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刀文斌聊隶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刀文斌聊隶书
原本是纵论隶书,来点标题党的味道。因研习的时间比较长,想用纵论这个字眼。伟大的毕会长肯定会说,最近你有点拽哟!拽,这是你的认为,我只是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学习而已。
隶书是一种最好写的书体,同时也是一种最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最好写,因为他的笔画最简单,说它最难写好,也是因为它的笔画过于简单。有人一周就学会了写隶书,但一辈子也未能把隶书写好。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代书法家用心于隶书者便为数甚少了。
我学习隶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县城时期、在北京时期、在珠海时期(尤其是得蔡楚夫老师点拨以后)。
中国书法史上,隶书有两个高潮期,呈现出:汉隶十碑、清代四家。我认为以刘炳森为代表的当代书法家把隶书推向了第三个高潮,他还只是第三个高潮的开始。
我在小县城学隶书
5岁半时,外公在家里写银行的一些招贴,开始接触隶书。小时候我住在安乡县城红旗巷,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6岁左右,都开始写毛笔字了,这是一件在当地很平常的事情。
当时也没有宣纸,只有白纸和报纸,纸都很珍贵,包括报纸。第一幅上墙的字是白纸写的隶书,外公认为好,上墙了。父亲有个安乡一中高中的同班同学(这个班还出了我们县最大的官潘贵玉),是我们县刻印最好的大师,专刻牛角章,父亲还是国民党军官。此人来我家,看了我写的隶书,随手写下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并说,我的字写错了,一个字有多个蚕头,多个雁尾,实乃多余。
我接触的第一本贴《曹全碑》,在小小的县城里,拥有一本这样的书,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牛逼,这本贴陪我读完高中。
进京城读书,北京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虽然伟大的毕会长是中山
大学中文系高材生,并常常以此在酒桌上“压制”我,但我一直没“服”过,他是在广州喝墨水,我是在京城喝墨水,能一样吗?
北京处处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中正而大气,隶书大家在北京集中。而广东此时是麦华三、秦鄂生等书法家在引领着岭南的书风。
大量的隶书招牌开始进入眼帘,尤其是刘炳森写的招牌“四通集团”“北京城建”“北京地铁”“中海地产”“北京银行”,让我觉得倍亲切。入北林,当时的学校招牌也是隶书,是邵玉铮老师的手笔。北林图书馆,我借的最多的是字帖,一次次续期,一直霸占到毕业,更有甚者,借张开健同学的《说文解字》,毕业20年后才归还,我几乎把学校能够借到的隶书字帖,全部弄到手了,系统了学习了刘炳森、洪民生、邵玉铮等人的字帖,那时学今人的多,因为他们名气大呀。当时,我的书法在学生宿舍的5号楼、2号楼,呈“地毯覆盖式”被同学们贴在床前,上墙率最高,没有之一。当同学们周末,忙着游玩北京的名胜古迹时,我在图书馆和宿舍快意的研习我钟意的隶书。
刘炳森是我最喜欢的大家,他的隶书,突出了“满”的感觉。不仅每个单字四角布满,整个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实,每字每行端正笔直,壁垒森严,仿佛一个无比严肃的仪仗队!他的隶书中很难看到飞白笔法,他似乎在极力回避这种笔法,而对线条的滋润、光洁他有着骨子里的偏好。刘先生几乎对古人“计白当黑”、“以虚当实”的审美观采取排斥的态度,充耳不闻。当代书坛,大概没有第二位书家能像刘先生这样将隶书写得如此标准、如此到位、如此严谨。他主要取法《华山庙碑》、《乙瑛碑》,在用笔上,刘先生讲究匀净。像刘先生这样毫无浮躁之气,深入继承传统的精神,几乎需要所有书家认真学习。也有人说他的隶书,如同砌墙,如同肥肠,是馆阁体,这丝毫不影响他是一代宗师,因为任何伟大的人物,后人都有不同的评论。毫无疑问,以刘炳森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把隶书在当代推到了一个高潮,很多人因为他而入门隶书。
清代四家
往历史追溯,清代四家将隶书整体推向一个高潮。
清代金石考古学的兴起,结束了“帖学”近千年的统治地位,给靡弱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书法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以篆隶为主流书体的时代。三百
年的清代隶书创作,主要名家有四位: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南京人。行医为业,终生不仕。少时便矢志研习隶书,初学明末书法家宋比玉,一学就是二十年,至中年有所悟,遂探本求源,遍习汉碑。直至晚年,为访汉碑,倾尽家资。收藏汉碑拓片,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橱,郑簠爱碑如痴如醉。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杭州汉人,博学多才。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山碑》《天发神谶碑》《衡方碑》《夏承碑》,郑簠的影子。这种影子又不是那么的明显与突出,这是金农的过人之处。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安徽(老毕的家乡)怀宁人。作品结体严整,具金石气,篆刻刀法苍劲浑朴,成就斐然,影响甚广。就书法功力而言,邓石如是清代书家中用功最勤者,笔能扛鼎。隶书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气息。在汉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诸家,种种缺憾,其作品不能说是高格,乃功力型书家,形而下的上品。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曾为广东惠州知府、扬州知府。著有《留春草堂诗抄》。伊秉绶的隶书,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人格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艺术风貌,磅礴庄严庙堂气的背后是一个磊落善政的廉史。书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他的隶书还体现一个“拙”字,“成拙方为巧,入愚始见奇”这是艺术高层面的审美境界。
汉隶十强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来,由程邈(帮秦始皇整理文字的人,说他是创始人是不准确的)定体,发展到汉代,成为官方字体,故隶书在汉代最强。
以下十碑是汉隶的优秀代表,以我个人的研习经验,结合中国书法史和其它书家的看法,对十碑有一个综合的排位,我按星星分的,星星越多表示越牛,供爱好者们参考。
★★★《乙瑛碑》立于153年、《礼器碑》156年、《史晨碑》169年,为“孔庙三碑”,都存于存山东曲阜孔庙。
★★★《石门颂》立于148年,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