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自主学习与梳理】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原因:①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
②现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的教训③制度借鉴: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④经验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⑤理论指导: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
2.特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3.措施①国内:(1)干预措施A、加大政府公共事业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C、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2)影响:A、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涨”现象【附】应对“滞涨”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②国际协调:(1)协调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作用:通过大国的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条件:①理论因素: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②实际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发展;③国家因素:国家经济的大力扶持。
2、成果: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③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④各种新材料的出现⑤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3、影响: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①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从事服务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
教育兴国理念
•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 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年,是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 30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 素质显著提高的30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30年, 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 惠及处境不利地区群体的30年。30年的教 育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 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美丽的校园环境
教学设施:从粉笔加黑板到现代多媒体 •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
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 就算在10年前,依然还有老师用粉笔 在黑板上书写,整块黑板写满了就用 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 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一层白白的粉笔 灰再正常不过了。那时的老师天天与 粉笔灰打交道,估计谁也没有想到, 有一天粉笔和黑板会被幻灯片、投影 仪、多媒体所取代。
第二阶段
• 这一时期,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经济建设尽快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 动者素质轨道上来,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教 育管理权责,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求, 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新 体制。世纪之交,我国义务教育和高等教 育成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事业呈现 出兴旺发达的势头。
• 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实行了人员流动、岗位 责任制和内部工资改革。
• 1983年,国家教育部同意上海交通大学扩大管理 权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由于这 些决定所“放”之权有不少过去并不是掌握在省 级政府手里,而是捏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手里, 所以这种“放权”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要 回来,把本应属于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从国家要回 来;二是放下去,把要回来的权限中属于高校应有 的自主权部分还给高校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课标分析【课标内容】内容标准的规定: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第一部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需要达到“了解”的程度,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的背景、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要求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统治手段和方法的变化并未解决其固有的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大部分。
【本课的地位】本课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本单元意在闸述20 世纪下半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与大趋势,共有四课内容,分别是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四课内容整体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三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呈并列关系,共同起到了时间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处理】本课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四个子目,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概况,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的新变化,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其中第一子目和第四子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详细展开讲述。
三、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特点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已经初步具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认识,可以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四个子目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概念,如国家垄断资本主、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学生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纲要下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新变化。
(二)教学难点
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现象。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二、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三、社会——社会结构、福利制度、社会运动
变:统治方式和手段不变: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美国邮票《世纪之庆》引入新课
集中精力,准备上
课。
趣味引入,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一、经济之变1.为什么变?——背景
用三张邮票分别代表股市崩盘、罗斯福新政和二战
是引起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改革的重
要推动力。
2.怎么变?
1.回顾20世纪上
半叶相关知识点。
联系课内外知
识,提高学生根
据图片史料提
取材料信息,概
括及分析问题
能力。
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为何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旳战略把教 育摆在优先发展旳战略地位?
现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为 主要标志旳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旳 高潮。“知识经济”已进入人类文明发 展旳历史进程,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 旳决定性原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 实力强弱旳主要标志。人才是科技进步 和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旳资源,国民素 质旳提升和人才旳培养,基础在教育。 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
沙县五中天文观察台
学生老 师在校 内旳天 文台观 察天象
北京大学
我旳学校:泉州师范学院
对比教室
想一想:经过对比这两组图片,我 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 第一组图:
• 第二组图:
1条件很落后, 落后地域旳孩 子们对知识强 烈渴望和期待。
1我过教育迅 速发展,当代 教学条件旳优 越。
视频播放 → ㈡、义务
孟母三迁旳故事
•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坟
墓附近,他做游戏就做埋
死人;孟母便将家搬到集
市附近,孟子做游戏又学
商贩旳叫卖;孟母又将家
搬到学校近旁,孟子做游
戏,便学起揖让进退旳礼
仪来了。孟母以为,这是
教育孩子旳好地方,于是
便定居下来。后来,孟子
果然成了战国时期著名旳
思想家
思索:经过孟母三
迁旳故事你得到了什 么启发?
我们上学是家长和 学校旳事,家长和学 校让上学就上,不让 上学就不上。
不对,上学是我 们自己旳事,既是 我们对国家和社会 旳义务,也是我们 接受教育旳权利, 必须依法执行。不 能让上学就上,不 让上学就不上。
2、党和国家制定旳教育目旳?
• 教育目旳:培养德、智、体、美全方 面旳发展旳社会主义接班人
硕士
博士(三年)
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学计划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教学计划的角度探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1.1 时代的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2 适应学生需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计划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灵活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3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可以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开设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改革2.1 引入新的学科与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学科和知识不断涌现,教学计划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变化。
例如,引入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社会实践等新的学科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代发展的新动态。
2.2 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估机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计划应该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探究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课程改革还需要配套改进评估机制,从传统的考试评估转变为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三、教学创新的实施与策略3.1 积极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创新需要有创新的教师作为支撑。
学校应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开展研究交流等方式,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学创新,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3.2 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教学创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参与自主学习。
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
3.3 加强家校合作教学创新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加强家校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全球化、技术发展、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教育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改进课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往的教育中,课程往往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学生在不同的科目中独立学习,很少有交叉的联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例如将科学和数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跨学科教学的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综合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趋势在当代社会中,创新思维能力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他们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和创造能力。
这种趋势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的趋势当今社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
教育机构逐渐引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老师们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电子教材来辅助教学,并通过电子邮件和在线协作工具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技术与信息化教育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教育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模式普遍以群体为中心,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推行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课程,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个性化教育的趋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总结起来,当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跨学科融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技术与信息化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
初中历史_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中涉及较少,是按照课程改革目标中加强课程内容与我国国情和学生实际相联系的要求新编入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事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册新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和作用。
本课分两个子目:第一个子目介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成就,第二个子目着重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
两个子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义务教育既为高等教育输送大批生力军,又是“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
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作用,还是体现学科综合的重要一课。
由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难点是:“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课前了解《义务教育法》的相关内容和意义,通过多媒体展示音像资料“科教兴国”的内容及其重要作用,利用课本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及教师、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变化情况,深入理解和领会本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情况与经验。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和调查本市教育现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八年的义务教育而且正在继续接受,对九年义务教育有切身的体验。
2.班级整体状况。
八年级各班经过一学年有意识地训练,搜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习惯,学生们正处于少年时期,有表现欲和竞争意识,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
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
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心,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诸多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成了广大教师和学校关心的问题,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的新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生活德育一、中小学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纲要》对课改总体目标的界定,昭示了课改不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源动力是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
它不仅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对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搞好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更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大环境。
但是,当前德育存在实效性低下等诸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一)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
在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德育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改变了学校中德育的“大一统”局面,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校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用“笨”、“傻”等词语挖苦学生;将学生分成优秀生和差生,将优生进行重点保护,而将那些升学无望的差生分在一起,让他们“自生自灭”;在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上,学习好的学生是焦点,是教师的宠儿,而学习差的学生,老师连作业也不屑批改。
教师继承的这种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是德育教育创新必然反思的又一问题。
(三)对德育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误解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践方面,我们往往强调以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特征的知性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情意或态度方面,只重视道德认知这一理性因素,实际上,任何纯粹记忆性的学习都是无益于事的。
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革开放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展开的。
第四单元 二、非选择题 6.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历史不同的阶段
有不同的内容。下列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
代末的我国农村变革。请认真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回答问 题: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业
方法
农业
国防
科学技术
思想方法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管理
岳 麓 版 历 史
活动方式
二、1.大锅饭 各农户 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负营亏 生产责任制 3.生活水平
土地公有制 生产 1984 经 调整
分户自主经营
包产到户
2.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产业结构 农村经济
现代化建设
第四单元 三、1.农村改革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增强企业活力 3.中共中央关于经 十四大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国以来,我国 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 在建国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 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 的平均主义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本质:改革的本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岳 麓 版 历 史
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四单元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进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 (2)1993 年 , 全 国 人 大 将 《 宪 法 》 第 15 条 修 改 为 “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 我国宪法。 (3)1997 年 , 中 共 “ 十 五 大 ” 报 告 指 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到________,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以________为主体、________共同发展的经济格 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介绍每次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51年至1952年间。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使全国各地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
改革的重点在于推动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61年至1965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迎接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重点是加强劳动教育和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
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文化和技术的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85年至1993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的重点在于调整课程结构,减轻课业负担,推动素质教育。
此外,改革还加强了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1999年至2001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改革还强调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04年至2008年间。
这次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改革还注重了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0年至2013年间。
这次改革的背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
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革还加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生在2014年至2017年间。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初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教育重建上。
1949年,中央教育部正式成立,开始调查全国教育资源的分布和状况。
1950年底,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基础教育规划纲要(修订草案)》。
这个规划纲要是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奠基性文件,主要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2. 1953年至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确立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同时注重发展合作、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952年到1953年,中央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会议,明确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
3. 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全面改革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在大跃进政策的背景下进行的。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内容和教材改革成为主要议题,在实施中农学习社训(农村教育合作社)和大规模农村学校建设,以满足农村基础教育需要。
此外,也注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培养农村干部教师。
4. 1962年至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完善和实施在这个时期,中国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重点在于加强科学教育,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
1962年,中央教育部发布了《中等教育改革纲要》和《普通高级中学总目程序》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5. 1978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时期的课程变革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决定全面深化中等教育改革的决议》和《普通高中培养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6. 1993年至1999年:加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主要围绕素质教育展开。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振兴中等教育的决定》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外语教学大纲》等文件,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3.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要求独立完成,认真检查,周六前提交。
4.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历史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后撰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500字,下周二上课时分享。
1.教师通过展示一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并强调本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5.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时事,关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动态,每周选取一个相关新闻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以简报形式提交,每月进行一次班级交流。
6.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形成小组研究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下周五上课时汇报。
4.阐述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进行讨论。
2.各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国新变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3.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
4.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4.强化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师应注重史料的运用,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实证意识。
人教版历史社会八年级下册《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随堂练习附答案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班级:姓名:●作业导航1.知道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
2.能认识教育的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1.为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国家颁布实施的法律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2.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是()A.毛泽东B.邓小平C.周恩来D.江泽民3.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A.1986年B.1990年C.2000年D.2001年4.党和政府为了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增加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②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③提高各项教育收费标准,以筹集更多的资金④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⑤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进入经营基础教育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④5.到2000年,我国小学、初中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A.世界人口大国的前列B.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C.世界各国的前列D.发展中国家的前列6.下列被党和政府确定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基工程的是()A.希望工程B.春蕾计划C.九年义务教育D.211工程7.下列内容中,属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的是()①学校数量大大增加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③学校布局结构日趋合理④办学效益日益提高⑤办学条件不断改善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二、综合题8.列举我国高等学校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重要方面军的有关史实。
9.列举邓小平提出的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方针的内容。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分地区实施的目标和要求;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
从此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最好的历史时期。
到2000年底,我国基本实现了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
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要议题。
然而,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讨论课程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我们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中引入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此外,还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步伐。
学生需要学习与未来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解决方案:更新课程内容,将新兴的学科和技术纳入到课程中。
例如,加强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引入创新创业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
在课程改革中,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解决方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作品展示、实践项目等多种评价方式。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能够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如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沟通能力等。
四、教师的培训与发展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备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但目前还存在教师培训与发展的问题。
许多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方案: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提供与课程改革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资源。
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
五、家长的参与与支持课程改革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但目前还存在家长对课程改革的认知不足和理解偏差的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家长教育,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教师运用图表、时间轴等多种教学手段,清晰展示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方面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3.学生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产生关注和思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评价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详细规划: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的详细规划,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晰。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符合教学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详细规划的教学内容与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全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和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本质和内涵。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方面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共同探讨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第19课_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2)
帮 助 贫 困 儿 童 重 返 校 园
发展教育的成果
改革发展教育的成果
基础教育(2000年) 1、全国有中小学六十四万多所,中小学生 两亿多人。 2、全国85%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95%以上的人口普及初等教育。 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 入学率达到88.6%。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辩一辩: 下面这种说法正确吗?你是怎么认识的?
我只要在学校里,就既 享受了权利,又尽了义务。 学习嘛,我想学就学,不想 学就不学,谁也管不着!
因为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 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 龄儿童上学行为都是违法的。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受教育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 是义务。 违反义务就是违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知识检测与总结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 。 。 1、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 2、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 界,面向未来。 。 。 。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 。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1、20世纪90年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巩固练习 1、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什么为国策,确立 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A.863计划 B.希望工程 C.科教兴国 D.科技兴国
巩固练习 3、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 A.高等教育 B.小学教育 C.基础教育 D.中等教育 4、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从( A.20世纪9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初 D.21世纪 5、我国“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 ) A.小学教育 B.职业教育 C.中等教育 D.义务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文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三、总结正文:【引言】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 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纲要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主要内容】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2.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大批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
(3)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提供有力支持。
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师权益,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4)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本目的、主要任务以及方针和政策,为我国90 年代乃至下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课型:新授,八历史:时间:2015第7周第3课时总第27课时。
备课人:刘广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揭示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初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况
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8分钟时间,认真默读课本98-100页内容。
正文部分细读,小字和插图略读,边看书边思考,用笔圈点标注,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快速记忆。
1、1986年颁布实施了《》,增加经费投入,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新中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等若干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3、“”是邓小平说的。
三、学生自学: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看书找答案,教师巡视,引导督促,了解学情。
四、后教: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五.巩固知识,自背自查。
六.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A.小学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什么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
A.科技 B.教育C.文艺 D.体育
3.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哪一年?()
A.1983年B.1986年C.1992年D.2000年
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的?()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蔡元培
5.下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 B.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C.已经建成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 D.成为我国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6.我国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是在哪个省?()
A.四川 B.河南 C.甘肃 D.安徽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3月20日,两个女学生在瑞士留学,每年学费加零用一年要花30多万元,3年下来,两人都花了100多万元,但对留学的收获,她们都很茫然。
”
材料2:“来自上海的小万今年24岁,他认为自己出国一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他选择出国留学,目的是把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国。
”
材料3:从法兰克福到北京,公务舱的价钱约为经济舱的两倍,达8000多元人民币。
两位中学生模样的同学在靠窗的公务舱坐席上坐着,眯着眼,听着耳机。
记者问及在欧洲这一年的花费?他们说是学费17万元人民币;问及在欧洲一年有哪些收获?他们回答是:英语口语有长进,跑了11个国家,坐汽车,乘火车,花的钱也不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你认为自费出国留学花几十万值不值?低龄学生有无必要出国?如果是你,你会做出
怎样的选择?
⑵试着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三、问答题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