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1)
中学生防欺凌安全教育
中学生防欺凌安全教育
1. 了解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手段实施的欺压、侮辱行为,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
常见的欺凌形式包括:肢体欺凌:如拳打脚踢、扇耳光、撕扯衣物等。
语言欺凌:如嘲笑、谩骂、起侮辱性绰号等。
社交欺凌:如散播谣言、孤立排挤他人等。
网络欺凌:如利用互联网侵犯隐私、损害名誉等。
2. 如何预防欺凌
不做受害者:不携带较多的钱和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不做欺凌者:不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等。
不做旁观者: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
3. 遇到欺凌怎么办
保护自己:在学校监控不到的地方尽量结伴而行,遇到欺凌时可以大声呼救或迅速逃离。
及时求助:事情发生后,及时向父母或老师报告,必要时报警。
正当防卫:在遭受侵害时,反击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4. 家长和学校的角色
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学校: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定期开展防欺凌教育和演练,建立举报机制。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doc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近来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欢迎阅读。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团委、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综治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团委、妇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得到遏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在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措施、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1.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要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
中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和处理制度、措施
中小学生预防校园欺凌和处理制度、措施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中,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言语、网络等方式实施的欺负、侮辱、威胁等行为,对受害学生造成身体、心理上的伤害。
为了预防校园欺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预防校园欺凌制度1.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安全责任人,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巡查和监管,确保校园安全。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3. 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建立校园欺凌举报制度。
学校要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学生、家长和教师及时举报校园欺凌行为,及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二、加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措施1. 加强对学生的监管。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监管,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行为。
2. 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
学校要定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活动,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受害学生的权益。
3. 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4. 建立校园欺凌处理机制。
学校要建立校园欺凌处理机制,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及时处理,确保受害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
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预防校园欺凌1. 家庭教育。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 社会监督。
社会各界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及时发现和举报校园欺凌行为,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3. 政府支持。
政府要加大对校园欺凌的防治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打击力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理制度,加强监管和法制教育,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中学生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暴力与欺凌
中学生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暴力与欺凌1.了解网络暴力与欺凌的定义和类型:网络暴力与欺凌指的是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手段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等行为。
类型包括言语攻击、图片攻击、视频攻击、恶意传播等。
2.认识到网络暴力与欺凌的危害:网络暴力与欺凌会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学会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个人信息的安全非常重要。
中要学会设置隐私保护,不轻易透露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等敏感信息。
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网络暴力与欺凌,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要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5.寻求帮助:遇到网络暴力与欺凌时,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可以向家长、老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寻求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6.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提高自己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学会理性、文明、有礼貌地参与网络交流。
7.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网络暴力与欺凌,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8.学会合法维权:在遭受网络暴力与欺凌时,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9.倡导文明上网:积极参与网络文明传播,倡导文明上网,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10.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应对网络暴力与欺凌也非常重要。
要学会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少网络冲突。
11.注重自我成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兴趣爱好和自我成长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减少网络暴力与欺凌的发生。
12.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3.强化网络监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严厉打击网络暴力与欺凌行为,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
14.增强法治观念: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网络暴力与欺凌。
15.培养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减少网络暴力与欺凌的发生。
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六个预防策略
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六个预防策略网络欺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身体伤害。
面对网络欺凌,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策略来保护自己。
本文将介绍六个预防网络欺凌的策略。
一、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
要经常了解和学习各种网络欺凌行为的定义和特征,了解网络欺凌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
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自己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水平,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
二、保护个人隐私其次,保护个人隐私是预防网络欺凌的重要策略。
我们应该限制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不随意将个人信息发布在公开平台上。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要设置严格的隐私设置,只与亲友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并限制陌生人对自己信息的访问和获取。
三、正确处理恶意言论如果面对网络欺凌,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恶意言论。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反应。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屏蔽或忽略恶意言论的方式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对于严重的网络欺凌事件,我们可以向相关平台或当地公安机关举报,寻求法律的保护。
四、建立良好网络行为规范为了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我们应该建立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要做到文明上网,尊重他人的言论和权益,不发表侮辱、辱骂或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对于亲友或他人的网络行为,我们要勇于制止不当的言论和行为,共同维护一个友善的网络环境。
五、培养心理强大的抵抗力面对网络欺凌,我们需要培养心理强大的抵抗力。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自信心,不以网络上的言论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们要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心理应对能力。
六、加强监护和教育家庭和学校在预防网络欺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孩子们的监护和教育,尤其是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该与孩子们保持沟通,鼓励他们主动报告可能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反对校园凌霸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凌霸现象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校园凌霸不仅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
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凌霸,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我国亟需出台一系列反对校园凌霸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校园凌霸的定义、现状、法律规定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校园凌霸的定义及现状1. 定义校园凌霸,又称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或学校周边,由学生一方或多方对另一方进行身体、心理、言语或网络等方面的恶意攻击、威胁、侮辱、伤害等行为。
2. 现状近年来,校园凌霸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万人遭受校园凌霸,其中以初中、高中学生为主。
校园凌霸的形式多样,包括:(1)肢体暴力:殴打、推搡、抓咬等。
(2)言语暴力:侮辱、谩骂、嘲笑等。
(3)心理暴力:恐吓、孤立、威胁等。
(4)网络暴力:发布侮辱性言论、散布谣言、传播不实信息等。
二、法律规定的必要性1.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校园凌霸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
通过制定法律,可以明确校园凌霸的界定、责任追究、赔偿标准等,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保障。
2. 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校园凌霸事件的发生,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还可能引发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等连锁反应,严重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通过立法,可以加强对校园凌霸的预防和打击,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校园凌霸现象反映了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通过立法,可以加大对校园凌霸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反对校园凌霸的法律规定1. 明确校园凌霸的定义和类型法律应明确规定校园凌霸的定义、类型、表现形式等,以便于相关部门进行认定和查处。
2. 完善校园凌霸的预防措施(1)加强校园安全教育: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课程、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校园欺凌举报机制:鼓励学生、家长、教师等及时发现和举报校园凌霸行为。
校园欺凌的日常预防和处理方式
校园欺凌的日常预防和处理方式一、校园欺凌的日常预防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的,恃强凌弱,给他人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的欺负、侮辱行为。
欺凌行为一般要求具有“持续性”、“反复性”的特征,但是给他人造成明显的肉体或精神伤害的,可以不受这一特征的限制。
校园欺凌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四类:肢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亦称社交欺凌),网络欺凌。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种行为:1)对受害者的身体进行攻击,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推撞、绊倒、用硬物锐器攻击、拉扯头发、朝受害者身上抛扔硬物或抛洒污秽之物等。
2)对受害者的物品进行攻击,包括抢夺他人物品、故意毁坏或弄脏他人物品、故意抛弃他人物品、故意隐匿他人物品,以及逼迫受害者毁坏自己的物品等。
3)向受害者勒索财物,包括勒索金钱、物品等。
4)威胁、强迫受害者去做有损自身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的事情,例如强迫其拍打自己、舔舐秽物、脱裤子、做秽举措等。
5)威胁、强迫受害者为其提供劳务,如为其代写作业、代为值日或者为其跑腿等。
6)用粗俗的言语侮辱受害者,包括叫侮辱性的绰号,讥笑、贬损他人容貌、疾病和生理缺陷、种族、宗信、性取向以及其他与他人不同的地方等。
7)故意编造、传播对受害者不利的谣言,使得受害者被同学、老师误解、受到处分、名誉受损。
例如造说受害者偷东西、打架、作弊等。
8)画侮辱、猥亵、负面的图案,或者书写脏话、侮辱性文字,诋毁、中伤他人。
9)在人际交往中,以羞辱他人或取乐为目的,故意排斥、孤立受害者,不让其加入某一XX或组织,或者阻止他人与受害者交往,或者在分组活动时拒绝与受害者同组。
10)在微信、QQ、网站论坛等社交媒体上,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攻击、侮辱受害者,或者散步关于受害者的谣言,或者公布受害者的隐私。
在班级中,对于有欺负他人倾向的学生,学校、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平时该当对其加强关注和管理,必要时应为其树立专门的行为管理档案。
防欺凌安全知识大全
防欺凌安全知识大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欺凌现象在学校、网络等各个领域中愈发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困扰。
为了保护每个人的权益和安全,我们有责任普及防欺凌安全知识。
本文将综合介绍防欺凌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和预防欺凌行为。
一、欺凌的定义与分类欺凌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实施身体、语言或心理上的攻击行为,对他人进行侵犯和伤害。
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身体欺凌:包括打、踢、推搡等直接对他人肢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2.言语欺凌:包括嘲笑、辱骂、传播谣言等以言语方式欺凌他人的行为。
3.网络欺凌: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或社交媒体进行欺凌行为,如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等。
4.心理欺凌:通过恐吓、恶作剧等方式对他人进行心理伤害的行为。
二、欺凌的危害欺凌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以下是欺凌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1.心理受创:受害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社交隔离:受害者可能由于恐惧和自卑而与他人疏远,导致社交孤立。
3.学业受影响:受害者可能因为被欺凌而无法专心学习,影响学业成绩。
4.自尊心受伤:受害者可能因为被欺凌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和自尊心。
三、防止欺凌的方法1.建立积极友善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该营造和谐友善的环境,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友谊。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校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树立自信心,增强抵制欺凌的能力。
4.加强法制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严重性和违法性,增强法律意识。
5.及时报告和寻求帮助:受害者或目击者应及时向老师、家长或相关部门报告,寻求帮助和支持。
四、自我保护技巧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1.保持冷静:在面对欺凌时保持冷静,不要轻易激怒或反击。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doc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近来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欢迎阅读。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团委、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综治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团委、妇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得到遏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在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措施、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1.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要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
防校园欺凌指导手册
防校园欺凌指导手册学会与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要课程,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心状况变化.保护“少年的你”,这些我们都要了解!一、以下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1、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2、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3、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4、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5、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二、出现这些情况孩子可能正遭受欺凌1、突然不愿上学原本并不排斥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现出不愿上学的倾向,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
2、无端情绪变化孩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阴晴不定,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3、抱怨有同学针对他这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
家长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孩子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地聊聊天。
4、身上出现伤痕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
千万不能忽视。
5、行为异常如果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如特别粘人、拒绝去学校、非常胆小怕人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建议家长去学校了解情况。
6、睡眠出现问题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表现之一。
三、发生校园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01.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1、保持镇定。
2、求救,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
学校1530安全教育--防校园欺凌安全篇
学校1530安全教育--防校园欺凌安全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校园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而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常见的安全隐患,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研究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本文介绍了针对校园欺凌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措施。
二、校园欺凌的定义和特点校园欺凌指的是在学校内犯罪或不良行为,其中包括言语或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校园欺凌往往存在以下特点:- 不平等的力量关系:欺凌者通常是身体或心理上更强大的一方,而被欺凌者则是弱势群体。
- 长期性和频繁性:欺凌行为往往是一种长期的、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
- 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和身体伤害: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校园欺凌安全教育的目标通过开展校园欺凌安全教育,旨在达到以下目标:-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培养学生的防范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使学生学会辨别和预防校园欺凌行为。
- 促进校园和谐氛围:通过校园欺凌安全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研究环境。
四、校园欺凌安全教育内容及策略1. 知识普及:向学生普及校园欺凌的定义、特点、影响和预防方法。
2. 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意识,提倡尊重、理解和包容。
3. 自我保护技能培训:教授学生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如有效沟通、自信心的培养等。
4. 合作与团队建设:通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支持力。
5. 设立举报机制:建立匿名举报机制,鼓励学生积极举报校园欺凌行为,并确保举报者身份的保密。
五、校园欺凌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1. 课堂教育:将校园欺凌安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教学。
2. 主题活动:组织校园欺凌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剧场表演等,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3. 专家讲座:邀请心理专家、法律专家等进行校园欺凌安全教育的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4. 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共同营造安全的研究环境。
学生网络欺凌中语言暴力的学校预防路径研究
学生网络欺凌中语言暴力的学校预防路径研究作者:刁燕洁周佳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1年第12期摘要网络欺凌已成为中小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巨大安全隐患。
语言暴力因其突发性、低成本性、隐匿性等特质威胁着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网络保护以及学校防治欺凌的责任进行了规定,对构建学校预防体系具有实践导向价值。
结合国内外治理经验对落实学校责任构建预防路径提出如下建议:分阶段开展网络素养课程;构建关怀的学校氛围;建立有效欺凌防范机制。
关键词网络欺凌语言暴力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首个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
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互联网电子通讯手段等针对某个人或者群体进行故意的、持续的恶意伤害行为。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国家层面治理网络欺凌的专门立法,相关内容散见于诸多法律条文中,例如对人格权、个人信息以及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客观上增加了防治难度。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了网络保护,为构建网络欺凌防治体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实践导向。
因而,培植适宜相关政策落地的土壤显得尤为重要。
一、何为网络欺凌中的语言暴力1.概念界定网络欺凌是一种借助网络产生的欺凌类型,即使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媒介蓄意或恶意侮辱、欺压他人的行为,发生载体包括电话、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站、网络游戏等,表现为辱骂、骚扰、嘲弄、诽谤、恐吓、起底隐私、社交孤立及盗用信息等。
研究显示,近五成的学生声称自己在过去半年内曾遭受过网络欺凌,而辱骂、嘲弄和诋毁这类语言暴力行为发生率总体偏高[1]。
语言暴力是指用不守法度、不合逻辑的語言风暴伤害他人的行为。
本文中的语言暴力,指中小学生在参与网络生活时作为欺凌者或者受害者卷入的语言暴力行为。
2.网络欺凌中语言暴力的特征网络欺凌中的语言暴力作为一种新的欺凌形式,可以看作传统欺凌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但也具有不同的特质。
首先是突发性和衍生性[2]。
校外防欺凌安全常识十条
预防校园暴力杜绝校园欺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是一个纯洁的场所,应该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地方。
然而,在一些学校中,却存在着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问题,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预防校园暴力,杜绝校园欺凌。
一、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根本,只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发生。
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珍惜和平。
家长也应该时刻教育子女,培养孩子们的善良品质,让他们成为遵纪守法、阳光向上的好孩子。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举措。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安保力量,加强学校周边的治安防范,确保学生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化解学生心理问题,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校园纠纷处理机制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往往源于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纠纷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防止事态扩大。
同时,学校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四、加强监督和宣传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加强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监督和宣传。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和社会公众的警惕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防范的氛围。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事件的监管和处置,严惩不贷,给予受害者有效的保护。
五、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最后,预防校园暴力和杜绝校园欺凌的关键在于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给学生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只有真正做到爱与关怀,才能减少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的发生,为学生创造更好更美好的未来。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落实,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共同预防校园暴力,杜绝校园欺凌,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中国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6 年11 月11 日 13:25A-A+我要分享央视网消息: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要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
《意见》全文: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综治办、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团委、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综治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团委、妇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综治、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和暴力事件得到遏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在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措施、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1.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要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 年修订)》,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进校♘”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欺凌防范与处理操作指引.
学生欺凌防范与办理操作引导目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归纳学生欺凌的平时预防学生欺凌的发现和举报学校反欺凌机构的成立和反欺凌校规的拟定学生欺凌事件的办理程序学生欺凌的善后办理第一章归纳1.为了有效防范、规范办理学生欺凌行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张开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建议》、《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文件规定,拟定本《规定》。
2.本引导适用于小学、中学、职高、中专、技校,少儿园、高等院校可参照履行。
3.已有的研究成就表示,校园欺凌行为对当事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会产生长远的、程度不一的负面影响,也损害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关系,破坏学校优异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对校园欺凌行为办理不及时,有可能会惹起安全事故,甚至会演变成公共事件,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4.治理校园欺凌重在预防,要成立完满的防范制度。
一旦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学校要及时依法依规进行办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还应做好善后工作,连续对当事学生进行追踪察看和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二章学生欺凌的平时预防5.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集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经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推行欺凌、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集体)身体损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6.校园欺凌的形式一般能够分为四类:肢体欺凌,语言欺凌,关系欺凌(亦称社交欺凌),网络欺凌。
详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种行为:(1)对受害者的身体进行攻击,包括拳打脚踢、掌掴、推撞、绊倒、用硬物锐器攻击、拉扯头发、朝受害者身上抛扔硬物或抛洒污秽之物等。
(2)对受害者的物品进行攻击,包括强抢别人物品、故意破坏或弄脏别人物品、故意抛弃别人物品、故意隐蔽别人物品,以及强迫受害者破坏自己的物品等。
青少年防欺凌安全知识
青少年防欺凌安全知识什么是欺凌?欺凌是指一个人使用力量、威胁或言语来伤害、威胁或恶意对待他人的行为。
欺凌行为通常是反复发生的,并造成受害人身心上的伤害。
欺凌的形式欺凌行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肢体欺凌:包括推搡、打击、踢踹等肢体暴力行为。
- 言语欺凌:包括恶意的嘲笑、辱骂、恶意传言等言语攻击。
- 社交欺凌:包括排斥、孤立、羞辱、损害社交名声等行为。
- 网络欺凌:包括网络上的恶意言论、散布谣言、恶意追踪等行为。
如何预防欺凌青少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欺凌:1. 提高自信:拥有良好的自尊和自信心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面对欺凌行为。
2.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以及学校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3. 学会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避免冲突的产生。
4. 避免孤立:尽量融入集体,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5. 研究自我保护:研究一些基本的自我防护技巧,如避免与潜在欺凌者单独相处,学会辨别危险信号等。
如何应对欺凌如果青少年遭遇欺凌,以下方法可能有助于应对:1. 淡化欺凌者的压力:通过保持冷静、不理睬欺凌者的行为来减少他们的兴趣。
2. 求助他人:及时向家长、老师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3. 保护自己的安全: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避免与欺凌者单独相处,选择公共场所活动。
4. 保留证据:记录欺凌事件的时间、地点、以及目击者,并保存相关证据,以便将来报警或求助。
5. 不自责:欺凌是欺凌者的错误,不要将责任归咎于自己,寻求帮助是正确的选择。
集体与社会的责任预防和应对欺凌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是集体和社会的责任:- 家庭应该提供爱、关怀和支持,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 学校可以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欺凌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社会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受害者提供保护和支持。
通过预防欺凌和合理应对,我们可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
学生篇
1.不使用语言攻击他人。
如通过短信、微信,或在论坛、聊天室、微博、贴吧、QQ群、微信群等公开威胁、侮辱、诽谤他人。
2.不曝光他人隐私。
如传播或公开可能令他人受到威胁、伤害、侮辱或尴尬的文字、照片、图像、视频或音频等。
3.不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
如通过拼接图片,或加上侮辱、诽谤性文字,散播谣言,发布不实信息。
4.不随意上传个人信息。
注意保护私人信息,谨慎将个人或家庭资料上传网络。
5.不以暴制暴应对网络欺凌。
理性应对网络不良行为,在遭遇网络攻击或网络欺凌时,保持冷静与自信。
6.及时寻求他人援助。
遭遇网络欺凌行为,要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也可咨询求助青少年援助热线12355。
家长篇
准确判断孩子是否遭受网络欺凌:
7.看行为习惯是否有变化。
如使用电脑或手机时间过长,对自己的上网行为尤为保密。
8.看精神状态是否有变化。
如易怒、焦虑、沮丧,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孤僻古怪,甚至发生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
9.看学习情况是否有变化。
如学习效率降低、作业拖堂、成绩下降,有厌学甚至弃学情绪。
10.看人际交往是否有变化。
如人际关系紧张,喜欢独处,缺乏自尊和自信,甚至处于恐慌不安之中。
有效处置孩子遭遇网络欺凌:
11.联系欺凌者要求其停止欺凌行为。
12.向网络服务商进行投诉。
要求及时对相关网络内容进行屏蔽、删除。
13.报告学校及老师。
发现欺凌者是学校学生的,应立即联系学校与老师,共同解决问题。
14.寻求心理或法律援助。
联系心理教师或专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必要时可联系警方或诉诸法律。
预防孩子欺凌别人:
15.告知孩子网络欺凌行为后果。
教育孩子通过网络言论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攻击,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如触犯法律,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16.及时发现孩子间的矛盾。
若是网络欺凌,则应要求孩子立即停止,并陪同孩子主动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妥善处理孩子间的矛盾和问题。
17.适当禁用通讯工具。
通过禁止孩子一段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对孩子进行教育、惩戒。
18.加强不良心理和行为疏导。
对于孩子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家长与学校要形成合力,加强教育转化,必要时可以申请专门学校介入。
学校篇
19.完善预防组织架构。
成立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工作小组,组成人员包括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心理老师等,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掌握学生异常情况,妥善处置学生矛盾。
20.加强正面教育和安全提示。
将网络欺凌防范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网络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21.健全发现机制。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发挥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了解每一个学生性格、品质、交往等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行为。
鼓励学生向老师及时报告学生中的异常情况。
22.有效化解学生矛盾。
根据未成年学生年龄、认知情况和个性差异,灵活做好学生矛盾化解和处置工作,避免事态有所扩大。
23.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预防、发现和处置网络欺凌的意识和能力。
24.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和隐性问题,加强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社会篇
25.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违法信息,或未履行审查义务,未对违法信息进行过滤、删除或屏蔽的,网信、文广、新闻出版等部门要依法及时予以处置。
26.加强网吧管理。
文化行政执法部门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
27.完善网络游戏规则。
网信、文广等部门要督促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
28.及时有效处置网络欺凌行为。
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要依法及时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9.支持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
有条件的学校、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公益性场所,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设施,教育、引导、监督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
30.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网信、文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知识普及、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这是在近年来全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上海市教育部门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和社会环境,在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基础上出台的针对性举措。
“学生篇”主要指导中小学生如何规范上网行为,不主动实施并理性应对网络不良行为。
“家长篇”主要指导家长如何准确判断孩子是否遭受网络欺凌,在孩子遭受网络欺凌后如何合理处置,以及如何预防自己的孩子欺凌别人。
“学校篇”则要求中小学校成立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置工作小组,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有效化解学生矛盾。
“社会篇”则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相关政府部门各司其职,为中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