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ad74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5.png)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1e77fc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2.png)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2. 理解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的原因;3. 分析屈原的诗歌作品,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意义;4. 掌握写作活动的基本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成就;2. 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3. 屈原的诗歌主题和意义;4. 写作的基本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的原因;2. 理解屈原的诗歌主题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屈原的传记和诗歌作品;2. 屈原主题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3. 学生们准备的笔记本和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屈原的图片和介绍他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楚国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有很大影响;3. 提问学生了解屈原的人物特点和成就。
Step 2:展示屈原的生平和成就(15分钟)1.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如他的官职和诗歌创作等,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2. 展示屈原的相关图片和音频素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Step 3:讨论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屈原为什么会投江自尽;2. 分组讨论,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屈原之所以投江自尽是因为对楚国的思念和对政治的失望。
Step 4:分析屈原的诗歌作品(15分钟)1. 展示屈原的诗歌作品,并一起阅读和分析其主题和意义;2. 学生可以讨论和理解屈原的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 强调屈原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重要性。
Step 5:写作活动(20分钟)1. 提供一些与屈原相关的写作话题,如自己的理想、对祖国的热爱等;2. 引导学生根据话题展开写作活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
Step 6: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屈原的生平和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屈原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启示;3.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追求卓越和努力创造。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3篇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1c228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1.png)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3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步骤: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
《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
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
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
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
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
《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aa218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屈原列传(节选)》2.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及特点。
(2)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领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3. 教学重点:(1)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理解《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3)领悟屈原的爱国精神。
4.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屈原的爱国精神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讲解《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
(3)分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探讨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5. 课堂小结:(2)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提醒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后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屈原列传》(节选)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题目自拟。
3. 深入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四、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屈原列传》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的领悟程度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屈原列传》的文言文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古文词典、屈原作品集等。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78bc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b.png)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b7c6a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9.png)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438b4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屈原列传(节选)》;(2)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崇高的爱国精神;(2)学习屈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3)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 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3.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列传(节选)》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屈原的生平、战国时期的历史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解决难点词汇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课文主题,初步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艺术欣赏:(1)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如辞赋、诗歌等;(2)让学生品味课文的优美语句,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5. 情感教育:(1)讲述屈原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崇高的爱国精神;(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屈原精神在当代的意义;(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品德素养。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屈原列传(节选)》;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的深度、学生对屈原精神的理解和内化程度等。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daf12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节选)》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屈原的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4. 能够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列传(节选)》的文意。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领悟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2. 分析文中复杂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对屈原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屈原的主要事迹。
1. 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节选)》,理解文意。
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汇。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屈原列传(节选)》的文意,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屈原的哪些精神品质?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屈原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屈原列传(节选)》的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屈原的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如何从文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1. 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优秀3篇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9771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5.png)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优秀3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10c97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0.png)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第一篇: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6a5a2e02d276a201292e0d.png)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屈原列传》《史记选读》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544b9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3.png)
《屈原列传(节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屈原列传(节选)》,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 感悟屈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交流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分析屈原的爱国行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交流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选取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分析屈原的爱国行为。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屈原列传(节选)》文本。
2. 屈原的生平事迹资料。
3. 与屈原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八、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交流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选取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分析屈原的爱国行为。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a733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2.png)
屈原列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屈原生活的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背景。
2. 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开头部分,了解屈原的出生和成长背景。
作业:1. 预习屈原列传的第一章。
2. 准备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屈原的才华与理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才华和理想。
2. 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列传中描述的屈原的思想和行为。
教学内容:1. 分析屈原的才华和他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
2. 探讨屈原的理想和他对国家、社会的期望。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第二章,了解屈原的才华和理想。
2.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理想是否现实。
作业:1. 预习屈原列传的第二章。
2. 思考屈原的理想是否现实,并准备相关问题。
第三章:屈原的政治遭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
2. 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列传中描述的屈原的政治困境。
教学内容:1. 分析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和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
2. 探讨屈原的政治困境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的第三章,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
2.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政治困境和他的应对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政治遭遇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作业:1. 预习屈原列传的第三章。
2. 思考屈原的政治遭遇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并准备相关问题。
第四章:屈原的流放与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屈原被流放后的生活和他的创作。
2. 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列传中描述的屈原的流放经历和创作动机。
教学内容:1. 分析屈原被流放后的生活状况和他在流放期间的作品。
2. 探讨屈原的创作动机和他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屈原列传》教案(3篇)
![《屈原列传》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7d596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1.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已学过的屈原的诗歌,如《离骚》和《涉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思想内核:正直与爱国。
2. 提问: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他有哪些作品?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并分析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有哪些表现?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屈原与渔父对话的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资源:1. 《史记》2. 《屈原集》3. 网络资源:屈原生平事迹、屈原作品等。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aaca7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c2.png)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屈原列传教案(8篇)
![屈原列传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55d83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c.png)
屈原列传教案(8篇)选修语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导入新课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屈原列传优质课教案统编版篇二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写人审核人编号必修四编写时间苏武传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bbb18176eeaeaad1f3309d.png)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屈原列传》教案1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5701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5.png)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自读导言】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此传与以前所学传记有所不同,“传评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之特点,也是本文之难点。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古汉语方面的知识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为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指导则应侧重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自读程序】1、回顾旧知识:司马迁及其作品;屈原及其作品。
2、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3、突破重点:感受屈原。
4、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5、处理课后练习。
6、发散思维训练。
(说明:此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
)【自读点拨】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
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屈原列传》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屈原列传》教案1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主旨;
濯通浊浊水;
绌通黜罢黜;
质通贽见面礼;
内通纳接纳;
被同披披散;
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
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
〖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练习与实践
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
2、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
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
〖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
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一宠一姬郑袖。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举贤以自佐。
怀王因为不知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受郑袖的迷惑,在外受张仪的欺骗。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四、练习与实践
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口头复述最后三段内容
二、理请全文脉络,品味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材与构思的精妙
开头两段是叙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职任。
楚制,高级官员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职,屈原任此,忠于楚国,获得怀王信任,关键在“明于治乱”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战国时代必须在国内修法度,富国强兵,在国外,连齐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怀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贤重道,这样—来,便触犯了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时俗之工巧合,俪规矩以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改度。
”当时的楚国贵族一味地顾及私利而不顾公义,讨好楚王,破坏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聩,致使群小得势,贤人日退。
此传只写了一个细节:上官大夫给楚王进谗,毁谤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
夺了他的政治权力,这样无异于自毁长城。
怀王心胸狭隘,并且虚荣浮夸,头脑糊涂,他倚仗先王开创的楚国国力,称雄于世,实际上是个平庸无才的人,因而不能与贤臣共事,更不能正确判断局势,末世之主即此等人。
三、四两段写屈原被罢黜使齐后仍然心系楚国与楚王,坚持力排众议,忠贞进言。
从侧面与群小作有力的对比,为下文楚王不听劝谏导致最终身死国灭做有力的铺垫。
五至八段写楚王误信谗言深入险地,导致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在叙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叹与评价,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两段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与沉江而死的细节描写及后人对屈原的继承表现屈原精神的意义与影响,也点明了写作目的。
三、练习与实践
1、背诵第三段,并且在理请层次的基础上熟练默写。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屈原宁死不屈的行为与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创新理解。
《屈原列传》教案2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长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
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 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