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 对文化进行价值认定性定义的学者是:( A )A 马林诺夫斯基B 帕森斯C 福尔森D 泰勒2. 首次提出“文化科学”术语的学者是( A )A 列维•皮格亨B 克莱姆C泰勒D怀特3.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C )A文献法 B 比较法C调查法 D 实验法4. 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著作是(《原始文化》)泰勒所著5. 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的著名学者是(爱德华•泰勒)6. 文化的概念答: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7. 文化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答::文化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点:○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科学的建设;○2文化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3文化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文化建设的信心,决心;○4文化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文化价值观宽容各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存在;○5文化学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应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保护好文化遗产。
第二章1. 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有:A,B,C,DA 爱德华•泰勒(英国)B亨利•摩尔根(美国)C阿道夫•巴斯蒂安(德国)D詹姆斯•弗雷泽(英国)E麦克伦南•巴霍芬(应该是J•J•巴霍芬)2.从近代科学意义上研究文化而形成的第一个文化学研究学派是: AA 古典进化学派B 传播学派C法国社会学派D 英国功能学派3. 德奥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BA 格雷布纳B 施密特C威廉•里弗斯D佩里4.传播学派有哪两位理论先驱?答: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费里希•拉策尔,另一位是莱奥•费洛贝纽斯5.传播学派按其影响范围可分为哪两个重要的流派?答:德奥传播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学理论复习资料第七章⽂学接受第⼀节⽂学接受的构成⼀、读者的作⽤和地位与其说读者是某种“⼈”,⽏宁说读者与“作者”⼀样乃是⼈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投⼊对⽂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孟⼦:以意逆志亚⾥⼠多德:“净化”观念慷慨者逆声⽽击节,酝藉者见密⽽⾼蹈,浮慧者观绮⽽躍⼼,爱奇者闻诡⽽惊听。
刘勰:《⽂⼼雕龙?知⾳》然则我⾃做我之《⾦瓶梅》,我何暇与⼈批《⾦瓶梅》?全以我此⽇⽂⼼,逆取他当⽇的妙笔,则胜如读⼀部《史记》。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学作品⾸先是为接受者⽽写的。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端,⼀连串的反应,它本⾝还是形成历史的⼜⼀种⼒量。
读者的作⽤⽂学活动的主体*⽂学活动是⼀种开放性的精神⽣产活动,它存在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作家和读者构成⽂学活动的主体。
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主体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整体性的⼈,必然要受到⽂学活动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和决定。
*不同读者对同⼀⽂本的阅读,同⼀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不同⼼境下对同⼀⽂本的阅读,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读者的主体性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由读者的主体性对应的客体审美活动的⽅式审美活动的运思路线、顺序审美创造的思维⽅式⽂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者⽂学接受中的读者与作品⼆、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未经读者阅读的⽂学作品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激活,成为活的⽂学作品。
⽂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得以实现。
第⼆节⽂学接受的过程阅读前的素养储备⽂本阅读与审美感受艺术鉴赏与审美评价⼀、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接受能⼒⽣活体验⽂学艺术修养接受动机,指在⽂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接受活动的⼼理内驱⼒。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复习思考题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四版复习思考题1、木脂素是苯丙素衍生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多为()[单选题] *A二聚体(正确答案)B三聚体C四聚体D五聚体2、游离生物碱和生物碱盐都易溶解的溶剂是()[单选题] *A三氯甲烷B正丁醇C乙醇(正确答案)D水3、具有升华性的生物碱是()[单选题] *A烟碱B咖啡因(正确答案)C槟榔碱D苦参碱4、下列哪个中药中含有机酸()[单选题] *A金银花(正确答案)B大黄C黄芩D乌头5、中药补骨脂中的补骨脂内脂具有()[单选题] *A抗菌作用B光敏作用(正确答案)C解痉利胆作用D抗维生素样作用6、香豆素母核为()[单选题] *A苯骈-A-吡喃酮(正确答案)B对羟基桂皮酸C反式邻羟基桂皮酸D顺式邻羟基桂皮酸7、有机溶剂提取液的浓缩采用的装置是()[单选题] * A分馏装置B回流装置C蒸馏装置(正确答案)D索氏提取器8、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单选题] *A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确答案)B石油醚、丙酮、乙酸乙酯C石油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D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9、萃取时易发生乳化现象的是()[单选题] *A简单萃取法(正确答案)B逆流连续萃取法C二者均是D二者均不是10、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中药成分时,宜采用(多选)()* 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11、E何首乌(正确答案)下列不含蒽醌类成分的中药是()*A丹参(正确答案)B决明子C芦荟D紫草(正确答案)12、酸碱沉淀法中的酸提碱沉法主要适用于()[单选题] *A黄酮类B香豆素类C醌类D生物碱类(正确答案)13、下列含香豆素类成分的中药是(多选)()*A秦皮(正确答案)B甘草C补骨脂(正确答案)D五味子14、苯丙素类的基本母核是具有一个或数个()单元的天然化合物()[单选题] *AC6-C3基团(正确答案)BC6-C6基团CC5-C3基团DC8-C8基团15、可沉淀具有羧基或邻二酚羟基成分的沉淀法是()[单选题] *A溶剂沉淀法B醋酸铅沉淀法(正确答案)C酸碱沉淀法D水提醇沉法16、在溶剂沉淀法中,主要是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一改变混合溶剂的什么实现的()[单选题] *ApH值B溶解度C极性(正确答案)D体积17、具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作用的是()[单选题] *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莪术醇D桂皮醛(正确答案)18、溶解范围广,提取较全面的是()[单选题] * A三氯甲烷B正丁醇C乙醇(正确答案)D水19、中药紫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于()[单选题] * A苯醌类B萘醌类(正确答案)C蒽醌类D菲醌类20、具有挥发性的生物碱是()[单选题] *A吗啡碱B麻黄碱(正确答案)C苦参碱D小檗碱21、E连续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下列方法中能始终保持良好浓度差的是()*A浸渍法B渗漉法(正确答案)C煎煮法D回流提取法22、挥发油可析出结晶的温度是()[单选题] *A0~-20℃(正确答案)B0~10℃C0~20℃D0~15℃23、E与水任意比例相溶(正确答案)不耐热成分不宜采用的提取方法是()*A浸渍法B渗漉法C煮法(正确答案)D回流提取法(正确答案)24、以下哪种方法是利用混合中各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或在冷热情况下溶解度显著差异的原理而达到分离的()[单选题] *A沉淀法B分馏法C结晶法(正确答案)D升华法25、E易酶解苷类成分关于亲水性有机溶剂,说法正确的有()*A极性大(正确答案)B极性小C水不相溶D与水部分相溶26、关于前胡,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是伞形科前胡属植物(正确答案)B药理药效作用主要有祛痰、镇咳、平喘、抗炎、解痉、镇静等(正确答案) C可与皂荚、藜芦等药物一起放在药中煎煮D不溶乙醚等有机溶剂27、与明胶反应生成沉淀的成分是()[单选题] *A强心苷B皂苷C有机酸D鞣质(正确答案)28、萜类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单选题] * A氮原子数不同B碳原子数不同(正确答案)C碳环数不同D硫原子数不同29、具有挥发性的生物碱是()[单选题] *A苦参碱B莨菪碱C麻黄碱(正确答案)D小檗碱30、厚朴酚的结构类型为()[单选题] *A简单木脂素B单环氧木脂素C木脂内酯D新木脂素(正确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出入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A.查B.验C.测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l2世纪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l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考研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导论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W·H·霍尔姆斯于1901年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术语,其英文是Culture Anthropology。
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就是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及其习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遗传传递的行为方式。
”二、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西方学术界往往把亚里士多德作为“人类学”这个词的创立者),其希腊词源是Anthropos(人)+Logic(研究),即人的研究之意。
但是,亚里士多德当时并未将其作为人的研究的概念。
按照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的看法,真正与人的生物特性研究有关的是1501年,当时德国学者M·亨特在其著作《人是万物之灵》中使用了这个词。
1655年,在一本未署名的著作《抽象人类学》中,才出现该词的英文形式,该书还对人的研究首次作了科学的区分:“人类学或人类本性史,迄今为止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心理学,即关于理性灵魂的本性的讨论;第二类为解剖学,即通过解剖揭示人体的结构或者构造。
”大体上讲,第一类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第二类为后来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三、文化人类学多种名称的由来(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民族学”这一术语常常被看作是“人类学”的同义词,它最早出现在1607年。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来使用,则是1830年法国著名科学家让·雅克·昂佩勒,他将民族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门学科。
1839年,法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将这个词用作巴黎民族学会的称号,该学会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民族学会,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欧洲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起源与关系。
到19世纪中期以后,民族学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即“只对人类文化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类进行比较研究。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
⽂化⼈类学复习资料⽂化⼈类学复习概念:⽂化普同论:所谓普同性是指地球上全⼈类的⼀致性与共同性。
各个地理区域的⼈民,⽆论肤⾊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物种,因此⼈⼈都是平等的同类。
进⼀步说,⼈类在⽣物的、⼼理的、社会的和⽂化上的共同性特征就是⼈类学关注的普同性内涵。
整体论:⼜称整体论,是指在⼈类学科的研究进程中,历代⼈类学家以不同理论为出发点,积累关于⼈类整体性认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
当代⼈类学家⾄今仍需要不断把⼈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个动态的整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是性的双重观察,做⽣物性与⽂化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认识⽥野⼯作中的较⼩的区域社会与更⼤的⼈类社会的总体。
⽂化相对论:也称⽂化相对主义。
该理论主张每⼀种⽂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且⼀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赞成或接受某⼀⼈群的所思所为,⽽是指将⽂化⾏为放⼊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认同参与观察:是指⼈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常和⾮⽇常的活动,以获取第⼀⼿资料的⽅法。
参与观察者以当事⼈的⾓度观察并理解诸⽂化事项及其⾏动的意义,梳理其整个的⽂化脉络,并加以诠释。
结构性和⾮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指没有提纲的访谈,主要由被访谈对象⾃由阐述。
结构性访谈指⼈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化震撼:⼈类学家在⼀个异⽂化的环境下做调查时,除了⽣存和⽣活⽅⾯的困难之外,其⾝体、⼼理和情绪上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
⼈类学把这种为了适应不同的⽂化⽽导致的精神压⼒称为⽂化震撼。
民族志乱伦禁忌:限制⾎缘亲属之间不能发⽣性关系的禁忌。
内婚制和外婚制交表婚:即⼀个男⼦可以娶舅⽗之⼥或娶姑母之⼥为妻。
平表婚:是指⼀个男⼦与⽗亲兄弟的⼥⼉或者母亲姐妹的⼥⼉结婚。
核⼼家庭:也称⼩家庭,是由夫妻和其未婚⼦⼥组成的家庭。
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关系,具有性的、经济的、⽣育的、教育的和情感的等基本家庭功能。
外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外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L “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
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
主要市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2. “理念论”:古希腊碎学家柏拉图的著名学说,是哲学世界的基础。
所谓“理念"是不依存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现象世界的后而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一个比R常经验到的世界更高级的世界。
理念世界是原型,现实世界是只不过是对它的模仿。
世界有三种存在方式:理念、形式和感觉。
3. “模仿的模仿”: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大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木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
4.“骑士精神”:骑士制度是中世纪西欧造就出的一种特殊现象,骑士既是封臣又是战士,同时还是虔诚的基督教徙,由骑士制度造就了“骑士精神”,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等为特征。
骑士精神对西方现代的绅士风度和优雅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5.“唯理论.这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观点,笛卡尔认为一切都要用理性去判断,理性不能解决的问题宁可存疑也不能凭信仰来代替。
它的意义在于动摇了中世界碎学的思辨方法和对教会的信仰权威。
6.“我思故我在”:这是17世纪法国碎学家笛卡尔的观点,主张从怀疑一切岀发,认为唯一不能被怀疑的是正在怀疑的这件事木身,即作为一个思想主体的“我”存在这个事实是不可怀疑的,从而为正在思考和正在怀疑的主体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是为其哲学的第一原理, 构成其整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根基,开创了近代哲学的唯理论思潮。
7.“上帝死了”:这是19世纪德国碎学家尼采提出的命题,是尼采对基督教传统道德最严厉的批判。
物质文化史复习资料
导言物质文化的内涵及研究对象1、文化是什么?2、《汉语大词典》解释“文化”(文化的定义)①、文治教化②、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③、考古学用语。
④、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广义文化与物质文化广义文化定义: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一般而言,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文化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
三是行为文化层。
四是心态文化层。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共业”包含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4、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和阐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为了生存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及其所获得的一切物质成果,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也就是说要研究和阐述古代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过程。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1、文化比文明出现的时间早2、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文字、金属冶炼、国家的产生三、本课程研究的时间和地域范围时间:人类起源至清朝灭亡四、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内容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状况内容二、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工艺产品。
内容三: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内容四:物质生活方式变化:衣食住行。
五、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特点特点一:历史悠久,延续时间长。
特点二: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物质成果多。
特点三:各类物质文化发展不平衡六、物质文化史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1、物质文化史与历史学2、物质文化史与考古学3、物质文化史与社会史、经济史及科技史1、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特点是什么?(一4+四+五)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对中国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物质文化第一节石器时代与文明起源一、人类起源问题1、神话传说中的人类起源2、人猿同祖理论二、旧石器时代与打制石器1、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2、打制石器:分类一:砍斫石器。
文史类专业课复习资料-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化学原理
文化学原理
文化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试图理解文化的本质、演变和影响。
在文化学原理中,研究者关注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语言、科技、制度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文化学原理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和个人认知的。
文化学原理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文化的多元性。
不同的地区和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信仰和传统。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不同社会和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学原理通过比较研究,试图了解和解释这种多元性的原因和影响。
文化学原理还研究文化的演变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不断发展和改变,新的观念和实践出现,旧的信仰和习俗被废弃。
文化学原理通过研究文化的历史轨迹和社会变革,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的。
此外,文化学原理还关注文化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关系。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文化学原理通过研究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艺术和哲学,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塑造个人和社会意识的。
总之,文化学原理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文化的多元性、演变和影响。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视角和方法论,用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中的文化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概念1 、“文化”在传统汉语系统中的界定“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2、“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古语“文化”:反映一种过程;现代“文化”:反映一种现象,如文化的发展3、“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界定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 泰勒(E. B.Tylor1832-1917):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1871年,《原始文化》)4、当前对“文化”的理解传统上的中文“文化”注重指精神领域,但是也是可以包含物质领域的,而传统的西文culture特指精神领域。
现在的“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法律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物质与精神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
综上所述: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复习
六、梳理内容,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1.第1段从总结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谈利用 “过去”的重要。 2.第2段从时间的维度看“过去”,分析 了它“形成”的过程。 3.第3段提出了传统与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 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1.第4段,界定“传统文化”的概念。 (1)从“传统”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 (2)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去界定,与当代文化 和外来文化相对应。 (3)内容上分析。 (4)包含成分(内涵和外延),举例说明。 2.第5、6段,分析传统文化的特性:时代性和 民族性。 3.第7段,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 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 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 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 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 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 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例如: A.特殊的命题:冰是冷的。 推断出普遍的命题:所有冰都是冷的。或: 在太阳 下没有冰。 B.特殊的命题:在击打球杆的时候弹子球移动。 推断出普遍的命题:对于所有动作,都有相同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 证方法。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 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结论就是论点。 理论演绎法的一般形式如下: 大前提:有M理论在某一范围内是正确的;在此范围内规律P 普遍适用。 小前提:假定事物S的行为受M理论的支配; 结论:则S的行为规律为P。 比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人 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 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 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 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 是泰山还要重的。”这段话中就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演绎论证。“为 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论据,是“大 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断,是 “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则是结论,也是论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文化: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享成果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也包括物质对象。
符号: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所谓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重要的符号系统。
物质文化: 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被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社会心理文化: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传于后世。
文化整合:许多文化要素之间看上去相互具有某种一致性,当各个文化特征相互之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时,我们说这个文化体现了很高程度的文化整合。
自然环境: 又称地理环境,指被人来改造、利用,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即“人化的自然”。
社会经济环境: 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以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等。
社会制度环境:指人类创造出来为其文化活动提供协作、秩序、目标的组织条件,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
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宗法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在西周建立以后,确立起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第一,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封邦建国制;第三,宗庙祭祀制度。
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比较文化学期末考试卷A
比较文化学期末考试卷A
文化学期末考试卷A答案:
1. 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和行为
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遗产。
2. 文化的组成:文化由语言、宗教、食物、服饰、建筑等多个元素
组成。
3. 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可以通过口头传统、书面传统、媒体传统、技术传统等多种方式实现。
4. 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促
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融合。
5. 文化冲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需要通过尊重、包容和对话来解决。
6.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人们形成独特身份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7. 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指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文化形式和
表达方式,这种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8. 文化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个体需要进行文化适应,学会尊
重并融入当地文化,做到和谐共处。
9.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代代相传,保留和弘
扬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10.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可以促进文
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以上是文化学期末考试卷A的答案,希望考生们能够顺利完成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西方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答: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把希腊人口头流传的诗歌整理编纂而成,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构成。
史诗用古希腊语的爱奥尼亚方言写成。
荷马史诗以迈锡尼时代晚期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其情节始终贯穿人和神两条线索。
反映了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还可看迈锡尼时代的痕迹,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
反映了希腊宗教正向人格神崇拜过渡。
它为奥林帕斯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于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2、《上帝之城》答:是罗马帝国晚期著名的神学家和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
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攻破,人们把灾难归咎于基督教,奥古斯丁写了此书对罗马帝国衰亡作解答。
本书共二十二章,第一部分主要驳斥对基督教不实的攻击,第二部分说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进展和结局。
奥古斯丁指出,罗马的衰退归咎于道德的衰败,而基督教则有助于道德的提升;基督教徒归属于上帝城;地上城与上帝城根本差别于,前者人民的共通点是爱自己,后者则是结合于上帝的爱和彼此的爱。
从而构成了基督教的历史观。
3、启蒙运动答:发生于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其爆发中心为法国,代表领袖是伏尔泰。
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和博爱,进一步论证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这场运动矛头直指封建制度以及天主教会,促进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同时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作用。
4、凯恩斯主义答: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理论,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时由社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需求不足造成的,要消除经济危机就应该相应采取国家干预经济、赤字预算、增加投资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4、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三、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学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二、文化构成的形态(一)物质文化(二)行为文化(三)制度文化(四)精神文化1、宗教信仰层面的文化2、娱乐层面的文化3、文学与艺术层面的文化4、语言层面的文化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在时间上早于文明,文明基于野蛮而言在空间上,文化是相对的,文明无边界在形态上,文化偏重于精神与规范文明偏重于物质与技术在内涵上,文化不存在优劣,文明可评判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文化学发展简史一、人类学的兴起1、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2、人类学是关于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生物特征和人类文化特征两个方面,发展出了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志、应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3、体质人类学也称自然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4、考古人类学,是一种根据实物史料研究古代人类与文明的科学5、民族志又称人种志,主要任务是描述与记录各具体民族的文化,它是人类学中专门属于文化记述的一个学科6、应用人类学又称“实践的人类学”,是把人类学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观念与知识应用于改善和增进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门实用科学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1、文化人类学以与人相关的所有对象和人类创造的文化为其研究对象2、文化人类学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3、1901年,美国把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学称为“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才出人类学中分离出来,并与体质人类学并称为人类学的两个支柱4、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人类群体文化行为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描述不同文化的特征和稳定、变化、发展的不同过程5、怀特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第二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形成时间: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理论先驱:达尔文和赫胥黎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泰勒(《原始文化》)和美国的摩尔根(《古代社会》)其他人物:(德)阿道夫·巴斯蒂安,(英)詹姆斯·弗雷泽,(瑞)巴霍芬研究兴趣:①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万物有灵论”进化学派宗教起源论核心②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二、传播学派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理论先驱: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拉策尔和弗洛贝纽斯,代表人物:创始人格雷布纳尔(德)、施密特(德)、威廉·里弗斯(英)其他人物:史密斯(英)、佩里(英)(泛埃及论《太阳之子》)三、历史学派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盛行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间创始人:弗朗兹·博厄斯(美)。
代表作有《移民子孙的变迁》《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种族,语言和文化》。
代表人物:博厄斯、威勒斯、克罗伊、洛伊四、法国社会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形成时间:形成于19世纪末创始人: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
杜尔干的贡献:①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②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
代表人物:杜尔干,马歇尔·莫斯(《论馈赠》),罗伯特·赫尔兹(《原始思维》)社会学派是功能学派和结构派先驱五、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别发表了《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其著作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标志代表人物:普里查德、福蒂斯、格拉克曼、弗斯观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特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功能功能学派非常重视文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重视部分对整体、整体对部分所起的影响六、文化心理学派(民族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形成时间: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菊花与刀》)、米德、拉尔夫·林顿和克拉克洪。
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七、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怀特(《文化的进化》)、斯图尔特(《文化变迁论》、《盆地高原土著的社会政治群体》)、赛维斯,萨林斯—特殊进化论怀特的研究:①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②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③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④文化决定发明和革新八、结构主义学派形成时间: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代表人物:施特劳斯—结构主义之父(《结构人类学》,《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种族的历史》,《野性思维》,《神话学》)尼达姆、范·巴尔,利奇中心课题:从混乱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中找出其结构关系。
思想来源:①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②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③现代文化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一、文化累积1、文化累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
2、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3、文化累积过程:人类文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文化扬弃的过程。
二、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文化创新意味着新的文化特质以及文化丛的产生,增加和扩大,意味着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局部的或根本的改变2、文化创新的条件:①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
②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③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3、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①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
②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4、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文化发明。
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和发展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新的物质文化产品或新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相应地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②文化发现。
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和了解到一种虽然在自然或社会中已经存在,但过去不曾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的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田野调查法一、田野调查法的起源1、田调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文化学研究获得科学的第一手资料的必然途径2、最早运用者是美国的摩尔根,使该方法最终成型的人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第二节文献法一、我国历史文献的分类(一)史书类(二)档案文件类(三)史部以外之群籍(四)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第三节比较法第四节其它方法一、口述史口述史是基于历史重建为目的,对过去事件亲历者的采访,是文化史研究者与受访者合作的产物,更强调访谈对象的平民性和边缘性二、影像技术法三、问卷法四、座谈会第八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第一节文化的时间一、文化的时间观1、以7天为一个周期的“周”源自巴比伦人,继而影响到了犹太人的“星期”观念2、现代世界的时间生活和时间制度,往往是多元并存的,不同文化时间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发挥着各自的文化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的情形。
二、文化层1、“文化圈”和“文化层”是德奥文化传播学派提出的两个关键概念,也是该学派的理论支撑2、“文化圈”主要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概念,即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文化元素的地域范围。
3、“文化层”即当两个以上的文化圈层叠时,便出现具有时间先后的“文化层”。
文化层是文化元素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历史累积的结果,展示的是相似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层层叠加的过程。
第二节文化的空间一、文化生态1、文化生态学主要侧重研究社会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
人类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2、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理论主要有三类:(1)“环境决定论”(2)“环境可能论”(3)试图调和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二元对立关系论3、20世纪30年代,文化生态学应运而生。
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特,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为该分支学科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4、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范围:第一,生产技术或工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生产技术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行为方式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
5、文化学家依照环境作用结果对文化的分类:海岸文化,高地文化,纬度文化,流域文化(巴比伦—两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中华—黄河长江流域)二、文化圈与文化区(一)文化圈1、弗罗贝纽斯是拉策尔的弟子,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圈”概念2、施密特完善了对文化圈理论的研究(二)文化区1、“文化区”是美国历史学派的重要理论和基本方法,侧重于对文化地理空间的描述与划分2、博厄斯派的研究重心不再是对人类文化传播的路线与时间顺序进行宏观的、谱系式的综述与概括,而是从本土个案与实证经验出发,强调文化特质上的相似性,基本不涉及传播的行进路线与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