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概述(一)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 烈的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 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的主导性格。 •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 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 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 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 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 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 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 是梁生宝思想的核心。 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 的困难与阻力,他始终毫不动摇,一 往无前,表现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 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 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 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 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 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 厚、善良、真诚、淳朴的性格。
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 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
朱 老 忠
•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 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跨越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 史阶段的人物,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 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他急公好义、有 胆有识、坚韧不拨,在他身上,体现了深 广的历史内容。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 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梁三老汉的形象
• 见教材23页
梁生宝的形象

梁生宝是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 雄形象。 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 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 父辈惨败的事实和个人受穷的生活经历,使他 能很快地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 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它主导人 物的全部行动,支配梁生宝抛弃个人的一切, 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梁三老汉是成功的艺术形象


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 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 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 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 作者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 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揭示得 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 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 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2)梁三老汉: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既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有 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3)三大能人 A、郭振山 B、郭世富 C、姚士杰


4、叙述方式和叙述姿态
(1)充满激情的政论式叙述姿态 (2)把充满感情色彩的评论式叙述运用到对人 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当中 (3)充满激情的叙事话语和冷静的哲理议论相 结合
成就

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 和个人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 二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着自身优越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 公开较量; 三是,富农姚士杰,仇视新社会,暗中施展阴谋,企图搞垮互助 组; 四是,党员、村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暗中支持反对势力, 干扰、抵制互助组运动。 面对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所构成的重重阻力, 以梁生宝、高增福等人为代表的广大翻身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 冲破重重阻力和困难,最终使蛤蟆滩的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对于梁生宝的形象的不同的意见


为了显示人物的高大成熟,有理想,作品中大量写了 他这样的理念活动: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 严家炎还谈到:“作家把更多篇幅用在写梁生宝能够 处处从小事情看出大意义上,这是为了显示人物思想 上的成熟。显然,在许多地方,是作家把他自己从生 活得来的对党的思想和政策的体会,加到了梁生宝的 身上。

8.50、60年代的短篇小说

8.50、60年代的短篇小说

茹志鹃《百合花》风格的独特性
茹志鹃是50、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 家。侯金镜说她的作品是“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 美而不高亢”,具有“委婉、柔美、细腻”的艺术风格; 欧阳文彬称赞《百合花》是“一朵纯洁秀丽的鲜花,色 彩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茅盾称赞她的小说 “清新、俊逸” ,“风格尚近于静夜箫声,初读似觉 平凡,再读则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了,三读则觉得深 刻……耐咀嚼,有回味。”
《党员登记表》 (黄淑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黎明的河边》
(小陈)
《黎明的河边》: “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卷了 过来。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响着,震得人耳朵嗡嗡的响。闪电,时而用它 那耀眼的蓝光,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照出了在暴雨中狂乱地摇摆着的禾田, 一条条金线似的鞭打着大地的雨点和那在大雨中吃力的迈动着脚步的人影。 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一体了,一切又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 了。对面不见人影,四周听不到别的响声,只有震耳的雷声和大雨滂沱的噪 声。”
《党员登记表》:
小说在开头有一段环境描写:“风卷着雪花,疯狂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 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 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 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驯服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 蹂躏它们,毁灭他们……”这一段景物描写,作者运用了“卷”、“扫荡”、 “摇撼”、“撞开”、“撕”、“撒”、“咆哮”、“蹂躏”、“毁灭”等 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暴风雪肆虐、疯狂与猖獗的特点。而这一自然环境的描 写又烘托了1943年胶东半岛敌占区敌人的猖狂和白色恐怖的浓重。
《七根火柴》(无名小战士)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50字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50字

骆驼祥子每章概括50字骆驼祥子每章概括50字《骆驼祥子》是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

小说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

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负,有的为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

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剧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身处其中的每一分子到头来都逃脱不了祥子一样的命运,除非他们认清楚自己的现状,联合起来推翻那吃人的社会与制度。

以下是小编带来骆驼祥子每章概括50字,希望能帮到大家!骆驼祥子每章概括50字第一章: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时进城来拉车。

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他买到了自己的一辆新车,成了北平城一流的洋车夫。

第二章: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怀着侥幸心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人,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抢走。

第三章:祥子连夜带了逃兵丢下的三匹骆驼逃命,天亮的时候来到一个村庄,他把三匹骆驼卖给一位养骆驼的老人,得到三十五元钱。

第四章: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里,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天。

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从此他便有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他强打精神,回到人和车厂。

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有个女儿叫虎妞。

祥子将卖骆驼所得除掉路上花费剩余的三十元寄存在刘四爷那里,希望继续积攒,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第五章:祥子仍然省吃俭用,但他的思想和为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在杨家拉上“包月”只四天就被折磨得不得不辞掉了。

第六章:离开杨家回到人和车厂,虎妞请祥子喝酒。

酒后,在迷迷糊糊中祥子被虎妞骗上了床。

事后,祥子心里万分矛盾,对虎妞既愤恨又想念,同时还夹杂着害怕。

第七章:祥子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一家对他很好,很尊重他。

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

第八章:同在曹家帮佣的高妈劝祥子把钱拿去放高利息贷款或者存进银行来生利息,祥子都不敢;高妈劝祥子起会,他也不敢。

3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概述(一)

3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概述(一)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之历史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兴起的原因
1.作家的亲历 2.现实政治活动的需要 3.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要求
“三红一歌一史”
一、民主革命(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 长征时期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创作成就
1.作品题材广有新的探求与创造
创作缺陷



1、文艺政治化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解的简单、机械化 文艺表现政治、革命、战争,文艺为社会的服务 直接理解为对政治的服务。文学主要集中与对党 领导下的革命运动、战争的表现,有对政策图解 的倾向。 2、题材单一化 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 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 复杂性。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50-60年代小说

50-60年代小说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长篇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掌握《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艺术成就。

了解该时期短篇小说在题材与风格上的不同;了解“干预生活”的小说,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思想价值;掌握茹志鹃的创作特色和风格。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的文艺观本时期小说等叙事类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尤其密切,指导与规约本时期文艺创作的两个核心观念就是: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详见教材P23-24)。

二、作家队伍的分流由于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一系列文学规范,作家们都面临着创作的转型。

中国现代作家群发生了分流: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

他们在指导别人斗争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所以,此刻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新政权看做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高声歌唱新政权。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但他们没有料到,进入新社会,必须要进行艰苦的、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

这一点与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不同。

丁玲、艾青他们经历过延安整风,领教过思想改造的滋味,而胡风们一向以“唯我革命的姿态”指导别人,他们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革命和改造的对象。

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现状,所以对于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了什么?他们自知与新的时代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希望通过互相谅解达成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这一类作家的这种态度最有代表性。

如老舍从美国回来参加建设,提出“不反美”的要求;巴金套用柏克曼《我是来学习的》。

第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或者在感情上对新政权是格格不入的。

他们希望能够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新政权重新调整好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学》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新的人民的文艺》。

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第一次文代会的影响:1.思想的转变,由百音竞赛转变一种声音 2.共和国文艺发展蓝本被定为延安文艺模式3.文学进入狭窄的发展渠道,众多文学资源被否定3.文学模式建立,文学进入体制化阶段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背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学艺术内部的改革。

第二次文代会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到8月13日。

背景:与苏联的公开论战进入备战状态,中国思想文化界贤妻“反修”斗争。

4..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社论宣告《武训传》三重罪:1.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改良主义。

2.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以农民斗争的失败为反寸,歌颂武训精神3.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丧失了判断能力。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评,其中以山东大学毕业的两位文学青年_李希凡_、_蓝翎_发表的《关于〈红楼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文最具代表性。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二)、短篇小说:
• 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迅速、敏捷 地反映生活。 • 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赵树理、李准、马 烽、峻青、王愿坚、茹志鹃、林斤澜、陆文 夫等 • 创作实绩: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 的《七根火柴》、茹志鹃的《百合花》、赵 树理《锻炼锻炼》、李准的《不能走那条 路》,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改 名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五、六十年代 •小说创作概述
一:从三流衍一谈起
• 所谓三流衍一指的是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的小说创 作者大体来自三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是解放区作家,他们是衔接解放前与解 放后的跨时期的作家。赵树理、柳青、周立波 • 第二个方面是国统区作家,比如巴金、艾芜、老舍、 沈从文、等等 • 第三个方面是共和国作家,大体分两种 • 一种是战火中成长的作家,比如杜鹏程、刘知侠、吴 强、粱斌、曲波、罗广斌、杨益言等人。 • 另一种是在共和国诞生的作家,如:王蒙、邓友梅、 李国文、陆文夫等等
• • • • • • •
4、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二)现实生活题材
• • • • • • 1、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 • (1)、一个高潮: (2)这些小说种主要描写两类冲突: 一是敌我矛盾的冲突 二是两条道路 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 路的冲突 • (3)三种人物英雄人物 • 反面人物 • 中间人物
• • • • •
(4)四种题材 农村题材 创业史 山乡巨变 革命斗争 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知识分子 青春之歌 工业题材 百炼成钢

第24章50、60年代小说青春之歌

第24章50、60年代小说青春之歌

3、林道静
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①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出走到九· 一八事变阶段—— 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性格主要特征是仇恨家庭,仇恨社会,仇恨 黑暗世界,同情底层社会,要求个性解放,追寻 自由,带着个人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绪和罗曼 蒂克的幻想要改变现关,失败后便以死抗争。
↓ ⊕被捕与监狱生活。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的错误, 认识到生与死的真正含义,得到新的改造。这一阶段与林道静成长相 联系的是卢嘉川,他是林道静革命的引路人,精神英雄。
③从出狱到一二· 九运动(小说结束),林道静成 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阶段江华替代了 卢嘉川的位置,培养了林道静的革命性格。
②从除夕茶话会到林道静第二次被捕,是林道静成长中具有决 定意义的阶段,是小说的主干,叙述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转折、 发展。
⊕除夕茶话会,认识了一批革命的青年,发现了世界上与余永泽不同 的另一种人,以朴素的感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卢嘉川被捕,与余永泽决裂。“政治上的分歧,不能是走一条道路 的伴侣”,表明了林道静革命成长的重大转折→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与 自身弱点的决裂,摆脱了个人的狭小天地,把个人的反抗同民族国家 联系在一起。
二、《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歌》
1958.1.作家出版社
1950年,杨沫开始《青 春之歌》的创作,初稿 完成后。1952至56年间 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 至1957年七月脱稿、 1958年1月问世。
1、关于成长叙事
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的成长“母题”是 西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出现于18世纪 的德国。其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 展,意味着人物从某个设定的点上的水平 向某种理方向的提高,人物是动态的,时 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 《青春之歌》是以成长的方式来表现革 命的成长。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幻灯片1第二章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幻灯片2第一节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本时期小说的取材●本时期的小说体裁状况●本时期小说的形态幻灯片3一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一)历史(二)现实(三)分类与等级幻灯片4(一)革命历史题材民主革命抗日战争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其它历史幻灯片5(一)革命历史题材●《小城春秋》●《青春之歌》●1、民主革命《三家巷》●《红旗谱》●《党费》●《七根火柴》幻灯片6高云览与《小城春秋》幻灯片7高云览与《小城春秋》●1956年12月,著名作家高云览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

●高云览(1910-1956),我国现代著名华侨作家,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

他一生勤奋努力,笔耕不辍,至今可收集到的文学作品有近百篇。

活跃在厦门、上海及南亚如马来亚、新加坡、苏门答腊等地,以教书、经商为掩护从事抗战、反对内战的爱国行动,40年代后期成为陈嘉庚《南侨日报》的“大股东”。

1950年定居天津,从事专业创作,1956年患肠癌去世。

幻灯片8●1952年至1956年他写成《小城春秋》这部长篇小说,这是他酝酿了20多年、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文学艺术结晶。

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当时曾有“北有《青春之歌》,南有《小城春秋》”之说。

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小说,它以193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厦门破狱斗争为背景,以主人公何剑平、秀苇等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长及“厦联社”的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927年到1936年中国革命斗争的一角,塑造了一群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形象。

《小城春秋》1981年被拍成电影,2005年,它成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评出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

幻灯片9幻灯片10杨沫与《青春之歌》幻灯片1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

中学时因家道中落而辍学,遂辗转奔波于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间或以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为业,生活动荡不安。

第24章50、60年代小说百合花

第24章50、60年代小说百合花

2、细节描写
行路中的对话 肩膀上的破洞 百合花Fra bibliotek子 野菊花
其他小说
双百方针背景下的小说 –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邓友梅《在悬崖上》 – 宗璞《红豆》 – 陆文夫《小巷深处》
60年代初期的小说 – 赵树理《锻炼锻炼》 – 西戎《赖大嫂》
茹志鹃
1958年《百合花》 问世,显露这位女 作家独特的艺术风 格,引起了人们的 注意。此后两三年 里,又接连发表了 一些艺术质量较高 的作品,如《如 愿》、《春暖时 节》、《静静的产 院》等。
《百合花》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1、女性视角
“我” :大方、甚至是恶作剧 小通讯员 :羞涩、局促不安、心地纯真 新媳妇:美丽娴静、纯朴善良、勤劳能干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 —《创业史》
一、柳青(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
二、《创业史》:
1、主要人物:

梁家——梁三老汉、梁生宝、梁秀兰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振山

︱姚世杰

︱郭世富

贫苦农民——高增富、任欢喜、徐改霞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
2、《创业史》主题
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蛤蟆滩“三大能人”: 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身份
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阴险 狠毒、诡计多端。
(2)宏大结构与精细描写、心理刻画、哲理性议论 相结合
①全书结构严谨细密。
子,可也志气了一辈子。”(激越慷慨、豪放倔强) 严志和:“咱什么也别朴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朴
实本分、胆小懦弱) 洪子诚:“对这一地区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
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而多少缓和了观念、主题阐 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民族风格:
第一,在情节内容方面:描写的是我们居住的这 块古老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朱老巩大闹柳树 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运涛 与春兰的爱情描写也具有时代性、地域性。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农民革命的历史画卷—《红旗谱》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创业史》 第四节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
篇小说—《青春之歌》 第五节 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李准 第六节 “清新、俊逸”的《百合花》 第七节 “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

50年代、60年代小说

50年代、60年代小说
• 短篇 • 长篇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三里湾》(赵树理) 《农村散记》(秦兆阳) 第一部以农业合 作化 为题材的长篇 《春种秋收》(康濯) 小说。 《三年早知道》(马烽) 《山乡巨变》(周立波) 《宋老大进城》(西戎)
《创业史》(柳青) 《艳阳天》(浩然) 《风雷》(陈登科)
现实题材之三:大跃进
历史题材之三: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长篇: 《小城春秋》(高云览),30年代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广州和 香港)省港大罢工 广州起义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 短篇: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
历史题材之四:抗美援朝战争
• 四、本阶段文学创作的缺陷 1、文艺观念政治化 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 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2、文学创作概念化 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 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 于是形成了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 概念化的倾向。
现实题材之五:干预生活
• 短篇: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堂)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篷》(李准)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白危)
现实题材之六:表现人情人性
• 短篇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美丽》(丰村) 《幸福》(李威伦)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 长篇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小说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某 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通过宏阔的时空 跨度与规模,完成对历史的演绎和对英雄的塑造。 但是由于时代氛围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作者不能 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2)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 有自传色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多为客观 叙事,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但也由于这个原 因,作者不能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有损于作 品思想内蕴的深化。 (3)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 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五、六十年代小说

五、六十年代小说

• 问题:并不能深刻地表现“农村生活”,乡土 小说的文化意味很少,
• 2、“革命历史”是另一重要题材 • 问题:“革命历史”被限制在革命者为 夺取政权而组织领导的各种斗争,尤其 是武装斗争,人道主义精神缺乏、悲悯 情怀淡薄
• C、短篇小说的亮色——“百花小说” 两个时期:一是 1956 年“双百”之后;一 是1960年初文艺政策调整期 突破:一是题材的拓展:1、爱情、日常生 活,如《红豆》、《小巷深处》、《在 悬崖上》等;2、历史,如《陶渊明写挽 歌》、《广陵散》、《杜子美还家》 二是揭示矛盾: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改选》等。
• 63年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受到阻扼 姚雪垠 《李自成》
• 他的作品多描写当时革命历史题材较少涉及的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闽西、赣南地区 和长征途中红军生活的片断。 • 他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表现英雄人物不同凡响 的精神世界
七、“百花”时期的短篇小说
• • • • • • • • • 1、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主人公:刘世吾、林震 2、李国文的《改选》 主人公:老郝 3、宗璞的《红豆》 主人公:江玫、齐虹 4、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5、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主人公:徐文霞
• B、
题材不平衡
1、农村题材占大多数:
山药蛋派:起源于40年代中期。1942年后,赵树理首 先发表了一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山西地方色彩的 作品。当时同在山西的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 正等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也写出了具有大致相同特色 的作品。这批作家在建国初期曾一度分散,但 50 年代 中期又都不约而同地先后回到山西工作,并且不断创 作出有影响的作品,从而在 50 、 60 年代形成了一个相 当有影响的文学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
六、峻青和王愿坚

五、六十年代小说

五、六十年代小说

柳青与《创业史》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 人,一九五二年五月,他从 北京回到陕西,在长安县皇 甫村安家落户。一九五六年 出版的散文特写集《皇甫村 的三年》,就是他的这种辛 勤劳作的纪实。皇甫村的生 活,为《创业史》的创作作 了充分的准备。
柳青(1916~1978) 原名刘蕴华
❖ 《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 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
❖ 解放前,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 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 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 立起个人的家业来。
❖ 作者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 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揭示得 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 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 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自然的多一点,加工的少一点。加工在什么地方呢?加工在更 合乎‘说’这上头” 。(赵树理) ❖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口头语的运用。 简洁、上口,连同方言、土语加上说话人的在场感,使他的小 说语言透出自然、亲切、平实、质朴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 “语言艺术大师”
赵树理 小说创作的特点: A、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坚持。 B、对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追求。 C、个性化的喜剧讽刺艺术。 D、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情
参加革命后的锻炼成长阶段 (革命道路的拯救者林红、 江华)
个 人 主 义 的 苦 闷 彷 徨 阶 段
成长危机:家庭压迫、阶级压迫 拯救:出逃——寻求个人解放 骑士英雄:余永泽












林道静与卢嘉川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2、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解析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 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 “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 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 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 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 谈会” 。
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 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 揭示的可能:
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 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 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 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
当代对于短篇的讨论,可能还包含着另外 的意味。
1.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 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 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 都有所反映。
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和赵树理的《登记》
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妇女解放: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和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写农村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从奴 隶到主人过程
一些更多地标举19世纪以来西方现实主义 小说艺术经验的作家(如茅盾、魏金枝等), 试图以这种经验,来推动中国小说观念和 技巧的“现代化”。
对短篇的这种讨论,推动了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初,短篇艺术重视剪裁构思的潮流, 而出现越来越多的那种写“横断面”的 “严格意义”的短篇。
不过,在“文革”前夕,在一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背景下,“宣讲”式和故事性、通 俗性的方面又得到强调。
三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不少形象达到了 “典型人物”高度。英雄人物有朱老忠、 杨子荣、江姐、许云峰、林道静、梁生宝 、李双双……性格复杂的“中间人物”有 严志和、梁三老汉、赖大嫂、“常有理 ”“小腿疼”“吃不饱”。

当代文学史第二讲50、60年代小说

当代文学史第二讲50、60年代小说

黑得像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 但是在林道静的眼里,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就 这样她跑到了海边,毫没有顾惜地纵身扑向了怪 啸着的狂涛巨浪。 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 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道静倒在大雨下 面的沙滩上——她并没有死。当她正要纵身扑向 大海时,一双温暖的臂膀抱住了她。 同时,一个低低的声音响在她的耳边: “别……别这样!……想……想办法。……”那个 人浑身也在发抖。雨是这样的凶猛,好像要把他 们冲跑掉,那个人就用力抱住了道静的上身,吃 力地想把她举起来。
(三)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强调文学方向(工农兵方向) 和作品基调、风格的统一性(革命 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 ,乐观与 亢奋),造成了英雄叙事、颂歌主 题、高大形象、功利语言、阳刚风 格的单一而僵化的文体范式。
受到质疑的小说类型
• “通俗小说”(言情、狭义、市民) (消费性、娱乐性特征、小资情调) • “讽刺小说” • “诗化”、“散文化”小说 • “心理”、“意识流小说” • 冷静的、观照式的小说 (要求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三,农村小说
• 1,柳青《创业史》:农村“合作化”道路 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尖锐激烈的矛盾 斗争;“梁生宝”、“梁三老汉”的丰满、 厚实的艺术典型 • 2,赵树理:《登记》、《三里湾》 农村的文化状态;民俗风情;人物的语 言、心理过程 • 3,孙犁:《铁木前传》 捕捉农村中善良、美好的东西; 表达对友情、美好品质消逝的忧虑 轻柔抒情的笔法
四,“重放的鲜花” ——几部有争议的作品
• 思想背景: 1958年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 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 由争论。”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 宗璞《红豆》1957 茹志鹃《百合花》1958 杨沫《青春之歌》1958

5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四)现实生活题材小说

5 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四)现实生活题材小说

(1)1953年发表引起关注 (2)形象化地宣传了“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的理念

能卖出必有买进者,而买进者就是为了求富。这 一点,文学作品中有更深入细致的描写:如李准 的《不能走那条路》是当时有影响的小说,其原 因就在于小说刻画了贫农宋老定想买贫农张栓的 地发财致富,最后在大家帮助下,认识到不能走 地主买穷人的土地的路。宋老定的
陆文夫的《小巷深处》

《小巷深处》打动人的就是一名从良妓女对爱情的向往及 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世界。徐文霞漂亮、文 静,爱学习,但她却有一段让她自己深感屈辱的历史,她 曾是一名妓女,解放后接受了一年生产教养。脱胎换骨后 她逐渐懂得了做人的尊严,但她只把这种期望寄托在工作 上,而在爱情生活上她是自卑的。她和技术员张俊在交往 的过程中相爱了,她越是深陷在爱情之中,内心就越痛苦 和绝望。为了能让爱情持续得久一些,她隐瞒了自己的身 世这又让她内心对张俊深感歉疚。就在她左右为难时,过 去的嫖客朱国魂找到了她,对她百般威胁、敲诈。这使徐 文霞格外慌张 ,更使她对幸福的即将失去恐惧万分。小说 对徐文霞内心感情波澜的描绘尤其细腻,并流露出对这样 一位女子的同情 。
解放前夕,齐虹恳求江玫和他一起去美 国,江玫咬牙拒绝了他。小说并没有简单 化地将江玫和齐虹的矛盾简约为进步势力 和反动势力的矛盾,而是在对两人性格的 刻划中写出了两人爱情破裂的原因。其实 这对恋人最终分手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 江攻不愿丢失内心深处的“自我”,可齐 虹过于强烈的占有欲妨碍了江玫保持其独 立的人格。文本中的故事虽在革命斗争的 背景下展开但突破了政治身份决定爱情走 向的框套,而就爱情本身作了形而上的思 考。
《组》的叙述结构特征


(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 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 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 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因此,林震这一个 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 上的作用。 (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 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 结构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的再现某一时期, 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理性的共性取代了感性的 个性,作者不能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 素。 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有自传色 彩。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他们多为客观叙事, 而不是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进行主观探索。 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一步强化 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这种创作方法后来演变 为“三结合”的极端。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这样的“好媳妇” 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 新生活的闯将
四、工业建设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炼钢 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德贵为代 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之历史题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兴起的原因
1.作家的亲历 2.现实政治活动的需要 3.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要求
“三红一歌一史”
一、民主革命(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一部以 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代表的一 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外国政治、经 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港、纽约三道防线, 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二、抗日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 《铁道游击队》(知侠) 《敌后武工队》(冯志)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 《苦菜花》(冯德英)
三、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风流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至 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乘风破浪》(草明)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五、干预生活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六、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3、手法简单化 片面追求大众化、民族化,用狭隘的现实主义,使用 图解历史、图解政治的方式进行创作,造成了公式化、 概念化倾向,主要是肯定性歌颂,缺少对生活的深层 次挖掘。作家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4、人物形象扁平化 主要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形象,人物形象类型化、 模式化。 5、作家非专业化 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具有历史 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许多成为了“一本 书作家”,如杜鹏程、洪波、杨益言等,作家的文学 素养不能够支持长期的创作。
2.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
3.艺术形式有新的探求与创造
创作缺陷



1、文艺政治化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解的简单、机械化 文艺表现政治、革命、战争,文艺为社会的服务 直接理解为对政治的服务。文学主要集中与对党 领导下的革命运动、战争的表现,有对政策图解 的倾向。 2、题材单一化 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 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 复杂性。

50、60年代小说概述 之现实生活题材
土改 农业合作化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一、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二、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 等全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 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 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 长征时期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创作成就
1.作品题材广,主题挖掘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