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之伤寒论要点解析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之金库要点析要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之金库要点析要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之金库要点析要一、概述本文档旨在分析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中的金库要点。

通过对此要点的深入剖析,使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考试大纲,并为备考提供指导。

二、金库要点1. 中医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 中医诊断:重点了解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及操作规范。

- 中医药物学:包括中药学、针灸学等内容。

- 中医治疗技术:重点掌握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相关技术。

2. 中医临床实践- 常见疾病诊治:重点了解中医对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 常用方剂应用: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以及适应症与禁忌症。

- 中医针灸治疗:重点了解主要针灸穴位及其作用,并能正确操作针灸术。

- 中医推拿治疗:了解常用推拿手法、治疗原则等。

- 中医药物治疗:掌握中药的功效、用法、剂量等。

3. 临床经验与技能- 病案分析与危急重症处理:研究如何分析病案,准确判断疾病的危急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中医体验诊断:掌握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病情,提出准确诊断。

- 临床实技能:熟练掌握针灸、推拿等技术操作,并能够进行病人沟通和病历记录。

三、总结金库要点即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研究和掌握这些要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研究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刷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备考效果。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伤寒论考试重点简答题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

“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

伤寒论(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

伤寒论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考试大纲《伤寒论》 (2)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考试大纲《伤寒论》 (2)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伤寒论》考试大纲《伤寒论》一、病因篇:1. 翻译《伤寒论》中相关的病因理论及解释。

2. 解释热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外感邪气的关系。

3. 论述风、寒、暑、湿、燥等外邪对人体的影响及其致病机制。

4. 研究《伤寒论》中提到的各种疫病流行的病因及其特点。

二、病机篇:1. 解释《伤寒论》中提到的病邪入侵经络的病理过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论述热病的传变规律、病位病证的关系及其治疗原则。

3. 分析风寒湿燥火等病邪侵袭人体后的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特点。

三、证候篇:1. 论述《伤寒论》中提到的阴阳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的证候表现及其特点。

2. 解释热病和寒病的不同证候类型及其辨证思路。

3. 分析《伤寒论》中提到的各种疫病的特殊证候及其对病情判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

四、治疗篇:1. 论述《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2. 解释《伤寒论》中提到的清热解毒、宣发解表、泄热解肌、温里散寒等治疗原则。

3. 研究《伤寒论》中的常用方剂及其运用规律。

五、预后篇:1. 分析疾病的预后及其判断标准,包括病情变化的趋势、康复情况等。

2. 论述经络瘀阻、脾胃虚弱等病后遗症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方法。

3. 研究《伤寒论》中提到的病后复发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六、病案分析篇:1. 分析《伤寒论》中的典型病案,包括病情描述、辨证思路、治疗原则及具体方法等。

2. 讨论临床实践中根据《伤寒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以上大纲仅作参考,具体考试内容以实际情况为准。

6《伤寒学》考核大纲

6《伤寒学》考核大纲

《伤寒学》考核大纲一、前言《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

考核目的和任务是: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二、考核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考核目的要求】⒈掌握伤寒学的概念及学科确立的基本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六经传变规律。

⒉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

⒊了解《伤寒论》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考核内容】⒈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⒉《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

⒊《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⒋《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⒌“伤寒”的涵义。

⒍伤寒的病因、发病与传变。

⒎伤寒的辨证方法。

⒏伤寒的治则治法。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概论【考核目的要求】⒈熟悉太阳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⒉掌握太阳病的概念、证型、诊断、治则。

⒊了解太阳病转归。

【考核内容】⒈太阳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关系。

⒉太阳病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⒊太阳病的转归。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考核目的要求】⒈掌握太阳病的提纲与分型。

⒉熟悉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⒊了解太阳病传与不传及顶后。

【考核内容】⒈太阳病提纲⒉太阳病分型:中风、伤寒、温病。

⒊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⒋辨太阳病传与不传。

⒌辨太阳病预后。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考核目的要求】⒈掌握桂枝汤证。

⒉掌握桂枝汤证兼证。

⒊熟悉桂枝汤禁例。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是中医学术著作之一,以下是对其中知识点的归纳:
-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外感风寒,感而继发的疾病。

- 六经概念: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六经辨证是以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为基础,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伤寒论》的知识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为规范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保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根据研修项目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总结以往研修项目实施经验,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本考试大纲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中医理论考试的依据。

二、中医理论考试包括四门经典考试及医案分析。

其中四门经典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温病学名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温病条辨》)。

具体内容和要求附后。

三、考试方式为闭卷。

四、考试时间1天。

上午120分钟;下午180分钟。

五、上午试卷为单项选择题与医案分析题;下午试卷为四门经典问答题与论述题。

满分各100分,总分200分。

六、参考资料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和《中医经典必读释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黄帝内经》养生1.早衰的原因和养生的方法2.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3.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的要领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5.“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阴阳五行1.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清阳”、“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4.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5.“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6.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7.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8.五行的概念、临床应用及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9.“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藏象1.“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2.“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3.“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4.五藏、六府、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5.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6.“四时五藏阴阳”的医学意义7.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8.“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9.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精气神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医学意义3.情志致病的原理及五脏虚实的临床特点4.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与壮老及睡眠的关系5.三焦的功能特点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临床意义7.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证候特点8.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之常平”(即健康人)的标志9.“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经脉1.经脉理论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2.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是动病”“所生病”候,其对临床的启迪作用病因病机1.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临床意义3.阴络伤和阳络伤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4.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阳气的病理表现及护养5.煎厥、薄厥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医学意义7.五味太过的危害性及“谨和五味”的临床意义8.“百病生于气”的内容及实践意义9.阴阳盛虚的临床特征和机理10.“病机十九条”中五脏病机、六气病机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11.“病机十九条”中所提示的分析病机的方法12.以树喻人说明人体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3.“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临床意义14.上、中、下三气不足的临床特点15.“生病起于过用”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7.“五劳所伤”的临床特点1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9.四时之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病证1.“伤寒”、“两感”的概念及热病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2.“阴阳交”、“风厥”、“劳风”的病机、临床表现及预后3.咳的病因病机、五脏咳六腑咳的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及治疗法则4.“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医学意义5.引起疼痛的病机及十四种痛证的鉴别诊断6.行痹、痛痹、著痹、五脏痹、六腑痹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7.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及临床意义8.水胀、肤胀、鼓胀的主要症状及鉴别要点9.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10.“五藏阳以竭”所致水肿的病机、治疗方法11.脾疸、消渴的病机、治法12.大厥的病机及预后诊法1.诊脉、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运用要领2.五脏得强、失强的诊察要领3.脉有胃气的重要意义及真脏脉的特点、临床意义4.“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5.五实证、五虚证的临床表现与预后判断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治则治法1.“异法方宜”的实践意义2.因势利导治疗法则的临床应用3.“神不使”的含义及在治疗中的作用4.“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临床意义5.标本治则的实践意义及应用原则6.“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及实践意义7.正治法、反治法的含义及应用8.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病的治疗原则9.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1)2.太阳病的证候分类(2、3、6)3.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与辨寒热的真假(8、11)4.太阳中风的证治与桂枝汤的应用(2、12、13、24、53、54、57、95)5.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4、18、20、21、22、28、43、62、112、117、118、)6.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58)7.表郁轻证的证治(23、25、27)8.太阳伤寒证治与麻黄汤的应用(3、35、36)9.伤寒兼证的证治(31、32、33、38、39、40、41)10.太阳蓄水的证治(71、72、73、74、127、156)11.太阳蓄血的证治(106、124、125、126)12.太阳变证的治则与证治举例(16、34、61、63、64、65、66、67、76、77、78、79、80、102、131、135、136、137、138、149、151、154、155、157、158、159、161、162、163、172、173、177)阳明病1.阳明病提纲(180)2.阳明病脉症(182、185、186、187、188、210)3.胃热弥漫证的证治(26、176、219、350)4.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证治(26、168、169、170、222)5.阳明腑实证的证治(207、208、210、213、214、215、238、239、241、248、249、250、252、253、254、255)6.脾约的证治(247)7.阳明湿热发黄的证治(199、236、260、261、262)8.阳明蓄血的证治(237)9.胃寒欲呕的证治(243)少阳病1.少阳病提纲(263)2.少阳病脉证与小柴胡汤的应用(96、97、99、100、101、104、229、230、264、265、266)3.少阳兼证的证治(103、107、146、147、165)太阴病1.太阴病提纲(273)2.太阴脏虚寒证的证治(273、277)3.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的证治(279)少阴病1.少阴病提纲(281)2.少阴寒化证的证治(282、304、305、306、307、309、314、315、82、316、317、323)3.少阴热化证的证治(303、223、319)4.太少两感的证治(301、302)5.少阴咽痛的证治(310、311)6.少阴阳郁的证治(318)7.少阴兼里实热的证治(320、321、322)厥阴病1.厥阴病提纲(326)2.厥逆的证治(335、337、338、350、351、352、353、356、357)3.下利的证治(359、371、373、374)4.呕吐的证治(359、378、379)霍乱病1.霍乱的特点(382)2.霍乱证治举例(386)3.霍乱里和表未解的治法(387)4.霍乱愈后的饮食护理(391)差后病1.差后劳复的证治(393)2.差后更发热的证治(394)3.差后胸上有寒的证治(396)4.伤寒解后气阴两伤的证治(397)5.差后的饮食护理(398)注:括号中的数码是指原书中条文的编号。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重点:名词解释:1.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由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失溲:指二便失禁3.漐漐:形容微微汗出潮润之状。

4.小促其间:略微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5.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6.微寒:此处应为脉微而恶寒。

7.阳气重: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

8.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

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

9.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

欲,同尚字。

自可,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0.胃中干:指胃中津液不足。

11.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2.结胸:症证名。

指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3.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且不按六经规律传变,产生复杂证情的病证。

14.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15.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动词。

清谷,即泻下末消化的食物。

16.胸中窒: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7.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18.奔豚: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止时无病痛。

19.脉结代:是结脉和代脉的并称。

两种脉都是“脉来动而中止”,其中止无定数,无规律的为结脉;止有定数,有规律的为代脉。

20.心动悸:形容心跳动得很厉害。

21.脏结:病证名,是因脏气虚衰,阴寒凝结而致的一种病证。

其主症与结胸证有相似之处,但病变性质不同。

22.痞:病证名,是无形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胃脘部,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3.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24.日晡所:午后申时左右,即下午3-5时。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考试大纲《伤寒论》 (3)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考试大纲《伤寒论》 (3)

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伤寒论》考试大纲《伤寒论》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1. 伤寒论的来源和作者简介
2. 伤寒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 伤寒论中的疾病分类和病机理论
4. 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病名、症状和辨证
1. 伤寒论中各种病名的含义和特征
2. 伤寒论中常见病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3. 伤寒论中辨证要点和辨证方法
三、方剂和治疗手段
1. 伤寒论中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应用
2. 伤寒论中治疗手段的选择和使用技巧
3. 伤寒论中其他治疗方法的介绍和应用范围
四、临床应用和经验总结
1. 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介绍
2. 伤寒论的经验总结和启示
3. 伤寒论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五、案例分析和综合考核
1. 针对具体病例进行伤寒论的辨证论治
2. 综合运用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综合考核
以上是考试大纲《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考试形式和题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考生应该在准备考试时,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内容,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以便能够准确辨证论治疾病,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挥作用。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伤寒论(linwenq2整理)(精)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伤寒论(linwenq2整理)(精)

伤寒论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伤寒论》的作者2.伤寒的含义3.六经病的传变4.六经辨证方法第二单元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辨证纲要要点:1.太阳病提纲2.太阳病的分类细目二:太阳病本证要点:1.桂枝汤证1-1 主症1-2 病机1-3 治法1-4 方剂组成1-5 方义1-6 煎服法2.麻黄汤证2-1 主症2-2 病机2-3 治法2-4 方剂组成3.大青龙汤证3-1 主症3-2 病机3-3 治法3-4 方剂组成4.小青龙汤证4-1 主症4-2 病机4-3 治法4-4 方剂组成细目三:太阳病变证要点:1.变证的治则2.辨寒热真假3.辨虚证实证4.辨表里先后治则5.辨标本缓急治则6.太阳蓄水证6-1 主症6-2 病机6-3 治法6-4 方剂组成6-5 方义7.太阳蓄血证7-1 主症7-2 病机7-3 治法7-4 方剂组成7-5 方义第三单元阳明病辨证论治细目一:阳明病辨证纲要要点:1.阳明病提纲2.阳明病脉证细目二:阳明病本证要点:1.白虎汤证1-1 主症1-2 病机1-3 治法1-4 方剂组成1-5 方义2.白虎加人参汤证2-1 主症2-2 病机2-3 治法2-4 方剂组成2-5 方义3.三承气汤证3-1 主症3-2 病机3-3 治法3-4 方剂组成3-5 方义第四单元少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少阳病辨证纲要要点:1.少阳病提纲2.少阳病治禁细目二:少阳病本证要点:1.小柴胡汤证的主症2.小柴胡汤证的病机3.小柴胡汤证的治法4.小柴胡汤的方剂组成5.小柴胡汤的方义6.小柴胡汤的方药加减法细目三:少阳病兼变证要点:1.大柴胡汤证的主症2.大柴胡汤证的病机3.大柴胡汤证的治法4.大柴胡汤的方剂组成5.大柴胡汤的方义第五单元太阴病辨证论治要点:1.太阴病提纲 2.太阴病本证2-1 主症2-2 病机2-3 治法2-4 代表方药第六单元少阴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少阴病辨证纲要要点:少阴病提纲细目二:少阴病本证要点:1.四逆汤证1-1 主症1-2 病机1-3 治法1-4 方剂组成1-5 方义2.真武汤证2-1 主症2-2 病机2-3 治法2-4 方剂组成2-5 方义3.黄连阿胶汤证3-1 主症3-2 病机3-3 治法3-4 方剂组成3-5 方义细目三:少阴兼变证要点:1.少阴兼表证的辨证治疗2.四逆散证2-1 主症2-2 病机2-3 治法2-4 方剂组成2-5 方义第七单元厥阴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厥阴病辨证纲要要点:厥阴病提纲细目二:厥阴病本证要点:1.乌梅丸证1-1 主症1-2 病机1-3 治法1-4 方剂组成1-5 方义2.当归四逆汤证2-1 主症2-2 病机2-3 治法2-4 方剂组成2-5 方义3.吴茱萸汤证3-1 主症3-2 病机3-3 治法3-4 方剂组成3-5 方义说明:本考试大纲依据熊曼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制定。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点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点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

一、《伤寒论》的作者和著作背景
-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 张仲景是杰出的中医学家,被尊称为中医药学的祖师。

- 《伤寒论》被誉为中医诊疗学的宝典,是中医临床中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伤寒论》的内容概述
- 《伤寒论》是一部详尽阐述伤寒病理、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包含了分科解读、治法要点以及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 《伤寒论》总结了许多关于发热病的宝贵经验,对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 病因与病机:详解了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病理机制,包括表证与里证、阳证与阴证等方面的内容。

- 治法要点:介绍了针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包括解表散寒、攻下逐热等方面的治疗要点。

- 药物应用:总结了治疗伤寒病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包括银翘散、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的应用指南。

四、《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和备考建议
- 精读原文:建议对《伤寒论》进行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理论思想和临床应用。

- 多做笔记: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个人的研究笔记,方便复和记忆。

- 制定复计划: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分阶段进行系统性的复和巩固。

- 参考辅导材料:找一些权威的辅导教材和研究资料进行辅助研究,提高备考效果。

五、总结
-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对于中医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研究《伤寒论》要注重理解病理机制和治疗要点,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通过系统研究和深入研究,《伤寒论》将帮助中医研究者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临床诊疗的典范之作。

其中辨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正确的辨证可以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中医辨证的要点。

伤寒论中医辨证要点:
1. 辨证从病机入手:辨证的关键在于了解病机,即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病因病理,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

2. 辨证从四诊入手:中医辨证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望、闻、问、切。

其中望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体态等。

闻是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问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家族病史等。

切是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诊断。

3. 辨证要分虚实:中医辨证要分清虚实,即判断病情是由实证还是虚证引起的。

实证是指病情较重、体征明显、脉象紧实,多为实热证;虚证是指病情较轻、体征不明显、脉象虚弱,多为虚寒证。

4. 辨证要参考整体情况:中医辨证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方案。

5. 辨证要结合治法:中医辨证在确定病机、辨明虚实之后,还需要结合治法进行治疗。

治法分为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疾病无小事,中医辨证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掌握伤寒论中医辨证的要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
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考试大纲之伤寒论要点解析
考试大纲概述
本文档是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的伤寒论考试要点进行解析的文档。

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对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的要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核心内容,为顺利通过考试提供参考。

伤寒论概述
伤寒论是古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的中医学经典。

该书记录了张仲景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伤寒论主要论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内容,并针对不同的病情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并且对于发展中医药学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伤寒论要点解析
病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论首先阐述了伤寒的病因,指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外
感受邪,邪从口鼻之间入侵人体。

其次,伤寒论通过分析病机,指出伤寒的主要病机是卫气不固导致了邪气入侵并伤及正气。

这对于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非常重要,也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基础。

辨证施治要点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辨证施治给出了重要的要点。

首先,
它强调了辨证的重要性。

伤寒论指出,只有通过准确地辨证,才能判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其次,伤寒论提出了辨别寒热的关键要点。

根据病情表现,可以判断是寒邪还是热邪入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伤寒论还强调辨别证候的要点,包括病程长短、三焦热寒等,以便精确地诊断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

典型案例解析
本文档还通过分析伤寒论中的典型案例,对一些病情进行
解析和分析。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
论的要点和应用方法。

典型案例的解析涉及了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伤寒论的核心内容。

总结
通过本文档的阅读,我们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中的伤寒论考试大纲进行了解析和总结。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于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掌握伤寒论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要点,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希望本文对考生顺利通过伤寒论考试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仲景. 伤寒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李时中. 中医伤寒论学说的内涵[J]. 中国中医药现代
远程教育, 2008, 6(3): 3-5.
3.张煦, 薛凤. 伤寒论中的误解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
志, 2007, 22(7): 512-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