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3-2103(2008)01-0072-05

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岳 勋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 要:南蛮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武官。它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在东晋南朝的政治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东晋向刘宋的过渡过程中南蛮校尉的职

能也有了很大变化,这深刻地反映了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变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门阀政治;皇权政治;政治作用中图分类号:D 691.4 文献标识码:A 南蛮校尉是两晋南朝时期专门管理荆楚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要的职官,它与宁蛮校尉、西戎校尉、南夷校尉、平越中郎将等同为两晋南朝时期整个民族压迫政策中的一环。虽然史学界在有关讨论南方少数民族管理机构的学术著作中对之多有提及,但是对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的关系及在东晋刘宋时期的不同的变化尚缺乏专论。作者不揣浅陋,试图以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为例,对它的职能的变化及其对当时政治生活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南蛮校尉的设置及其管辖范围

南蛮校尉(亦称护南蛮校尉),是晋武帝泰始九年(公元273年)[1]

始设置的专门管理荆雍一带蛮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四品武官,统兵,治于襄阳。东晋初废省,后又复置并移治江陵。刘宋沿置,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再罢省。齐、梁时南蛮校尉一职设省不定。此外,十六国之后赵、前燕、后燕也曾设有南蛮校尉一职。不过,本文主要以东晋、刘宋的情况,初步探讨有关这一职官的设置及对东晋刘宋政治生活的影响。

南蛮校尉的管辖范围有数次变迁。西晋时,南蛮校尉主要管辖荆、雍二州一带的蛮族。东晋初期,雍州已非晋所有,荆州北部也屡遭寇掠,荆州刺史的治所几经变迁最终移于江陵,南蛮校尉的治所也随之迁到江陵。晋安帝时又置宁蛮校尉于襄阳,隶于雍州刺史,以管理长江以北的蛮族。这样以来,南蛮校尉主要管理江南荆楚一带的蛮族(史称“荆雍

蛮”),其大体范围在今湖北西部、北部以及四川东部等地区。为了更好的认识南蛮校尉的职权,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这一时期的蛮族情况。蛮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种类繁多,言语

各异,遍布江淮之间。到西晋末,其“稍以繁昌,渐为寇暴”

[2](卷101P 2246)

。如惠帝时,荆州刺史、南蛮校

尉新野王歆“为政严刻,失蛮夷之心,”义阳蛮张昌

起兵反抗,从者甚众,“江河间一时飙起,树牙旗,鸣鼓角,以应昌。旬月之间,众至三万”

[3](卷100P 2613)

其后,他又分兵攻打豫州、弋阳、武昌、宛、襄阳等郡县,势力波及五州。各蛮族中势利最大的是荆雍蛮,

据说他们是盤瓠之后裔。在东晋刘宋时其主要分布在荆州竟陵、武陵、天门、宜都、巴东、建平等郡以及江北诸郡。可见,蛮族的分布地区占了荆州的大部分,而且又近邻军事重镇襄阳、江陵、武昌。而这些军事重镇又曾为荆州刺史的治所。作为管理荆州一带少数民族事务的南蛮校尉,必然会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关系,并在东晋刘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的关系

东晋刘宋时期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一直为同城而治。从西晋永嘉三年(309)至东晋太兴元年(318),先后治于襄阳、沔阳、武昌、江陵、夏口、上明等地,而自太元九年(384)始,迄于刘宋孝建元年(454)罢省为止,一直治于江陵。而且东晋故事,多以荆州刺史兼领南蛮校尉,因而,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史书皆说其隶于荆州刺史,这

72

第30卷第1期

V o l .30 N o .1

菏泽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2008年1月

J a n . 2008*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岳勋(1962-),男,山东济宁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DOI :10.16393/j .cn ki .37-1436/z .2008.01.011

是不正确的。南蛮校尉还是有较大的独立性的,并不完全隶属于荆州刺史,但同时又对荆州刺史有一定的依附性。

首先,我们看一看南蛮校尉自身的独立性。

南蛮校尉有自己独立的府僚机构,“府置佐史”,有长史、司马等佐僚,被称为“小府”。如陶侃曾任过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刘弘的南蛮长史,朱焘、杜曾、周超也曾任过南蛮司马一职。而且南蛮校尉及其司马、长史皆为朝廷命官,荆州刺史是不能擅杀的。这可从梁雍州刺史王奂擅杀宁蛮长史刘兴祖而获罪一事中得到佐证。史载“(永明)十一年,奂辄杀宁蛮长史刘兴祖。上(齐武帝)大怒,使御史中丞孔稚圭奏其事”,并“遣中书舍人吕文显,直閤将军曹道刚领齐仗五百人收奂”[4](卷49P849)。南蛮校尉也有自己的资费,每岁有钱、布、绵、绢、米等,而且还不少。据《南齐书》记载“南蛮资费岁钱三百万,布万匹,绵千斤,绢三百匹,米千斛”。[4](卷22P407)这与当时的小州刺史的资费相差无几。

南蛮校尉既管理少数民族的政务,也统帅军队,掌有南蛮兵籍[5](卷44P1349),若加上“使持节”“持节”等名号,其权力相对会更大些。其统民来说,其主要任务也多为“劝课农桑,宽刑省赋”[3](卷66P1765)。

从南蛮校尉的任命程序上看,其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由中央直接任命,如东晋刘宋时期常把南蛮校尉与荆州刺史放到一起,由朝廷出制任命,但是东晋时多由荆州刺史同时兼任,而刘宋时则多同时分任于两人。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不赘述了。另一种是由荆州刺史自辟推荐后,由中央再作形式上的正式任命,这主要在东晋。如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刘道规“辞南蛮于殷叔文”[5](卷51P1471),就是把南蛮校尉一职让殷叔文担任。另外,荆州刺史刘毅“请(郗僧施)为南蛮校尉”[3](卷67(P1805)皆属这类情况。而未经中央任命的,则属于暂时代理性质。如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刘弘“解南蛮以授前北军中侯蒋超”[3](卷66P1767),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庾翼“表司马朱焘为南蛮校尉”[3](卷73P1935)。荆州刺史、南蛮校尉刘道规“解南蛮校尉印,以授咨议参军刘遵”

[5](卷51P1473)。而蒋超、刘遵等人皆未得到中央任命,属于被荆州刺史私自授予,暂时代行南蛮校尉的职能的情况,因此在他们的本传中也就没有曾任南蛮校尉的记载。可见,南蛮校尉的任职必须要得到中央的最终任命,这与荆州刺史选任佐僚的情况是不同的。任南蛮校尉者也多为当时的名士,如殷叔文、郗僧施、到彦之、张畅、刘湛等。这样的人担任南蛮校尉,会有更大的独立性,甚至还能对荆州刺史的行动有一定的制约。这在刘宋时期表现的较为明显,我们将在后面着重论述。

其次,我们再看看南蛮校尉对荆州刺史的依附性。

东晋刘宋时期荆州刺史多为宗室、重臣担任,并且带有各种将军号,重号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右将军,杂号有宁远将军、安西将军、征西将军、西中郎将,且都督周围数州诸军事,无论资历、品秩、地位,都是四品南蛮校尉不能匹敌的。因此,南蛮校尉在职权及其选任上都往往要受到荆州刺史的制约。

首先,南蛮校尉的选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荆州刺史,这在东晋表现得较为明显。在东晋时期,南蛮校尉要由荆州刺史兼任要么就是首先由荆州刺史推荐,再由中央审批、任命。在这种情况下,南蛮校尉或迫于其权威或感其知遇之恩,很大程度上会依附于荆州刺史,在政治或军事斗争中为之出谋筹划,甚至直接参与叛乱。如东晋成帝时,外镇武昌的荆州刺史外戚庾亮与丞相王导有隙,南蛮校尉陶称就多次劝说庾亮“兴兵内向”,废黜王导。桓玄之乱时,当时的南蛮校尉羊僧寿就与荆州刺史桓石康一起进攻襄阳。同样,郗僧施也和刘毅一起反抗刘裕。而在刘宋时期,南蛮校尉的任命主要是由中央直接下达,这是因为:一出镇的宗王年龄多尚小,没有能力自己推荐;二这也是中央加强对荆州地方控制的需要。但是,由于南蛮校尉与出镇的宗王朝夕相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相互利用的亲密关系,成为出镇宗王的亲信,如刘义隆与到彦之。

其次,就南蛮校尉统兵来说,其虽也统兵,并掌有南蛮兵籍。但是,由于荆州刺史多加各种将军号且品秩很高,并都督周边诸州诸军事。因此南蛮校尉的军事活动要受到荆州刺史的制约。南蛮校尉也多以荆州刺史派遣的名义统兵征讨,如“(王)敦遣从母弟南蛮校尉魏乂率江夏太守……征讨谯王录”。[2](卷96P2094)咸康中,南蛮校尉王衍期就曾被荆州刺史庾翼派遣镇守江陵。另外,与宁蛮校尉不同,南蛮校尉不领郡县,其对地方民政管理是通过荆州刺史管辖的各级地方郡县长官来完成的。蛮族地区治理好坏,往往取决于该地区的行政长官的治绩。如元嘉十八年的蛮民暴乱,就是因为当时天门娄中令宗矫之“徭赋过重,蛮不堪命”[5](卷97P2396)而引发的。而地方长官又要向荆州刺史负责,受其管辖。

总之,南蛮校尉虽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依附于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通过与荆州刺

73

2008年 岳勋:东晋刘宋时期的南蛮校尉述略 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