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中的“孝”
佛弟子如何孝养双亲?
佛弟子如何孝养双亲?世间每个人都有一个生育自己的母亲,并且独一无二,是她赐予你我生命,一分一秒无不与她息息相关。
对于佛教来讲,母亲的范围所指更为广泛,一切众生皆我父,一切众生皆我母。
佛家以慈悲之心,将这种父母与子女融于血的亲情扩大至六道众生,天地万物,一切有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敬父母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佛教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陀教导我们,众生须知世间有恩于我们的,共有四种:一是父母恩,二是众生恩,三是国王恩,四是佛、法、僧三宝恩。
这四种恩德,一切众生,是平等地享受的,每一众生,都应报此四种大恩。
伟大的母亲每个母亲,护念子女的情爱,是无与伦比的,恩泽加被於未成形,自受胎时开始,在十月怀胎期间,不论行住坐卧,所受的各种苦恼,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
这种养育之恩,实在弥于普天,怜爱之德,广大无比。
世间最高的,莫过于山岳,悲母的恩德,比须弥山还要高;世间最重的,莫过于大地,悲母的深恩,比大地还要重。
母亲具备了十种德行:一名为大地——于母胎中,为子女所依托孕育。
二名能生——经历各种痛苦而生产。
三名能正——常以母手调理五根。
四名养育——能随四季时宜,尽心抚养。
五名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俾生智慧。
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装饰之。
七名安稳——以母怀抱为止息处,最为安全。
八名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
九名教诫——以善巧的语言,使子女远离一切恶行。
十名与业——能以家业,授与子女。
佛教孝道佛教认为孝道分为世间及出世间两种:“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则世间之所谓孝也。
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道,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
”父母恩,如何报答作为子女不但要对父母的起居饮食照顾妥当,更应关怀父母的心灵精神,让父母感到安心不孤独,进一步自己要提高德行,行正道令父母安心,多慈柔语劝导开解父母学习佛法正见开启智慧,才能真正令父母从烦恼痛苦中究竟解脱。
佛教孝亲思想探究
佛教孝亲思想探究作者:高佩佩张慧竹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第03期摘要:知恩报恩是佛教重要的伦理则目。
关于具体的报恩对象,佛经中有“二恩”、“四恩”和“五恩”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中无一例外地都将“父母恩”置于首位,可见佛教对知恩报恩、孝养父母的推崇和重视。
报恩分为报世间恩和报出世间恩两种,归根结底,两者圆融不二,终极目的还是趋向善道、求得解脱。
值得关注的是,佛教的伦理思想是在业力因果轮回的法则下运行的。
关键词:佛教;孝亲;报恩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佛教孝亲思想是和报恩思想紧密相连的。
行孝是为报恩,因而知恩报恩的教说和阐述见于佛经各处。
《杂阿含经》第47卷第1264经中,佛陀用后夜里因为疥疮疼痛而哀鸣不止的野狐譬喻,如果有人愿意救治野狐,野狐必定会知恩报恩,可悲的是,动物尚且懂得感念他人恩德,人却无动于衷,毫不触情。
因而,佛陀教诫比丘们,“当如是学。
知恩报恩。
其有小恩尚报。
终不忘失。
况复大恩。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恩加己,思欲大报。
”②说的就是在家弟子应常怀感念之心,努力回报加之己身的恩惠。
佛教是将知恩报恩视为“圣道”来宣扬和尊奉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偈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
”③对于知恩者,佛教赞赏有加,“二人世间难得。
何等二人。
一者所不可为行恩。
二者受恩复报恩。
”④认为其善念深厚,善根具足,反之,对于忘恩负义之徒则不吝指责,“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
⑤一、报恩对象佛教关于报恩对象的说法散见于佛经各处,《瑜伽师地论》云:“云何有恩者。
谓或父母或乳饮者。
或养育者或成长者。
或于旷野沙碛等中能济度者。
或饥俭时能赈恤者。
或怖怨敌而救援者。
或被执缚而能解者。
或遭疾病而救疗者。
教利益者教安乐者。
引利益者引安乐者。
随所生起诸事物中。
为助伴者。
同欢喜者同忧愁者。
遭厄难时不相弃者。
复有所余。
如是等类。
名有恩者。
”⑥经中关于有恩者的界定,除明确提出“父母”之外,其余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及时施救帮助、教引成长安乐、不离不弃等各类。
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
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契嵩(Qī Sōng)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者,著名的著作有《佛说孝经》和《孝论》。
在他的《孝论》中,契嵩对佛教孝道观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首先,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经典的引证来证明佛教孝道观。
他引用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佛经中的内容,来阐述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例如,《孝论》中就写道:“《金刚经》曰:汝等比丘!如父母等若欲为利益,汝者当以方便度之,如顺波顺流,如行路之人,首尾一心,如手足之间,互相补益,如衣服易色,如病而求医……若如是者,则其父母等可得利益。
是故!汝等比丘!诸葛亦应如是方便度其父母等(如对待上师一样),所为者亦无差别(与对待上师一样),是为婆罗门教,无所贵贱,此正行经,如是行此经者即得大利益。
”契嵩通过对经典的引证,既阐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和佛教对孝道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论述更为有权威性。
其次,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历史事件的社会分析来论证众生应当如何行孝。
他用唐朝大臣杨炯的例子来分析,杨炯的父亲不喜欢中央官员,杨炯为了“调解父母之间的情绪,不失孝道之义”,就退出了中央官场,外放为尉,以靠近自己的父母。
契嵩说:“由此可借鉴,人生最大的财富不在于皇帝的宠爱和富贵,不在于功名和社会地位,而是在于那个和自己一起度过一生的父母。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孝道便成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其三,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具体例子的解析来论述孝道的具体做法。
他表达了种种悲天悯人的感受:“我常常看到周围的人对父母缺少关爱,对孝敬义务视而不见,常常像一棵死树一样,没有根基,无法萌发生机。
父母亲的健康与长寿是我们每个人最为重视的人生目标之一,而晚年里的父母对孩子的依赖是所有儿女必须承担的最为重要的责任。
在孝道中,我们必须做到这些。
”同时,他也重申了孝道升华为报国和修身之道的证明。
中国传统美德在宗教信仰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德在宗教信仰中的体现中国是一个多元丰富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这些传统中,中国人民培育和传承了众多美德,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在宗教信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表达。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在宗教信仰中的体现。
一、仁爱与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与仁爱,这与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密切相关。
佛教鼓励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善行,培养慈悲心和大爱无疆的精神。
这种美德在中国社会中深受推崇,被视为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佛教寺庙中,僧侣们经常为来访者提供帮助和慈善。
无论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还是提供精神上的抚慰及指导,佛教信仰着重弘扬的就是仁爱之心。
这种观念也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激励着人们互助互爱,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孝顺与儒教儒教在中国的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孝顺是儒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尊重和敬爱父母。
在儒家思想中,孝顺被视为最高的美德,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孝顺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特点。
宗教信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孝道观念。
信仰者通常会参加祭祀活动并向祖先祭拜。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是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这种孝道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忍耐与道教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注重和谐与自然。
在道教的教义中,忍耐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忍耐不仅在道教寺庙中得到了强调,也在信徒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道教信仰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坚韧。
这种忍耐与坚持的品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他们通常会寻求心灵的安慰和指导,并通过信仰来增强他们的忍耐力,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四、公德与伊斯兰教尽管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徒相对较少,但它仍然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强调公德和社会责任,鼓励信徒们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
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
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佛教是一门传统而深邃的哲学,存在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其中,孝道作为佛教伦理中的重要理念之一,被视为“百善之首”。
本文将以佛教的角度,探讨孝道在佛教中的意义和教导。
在佛教经典中,佛陀曾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他教导人们,孝顺父母是人类道德伦理的基石。
佛陀认为,孝道的实践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恩情,更是修行的一部分,有助于个体的精神成长和实现解脱。
首先,佛陀告诫人们要尊敬父母,关怀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镜论经》中,佛陀写道:“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居功至伟。
”佛陀认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深厚的,无法用语言和财富来衡量。
因此,子女应该尽力回报父母,关心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其次,佛陀鼓励孝顺子女不仅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佛陀的《弟子规》中写道:“长幼有体礼,下坐先立正。
”这意味着子女应该养成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并表达对长辈的敬意。
尊重长辈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表现,更是体现了对家庭价值观和家族传统的认同。
此外,佛陀还教导人们要始终保持感恩之心,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佛经《宝积经》中,佛陀写道:“父母之恩难报,宜于身心报。
”这说明了孝道实践的重要性,也唤起了人们感恩父母的心情。
孝顺父母并非只是义务,更是一种善行,能促使人们避免贪婪和自私的行为。
此外,佛教还强调了孝道对修行的积极影响。
孝顺父母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佛经《迴向经》,佛陀鼓励每个人通过行善来积累福德,这将有助于修行和种植因果关系。
因此,通过体现孝道,一个人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之,佛教强调孝道作为伦理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视为实践“百善之首”的基石。
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了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个人的修行和超越自我的目标。
通过遵循佛教的教导,我们能够在尊重父母、回报恩情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精神成长,达到内心平静和解脱。
虽然孝道强调的是家庭伦理,但其作用超出了家庭范围,对于社会的和谐和个体灵性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
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儒家讲「孝为至道」,至德要道。
而佛说的戒律,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孝。
「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孝为制止。
」至道之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
孝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
佛把孝提到非常高的高度。
那怎么样是至高之法呢?这怎么理解?刚才讲这个孝有顺的意思,随顺。
譬如「随顺父母师僧三宝」,「父母」代表我们的本觉,「师」代表先觉,比我们最先觉悟,「僧」代表和合的觉。
「三宝」中,佛是究竟圆满的觉性,法是抵达菩提觉岸的道路。
你能够随顺父母师僧三宝,就能获得至道之法,得到这个至道的门。
至于「随顺」,作为念佛行人,你能够随顺名号里面传达的实相悲愿,你就能往生成佛。
我们随顺自性本具的布施,跟吝啬心相对治,我们就能够修布施波罗蜜。
随顺我们自性的灵知心,就随顺了我们的智慧。
随顺了我们自性的坚固心,就对治了我们的懈怠。
顺里面就包含着六度在里面。
孝又为戒,戒主要是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过犯。
一个孝顺父母之人,在父母面前一定会怡声下气,委曲婉转,口业就止住了恶。
对父母要赡养,《礼记》里面每天要三次去问候父母,冬天要使他温暖,夏天要使他清凉,这样对父母的服劳就会产生,就止住身业的过失。
念念想到随顺父母的心,承欢、爱慕也就会使意业止住了恶。
身口意三恶都止住了。
一个孝顺之人,《孝经》里讲:「肤发身体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
」孝的开始,思惟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一切都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毁伤了这个身体就等于毁伤了父母的身体,父母也会难受的,所以这是孝的开始。
然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就是使父母双亲由于你立身行道能够光宗耀祖,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大家的称誉,这是孝之终也,是大孝。
所以孝也有不同的层次。
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出家修行,这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晋代,被一般人认为不孝,认为出家之法是不孝之法。
当时有一位大军阀叫桓玄,基本上掌握著国家的重权。
到庐山时带着一种辩论、责问的口气,一见慧远大师的面就说:「不敢毁伤,何以剪削?」他就用《孝经》的话来谴责。
为什么说持五戒就是孝顺?
为什么说持五戒就是孝顺?《梵网经》中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佛陀将;孝顺;视为至高无上的根本大道,孝就是戒,;戒;是为了防非止恶,所以又有制止的意思。
五戒是佛教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律,在家、出家弟子都应受持奉行。
为什么说持五戒就是孝顺?不杀生与孝顺佛陀的孝道,不仅仅对现世的父母,更包括无始劫以来的父母,乃至一切众生。
有一次,佛陀与弟子们外出游行,看到路边一堆枯骨,他立刻对着白骨虔诚礼拜。
弟子询问原因,佛说这是过去生父母的白骨。
《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所以杀生,就是杀过去世的父母;不杀生,就是对过去世父母行孝道。
不偷盗与孝顺《大智度论》中列举了偷盗的十种罪,不说;死入地狱;,就仅;得罪于官;,我们就可以看到偷盗的果报非常严重。
看到孩子被官吏抓捕,因偷盗而遭受刑罚,父母会是怎样的羞耻惭愧、痛心欲绝?所以,不偷盗,就是对现生父母的孝顺。
不邪淫与孝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邪淫不仅伤害身体,还破坏家庭的和睦。
如果因邪淫而伤身、丧命,妻离子散,让年迈的父母收拾破碎的家庭,就是不孝。
不邪淫才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妄语与孝顺罗睺罗小时候喜欢开玩笑,欺骗别人。
佛陀教育他不重威仪、戏弄妄言的结果,是得不到众人的尊重和爱护,到死也不能觉悟和解脱。
罗睺罗改掉了妄语的毛病,成了佛陀;密行第一;的弟子。
妄语有很多的过患,对父母不妄语欺骗,不恶口粗言责骂,就是孝顺父母。
不饮酒与孝顺在佛教中,饮酒是遮戒,饮酒本身不是罪,但酒后容易犯罪,酒驾出事故,酒后打架斗殴,等等。
这些害人害己的行为背后,往往是父母们悲伤绝望的痛苦。
不饮酒,爱护自身,爱护他人,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文章出处:六榕书院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中国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国家,佛教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宗教。
佛教以“慈”为本,以“孝”为体,故有“戒杀放生、行善仁慈”之美德。
佛法乃是出世善法,也是孝敬大法。
无论大小乘经典,都把孝道排在前列,故经云:“千经万典,孝义为先”也!《观无量寿佛经》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综上所述,方可得知“三福”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为第一。
可见,孝道在佛教的地位,是何等的领先,何等器重。
有言道:“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法,孝心为先,故《莲宗宝鉴》也云:“念佛乃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
佛陀在世时,时常教导诸大比丘及千二百五十人众,要把孝行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且莫怠慢,因为学佛就是学习做人。
然孝行又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故需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菩萨本生鬘论》中载:“佛言,阿难,匪唯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为其先……”很多人认为儒家经典注重孝道,却不知佛家经典更注重孝道。
因佛家孝道思想,在诸大乘经典中都以最先、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等,来赞叹孝道,倡导孝道。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
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
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佛之《戒经》也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至。
每见出家释子,便随意妄口,肆意诽谤,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
不知世法重孝,出世法更重孝道。
世人每每知晓《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称为“孝经”,殊不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菩萨本愿经》、《盂兰盆经》等佛家经典,也被称为“孝经”。
俗人出现此种偏见,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懂佛法,缺乏佛教知识,故生误解。
佛教的父亲节
佛教的父亲节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东方哲学和宗教,以其宽容、平和、慈悲为特征。
佛教中讲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的和谐与平衡。
父亲节虽然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在佛教中也有着独特的存在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究。
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孝道”。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同时,也是佛教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
孝道是指尊敬父母、孝顺父母,家庭伦理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最高尚的道德要求。
在佛教中,对于父亲的重视是非常高的。
他们认为,人们来到人间是为了修行,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要把握好时间,在正确的时间表现出合适的行(xing) 力。
而掌握‘正确的时节’,则一定要感恩,从孝开始。
因此,佛教中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这种理念。
佛教教义认为,孝乃人事之本,子女应该发扬孝心,尽心操作。
在佛教中,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做“盂兰盆节”。
这是佛教圣诞节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一些孝孙会去清明祭祀祖先,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在佛教徒的观念里,父爱母恩无法衡量。
父母辛苦、教养子女,六亲无靠、相依为命、忍辱负重的精神,尤为宝贵。
因此,每年的盂兰盆节,成为佛教徒孝敬父母的一个重要时刻。
在佛教的传统中,父亲被一般的人们称为“父王”。
因为父亲将家庭当作自己的王国,为家庭的安宁、稳定、和谐而努力奋斗。
父亲肩负着家庭的重大责任,是一位无私的老师、引导者、面纱者、保护者。
他不仅应该对家庭所有人负责,还应该为全球和平、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等众多方面肩负一定的责任。
在佛教的父亲节,子女需要尽全力表达他们对父爱的敬意,为他们祈祷快乐。
在父亲节这一天里,佛教的信徒会去寺庙里向佛教僧侣祈祷,感恩父亲的无私爱心、谦虚、慈悲等优良品质。
他们也会向父亲献上鲜花和礼物,以表达子女对父爱的敬意和感谢。
在佛教的儒教中,父爱母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孝敬父母是家庭和睦的首要条件,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和精神修养。
在佛教信仰中,父亲被称为“父王”,具有家庭的重大责任。
佛陀所说的孝道
佛陀所说的孝道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证严法师发布时间:2012-8-31 0:26:17繁體版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尽孝了,其实不尽然。
佛陀所说的孝道是:除了物质生活安逸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父母离愚痴、长智慧得永恒的心灵解脱。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组织了一个僧团,浩浩荡荡的回到他的国家宣扬佛法。
他要回国之前先派遣弟子向父王报讯,净饭王听说儿子要回来的消息,非常高兴,天还没亮就带领全国大臣,到大河的岸边等候。
那时佛陀也带了他的僧团来到河的彼岸,隔岸相对,看到对岸僧团庄严的气氛,全国的人民油然兴起欢喜、敬重、虔诚的心理。
佛陀用竹筏一批批的把僧众渡过河,净饭王与大臣到佛住的地方,看到僧众们服装整齐,形象庄严得不可冒犯,竟看不出那一位是自己儿子──佛陀(他们已分离十四、五年之久)。
那时佛的弟子阿那律(佛陀堂弟),就上前引导。
净饭王见到佛陀,心中难免有父子之想,阿那律告诉王说:「大王啊!你知道吗?佛陀现在是三界之师、人天之父,已超越人间,智慧圆满,觉行齐备,是超越三界的圣人,你不能作父子想啊!」净饭王听了顿时觉悟,作皈依佛想,于是便对佛虔诚礼敬。
有人就说:这是违背世俗之礼仪啊!「我生他的是血肉之身,是有生有死,会腐烂散败的不净身体。
而也给我的是清净不死的慧命,所以我依也为师,理应作礼。
」净饭王并向大众说:「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虽然身为国王,但行在五欲之中。
我的儿子能成就佛道,给我一分光明,一个解脱的机会,这真是殊胜的因缘……。
」所以说真正的孝道,不是物质的供给,而是要救亲,而救亲之道在于使父母得道解脱。
百善孝为先--佛是怎么说的
百善孝为先——看佛是怎么说的佛说:我以孝顺父母的功德,德高福盛,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三界独步,乃至成佛如果让父母生气,父母说一句恶话,子女会马上堕落三恶道(生活各种不顺,大家也可以试验一下,抵触顶撞父母,冲父母发脾气,24小时内就会有不顺的)以下根据佛经翻译佛说:我世世都奉持诸佛至孝之行,所以我德高福盛,然后成为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佛告诉迦叶长老说:众生恼乱父母,让父母心忧恼,得多病报。
供养自己父母和病人,得少病报。
对父母没有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
在自己父母和贤圣在的地方,无心奉侍,得少威势报;在自己父母和贤圣所在地,恭敬奉迎,得大威势报。
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出身卑微报;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出生贵族报。
不供养父母,得资财少报;供养父母,得多财富报佛说:凡人有两种方法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哪两种方法呢?——孝顺供养父母,孝顺供养菩萨。
佛对阿难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这个功德殊胜难量。
我想起我过去世,我慈心孝顺,供养父母,甚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苦厄。
我以这个孝顺供养父母的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因为孝顺父母的福报。
佛说: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
就这样做百千劫(亿亿万万年),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
想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种福:第一种就是孝顺供养父母师长,不杀生,修十善业。
第二种是受三皈依戒,不犯戒,不犯威仪。
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也劝别人读。
佛说: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第二种是众生恩,第三种是国王恩,第四种是三宝恩,这四种恩,每个众生都承受等量。
佛说:妈妈对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来说也说不完。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
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孝敬父母是最大的功德孝。
佛法对孝的理解
佛法对孝的理解
佛法对孝的理解在佛教教义中体现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孝道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被视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责任。
以下是佛法对孝的一些理解:
1.父母恩重:佛教强调父母的恩重如山,他们给予我们
生命,抚养我们长大。
因此,对于父母的孝顺被看作是一种道
德责任。
2.敬老尊贤:佛法鼓励尊敬和孝顺年长者和有智慧的人。
这不仅包括父母,还包括其他长者和有经验的人。
3.克己奉养:孝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更重要的
是内心的态度。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克己奉养、无私的奉献来表
达对父母的敬意。
4.修行的基础:孝顺被认为是一个人修行的基础,因为
一个能够孝顺的人通常也能具备慈悲、宽容和无私的品质,这
是佛法所强调的。
5.回报父母:在佛教中,认为通过孝顺父母,子女能够
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减轻因业报而来的不好的结果。
总的来说,佛法对孝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敬老尊贤、感恩父母的伦理观念。
孝顺不仅仅是道德的责任,也被视为个人修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尊敬父母,人们有望培养慈悲心、感恩心,提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佛说人生孝道的句子
佛说人生孝道的句子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很多关于人生的智慧和准则。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孝道,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美德。
以下是一些佛陀关于人生孝道的句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孝道。
1. 孝道是人生中最伟大的品德之一。
它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关怀和奉献,是我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重要途径。
2. 孝顺父母是佛法的根本教诲之一。
佛陀教导我们要尊重父母,帮助他们,照顾他们,并使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3. 孝道不仅限于言语和表面的行为,更关乎对父母内心的感恩和尊重。
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给予我们生命、教育和关爱。
4. 孝道也意味着尊敬和关心其他长辈、亲戚和社区中的长者。
我们应该对待他们时展现尊重、关爱和体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前辈和智慧的源泉。
5. 孝道与道德、品德和慈悲紧密相关。
佛陀教导我们要通过行善、帮助他人和关怀社会来践行孝道,以此来表达对父母和其他众生的深深爱意。
6.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更应该是我们内心的驱动力。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戴,并将这种爱心扩展至整个世界。
7. 孝道是培养我们的心灵和人性的重要过程。
通过孝道,我们不仅能够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能够逐渐修行智慧、慈悲和喜舍的美德。
8. 孝道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它要求我们牺牲自己的私利和欲望,以满足和帮助他人。
通过无私的奉献,我们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提升我们的心灵境界。
9. 孝道是一种持久而深情的感恩。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想起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用我们的言行来回报他们。
10. 孝道不仅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幸福有益,也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和谐有积极的影响。
当我们践行孝道时,我们将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力量。
在佛陀的教诲中,孝道被视为修行之根本,它把我们引导到一个善良、慈悲和充满智慧的道路上。
通过实践孝道,我们可以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体验到无私的奉献和真正的幸福。
愿我们都能铭记佛陀的教诲,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使世界更加和平和谐。
佛家孝顺父母的哲理
佛家孝顺父母的哲理
佛家孝顺父母的哲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尊重父母:佛家强调尊重父母,认为他们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包括生命和成长的机会。
2. 关爱父母:佛家认为关爱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
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倾听和理解:佛家认为倾听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
4. 传承美德:佛家认为传承美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敬老扶弱等,并将其发扬光大。
5. 修行自我:佛家认为修行自我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以更好地为父母和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佛家孝顺父母的哲理强调尊重、关爱、倾听和理解,以及传承美德和修行自我等方面。
这些理念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更加珍惜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爱。
佛学中孝道精神
佛教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与生态文明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一直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其冲突与融合的一个核心焦点就是佛教的出离观与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的对立激荡,佛教这个西来的文化被认为是对中国社会主流忠孝文化的否定与冲击,佛教“毁形弃亲”的出世行为也往往成为其遭受攻击与迫害的重要口实。
然而,随着对佛教经典和佛教故事的研读,人们会发现,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不仅不反对而且极力称扬忠孝文化精神,大乘佛教更以“行菩萨道”的理念,高举“大孝大爱”的文化精神,以一切众生乃至自然万物为生养父母,以救拔离苦得乐为行孝目的,以创造无量净土为终极目标,构建尽善尽美、无垢无尘的自在极乐世界。
孝道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一种人文精神,遍及人一生从个人到家庭、团体、社会的各个领域,孝是中华民族“为人”思想的根本。
《左传》言“孝,礼之始也”,《孝经》言“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的基本内容是赡养父母。
父母在世当善养,父母过世当定期祭祀,配之以享。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道被进一步视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齐家立国的基础,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其意义不仅在于确立个人的良好的道德修养,进而维持家庭与家族的和睦、稳固,更延伸、体现于社会风化、国家政治之中。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孝道精神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所倡导的孝道自然有所差别,但佛教的孝道精神同样以“孝养父母”为起点,将孝道与报恩思想相结合,进而从世间的孝道上升到出世间的孝道,以救度父母亲人离苦得乐为为目标。
佛陀的生平故事就充分体现了佛教这种孝道精神。
据《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记载,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临终前思念儿子,而佛陀当时正在灵鹫山说法,“天耳遥闻,迦维罗卫大城之中,父王悒迟,及诸王言。
即以天眼,遥见父王,病卧着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终,知父渴仰欲见诸子,”“于是世尊,即以神足,犹如雁王,踊身虚空,忽然而现在迦维罗卫。
”可见佛陀见父之急切心情。
净饭王去世后,佛陀“自欲担于父王之棺”,并“手执香炉,在丧前行,出诣葬所”,直至灵鹫山火化净饭王遗体。
印光法师谈孝
印光法师谈孝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
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
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
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
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
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
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
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
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
”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
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
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
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
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
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
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
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
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
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
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
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
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
事见宋《高僧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法中的“孝”
本月出版恰逢“重阳节”,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有关“敬老爱老尊老”的相关活动消息,让他们在“古稀”之年,仍能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社会广泛呼吁“关爱空巢老人”。
多年前,陈红、蔡国庆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整个中国,更是喊出了老年人的心声,也喊出我们年轻的人无奈与尴尬!
古话“百行孝为先”,每年举办一次国际长寿文化节,将“孝”推到巅峰时刻!“九九”一早,只见景区火红一片,大红拱门的标语是对全国老年人衷心的祝福。
住在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人们,一大早就穿着大红色的衣服齐聚华严广场,此时的华严广场正是礼炮齐鸣,欢歌笑语,“寿星”做在舞台前观看“老年风采表演”,满是沧桑的脸透着幸福的吉祥。
此时此景在释迦牟尼佛光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圣神庄严。
……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国当下提倡的美德。
提及“孝”的源头,却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言孝尤祥,曾云:“夫孝,德志本也,孝之所由也。
”又云:“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而孝是实践伦理不可缺的道德渊源,古代有所谓“求忠臣必于孝悌门者”,能够忠于职守,忠于社会国家民族者,首先必求其孝于父母,父母之恩是昊天罔极,对父母尚不能行孝,更谈不上对工作家庭负责,因此孝道伦常,实佛儒同源。
在佛教中,不但以孝为宗,且以孝为戒。
《梵网经》中记载:“戒
是万行,以孝为其肝心。
”昔日世尊亲自为净饭王抬棺送葬,做为报答父母劬劳养育之恩;更在涅槃之前,亲赴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并为目连尊者,设盂兰盆会,救拔其母脱离地狱之苦,而梦兰盆法会的缘起,是一则传唱千古的孝行典范。
目连尊者,在证得神通后,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运用天眼,观其母于饿鬼道中饥寒交迫、惊恐不安,目连尊者于是托得一钵饭菜,供养其母,就在食物即将入口时,随即变成熊熊烈火,根本无法下咽,而其母受尽七转八倒之苦,目连尊者见此情景非常难过,在无奈之余禀告佛陀,佛陀安慰之,曰:“你的母亲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能力救拔得了的,就是联合诸天鬼神大将也莫可奈何,只有仰仗十方众僧威德之力,才有可能得到解脱。
出家众僧在每年雨季的三个月,精进用功清净戒行,在七月十五日结夏圆满的这一天,可准备美味佳肴来供养众僧,藉由他们精进用功的功德,才有办法使现世父母乃至累劫父母、六亲眷属,得以出离三途之苦。
”目连就照著佛陀的吩咐去做,果然他的母亲就在僧自恣日那天,得以脱离一劫饿鬼的苦报。
于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佛教徒会举办斋僧活动,藉斋僧功德超荐累世的亲眷。
一般人认为出家就不再尽孝,但从以上两则公案中不难看出此种观点有些偏激。
佛教典籍中记载这这样一段文字:
“世间福惠,莫越如来。
相好端严,神通自在。
佛身尊贵因何得?根本曾行孝顺来。
须知孝道善无疆,三教之中广赞扬。
若向二亲能孝顺,便招千佛护行藏。
目连已救青提母,我佛肩儒净饭王。
万代史书歌舜王,千年人口赞王祥。
慈鸟返哺犹怀感,鸿雁才飞便著行。
郭巨愿埋亲子息,老莱欢著采衣裳。
最难诳惑谩衷恳,不易欺轻对上苍。
泣竹笋生名最重,卧冰鱼跃义难量。
若能自己除讥谤,免被他人却毁伤。
犬解报恩能碾草,马能知主解垂缰。
休贪贿货耽淫欲,莫恼慈亲纵酒狂。
男女病来声喘喘,父娘啼得泪汪汪。
两肩荷负非为重,千绕须弥未可偿。
勤奉昼昏知动静,专看颜色问安康。
吐甘咽苦三年内,在腹怀耽十月强。
试出去遥和梦逐,稍归来晚立门旁。
孝慈必感天宫福,五逆能招地狱殃。
勤苦却须知己分,资财深忌入私房。
须忧阴骘相摩折,莫信妻儿说短长。
自是情意无至孝,却怨庚甲有相妨。
四邻忿怒传扬出,五逆名声远近彰。
若是弟兄争在户,必招邻里暗迁墙。
至亲骨肉须同食,深分交碰尚并粮。
祗对语言宜款曲,领承教示要参详。
试乖斟酌亏恩义,稍错停腾失纪纲。
切要抚怜于所使,倍须安恤向孤孀。
姑姨舅氏孤孀子,收向家中赐宠光。
贫阙亲知垂济惠,崎岖道路置桥梁。
佛道若能依此教,号曰慈悲大道场。
晨昏早遣妻儿起,酒食先教父母尝。
共住不遥还有别,相看非久即无常。
生前直懒供茶水,没后虚劳酹酒浆。
志意顺从同信佛,美言参问胜烧香。
柔和谏要慈亲会,丑漏名须自己当。
正酷热天须扇枕,遇严凝月要温床。
残年改易如流速,甘旨供承似火忙。
若解在生和水乳,却胜亡后祭猪羊。
争无里巷明宣说,自有神祗暗记将。
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
如来演说五千卷,孔氏谭论十八章。
莫越言言宣孝顺,无非句句述温良。
孝心号曰真菩萨,孝行名为大道场。
孝行昏衢为日月,孝心苦海作梯航。
孝心永在清凉国,孝行常居悦乐乡。
孝行不殊三月鱼,孝心何异百花芳。
孝心广大如云布,孝行分明似日光。
孝行万斋咸可度,孝心千祸总能禳。
孝为一切财中宝,孝是千般善内王。
佛道孝为成佛本,事须行孝向耶娘。
见生称意免轮回,孝养能消一切灾。
能向老亲行孝足,便同终日把经开。
善言要使亲情喜,甘旨何须父母催。
要似世尊端正相,不过孝顺也唱将来。
全文大体表现三个层面的意思,但是最提倡的仍然是个“孝”字。
在这里我只想说一句话:人生有太多的来不及,生前对父母的关爱远胜过死后的烧香祭祀。
不要让你对自己的父母也说:“本来我想……,谁知你就走了……”遗憾悔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