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陶侃爱惜财物

合集下载

本期话题:节约

本期话题:节约

本期话题:节约作者:贾继成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3年第10期【核心提示】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

它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它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财富是个人的,但资源却是全人类的,没有人有权力浪费。

古往今来,关于节约的精彩箴言与故事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赶紧去探寻一下吧!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

一次外出时,他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的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手摘下来了。

”陶侃大怒,说:“你不种田,就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

现在又拿别人的稻谷戏耍,实在是可恶!”陶侃把他抓起来一顿鞭打,百姓听说后,更加勤于农事,于是家中充足。

一次,在造船之后,陶侃命人把剩下的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

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融化,地面泥泞,于是陶侃用木屑铺在地面。

后来军队要造船,但竹子不够用,陶侃将保存的竹头制成竹钉装船,解决了燃眉之急。

【点拨】节约不是作秀,也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实惠的好习惯。

陶侃由于当初的节约,没有将下脚料丢弃,在后来遇到问题时便有了解决的办法。

是节约让陶侃受益。

都有哪些关于节约的名人故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

旁边一位印度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手上。

李嘉诚把硬币放到口袋里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钱,给保安作为酬谢。

为了1元而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

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是:“若我不去捡这枚硬币,它就会在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钱,他便可以用之消费。

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可以浪费。

”【点拨】没错,财富可以使用,但绝不可以浪费!李嘉诚的个人财富已逾百亿美元,却仍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俭,给世人树立了榜样。

东晋陶侃惜阴的典故

东晋陶侃惜阴的典故

东晋陶侃惜阴的典故今天我们来说说陶侃惜阴的典故,陶侃在历史上面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人才,他的仕途走的比常人要艰辛一点,之后是东晋的大司马,曾经还担任过荆州刺史,在职期间为人处世是比较受人尊敬的。

陶侃的美德和功绩都是和自己珍惜时光有关系的。

陶侃本人是比较自律的,饮酒和赌博都不会沾,并且只要是一有时间都会读书,他为什么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是因为他从小的时候家境是比较贫寒的,在东晋这种时局动荡的情况下,能够在仕途上面争取到一席之位,没有一点背景是行不通的。

陶侃能够走上仕途和自己本身的努力是离不开的,并且他的为人受到了一些人的赏识,经过推荐之后担任了荆州刺史。

陶侃在广州的一段时间,在自己空闲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白砖搬到书房外边,之后在晚上的时候再把白砖搬到门外。

这样的举动是每天都在进行,很多人对他这种做法是不理解的,不知道他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有人好奇问他,陶侃的回答是自己正在致力于收腹中原失地,平日里面不能够过于的安逸,这样做能够让自己变得辛劳一点。

从此陶侃这种居安思危的行为受到了百姓的称赞,陶侃在当官的时候是比较勤恳的,对待自己的下属也是比较宽厚的,不管府中的大小事情能够亲为的一定不会假手于人。

很多人向陶侃询问为什么让自己这么累呢?陶侃觉得古往今来的圣人都是比较珍惜时间的,而我们普通人更应该懂得如何的自律,只有每天能够争分夺秒的生活才能够很好的做出一番大事为。

如果每天都沉迷在醉酒当歌之中的话,人就会慢慢的懈怠。

陶侃惜阴你了解了吗?陶侃搬砖陶侃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当正式的.走上了仕途,当时是东晋的大司马,也是当时的著名的爱国将领,之后在多次的战役中获得了很多的战功。

在为官的期间是比较清廉的,对百姓也是十分的关爱,但是之后被小人猜忌,之后被迫调到了广州当了刺史。

大器晚成的陶侃当然不会因为这一点挫折就放弃,陶侃到了广州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的自律严格的要求自己。

他每天早上的时候会把屋外的白砖搬到自己的书房里面去,之后在傍晚的时候再把白砖搬回到自己的屋外,每天都是这样坚持的在做。

勤劳节俭

勤劳节俭

勤劳节俭一、源流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

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春秋左传》中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记载。

大意是说: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早在3000 年前成书的《周易》中则说:“甘节,吉”。

意思是说,甘于节俭,乐于俭朴,美好;“不节,则嗟。

”意思说,不能节俭,结果必定招致祸患,落到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地步。

从传说中的尧、舜、禹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以勤俭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勤劳指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与品格。

作为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所谓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个人生活欲望的态度,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合理消费,正确理财。

勤劳和节俭是相互联系的。

勤劳是源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节俭是节流,节约社会财富,以利积累财富、再生产和合理消费。

如果只勤劳不节俭,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没有勤劳,就没有财富的创造;没有节俭,就没有财富聚积,两者有机统一,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警句名言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戒子篇>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漠》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陶侃爱惜物力的廉洁故事教学设计(一)

陶侃爱惜物力的廉洁故事教学设计(一)

陶侃爱惜物力的廉洁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陶侃爱惜物力的廉洁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侃的廉洁故事,掌握其精神内涵;2.增强学生的廉洁意识,提高廉洁素质。

二、教学内容1.陶侃的生平事迹;2.陶侃爱惜物力的廉洁故事;3.廉洁故事中蕴含的廉洁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黑板报或PPT展示陶侃的肖像,以及他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陶侃这位历史人物的兴趣。

2. 故事讲解(15分钟)1.给学生讲述陶侃爱惜物力的廉洁故事,包括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主要人物;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传递的廉洁精神,如爱惜公物、勇于拒腐、追求公正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就廉洁故事中体现的廉洁精神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并展开互动。

4. 课堂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别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廉洁故事中的精神内涵,并呼吁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扬这种优良品质。

四、教学方法1.讲述式教学法;2.分组讨论法;3.课堂展示法。

五、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讨论并交流意见;2.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提问;3.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后记经过这堂课,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陶侃爱惜物力的廉洁故事,从中领悟廉洁精神,树立起正确的廉洁观念,成为拥有高尚品质和道德风范的人。

七、教学资源1.PPT;2.黑板和粉笔;3.陶侃肖像图片。

八、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选一个历史人物或者现实中的英雄人物,深入探究其廉洁事迹和思想内涵,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者演讲稿;2.扩大廉洁教育的范畴,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和言论,大力弘扬优良社会风气。

九、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应提前备好教学材料并熟悉教学内容;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授课进度;3.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十、教学效果预期通过这堂课的授课,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陶侃的事迹,进一步了解廉洁精神,增强廉洁意识,提高自身的廉洁素质。

晋纪十五(2)--陶侃故事...

晋纪十五(2)--陶侃故事...

晋纪十五(2)--陶侃故事...陶侃在历史上留下美名,在较细九江留下足迹,其故事读来倍增亲切。

事虽小,却是中华美德的真谛。

陶侃留客: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

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

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

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

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

范逵说:“你该回去了。

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陶侃这才回去。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zhuó)、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陶侃惜谷:陶侃尝(1)出游,见人持(2)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3)?”人云:“行道所见,聊(4)取之耳(5)。

”侃大怒诘曰:“汝(6)既不田(7),而戏贼(8)人稻!”执(9)而鞭(10)之。

勤俭持家的典故

勤俭持家的典故

勤俭持家的典故嘿,咱来聊聊勤俭持家的典故吧!这些典故可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呢,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

有个“陶侃搬砖”的故事,你知道吗?陶侃可厉害了,他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和保持勤劳的习惯,即使在闲暇时间也不闲着。

他让人把砖头从屋里搬到屋外,再从屋外搬回屋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但他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不能松懈。

就像我们村里的老张,他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可还是每天早早起床去田里干活,他说:“人不能懒,一懒就废了。

”陶侃也是这样,他的这种勤俭和勤奋的精神,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你说咱是不是得学学他这股劲儿?“苏轼房梁挂钱”也很有意思。

苏轼呀,为了控制自己的开支,把每天的花销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等攒够一定数量了就不再花了。

我有个朋友小李,他为了存钱买房,也给自己定了个预算,每花一笔钱都记下来,就像苏轼挂钱一样,时刻提醒自己要节约。

最后他真的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

苏轼这种对钱财的谨慎使用,就是勤俭持家的体现呀。

你看,只要有决心,我们也能做到吧?“朱元璋四菜一汤”的故事也很有名。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还不忘节俭。

有一次他宴请群臣,就只上了四道菜和一道汤,而且都是很普通的菜。

这可把大臣们惊呆了。

就像我们家过年,虽然条件不错,但也不会铺张浪费,做很多菜吃不完都浪费了。

朱元璋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即使地位高了,也不能忘记勤俭。

你说他是不是给大家做了个好榜样?“晏子拒宅”你听过吗?晏子是个很有品德的人。

齐景公想给他换个大房子,可他坚决不要。

他觉得自己的房子够住就行了,不需要那么豪华。

我认识一个做生意的老王,他虽然赚了不少钱,但还是住在原来的小房子里,他把钱都用在了生意的扩大和孩子的教育上。

他说:“房子再大,也就睡那一张床,还不如把钱用在刀刃上。

”晏子不就是这样吗?他的这种不贪图享受,注重实际的品质,就是勤俭持家的一种表现。

你觉得呢?“隋文帝厉行节俭”也是个好例子。

隋文帝在位时,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

陶侃惜物文言文及翻译

陶侃惜物文言文及翻译

夫陶侃者,晋朝之良将,才德兼备,深得民心。

其惜物之心,尤为世人称道。

盖因侃性节俭,不事奢华,虽位高权重,而犹自持简朴,故能以惜物之道,垂范后世。

侃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母氏抚养成人。

母教侃曰:“吾儿,家虽贫,然须勤俭持家,不浪费一物,方为良家子弟。

”侃谨记母言,遂以惜物为立身之本。

及长,侃仕途通达,官至征东将军。

然其性未尝有变,仍旧节衣缩食,不尚华丽。

一日,侃巡视军营,见士卒衣衫褴褛,乃叹曰:“吾等身为将领,当以惜物为责,岂可令士卒受寒?”遂命人取己衣与之替换,而己身依旧着素衣。

又有一次,侃宴请宾客,席间所用器皿,皆取自家中旧物。

宾客见之,无不称奇,问曰:“将军之家,何以如此简陋?”侃笑答:“惜物之道,非在于华丽,而在于实用。

吾等既已享尽荣华,何必再求奢华?”一日,侃出行,见路边有遗弃之破伞,乃拾之。

左右曰:“将军何惜一破伞?”侃曰:“此伞虽破,尚可遮风挡雨,岂可弃之?惜物之道,在于珍惜一切可用之物,不使一物虚废。

”又有一次,侃得良马一匹,众人皆贺。

侃却曰:“马虽良,然非吾所急。

吾所急者,惜物之道耳。

”乃命人将马送还,自乘旧车,依旧简朴。

陶侃惜物,非独在于物,更在于心。

其心无私,故能惜物;其德无欲,故能持简。

是以世人皆称陶侃为“惜物将军”,其德行,实为后世之楷模。

嗟乎!陶侃惜物,乃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一种对物质生活的深刻理解。

今日之世,物欲横流,奢华之风盛行,而陶侃惜物之道,更显得难能可贵。

愿世人皆以陶侃为榜样,惜物养德,共筑美好未来。

陶侃惜物赋翻译:陶侃,是晋朝的一位杰出将领,才德兼备,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珍惜物品的心意,特别受到人们的称颂。

因为他性格节俭,不追求奢华,尽管地位崇高,权力重大,但他仍然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所以能够以珍惜物品的道德,为后世树立典范。

陶侃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抚养他成人。

母亲教导他说:“我的儿子,我们家虽然贫穷,但必须勤俭持家,不浪费任何物品,才能成为好家的子弟。

”陶侃牢记母亲的教诲,于是以珍惜物品作为立身之本。

传统故事儿童短故事

传统故事儿童短故事

传统故事儿童短故事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

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

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

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

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

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

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

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最喜爱读游记,经常能在父亲的书柜里找到许多好看的书,便废寝忘食地读。

有一天,徐霞客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不以为然地说:“哈哈,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

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

一路上他不怕险阻,登险峰、涉危洞,对地质、植物、气候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

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

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于鱼有关的廉洁故事

于鱼有关的廉洁故事

于鱼有关的廉洁故事
陶母退鱼:东晋大将军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主管渔业。

一次他派人给乡下的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其母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陶侃听从母亲教导,此后做了一个公私分明、为政清廉的人。

公仪休拒鱼:公仪休非常爱吃鱼,几乎达到了无鱼不欢、嗜鱼如命的地步。

自从他成为相国后,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

陶侃:节俭不是吝啬,是远见_成长故事

陶侃:节俭不是吝啬,是远见_成长故事

陶侃:节俭不是吝啬,是远见
陶侃知名度不高,但他有位非常著名的重孙子——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其实,陶侃也是位名将:唐德宗年间,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宋徽宗时期,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建庙,陶侃名列其中。

更为难得的是,陶侃完全是靠个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高位的。

也许是自幼饱尝生活艰辛的缘故,无论于公于私,陶侃都十分节俭。

陶侃任职荆州刺史时,一次外出巡游,看到有人拿着一把还未成熟的稻谷把玩。

当即询问:“这稻谷还没熟,你拿它干啥?”那人说:“走路上看到的,就采下来玩玩。

”陶侃厉声斥责:“你不种地不说,还拿别人的稻谷来糟蹋!”并让手下人拿鞭子将那人狠抽了一顿。

一次,陶侃负责督造船只,剩下了不少木屑,工人要扔掉,陶侃却将它们收入仓库。

在做竹篙时,他还命令大家把锯下的竹根收集起来。

没多久,仓库里各种“废品”堆积如山。

大家都暗地里讥讽他小家子气。

后来有一年大年初一,天降大雪,地面湿滑。

陶侃让人去仓库里把木屑取出来,铺撒在地上,这样行走起来就方便多了,大伙这才明白了木屑的用处。

又有一年,新任荆州刺史桓温征伐四川,需要打造大量战船,但是钉子不够用,一时无计可施。

陶侃保存已久的竹根又派上了用场,削尖钉船,解决了一大难题。

这下大家开始由衷地叹服起来。

当代学者余嘉锡称赞陶侃说:“这俭吝,是眼光长远的体现。

”。

中小学作文素材:《名人故事》读后感

中小学作文素材:《名人故事》读后感

《名人故事》读后感
翻开《名人故事》,我很快就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

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非常注重勤俭节约。

看到糟蹋粮食的浪荡公子,他毫不留情的进行责骂;修造船只时,他收集木屑,妥善保管,下雪天用来覆盖地面,方便行人;征集竹子时,他砍下竹根,制成竹钉,代替铁钉,为国家节省开支。

有一次,陶侃看到一个人在麦穗旁,手拿着一把麦穗。

陶侃问:你拿着一把麦穗干什么?他说:我看麦穗好玩就抓了一把玩。

陶侃很生气,就骂了他一顿。

看到这些,我心里很不平静。

陶侃数为什么这样节约呢?是他家境贫穷吗?不,陶侃身为大将军地位应该不低,俸禄应该很高。

我想他一定是为了不让国家浪费太多钱。

东晋的官员大多数都浮华铺张,所以他不幸被逐流了,但他给当时的人树立了好榜样,也给后人树立了好榜样。

看着陶侃的故事,我又想到了我们。

在我们同学中,浪费现象太严重了。

有的挑吃挑穿,非名牌衣不穿;有的大手大脚,一个本子只用了几页就不用了,一支笔用了几天就换新的了。

我有时会到一些剩饭剩菜,现在想起陶侃我真是自责不已。

我想,如果陶侃看到我们这样浪费他一定会很生气的。

《陶侃节俭爱民》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不足;就像一面警钟敲响了我的头脑;更像一名老师,督促改掉我们的坏习惯。

陶侃惜时的故事

陶侃惜时的故事

陶侃惜时的故事
陶侃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非常注重时间的利用,认为时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以下是陶侃惜时的故事: 在陶侃年轻时期,他有一天听到别人在谈论自己,说自己能够活到多大年纪。

陶侃听了之后,便开始反思自己的时间如何利用。

他认为,如果每天浪费很多时间,那么自己的生命就会缩短很多。

于是,他开始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天。

有一天,陶侃听到外面有鸡在叫,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计策。

他告诉自己的手下,让他们在鸡叫的时候叫醒他。

当他听到鸡叫时,他便起床开始工作,直到晚上才休息。

这样一来,他每天就能工作更长的时间,也不会因为无聊而浪费时间。

陶侃惜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天。

如果我们能够像陶侃一样,每天保持高效工作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

读陶侃位高倡俭有感

读陶侃位高倡俭有感

读《陶侃位高倡俭》有感近日,县组织部、纪委给全县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推荐一篇廉政建设文章——《陶侃位高倡俭》,我认真地读了全文,读后体会很深。

陶侃是晋朝有名的大臣,平民出身,陶侃在东晋从县吏一直做到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军事,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人物。

但他戎马生涯四十年,却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还经常勉励部下珍惜一草一木,为国民多做贡献。

讲一个陶侃运砖的故事,陶侃当时已经是高官了,位高权重,但他几十岁的年纪,仍然每天劳动去搬砖头。

晚上把外面的砖头搬进房子里,早上又搬出去。

有人问他是干什么,他说,一个人不练习劳动,一旦天下有事,体能就应付不了。

他早已看到天下会有变乱,虽然年纪大了,在这种地位上,也需要有好的体能,如果平常劳动惯了,临事就能应付变乱。

同时他很节省,把木匠做工砍下来的零碎竹子、木头等从丢弃,都收集起来好好地藏放着。

别人认为他这样高地位的人,还珍惜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未免小气。

对于别人的批评,他只是笑笑而已,不加解释。

后来时局变动,他是管长江以南军事防务的,这时需要建立水军,马上要造船,并且要在很短期间内完成。

但是造大批船只需用的钉子,一时无处可得,他就把那些被人看成不值钱的竹头木块劈开,做成了钉子,解决了钉子问题,船也很快地就造起来了。

这是因为他早就看到天下将变,而且变乱必定需要造船,所以预作了准备。

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

“俭以养德”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

勤俭节约不仅能积累财富,还能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品质。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国家的昌盛,无不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今天,我们提倡理性的适度消费和低碳的生活习惯,“传家宝”更不能丢。

毛泽东主席曾经深刻地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设计师告诫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

陶侃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陶侃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陶侃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陶侃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是王敦的部下,立过很多战功,但王敦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没有重用陶侃,把他调到了南方的偏僻地区。

尽管如此,陶侃也没有灰心丧气,他时时刻刻都在准备着能有能力为国效力。

每天早上,陶侃一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运砖。

他把100块砖从书房运进院子里,到了晚上,他又把这100块砖再运进书房。

陶侃手下的人十分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陶侃说:“虽然我现在被贬官了,但我不能因此就自暴自弃,我怕安逸的日子过久了,自己会懒散起来,所以就经常劳动,磨砺自己的意志,这样,以后才能担负起国家赋予我的重任!”
后来,王敦被撤了职,陶侃又被召了回去,并升任为大将军。

虽然升了官,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

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认认真真地亲自检查,从来都不放松。

有一天,陶侃在郊外巡查,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还没成熟的稻穗,一边走还一边摇晃着。

陶侃大声训斥了他,命令手下的士兵把这个不爱护庄稼的人捆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

陶侃的行为激励了当地的百姓更加勤恳地种田,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们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亲爱的孩子,今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陶侃刚开始没有受到重用,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相反,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他经常参加劳动。

所以说,机会总是会青睐于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

陶侃惜时读后感

陶侃惜时读后感

陶侃惜时读后感陶侃这个人啊,我读完他惜时的故事后,真的是感触挺深的。

你想啊,陶侃那么忙的一个人,都把时间看得比啥都金贵。

他整天忙着各种事务,就像我们现在忙工作、忙学习似的,但是他还不放过任何一点零碎的时间。

比如说他看到那些可利用的材料,就想着怎么把它们收集起来,用到有用的地方。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散落在地上的小物件,可能就直接忽略了,但他却能想到把这些东西像拼图一样拼凑起来,变成有用的东西,这就是不浪费一丝一毫的资源,也包括时间资源。

他这种惜时的态度就像一把小锤子,“当当当”地敲打着我。

我平时啊,可没少浪费时间。

刷手机的时候,那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就没了,也没干出啥正经事儿。

和陶侃一比,我就像个挥霍时间的小败家子。

陶侃惜时也让我明白,时间这东西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你要是不紧紧抓住它,它就一溜烟跑了。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能利用的时间就都得利用起来。

我觉得我得向陶侃学习,把那些碎片化的时间都好好利用起来。

比如说在等公交的时候可以背几个单词,而不是在那傻站着发呆。

而且啊,陶侃的这种惜时行为背后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他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努力让每一分钟都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这就像他在自己的生活画布上精心作画,而时间就是他的颜料,他得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滴颜料都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样才能画出一幅绚丽的画卷。

我也想有这样一幅漂亮的生活画卷,那就不能再随随便便地浪费时间颜料啦。

总之呢,陶侃惜时的故事就像一味良药,专治我这种爱浪费时间的毛病。

我得把这个故事放在心里,时不时地拿出来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可不能再让时间从指缝间溜走了。

古代关于劳动与清廉的故事

古代关于劳动与清廉的故事

古代关于劳动与清廉的故事以下是 9 条关于古代劳动与清廉的故事:1. 那陶侃呀,可真是勤劳的典范!他每天清晨就起来搬砖,这是为啥呢?还不是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让自己保持勤奋!就像咱现在,不努力工作哪能有出息呀!咱也得学学陶侃这种劲儿!你说是不是?例子:咱上班也得有陶侃搬砖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2. 你们想过吗?杨震拒收黄金的事儿!在那个晚上,别人偷偷给他送金子,他居然严词拒绝,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这得多清廉呀!这就好比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坚守住自己底线的人,难道不值得咱钦佩吗?例子:要是咱当官,能像杨震这样不贪财吗?3. 包青天包拯啊,那可是公正清廉的代表!他断案如神,还不徇私情,为老百姓做主!这难道不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吗?给老百姓带来了希望和公平啊!他的故事真的是太精彩啦!例子:现在要是多几个包拯这样的官,那该多好哇!4. 还有海瑞,他可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他为了百姓,敢和权贵作斗争,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呀!这就如同战场上的勇士,毫不退缩!咱们能不佩服他吗?例子:咱要是遇到不公平的事,能有海瑞那样的勇气站出来吗?5. 范仲淹年轻时那艰苦读书的情景,你们能想象吗?吃粥都吃不饱,但依然努力学习,这不正是劳动创造未来的体现吗?这不比咱现在好多人强多了吗?例子:咱学习的时候要是有范仲淹那股劲儿,啥学不好呀!6. 羊续悬鱼的故事听说过没?他拒绝别人送的鱼,挂在庭前,多厉害呀!这就像一堵廉洁的墙,把那些不正之风都挡在外面啦!你就说牛不牛?例子:咱在生活中面对诱惑,也得学学羊续呀!7. 诸葛亮啊,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那真是辛勤付出!日夜操劳,只为了国家的安定,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咱敬仰吗?这就好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啊!例子:咱工作要是有诸葛亮那份心,肯定也能做好啊!8. 于成龙啊,在那么艰苦的地方还能保持廉洁奉公,多难得呀!他就像那污浊环境里开出的一朵洁白莲花,美极啦!小伙伴们,你们说呢?例子:咱不管在哪,都得有于成龙这。

晋朝的历史故事-陶侃运砖头

晋朝的历史故事-陶侃运砖头

晋朝的历史故事-陶侃运砖头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从他的历史事迹上,可看出他是个踏实、节俭而又居安思危的人,我们比较熟悉的陶渊明就是他的后人。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陶侃运砖头祖逖死后,东晋王朝接连发生几次内乱。

晋元帝想抵制王氏势力,王敦起兵攻进建康,杀了一批反对他的大臣。

元帝的儿子晋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攻打建康失败,自己病死了。

到了晋成帝(明帝的儿子)的时候,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起兵叛变,攻进了建康。

东晋的一些大臣束手无策,后来依靠荆州刺史陶侃出兵,花了两年时间,才平定了苏峻的叛乱。

陶侃在王敦得势的时候,本来是王敦的部下。

那时候,陶侃立了战功,做了荆州刺史。

有人妒忌他,在王敦面前说他坏话。

王敦把他调到广州。

那时候,广州还是偏僻的地区,调到广州实际上是降了他的职。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丧气。

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文言是“甓”,音pì)从书房里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一叠叠运到屋里。

人们看到他每天这样做,感到很奇怪,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陶侃严肃地说:“我虽然身在南方,但心里想的是收复中原。

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需要我的时候,还怎么能担当重任呢。

所以,我每天借这个练练筋骨。

”王敦失败以后,东晋王朝才把陶侃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兼荆州刺史。

荆州的百姓听到陶侃回来,都高兴地互相庆贺。

官虽然做得大了,可陶侃还是十分小心谨慎。

荆州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亲自认真检查,从来不放松。

他常常对他的部下说:“大禹是个圣人,还爱惜一寸光阴。

像我们这种普通人,论智慧和能力,都跟大禹差得很远,更应该爱惜每一分光阴,怎能贪图安逸。

如果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没有留下什么好名誉,那不是自暴自弃吗?”他部下有些官吏,喜欢吃酒赌博,往往因此耽误了公事。

陶侃知道了非常生气。

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赌具都收起来,一古脑儿扔到江里去;还把那些官吏鞭打了一顿。

打这以后,大家都吓得不敢再赌博喝酒了。

陶侃惜分典故

陶侃惜分典故

陶侃惜分典故《陶侃惜谷》出自北宋司马光创作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1)尝:曾经。

(2)出:外出。

(3)持:拿着。

(4)何为:即“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指干什么。

(5)云:说。

(6)聊:随便。

(7)耳:罢了。

(8)汝:你。

(9)不田:不种田。

田:名词作动词,种田。

(10)贼:毁害,毁坏,损害,伤害。

(11)执:抓住。

(12)鞭:名词作动词,抽打。

(13)是以:因此。

(14)勤于农植:即“于农植勤”,对农业肯下苦力。

(15)给:富裕,足,丰足。

(16)足:足够。

(17)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

(18)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种田。

(19)戏贼人稻: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

(20)陶侃:史称陶侃为荆州刺史,在所辖的长江中游地区,甚至“道不拾遗”。

这显然与他的爱惜民力,重视生产有关。

(21)出:外出。

(22)执而鞭之,而:表顺承。

【译文】陶侃曾经外出巡游,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

”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

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道理】这个故事体现了陶侃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正直、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道德故事——陶侃爱惜财物
陶侃是东晋时一位清官,他勤于政务,生活也很俭朴。

他刚到荆州做官时,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从屋里搬到外面,傍晚再搬回来。

下属不解的问他:“陶大官人为什么这样做啊?”陶侃说:“为了使自己不过于闲逸,才能担当起重任。


有一次,陶侃外出时见有一个人拿着未熟的稻穗,便过去问那人:“你拿着稻穗干什么呀?”那个人说:“不为什么,玩玩而已。


陶侃很生气,认为他糟蹋财物,该打。

令人把这个人抓起来,痛打一顿。

在造船时剩下许多木屑,竹片,他都收拾起来。

人们不知他收拾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正月初一聚会时,刚好雪后初晴,地面又湿又滑,他让人们拿出木屑铺路,道路干爽多了。

后来又逢战事,陶侃又拿出竹片来制竹钉,用来制造战船,省下许多费用。

在陶侃管理的地区,人民都勤于耕作、爱惜财物,生活过得很富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无大小新旧,都有它的用处,应当爱惜财物,使它能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