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合集下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书法(一)原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二)解析1. 首联-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描绘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站在岳阳楼上,远望岳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湖。

这两句从空间上进行描写,展现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2. 颔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是千古名句。

诗人笔下,大雁仿佛懂得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而君山则像是衔来了美好的月亮。

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引”和“衔”字赋予了雁和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此时欢快的心情。

3. 颈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进一步渲染了岳阳楼之高。

诗人感觉自己在云间安榻,在天上举杯饮酒,这种夸张的描写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4. 尾联-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描写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

凉风吹来,吹得诗人的衣袖飘舞,既写出了一种闲适惬意的感觉,又与前面的欢快氛围相呼应,给全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李白书法特点(一)整体风格1. 李白的书法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他的书法笔画舒展自如,线条流畅,充满了灵动之感。

在书写过程中,笔势奔放,不受拘束,体现出他自由奔放的个性。

2. 其书法往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笔画的轻重缓急、疏密相间,就像诗歌中的韵律一样,富有变化。

例如,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可能会有轻重的变化,笔画之间的间距也会根据书写的节奏有所调整。

(二)与诗歌风格的联系1.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书法也同样如此。

在书法作品中,他可能会运用一些独特的笔法或者字体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浪漫情怀。

字体的形态可能会比较奇特,有些笔画会像他诗歌中的夸张描写一样,有超乎常规的伸展或者弯曲。

2.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由、豪放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赏析《登岳阳楼》赏析《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主旨]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手法]表现手法: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诗的首联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风光的特色“水”,写出了年轻有抱负时向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时才得以一观的感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拉开了序幕。

颔联极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际,创造了一个无限广阔、气魄宏大的境界,并暗含着对国家时局的担忧。

颈联则借助湖上孤舟,写出了自身遭遇和处境的孤苦,寄托着诗人对不能报效国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

修辞手法:夸张描写、对比抒情“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句的“昔闻”表现出渴望向往已久,“今上”则是如愿以偿甚喜,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了登楼时的喜悦“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句就用了对比,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手法相同的诗]杜甫的《登高》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颈联表现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全诗就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也跃然纸上。

[问题]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答案: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原创实用版】目录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解析3.诗歌意境分析4.诗歌的艺术价值5.结论正文【诗歌背景介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名篇。

夏十二,即夏侯审,是杜甫的好友。

岳阳楼,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杜甫与夏侯审一同登临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描绘楼景、抒发友情的佳作。

【诗歌内容解析】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将岳阳楼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

首联“洞庭青草秋云里,江水苍茫接碧落”,描绘出了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形象地展现了秋日云雾缭绕的景象。

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借鸿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颈联“岳阳楼头水东流,楼下长江滚滚流”,通过描绘楼头楼下江水东流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哲理。

尾联“明朝挂帆去,忍听洒石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在即,离愁别绪的情感。

【诗歌意境分析】杜甫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友情、乡愁、时光流逝等多种意境。

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的辽阔、江水的苍茫,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

而鸿雁南飞、云山客中,则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

楼头楼下江水东流,则寓意着时光流逝、岁月无情。

最后,诗人以明朝挂帆去、忍听洒石哕作结,表达了与友人分别在即的离愁别绪。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的艺术价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杜甫的一首经典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在描绘手法上,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在情感表达上,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的友情、乡愁、时光流逝等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在意境营造上,杜甫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幅既美丽又富有哲理的画卷。

【结论】《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杜甫的一首描绘楼景、抒发友情的佳作。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出自唐代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赏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
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林。

西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唐帝国空前繁荣昌盛,各种社会矛盾危机潜伏。

繁荣的文化经济,赋予了诗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宏大的建功立业理想,结合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从楚辞和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吸收了营养,融合了自己纵横驰骋的丰富想象和豪放不羁的强烈感情,形成了清雄奔放的独特风格,对后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出了登岳阳楼时的喜悦,也是想象奇特。

首联:诗人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的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诗中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有情有意,同享欢乐和喜悦: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明朗的色彩、喜悦的情绪洋溢笔端。

可见愁绪极淡。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极为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尾联: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诗人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

李白诗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整⾸诗运⽤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法,没有⼀句正⾯直接描写楼⾼,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耸等情状落笔,却⽆处不显出楼⾼,不露斧凿痕迹,⾃然浑成,巧夺天⼯。

下⾯是分享的李⽩诗词《与夏⼗⼆登岳阳楼》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与夏⼗⼆登岳阳楼》 唐代:李⽩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去,⼭衔好⽉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杯。

醉后凉风起,吹⼈舞袖回。

【译⽂】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阔⽆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雁带⾛我忧戚烦闷的⼼情,远处的⼭峰衔来⼀轮美好的明⽉。

在⾼⼊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注释】 夏⼗⼆:李⽩的朋友,排⾏⼗⼆。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丘上,“西⾯洞庭,左顾君⼭”,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三⼤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娥溪》诗注。

⾏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赏析】 乾元⼆年(公元759年),李⽩流放夜郎,第⼆年春天⾄巫⼭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诗。

诗⼈⾸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是指天岳⼭之南⼀带。

天岳⼭⼜名巴陵⼭,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南⾯⼀带,⽆边景⾊尽收眼底。

江⽔流向茫茫远⽅,洞庭湖⾯浩荡开阔,汪洋⽆际。

这是从楼的⾼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尽”、⼀“迥”、⼀“开”的渺远辽阔的景⾊,形象地表明诗⼈⽴⾜点之⾼。

这是⼀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法,不正⾯写楼⾼⽽楼⾼已⾃见。

李⽩这时候正遇赦,⼼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去,⼭衔好⽉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赏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此诗写于乾元二年(759) 秋,是李白遇赦东归后,与友人夏十二游岳阳楼时所作。

岳阳楼即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齐名,人称南国三大名楼。

在这座背倚滔滔长江、雄视八百里洞庭的名楼上,可将岳阳一带的壮丽景色尽收于眼底。

历代文士,每登此楼,多有佳作。

李白此诗,无疑是其中最为出色的篇章之一。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首句总写登楼俯看之景。

登上此楼,放眼四望,岳阳美景一览无余。

“岳阳尽”的“尽”字,一笔总括岳阳全景,语极精炼。

次句分写长江洞庭。

“川”指长江,在岳阳楼上向北眺望,远处奔流的江水依稀可见。

“洞庭开”,是说洞庭湖水明亮如镜、展现眼前。

诗人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一诗中,对洞庭湖也作过类似的描写:“淡扫明湖开玉镜。

”两相参读,不难体会出,“开”字在诗中实有“展开”之意。

许多鉴赏文章都将其仅仅理解为“开阔”,显然不够全面。

诗贵发端,古今皆然。

李白此诗,一落笔便勾勒出一幅长江洞庭烟波浩渺的图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确实非同凡响。

俯视之景,宏丽壮阔;仰望所见,更称人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在诗人眼中,秋雁南飞,仿佛在为人分忧。

东山吐月,似乎来娱宾助兴。

这两句,与其说是写景,还不如说是在表现诗人面对这些景物时的主观感受。

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把秋雁、山月这些常见的自然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可亲可爱,生动而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同是写景,开篇写得高远雄浑,这两句则妙趣横生。

诗人的笔触,或重或轻,或庄或谐,真是随物赋形,挥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面对着良辰美景和嘉宾盛筵,诗人不禁涌起无限逸兴壮思,一时间恍若身临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欢宴,周围白云缭绕。

席间行杯换盏,就如同在天上一样。

这两句极写岳阳楼之高,语虽夸张却不显得荒诞,反而让人觉得这才是醉人醉语,真率可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22. 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3. 赏析两首诗中“月”的不同。

【答案】22. (1). 暮春 (2). 秋天23. 《闻》诗中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与》诗中的“月”,有期待团圆美好之意。

【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

(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一首,“杨花落尽”可见是暮春时节;第二首,“雁引愁心去”中有“雁去”,可见是秋天来临。

【2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意象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借助诗歌中的“注释”“标题”“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意象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赠友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登楼咏怀诗。

两首都选择了“月”这一意象。

由于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月”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月,是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寄托物,月亮分照两地,诗人期待能把因飘零与思念化作的愁绪,通过明月带给友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写“月出山口”,一方面是为了衬托楼高,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月亮带来了团圆美好之意,写出了超脱豁达,豪情逸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题嘿,咱今天来聊聊这首诗哈!你想想,登上岳阳楼,那得多壮观啊!就好像咱自己站在那高楼上,俯瞰着一切。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哇塞,这一开头,不就把那岳阳楼的
雄伟和洞庭湖的辽阔给展现得淋漓尽致嘛!你看啊,站在楼上,整个
岳阳城的景色尽收眼底,那远处的江水和洞庭湖相互交融,就像一幅
巨大的画卷铺开在眼前。

这不就跟咱站在山顶看山下的美景一样嘛,
那感觉,真的绝了!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哎呀呀,这大雁多有意思啊,好像能
把诗人心里的愁绪都给带走了。

那山呢,就像是含着那美好的月亮一样,多形象啊!这不就跟有时候咱心情不好,突然看到了美丽的夕阳,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一样嘛。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哇哦,这想象力,都在云间睡觉了,
在天上喝酒了!这得多潇洒啊,就像咱做梦梦到自己在云朵里玩耍一样。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喝醉了之后,凉风起来了,那衣袖随
风飘动,多有感觉啊!这就好像咱在夏天的夜晚,喝了点小酒,微风
吹来,那叫一个惬意。

咱说这首诗啊,真的是把那登上岳阳楼的情景和心情描写得太生动了!让人感觉自己都能身临其境。

你说,李白这大诗人的想象力咋就
这么丰富呢?咱要是也能像他这样,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得这么精彩,那该多好啊!反正我觉得这首诗就是牛,就是让人喜欢,让人读了还
想读!这就是我的观点,没毛病吧!。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歌鉴赏
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著名诗作,全诗共十三句,流传甚广。

该诗主要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俯瞰美景,感叹万物之美的情景。

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夏日登岳阳楼臨湖下,看雲海日長烟霞徐來送客楚山孤峰
迥自落日余辉山色空蒙雨露草木深情霜雪欲待乘長江去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诗中的“雲海“、“烟霞“、“湖“、“山“、“草木“、“霜雪“等自然景观的描写,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同时,诗中的“送客楚山孤峰“、“欲待乘長江去“等句子,更是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途的热爱。

唐诗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

唐诗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译文|习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2.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3.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4.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5.行杯:谓传杯饮酒。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9分)(6)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

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7)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翻译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翻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是一首关于:写景 的诗
翻译译文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 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 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 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 上。”
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 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及同步练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及同步练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及同步练习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词句注释】1.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名字不详。

岳阳楼:坐落在岳州郡治西南,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

西临洞庭,左顾君山,为湖南名胜。

2.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

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

3.迥:远。

一作“向”。

洞庭开:指洞庭湖水宽阔无边。

4.“雁引”句:一作“雁别秋江去”。

5.“山衔”句:指月亮从山后升起,如被山衔出。

6.连下榻:为宾客设榻留住,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

连:一作“逢”。

7.行杯:谓传杯而饮。

8.回:回荡,摆动。

【白话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仿佛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诗人翩翩起舞,衣袖随风回荡。

【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作品赏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全诗没有正面描写楼高,而是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从俯视、遥望、纵观、感觉等不同角度形容楼之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风格飘逸潇洒。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渺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晚,是“安史之乱”五年后,“开元盛世”急剧衰落。

作者时年五十九岁。

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诠释】[注]岳阳尽,不仅指岳阳城,而且指包括天岳山一带的山川城池。

据载,这一带的山脉叫“天岳山”,该楼正位于此山之阳,故楼依此而立名。

“天岳山”,即巴陵山。

川迥(jiǒng窘),远处的川流,这里的“川”当指于此湖吞吐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之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

迥,远也。

开,指湖面的开阔。

〔译〕登上岳阳楼远眺,天岳山一带的山川城池尽收眼底;远处的湘、澧、资、沅各水汇入了洞庭湖。

【赏析】这一联,起得突兀高远,对仗自然。

诗人登楼远眺岳阳城全貌,历历在目。

众多河流从远处汇入洞庭湖,使湖面大为开阔,一片汪茫。

这联的“尽”与“开”二字,写尽了楼高与湖大,既表现了诗人居高临下饱览湖光山色的愉快心情,又衬出了楼宇轩昂高耸湖畔的态势。

颔联:雁引愁云去,山衔好月来。

【诠释】[注]引,带引,也即带走。

衔,此指衔而吐出。

[译]高飞的雁群带走了我的愁思烦忧;明月从山后升起,像是为山所衔出。

【赏析】这一联写景空灵活泼,移情入景。

诗人的视线从远眺转为仰望。

一般写旅人思归,鸿雁总是给人带来凄冷之情;濛濛月色,也令人产生愁思和惆怅。

可是,李白在这里却出人意料说,一腔愁思统统让大雁带走了;一轮明月升空,有如为群山所衔出,多么畅达,多么有趣,极富幽默感!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诠释】[注]下榻,有两说,一是借住寄宿,即俚语“下处”;一是说用汉人“陈蕃下榻礼贤”之事,旧注多从之。

我认为以前说为妥。

行杯,传杯而饮,曰“行杯”。

〔译〕今晚何处借住?下榻云间;传杯饮酒在哪里?就在天上呵!(也可用另一种现实译法:岳阳楼真高呵,在它上面下榻传杯,宛如在天上云间一般。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意思|赏析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赏析作者:佚名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

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

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

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

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

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实用版】目录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4.诗歌的颔联鉴赏5.总结正文1.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杜甫的诗歌以关心国家民生、反映社会现实闻名,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

2.诗歌内容分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杜甫与好友夏十二共同登临岳阳楼时创作的。

诗歌描绘了登楼远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和关切。

全文如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这首诗以洞庭湖和岳阳楼为背景,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

诗人通过描绘吴楚地域的分界和乾坤的日夜更迭,表达了时光流转、沧海桑田的意境。

在颔联中,杜甫提到了自己年老多病、亲朋离散的困境,但又不禁感慨万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战乱联系在一起。

整首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诗歌的颔联鉴赏颔联是诗歌的精华所在,具有很高的艺术特点。

首先,颔联对仗工整,如“吴楚东南坼”与“乾坤日夜浮”,展现了杜甫精湛的语言技巧。

其次,颔联寓意深刻,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战乱紧密联系,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最后,颔联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和关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总结《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杜甫的一首佳作,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关怀和忧虑。

颔联在诗歌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战乱紧密联系,表达了诗人深刻的爱国情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鉴赏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山水颔联,总共四副,分别写在岳阳楼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墙上。

这些颔联以其精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描写,使岳阳楼的山水景色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下面是对这些颔联的鉴赏。

东壁:“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是描写岳阳楼东面湖光秋月的颔联。

其中“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将湖光和秋月的美景融为一体,形容了岳阳楼东面湖泊的秀丽景色。

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则通过“潭面无风”来形容湖泊平静如镜,表达了对湖光秋月静谧美丽的赞美。

南壁:“岳阳楼头夕阳新,千古文章盛照今。

”这是描写岳阳楼南面夕阳的颔联。

其中“岳阳楼头夕阳新”一句,形容了夕阳余晖映照在岳阳楼上的景象,给人一种辽阔宽广的感觉。

而“千古文章盛照今”一句,则表达了岳阳楼作为文化名楼的重要地位,将岳阳楼与千古文章相联系,体现了文章的崇高意义。

西壁:“君臣相顾尽沾巾,东南西北望天津。

”这是描述岳阳楼西南望的颔联。

其中“君臣相顾尽沾巾”一句,以君臣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期望。

而“东南西北望天津”一句,则表达了对今天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北壁:“云霞出海曙,梦幻泽潮鲸。

”这是描绘岳阳楼北面云霞和湖中鲸鱼的颔联。

其中“云霞出海曙”一句,形容朝霞照耀下的海上景象,给人一种乘船渡海的感觉。

而“梦幻泽潮鲸”一句,则通过“梦幻”来表现湖中出现的鲸鱼的神奇和奇观,给人以美丽幻想的感受。

夏十二登岳阳楼颔联独特的构思和精准的描写,使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作者对岳阳楼及其周边山水的深情厚意。

这些颔联犹如画卷般展现了岳阳楼的雄伟壮丽与自然之美,而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思想,更增添了这些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颈联艺术手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颈联艺术手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颈联艺术手法
《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杜甫著名的一首诗歌。

该诗歌描述了夏十二游览岳阳楼,被岳阳楼的空旷和远景的美景感动,发出了悲壮的思想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

通过这首诗,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联艺术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渲染出一种深刻的诗意。

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联艺术手法,既表达了他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体现出他对岳
阳楼的情感记忆和思索。

首先,他想到了拥有恢宏的建筑,并带给他们深刻的思想,描述了他诗中提到的“江天一色无纤尘”。

他还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把江边的游艇、船只仿佛是岳阳楼的凝视的眼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展现出一种“楼台百丈内,波澜起伏间”的壮观景象。

另外,诗歌中的四句押韵,将岳阳楼的空旷和远景与四种不同的场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夏十二的思想和情感,凸显出他的情感记忆。

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联艺术手法,深入观察自然界,在一种朴素的诗意中表达深
刻的思想,激起读者对大自然的深沉感受。

他通过借景抒情和押韵,让岳阳楼的空旷和美景跃然纸上,勾勒出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让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壮阔景致中,充分感受夏十二对自然美景的思考与感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评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评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评价夏十二登岳阳楼,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这个古老的楼阁座落于洞庭湖畔,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当我踏上这座楼阁,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到了他们的激情与豪情。

登上岳阳楼,眼前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楼顶俯瞰,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湖面波光粼粼,犹如一片碧玉,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

这一切美景让人陶醉其中,不禁想起了大诗人杜甫曾经的诗句:“岳阳楼里见秋水,惊心动魄过南津”,细细品味,令人心生敬畏。

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楼梯蜿蜒曲折,仿佛一条长龙,让人沉浸其中。

登上每一个台阶,都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流转。

楼内的雕梁画栋、石刻和壁画,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建筑之美,岳阳楼还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里曾是许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和湖南的风土人情,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夏十二登岳阳楼,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里不仅有壮美的自然景色,更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登上岳阳楼,我仿佛与古人对话,感受到了他们的激情和豪情。

这次登岳阳楼的经历,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更加珍惜历史的传承和保护。

在岳阳楼的顶端,我深深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洞庭湖的湖光山色,给人一种宁静和宽广的感受,使我忘却尘世的纷扰,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脉搏,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夏十二登岳阳楼,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座古老的楼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登上岳阳楼,我仿佛与古人相遇,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次登岳阳楼的经历,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更加珍惜历史的传承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

这首诗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
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
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带走我的
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

“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
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

“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
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
的气势,写得很动人。

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

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

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

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

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


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
“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

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
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

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
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

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

“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

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


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
的高耸。

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
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

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
的笔力。

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

五七律之中,
以五律为主。

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

《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

”《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
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

”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
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