、酒精实验步骤:一、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二、微粒之间有空隙实验点拨:1.原理拓展(1)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氨在空气中的扩散,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及水在常温下的挥发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2)微粒间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微粒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微粒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2.注意事项(1)在微粒运动的实验中要注意,水分子同样在不断的做杂乱无章的运动,只是因为氨分子运动较快。

(2)由于气体微粒间隔大很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的体积除了受温度影响较大之外,受压强的影响也很大。

(3)物质的热胀冷缩不是由于受热以后微粒本身的大小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实验拓展:1.氨扩散与温度的关系在三张长条滤纸上分别滴几滴(隔一段距离)酚酞试液,置于三支试管中,管口相同位置放一团棉花。

(1)试管中棉花上滴蒸馏水,(2)(3)试管中棉花上滴氨水,(3)试管加热。

(如下图所示)结果(2)、(3)两支试管中滤纸上的酚酞由管口向管底依次变红,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

3.1.1微粒的性质

3.1.1微粒的性质

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分__子__、_原__子___和_离_子____。
二氧 化碳分子
碳原子
铜原子
钠离子 氯离子
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
探究点二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情景展示]
阅读下列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
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
通过上图,你对物质的构成有哪些新的认识?
浓氨水___能___ 使酚酞试液变 色
知识点一 微粒的性质
(3)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 甲溶液,在烧杯B中加入 3~5 mL浓氨水,用一 个大烧杯将两个烧杯罩 在一起
烧杯C中 构成物质的
的溶液变 微粒在不断
成____ 地


运动
________
[说明] 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率越快。
知识点一 微粒的性质
分子、原 子和离子
微 粒
构成
物质
性质
课堂小结
微粒的质量、 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 断运动
温度升高,运动 速率加快
微粒间 有空隙
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构成 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课堂小结
微粒间 有空隙
课堂反馈
知识点1 微粒的性质
1.6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这 主要说明( D ) A.微粒在不断运动 B.微粒体积很小 C.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D.微粒间有空隙
有 ___空_气___ 的注射器 的栓塞容 易推动
在固体和液体中, 微粒之间的空隙 __比__较_小___,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 之间的空隙 __比_较__大___
知识点一 微粒的性质
探究点一 微粒的性质 [情景展示1]

(2021年整理)微粒的性质练习题

(2021年整理)微粒的性质练习题

微粒的性质练习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微粒的性质练习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微粒的性质练习题的全部内容。

3.1。

1微粒的性质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构成氧气和构成液态氧的微粒区别是( ) A.质量不相等 B。

体积不相等C。

空隙不相等 D.种类不相等2.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碘微粒质量不变 B。

碘微粒运动速度不变C.碘微粒体积变小 D。

碘微粒间隔变大3。

下列现象,能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的是()①食盐溶于水后,水变成咸了②红墨水滴入水中,水变红了③打开香水可以闻到香气④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了A。

③ B.①②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4。

将高锰酸钾粉末溶于水后,再将所得液体倒入烧杯中,结果烧杯中的全部液体都呈浅紫红色,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运动到水的微粒之间去了B。

构成水的微粒变成了高锰酸钾的微粒C.构成高锰酸钾的微粒仍然存在D.物质是可分的5。

下列现象主要用微粒之间的空隙来解释的是()A.蔗糖溶解 B。

荷花飘香 C.酒精挥发 D.热胀冷缩6。

以下学习、生活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是()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 D。

海绵能吸水7。

用微粒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正确的是()A.墙内开花墙内香—-微粒在不断运动B.热胀冷缩——微粒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C.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微粒间有空隙D.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光下容易晾干——微粒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8.下列现象能说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 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课堂精讲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课堂精讲练课题1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原卷版+解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共2课时)知识清单: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大多数物质由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构成,一些物质是由构成的。

如:水由水构成,铁由铁构成,氯化钠由和构成。

二、微粒的性质1.微粒(如分子)的性质(1)分子极小,其和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的。

温度越,分子受热能量增大,运动速率。

①应用:用分子不停地运动解释闻到气味、溶解、扩散、挥发、蒸发等生活现象。

用分子运动受温度的影响解释太阳下晒湿衣服比阴凉处干得快。

②分子运动实验的证明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

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红。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

(3)分子间有①分子间间隔大小: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固体和液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相对。

解释生活现象:气体体积容易压缩,固体和液体较难被压缩。

②分子间间隔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A.温度升高,分子间隔,温度降低,分子间隔。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

(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压强减小,分子间隔。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分子①概念:由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性质的粒子。

②解释: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等宏观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的性质。

2.分子的构成①分子由原子构成有些的大多数分子是由的3.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裂为,重新组合成新的。

微粒的性质 教案

微粒的性质 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2015年10 月11 日
现象:甲溶液为无色。

滴加浓氨水后,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人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酚酞又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有一个性质: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

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无色酚酞遇到浓氨水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下图),观察实验现象。

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
现象:甲溶液变红。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烧杯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装有蒸馏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中。

所以甲溶液变为红色。

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是运动的。

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当把玻璃管颠倒数次后,酒精微粒和红墨水微粒会互相占据微粒之间的空隙,所以最后体积减小,玻
现象:吸有空气的那支注射器容易被压缩。

这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由于气体中微粒间空隙大,所以容易被压缩。

从上面的实验知道,状态不同,微粒间的空隙大小相同吗?
相同物质间的微粒空隙,气体>液体>固体。

微粒的基本性质

微粒的基本性质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3.1.1 微粒的性质【引入】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是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

那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酒的闻到,为什么我们平时能闻到花香,闻到香水味?这节课我们就来解答下这些问题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学生】微粒【教师】对了,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组成的,说明微粒都很小,但是微粒有一定的质量【板书】一味蕾的性质1、微粒都非常小,但有一定质量这些微粒是我们下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分子、原子和离子。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各种味道,为什么能远远的闻到花香?【分析】因为构成酒和花的微粒,扩散到了空气中,接触到了我们的嗅觉器官,所以我们闻到了闻到,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构成物质的微粒能运动,那是不是真的能运动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检验下【实验】63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现象】1、甲是无色溶液,加入酚酞后,变成了红色溶液2、甲溶液变红【分析】这里我们来了解下酚酞溶液,酚酞和我们学过的紫色石蕊试剂一样,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酚酞遇到酸变色,遇到碱变红色,可以用于检验溶液是否显碱性,以后酚酞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这里的氨水是显碱性的,所以在酚酞中加入氨水以后,溶液会变红【提问】实验1中我们加入了氨水,溶液显碱性了,所以溶液变红,那实验二中的甲溶液为什么变红呢?【学生】变红证明溶液显碱性,说明B中的氨气微粒跑到了装有酚酞的A的烧杯中,这说明了微粒能运动【教师】上述的实验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板书】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提问】晒衣服的时候,为什么太阳大衣服比较容易干?糖水为什么温度高的时候比较容易溶解?【分析】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越快【提问】水有三态,但都是水这种物质,大家知道水为什么有三态吗?我们也听说过热胀冷缩,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教师】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先来看下下面这个实验【实验】63水与酒精混合实验【现象】1、把玻璃管颠倒数次以后,玻璃管内出现了间隙【分析】这是因为微粒之间有间隙,当玻璃管颠倒数次之后,酒精微粒和红墨水微粒会相互占据微粒之间的间隙,所以最后体积缩小(酒精微粒比较大,水的比较小,可以画模型表示,大球和大球之间的间隙可以塞下一个小球)【板书】3、微粒之间有间隙【提问】那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微粒的的间隙都一样大呢?【学生】不是,在固体,液体间的间隙比较小,气体的间隙比较大,物质存在三态的原因是因为微粒间的间隙不一样【教师】那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下【实验2】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吸有空气的的那支注射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析】这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隙比较大,所以容易被压缩,那压缩前后的气体,哪种间隙比较大?【学生】压缩前的【教师】压缩后气体间的压强比较大,间隙比较小,说明气体的微粒间间隙和压强有关,压强越大微粒间的间隙越小【提问】物体热胀冷缩,这是大家在物理里面学到的原理,大家能说明为什么吗?【学生】跟物体微粒间的间隙有关,间隙大了,物体的体积就大了,所以热胀说明温度升高,微粒间的间隙会变大【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微粒的特性,第一是微粒在不断的运动,第二是微粒之间有间隙,现在大家做几道题目1、为什么夏天给自行车打气不应打太满2、为什么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缝隙【教师】经科学家研究,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水、氮气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和一些常见的金属物质还有稀有气体。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学习目标】1.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班级:姓名: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重难点】能从微观上认识微粒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微粒的性质(一)活动与探究:探究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物质是由肉眼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 _____的微粒构成的。

探究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1.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⑴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注:浓氨水是色、有_______________味体,有性,显性,可以使色的酚酞试液变成色。

⑵实验2: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如右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得到的结论:。

⑶该实验是否需要做下图1所示的对比实验,理由是,该实验做下图2所示的对比实验,其目的是。

2.总结:微粒是在不断地的。

⑴下列事件可以用此解释的现象有:,不能解释的现象有: (填字母),a.花园里闻到花香b.落叶纷纷c.长期堆煤的墙变黑了d.尘土飞扬e.雪花飘飘f.柳絮轻飞g.糖放到水里,溶解了。

⑵影响微粒运动快慢的因素是,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越,可以解释的现象有: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的快b.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

探究三:微粒之间有空隙1.探究微粒之间有空隙的实验⑴【实验1】,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其液体体积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可以得到的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_,不同微粒之间的空隙____(填“相同”或“不同”)。

微粒的性质

微粒的性质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1、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属于重难点,在考试中是重点,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方式考查,需要学生好好掌握。

二、授课内容(一)微粒的性质(重点)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将食盐和蔗糖放入水中,食盐和蔗糖都会逐渐消失,而“水”却变咸了或变甜了。

这是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去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如水是由水的微粒构成的,高锰酸钾是由高锰酸钾微粒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微粒构成的。

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即物质的内在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外在性质。

2、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我们把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最后水中各处都变为紫红色;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以上实例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的运动率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微粒运动速率越慢,例如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的快。

练习:娄底市一座美丽的宜居城市,到处鸟语花香。

能闻到花的香味,说明()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之间有空隙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采用先进仪器才能观察到。

尽管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小,但微粒之间仍有一定的间隔。

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①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②同一种物质,随着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变化,其微粒间的空隙也发生变化。

③一般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练习:水族馆中,表演者常常携带氧气瓶在水中与鱼“共舞”。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评课记录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评课记录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评课记录10月15日听了谈老师的课,内容为沪教版初三化学《§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质》。

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教者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教学境界。

他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他们用个性化的导入拉开了精彩课堂的序幕,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老师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用生活中的两个经历(一是小月很好学,一天她在厨房一边看书一边烧水,看书入了迷,一不小心把一壶水烧干了。

二是小明把一勺糖放到一杯水里,发现放在水里的糖慢慢变少,最后消失了,尝一下发现水变甜了)让同学们展开联想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目标达成这节课中,教师采用了引导探究和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谈老师扮演着“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的角色,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如在探究“微粒在不停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实验中,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同时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

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三、改进实验,效果明显。

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微粒在不停的运动”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谈老师将滴有1-2滴酚酞试液的滤纸置于打开瓶口的浓氨水试剂瓶上方,把实验微型化,这样既节省了药品,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还能反复演示。

四、过程合理,结构清晰。

整节课围绕探究微粒的性质及用性质解释日常现象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多达3-4个,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建议: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导学案)

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导学案)
A.微粒在不断运动B.微粒之间有间隔
C.微粒的体积很小D.微粒的质量很小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干——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得越快
B.“墙内开花墙外香”——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C.气体容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有空隙,而固、液的微粒间无空隙
D.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微粒的间隙变大
3.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而固、液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空隙。
订正栏:
学习过程:
一、物质是可以再分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P59观察与思考
思考:(1)用研钵研碎后的高锰酸钾粉末能继续分吗?
(2)溶于水后烧杯中高锰酸钾粉末还有吗?
你的启发:。Biblioteka 二、微粒的性质资料链接:构成物质的微粒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以水为例,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观看)苯分子微粒的图像
你的启发:。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①在废弃药片塑板(没有标签)的小穴内滴加浓氨水,再滴加2滴酚酞试液
现象:酚酞试液直接接触氨水会。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高港区永安中学戴爱国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建立微观意识: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
预习自学:
1.物质是由构成的,微粒是不断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
2.走在校园里,会闻到花香,从微观角度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
你的启发:。实验探究2:
实验操作:对照书P60页的图3-4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原子的相对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
原子符号的书写:原子符号就是该元素的符号
(三)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有阳离子(带“+”电)和阴离子(带“-”电)
2、离子的形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原子 失去电子 得到电子
原子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微粒带 正电 微粒带 负电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1、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不同物质的运动情况不一样,微粒的运动 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对气体,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运动速度慢,相对分 子质量小的运动速度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隙不同,对气体, 构成的微粒之间的间隙大,所以气体容易压缩;对固体,液体,构成的微粒 之间的间隙小,所以固体、气体难以压缩。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O),其次是氢(H)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O),其次是碳(C)
人体中的元素: ①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称为 生命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别的元素来代替。大量的研究 表明,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0多种,分为常量元素(O、C、H、N、Ca、P、S、K等) 和微量元素(Fe、Cu、Mn、Zn、Co、I、Se等)。 有些元素对人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如铅(Pb)、镉(Cd)汞(Hg)等。 ②人体中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请认真阅读P76页。 ③很多食品标签上都标有元素的含量,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元素。
(4)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化学式的意义: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原子)
(六)、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对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应原子个数之和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 (不带电) 1.原子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问题讨论
粒子 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2.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你发现 了什么
电性 质量
1个单位正电荷 丌带电 1个单位负电荷 1.6726×10-27kg 1.6749×10-27kg 质子质量的1/1836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 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卢 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 星原子模型):原子是 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 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 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 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 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 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 动。


旧 的 分 子
分解(离解) 重新组合 原

新 的 分 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
问题讨论
原子再可分吗?
想一想
历史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1.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 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 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 粒构成的,即原子。
2、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 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结论三、微粒之间有间隙。
{原因}因为酒精微粒和水微粒 分别填补了对方微粒相互之间 的空隙,从而使得总体积变小。 {试问} 1+1=2吗?
• 实验四:空气和水的压缩 • 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出针 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 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 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 针筒内的水和空气能否被压缩?你知道原因吗?哪 个更易被压缩? • 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吧?

沪教版九上化学 3.1.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 学案设计(无答案)

沪教版九上化学 3.1.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  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中、微粒之间存在空隙。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 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分子的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微粒的性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小测试导入1、氧气(O2)能帮助,二氧化碳(CO2)不能也不能,水(H2O)通电的文字表达式是。

为什么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一样?新课导学一、微粒的性质1、你对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认识?认识①;例子;认识②;例子;认识③;例子;实验探究一微粒的运动性实验1: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酚酞试液),再向试管中滴入2~3滴浓氨水(现象:酚酞试液)。

实验2:按下图所示完成实验。

实验现象:烧杯A;烧杯B;烧杯C;实验结论:;烧杯C的作用;小结1、上述实验说明了微粒在不断运动。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微粒的速度与有关);2、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微粒在不停地运动?如、、等。

实验探究二实验1:在下图3所示装置中,加入水和酒精,塞紧橡皮塞,在液面处作好标记,用手指堵住玻璃管口,上下颠倒装置,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静置。

现象;该实验中,在细玻璃管中观察液面变化的好处是;实验2:a取两只塑料瓶,一只空的,另一只装满水,盖紧瓶盖,分别用力挤压瓶子。

现象;b.如图用两支大小相同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易被压缩的是。

小结:1、上述实验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间;2、构成水的微粒间空隙,空气的微粒间空隙。

所以易被压缩。

一般而言,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微粒间空隙,不易被压缩;气体物质的微粒间空隙。

易被压缩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下面问题: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2、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如干冰由构成,金刚石由构成,铜由构成,食盐(氯化钠)由构成。

3、水由构成,氢气由构成,氧气由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分析:为什么长期堆煤的墙角侧壁上用小
刀刮开,会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煤粒?
说明:水的微粒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有一 定的空隙,且空隙大小不同,混合时由于微粒 的运动,微粒填充了之间的空隙。
说明: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 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空隙比较小,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 被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实验2 :重新配置甲溶液,分别倒入C、D两个烧杯中。
在B烧杯中加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烧杯B、C罩住, 烧杯D放在大烧杯外。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实验现象。
D
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象? 烧杯C
现象 解释 溶液变成红色 氨粒子在不停地运 动,运动到烧杯C 的溶液中去了
烧杯D
溶液不变色
大烧杯罩住了浓氨水, 氨粒子不容易运动到大 烧杯外。
思考:如何检查右图所示的 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依 据是什么?
通常是把导管插入水槽的水中, 然后用手捂住大试管,看导管 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手握试管,使试管受热,试管 内气体微粒运动加快,间距加 大,体积膨胀,能从导管口逸 出。
1、所有物质都是有肉眼看不见、极微小的 微粒构成的。 2、微粒在不停地运动的。 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教学目标:
1、认识微粒的性质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 的现象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苯粒子图像 硅表面粒子图像
微粒有那些性质呢?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 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 说明了什么?
说明: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浓氨水能 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水微粒 在不停 运动
思考:如何分割高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物质能被分 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