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集体备课记录表1

集体备课记录表1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关于课本103页的“练一练”,应提示学生分三点回答:
1根据103页“动脑筋”:你愿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2完成《历史填图册》26页的题目。
3根据《新学案》55——56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历史线索,完成[自我测评]。
4提醒学生预习第22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4组织学生根据101页“动脑筋”:谁的做法正确?
·教师小结、过渡: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学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无论同学们将来从事哪个行业,只要真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象郭沫若、老舍等文学大师那样,从文化知识开始,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为了事业不懈地努力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历史填图册》25页各题。
2根据《新学案》51——52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对于问题说明题,主要掌握两个1/3:“863”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3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99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2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场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画龙点睛:我国正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作用中不断崛起。我坚信,到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全世界将欣喜地观赏到中国龙在东方盘旋升腾的壮观场面。
B.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对?(右边的女同学)
C.为什么?
D.结合95页“导入框”、98页“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思考回答:总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20课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20课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人教版八上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实地考察北京前门地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课上通过“近代京沪游”探究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历史因素,开展本课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中国近代文明的演进历程。

教学重点掌握交通、通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变化的史实教学难点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感悟社会生活变化之中历史的进步教学方法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设计思路依据课标,立足学情,整合教材,既从社会生活变化的角度感受文明的演进,又置身于历史之中思考其变化的内涵。

师生从“通览”、“透视”两个角度:由点到面,融入情境,感受变化;由表及里,联系时代,感悟历史的进步。

板书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过程环节从社会生活变化的角度感受历史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览透视知识点教学活动>感受“近代京沪游”基于对前门地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实地考察,融入情境“近代京沪游”,感受所到之处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感受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历史进步。

>探究“三看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内涵,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艰辛和进步。

意图由点到面、融入情境、感受变化由表及里、联系时代、感悟内涵作业题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面面观”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建筑、饮食、婚俗等。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课堂内获得知识和能力延伸、拓展至生活中。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历史。

反思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变化的艰辛,感受近代中国人追赶时代潮流的坚定步伐,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围绕“变”字——物质、变思想、变文化,提升“看”字——看时代、看艰辛、看进步,是本课将社会生活与历史紧密结合的关键;依托生活让历史更生动,融入时代让生活史更深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范文模板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案范文模板

【导读】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事业的灵魂,在改革和发展中重视教育事业是重中之重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日益壮大,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为此,本文将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教育改革的举措等几个方面来唤起国人关注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

教育既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崛起的重要保障,又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教育改革则是促进社会、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手段。

从历史的角度看,无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演化,还是近代的先进经验,都表明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同样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国家发展需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需要人才的支持。

由于过去的教育制度存在许多缺陷,培养出来的大量学生并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教育改革既是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社会变革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教育制度也必须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和变革,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

3. 个人素质需要在当今这个高度竞争的时代,弱肉强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因为自身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在于推动个人素质的提高,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要。

二、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不均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各地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城市之间,高档学校和学府学院容易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中;而乡村和穷困地区的学校则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支持,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也使许多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育资源。

第19课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9课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19课《大雁归来》教学设计《大雁归来》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描写了南飞大雁、冬季雁归的情景、春雁觅食过程的鸣叫、孤雁、四月夜间大雁群居的鸣叫等内容。

这些内容既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特点,又抒发了作者的爱鸟情怀,一个“爱”字贯穿全文。

教学中引导学生既掌握课文内容,又能感悟主旨。

作者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世界有了他们的存在才有了许多生机和情趣,我们要与之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定位。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它们仅仅看做是我们的美味佳肴,而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作者意在让我们了解大雁特点,培养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品质。

最终养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同时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

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

李清照《虞美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

让我们一起跟随利奥波德的科学观察笔记《大雁归来》,走进大雁的世界。

【走近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林业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

其代表作《沙乡年鉴》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沙乡年鉴》,侯文蕙译。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让学生初步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概况。
2.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在国家战略、民生改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让学生对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观看时间轴上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建国以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科技成就。接着,我会展示时间轴,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各个时期的科技成就。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认识到我国科技成就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本章节教学内容以建国以来我国重大科技成就为主线,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科技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成就,提高学习兴趣。

第19课_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_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渴望知识的贫困地区的孩子 诸 戈 2012
知 识 成 就 未 来, 教 育 改 变 人 生
看了上面 的图片,你 有什么感想? 请你谈一谈。 (提示:联 系自己的学 习情况。)
戈 2012

知 识 成 就 未 来, 教 育 改 变 人 生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不对, 不对,上学是我们自 己的事, 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 家和社会的义务, 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 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依法执行。 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 上学就上, 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 不上。 不上。
我们上学是家长和 学校的事,家长和学 学校的事, 校让上学就上, 校让上学就上,不让 上学就不上。 上学就不上。
知 识 成 就 未 来, 教 育 改 变 人 生
第19课 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列举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 发展的史实, 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 发展的史实, 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 战略中的地位。 战略中的地位。


2012
知 识 成 就 未 来, 教 育 改 变 人 生
诸 戈 2012

知 识 成 就 未 来, 教 育 改 变 人 生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巨大发展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不包括( 不包括( ) 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B.高校数量大大增加 B.高校数量大大增加 C.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C.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D.已有一大批高校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D.已有一大批高校成为世界第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5、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 展的史实。 展的史实。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大单元+跨学科同步教学资源(部编版)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大单元+跨学科同步教学资源(部编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二、日常生活的变化观看视频,感受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1.饮食变化观片,思考问题,简述变化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饮食方面有何变化?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比较单一。

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服饰变化观察图片,思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服饰有哪些变化?改革开放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

3.住房变化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住房方面有何变化?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改革开放以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识4.消费表,思考回答问题填格,总结提升观察上图,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消费方面有何变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5.读表思考结合上表,搜集材料,说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①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②商品供应充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

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⑤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6.总结提升三、交通、通信的发展1.交通的发展观片,感受变化观察上图及视频,简述我国交通快速发展的表现,思考交通发展的意义?成就: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底,我国高铁、高速公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我国成为民航大国。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情景体验”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辛亥革命,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2.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文献、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采用了人性化的语言,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课堂氛围民主、活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所体现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历史局限性。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3.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4.学生的价值观培养: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引导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教学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复杂事件和人物关系,突破难点。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辛亥革命相关话题,进行课后拓展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1.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作业质量。
4.作业布置要遵循适量、适度原则,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初步的了解。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历史资料、影像资料和时事新闻等多种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责任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在知识层面,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包括:1)战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变化特征;2)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动力;3)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些知识的掌握,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并掌握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政治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收获。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一篇课后感悟,反思自己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内容涵盖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认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变迁。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本课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等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展示了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同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中,认识和理解社会变迁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讨论教学法: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视频、数据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教学材料:准备教材、教案、学案等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有趣的教学设计)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有趣的教学设计)

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有趣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家庭联产承包承任制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②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④理解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再现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让学生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大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教具: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一>复习导入:利用一条手机短信导入,内容演示如下:毛泽东,真伟大,能把美蒋打趴下。

邓小平,还真行,有法收复香港城。

江泽民,能力强,“三个代表”放光芒。

请思考:邓小平有什么办法可以收复香港,中国何时收复香港的,中国收复香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如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增强,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呢?由此导入。

<二>组织学生填写学案上的知识框架:教师边巡视边解答学生的疑问.然后由各小组组长把本组内不能填写的问题反映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三>引导学生分析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

题目如下:一、如何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试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方面加以对比说明。

同:1.都形成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2.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教育的进步、文化娱乐的丰富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3.准备好PPT,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图片,如《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制度的变革、科技教育的进步、文化娱乐的丰富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七七事变的发生以及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的史实,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还介绍了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后的合作,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难点: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

3.史实资料:教师收集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史实资料,用于教学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经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本节课内容涉及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细节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理解不够准确,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讲解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好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学生活动:提前学生进行小组分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北魏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材通过详细的文字描述、历史图片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教材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资源,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主义精神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全民族抗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可能还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3.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具体经过和原因。

2.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3.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体现。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

3.历史图片和地图。

4.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七七事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主要介绍了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了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世界历史的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和发展特点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政治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亚非拉国家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非拉国家的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及其原因。

2.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3.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分析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亚非拉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

2.对比教学法:比较亚非拉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揭示其规律。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亚非拉国家,分析其独立运动、政治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编写详细的教学方案。

3.史料:收集与亚非拉国家新发展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视频等。

4.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非拉国家的风景、民俗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掌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理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靠经济,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水平的提高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三、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即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可选)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云南省,新中国成立前全省人口中85%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

建国50年来,云南教育发生了翻天班地的变化。

云南民族种类多,现有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

全省现有14个民族的21种文字进入学校进行“双语双文”教学,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专生和大学,有的民族还有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各民族文化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2001年第1期《科技与经济画报》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请大家一起学习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楼、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餐厅、宿舍和广阔的操场等。

教师:国家投入大量教育经费进行这些硬件建设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教师: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还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如:允许社会力量通过参股、贷款、捐资、赞助、合作、独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利用贫困生补助、希望工程、共同行动等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探究一
张某经营饭店生意,由于人手不够,要求正上初二的儿子退学在饭店里帮忙,以减少雇佣他人的开支。

张某儿子在学校里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老师多次做张某工作,张某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看了上述材料,请问张某的做法对吗?请问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探究二
小明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经常和同学说话玩东西,课下和同学打闹,或做些恶作剧,班主任对这个学生感到很头疼,就劝其退学,班主任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完整,由老师作补充。

探究三
各地学校仍然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

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教师:看课本“三个面向”是谁提出来的?
学生:邓小平。

教师:“三个面向”是1983年9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是对我们每一所学校提出的要求。

多媒体展示: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邓小平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1988年9月12日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教师:科教兴国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探究四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教师归纳: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

“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

现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

“知识经济”已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

我们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如此重视,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呢?
请阅读课本第99~100页内容,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学生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

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调查本学校或生活所在地走出了多少大学生及上了哪些高校?依据网络查询我国高等学校规模,深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老师:什么是863计划?谁还记得?
学生:邓小平对四位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是在1986年3月做出批示的,所以称这项计划为863计划。

【即时巩固】
1.保障中国“十亿人口”基础教育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C.863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什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科技B.教育C.文艺D.体育
3.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
A.1983年 B.1986年C.1999年 D.2000年【拓展提升】
4.下列选项,由邓小平直接提出来得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向科学进军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863计划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 D.①④
5.下列关于《义务教育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公民家庭确实困难可以放弃义务教育
B.义务教育就是免费教育
C.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D.公民可以放弃受教育的权利
参考答案:1—5 ABD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