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身相关障碍分类和评估(上)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心血筐疾病和认知障碍均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的主要疾病,也是造成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对保护公众健康意义重大。
该共识总结了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的相E 联系、临床特点和防治要领,制定了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改善真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年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再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和间接治疗费用已超过1万亿元。
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高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 且MCI和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进行旱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圭和提高生活质量真奇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MCI可分为遗忘型MCI和非遗忘型MCI两大类,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非遗忘型MCI最常见。
遗忘型MCI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阜期阶段,转化为AD的可能性较高。
心身医学-精品文档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应用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心身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模型强调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例如,情绪调节、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方法已 被用于治疗多种躯体疾病。
03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干预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
抑郁症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物。
02 0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 疗法、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他们的思 维模式和行为,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02
心身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身疾病的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如躯体化障碍、 疼痛障碍等。
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症、性功 能障碍等。
精神应激相关障碍:如急性应激 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神经症性障碍:如抑郁症、焦虑 症等。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如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等。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病史
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生活 史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心身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计划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锻炼、职业康复、社会技能训练等,以 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独立性。
物理治疗
针对心身疾病引起的身体症状,如疼痛、僵硬、痉挛等,进行物理治疗,以减轻 症状和提高运动功能。
04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
心身疾病医学知识讲座
美国心脏医学会,在1981年将A型 性格列为罹患心脏病旳危险原因之一
五、内科心身疾病
(二)支气管哮喘
1. 发病与精神刺激、情绪波动明显有关 2. 经过暗示或相应旳心理条件可诱致哮喘发作 3. 体现为情绪不安、神经质、自我中心、悲观或
欲求水平高等人格 4. 有回避疾病倾向,病情反复发作 5. 有分离体验,心理创伤体验 6. 有家族史及其他心身疾病
五、内科心身病
(五)糖尿病
抑郁情绪:不同程度 仅有抑郁情绪 抑郁综合征(某脏器损害) 抑郁综合征(符合抑郁障碍诊疗)
五、内科心身疾病
(五)糖尿病
抑郁发生旳原因 社会心理原因 躯体脏器损害 糖尿病旳某些病生理变化 糖尿病 - 抑郁(同病) 抑郁 糖尿病
大鼠模型旳心理应激机制
对大鼠进行 逼迫游泳
心理应激:常见有夫妻关系不和睦,工作不顺心, 产生受挫等,强烈而持久旳心理应激,使有冠心病 素质者产生冠心病。
社会文化原因:文化环境变化或动荡不安旳社会中 增长适应承担。
现实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能够缓冲生活事件应激旳 负面影响,社会支持应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 添花”。
请用“是”或 “否”回答下列问题
三、心身疾病旳诊疗与治疗原则
3.心理行为检验:
心理测验着重于病人旳情绪障碍,常用旳测验涉 及SDS和SAS
评估心理应激源、应对能力、社会支持 评估成果有利于对病人进行较系统旳医学心理学
检验,拟定心理社会原因旳性质、内容,评价它 们在疾病发生、发展、恶化和好转中旳作用
三、心身疾病旳诊疗与治疗原则
程中旳相互作用
二、心身疾病旳范围与分类
2.影响医学情况旳心理原因
n 对躯体疾病产生不良影响旳心理或行为原因 n 可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干扰躯体治疗和康复 n 心身是互动旳 n 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一般是共存旳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ICD-11中采用了一组新的诊断类别,即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或bodily experience disorder,BED),取代了ICD-10中的躯体形式障碍类别。
这个诊断类别下包括躯体不适障碍或躯体体验障碍、身体一致性烦恼两个特征类型。
这一变化的内涵与2013年发布的DSM-5相似。
由于ICD-11尚未公开发布疾病描述和操作性诊断标准,故本章疾病类别名称和诊断标准内容以DSM-5作为基本依据。
第一节躯体症状障碍一、概述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
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
也就是说,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关于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之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推测,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慢性病家族史等。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
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尤其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在出现躯体症状时激活过度的焦虑,这又令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障碍的分类
心理障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涵盖多种不同的心理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
1.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恐慌症等。
这些障碍的特点是持续的紧张、不安、恐慌或恐惧,以及过度担忧和身体反应,如出汗、颤抖、呼吸急促等。
2. 情感障碍: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等。
这些障碍的特点是情绪波动、情感低落或高涨,以及伴随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如食欲改变、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一种由于经历创伤事件(如战争、暴力犯罪、自然灾害等)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PTSD的症状包括噩梦、回避、过度警觉等。
4. 分离性障碍:包括分离性失忆症、多重人格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特点是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记忆丧失、身份转换等。
5. 强迫症:这是一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为特征的障碍。
患者会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如不停地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6. 进食障碍:包括厌食症、贪食症等。
这些障碍的特点是对食物的强烈欲望和恐惧,以及伴随的身体和心理症状,如体重波动、营养不良、情绪不稳定等。
7. 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特点是持续的、稳定的、病态的人格特质,如自我中心、冲动、冷漠等。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每种障碍也有其独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任何关于心理障碍的问题或困扰,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心身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 中一切心身相关现象的机制和规律的 一门科学。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 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以器 官的病理改变和相应的症状体征,发病后 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相互影响,促使原发 病不断恶化,反之,经过身心综合治疗可 获缓解的一类疾病。
消化道溃疡 胃肠激惹综合症 胃肠神经官功能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 抑郁症在消化系统常见的表现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呕吐
消化道溃疡
(一)社会心理方面病因 1、过度紧张:内心持久的矛盾冲突。 2、B型人格:顺从、波动、情绪不稳 定、情感不外露、做事认真、按步就 搬、好依赖、不好与人交往等。 (二)社会心理因素致病机理 过度紧张,内心持久冲突
心身疾病的特点
①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十
分重要作用; ②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为发病的内在 基础; ③具有明确的器官病理生理改变;
④临床表现为以情绪障碍为中心的各 种心理和身体障碍症状;⑤心身疾病
涉及的通常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 系统或器管;⑥心理治疗及抗精神病 药物的应用在心身疾病的转归中起重 要的作用;
2、观察、研究 观察发现,多见于经常有焦虑、恐惧、 抑郁与易激惹的人群中。 Wittower等人发现77/90在起病(出 疹)前有烦恼的生活事件,共147例发 作,其起病加剧或复发与情绪变动有 关。
Anderson和Cross在195例病人中发
现皮损的程度与情绪障碍的程度相一 致。且常伴有lgE水平的升高。
三、荨麻疹
1、临床特点 突然发生,成批出现 ,瘙痒明显, 持续时间短,反复发作; 急性荨麻疹有较明显的精神紧张因 素或人格障碍的影响; 慢性荨麻疹有较明显的精神紧张因 素或人格障碍的影响;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PPT115页
第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
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conscious) (preconscious)
(unconscious)
“深层无意识” “动力无意识” “被压抑的无意识”
26
第2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 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 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 身疾病。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心理应激
心身反应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器官脆性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生理中介: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社会支持
38
第39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三.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8. 神经系统 9. 妇 科 10.外 科 11.儿 科
12.眼 科 13.耳鼻喉科
14.口 腔 科
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 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 功能性不孕症等。
19
第20页,共115页。
心身疾病与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 在治疗中需要对环境进行调整。如果是家 庭因素所致发病者,需要对家庭成员进行 治疗。同样有时需与单位领导交换意见, 必要时让病人更换环境或住院。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指 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以进 食、睡眠和性功能异常为主的精 神障碍。
进食障碍
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情绪障碍 为特征,伴有显著的体重改变和/或 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
心身疾病的治疗(1)
心理治疗:
• 心理治疗的方法很多,如精神分析疗法、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治疗的目的在 于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和情绪。 • 其中生物反馈技术是靠自我意识调整身 体内部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过度紧 张已达到异常水平的生理活动降低下来, 达到治疗的目的。 • 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某 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偏头疼和紧张性头 疼。
心身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
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躯体诊断的方法与原则因疾病 不同而异,这里不做介绍。在此仅提供心理诊断的标准。 1、发病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 2、具有明显的躯体症状或体征,并好发于植物神经 支配的器官和系统,如内脏、血管和腺体。 3、与人格因素和情绪因素有关。 4、与生理性素质薄弱有关。 5、用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效果不好。 6、它不包括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如 心理矛盾所致的癔症性转换障碍、疑病症等。
诊 断
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 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入睡,醒 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
3、失眠每周3次,持续1个月以上,且对社会功 能有损害或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 率低下。
4、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中国心身医学实用临床技能培训教程》
《中国心身医学实用临床技能培训教程》《中国心身医学实用临床技能培训教程》是一本专门针对心身医学领域的实用培训教材,旨在为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临床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身医学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下面是本教程的简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介绍心身医学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内容,使读者对心身医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二章:心身医学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详细介绍心身医学相关疾病,如躯体化障碍、疼痛障碍、心因性疾病等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进行相关疾病的初步判断。
第三章:心身医学评估与辅助检查介绍心身医学评估的方法与步骤,包括采集病史、进行身体检查、进行心理评估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心身医学相关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液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第四章:心身医学治疗原则与方法讲述了心身医学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为读者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指导。
第五章:心身医学临床技能的培养与实践引导读者具备相关的临床专业技能,包括与患者有效沟通与建立关系、组织团队合作、疾病教育与康复辅导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第六章:心身医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介绍心身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进行科学研究,提高专业水平。
同时还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心身医学领域的学术发展。
本教程内容详实,结构严谨,涵盖了心身医学领域相关知识和临床技能,对于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较大帮助。
通过学习本教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心身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并能够应用相关技能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同时,本教程也对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培养和实践指导。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第六章心身疾病第一节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又称心理生理疾患( 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 ),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损害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
心身障碍(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是一组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心身医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著作中逐渐改用( DSM-IV)的分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一一第十版》(ICD-10)的分类,对经典的“心身疾病”名称已不再使用。
但日本心身医学会仍然有心身疾病的分类。
目前所指的心身障碍是从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由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两个方面来考虑。
这样,目前的心身障碍显然要比原来的心身疾病广泛得多。
因为它不仅是指疾病,而还指患者体验的心身不适。
但这要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本章讨论的心身疾病主要以狭义的概念进行,归纳起来,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①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②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③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④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⑤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的作用。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orders,CCMD)是中国精神卫生界使用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
CCMD第三版以国内、国际研究成果为基础,于2001年发布,是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标准。
CCMD第三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精神障碍的分类:CCMD将精神障碍分为14大类,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症、心身症及其他神经官能症、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反社会性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病性障碍伴躯体疾病或器质性病变以及与精神障碍相关的其他分类。
2.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详细列出了每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特征、症状表现、持续时间、排除标准等。
3. 附加诊断标准:CCMD还提供了附加诊断标准,用于辅助特定情况下的诊断,如精神障碍中的躯体症状、药物诱导的精神障碍等。
4. 文化相关注意事项:CCMD特别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精神障碍,提供了文化相关的注意事项和指导。
CCMD作为中国精神卫生领域主要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有助于提升精神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CMD并非国际通用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之间存在差异。
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与处置
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与处置
刘晓云;胡嘉滢;吴爱勤;袁勇贵
【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
【年(卷),期】2017(031)010
【摘要】1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历史从心身医学的发展史来看,与"心身疾病"相关的诊断与治疗早已在临床中有所应用。
早在1952年公布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第1版(DSM-Ⅰ)中即有"心身疾病"这一诊断条目;在1968年的DSM-Ⅱ中被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定义为"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单一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分类则按累及器官进行分类,如哮喘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统反应”。
【总页数】3页(P903-905)
【作者】刘晓云;胡嘉滢;吴爱勤;袁勇贵
【作者单位】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215006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92
【相关文献】
1.平衡心理治疗与心身相关障碍 [J], 袁勇贵;黄河;张玲俐;王彩云;刘晓云;徐治;张文瑄
2.前言——提高对老年心身相关障碍的识别与治疗 [J], 袁勇贵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身障碍的诊疗规范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
4.儿童心身因素相关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处置实践 [J], 黄迪;赵丹丹;高翔羽
5.心身相关障碍患者物理治疗时的心理康复 [J], 姚海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身相关障碍分类和评估(上)
心身相关障碍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大类疾病,包括心身症状障碍、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性心理障碍)、躯体疾病伴发心身症状障碍等。
提高临床医生对心身相关障碍的识别、评估及治疗水平尤为重要。
本文从国际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特点、中国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方案及心身相关障碍的评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心身疾病相关学科的医生有所裨益。
早在1967年恩格尔(EagleGL)首次将“心身障碍”这一术语划分为:
(1)心理障碍(基本没有器官机制介入或自以为有器官机制介入),症状多变,疾病反应,对心理病理状态的反应。
(2)心理生理障碍(心理作用造成的广义躯体反应),伴随情绪(或类似心理状态)的生理现象,是指心理因素引发的器官疾病。
(3)身心-心身障碍,特点为首次发病无年龄区别(青春期后期较常见),发病缓慢,心理忧伤起决定作用;特定的精神动力条件造成了与此相关的特定躯体疾病的出现;患者的心理特征异常明显。
(4)心身障碍(对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
HofmannKL(1995)指出:“‘心身’这个概念在医学疾病分类上没有统一的定义。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一直以描述性的划分作为依据。
”他也使用“心身障碍”来表述,但是划分为三类。
(1)转换症状:防御机制将神经功能的冲突排斥在心理经历之外而表现在身体(躯体化)症状(具有患者本人无法认识的象征性特点);这些症状可以理解为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转换症状常影响感觉和运动功能,如癔症性的盲、聋、失明、瘫痪及心因性呕吐、心理性疼痛等。
(2)功能(躯体形式的)综合征:这些患者带着说不清的模糊不适来看病,主观症状可涉及许多系统;而客观检查没有证据;往往使医生束手无策,Alexander(1951)称之为“器官神经官能症”。
(3)狭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经典的心身疾病。
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心身疾病按照各临床学科和内科各系统分15大类,每一大类均注明具体的心身疾病名称。
早期的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ICD)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中均有心身疾病的概念,以后随着心身疾病概念外延的日益扩大,心身疾病的内容也不断变化。
DSM-Ⅰ(1952)设“心身疾病”。
DSM-Ⅱ(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按累及器官分类。
DSM-Ⅲ(1980)改为“影响躯体状况的心理因素”。
DSM-Ⅲ-R(1987)衍用。
DSM-Ⅳ(1994)又改为“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是指对医学疾患有不良影响的心理或行为因素。
这些因素会引起或加重疾患,干扰治疗或康复,或促使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心理因素本身可能构成疾病的危险因素,或者产生放大非心理危险因素的效应。
过去的分类使精神病学家忽略躯体障碍,而其他专科的医生又无视心理障碍,DSM-Ⅳ的诊断分类反映了心身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心身的设计”,要求人们同时兼顾心、身两个方面。
ICD从“心身疾病”改为“心理生理障碍”,ICD-9又改为“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障碍”;1992年出版的ICD-10则提出取消和少用“心因性”(psychogenic)及“心身的”(psychosomatic)两词。
ICD也曾有过“心理生理障碍”“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等分类,在ICD-10(1996)中,明确建议不使用“心身的”“心因的”专业性词汇,理由是因各国使用的含义不同,并容易误解为只有少数疾病才与行为有心因性影响,故将心身疾病纳入“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躯体形式障碍”和“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