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粤教版
(新)粤教版化学九上《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公开课教案(word版) (5)
2.2 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的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微观本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根底。
教学重点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根本性质和概念。
使学生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洁物和混合物。
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分别由有什么微粒构成的呢?[板书]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探究活动]【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假设: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
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
【实验2-3】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
观察:生成白烟。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中生成浓浓的白烟?假设: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反响,转化为白烟状的氯化铵。
讨论并完成课本35页下的表格[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观察活动]【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5】 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的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纯净物和混合物;物质微粒性的观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性质和
构成;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化学变化: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科学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分子特
性的探究。
【复习的目的要求】
1.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氮气的体积分数(了解)。
2.知道空气某些成分的主要用途,初步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
3.能解释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现象(了解)。
4.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应用)
5.通过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技能。
6.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认识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性,能根据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来源提出一般的防治措施(理解)。
7.初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计入空污染指数的项目等(了解)。
8.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
板书
二、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及初步应用;
空气污染源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原子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1、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2、记住空气的组分及研究过程
3、知道空气是怎样受污染的
4、理解分子、原子及离子的概念
5、记住空气污染的危害及监测方法
6、找出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7、了解原子内部的构成,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和生活现象。
202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新版)粤教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分子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分子学习状态。
针对以上问题,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 创新课堂导入方式,如通过展示与分子相关的趣味视频、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逐步过渡到微观世界,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分子性质和应用的科普视频,如《分子运动》、《分子结构解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性质和应用。
2. 拓展要求:
(1)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在阅读科普文章后,总结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并撰写读书笔记,加深对分子的理解。
(2)观看记录:要求学生在观看科普视频后,记录分子的特点和应用实例,并思考分子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游戏互动:设计“分子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新版)粤教版
5.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课后作业
1. 题目:解释分子的概念,并给出两个例子说明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作用。例如,水分子(H2O)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水的溶解性、湿润作用、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等。
2. 题目:描述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解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答案: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引力力和斥力力,它们决定了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例如,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它影响物质的沸点和溶解度,如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水的沸点较高。
1.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他们能够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并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实验技能:学生通过参与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他们能够运用实验结果来验证分子理论,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溶解、气体扩散等。他们能够运用模型和概念对物质构成进行解释和推理,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分子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分子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分子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1 空气的成分(第3课时)教案 (新版)粤教版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其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
空气污染物及危害
难点
空气污染物及危害
教法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讲授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空气污染物
主要来源
突出的危害
含硫燃料的燃烧
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 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
氮氧化物
汽车、飞机等尾气
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造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
一氧化碳
汽车尾气、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
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死亡等
氟氯烃
空调机
破坏高空臭氧层
可吸入颗粒物(粉尘、铅、碳颗粒等 )
汽车尾气、建筑、生 活等城市垃圾扩散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空气的Fra bibliotek分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空气污染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实例和学生的自学,学生对空气污染物的分类,使学生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会更进一步,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及污染物质的来源和危害。
引发咳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多,使能见度降低
2、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定为、、等。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为级。
2、对学生 的所作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新)粤教版化学九上《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公开课教案(word版) (6)
2.2 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目的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微观本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根底。
教学重点 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
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响实质的理解。
介绍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史,初步认识原子-分子论在开展化学学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教学重点 难点原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入新课]世界上大多数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能不能分割呢?经大量的学实验研究证明,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这些微粒就是原子,也就是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那么什么是原子?[观察活动]阅读课本42~43页[板 书]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
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 分子 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酒精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3.原子与分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4.原子的特征:①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②原子在不断运动③原子间有间隙④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检 查]完成课本42页“检查站〞内容。
构成构成 构成[阅 读]课本42页“知识视窗〞。
[讲 述]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而且各种原子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打包10套 粤教版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验的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2)了解空气的组成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的测定;2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中考热点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教学工具化学仪器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空气的组成教学情景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
目前你知道空气有些什么?每种气体都有什么作用呢?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举例:如用注满水的集气瓶、塑料袋、注射器等。
怎样将你捕捉到的空气弄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师生互动:【演示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捕捉”到的空气【分析讨论】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是不同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教师介绍所用仪器并演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成分,并强调: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
【引入概念】现在请你描述一下空气。
学生: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形成概念】我们把象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以空气为例,引入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并让学生举例)。
【拓展视野】学生阅读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从中你有什么启示?【问题设置】空气“大家族”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其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教案新版粤教版
2.1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重点1.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
2.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新课引入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过程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探究活动一: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探究活动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归纳: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上升约1/5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提问:瓶内约4/5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
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1/5(或大于1/5),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解答: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案(新版)粤教版
1.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元素组成。
2. 通过实验、实例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其交流与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他们在理解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反应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1. 知识层次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原子、分子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对其性质和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他们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的理解也还不够完善。此外,学生对化学反应与物质元素组成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
6. 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用到的网络资源,如在线化学知识库、教育视频网站等,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7. 教学反馈工具:准备一些教学反馈工具,如问卷调查、答题卡等,以便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教学指导用书:教师需要准备教学指导用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和指导学生。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案 (新版)粤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中的2.4节《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元素的概念及其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粤教版九上教案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的:1.知道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认识空气成分及其大致含量,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3.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4.认识空气污染物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
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2.分辨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同学们,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周围有什么吗?空气就存在于我们四周,无处不在。
同学们看得到摸得到空气吗?空气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空气被污染了我们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反映,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一种成分——氧气。
那么,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测定。
[观察活动][实验2-1]1.实验装置及仪器:①燃烧匙②导管③止水夹④集气瓶⑤烧杯药品:红磷(紫红色)2.实验仪器的连接:先左后右。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热胀冷缩法。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身,看烧杯中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则表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4.实验演示(1)操作:用药匙取用足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迅速把燃烧匙放入集气瓶中,拧紧胶塞。
等集气瓶内气温降到室温,松开止水夹。
(2)现象及解释: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注意白烟和白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烧杯中水倒流入集气瓶中,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红磷在燃烧时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气体约占1/5。
(3)结论:证明瓶中的空气约有1/5体积的气体支持燃烧,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中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气体,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空气的组成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0.03%注意:强调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粤教版九年级第二章空气、物质的组成学案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学案知识点梳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 、原理:b 、实验成功的要点: , , 。
c 、现象: ;d 、结论:空气是 ;O 2约占 ,可支持燃烧;N 2约占 ,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原因: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原因: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气体成分体积比%性 质用 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条件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等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化学性质活泼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填充气球 二氧化碳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作温室气肥 其他1.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2.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3、混合物: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ABC4、.纯净物:。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O)都是纯净物注意:①.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②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③.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宏观组成由组成,组成固定由组成,组成不固定微观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性质有固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无固定的性质,其中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联系纯净物混合得到;混合物分离得到。
【课堂探究】问题一:育英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你认为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典型例题】例1:如图为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开始时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当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看到的现象是(2)实验得出的关于空气组成的结论是(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该实验可推论出ABC它的性质有、(写出两条即可)(4)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写出一条即可)【回顾与反思】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成功的关键主要有:①装置的气密性要好;②所选的药品只限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③燃烧时加入的红磷(或白磷)要过量;④等到仪器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等。
科粤版初三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教案)
科粤版初三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
知识与技能:
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关系紧密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
能依照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明白元素的简单分类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然界差不多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交流总结
空气污染防治:
废气达标排放;煤炭综合利用;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无铅汽油;
增加绿化面积。
教学后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粤教版
单元题目
本章教学地位
本章是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本章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教材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引出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在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活动中,接触一些化学现象。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介绍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及时地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确认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能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材还编入了“空气组成的发现史”、“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有多大”、“原子-分子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大气污染的危害”等内容,供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化学发展史,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元素及元素符号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
难点及其原因
1.用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尚未形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离子与原子的区分。
3.元素与原子关系。易混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源自、讲授法、实验法等知识结构
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
分子――原子――原子构成――核外电子运动――相对原子质量――离子
教学
目标
1.说出空气的成分2.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3.了解空气污染4.知道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性
5.知道什么是原子,懂得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
6.知道离子是怎么形成的7.认识元素是什么
8.区分单质和化合物9.认识氧化物
教学
重点及其原因
1.分子的特性
2.原子的定义及原子构成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2.1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
4.情感教育,培养责任感:结合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知识拓展,提高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空气净化器、分析室内空气质量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填空题:设计填空题,让学生填写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比例,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3.讨论题:设计一些与环保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的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1.知识梳理: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以及环保知识。
2.情感教育:强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创意宣传: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份关于环保的宣传海报或宣传语,以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1.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注重知识巩固和实际应用。
2.提交作业时,要求书写工整、表述清晰,体现学生的认真态度。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成分的比例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空气的组成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比例是多少?
b.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6.课后作业,巩固知识: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题目
本章教学地位
本章是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本章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教材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引出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在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活动中,接触一些化学现象。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介绍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及时地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确认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能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材还编入了“空气组成的发现史”、“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有多大”、“原子-分子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大气污染的危害”等内容,供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化学发展史,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
目标
1.说出空气的成分2.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3.了解空气污染4.知道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性
5.知道什么是原子,懂得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
6.知道离子是怎么形成的7.认识元素是什么
8分子的特性
2.原子的定义及原子构成
3.相对原子质量
4.离子与原子的比较,应用
5.元素及元素符号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
难点及其原因
1.用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尚未形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离子与原子的区分。
3.元素与原子关系。易混
教学
方法
交流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法等
知识结构
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
分子――原子――原子构成――核外电子运动――相对原子质量――离子
元素――元素符号――物质分类
课时安排
2.1空气的成分1课时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1课时
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3至4课时
3.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2课时
本章复习及练习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