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学习的革命》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绪论“何为教育”

缪丽尔说:“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对于这句话的前半句我是很赞同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受到他生存的周边环境的影响,他本身处在最全新、最自然的状态,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也许他对美术、音乐或者其他某一领域有天赋或者仅仅是兴趣。教育的职能便是在不破坏他本身特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他的兴趣爱好或者天赋,并将其发挥出来,就像原石雕刻成璀璨的宝石那样。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发掘、引领、助人成才的事业。但后半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坚决否认那是侵扰,很多东西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在环境中习得的,就像我们从小学习的健康知识或者交通规则,这都是我们出生时头脑里所没有的,在前人不断的总结实践中获得的,难道每个人不应该学习这些东西吗?我们现在是工业文明的社会,而不是原始社会,身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循这个社会的法则,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任由自己无方向地发展,而应有所约束,这并不能称为侵扰。

对于文中提到的“个人自由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性价值观”,我认为这两者在一定意义上似乎是不可协调的。“机械化生产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这使工厂的概念在社会上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这种状况给教育家的建议是,要尽可能按照工厂的样式来设计和管理学校。学生逐渐被视为有待于机械加工的原材料,变成‘有销路’的成品。”自从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厂和我们的生活,起初是人厌恶繁琐、无聊且重复性的各种工作,现在用机器代替,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机器是真正地解放了人还是把人推进了另一个深渊?机器自身的优势使得成本更高的众多劳动工作者失去了饭碗,为生存我们只好拼命学习一些相对先进、有用的技能,像学设计、建筑、掌握各种办公设备的使用技能,以适应快速前进的社会的需要,以免遭淘汰。每个人就像上了弦的手表,分秒不停地忙碌着。而学校刚好成了为企业造人的工厂,我们在学校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要学有一技之长,有的学校还会与企业有协定,专门为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做一大批的对口学生,一旦毕业立马进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时人更像是机器,一种高级的机器,学校则是生产机器的工厂,学生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只是为了满足企业、社会的要求,难道这样我们就变成了有用的人吗?

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新生进入大学,在填志愿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会说填那些热门的专业,像会计、金融。计算机等,这样毕业时好找工作。确实如文中所说教育“其外在功能或工具性功能是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佐助他们成为对别人有用之人及自立自给的社会成员。教育应该使学生学会为了谋生及为了对自己身为其中一份子的社会做出贡献所需要了解和理解的东西”。在选专业时,有很多人就不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只看专业名称也不知道会学什么内容,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们凭感觉或他人建议选择了,进入了大学即使发现自己不擅长或不感兴趣却几乎没有重选的机会,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在我国换专业都难道很大,换学校更是难上加难,相比发达国家的教育,我们真的显得很落后。有时我就会想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是明清等封建王朝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遗传到了今天,还是中华民族中大多数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愿改革的自身因素所致?无论是教育家、政治家还是其他专家,教育体制改革似乎

成了一块顽石,如何改革、改革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并不比收复台湾和保卫钓鱼岛简单。目前教育的目标就是“维护和保持现状,即不生产出不会对事态运行方式的本质方面提出挑战的那种社会成员”。

教育的问题,从孔子、苏格拉底就可以讨论,直到今天也未有满意的结果。尽管对现状不满,却也是无能为力。

二、关于“教与学”

本篇文章并不长,仅有3万多字,几个模块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教与学”。“学习有许多不同的方式,而施教只是其中的一种。”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成了21世纪每个人必须的课题。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但不局限于在学校或者各种校外的培训班。但毋庸置疑,在人生的前20年,我们大多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别人问我们在学校都做些什么,普遍的回答是“学习”“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但我们真的是在学习吗?“传统教育强调教,而非学。”我们在学校里更多的是由学校安排课程,由老师向我们灌输知识,他们是在主动地教,而我们更大程度上是被动地接受,当然并不包括所有人。但这种模式显然无法达到教育预想的理想状态。“学习者具有内在动力时的自主学习是效率最高、记忆最佳的一种学习类型,这种学习类型最不可能让人产生抵触情绪或者遇到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只有主动学习得来的东西才是印象最深刻、记忆最长久的。就像以前高中同桌问过我一道数学题,我刚接过来看了看题目,有些思路却无法立即回答她,我便说下节课我再给你讲。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去计算、解答、整理我的语言,然后完全明白后再讲给她。结果是她只明白了那一道题的答案,而我复习了与之相关的很多知识点,显然我的收获比她多。在某种意义上,解释者学到的东西最多,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解释者会很快地把听到的解释内容给抛在脑后。而解释者首先费劲弄明白所需解释的内容,然后才能作出解释,这种效果更持久。被动接受的效果肯定差,就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对于它拗口、难记难懂的语言,大家普遍对它没有兴趣,但它是一门考试课我们又不能轻视。到了期末考试前,我们只能抛下偏见,去死记硬背,效果短时间内很好,考个八十几分不成问题,但走出考场甚至停止答卷的一霎那,我们便想把它忘得一干二净。忘记的时间比记住的时间快多了。直到现在一提起马原,我们便从心底抵触去想它所讲述的内容。

“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现在的学校不免有些本末倒置,“教”的分量大大超过了“学”。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最大的职责是解疑答惑,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替他们学习。而应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应一味地抓他们的学习成绩,以成绩区分学生的好坏。现在的教育体制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信息传递方面,而把少部分时间用于传播知识方面,没有时间用于融会贯通。即使大学都没有做好,更何况只为了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总的来说,现如今的教育真的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种情形的因素更是错综复杂,想要回归正轨非常不容易。

三、关于瑟谷学校的思考

我也认为小孩子从出生到四五岁这个阶段的养育和教育非常重要,他们以后人生的性格、品行等都会建立起一个大体的框架,他们此时接触到的最多的人便是父母。我觉得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成长非常重要。文中提到“儿童不受阻挠的自然发展使其能够完全实现自身的潜力。一般而言,成人的干预与其说是这一成长过程中的财富,不如说是一种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