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医诊断病性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辨别病变性质
通过气血津液辨证,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 如虚实、寒热、阴阳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分析病情轻重
气血津液失调的程度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 ,通过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的严重程度。
预测疾病转归
气血津液失调的改善或恶化,往往预示着疾 病的转归,通过辨证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 势。
调理气血津液在改善病性中意义
调理气血津液是改善病性的重要手段
01
针对气血津液失调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可以改
善脏腑功能,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调理气血津液需结合具体病情
02
调理气血津液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个
性化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调理气血津液需注重整体观念
03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调理气血津液时需注重整体观念,兼
虫积辨证
指寄生虫感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辨证。根据患者生活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判断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程度 。
痰饮辨证
指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痰饮内生的辨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四诊信息,分析痰饮产生原因及影响脏腑功能状况 。同时,还需关注痰饮的流动性、黏稠度等特性,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07
病案分析与讨论
改进建议
为提高病性辨证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建议加强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辨证能力 和治疗水平。同时,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信任度和依从 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辨证目的
明确疾病的本质,为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用药和针灸等治疗手段的选择。
辨证历史与发展
古代辨证
古代中医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 渐形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等基本辨证方法。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考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暑淫证热、气虚、湿、神昏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诊断 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 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辩病与辩证
中医诊断:辩病与辩证
证和病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但严格说来,证和病的概念不同,证是证候,是指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

而病则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正邪相争为基本形式的病理过程。

一个病可以有不同的证,同样相同的证亦可见于不同的病中,所以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说法。

如感冒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

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

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

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辨证,最后把那些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得出疾病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演变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所有的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的目的,总之,“病”是从辨证而得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

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病因为风寒袭肺;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病位在肺;病性属实证;西医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麻黄6g 紫苏15g 杏仁10g 炙甘草6g半夏15g 紫菀15g 白前10g 橘红10g2、痰浊阻肺: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平素肥胖,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失肃降,故发喘息;气促不能平卧,痰多色白粘腻,痰浊阻于中焦,肺胃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皆为痰浊之征;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0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苍术10g厚朴10g甘草6g3、正虚喘脱: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喘促气急,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属于中医“喘证”范畴;患者年老久病,肺气虚弱,肾不纳气,故喘促气急,端坐呼吸;肾虚不能蒸化水液,水饮内停,故双下肢水肿;水气上冲凌心则心悸,烦躁不安;心肾阳气欲脱故肢冷;舌淡黯,脉浮均为肺肾虚极,阳气外脱之象;西医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②肺源性心脏病;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人参l0g,炮附子6g,炙黄芪20g,炙甘草l0g,山茱萸l0g,冬虫夏草6g,五味子l0g,蛤蚧1g,生龙牡各30g;鉴别诊断:1、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故应相鉴别,喘证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胸憋为主要特点;气短即少气,主要表现为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可见气短不弱喘证呼吸困难之甚,该患者喘息不能平卧,气粗声高,胸憋,可与气短相鉴别;2、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患者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未见喉中哮鸣有声,故可与哮证相鉴别;二、中风:1、患者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中风之病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治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患者老年女性,素体肝肾阴虚,阴虚火旺,风阳内动,上扰于脑,夹于舌,故见言语不利,风痰闭阻经络故见肢体活动不利,阴虚风动故见肢体颤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风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辩证范畴;病性为虚实夹杂,病位在脑,患者虽发病急,但病邪较深,且年老体弱,预后不佳;2、患者因“--”入院,中风是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情轻者可无昏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故患者当属中医“中风”之辨病范畴;患者平素食食肥甘厚味,致使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故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湿内盛之象,故辨证为“中风中脏腑,痰热内盛”,病性属实,病位在脑脾,预后欠佳;3、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年近半百,失于调养,损及肝肾之阴,阴虚无以制阳,肝阳上亢,迫血妄行,上扰清窍,下阻筋脉,故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其舌红,苔黄腻,脉数滑为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象,病位元神,与肝肾有关,属本虚标实;主诉:视物不清一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患者年过半百,有饮酒吸烟史40年,损及脾胃,脾胃渐亏,以致食欲不振,运化无力,水谷无以化津微,停滞内生痰湿,瘀久化热,停于腑内,故见腹胀便干;肝风内动,浊痰上扰清窍,下阻筋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脉络,故症见视物不清,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肝阳上亢,痰邪阻窍之象;中风辩证依据:1、中经络风阳上扰:中医辨证依据:患者年近七旬,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夹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口角歪斜;风阳上扰,清窍不利,则见头晕耳鸣;舌红、脉细数为风阳上扰之象;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12g桑寄生10g 茯神10g夜交藤10g牛膝15g杜仲10g栀子10g黄芩10g益母草12g夏枯草15g杭菊15g2、中经络阴虚风动: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年逾古稀,肝肾阴亏,水不涵木,相火妄动,虚风上扰,发为本病;虚风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肢体不遂,口角流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10g先煎,钩藤15g,白芍15g,天麦冬各15g,玄参l0g,枸杞子l2g,生龙牡各25g,代赭石20g,牛膝l0g,当归l0g,山茱萸l0g;(2)辨病辨证依据:肾阴素亏则头晕耳鸣,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舌红、苔腻,脉弦而细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之候;西医诊断:脑梗死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龙骨先煎25g 白芍15g 麦芽15g 川楝子15g龟板先煎15g 天冬10g 玄参15g 牛膝20g牡蛎先煎20g 茵陈10g 甘草10g 代赭石先煎10g3、中脏腑闭证阳闭:辨病辨证依据:患者素来性情急躁易怒,阳气亢盛,五志过极而化火,久积而致病发;肝阳暴张,风阳上扰,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风火痰热之邪,内闭经络,而见有面赤,身热,口噤,手紧握,呼吸气粗,苔黄腻,脉弦而滑数等;西医诊断:1.脑出血2.高血压病3级治法:清肝熄风,辛凉开窍;方药:先灌服或用鼻饲法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透窍;并用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羚角粉冲服1g 菊花15g 夏枯草15g 蝉蜕12g龟板先煎15g 白芍15g 生地20g 牡丹皮15g 石决明先煎30g 郁金12g 天竺黄15g4、中脏腑脱证:辨病辨证依据: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肢冷,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微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象;西医诊断:脑出血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9g 熟附子9g 麦冬15g 五味子12g黄芪10g 牡蛎10g5、恢复期气虚络瘀:辨病辨证依据:患病日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故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语言蹇涩,口角歪斜,舌体不正,手足浮肿;气血不荣,则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舌紫,脉涩为瘀血之候;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g 桃仁9g 红花6g 当归12g赤芍12g 地龙9g 川芎9g 桑枝9g牛膝15g鉴别诊断:1、痉证:痉证是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后多有神昏症状,多无半身不遂;此病人无四肢抽搐之证,故不属于痉证范畴;2、痿证:痿证可有肢体瘫痪,活动不利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消瘦,筋脉迟缓,两者应予以区别;痿证一般起病缓,以双下肢瘫痪、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为多见,起病时无头晕等症状,患者起病急无肌肉萎缩,故不属于痿证范畴;三、蛇串疮:1、患者因“--”入院,应属中医“蛇串疮”范畴;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患者起病部位属肝经循行部位,肝经蕴热,蕴蒸皮肤,故见左下腹及后腰部起疱疹,湿热烧灼皮肤故见红肿,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肝经郁热之象,纵观舌、脉、症,患者应属中医蛇串疮,肝经郁热之辩证范畴,病性属实,患者发病急,预后当可;鉴别诊断:1、体癣:体癣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瘙痒明显,疼痛不明显;患者皮损在躯干,但其皮损为疱疹,且剧烈疼痛,故不属于体癣病范畴;2、湿疮: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呈对称分布,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已成慢性;患者皮损以红斑、水疱为主,单侧分布,疼痛剧烈,无明显瘙痒,故不属于湿疮辩病范畴;四、胸痹:1、患者因“--”入院,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患者应属中医“胸痹”辨病范畴,患者久病体虚,耗气伤阴,心气不足,心阴亏虚,血脉失于濡养、温运,闭阻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胸痹,气虚不能运行水液,故致小便量少,下肢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纵观舌、脉、症,患者属胸痹,气阴两虚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虚,病位在心,患者病久,预后不佳;2、患者因“--”入院,应属中医“胸痹”辨病范畴,患者年过半百,脏器已衰,脾气衰弱,脾失健运,聚生痰浊,痰浊闭阻心脉,而见胸痹,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为痰浊闭阻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胸痹、痰浊闭阻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位在心、脾,患者多次发病,当预后差;3、患者因“--”入院,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患者应当属祖国医学“胸痹”辨病范畴,患者平素情绪易激,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滞则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胸阳不运,心脉闭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痛胸闷,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胸痹、气滞血瘀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以病位在心、肝,预后尚好;胸痹辩证依据:1、心血瘀阻:辨病辨证依据:气郁日久,瘀血内停,络脉不通,心血瘀阻,故见胸部刺痛;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两阴相加,瘀血更重,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9g 枳壳9g 当归12g 赤芍12g川芎9g 桃仁9g 红花6g 郁金12g降香9g 甘草6g 延胡索12g2、气阴两虚:辨病辨证依据:年过花甲,心气渐衰,心血运行不畅,气血痹阻不通,故胸闷胸痛;劳则气耗,故劳累诱发;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更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胸闷胸痛时作时止,持久不愈;气虚则倦怠乏力,气短;血不濡面则面色不华,心失所养,又阴虚火旺,故见心悸;血虚不能滋养清窍则头晕;口干为阴血虚之象;舌红少苔,脉细弱无力为气阴两虚之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党参15g 黄芪15g 麦冬l0g 天冬l0g五味子10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当归15g白芍15g 丹参l5g 川芎15g 炙甘草10g中医鉴别诊断:1、胃脘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长,常伴有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患者以胸闷心慌为主,而无胃脘痛及反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可与之鉴别;2、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此患者主要以胸闷、心慌为主要症状,而无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等症状,两者可鉴别;3、悬饮:悬饮是指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引流胁下;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胁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候;患者虽胸闷,喘闭不能平卧,但转侧、呼吸时无加重,故不属于悬饮范畴;五、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中: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肋间神经痛等;症型及症机:1、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2、肝胆湿热湿热蕴结,肝胆实疏,络脉失和;3、瘀血阻络瘀血停滞,肝络痹阻;4、肝络失养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鉴别:悬饮: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流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己,伴见咳嗽、咯痰,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诊浊音;1、患者因“右协胀痛3天,加重2小时”入院,当属祖国医学“胁痛”辨病范畴,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其健运之能而至水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相搏,壅塞肝经,肝失疏泄条达,以致胁痛;湿热熏蒸而见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肝经湿热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胁痛、肝经湿热之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病位在肝、胆,来诊及时预后好;2、主诉:反复肝区胀痛5个月,加重二周;辨病辨证依据:患者近来因情志刺激,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而成胁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3、患者因“右胁部隐痛反复2月余”入院,中医诊断当属“胁痛”病;究其原因,患者因感受邪毒,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湿邪内生,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见胁痛,气滞局部,故觉灼热;脾胃虚弱,肝失疏泄,津液输布失常,津不上承,故见口干,胆气上逆,故见口苦;脾胃纳运失调,则胃脘部胀满、呃逆返酸、恶心干呕,厌食油腻;脾主四肢,脾胃亏虚,肢体失养,又脾胃运化不利,湿浊阻滞肢节,故全身疲乏无力,四肢沉重;湿滞膀胱故小便黄略频;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原,心无所主,故寐欠安,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脾虚湿蕴之征象;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胁痛”病,辨证为“脾虚湿蕴”证;病因为饮食不节及感受疫毒;病机为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肝失疏泄,阻滞气机,不通则痛;病位在肝、胆、脾、胃;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和胃、化湿止痛为法;胁痛辩证依据:1、肝胆湿热:中医辨证依据: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过食油腻之品,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故右胁痛连背,口苦;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恶心;热邪伤津,故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亦为肝胆湿热之象;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治法:清热利湿,疏利肝胆;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l5g,栀子l0g,黄芩12g,泽泻15g,郁金l0g,茵陈20g,金钱草20g,车前子l5g包,川楝子l0g;2、瘀血阻络:中医辨证依据:因外伤闪挫,胁络受损,瘀血停留,不通则通,致使胁痛;因瘀血停着,痹阻脉络,故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舌质暗,脉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征;治法:祛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生地10g川芎10g赤芍10g柴胡10g桔梗10g枳壳10g牛膝10g鉴别诊断:1、胃痛:胃痛与胁痛均有肝郁气滞的相类病机,但胃痛病位主要在胃,胃疼部位亦以胃脘为主,兼见嗳气频作,嘈杂吞酸,患者现以右胁部疼痛为主可鉴别;2、胸痛:胸痛与胁痛均可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所致,但胸痛病位主要在于心肺,其表现以胸痛为主,并兼见心悸、胸闷、少寐等,现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右胁部,且无心悸、胸闷、少寐等,两者可鉴别;附:胆囊炎:1、肝区疼痛;肝郁气泄,或湿热壅阻,胆汁失于畅达,郁久结为砂石,阻于胆道,“不通则病”,气属无形,游走不定,可见肝区或胃院部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气滞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血淤,其痛固定不移,痛甚则如刀绞;2、寒热往来、黄疸;由于湿热蕴蒸,结于肝胆,少阳失和则见寒热往来,胆液不循常道而出现黄疸;3、食欲不振、嗳气恶心肝郁气滞,或湿热蕴蒸,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食少纳呆,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合降则嗳气恶心;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慢性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中多属“胁痛”范畴;认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脘腹胀闷;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1、热郁气滞证表现为发热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胀满作痛,痛向右肩放射,便干尿黄,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治宜清热理气,可从下列方中选用;柴胡10克,黄芩15克,郁金12克,15至30克,15克,大黄10克后入,甘草3克,水煎服;或柴胡10克,黄芩15克,银花30克,连翘10至15克,白芍15克,青皮10克,炒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有结石者加入金钱草30克;2、湿热证表现为胁痛,黄疸,恶心,尿黄,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治宜清利肝胆,可用下方:柴胡6至10克,龙胆草12克,茵陈30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30克,竹茹15克,海金沙15克布包,郁金12克;水煎服;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因“反复右上腹痛xx再发xx”入院,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引肩背,伴发热或不发热、恶心呕吐,纳呆,口干口苦,身目微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玄滑数,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病性属实;患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腻,外邪入侵,故见发热恶寒,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以致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故目赤;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舌苔黄腻脉玄滑数均为肝胆湿热之征;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证西医诊断:胆囊炎、胆囊结石治法方药: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用龙胆泻肝汤汤加减,龙胆草9克黄芩15克泽泻9克川木通9克当归15 生地黄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车前子15克金钱草15克郁金15克鉴别诊断:本病可与胃脘痛相鉴别:胁痛胃脘痛均有肝郁的病机;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六、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西医中:肠易激综合症、胃肠痉挛、肠梗阻、肠粘连、胰腺炎、泌尿结石等;症型及症机:1、寒邪内阻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壅阻;2、湿热壅滞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3、饮食积滞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4、肝郁气阻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5、饮食积滞饮食积滞,气机阻滞,脉络不通;6、中虚脏寒中央不振,气血不足,失与温养;鉴别:1、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常伴恶心、嗳气等;2、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3、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等;1、患者以“持续性中上腹疼痛6小时伴恶心”入院,当属祖国医学“腹痛”辨病范畴,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其健运之能而至水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相搏,以致腹痛,湿热熏蒸而见发热、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腹痛、湿热蕴结之辩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病位在胃肠,初次发病,来诊及时,当预后好;2、患者因“中下腹绞痛伴腹泻2天”入院;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故患者当属祖国医学“腹痛”辨病范畴,腹痛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或脏腑气机失养,不荣则痛,患者饮食不节,饮食停滞,运化无力,蕴生湿热,积于胃肠,腹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湿热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壅滞之象;纵观舌、脉、症,患者应属腹痛、湿热用纸质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其病位在脾、胃、肠,患者起病急,来诊及时,故预后好;3、主诉:右上腹疼痛2小时,伴纳呆,口苦,恶心呕吐;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平素嗜好高粱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内生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导致胁痛;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口苦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是肝胆湿热之征;4、主诉:胁痛一个月,加重二周;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证(精)ppt

中医辨证(精)ppt

现代中医的辨证理论
教材与专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及各类中医专著为现代中医辨 证理论提供了依据。
现代名老中医经验
现代名老中医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辨证理论有着重要贡献。
辨证理论的实践意义
指导诊断与治疗
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 制定提供了依据。
寒证定义
寒证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机体失于温煦,出现以冷寒、凝 滞为主要特征的证候。
寒证分类
寒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为寒邪 侵袭,虚证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 不足等引起的虚寒证。
热证定义
热证是指体内阳热过盛,阴液不足 ,机体失于滋润,出现以热性、干 燥为特征的证候。
热证分类
热证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为阳邪 侵袭,虚热为脏腑功能亢进、阴虚 火旺等引起的虚热证。
体质养生法
总结词
体质养生法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进行 保健的方法。
02
阴虚体质
注重滋阴降火、润燥生津的食物,如 银耳、梨、蜂蜜等,避免辛辣、煎炸 等刺激性食物。
01
血瘀体质
注重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食物,如 黑木耳、山楂、柠檬等,避免过度饮 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05
03
阳虚体质
注重温阳补肾、益气健脾的食物,如 羊肉、鸡肉、韭菜等,避免生冷、寒 凉等食物。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的定义
脏腑辨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它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判 断病变的脏腑,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分为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六腑两大类,其中五脏包括心、肝 、脾、肺、肾,六腑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针对不同脏腑 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

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中医诊断学 病性辨证

点,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
候。
六淫辩证:
(1)淫和非淫
(2)感邪往往有内虚
(3)邪气随体质而转化
(4) 内外可以互相影响(内生五邪)
一、风淫证
【概念】
指外感风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风证”。具有发
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腠
或苔少, 脉细数
“热、干、红、数、消瘦、盗汗、脉细”
【概念】
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外脱,以冷汗、肢厥
、面白、 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阳气由虚而衰,
寒邪极盛,暴伤阳气。
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失精等阴
血消亡而阳随阴脱。
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
致使阳气暴脱。
----- → 阳气极度衰微外脱
便稀溏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辨证要点】
1.感受外湿
2.困重,胀闷,痠楚,腻浊,脉濡缓或细。
“重、浊、闷、腻、缓”
五、燥淫证
【概念】
指外感燥邪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外燥证。有凉燥和
温燥之分。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
者为凉燥。
五、燥淫证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
苔白或黄,脉虚数----暑伤气津
肢体困倦,苔白或黄----夹有湿邪
或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气喘等--暑闭
神机
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
搐---暑热动风
中暑(暑闭气机、心包、暑热动风)vs 伤暑(暑湿袭表)

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

气血津液辨 证
(一) 气虚类证
一 气虚证
元气亏虚,功能活动(推动、防御、固摄、气化等)减 退——少气懒言,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 辨证依据: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等为 主要表现。
二 气陷证
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下陷,脏腑下垂——眩晕耳鸣,乏 力倦怠,气短,或久泻久利自觉气坠,或内脏下垂, 或脱肛,或阴挺。 辨证依据:形体消瘦,以气短、气坠、内脏下垂为主要 表现。

阴阳虚损
病案分析示例(二)
病案:患者素体虚弱,面色晃白,畏寒特甚,手足常凉,稍 活动便气短汗出,近因事外出,深夜始归,次日晨起便感 头痛、鼻塞、怕冷更甚,体温38o C, 舌质淡,苔薄白,脉 微细。 提示:根据阴虚阳虚证辨证要点进行辨证分析。 分析: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功能减退,温煦失职则畏 寒肢冷,面白舌淡;功能活动减退,则气短汗出活动后加 重,脉微细无力。阳虚者更易感受寒邪,故为阳虚感寒证。

阴阳虚损
亡阳
概念:阳气极度衰微欲脱之危重证。 病因:阳虚,寒盛,大汗,失精,大失血,其他如剧毒, 外伤,痰瘀交阻等亦可致阳脱。 病机:阳气亡失虚脱,温煦固摄推动失职。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味淡清稀,肌肤不温,手足厥冷; 神情淡漠,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润,脉微欲绝。 亡阳主要涉及心肾;阴阳互根,阳亡阴亦亡。 辨证依据:有导致亡阳的原因,以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冷汗淋 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辨六淫证候
六 火热证
概念:外感火热邪毒,阳热内盛,临床以发热、口 渴、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 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 表实热证 邪热犯表上扰,肌腠开泄伤津,或内犯于肺——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干微渴,咽痛,或咳喘, 鼻塞浊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 里实热证 邪热内盛,燔灼急迫,伤津耗阴,内及脏腑——壮热, 恶热,口渴,面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 力。 辨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 胸腹灼热、面红、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等 为主要表现。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见低热不退,口干口渴,舌质干绛少苔,脉细数,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 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2.实证夹虚——以实为主,又夹有虚证。 例如:外感温热病常见的实热伤津证,为邪多虚少,表现既见发热, 便秘,舌红,脉数等实热证,又见口渴,尿黄,舌苔干裂等虚象。 3.虚实并重——虚证与实证均十分明显。 例如:小儿疳积病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 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病起于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 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
但发热或但畏寒--------里证
舌脉:
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舌边尖红、脉浮-----表证
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
二、寒证和热证
(一)寒证 [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时的证候。 [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
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 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特点]冷、淡、稀、润、静

冷饮
淡白
蜷卧

安静 少动
仰卧
红赤

烦躁 多动
清稀 小便清 色白 长、大 量多 便稀溏
黄稠 小便短 赤、大 便干结
舌淡 苔白 而润 滑
舌红 苔黄 而干
迟或 紧
数或 滑
三、虚证与实证
(一)虚证
[概念]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
外感病中、后期及内伤病。
[成因] 一、表邪不解入里。
二、六淫邪气直接侵犯脏腑形成里证。
三、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
[特点] 病位深在;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
附:半表半里证
二、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新病、病程短-------表证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胃火旺,神明错乱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胃火旺,神明错乱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胃火旺,神明错乱(一)主证:起病急骤,头痛不眠,面红目赤,狂妄不安,毁物自伤,骂人打人,奔跑呼叫,不避亲疏,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数日不解,舌质红绛,苔黄厚糙,或灰黑,脉弦滑数。

(二)证候分析:胃阳索盛之体,暴怒伤肝,气机逆乱所化之火极易横逆犯胃而形成肝胃之火并炽之势。

肝开窍于目,胃经上达头面,肝胃炽盛之火循经脉上冲,故面目俱赤,头痛失眠。

火性暴急而传变最速,故起病急骤。

火能令人昏狂。

火势盛极故狂妄奔跑,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水能敌火。

胃火盛极欲求水自救故渴喜冷饮。

火邪损伤肠道水液故大便秘结。

舌质红绛、苔黄厚糙或灰黑,脉弦滑数皆为肝、胃火旺的体征。

(三)辨证须知1.本证型的临床特征主要是躁狂,属于运动性精神兴奋症状群。

在本病称为心因性意识朦胧或反应性兴奋状态,临床可参考之。

2.除本症外,本证型还可见于躁狂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均可依本型的治法治疗。

不同的是,巩固性治疗的时间要长得多。

3. 本证型与肝胆逆火(《躁狂忧郁症。

二型》)和阳明实火(七型)的临床证状几乎完全一样,鉴别在于∶ ①病位∶躁狂二型主要在肝胆,七型在阳明,本型则在肝胃;②症状∶肝胆逆火以口苦为特有,尿赤为显、苔黄腻但不至糙裂,七型便秘腹满,舌苔黄糙,甚则焦黑,虽易与本型相混,但脉实不弦;本型与躁狂二型的脉象易混,可从舌苔糙裂和渴饮、便秘程度等几个方面着眼;③治法∶躁狂二型以苦寒重剂清泻肝胆实火为主,佐以通腑而使肝胆之邪外出;七型主要是荡涤阳明实火、燥屎和秽浊,本型则肝胃并重。

(四)治疗法则:清肝通腑,泻火安神。

(五)选方用药:加减大柴胡汤。

柴胡9~15 克,黄芩9~15 克,半夏12~24 克,赤芍9~15 克,枳实9~15 克,胆星9~12 克,石膏24~25 克,生大黄15~30 克,芒硝12~24 克,大枣3~6枚,黄连9~12 克。

加减法∶舌苔兼腻象者,加厚朴9~12 克,九菖蒲9~12克;痰多者加大贝12~18克,白矾3~4.5 克(冲);肝火盛甚者加龙胆草9~15 克;血热者,加生地18~30 克,丹参9~15 克;肝气上逆者加代赭石18~30 克。

中医诊断学辨证概述

中医诊断学辨证概述

辨证概述
(三)各种辨证方法及其特点
(1)八纲辨证——基本纲领(各类辨证的共性总结)。 本教材将其 表里——病位;寒热、虚实——病因、病性; 阴阳——证候归类。是病因、病性辨证的深入。 综合为 (2)病因辨证(各种病因)——是病因辨证的深入。 八纲辨证 (3)病性辨证(气血津液)——是病性辨证的深入。
【证候鉴别】
伤暑即暑邪伤表证,
中暑为暑邪伤表证严重者,属里证。若暑性酷烈, 则传变极速而易入里。即患者在夏令烈日之下劳作 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伤灼神明,内陷心包, 因而出现壮热,无汗,呕恶,气促,神昏,甚则卒 然昏倒等中暑症状。
4、湿 邪 遏 表 证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于肌腠的证候。
【辨证要点】 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证候鉴别】
风证有外风、内风的不同。 内风是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热盛、阳亢、 血虚、阴虚)所形成的以头晕、肢麻、瘙痒、震颤、 抽搐等表现的证候。是继发于热盛、阳亢、血虚、 阴虚等病理基础之上,是病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 称之为“动风”。 外风为病,最常见者为风邪袭表证、风邪袭肺证, 古称“伤风证”,
辨证概述
(一)基本概念 1、证——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等所作的病 理性概括。例如:
证名 风热犯肺证 心脉痹阻证 病 位 肺系、皮毛 心、脉 病 因 外感风热 阳虚/血瘀 病 性 实热 虚实挟杂
* 注意: ①证是在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证代表着该病所处某一阶段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两方面情况综合。 ③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本质的认识。 ④由于中医的病因亦可反映疾病的病理性质,有时与病性难于区分,故 有将病因病性合称为“病性”者。
八纲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八纲——疾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互 相矛盾的八个辨证纲领。 2.八纲辨证——根据诊法资料,运用八纲理论进行 分析,并与病因和气血津液辨证相综合,从而辨 别疾病部位的浅深(表、里)、病情的性质 (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及病证类别的 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 方法。 二、意义 1.八纲是对辨证提出的基本原则性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第八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2.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3.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4.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5.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6.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六淫辨证要点总结风淫证—外感风邪、风疹、中风、行痹、风水水肿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突发皮肤瘙痒、丘疹;肌肤麻木、口眼斜;肢关节游走作痛;新起面睑、肢体浮肿。

寒淫证寒冷、清稀、白、脉紧恶寒重,或发热,无汗,脉浮紧;咯稀白痰;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舌苔白,脉弦紧。

发热恶热,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猝然昏倒、胸闷,呕恶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湿淫证困重、混浊、分泌物量多、苔腻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渗漏湿液;皮肤湿疹、瘙痒;妇女带下量多,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燥淫证干、脉浮皮肤干燥,口唇、鼻孔、咽喉干燥,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痰黏难咯,脉浮。

火热证热、红、黄、数、神、血、疮发热恶热,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脉数;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属于()A.风淫证B.寒淫证C.暑淫证D.湿淫证E.燥淫证『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风淫证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发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发热,汗出,口渴,气短神疲,肢体困倦,胸闷,呕恶,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虚数。

属于()A.风淫证B.寒淫证C.暑淫证D.湿淫证E.燥淫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暑淫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头昏沉如裹,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大便稀,小便混浊。

舌苔滑腻,脉濡缓,属于()A.风淫证B.寒淫证C.暑淫证D.湿淫证E.燥淫证『答案解析』湿淫证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下列不属于火淫证临床表现的是()A.发热恶热B.神昏、谵语C.吐血D.湿疹、瘙痒E.痈肿疮疡『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火热证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

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等。

燥淫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皮肤干燥甚至皲裂B.口渴饮水C.干咳少痰D.舌苔干燥E.脉细数无力『答案解析』燥淫证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脉浮紧。

属于()A.风淫证B.寒淫证C.暑淫证D.湿淫证E.燥淫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寒淫证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

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要点一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1.阳虚证临床表现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2.阴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要点二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1.亡阳证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2.亡阴证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阴阳虚损辨证要点总结阳虚证畏冷,肢凉,脉沉迟无力阴虚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亡阳证冷汗淋漓,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脉细数疾。

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畏冷B.自汗C.大便稀薄D.舌淡胖E.脉紧『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阳虚证临床表现: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口燥咽干B.五心烦热C.潮热盗汗D.舌红苔黄而干E.脉细数『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阴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恶热,口渴饮冷,小便极少,面赤颧红,脉细数疾。

属于()A.阴虚C.亡阴D.亡阳E.气随血脱『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亡阴证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肌肤不温,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属于()A.阴虚B.阳虚C.亡阴D.亡阳E.气随血脱『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亡阳证临床表现: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要点一气虚类证的临床表现1.气虚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痩,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3.气不固证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4.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志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淡,舌苔白润,脉微。

要点二血虚类证的临床表现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2.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

要点三气滞类证的临床表现1.气滞证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2.气逆证临床表现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3.气闭证临床表现突然发生势急、症重之昏厥,或内脏绞痛,或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弦有力等。

要点四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刺痛,痛久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肿块色青紫,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

要点五血热证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等。

要点六血寒证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畏寒,手足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发凉,或为痛经,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并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等。

要点七气血同病类证的临床表现1.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心悸失眠,形体消痩,舌淡而嫩,脉细弱。

2.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面色晦滞,局部青紫、肿胀,刺痛不移而拒按,或肢体瘫痪、麻木,或可触及肿块,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3.气不摄血证临床表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鼻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

4.气随血脱证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甚至晕厥,舌淡,脉微欲绝或见芤脉。

5.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痛经,经血紫暗有块,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小结气虚类证证型辨证要点气虚乏力无力、自汗、易感冒,动则加重,虚脉气陷气虚+气坠感、脏器下垂气不固气虚+自汗或二便、经、精不固气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气滞胀痛、嗳气矢气,情绪变化,脉弦气逆咳喘、呕吐、呃逆、头痛眩晕气闭突然昏厥、二便闭塞、内脏绞痛、脉实有力血虚类证证型辨证要点血虚面、睑、唇、舌、爪甲颜色淡白,脉细血脱面色苍白,舌枯白,脉微或芤血瘀、血热、血寒证型辨证要点血瘀固定刺痛、肿块、出血、舌紫暗有瘀斑,脉涩身热夜深,烦躁谵语,斑疹出血,舌绛,脉数血热(热+斑疹出血)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月经衍期、色紫暗夹块血寒(寒冷+血瘀)气血两虚乏力,自汗,唇甲淡白,舌淡,脉细无力气虚血瘀乏力,刺痛,舌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气不摄血出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弱气随血脱大出血,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气滞血瘀胀痛,刺痛,情志不舒,舌紫暗瘀斑瘀点,脉弦涩患者,男,65岁,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脱肛,属于A.气虚B.气陷C.气逆D.气脱E.气滞『答案解析』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痩,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