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1.3水调歌头 苏轼

合集下载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中秋月夜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首诗歌中,苏轼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情怀和美好愿望。

词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苏轼在词中超越了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和乐观情调,体现出清雄旷达的风格。

他通过描绘广寒宫中月下的清寒世界和天上人间的开阔空间,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诗人的超凡脱俗。

此外,苏轼在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明月”、“清风”、“玉宇”、“银河”等,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赏析诗人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与其父亲及弟弟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苏轼《水调歌头诗人苏轼》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者简介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水调歌头》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

C.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D.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

18.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的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理由。

【答案】17.B 18.合适。

诗句意思是“希望你我二人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同时表达了思念和祝愿。

【解析】17.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诗人由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领悟到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顺意的道理,启示我们要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故选B。

18.考查诗句理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婵娟”指的是月亮。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水调歌头苏轼的诗词赏析,欢迎来参考!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2、达旦:早晨;白天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但:只。

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然后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

苏轼的作品《》是咏月佳作,表达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北宋)苏轼
1.从内容上讲,本首词上片对月饮酒,感怀身世;下片对月怀人,思念亲人。

2.这首词上下片的过渡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弄”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苦闷。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无眠”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的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词人的忧伤。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像月亮有圆有缺一样,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道出了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哲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即使你我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6.主旨:这首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其实是在问人生。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看似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体现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写出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然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词人想要乘风归去的想法,但又担心琼楼玉宇太高,自己会受不了那里的寒冷,体现了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最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出了词人在月光下起舞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怀。

词的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照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那些因不能与亲人团圆而难以入眠的人,表达了词人对那些离人的同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出了词人埋怨明月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词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安慰自己和那些离人,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

词人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希望,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词的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豪放洒脱的七言绝句,是他在流放岭南时的
作品之一。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无畏风浪的心态。

首句“明月几时有”是诗人对明月的呼唤,暗示诗人对自由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接着
诗人叙述了月亮从来没有停息,一直在不停地出现、消失的现象。

这里,明亮的月光
也象征着充满希望的生活,对于苏轼这位在岭南时期遭受流放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
种宝贵而美好的存在。

第二句“把酒问青天”是诗人对天地间命运之事的诘问,表达了他对自己和国家前途
命运的思考。

通过“把酒”,诗人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愤懑和不甘心,也表达了他追求
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第三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感受,同时
也反映了他对节日和欢乐的思念。

面对困苦流放的现实,诗人对现实的无知感到无奈,对未来的迷茫感到痛心。

最后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诗人对归乡的向往,但同
时也表现了对归乡后可能面临的困苦和寂寞的担忧。

这句话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由
的渴求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绘和诗人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苏轼豪情壮志、追求自由的精神,同
时也反映了他在流放期间的苦闷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具有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通过
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触,展示了他的气节和个性。

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于自然和命运
的感慨和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节古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导语】中秋节,⼜称⽉⼣、秋节、仲秋节、⼋⽉节、⼋⽉会、追⽉节、玩⽉节、拜⽉节、⼥⼉节或团圆节,是流⾏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化圈诸国的传统⽂化节⽇,时在农历⼋⽉⼗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将中秋节定在⼋⽉⼗六。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中秋节古诗词:苏轼《⽔调歌头•明⽉⼏时有》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调歌头•明⽉⼏时有宋代:苏轼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转朱阁,低绮户,照⽆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译⽂丙⾠年的中秋节,⾼兴地喝酒直到第⼆天早晨,喝到⼤醉,写了这⾸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像是在⼈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明⽉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注释丙⾠: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年苏轼在密州(今⼭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台。

归去:回去,这⾥指回到⽉宫⾥去。

琼(qióng)楼⽟宇:美⽟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光下的⾝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得上。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苏轼的作品《》是咏月佳作,表达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

课文鉴赏水调歌头解析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之一,这首词以其优美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而闻名。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9年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共12句,每句均为四言。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整篇词以描写桃花为主题。

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展现出苏轼的旷达豪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苏轼提起月亮,并向青天抱问,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神秘莫测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通过对春水、春风和绿杨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和逝去往事的思念之情。

他用“春水绿如蓝”来形容春水的清澈和明亮,用“春风拂槛露华浓”来描绘春风轻柔的丝丝拂动,用“绿杨烟外晓寒轻”来描绘绿杨的婀娜多姿。

这些句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时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

词的结尾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通过对葡萄美酒和琵琶的描绘,苏轼展现了他愉悦的心情。

他想要把酒与琵琶结合起来,体现了他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词以诗人自身的感悟和意境为主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词中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在鉴赏这首词时,我们不仅要欣赏其美妙的语言和流畅的韵律,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唤起读者对逝去时光和故乡的回忆与思念。

他在词中抒发的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之,《水调歌头》是一首包含着深刻感悟和美丽意境的词作。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苏轼表达了对故乡和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并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全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原文诗人:苏轼:北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喜怒哀乐,月圆月亏。

在古代很难见面。

愿我们都能长寿。

虽然相隔遥远,我们仍然可以一起分享月亮的美丽。

《水调歌头》译文月亮什么时候来?拿着杯子问青天。

我不知道天堂的宫殿。

今年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归来,我怕我不能喜欢这九天的寒冷和寒冷。

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欣赏着明月的影子,回到月宫怎么能与在人间相提并论呢!转到朱红亭,月光低照在齐窗上,床上的人郁郁寡欢,不眠不休。

明月不应该有任何怨恨,但为什么亲戚离开时它总是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全面。

我希望你能安全健康,分享千里之外的明月。

《水调歌头》赏析这个词是中秋节赏月、爱民的作品。

它表达了对他哥哥苏哲的无限记忆。

诗人运用意象描写的手法,勾勒出一种天空明月、千里美景、孤独而遥远的境界氛围。

他的反世俗独立情绪与过去的神话和传说融为一体。

在满月里,有着强烈的哲学意义。

可以说,这是一部与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叹作品。

这部关于月亮的电影是为了看月亮,幻想月亮宫里的神仙。

下一部电影是关于在赏月之后身体的分裂和希望。

诗人把月亮视为生命和情感的朋友。

他不仅能感受到自然客观存在的美,还能欣赏到人的爱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共情、人月合一的境界,体现了非常丰富的人类情感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移动和变化,盈亏的循环,联想到生活的悲欢离合,并得出结论,一切都不应该是完美的。

整个词是奇妙的,大胆的和有意义的。

它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神仙“归来”和直舞“天下”的遮蔽和困惑,离开欲望进入世界,以及胸襟开阔、自适应的乐观主义和长寿的美好愿望,富有哲理和人文情怀。

思想崇高,思想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它以宽广的胸怀结束,这是诗人情感的自然表达。

它既有魅力又有魅力,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篇1:水调歌头赏析文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他政治失意,处境孤寂。

词中苏轼的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自然流露。

但苏轼又是洒脱旷达的,他可以自己拯救自己,使得自己超然,而不是沉溺于此种情绪之中。

这首词,明晰鲜明地呈现出了他心灵觉悟和超越以及回归的轨迹和历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孤独、焦虑、烦闷的苏轼举杯望月而发问,开篇便把自己置身于茫茫青天之中,一边是寥廓无边,一边是孤独可怜。

如此之问,使得自己从苦痛孤独之中挣扎出来,他要去追求自身的价值。

他心中有了希望,可是现实对他的羁绊太甚,心灵的负荷又太重,当他即将飞越之际,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他怀着超越的希望,却拖拉着沉重的步子在彷徨,此时,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害怕天上的理想境界会比人间的现实更加冷酷无情。

转念一想,在人间对月起舞,不是一样欢快自由吗?心开场觉悟。

既然心灵不再飞向遥远的天空,就只能望月兴叹。

看着月亮缓缓而行,让孤独的人又无法安眠。

月圆思亲,可是月亮总是在人别时更加盈圆。

这是多么让人觉得无奈。

无可奈何之际,只有求助于心灵的自我抚慰,人生的悲欢离合,不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么?一样的自古难全。

与其愁闷,倒不如彼此对望明月,互相祝福,同寓思念啊!孤独苦闷之心终得以解脱,跳出了自我情感的桎梏,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

整首词从孤独苦闷到自我觉悟,再到彷徨犹豫,最终走向心灵的安宁与回归,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照,现实生活与人生际遇,需要我们自己开导自己,先有自我的觉悟,途径矛盾与挣扎,最终走向心灵的回归。

篇2:水调歌头赏析文这首词表现了非常强烈、非常深入的孤独感。

从小序中可以知道,那个丙辰中秋夜,苏轼是“欢饮达旦”,但此欢饮是几个人饮?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得知,那是苏轼一个人在饮酒。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鉴赏家和理学大师。

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至今,为后人所广泛赏识和传颂。

其中,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作品。

下面将为您呈现苏轼水调歌头的原文及赏析。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而广为传诵。

首先,诗中通过对“明月”的赞美,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受。

明月作为一种象征,不仅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其次,诗人通过对“乘风归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富贵的疑虑。

他在充满诗意的宫阙之中,却感到寒冷和无力,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虚无和束缚。

然后,诗人以水调的形式和琼楼的意象,创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他借助起舞和转阁等意象,突出了与人间的对比,以至无法入眠的明亮照耀世间或许比人世间还要美好。

最后,诗人以人生离合的喜悲和月亮的圆缺来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然而,他在结尾时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长久人世的期许,同时也对人间的美好祈愿。

总体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独到的观察力。

这首诗既展现了作者即时的情感和心境,又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与思索。

这就是苏轼水调歌头的原文及赏析,若想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不妨细细品味其中的辞章妙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深情雅志。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参考一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⑴,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

不知天上宫阙⑸,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⑹,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⑻。

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间⑽?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⒀。

但愿人长久⒁,千里共婵娟⒂。

【白话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月,诗人从各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一大段,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浮想联翩。

他当时可能略带醉意,竟不知道月亮是何时出现的,居然端着酒杯,反而去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苏轼的一首佳作。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我们可以对这首词进行以下解析:一、历史背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二、作者当时的境遇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已经离开了朝廷,被贬到密州。

虽然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热情,但是他的境遇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词的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开篇,通过提问“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于中秋佳节的期待和对于月光的赞美。

同时,“把酒问青天”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思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通过提问“今夕是何年”,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通过描写作者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琼楼玉宇”也象征着华丽、高贵的生活,与下文“人有悲欢离合”相呼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结尾,通过祝愿亲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但愿人长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四、总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宋词中的佳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赏析:
1、主题: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本词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3、词的下片各句都与月有关,请写出作者的思路:见月——怨月——谅月——享月。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很有哲理,对你有何启示?
启示我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②诗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③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感受。

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7、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8、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李白的《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等)
二、默写:
1、本词中饱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句子)(诗人用月不能总圆,人不能总欢的这里来宽慰自己,表现他政治上虽受到打击但是也不能消沉颓废的句子)
2、《水调歌头》中作者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慰藉)(诗人希望彼此能情谊深长,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仍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愿人们生活幸福)的诗句)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4、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

《记承天寺夜游》中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1.3水调歌头》答案:一、1、中秋咏月兼怀亲人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 2、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喜爱人间生活对月怀人伤感离别对离人的祝福3、见怨谅享 4、启示我们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5、①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②诗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③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感受。

6、B
7、C
8、A
9、李白的《静夜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等)
二、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