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合集下载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虽然是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为背景,但其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

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本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

[关键词]洋务运动;现代化进程;公营企业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止于九十年代中叶,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影响下,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发动的“求强”、“求富”的运动。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技术也随之涌入中国。

六十年代前后,列强又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部分开明官僚一方面感受到当时的中国已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统治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也感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

因此从六十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又建立了新式海军,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于西方近代文化,顽固派采取了一概拒绝的态度,主张“夷夏之辩”,洋务派则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也是洋务派回击顽固派进攻的武器。

中学,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可变的。

西学,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双重性质。

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 (3)

洋务运动论文引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生在清朝末年,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洋务运动的起因1.1 内外因素交织的背景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种种内外压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中国社会陷入了危机之中。

同时,清廷内部也存在着腐败、闭关思想等诸多问题,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

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交织的背景,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1.2 对先进技术的渴求洋务运动的另一个重要起因是中国社会对先进技术的渴求。

当时西方列强已经在工业、军事、交通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社会意识到自身的科技落后,急切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提升国家自身的实力。

二、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2.1 兴办洋务机构为了推动洋务运动,清廷成立了许多洋务机构,如洪仁玕所办的湘军、曾国藩所办的淮军等。

这些机构带来了西方的军事技术、训练方法和管理制度,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变革。

2.2 兴办洋务企业洋务运动的另一重要发展方面是兴办洋务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生产和制造各种商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之一。

2.3 推动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清廷还推动了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在清朝末年,许多新式学堂和学校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1 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逐渐缩小了与西方的科技差距,提高了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

这无疑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2 教育与知识普及洋务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机会。

这使得更多的人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机会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一次尝试。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低估,不仅对于当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现代化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风气日益腐败。

为了挽救危局,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行现代化建设。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是一场长达近40年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从1861年开始,中央政府设立了直属机构“汉军衙门”,正式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随着时间的推移,洋务运动逐渐扩大规模,成为惠民政策、军事、贸易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推动力量。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填补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空白。

比如在冶金、机械、轮船、火炮等领域,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2.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不仅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思想等,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艺术、以及传统技术体系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

3. 为中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了国内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反思尽管洋务运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场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政治上的不稳定。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存在很多派系斗争和腐败现象,这使得政治环境不稳定,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推进。

2. 经济方面的不利因素。

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中国当时的国力非常薄弱,这对运动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 社会制度的局限性。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

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深刻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思想和理念,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洋务运动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工艺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

例如,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轮船、火车等先进设备,推动了中国铁路、矿产、军械、航运等领域的发展。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中国的经济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近代国家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政治的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开始尝试和西化的政策,如兴办洋务以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和理念。

这些试图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使中国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尽管这些在短期内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但它们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进程打下了基础,为后来的政治铺平了道路。

此外,洋务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意识。

洋务运动时期,许多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科学、哲学、文学等思想和知识,他们开始思考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并积极探索中国的与发展之路。

例如,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了众多洋务派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人通过学习西方思想和知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倡议,如“自强”、“求富”等口号,鼓励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启发。

中国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文化、艺术、教育等,并对这些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学,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

现代化进程与洋务运动

现代化进程与洋务运动

现代化进程与洋务运动摘要: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式下的一个自救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探索阶段,它为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洋务运动这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端势必与中国当代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联系与启示一,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启蒙运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了摧残和破坏。

洋务运动在办军事工业的进程中,由于耗资太大,有亏无盈,经费日益不济,洋务派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着手筹办了一批民用场矿工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招集商股作为资本,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

这些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

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洋务派的“求富”活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指引了道路,创造了机会,起了催生扶幼的作用。

一些企业后来直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种形式也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

同时,在洋务运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人,从而使中国近代无产阶级的人数壮大起来。

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无产阶级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政治社会进步的促进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近代化是经济近代化的反映和保证。

近代企业的建立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近代化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成长。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的产业工人增多,同时洋务运动中形成了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

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对封建社会产生冲击和破坏,也为向新的世界迈进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洋务派开始对传统的对外关系进行反思,建立起近代外交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立足于从“夷夏之辩”出发的中国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观念上,又都是中国传统的人伦秩序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在对外交往中的延伸和膨胀。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化运动的起点。

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

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

他们在中央已奕 、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

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

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受列强侵略之痛、国家危机四伏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自强不息的历史缩影。

洋务运动由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政府开始推动,旨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技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对列强的反侵略。

在当代中国,洋务运动仍然是一个值得借鉴和思考的重要历史事件,这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首先,洋务运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教训,即强国才能自立。

当时的中国因为落后于西方列强,在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等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

清朝当局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尝试通过洋务运动来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洋务运动的实施虽然具有一定的成功,但最终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而被迫搁置。

但是,洋务运动教育我们必须向世界顶尖水平并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取得对外交往中合理的话语权和议程设置权,才能真正的在国际体系中拥有话语权和参与权。

其次,洋务运动使我们认识到,开放与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洋务运动不仅是一个概念和理念的全盘引进,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它不断吸收和研究外来科技和文化,学习并改良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相信创意改变生活,精神激发文化,文化孕育民族精神,这些最终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唯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将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到底,并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最后,洋务运动让我们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理念的重要性。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尝试通过引进西方的人才和制度来推动现代化建设,而这种理念在当今中国也是同样重要的。

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模式需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天下大同和谐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尊重人的自由和权利,引导人们逐步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总之,洋务运动对当代中国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它提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国的战略思维,坚持开放、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理念,这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历史传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谈中国现代化

从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谈中国现代化

从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对比的角度谈中国现代化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作为一个自强求富为目的的现代化运动,根本吃目的也在于推进中国热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评判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是,洋务运动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未实现富强的初衷,没能像日本那样,逐步摆脱殖民枷锁,走上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他的一个缺陷。

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本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宪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千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因此,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梯。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找到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突破了原有的体制束缚,为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经济上改变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运行方式,把市场经济这一人类社会共有的调节经济运行的有效形式逐渐导入中国经济结构中,中国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进步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的局面。

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一场全球性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

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

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洋务运动对现代化中国事业的启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积极倡导洋务运动,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祖国的现代化,但由于众多的因素制约,这一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然而,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是深远而重要的。

一、技术革新是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洋务运动以引进外国技术为宗旨,如机器制造、造船、造弹、铁路修建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革新,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例如,海防水师中引进的外国人工船厂的生产工艺使后来中国自制的军舰逐渐逼近国际标准,中国科技领域具有了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转化是向现代化迈出的必经之路洋务运动在推动技术、经济、全面变革的同时,也在文化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洋务运动中大量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形成类似西方模式的教育制度,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完成了交汇和融合,使中国现代化教育大幅度提升。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洋务运动探索改革清朝的政治制度,努力推动国家的向前发展。

这一时期,推行一个以皇帝为首的新政,打破并行的“八旗三帅制”体制,使得中国现代化开始在政治体制上实现转型。

例如禁止超甲船(中国文艺复兴)诞生和运用,建立铸铁军工厂,使中国军工从传统的铸铜器模式进入了现代化,这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大启示。

四、现代化需要融合全球先进文明成果洋务运动将清朝政府视为“西学东渐”时期,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文明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内在的共性迅速被发掘出来,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并逐渐形成了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建造铁路的过程中,中国的铁路建设者学习并借鉴了秒速简的先进技术,实现了铁路安全高效地行驶。

融合和发挥各自文化的优势,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五、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进程,需要全球合作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必然产物。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_
关键 化是 时下学 术界 的热 门话题 ,这 与经 济发 展成 为当今 世界 的主 题有 关 ,关于现 代化 的定 义 ,学 术界 有 多种 解 释。 著名史 学家 罗荣 渠先 生认 为 : “ 广义 的现代 化主 要是 指工 业革命 以来 现代 生产 力导致 社会 生产 方式 的大 变革 ,引起 世界 经济 加速 发展 和社会 适应 性变 化的 大趋势 ,具体 地 说 ,就 是 以现代 工业 、科 学和技 术革 命 为 推动 力 ,实现传 统 的农业社 会 向现代 工业社 会 的大 转变 ,使工 业主 义渗透 到经 济 、政治 、文化 、思 想各 个领域 并 引起社 会组 织 与社会 行为 深刻 变革 的过程 。” 可见 ,现代 化就 是指从 传统 农业 社会 向现 代 工业 社会 转变 的历史 过程 。 1 9 世界 下半 叶 。工业化 和现代 化在 欧洲核心 地 区取 得了 巨大 的 成 就 。逐步 向周 围地 区扩散 ,并 越 出欧洲 向异质 文化 地 区传播 。在 这一 时期 ,洋务 运动 的兴起 ,为 中国迎来 了现代 化 的曙光 。 它在生 产 力 和生产 关 系 、经 济和 工业化 、教 育科技 、军 事 国防 、外交 等 多 个 方 面取得 了许 多显 著的进 步 ,使 中国从 不 同领 域都 开始 朝现 代化 的方 向迈进 。洋 务运 动客观 上对 中国现代化 的发 展具 有不 容忽 视的 推 动作 用 ,但 由于 以下的种 种原 因 ,最终 导致 了洋务 运动 现代 化尝 试 的失 败 ,最终并 未把 中国 引向现 代化 之路 。 ( 1】 国 内环境 方 面 :当 时中 国处 于满 清 王朝 中央 集权 的 控制 之下延 续着 历时 二千 多年 的农业 与家 庭手 工业相 结合 的传 统 自然经 济 。清 王朝 生活在 强 大的封 建帝 国 的余晖 中 ,陶醉在 天朝 上 国的温 柔 美梦 里 ,闭关 自守 ,政治 腐败 ,国库空 虚 ,财 政拮 据 。贵 族 官僚 地 主 的一大 嗜好 ,就是 利 用封建 特权 ,大肆 兼 并土地 。结 果 。许多 农 民失 去土 地 ,沦为 流民 。农 民的生 活 日趋 贫 困化 。由此 引发 的各 种 农 民反 抗 斗争接 连不 断 ,最 终在 1 9 世 纪 中叶酿成 了席卷 中华 大地

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期,而洋务运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于1861年至1895年间实施的一个现代化建设运动。

这个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特点,同时也包括对军事、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改革。

它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带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后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推展了先进理念和工业、军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制造和兵器制造方面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的实施者们着力发展海军,并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宝瓶岛和北洋舰队等海战的战绩。

此外,洋务运动还推行了新式海关制度、邮政局设立以及新型机器工业等重大改革。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商品贸易,从无形中抑制了旧传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洋务运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中最显著的是长期的财政亏空和严重的腐败问题。

为了筹措资金用于洋务运动的实施,清政府的赋税负担也显著增加了,同时也导致了国民的不满。

另外,洋务运动虽然在某些方面明显具有进步性,但从整体上看也表现出明显的封建色彩,如在官员选拔和经济管理方面。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有益尝试。

它引进了先进理念和工业技术,促进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并且在军事、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它也暴露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如财政亏空和腐败等,这些问题终究在后来制约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它为中国现代化开拓了大门,推进了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今天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合洋务运动与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谈谈洋务运动给今日经济、文教、社会等方面留下了哪些借鉴

结合洋务运动与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谈谈洋务运动给今日经济、文教、社会等方面留下了哪些借鉴

结合洋务运动与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谈谈洋务运动给今日经济、文教、社会等方面留下了哪些借鉴?一、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1、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现代化.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使中国这个古老的荒原上,出现了大型的近代新式企业和新型的社会生产力.例如: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存在诸多的缺陷,但它们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些军事工业的兴办,多少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而且对后期民用工业(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生发展起到一种开路和引导作用.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例如: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比军事工业更具有积极意义.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虽然要受地方官僚的控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主要表现在民用企业的兴办是为了“求富”,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行商品生产或进行商业性运作.一方面,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绅商,他们在企业中有一定的权力,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具近代色彩.另一方面,这些企业还往往以外商为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夺回不少权利.洋务企业的创办,在清政府压抑工商业的封建传统政策上打开一道缺口,带给私人资本追求资本增值的希望,推动社会资金流向新式企业.通过新式企业的创办,一些买办、买办商人、官僚和旧式商人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同时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传播了先进科学知识,积累了管理新式企业的经验,迈开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3、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洋务派感到,办这些新事业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他们仿效外国,兴办了一些洋务新学堂,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据统计,至1896年为止,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这些学堂大多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规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据一些资料估算,到甲午战争前后,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已有一千数百入.此外,洋务派还通过派遣留学的途径培养人才.如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詹天佑,便是洋务派派赴美国留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原学航海驾驶技术,曾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兼翻译家的严复,也曾被派赴英国留过学.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洋留学的人数共有200余人.此外,在洋务派所办的现代工矿企业中,还锻炼出了一批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人员,有的还成为最早向中国全面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杰出学者,如精通数学的华衡芳,精通化学物理的徐寿、徐建寅父子等人.同时,在洋务派所办军事、民用企业的近4万名工人中,还锻炼出了一大批掌握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技术工人,成为中国无产阶级中早期的技术力量.毫无疑问,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为稍后现代民族资本的发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二、洋务派在开启中国现代化方面的特点1、中国现代化由封建官僚集团来启动.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集团,而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集团.中国现代化由这个官僚集团来启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原因是:(1)19世纪6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开始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就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所摧毁,因此中国没有一个像西方社会中那样的市民等级来肩负这个使命.(2)当时掌握政权的洋务派官僚集团,从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并且发现廉价的纺织品、便捷的轮船和煤铁之利,可以裕财政、浚饷源,既可维护封建统治,又可为本集团带来利益,于是继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之后,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创办大型工矿交通企业,充当了启动中国现代化的角色.2、洋务派是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开展洋务运动的.在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洋务派的理论纲领.由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得极其成熟而完备,特别坚固,在洋务派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不可能排除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强抵制,只能在不改变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移植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了的现代化经济形态.3、中国现代化是从重工业开始的.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最初两家也是手工业生产,没有使用机械动力.但以后建立的诸厂均一开始就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引进国外技术,以至聘用外国技术人员.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在当时尚属先进.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的机器设备均比较完整,在当时也较先进.军事工业除了生产普通军火(如洋枪、洋炮)外,还生产机器设备、船只等.如江南制造总局,除制造枪炮和弹药外,还制造“制器之器”,到1894年生产各种车床、刨床245台,其他机器310具.天津机器局在1876?1879年间,自制了机床等设备177台.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还建成造船厂,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余艘.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机器生产更多地被采用.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其中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械全套设备.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业.。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行的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中外学者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探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标志,是中国尝试现代化的一次努力。

在他们看来,尽管洋务运动的成果并不明显,但它引领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他们认为,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工业企业和军事工厂,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持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他们指出,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主要以模仿西方为主,缺乏创新和深度改革,因此效果有限。

而且,在洋务运动中存在着浪费资金、实施不彻底等问题,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实质性的贡献。

对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中外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为中国近代化做出重大贡献,其改革效果有限。

无论如何,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应该客观理性,探讨其中的得失和启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篇示例: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

在历史学领域中,中外学者都曾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中国近代史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普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尝试。

洋务运动在技术、教育、经济等方面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之路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之路19世纪中叶,清政府遭遇了重大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败给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清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洋务派。

一、洋务运动为现代化开端之原因(一)洋务运动之政府主办洋务派代表清廷利益,具有清廷的权威,下达的命令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非一般改革运动所能及。

清政府的国库也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运动中建立的各个工厂以及引进西方技术所需要的资金都有了保障。

政策制定后直接由清政府下达旨意,层层下达,依靠权力的力量,使得洋务运动更有成为现代化开端的优势。

(二)洋务运动之中体西用1.铜骨铁腕――较高的国人认可度“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思想。

由于其“中体”部分符合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念,如明德、新民、止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也容易被国民接受,国民对其思想和方法的认同亦促进了对其开启现代化的认同,所谓的开端,无疑是多数国民有知觉且认同的开端。

2.承前继后――超出洋务运动本身的继承延续性影响中体西用的观念本就源自于外国侵略者入侵后对中西学的讨论,因此其具有时代上的继承性。

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对于中学和西学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反而引发了整个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的大论战。

洋务运动后的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仍然是“中体西用”的延续,只不过此时的“西学”不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它具有时代上的延续性,所谓开端必定是有其引领作用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堪当近代化的开端。

(三)标新立异――洋务运动之首创性从1840年国门被迫打开伊始,中国人民大大小小的反抗战争并不少,但是真正学习西方进行改革的,洋务运动应当是首创。

虽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出现,但是洪仁?\的《资政新篇》在当时的环境下并未能崭露锋芒,反而草草地石沉大海,真正大张旗鼓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其实是洋务运动。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本质上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机器生产,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军事上、国防上新式武器的使用和新式军队的建立,文化教育上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西学的传播等。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西方列强残暴地侵略和扩张的同时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因此,只有在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了的侵略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这部分官员成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则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为代表。

他们“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

所以,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史称“同光新政”,开始了。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国防、文化教育、思想上的近代化。

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一、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它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比如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代表性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19世纪70年代,又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催化剂,是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重要转折点。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革命,其宗旨在于汲取外国先进文化,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技术人员,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最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使中国在政治上走上了民主发展之路。

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使中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推动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而成为今天一个国际经济体。

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浅析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

KeyWord:WeternizationMovement;China;Modernization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些论者以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为由否定它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1)一、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第一,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侵扰。

为了挽救其统治,清政府内部分化出一批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的有识之士,即洋务派。

他们普遍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富强之道,且需从“练兵”、“制器”开始。

如实?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2)曾国藩早在咸丰十年就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

因此他极力赞同购买并制造先进枪炮,认为“购买外洋枪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3)。

经办洋务最多、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李鸿章在列强侵略面前也悟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4)为此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先后设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制造局。

洋务运动由此进入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

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他们懂得了“必先富而后强”即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如李鸿章说:“欲自强,必先裕饷,欲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洋务运动与早期中国现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与早期中国现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与早期中国现代化探索
中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一段富有争议和矛盾的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传统体制的腐朽与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不得不尝试各种现代化探索,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兴起于晚清时期,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当时的中国面临军事技术、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为了应对外敌的入侵和内乱的频发,清政府决定引进西方技术,推动国家现代化。

洋务运动的特点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为主要手段,试图改革中国的军事、工业、教育等领域。

洋务派大力发展洋务工厂、修建近代化军舰、兴建铁路等,力图提升中国的国力。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长远眼光,许多改革措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

早期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除了洋务运动,早期中国还进行了许多其他形式的现代化探索。

例如自强运动、戊戌变法等,这些运动虽然各有成效,但最终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危机时的种种努力和探索。

虽然洋务运动并非完美,但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积累了经验教训,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希望未来的中国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摘要】:。

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

洋务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启动。

这里的“中学”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孔孟之道和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体”,是不能改变的;“西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工艺技术和坚船利炮,这是“用”,是可以学习、效法的。

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影响
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

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可见,现代化就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19世界下半叶,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

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

它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工业化、教育科技、军事国防、外交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进步,使中国从不同领域都开始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1)国内环境方面: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但是,洋务运动需要的是和平环境和统治集团的一致努力,而国际资本的不断侵略,又使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将精力和财力集中于军事,无力兴办更多的其他事业,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使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就国内环境来讲,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使洋务运动缺乏内在的新生活力。

政治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重重:一是顽固派的反对和最高统治者的限制;二是满汉矛盾给洋务运动以很大牵制。

洋务运动搞了30年,清王朝一直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如农业部、商业部、交通部等,也没有制定出长期、稳定的政策。

此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到具有独立性格的程度;农民阶级又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不能建立新的社会,昏聩腐朽的清王朝封建顽固势力因循守旧,不图振作,幻想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反对向西方学习。

因此,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任务最初不能不依靠地主阶级开明派――洋务派来承担。

而由于洋务派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他们用“官督商办”的封建主义的方式经营和管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使这些工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封建性。

洋务派没有而且也不可能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洋务派虽然在某些地区、某些企业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全国来讲,它不可能全面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2)国际环境方面:在洋务运动前的20年里,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趁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26个不同种类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中国开拓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从政治方面看: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相反,其出发点正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政治现代化正好背道而驰。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由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群“有识之士”领导的,他们都是朝廷重臣或者军政要员,如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

这些人或者是满清贵族,或者是汉族地主,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成为了纲常名教的信徒。

他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需要美化和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实践,他们又深感洋枪洋炮的威力。

为了挽救现实的危机,就必须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即要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的政治制度。

由此可见,中国发动洋务运动根本不是想把封建的中国改造为资本主义的中国。

其最终目的,是想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躯体,这是洋务运动的实质,也是导致洋务运动没有
把中国引入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

(4)从经济方面看:洋务运动企图通过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所以,中国由政府出资从西方购买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一批新式军事和民用工业。

据统计,自1861年至1895年的35年里,政府工出资创办了19个军事工业,29个民用工业,以及一批交通运输企业,建成铁路364公里。

但是,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的工业制度植根于封建的土壤之中,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全部实行官办,民用工业则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由于机构臃肿,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加上官员贪污腐化、中饱私囊,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这些企业发展缓慢。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政府主办的工业大部分宣告停业或破产。

与此同时,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还出现了一批民办工业,主要是由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兴办。

据统计,在1869―1894年间,民办工业约有50多家,资本总额为500余万元。

这些民办工业主要是轻工业,规模较小,资金较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无论在产品销售还是在原料采购方面,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

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步履维艰,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绝不能支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5)从军事方面看:中国的洋务运动也进行了军事改革,主要是引进西方的枪炮和舰船,但是并没有对军事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中所建新式海陆军主要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在对外战争中却连连败北。

结果,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中国的军队现代化之梦也随之破灭。

(6)文化教育方面:中国没有对封建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封建的思想文化依然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提出了“兴西学”的口号。

洋务运动设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学习外国语言的学校和专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对封建教育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另外,洋务运动中翻译介绍了一些西学知识,并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行动对解放人们的思想,革新社会风气,培养科技人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改革规模不大,程度不深,封建的文化教育制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科举也照常举行,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是世界历史一种连续的
演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多层面的渐进的过程。

而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历程。

洋务运动只停留在器物技能的层面,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才提高到政治制度的层面,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真正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到这时,国人对于现代化才有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认识。

也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和斗争之后,中国才把被延误的现代化引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罗荣渠K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S/UK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史学会K洋务运动S/UK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吉尔伯特・罗兹曼K中国的现代化S/UK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