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年老师《伤寒论》讲解及病案分析讲解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张仲景创作。
这部医学巨著对伤寒(一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下面是临床应用伤寒论的一些解说:1. 理解伤寒的病因:伤寒论首先明确了伤寒的病因,认为伤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引起的。
外邪侵入体表,通过六经脏腑的传变,最终影响到人体的正气。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过分辨病人的症状,了解患者的外感病程,判断伤寒的具体病位和病理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论提倡辨证施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别病机的不同阶段,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辨证施治,医生可以精准地选择药物和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温疏解表:伤寒论主张外感病应及时解表,采用温解表法。
对于初发病程,患者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可选用温热的中药,如麻黄汤、桂枝汤等,以促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4. 寒凉解里:伤寒论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寒凉解里,即通过清凉的药物来调理体内的热邪。
对于邪热内郁,引起的诸如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可选用寒凉的中药,如大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
5. 阐发汗:伤寒论中提到,对于邪气初束表而未入里的病程,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表。
这一原则在临床中常常运用,特别是在感冒初期,通过适度发汗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6. 保护阴阳平衡:伤寒论中重视阴阳平衡的观念,治疗上讲究调和阴阳,防止阳气过虚或阴寒过盛。
在具体应用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理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人体的目的。
总体而言,《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对于理解和应对外感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
伤寒论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校注劉渡舟主编錢超塵副主编毛雨澤郝萬山孫志潔裴永清劉渡舟錢超塵编写(以上按姓氏笔画为序)裘裴然李培生歐陽錡李克紹湯萬春审定内容提要《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习医者必读之书。
但该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为便于读者习研,特篇本书,名曰《伤寒论校注》。
本书以明赵开美摹宋刻本为底本校注而成。
全书共十卷。
卷一为平脉法、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并治;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每卷各专论均有“提要”,钩玄全篇大意宏旨。
各条设“校注”,对原文逐条进行校注,正字形,辨讹误,明字音,释辞句,训诂解难。
设“按语”,对原文探微索奥,阐发新义。
正文前附“校注说明”,介绍本书版本和校勘方法;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文献丰富,考证翔实,尽其理致,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既保持了宋本《伤寒论》原貌,又体现了近代学者研究《伤寒论》的新成就,是目前学习研究《伤寒论》的最佳版本。
校注说明《伤寒论》是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医学经典著作,他把理法方药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在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千七百多年来,《伤寒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它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原名《伤寒杂病论》,撰毕后,大约没过多长时间,这部著作就开始散乱了。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曾对它加以“搜採”和整理,编纂成《伤寒论》,才使得这部不朽的医学著作流传下来。
从王叔和整理以后,到北宋治平二年(公元一〇六五年),在朝廷的领导下对它再加整理检定之前,八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伤寒论》曾被广泛传抄,因此出现了多种传本。
这种情形,在《随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里已有所反映。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ppt课件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 析及398条串解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
ppt课件
1
一 伤寒论撰写结构
太阳少阳并病举例: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 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 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八。[142]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 不下,其人心烦。 [150]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 俞,慎勿下之。三十三。[171]
ppt课件
20
2.2.2表里同治
例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155]
ppt课件
21
例2: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 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163]
ppt课件
22
2.2.3先里后表
虚证: 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五十二。 用前第五十一方。[102]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 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 宜桂枝汤。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9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177]
ppt课件
11
C.条内由轻到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 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158]
伤寒论讲义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2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5)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1)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4)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7)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31)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伤寒论讲堂实录(下册)
四逆汤证,可以用几句三字经掌握:四肢厥,脉沉微,二便清,身蜷畏,冷汗出,但欲寐
①治外感发热,有表寒的,与麻黄配伍,无表寒的,与知母配伍;②用于热病后期的余热不尽,低热不除, 与益气养阴药同用,如人参、麦冬。
读书笔记
每年看一遍《伤寒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临床悟性就会得到不断的升华,。 陈明教授的讲座非常好,收获很多,虽然读完了这本伤寒论也只是从门缝中看了一眼,学习还要坚持努力!。 听了好长时间,谢谢老师,我会记得您的教导的,每年看一遍伤寒论。 这一辈没有机会到学院系统学习,在这能看到老师的讲义,真是荣幸之至!。 阅读,反复阅读,在多个知识点之间。 伤寒理法方药,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观点鲜明,逻辑严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陈明老师讲的很细,通读完全篇,至少对条文有了更新的理解,还需熟悉,思考,以方测证,通过方剂中药 倒推分析,这点在以前课上是没有注意到的,经典真的值得反反复复学习,每年都坚持看一遍吧!。 条理清晰、语言幽默,是至今看到的最优秀的伤寒论讲本,如果有学伤寒论的,完全可以以此书做释义,反 复读反复学,必获益良多。 其实上临床以后越来越觉得经典的魅力无限,伤寒论、温病、内经都是常读之书,唯独金匮要略感觉不成体 系,而且好多病临床不算常见,好多药也不常用,陈明的那本金匮要略方,还不错。
伤寒论讲堂实录(下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生
少阳
教授
病 阴病
太阴
《伤寒论通解》第四课:《胃气论》讲解
胃气虚证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加强锻炼以增强 体质。
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用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红枣 、小米等;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根据个体情况适 当进行运动锻炼,以增强脾胃功能。
PART 05
案例分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胃气虚证的典型案例
拓展应用范围
探索《胃气论》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发掘其潜在的治疗价值, 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
创新研究方法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胃气论》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个人学习心得与体会
1 2 3
深刻领悟中医思想
通过学习《伤寒论通解》,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 思想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了中医在维护人类健康 方面的重要作用。
《伤寒论》的现代意义
《伤寒论》所阐述的中医临床医 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普遍适用 性,对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该书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 平、推动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伤寒论》对于现代医学中感染 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研究和
治疗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PART 03
《胃气论》概述
《胃气论》的核心观点
总结词
《胃气论》的核心观点
详细描述
《胃气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胃气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胃气的强弱 是决定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键因素。同时,《胃气论》还提出了调理胃气的原则 和方法,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PART 04
《胃气论》详解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1.3治有深浅。
此种写法之意义: 1.掌握外感病治疗体系。 2.治学上为解决条文疑义提供线索。
1.1 先论后方
先论后方的结构要求在治疗上与论相应。全篇是一个整体。 比如伤寒,中风,治疗在后面。
1.2 论有次序
相当于总论性质。包括定义,转属,恢复,转剧。 所有疾病宏观上的三种趋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转属:未愈但发生转归。 恢复:向愈。 转剧:恶化。
而现代医学对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清晰的论述,更不用说 应用于临床实际了。
1.1 外感病与内伤病治疗先后的基本原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宏观上要有清晰的原则。所以疾病首先要进行如此的分类。
2. 战役上
要分清主次先后,即将人体分析出一个至数个方证,依据 一定的原则进行先后处理。
3. 战术上
认真研究并掌握各个方证。 以方证做为应用单元。 方证体现的是对人体内相对稳定的病理状态的调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论的基本结构
太阳病 定义 本病来路 治法禁忌 自愈(欲愈,可治) 欲解时 阳复 1,2,3, 4,5 6 7,8 9 10 少阴病 281 282,283 284,285,286 287,288,289,290 291 292,293 294,295,296,297, 298,299,300
《伤寒论》中附子“破八片”探析
第17卷第18期·总第314期2019年9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CHINA附子,属于温里药,是临床上最有用,也是最难用的一味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
其味辛而甘、其性大热,有大毒,归入心经、脾经、肾经,不仅能回阳救逆,还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凡是阳虚之证均可应用,近当代火神派医家将其作为扶阳的第一要药。
《本草汇言》称它“有起死之殊功”“乃命门主药”“通关节之猛药”。
1《伤寒论》中的附子“破八片”张仲景用附子救治急危重症时疗效显著,要想用好附子,不仅要辨证准确,更要注意附子的用法。
附子有毒,所以不仅要讲究炮制加工,更要做好煎煮。
经统计,在《伤寒论》中有20个方用附子,包括加减方中有3方用到附子,一共有23个方用了附子。
在这些方剂中,附子的用法普遍为:一枚或者多枚,或炮制或需生用,均要去皮,破或破八片。
其中,一共有15方里出现了附子“破八片”,另有干姜附子汤是“切八片”,这15方多为治疗阳虚外感、亡阳虚脱、水肿、虚寒、寒湿痹痛等证。
归纳总结含附子方剂及用法见表1。
《伤寒论》中附子“破八片”张蕙缨1朱章志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510405)摘要:附子为临床常用中药,在《伤寒论》含附子的方剂中,频繁出现附子“破八片”的描述,为了更好理解张仲景用附子“破八片”的内涵,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古籍,发现附子“破八片”用法是极为罕见的。
结合术数理论,更有利于理解张仲景用附子“破八片”背后隐含的意义,体现了张仲景始终遵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之准则。
关键词:附子;破八片;伤寒论;术数;张仲景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9.18.013文章编号:1672⁃2779(2019)⁃18⁃0032⁃03ZHANG Huiying 1,ZHU Zhangzhi 2*(1.The Frist Clinical Medicine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05,China;2.Endocrinology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05,China)Abstract:Aconite,a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is indicated that it should be cut into eight pieces in many prescription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But the indication is rarely found in other ancient works about Chinese Herbology.This article shows that Shushu theor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of Zhang Zhongjing prescribed aconite to be cut into eight pieces in those prescriptions.And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Zhang followed the law of "followed the rules of yin and yang and adjusted Shushu the ways to cultivate health"of Huangdi Neijing when writing those prescriptions.Keywords:Aconite;cut AConite into eight piece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Shushu;ZhangZhongji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873190】表1《伤寒论》中含附子方剂及用法注:“-”为原文未描述方剂附子用量炮或生用是否去皮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汤附子泻心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1枚1枚1枚(强人可大附子1枚)1枚1枚1枚1枚1枚1枚2枚1枚1枚1枚(大者)1枚1枚(大者)1枚3枚3枚2枚6两加1枚加1枚加1枚炮炮生生炮生炮炮炮炮生生生生生炮炮炮炮炮炮炮-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切片方法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切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破破破异捣筛-令坼-32第17卷第18期·总第314期2019年9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古代附子“破八片”考证在东汉时期,附子都要去皮,可以生用也可炮用,炮是将生附子放到火灰中加热。
简明伤寒论讲解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伤寒论》的简明讲解:
1. 疾病概述:《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这一疾病,该病属于中医学的“外感热病”范畴,常见于春秋季节。
病因包括外邪侵袭、饮食失调等。
2. 病理变化:《伤寒论》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程演变和病理变化,包括发热、恶寒、汗出、脉象等症状表现。
3. 辨证施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阴阳辨证”等治疗原则,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4. 治疗方法:根据《伤寒论》,治疗伤寒病主要采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并强调“辨证用药”和“标本兼治”的治疗思想。
5. 临床意义:《伤寒论》对中医诊疗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医防疫学和外感病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经典之一,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
料和临床经验。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医学著作,它详细记载了许多疾
病的治疗案例,包括经典的三因素伤寒病。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
的一些经典案例。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的开篇,记载了许多典型的伤寒案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桂枝汤法”。
这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药的汤剂,对于伤寒热证有非常好的疗效。
卫气营衛病篇
卫气营衛病篇是《伤寒论》的第二篇,它包括了伤寒热病后期、气分、汗证、津液、食谷、虚劳等方面的病证。
其中,最经典的案
例就是“四逆汤法”。
它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四肢冰冷等
症状的汤剂。
气厥篇
气厥篇记载了许多因气厥引起的病证,包括恶风、中风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葵子厚朴丸法”。
这是一种用于治疗气虚血弱所导致的气厥病证的方剂,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津液篇
津液篇是《伤寒论》的第十篇,它主要描述了液体代谢方面的疾病,如口渴、津液不足等。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十全大补汤法”。
它是一种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的方剂,对于治疗津液不足等各种病证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许多经典的病例,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智慧。
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正是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大塚敬节伤寒论解说
大塚敬節傷寒論條文張仲景自序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注:音機)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遊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穀,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
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
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太陽病上篇(有框框者為原書目錄原文,只是為了提示,不背可也)4.太陽中風(桂枝湯證),脈陽浮而陰弱。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用“无大热”将其除外。
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证属邪热壅肺。
临证常见发热、咳吐黄痰,喘促 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 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 方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伤寒论》的 辨证和用方思路
伤寒论的辨证思路 举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 之。
三、抓病机 根据病机用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病提纲证
白头翁汤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 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 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伤寒论》1-2解析
《伤寒论》1-2解析太阳病篇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理:太阳病不是指具体的病,是指一类因感受到外界六淫而得的疾病,这些是从人体的皮肤体表进入身体,这个时候,人体出于本能要把疾病清除,通过发汗的方式来清除和解疾病。
这个时候就是正邪相争与体表,所以叫表证。
表证为什么会出汗或者在出汗的路上?病邪首先入侵体表,通过发汗是最容易把病邪排出去,人体是智慧的,要正邪相争,就是与邪气打仗,就得把体内的气血精津液聚集到体表,与邪气打仗,发汗一般都是从头部,所以头部气血充盈过多,就会头痛,气血聚集太多在脖子,就发硬。
脉浮-----是因为体表的血管充满了气血,血还是那么多,主要是水分多了,血管就要扩张,出现了浮脉。
头项强痛----项指的是脖子的后部;泛指脖子,头部气血充盈过多,就会头痛,气血聚集太多在脖子,就发硬。
恶寒--------感冒发烧大部分都是体温上升,怎么会有怕冷的感觉呢,这是因为气血都是有温度的,聚集到体表,体表就会升温,自己热了,第一感觉就是外界的温度低了,这是对比后出现冷的感觉。
西医病理:病毒感染后,肾上腺素增加,肾上腺素增加会导致1.心率增加2.脉搏表浅总结:太阳病----是机体对外界排异的一种反映,是一类病,比如感冒/流感/伤寒/瘟疹具备四个特质:1.脉浮2.头痛3.脖子硬4.怕冷太阳病特点;脉-----浮脉证---1.头痛 2.脖子硬 3.怕冷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辨证太阳在经,有伤寒/中风/温病三证病理:太阳病的原因,是气血到体表,会把热能带到体表,所以会有冷的感觉,如果这个人的气血充足,热能更高,就会发热,发热到一定程度,会出汗,出汗的同时会把邪气排出。
但是打开毛孔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气血将邪气从体表排出,就是表虚的人,会恶寒而且会恶风,因为出汗毛孔打开了,会对风很敏感,这时候就怕风,风容易进入体内,别人感觉不到的风,他能感觉到,这类病人成为太阳病里面的中风,就是古代人理解的中了风邪。
《伤寒论》试解No.293
《伤寒论》试解No.293293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本条讲的是少阴太阴并病(虚阳外越)或少阴阳明并病,后者指初起感受少阴表证,而后邪热炽盛传至阳明里证范畴者,可参照《伤寒论》试解No.106中“瘀血凝结于下腹”协同理解,临床中需严格鉴别二者,其治法完全不同。
少阴病,为表阴证(少阴病)。
前已述,表阳证(太阳病)内传少阳多在2-6天、传阳明多在5-7天或以上(参见《伤寒论》试解No.98),而隶属正气虚衰的阴病范畴的表阴证则较表阳证更容易传变,表阴证(少阴病)内传往往在2-3天,内传到里阴证(太阴病)多在4-5天或以上(参见《伤寒论》试解No.282)。
因此少阴病起病的8-9天后(八九日),我们需要优先考虑是否传变到里证(多传里阴证-太阴病)。
此时若传变到太阴病(多见),发为少阴太阴并病,出现阴盛格阳之虚阳外越(参见《伤寒论》试解No.283和《伤寒论》试解No.289最末段),则明明是阴病范畴,反而出现全身发热的假象(一身手足尽热者),若虚阳越至膀胱或肠道(以热在膀胱,此处膀胱指的是“下腹/下焦”),可出现尿血或便血(气不摄血)的症状(必便血也),此类证型断不可将阴病-虚阳外越型视为有阳明里证的情况用清热攻下之法,否则为误治,津液、正气大削而邪气内陷,疾病必然加重,标准治法可考虑四逆汤类,也可参考后世医家李可温阳填阳潜阳法之破格救心汤。
此时若传变到阳明病(少见),发为少阴阳明并病或纯阳明病,出现阳明病之一身俱热(一身手足尽热者),若此时阳明病位在下腹,为邪热凝结于下腹(以热在膀胱),则可出现便血(或尿血)之症(必便血也),按照表里证兼具备,里证为里实证时,先解表再攻里的大规律(参见《伤寒论》试解No.164),此时当先解表再攻里或表里同治,若此时阳明下腹热以便血的形式体现,个人认为治疗可考虑以桃核承气汤处理(仅供参考);若此时阳明下腹热以尿血的形式体现,个人认为治疗可考虑猪苓汤加桂枝处理(仅供参考)。
简明伤寒论注解及临床应用
简明伤寒论注解及临床应用《简明伤寒论》是一部由明代张介宾整理的医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中医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简明伤寒论》进行注解,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简明伤寒论》全书共有四卷,共计病证68种,包括外感病、腹痛、虚劳、痞满等多种疾病。
其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集中了战国时期的医学研究成果,被奉为中医学经典之一。
对于临床应用而言,《简明伤寒论》的注解对于加深对该经典的理解,提高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简明伤寒论》的注解可以帮助医生理解病机。
在每个病证的讨论过程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病情变化及其与人体的关系。
注解则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病机。
例如,在《伤寒论·汤液饮剂论》中,作者指出了中医在治疗湿热病时,应当注意病情发展的过程,进而判断病机是湿邪、热邪或者湿热并至。
这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从病机角度全面把握患者的病情。
其次,《简明伤寒论》的注解可以提供治疗方法的指导。
在每个病证的论述中,作者都列出了常用的方剂,并举例说明其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注解则进一步解释了方剂的配伍原则、适应症和治疗方法。
例如,《伤寒论·实热病脉证并治之法论》中,作者指出治疗实热病时应当根据不同的脉证进行针灸或使用不同的方剂。
注解进一步说明了不同脉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指导医生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方剂,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简明伤寒论》的注解还可以提供一些临床案例,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理论。
在一些病证的论述中,作者会举出一些患者的临床案例,包括病情、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
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病情。
例如,在《伤寒论·病附》中,作者举出了几个病例,分析了病情的变化及其与病机的关系。
这些案例为医生提供了在实际应用中对病情进行判读和治疗的参考。
总而言之,《简明伤寒论》的注解对于提高中医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怎样讲解《伤寒论》
怎样讲解《伤寒论》
张沁园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2006(21)3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伤寒论》;教学经验
【作者】张沁园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R222.2
【相关文献】
1.归纳性讲解法在《伤寒论》教学中的应用 [J], 陆文生
2.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艺术与素质提升r——基于专家型讲解员的培养 [J], 许晶晶
3.浅析导游讲解存在的问题和讲解能力的培养--以黄帝故里景区讲解为例 [J], 张琼
4.锻造讲解能力提升讲解艺术——让讲解员成为弘扬传播文化的使者 [J], 李燕
5.博物馆讲解员如何提高讲解质量——以丽江市博物院《纳西族东巴文化展》的讲解为例 [J], 木兰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友年老师《伤寒论》讲解及病案分析讲解
张友年老师简介
jian jie
张友年,家传中医,2010年开始运用经方于临床,对妇科肿瘤、囊肿、胃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13年到现在对糖
尿病、高血压、过敏性哮喘、中风等的治疗聚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治疗纯粹使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方,不加不减是特色。
★ 张友年老师发出案例★
张艳红病历分享:葛淑兰,女,59岁,邯郸人,2016年10月27日来诊。
主诉:带状疱疹而致右侧头痛10余天。
患者10天前,因头部患带状疱疹,在医院输液治疗,仍头痛甚,头晕,既往有心脏供血不足,抑郁史,头及上半身汗出四年,08年因患慢性胃炎服4个月中药后,舌头到现在一直象噙着花椒一样麻。
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患者右侧头痛,象触电一样疼痛难忍,头晕,右眼视物模糊,象糊着一层塑料膜,视力0.2。
面色萎黄,右侧上下眼睑浮肿,鼻头色亮,摸之油腻,头皮水肿,按之凹陷。
头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不恶风怕冷,怕热,口不渴,不干,不欲饮水,食欲可,喜食甜食,舌头像噙着花椒粒一样麻,大便成形日一次,小便不黄,胃脘不胀,按之不硬不痛。
下肢无浮肿。
舌质暗淡体胖边不齐,苔白腻,右脉寸浮滑关尺沉,左脉沉滑无力。
先给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3付痛大减,又给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益气,6付,头痛止,视力恢复到0.4。
2016年11月15日复诊,面色稍萎黄,眼眶发黑,嘴唇稍紫,精神可,语言清晰,无怕风怕冷,活动后出汗,不多。
手足不凉,头不痛,右眼视力模糊如有一层膜不流泪,视力0.4,睡眠不佳,四点醒了不易入睡。
周身无疲乏无力感。
食欲可,舌稍有寒花椒壮。
口不干渴。
胃脘无胀满,按之濡。
大便日一次成形,小便黄有异味。
舌质稍红舌体胖大边齿痕,苔白,左脉缓滑无力,右脉弦缓无力。
又经张老师指导,用经方7付后,眼科检查视力0.8,自觉以无薄膜感,视物清晰痊愈。
★ 参加讨论老师发言讲解★
于沅弘老师:?老师痊愈还需要保养一段时间吗?个人见解是痰湿虚寒体质!泡脚到足三里!栀子30,藿香30,威灵仙50可能比吃药好些,年龄大了,个人见解。
医路顺风:张老师可以讲讲病因病机吗?
张友年老师:前两次的处理虽然不错,但是有欠缺,不完美
老蒋:张先生是经方大家
王浩:是不是该把小柴胡汤加入?
老蒋:可能临床各?心得,病源也不太一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赣慶利:张老师,如果是我处理,一开始会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来用药。
后会用五苓散或猪苓汤
张友年老师:韩庆利,聊城?前两次的处理就不谈了,我们见到患者,会是各式各样的,就说最后一次处理就可以了
陈学文:选温阳化气是对的,但药力不够!
快乐天使:从心,肝,肾着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识脾。
王浩:头侧面痛,眼睛模糊,视力下降,上半身出汗,四点钟醒,右脉弦小便略黄有味,这些应该说明肝经有郁,所以加小柴胡汤李艳超:小柴胡合猪苓汤
赣慶利:张老师,如果最后我会用当归芍药散
老蒋:为什么大家没有想到升麻鳖甲汤加减(小柴或五苓散)
万青山:五苓散
任氏中医馆:苓桂术甘汤
王顺利:我考虑越婢加术汤加茵陈
何金良:张老师这患者眼眶黑嘴唇略紫的情况如何解释?是有水气?还是主瘀血?
老蒋:张老师这患者眼眶黑嘴唇略紫的情况如何解释?是有水气?还是主瘀血?
徐嘉亮:张老师这患者眼眶黑嘴唇略紫的情况如何解释?是有水气?还是主瘀血?
老蒋:张老师这患者眼眶黑嘴唇略紫的情况如何解释?是有水气?还是主瘀血?
徐嘉亮:张老师这患者眼眶黑嘴唇略紫的情况如何解释?是有水气?还是主瘀血?张老师这患者眼眶黑嘴唇略紫的情况如何解释?是有水气?还是主瘀血?
周元阳:张老师,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张友年:温阳化气,不对,泽泻,猪苓,寒的,五苓散可以大量喝热水的,变化无常,重要的是这个方子的病基点。
重新开启:以温为重点
张友年:内热还温,那就是干姜白术之类。
老蒋:我对四逆散认知里,认为放在少阴少阳多可以,上面没说只是少阳。
张友年:蒋永忠一嘉兴?老兄谦虚了
尔卓:光五苓散。
难补其虚
张友年:?哪里虚
尔卓:每次摸脉。
不都有虚象么。
无力。
张友年:症状呢
尔卓:我认为舌麻就是,眼圈黑。
也有虚,瘀。
张友年:有道理
缪文茹:?五苓散中桂枝改为肉桂+附子更好?
张友年:内热还加附子
缪文茹:谢谢张老师,是虚热!
张友年:理由呢?
缪文茹:阳不化气,津不上承!
张友年:阳不化气,没错,为啥不化气呢,阳过了也不化气,少了也不化气有水也不化气,解决这个根本病理,就全解决了。
徐嘉亮:这是核心
张友年:小便黄,没有一点寒,还要去温。
黑,为水汽上浮,可不是虚。
有旧病,在有新病,先解决新病,在治疗旧病。
这个仲圣告诉我们了
徐嘉亮:
阳太过,阳不及。
水有太过,不及。
马新童:柴桂汤一柴苓汤一小四五汤非常感谢张友年老师的分享与讲解,同时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马红红:这个患者是否可以理解为上下不交,阳不入阴,是否可以用调和阴阳而治疗呢
马新童:马红?可以呀,关键是何时用?怎么用?
马红红:@马新童?老师,这个用的时候应该怎么用呢?
马新童:谨守病机,勿失气宜
马红红:如果用针灸呢老师,可以吗,学生理一组:合谷(泻法)足三里(补法)太冲(泻法)内关(平补平泻)以上用双侧然后左边的太阳头维等这样子可以吗?
李建民:读书丸摘录于《赤水玄珠》:石菖蒲、菟丝子远志各一两,地骨皮二两,生地黄、五味子、川芎各一两。
健忘服之,日记千万言。
为末,薄糊丸,日服七八十丸(小丸如绿豆样)。
李建民教授提示:很多人说:中医经典、方剂方歌记不住,先服用读书丸再读经典、背方剂呗!
本次参加讨论的老师有上百位,全体老师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