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64-EC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可回收利用性 译文

2005-64-EC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可回收利用性 译文
2005-64-EC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可回收利用性 译文

欧洲议会与理事会2005/64/EC指令

关于车辆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的EC型式认证及对70/156/EEC的修订欧洲议会及欧洲联盟委员会

考虑到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时的条约,尤其是该条约的第95条;

考虑到欧洲委员会的提议;

考虑到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意见;

按照条约第251条中规定的程序采取行动,

鉴于:

(1)根据欧洲议会和理事会2000年9月18日发布的关于报废车辆的2000/53/EC指令要求,应制定合适的规定,以保证M1和N1类型式认证车辆的可再使用和/或可再利用达到85%质量百分比,可再使用和/或可回收利用达到95%质量百分比时,才能投放市场。

(2)零部件的可再使用性、材料的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构成了共同体废物管理策略的重要部分。因此车辆制造商及其供应商应在新车制造的最早阶段考虑这些问题,以便于对这些车辆报废时进行处理。

(3)本指令是1970年2月6日发布的有关机动车辆及其挂车型式认证方面各成员国法律一致性的指令70/156/EEC中建立的整车型式认证框架指令中的一个单独指令。(4)整车型式认证体系目前对M1类车辆是强制性的,未来将扩展到所有类别的车辆。因此有必要把关于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方面的措施纳入到整车型式认证体系中。

(5)因此,对于还未强制执行整车型式认证体系的N1类车,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规定。(6)汽车制造商应向认证机构提供全部的有关材料成分及其质量的技术资料,以便证实制造商按照ISO22628:2002进行了计算。

(7)只有制造商采取了令人满意的安排和程序来管理从供应商处得到的所有信息,制造商的计算才能在车辆型式认证时得到正确的验证。在型式认证被批准前,合格评定机构应对这些安排和程序进行初步评审,并颁发符合性证书表明这些安排和程序是令人满意的。

(8)应根据报废车辆的处理程序,对计算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时的不同输入进行适当的评估。因此,制造商应该对报废车辆的处理推荐相关策略,向合格评定机构提供其中的详细信息。该策略应考虑在申请新车型式批准时已经证实的或处于开发阶段的技术。

(9)特殊用途车辆的设计是为了执行特定功能并需要特别的车身布置,而这些并不全都在制造商的控制之中。因此无法对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进行适当的计算。所以,关于计算的要求不适用于这些车辆。

(10)非完整车辆是N1类车辆的重要特征。基础车辆的制造商无法计算完整车辆的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因为在基础车辆的设计阶段无法获得汽车制造后期的相关数据。因此仅要求基础车辆满足本指令的要求。

(11)小规模生产的汽车的市场份额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它们满足本指令,对环境的益处也是非常小的。因此,它们可以不遵守本指令的某些条款。

(12)根据2000/53/EC,为了道路安全和保护环境,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从报废车辆上拆除的某些零部件再使用。这些措施应限制这些零部件在新车制造中再使用。

(13)本指令列出的条款将要求制造商提供与型式认证有关的新数据,而且这些细节应在70/156/EEC中反映出来,70/156/EEC非常详细的列出了型式认证需要提交的数据清单。因此有必要对70/156/EEC进行相应的修订。

(14)为使本指令适应科学及技术进步而采取的必要的措施,应根据70/156/EEC条款13(3)的管理程序进行。

(15)因为本指令的目的是使报废车辆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这就要求汽车从概念设计阶段就考虑便于再使用、再利用和再回收利用,这一要求仅仅由成员国单独行动是不能充分的实现的,因此,考虑到行动的规模性,从理事会的层次来进行能够更更好的实现,理事会将会根据条约的第5条所规定的辅助原则采取相关措施。根据该条款中规定的饿均衡原则,本指令对于达到这个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不可逾越。(16)根据关于更好立法的国际协议第34段,应该鼓励成员国为了自身利益以及欧盟理事会的利益,起草他们自己的措施,并且详细的说明这些转换措施与本指令的关联,并公之于众。

已经采用了本指令:

条款1

主题

该指令对第2条适用的车辆的型式认证制定了管理及技术规定,目的是保证该类车辆的零部件及材料的可再使用、可再利用及可回收利用达到附件Ⅰ规定的最小比例。

该指令制定了明确的的规定,保证可再使用的零部件不会对安全和环境产生危害。

条款2

范围

该指令适用于70/156/EEC附件Ⅱ A部分定义的M1和N1类车辆,以及这些车辆使用的新零部件及再使用的零部件。

条款3

豁免

在不影响第7条规定应用的情况下,该指令不适用于:

(a)70/156/EEC附件Ⅱ A部分第5点定义的特殊用途车辆;

(b)多阶段制造的N1类车辆,如果其基础车型满足该指令的要求;

(c)70/156/EEC第8(2)(a)条定义的小批量生产的车辆。

条款4

定义

以下定义适用于该指令:

1、“车辆”指机动车辆。

2、“零部件”是指车辆生产中所包含的任何零件或任何总成。它也指70/156/EEC条款2定

义的元器件和独立的技术单元;

3、“车辆型式”指70/156/EEC附件Ⅱ B部分第1和3条定义的车辆类型;

4、“报废车辆”指2000/53/EC条款2第2点定义的车辆;

5、“基准车辆”指与汽车制造商协商、由认证机关按照附件Ⅰ的标准认定的回收利用难度最大的车型;

6、“多阶段制造车辆”指经多阶段的制造过程而产生的车辆;

7、“基础车辆”指70/156/EEC条款2的第四缩进段定义的,用于多阶段制造的开始阶段的车辆;

8、“多阶段制造”指通过多个阶段往基础车辆上增加零部件或修改零部件而实现车辆生产的过程;

9、“再使用”指2000/53/EC条款2第6条定义的再使用;

10、“再利用”指2000/53/EC条款2第7条第1段定义的再利用;

11、“能量回收”指2000/53/EC条款2第7条第2段定义的能量回收;

12、“回收利用”指2000/53/EC条款2第8条定义的回收利用;

13、“可再使用性”指从报废车辆上剥离出来的零部件再使用的潜在性;

14、“可再利用性”指从报废车辆上剥离出来的零部件或材料再利用的潜在性;

15、“可回收利用性”指从报废车辆上剥离出来的零部件或材料回收利用的潜在性;

16、“车辆的可再利用率(R cyc)”指一辆新车具备的、潜在的能被再使用和再利用的质量百分比;

17、“车辆的可回收利用率(R cov)”指一辆新车具备的、潜在的能被再使用和回收利用的质量百分比;

18、“策略”指大规模的计划,包括相互配合的行动和技术措施,即采取分解、拆散或类似过程对材料进行再利用和回收利用,以确保可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目标在车辆报废时能实现;

19、“质量”指70/156/EEC附件Ⅰ第2.6条定义的车辆行驶状态下的质量,再除去驾驶员的质量(75kg);

20、“合格评定机构”指经过欧盟成员国通报,按照指令条款要求执行制造商初步评审与签发符合性证书的实体,如技术服务机构或其他机构等。只要在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方面的能力被证实是卓越的,合格评定机构可以是型式认证主管部门。

条款5

型式认证规定

1、成员国应仅对符合该指令要求中有关汽车的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要求的车型,授予EC型式认证或国家型式认证。

2、为适用第1条,制造商应向认证机构提供附件Ⅰ中所提到的用于计算和检查所必需的、涉及到车辆及其零部件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性质的详细的技术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属于制造商或其供应商的知识产权或具体的技术诀窍而无法披露,制造商或其供应商应提供足够的资料,以使这些计算能够正确的进行。

3、根据70/156/EEC条款3(1),对于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成员国应确保制造商提交EC型式认证申请时,采用附件Ⅱ中列出的信息文件样本。

4、当根据70/156/EEC条款4(3)授予EC型式认证时,型式认证主管部门应使用本指令附件Ⅲ中列出的EC型式认证证书的样本。

条款6

制造商的初步评审

1、根据附件Ⅲ第3条,在没有首先确认制造商已经采取了令人满意的的安排和程序,以适当控制本指令所规定的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问题之前,成员国不得授予型式认证。当执行这个初步评审时,将会授予制造商“符合附件Ⅳ的证书”(以下简称符合性证书)。

2、在对制造商进行初步评审时,成员国应确保用于车型制造时所使用的的材料符合2000/53/EC中4(2)(a)条款的要求

理事会应根据条款9中规定的程序,建立遵守本条款的详细的必要标准。

3、为了实现第1段的目的,制造商应提供能够确保报废产品拆解、零部件再使用、材料的再利用与回收利用的总体策略,该策略应考虑在申请新车型式认证时已经证实的或处于开发阶段的回收利用技术。

4、成员国应指定合格评定机构,根据附件Ⅳ第2条,对制造商进行初步评审,并颁发符合性证书。

5、符合性证书应包括适当的文件以及对制造商提供的策略的描述。合格评定机构应使用附件Ⅳ附录中所列出的样本。

6、在进行新的审查之前,符合性证书自签发之日起有效期应不少于2年。

7、对于任何可能影响符合性证书颁发的重大改变,制造商都应通知合格评定机构。在咨询过制造商之后,合格评定机构应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新的审查。

8、在符合性证书有效期的末期,合格评定机构应颁发新的符合性证书,或进一步延长原有符合性证书的有效期,延长期为2年。当重大改变已经引起合格评定机构的注意时,合格评定机构应签发新的符合性证书。

条款7

零部件的再使用

附件Ⅴ中列出的零部件应:

(a)在用于计算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时,被视为不可再使用的;

(b)不可在70/156/EEC适用的车辆的制造中再使用。

条款8

对70/156/EEC的修订

应根据本指令附件Ⅵ对70/156/EEC进行修订。

条款9

修订

因有必要采用科学及技术进步成果而对该指令进行修订时,应由理事会根据70/156/EEC条款13(3)指出的调整程序进行。

条款10

型式认证执行时间

1、自2006年12月15日生效起,对于符合本指令要求的车型,成员国不应该:

(a)拒绝授予EC型式认证或国家型式认证;

(b)禁止新车的注册、销售和投入运行。

2、自2008年12月15日生效起,对于不符合本指令要求的车型,成员国应该:

(a)拒绝授予EC型式认证;

(b)拒绝授予国家型式认证。

3、自2010年7月15日生效起,如果不满足该指令的要求,成员国应:

(a)根据70/156/EEC条款7(1),发给新车的符合性证书无效,

(b)除70/156/EEC条款8(2)(b)适用的情况外,拒绝新车的注册、销售和投入运行。

4、条款7应该自2006年12月15日起生效。

转换

1、各成员国应该在2006年12月15日之前,实施为与本指令一致而制定的法律、规章和管理规定,并应即时将实施情况通知委员会。

他们应自2006年12月15日起采取这些措施。

当各成员国采用并正式公布这些措施时,应注明参照了本指令。具体方法由各成员自己制定。

2、各成员国应将本指令所关于领域内其所采用的本国法律之主要条款原文传达给委员会。

条款12

生效

本指令自欧盟公报公布之日起第20天生效。

条款13

收件人

本指令通过寄送方式发送至各成员国。

2005年10月26日制定于斯特拉斯堡,。

欧洲议会代表理事会代表

主席主席

J. BORRELL FONTELLES D. ALEXANDER

附件目录

附件Ⅰ:要求

附件Ⅱ:EC车辆型式认证的信息文件

附件Ⅲ:EC型式认证证书的样式

附件Ⅳ:制造商的初步评审

附录:符合性证书的样式

附件Ⅴ:被视为不可再使用的零部件

附件Ⅵ:对70/156/EEC的修订

要求

1、属于M1和N1类的车辆,其制造时应满足:

——可再使用的和/或可再利用的至少达到85%的质量百分比,

——可再使用的和/或可回收利用的至少达到95%的质量百分比;根据本附件规定的程序进行。

2、为了获得型式认证,制造商应根据ISO 22628:2002附件A,提交完整的数据显示表格。这个表格应包括材料的详细分类。

这个表格应该附带被拆解的零部件的清单,由制造商对拆解过程及其所建议的处理过程过程进行声明。

3、为了应用第1条和第2条,制造商应向认证机构证明基准车辆满足要求。应采用ISO 22628:2002附件B中的计算方法。

不过,制造商必须能够证明车型的任何版本都能符合本指令的要求。

4、为了确定基准车型,应考虑以下内容:

——车身类型;

——现有的内饰级别;

——制造商能够提供的选装件。

5、如果型式认证机构与制造商没能共同鉴别出在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方面难度最大的车型版本,应按以下内容选择基准车辆:

a)对于M1类车,70/156/EEC附件Ⅱ C部分第1条规定的每种车身型式;

b)对于N1类车,每种车身型式,如厢式货车,商用底盘车、皮卡等。

6、为了计算目的,轮胎应被视为可再利用的。

7、质量以kg表示,带有1位小数。比率应以百分比进行计算,带有1位小数,然后按以下方式舍入:

a)如果数据的小数位在0-4之间,整数不变;

b)如果数据的小数位在5-9之间,整数位进1。

8、为了审查本附件中涉及的计算,认证机构应保证第2条中的数据显示表格与本指令条款6(1)的符合性证书附带的推荐策略保持一致。

9、为了审查零部件的材料和质量,制造商应在认证机构认为必要的情况下保持汽车和零部件的备用。

1)如,皮革内饰、车内无线电设备、空调、铝合金车轮等。

EC车辆型式认证的信息文件

根据70/156/EEC附件Ⅰ有关车辆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可回收利用性方面的EC型式认证

如果适用,应一式三份提供以下信息,并在提供的信息中包括目录。凡是图纸,必须以A4纸或折叠的A4纸提供,并且图纸的比例应适当,内容足够详细。如果提供照片,照片显示内容应足够详细。

0.概要

0.1. 厂牌(制造商商标名称):

0.2. 型号:

0.2.0.1.底盘:

0.2.1. 商品名称(如果有):

0.3. 型号识别方法(如果标记在车辆上):

0.4. 车辆类别:

0.5. 制造商名称和地址:

0.8. 装配厂地址:

1.车辆基本结构特征:

1.1. 代表车型的图纸或照片:

1.2. 整车尺寸图纸:

1.3 轴及车轮的数量:

1.3.1. 带有双轮的轴的数量和位置:

1.3.3. 驱动轴(数量、位置、相互连接)

1.7. 驾驶室(forward control and bonneted)(z)

3. 动力设备(q)(如果车辆使用汽油或柴油等运行,同时也使用其他燃料,此条款应重复(+)):

3.1. 制造商

3.2. 内燃机

3.2.1. 发动机专用信息

3.2.1.1. 工作原理:点燃式/压然式,四冲程/二冲程

3.2.1.2. 气缸的数量级排列:

3.2.1.3. 发动机容量

3.2.2. 燃料:柴油/汽油/LPG/NG/酒精

4.传动

4.2. 类型(机械、液压、电气等)

4.5. 变速箱

4.5.1. 类型(手动/自动/CVT(连续变速传动))

4.9. 差速锁:是/否/可选

9. 车身

9.1. 车身类型

9.3.1. 门的数量及配置

9.10.3. 座椅

9.10.3.1数量

15. 可再使用性、可在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

15.1. 基准车辆所属版本

15.2. 带有车身的基准车辆质量或带有驾驶室的底盘质量,如果制造商没有安装车身和/或联结装置,不包括车身和/或联结装置的质量(如果安装的话,包括液体、随车工具,备用轮胎),不包括驾驶员质量

15.3. 基准车辆材料质量

15.3.1. 预处理阶段需考虑的材料质量

15.3.2. 拆解阶段需考虑的材料质量

15.3.3. 在非金属残余处理阶段需考虑的材料质量,被视为可再利用的

15.3.4. 在非金属残余处理阶段需考虑的材料质量,被视为可回收利用的

15.3.5. 材料数据信息

15.3.6. 可再使用和/或可再利用的材料总质量

15.3.7 可再使用和/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的总质量

15.4 比率

15.4.1. 可再利用率Rcyc(%)

15.4.2. 可回收利用率Rccv(%)

附件Ⅲ

EC型式认证证书样式

(略)

附件Ⅳ

制造商的初步评审

1、此附件的目的

此附件对初步评审进行了说明,它必须由合格评定机构执行,以确保制造商已经采取了必要的安排的程序。

2、合格评定机构

合格评定机构应符合EN 45012:1989标准或ISO/IEC62:1996指南中“关于认证机构从事制造商实施管理体系的质量体系认证通用规范”的要求。

3、评审由合格评定机构执行

3.1、合格评定机构应确保制造商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a)能搜集整个供应链的数据,特别是该指令规定的计算方法所需的汽车制造所用的材料性质与质量等数据;

b)能控制计算过程中所需要的其他汽车产品数目,如液体容量等;

c)能充分审查从供应商处得到的数据;

d)能管理材料数据信息;

e)能按照ISO22628:2002标准要求完成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的计算;

f)能按照欧洲议会与理事会2000/53/EC《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要求,根据委员会2003/138/EC《建立汽车零部件与材料的代码标准》决定要求,标识聚合体与弹性零部件; g)能够证实没有本指令附件Ⅴ中列出的零部件用于制造新车。

3.2、制造商应向合格评定机构提供审核所需的全部文件材料信息,特别是保存完好的材料再利用和回收利用信息。

4

4.1、为了按照2005/64/EC条款6进行初步评审,制造商应能证明:通过与供应商的合同约定,能够确保符合2000/53/EC的4(2)(a)条。

4.2、为了按照2005/64/EC条款6进行初步评审,制造商应建立程序,用于:

(a)与其工作人员及所有的供应商沟通适用要求;

(b)监控并确保供应商按照这些要求行动;

(c)通过整个供应链收集相关的数据;

(d)检查并核对供应商提供的信息;

(e)能够对从供应商处获得的不符合2000/53/EC条款4(2)(a)要求的数据做出适当的反应;

4.3、为了第4.1和4.2条,制造商应在合格评定机构同意的情况下,使用ISO9000/14000或其他标准化的质量保证程序。

(注:4.1-4.3为2009/1/EC指令中条款,修订2005/64/EC,以上条款从2012年1月1日生效)

附件Ⅳ的附录

符合性证书的样式(略)

附件Ⅴ

被视为不可再使用的零部件

1、说明

本附件规定了不能用于制造M1类和N1类新车的再使用零部件。

2、零部件清单

——安全气囊总成,包括气囊袋、点火装置、电子控制模块和传感器;

——自动的或非自动的座椅安全带总成,包括织带、袋口、卷收器、点火装置;——座椅(仅指安全带固定点或安全气囊集成在座椅上的情况);

——作用于转向立柱的转向锁总成;

——电子防盗器,包括异频信号收发器和电子控制单元;

——排放后处理装置,包括三元催化,颗粒过滤器;

——排气消声器。

附件Ⅵ

对70/156/EEC的修订

(略)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英文电影片名基本翻译思想浅析

47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a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2010年3月 第6卷 第1期 Mar., 2010 Vol.6 No.1 时”,与影片内容相差千万里,令人费解。 译好片名的第一步,应全面了解片名的来源及其命名特点,这是优秀译名的必经之路。片名大多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线索为来源。以此为标准,电影大约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作片:常通过画面的快速变换及打斗场面来吸引观众,如:Golden Eyes (黄金眼);S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Speed(生死时速)等。 (2)爱情片:Ghost(人鬼情未了);American Beauty(美国丽人)。 (3)恐怖片: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Hackers(黑客)。 (4)灾难片:Titanic(泰坦尼克);Pearl Harbor(珍珠港)。 (5)科幻片: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Star Wars (星球大战)。 (6)间谍片:the Living Daylights(黎明生机)。 (7)悲喜剧片: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Friends(六人行) 摘 要: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国内学者涉及不多,但已渐渐引起重视。现实中常常将英文电影片名分为,动作片爱情片恐怖片灾难片科幻片间谍片和悲喜剧片。对于各种类别的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遵守几种翻译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译名应具有信息原则;体现文化特色的原则;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原则。同时在翻译中应坚持一定的翻译标准。另外,对于片名翻译必须掌握几种方法: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多种翻译方法灵活结合的翻译方法。 电影片名;直译;音译;意译 ﹑﹑﹑﹑﹑英文电影片名基本翻译思想浅析 冯建民 许丽红  (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5713) 作者简介:冯建民(1979—),男,汉族,本科,讲师,黑龙江省黑河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 方向:英语教学。 许丽红(1982—),女,汉族,本科,助教,吉林省松原人,烟台南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研究方 向:英语教学。  电影是一门艺术,不同于其它体裁作品,它通过多种信息传播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进而产生某种效果,因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不同于其它体裁的翻译,但它也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从体裁类型看,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属于翻译学专项研究一类。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国内学者涉及不多,但已渐渐引起重视。何跃敏指出西片译名中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贺莺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结合中英电影片名的特点,提出了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大价值标准,概括了片名翻译的主要方法。肖陆锦对片名的汉译技法作了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近一个世纪的英文原版的电影片名译名,并加以分析、归类,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方法、标准等作了进一步探讨。片名的确定、选择并非无目的、无原则,它是片商和观众之间相互沟通的第一个直接的窗口。瘪脚的译名通常是见词猜义或死译硬译的结果,常与影片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如:the Duke、While You Are Sleeping曾分别被译为“公爵”和“当你入眠 [1] 1 电影片名分类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由于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的特征又体现为其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及继承性,但又有其具体方面,而东西文化间的差异则显得尤为突出。 一、东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因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和控制,而观念又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道德观、个体和群体观等等,这种支配和控制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活动。最明了的即体现为西方的开放与东方的保守。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取向不同而引起交际活动的不畅。例如:一次,一位英籍教师朋友和夫人被中方老师邀请到他们家吃顿饭,主人做了很多菜以示友好。让外教感到不解的是每次中方老师把一盘菜端上桌子时,没说几句话就到厨房做菜去了,好几次外教想说话长一些,中方老师又到厨房去做菜了。外教非常纳闷,接受邀请就是为交流彼此情感的,可晚餐中没有说多少话就结束了,有意犹未尽之感。 价值观是文化的主旋律,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势必引起在生活各方面的文化冲击,在表面上体现为两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在本质上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异。如曾经一位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她和外籍教师出去办事时,每次都是自己在路途中买点小吃给外教吃,但鲜见外教邀请她吃,充其量也只是问问而已,弄得她对自己同外籍教师间达到的友谊程度感到很困惑。东西方一些基本价值观差异的了解与认识,会增加我们跨文化交际时的敏感性,增强我们的交际策略能力,从而达到更得体的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熟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对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各个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国家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该国独特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品味。好比各国的广告在创意、风格、语言应用等方面有着的不同: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7584739.html, 图里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作者:张建青岳靖凡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3期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4;2.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 摘要图里倡导的描述翻译学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其研究以译文为导向,通过对翻译规范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两大尝试性翻译规律。其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研究翻译,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确立。国内外对其理论也有质疑与批评,但其中有些显然未能理解图里理论的初衷和特点,实为“苛求”之论。 关键词图里;描述翻译学;规范 图里是描述翻译学的领军人物,《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则为其理论的总结和升华。 一、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首先,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学。图里指出:“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目标和首要追求,没有它们,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科学活动都不可信”。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学科。 另外,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的接受的规范(norm)和限制(constraint),研究翻译与其他文本处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在某一特定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种翻译的地位与作用。”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步骤: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为规范;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利用前两步对文本进行多次检验和比较,使析出的规范在类属、时间、作者等方面不断丰富,为探索订立影响翻译行为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依据。这些规律便是图里描述翻译学孜孜以求的的一般理论形态。

好莱坞电影片名的阐释翻译-最新文档资料

好莱坞电影片名的阐释翻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银幕数急速扩张,中国市场慢慢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票房重仓。好莱坞电影作品除了其独特的魅力与商业价值外,还是一种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的电影作品,首当其冲吸引观众的就是其电影片名。而一个成功的电影片名,必然离不开优秀的翻译。这就要求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提炼电影的精华,更要给观众深刻的印象。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与电影片名简明扼要的特点,对好莱坞电影片名简单的直译并不一定能满足其艺术性、文化传播性、票房商业性的特点。因此,很多优秀好莱坞电影的中文译名与英语片名大相径庭,观众所看到、记住的成功好莱坞电影片名的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电影内容的阐释。 一、阐释翻译理论 阐释最初是翻译神的旨意,传达神的圣谕,多用于宗教领域。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阐释学(hermeneutics);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的一个分支,旨在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施而马赫(Schleiermacher)将传统的阐释学进一步系统化;20世纪,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Heidegger)和伽达默尔(Gadamer)确立了阐释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而乔治斯坦纳于1975年出版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的面面观》

(After-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以海尔格的阐释学为基础,将翻译与阐释学结合起来形成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突破了字字对等翻译的局限,进一步扩展了翻译的空间。 斯坦纳在其翻译理论中,将阐释分为了四个步骤:(1)起始阶段的信任(initiative trust);(2)攻占(aggression),或插入(penetration);(3)吸纳(incorporation),或具体化(embodiment);(4)补偿(compensation),或复原(restitution)。信任提出了阐释的前提,即原文中的东西是可以理解的;攻占意指对原文本的侵入,精华的提取;吸纳是外来文本意义的输入,而目标文本或自身得以丰富,或受到感染并最终排斥它;由于文化在输入某些文本后会失去平衡,补偿就成为恢复平衡的最终步骤。 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电影的标杆,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一部电影作品的片名虽然简单,却是电影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在出版前一改再改,足以显示了其独特的地位。片名不仅是电影的精华,更在对公众的宣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言简意赅,又需朗朗上口;既要高度概括,又需令人印象深刻。将一部好莱坞大片引进国内,如何翻译承载电影意义的片名,使观众接受的同时又符合电影艺术的特点,不会过于呆板又能使中国观众看到片名之后对电影的所指一目了然,即保有异域文化又能够持有较高的本土观众的上座率保证其商业

电影脚本翻译的特殊性

电影脚本翻译的特殊性(代序) 一、电影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国人看外国电影要看译制片,也就是用汉语配音的外国电影.这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却在英语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被提了出来。现在反对把外国电影翻译成汉语影片的人不少,他们的理由大体如下:(一)电影要看原汁原味的,经改动就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二)让银幕上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说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很假,不自然;(三)当代电影是电子高科技产品.片商往往投入巨资制作声音效果.配音会影响甚至破坏电影原有的音效;(四)看原文电影既欣赏了电影又练习了外语听力,一举两得;(五)即使有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也可以用加中文字幕的方式解决,不必为外国电影加汉语配音。 一部电影确实是一个协调的完美的整体,但这个整体从来就不是不可拆分的铁板一块。因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多门类艺术组合在一起的艺术,声音和图像本来就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只不过是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罢了。外国电影里的话音往往不是演员本人的声音,而是配音演员为他做的配音,动画片本来就不是由真人表演的,话音当然是由配音演员配上去的。可见,电影的声音和画面之间有个天然的衔接口,一个画面可以配上不同版本的声音。同样,一段声音也可以配上不同版本的画面。我国文化部门为了整理和保存珍贵的京剧艺术遗产,曾经为搜集来的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录音配上图像,效果非常好。作为综合艺术的影视艺术没有绝对的“完整”和“原汁原味”可言,因为它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组合。为外国电影做译制配音就是用汉语话音去置换电影原有的话音,用汉语的配音去配合原有的画面,同样可以创作出完整的、有统一艺术风格的电影作品。 至于外国人说中国话是否自然也是个很相埘的问题。艺术是生活的反映.银幕上的英国人、美国人当然最好,那最符合生活实际,最真实,最自然。但问题是大多数中国观众听不懂英语,看外国电影存在着语言障碍的问题,这是外国电影之所以要翻译的最主要原因。确实,现在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了,英语在中国人中间会越来越普及,那是不是以后电影院就可以放映原文电影而不要译制片r 呢’回答是否定的:其一,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看懂英文原文电影,这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还是不可能的,能听懂电影里英文的人总还是少数;其二,我国从数十个国家进口电影,外国电影里的语言多达数十种,一个人不可能掌握那么多门外语。 既然翻译电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那么电影翻译是不是十分勉强的,结果都是很负面的呢?事实恰恰相反,电影翻译是可能的.而且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艺术创造。 电影故事片是艺术作品,具有假定性。电影《泰坦尼克号》取材于历史:曾经发生的一次海难,但影片里的人和事绝不是历史事实,电影人物的语言也绝不可能是当年某些乘客的原话,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时的人们所说的语言与今天的英语都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但观众不会去质疑这些问题,不会认为那不真实、不自然.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看一个虚拟的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故事片与纪录片有所不同,纪录片更讲究真实再现,所以译制纪录片一般不对口形,通常都保留原有的录音,但音量要减小,以便加上声音较大的汉语配音,让原有声音和翻译配音并存。故事片的假定性为配音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因为故事片的目的是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只要会说话,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就行,至于用什么语言说话并不重要。《狮子王》里的辛巴既可以说英语,也可以说汉语、法语、

描写翻译学派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 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 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 criptive;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 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添枝加叶或削足适履。或增或删可以说把“原文”弄得面貌全非。但是,这些译作在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确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④说

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摘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两国间习俗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英汉的不可译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也 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仅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且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关键词】:文化差异;不可译;翻译策略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It’s Untranslatability Wang Xuanlan Quxia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there are untranslatable phenomena. On 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 there are many reasons, mainly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function ,aesthetics and languag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eature.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is issue brief description and discussion of several solution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 Untranslatability; Translation strategy 如果说人类的语言是由历史、文化所积淀出的一座座高大的山峦,那么汉语无疑是其中 最高大、最幽深、最厚重、最绵长的一座。在运用和交流中,汉语更是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 国文化的厚重与幽深,特别是中国的习俗文化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 拥抱中国的过程中,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渐增多。英语作为全 球通行的主要语种,英语和汉语的互译尤显重要。但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就是由于习俗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根据不可 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1】本文仅从习俗文化角 度分析英汉之间存在的不可译性现象,其中涉及传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 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探讨了解决习俗文化不可译问题的的些许策略。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的表现 (一)传统文化 不可译性的表现首先从传统文化的差异上有所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跟长辈或上级 说话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敬辞。如:令尊、贵姓、拜读、赐教等, 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另一方面谈话或写信提到自 己时,要用谦辞,如:犬子,鄙人,寒舍,愚见等;否则也会被认为失礼。【2】英语国家 的人同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不论对方 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当然,在英语中也有少量表示敬辞的,如his Majesty(陛下),your excellence(殿下)。如果把汉语中的谦辞和敬辞直接翻译成英文,则会很不妥,如犬子翻译成dog son,会造成很大的误解。由于不同民族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那么不同背景下的历史典故,也就存在翻译的不可译性,如汉语中:三顾茅庐, 四面楚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愚公移山,邯郸学步,身在曹营心在汉等,这些历史典故 常常被引用来描述与典故所相似的情形,而且我们也可以引用典故里的人物形象来描述特定 的人物。在英文中,我们虽可以直译出典故的寓意,却无法表达出成语典故中特定语境下的 含义。所以,将这些成语典故翻译成英文表达,具有不可译性。 (二)风俗文化 英汉文化的不可译性同样在风俗文化方面也有所体现,以中国自古所传承下来的悠久饮 食文化为例,全国的八大菜系中仅烹饪方法就有三十多种:煎、炒、烹、炸、贴、酥、溜、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讲座用)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语言学家乔治·斯坦纳曾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如下的评述: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的底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人类各种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正因为那些在遗传方面、历史方面、社会方面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可以在人类使用的每一种语言中找到,所以翻译是可能的。……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所谓普遍存在的深层结构不是无法从逻辑和心理方面考察,就是极其抽象、极其笼统,无足轻重。……(所以)后者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翻译是不可能的。人们称之为翻译的,只是一种近似物,是一种粗糙的复制品,如果涉及的两种语言或两种文化有共同的渊源,译作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而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能简单地归为“是”或“否”的极端,而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两个概念:语言之间具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翻译活动出现和存在的前提,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经历的共同性、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具有相融性和相似性,而且,语言交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深入和拓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语言文化间的可译性,这一点已经由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与此同时,由于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文明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文化差异,这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另一个特征,即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意大利语中有—句俗言:“翻译即背叛”,就揭示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既矛盾又相关的特殊关系。 我们认为,语际间必然存在可译性,但是这种可译性是有限度的。不过,不可译之处是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或手段加以变通,从而达到交流的最终目的的。 翻译活动中的可译性限度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linguistic 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limited cultural translatability)。 一、语言的可译性限度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其中包括: 1、字符层(graphological level) 字符是语言的书写和记录符号,是语言形式的实体(substance)。由于字符是约定俗成的,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字符通常不能翻译或转换。例如,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英文则由拼音字母组成,两种语言在字符层几乎无任何可译性: He knows the subject from A to Z.(他非常了解这门学科) 八字都还没一撇呢。(Not even the first stroke of the character 八is in sight---there’s not the slightest sign of anything happening yet.)以上两个例句中黑体字的部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书写字符。“A”和“Z”无法翻译为汉语中的任何一个汉字,同样,“八”也无法译为英语中的任何一个字母。 拆字是将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是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的构词手法,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拆字游戏。合体字经拆分成两个字后,又各具新的字义,其字形和字义的变化,恐怕任何高超的翻译家也难以完整、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在翻译如下自我介绍时,只能译出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只得略去了。“我叫李斌,十八子李,文武斌”。“I’m called Li Bin”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别无它法。又如: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称奴。先有译者将其译为:The man w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e a Buddha. /The girl who is a bond maid may be called a slave. 应该说该译文较好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句型结构也与原文大体对应。但是,汉语中“人”和“曾”合在一起可构成“僧”,“女”和“卑”合在一起可构成“婢”,原诗句作者独具匠心的构字手法,精致独到的令人回味之处,在译文中却根本无法得以体现。该诗句后有译界前辈大为推崇的译界大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韩江洪 \摘要:本文探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的主要思想。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由翻译理念因子演变而来。他把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后者又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他系统地描述了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指出“明晰”、“真实”、“信任”、“理解”四种价值观是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他的翻译规范论是对图瑞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1·引言 近二十年来,翻译规范的描述性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当推图瑞,他的《描写翻译学及其它》系开山之作。在他之后,不少译论者都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均有建树,赫曼斯和切斯特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近来国内译界已有评介,如赵宁(2001)和廖七一(2000),而切斯特曼的规范论尚未见介绍。切斯特曼在图瑞和赫曼斯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有关翻译规范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规范的来源、规范对具体翻译活动的影响、规范背后的价值观等等,首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进而构建了自己的翻译规范理论。他的规范论为翻译规范理论之河注入了一股活水,标志着翻译规范研究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2·翻译规范的来源 切斯特曼致力于把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的理论和看法纳入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他借用了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词meme。meme是社会生理学家岛金斯(Dawkins)在1976年写的一本书《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来的,他的这个概念在原书里是用来描述文化现象的进化。meme来源于希腊语词根mimeme,岛金斯把mi-去掉,是为了使它看上去更像gene。岛金斯认为meme是文化传播的单位。切斯特曼把岛金斯的meme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他认为翻译中的meme指的是翻译理论和观念(切斯特曼1996:63-71; 2000a: 1-17)。我们据此姑且译meme为“理念因子”。它不可避免地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所有的翻译理念因子构成了庞大的理念因子库(meme-pool),其中有些翻译理念因子没有最终赢得普遍接受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另外一些曾经非常风行却最后又让位于其他的翻译理念因子,还有一些理念因子生命力很旺盛,似乎坚不可催。不同的翻译理念因子在不同的时期,占据了不同的地位。一旦某种翻译理念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即变成翻译规范(Chesterman1997a)。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密切相关。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理念因子的演变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切斯特曼1995:253-268):1.单词阶段———词是翻译的基本单位;2.“上帝之词”阶段———全方位忠实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中的语法形式不可改变,语法形式负载有意义;3.修辞阶段———译者的忠实转向读者,强调译文流畅。4.逻各斯阶段———译者的创造性和语言的塑造力被置于重要地位;5.语言学阶段———注重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关系;6.交际阶段———强调信息的功能和语用等方面;7.目标阶段———关注译本在目标语文化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或遵循规范、或打破规范;8.认知阶段———该阶段把我们带回翻译操作中心,也即译者的头脑,探究译者翻译时作出的决定及其理由。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特别的理念因子或因子群。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概念和见解,其中有的概念和见解能够持久生存并进入随后的阶段,它们其实也就是规范。这些阶段本身也可被视为规范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阶段各自的顶峰在时间上约略有先后顺序,但阶段之间也有许多重叠,它们逐一累积而并非严格地前后相继,从根本上说,它们代表着思想簇而不是历史时期。 3·翻译规范的分类 图瑞较早地对翻译规范作出分类,他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初级规范是指那些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以及整个多元体系中的翻译策略。起始规范制约译者个人的倾向,译者在这种规范的制约下选择重源语文本或者重目标语文本,或者是选择某

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不可译性_刘娟

2013年 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刘 娟(198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助教,从事英语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才发展而来的,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是和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语言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习语的形成兼具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因素,所以两种习语比较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弄清楚这些差异造成的原因,我们就必须从两个国家的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来进行了解。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使用和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从事的生产和生活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英国位处于亚欧大陆的西侧,而我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侧,这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在习语的运用上也大有不同。英国三面环海,其曾经一度为海洋霸主,航海业非常发达,所以其很多习语就和航海业相关,诸如plain sailing,它的意思是一帆风顺;all at sea,它的意思是不知所措。而虽然我国也属于临海国家,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面积相对辽阔,没有征服海洋的必要性,我国的航海业没有那么发达,所以我国的习语很少有与航海相关的。但是我国深处内陆,植物种类相对丰富,我国自古的文人雅士就喜欢研究花草,梅兰竹菊等都能融入其诗中,或者是自我激励,或者是自喻品格高尚,所以很多和竹子有关的习语,诸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就形象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竹子的喜爱之情。相对的,英国由于没有竹子,竹子没有融入其生活当中,自然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习语。 2.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英国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其语言里面经常会出现上帝“God”,所以在其很多的习语里面都有上帝,诸如“god bless me”,意思是上帝保佑我,而在我国的表达里就是“天助我也”这样的词汇。我国信仰天,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统治的时间比较长,长期所谓的君权神授,皇上也被称为天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天神,诸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实际上是我国的道教体系,天在我国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常用的习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命所归”、“天各一方”、“天南海北”“天涯海角”等。但是天在英文中是“heaven”,其在英语出现的频率就先对比较少,god的含义也就和我们说的“天”差不多,都是万能的,诸如“god helps those help themselves”,其意思是上帝帮助那些自我帮助的人;“oh my god”表示的是惊叹、吃惊、气愤等含义。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也会造成习语表达的差异。 3.历史文化的差异。很多习语都来源于历史文化当中,如果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能耳熟能详的话,对于一些习语就难以理解。诸如在英文中有“meet one’s Waterloo”的说法, 其中文的意思是一败涂地,不理解历史文化的人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见到滑铁卢就是一败涂地呢,其实这是有因由的。滑铁卢是拿破仑战败的地方,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建立的帝国在这次战役后被彻底打垮,所以英语习语就把见到滑铁卢,比喻为一败涂地。而我国的一些习语对于那些不懂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人来说也是不好理解的,比如我们说的破釜沉舟,怎么把船弄沉了呢,其代表什么意思呢?从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无法理解,其实只要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就很好理解了。当年楚霸王项羽为了救赵国,过了渡河之后,就把船击沉,这样就象征着不给自己留退路,要决一死战。而英国相应的表达方式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用的表达方式是“to cross the Rubicon”,这个用法和英国的具体的历史相关,所以历史文化的差异也是习语运用不同的重要原因。 4.风俗习惯的差异。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不但在中英两个国家之间不同,就算在我国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充分理解两个国家之间的风俗习惯才能对这个国家的习语有更好的了解。我们经常会在完成一件事情达到两个目的的时候,说“一箭双雕”,但是同样的意思在英文的习语里就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用我们的话理解就是“一石二鸟”。我国的弓马骑射的风俗相对对我们影响比较深,而英国的文化,用石头砸鸟这种风俗对他们影响比较深刻,所以在理解的时候,应该了解每个地方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喜恶,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两个国家的习语的差异。我们说喜欢一个事物,进而连同它联系的事物也喜欢,我们这样表达“爱屋及乌”,但是在英国的风俗习惯里,却不是这样表达的,相同的意思英语的表达方式却是“love me,love my dog”。习俗的不同,对社会的兼爱的对象也就不同,在理解英汉两国习语的时候要充分了解两国的语境和风俗习惯的差异。 二、英汉习语不可译性的解决办法 由于存在以上方面的原因,在对其历史文化、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都不能很好了解的情况下,英汉习语实际上存在着相对的不可译性,所谓相对的不可译性就是从字面意思上很难进行突破,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办法来进行合理的翻译。 1.对这些可能造成习语翻译错误的地方的知识要进行相关的学习或者相关的了解。现在的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很多的典故、历史知识、习语由来等都有相对详细的解析,我们一面要提高自己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要选择合适的手段,毕竟不能因为存在着难度就不去做,要克服困难,就要迎难而上,对可能 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不可译性 刘 娟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习语是传承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的媒介,英语和汉语的习语的形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了解的话,很容易造成表意上的混乱,并且也由于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很多英汉的习语不可译,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可译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论述,旨在能够对英汉习语翻译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不可译性;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02-0133-01 (下转第137页)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精)

对从规范走向描写的翻译研究 作者:未知https://www.360docs.net/doc/6917584739.html, 毕业论文2010-11-16 0:39:12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 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 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 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 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