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风险管理审计业务规范

合集下载

审计工作中的合规性与风险管理

审计工作中的合规性与风险管理

审计工作中的合规性与风险管理一、引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挑战。

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以及业务运营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审计工作中的合规性与风险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合规性问题合规性是指企业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框架下,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能力。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

1.法律法规的遵守审计师需要了解并评估企业是否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包括财务报告准则、税收法规等。

同时,审计师还需要关注不同行业的特殊要求,如银行业的反洗钱规定、证券业的内幕交易防范等。

2.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企业保证合规性的核心要素。

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并能够识别风险点。

例如,审计师需要考察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审批授权制度、制度执行情况等。

3.关键业务领域的合规性审计师需要关注企业的关键业务领域,如营销活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评估相应的合规性。

通过检查合同、凭证等,审计师能够发现潜在的违规风险。

三、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各类风险的过程。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师需要帮助企业确定和管理各种风险,以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

1.风险识别与评估审计师需要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风险敏感性,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类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2.风险应对与控制审计师需要评估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和措施是否有效,并提出改进建议。

例如,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建立风险分类和评价体系,实施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

3.内外部信息共享风险管理需要全面、及时的信息共享和沟通。

审计师可以通过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内控部门以及外部的监管机构、专业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识别和应对风险。

四、解决方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确保合规性与风险管理,审计师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综合方法的应用审计师可以采用综合方法进行审计工作,包括了解企业的业务运作、评估其内控制度、检查相关凭证和文件等多方面的工作。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

为加强和标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保障证券行业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方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自律规则,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证券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职工共同参预,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

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材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

证券公司应当定期评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良风险管理工作。

证券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以及比照子公司管理的各类孙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证券公司应当在全公司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与本公司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建立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

证券公司应当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证券公司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一〕推进风险文化建设;〔二〕审议批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三〕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四〕审议公司定期风险评估报告;〔五〕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确定其薪酬待遇;〔六〕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七〕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风险管理职责。

董事会可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相关专业委员会履行其全面风险管理的部份职责。

证券公司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经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催促整改。

证券公司经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适时调整;〔二〕建立健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之间有效制衡、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三〕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等的具体执行方案,确保其有效落实;对其进行监督,及时分析原因,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四〕定期评估公司整体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五〕建立涵盖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六〕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七〕风险管理的其他职责。

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

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

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审计是指经过专业评估的过程,用于确定一个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然而,在每次审计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规范和管理这些风险,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逐渐成为审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和标准,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审计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审计风险管理是指在进行审计活动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以确保审计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其目的在于降低审计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二、审计风险管理的指标(一)内部控制指标内部控制是一套帮助企业达成业务目标的规划、方法和控制手段。

在审计风险管理中,以下几个内部控制指标是需要关注的:1.审计组织结构和责任划分:审计工作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审计职责是否明确划分。

2.风险评估程序:是否有有效的程序用于识别和评估各项审计风险。

3.内部控制流程: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完备,并且能够有效地防范潜在风险。

4.风险管理监控:是否存在监控内部控制的机制,以及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的能力。

(二)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下几个财务指标是值得关注的:1.资产负债表: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是否清晰明确。

2.利润表:审计对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状况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准则。

3.现金流量表:审计对象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风险隐患。

4.相关会计政策:审计对象的会计政策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规和准则要求。

(三)合规性指标合规性指标主要关注审计对象是否遵守法规和准则的要求:1.法律合规性: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准则合规性: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

3.内部规章制度:审计对象是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能够严格执行。

三、审计风险管理的标准(一)ISO 31000标准ISO 31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风险管理标准,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管理的原则:包括明确责任、集成风险管理和持续改进等。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计方案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计方案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计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木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

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

是指区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报失的风. 险、(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身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普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朱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米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户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收益与风险匹配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

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问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

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1. 引言全面风险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办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竞争压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全面风险管理办法,重点在于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

通过优化业务流程,企业可以更高效地运作,减少错误和失误的发生;通过降低操作风险,企业可以减少员工和客户遭受的损失,提高整体效益。

2. 优化业务流程2.1 流程分析和优化企业需要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

这包括对每个环节的详细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点。

然后,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分析结果,优化业务流程,以降低错误和失误的发生概率。

2.2 详细记录和更新流程企业应该对每个关键流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更新。

这样可以确保所有员工在执行任务时都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操作。

定期检查和更新流程,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2.3 自动化和数字化利用现代技术,企业可以将许多流程自动化和数字化。

自动化和数字化流程不仅可以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流程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电子表格或流程管理软件来管理和追踪流程。

3. 降低操作风险3.1 培训和教育企业应该为所有员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了解正确的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措施。

员工需要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减少失误和错误的发生。

3.2 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企业应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以确保业务操作符合法规和标准。

内部控制可以包括审计、监控和报告机制,以及安全和保密措施。

3.3 风险评估和监控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控风险的变化和影响。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4. 结论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和降低操作风险,企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修订说明 .doc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修订说明 .doc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修订说明一、修订背景(一)修订背景《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实施两年多以来,推动了证券公司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行业各公司虽初步建立了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在风险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组织架构、信息系统、量化指标体系、人才队伍、风险应对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此外,大部分证券公司未将子公司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难以介入,无法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为适应经济形势,按照“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要求,提升证券公司风险管理能力,防范行业风险外溢,需要对《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进一步提升《规范》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推动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修订思路一是对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

明确风险管理每个层级的风险管理承担的职责,增加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内部审计以及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职责;对首席风险官任职条件提出要求,包括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要求;增加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承担管理责任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人员的配置要求,明确对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工作称职的,其薪酬收入总额应当不低于公司总部业务及业务管理部门同职级人员的平均水平,同时增加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

二是将子公司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覆盖范围,提出具体风险管理要求。

明确证券公司子公司风险管理实施垂直管理的模式,同时提出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负责人的任命应由证券公司首席风险官提名,子公司董事会聘任,其解聘应征得证券公司首席风险官同意。

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负责人应在首席风险官指导下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向首席风险官履行风险报告义务。

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负责人应由证券公司首席风险官考核,考核权重不低于50%,此外,对《规范》中原来只对业务部门、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覆盖到子公司。

风控审计管理制度

风控审计管理制度

风控审计管理制度一、风控审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风险意识:风险控制审计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正确的风险意识,使员工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和潜在损失,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2.规范经营行为:风险控制审计管理制度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防止违规操作和内部失控现象的发生,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

3.提高风险防控水平:通过风险控制审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企业可以全面了解风险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4.保障企业安全:风险控制审计管理制度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纳入监控范围,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危机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确保企业的资产和利益安全。

二、风控审计管理制度的内容1.风险管理政策:明确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目标和责任分工,制定风险控制的总体战略和政策。

2.风险评估与识别: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的各项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确定优先处理和防范的重点风险。

3.风险控制措施: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明确控制措施、控制标准和控制流程,确保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4.风险监控与检查: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风险溯源与整改: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调查溯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6.风险信息披露:建立健全的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内外部关系方披露风险信息,保障企业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7.风险应急预案:建立风险应急预案,制定可行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做好突发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准备。

8.风险审计报告:对企业的风险控制工作进行全面审计和评估,形成风险审计报告,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三、风控审计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明确风险控制的重点和方向。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委员会,明确部门职责和权责关系。

3.制定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风险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控等方面。

审计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审计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审计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行业在保证企业财务透明度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

审计旨在评估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行为的合规性,并发现潜在的风险。

为了有效履行这个职责,审计行业不仅需要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还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审计行业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环节。

首先,审计师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情况,从中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这些风险点可能包括财务诈骗、经营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

其次,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审计师需要对其进行评估,确定其重要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估的依据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特点、资产负债表等。

然后,审计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

最后,在审核和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密切监控风险的实施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达成经营目标所制订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它可以帮助公司合理安排各项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错误。

审计行业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确定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审计师的工作效率,减少审计风险。

例如,审计师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的建立,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此外,内部控制还可以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为了使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得以保证,审计行业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 有效的风险评估:审计师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仅仅依靠模板和常规评估方法无法全面把握企业的风险。

2.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应该树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意识,从而自觉遵守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规定。

审计师可以通过员工培训和定期检查,推动这一过程的实施。

3. 使用适当的技术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行业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工具来加强内部控制。

公司章程范本中的公司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规定

公司章程范本中的公司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规定

公司章程范本中的公司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规定公司章程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用于规范和管理公司的运作。

在公司章程中,包括了公司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规定,这是保证公司经营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

本文将围绕公司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介绍公司章程范本中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一、公司内部审计规定公司内部审计是指由公司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评估和审计的过程。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公司经营者和管理层提供有关公司运营情况的信息,以及推动公司实现经营目标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章程范本中的公司内部审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责:公司章程要求建立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或公司股东会任命产生。

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2. 审计范围与周期:公司章程要求明确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周期。

审计范围应包括公司财务、业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公司的情况确定审计周期,保证审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 审计程序和方法:公司章程要求明确内部审计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包括收集和分析信息、评估风险和内部控制、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等。

4. 审计报告和监督机制:公司章程要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需定期向董事会、公司股东会和管理层报告审计情况,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运行和执行。

二、风险管理规定风险管理是指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的过程。

在公司章程范本中,风险管理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司的利益和实现经营目标。

以下是公司章程范本中通常涉及的风险管理规定:1. 风险管理责任和机构:公司章程要求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机构设置。

通常会指定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委员会,并明确其职责和权力。

2. 风险识别与评估:公司章程要求公司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度,通过对内外部环境、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确定和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3. 风险控制与应对措施:公司章程要求明确风险控制和应对措施。

内部审计与合规风险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与合规风险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与合规风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1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掌控,确保业务合规,防范风险,规范企业运营行为,订立本制度。

1.2 本制度重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2.1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职能部门及其员工。

2.2 全部公司内部审计与合规风险管理工作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审计领导机构3.1 企业成立内部审计领导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内部审计与合规风险管理工作。

3.2 内部审计领导机构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负,负责订立和修订内部审计与合规风险管理制度。

第二章内部审计管理第四条审计计划4.1 每年初订立年度审计计划,包含审计目标、范围、方法、时间和资源等。

4.2 年度审计计划应依据企业风险评估和重点业务确定,提前向企业高层报备。

第五条审计执行5.1 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审计计划和任务书,对各部门、职能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检查。

5.2 内部审计机构有权进入各个部门,查阅和复制与审计相关的文件、记录和资料。

5.3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要求被审计部门供应相关文件、记录、资料以及帮助开展审计工作。

第六条审计报告6.1 审计结束后,内部审计机构应及时编制和提交审计报告。

6.2 审计报告应包含审计发现、问题分析、风险评估、整改建议等内容。

6.3 审计报告应抄送被审计部门负责人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被审计部门应对审计报告提出整改计划,并报审计机构备案。

第七条审计结果跟踪7.1 内部审计领导机构应跟踪被审计部门整改情况,落实整改工作。

7.2 被审计部门应依照内部审计机构要求的整改要求和期限进行整改。

7.3 完成整改后,被审计部门应向内部审计机构提交整改报告,并经审计机构确认。

第三章合规风险管理第八条风险评估8.1 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对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

8.2 风险评估重要包含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环节。

第九条内部掌控9.1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掌控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设计有效的内部掌控流程。

全面审计服务方案

全面审计服务方案

全面审计服务方案全面审计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工作,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全面审计服务方案是指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审计服务,包括财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工作。

一、背景介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全面审计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全面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提供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审计内容1. 财务审计: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确保其真实、准确、完整。

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以及对财务数据的核实和分析。

2. 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查,评估其有效性和合规性。

包括对内部控制流程、控制措施的评估和测试,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3. 风险管理审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审查,评估其完善性和有效性。

包括对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方面的审计工作,提供风险管理改进的建议。

4. 合规审计:对企业的合规情况进行审查,评估其合规性和风险。

包括对企业的法律法规遵从情况、行业规范遵从情况等方面的审计工作,提供合规性改进的建议。

三、工作流程1. 筹备阶段: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和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和时间表。

2. 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收集企业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进行初步评估。

3. 实地调研和检查阶段: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和检查,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情况,发现问题和风险。

4. 报告编制和提交阶段: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提出问题和风险,并提供改进建议。

将审计报告提交给企业管理层,并进行汇报和讨论。

5. 跟踪和改进阶段:对企业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跟踪,协助企业进行改进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四、服务特点1. 专业团队: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团队,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专业知识。

关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关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摘要:在金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银行要持续发展,就要加强风险管理,采取全面风险管理措施。

在银监会提出的相关政策中,对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应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列入风险管理的内容,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定期审查和评价。

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查,并且进行详细报告,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所谓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将总体经营目标作为基础,采用各种管理措施,对各个环节、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同时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不仅要制定详细的管理策略、措施,还要完善职能体系、信息系统等构成部分,使风险管理更加有效,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要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从管理体系的构建入手,采用定性、定量的管理方针,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评估等多项管理措施。

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之内,使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分析在银行经营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

银行出现损失并不是单一风险的影响,受到信用、市场、操作等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各个风险因素之间具有交互性。

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构建风险组合防控体系,也就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展开,统一管理各个风险因素,并在体系中以机构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各个业务单元得到有效的整合。

在各项经营环节中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渗透到各个单位部门之中,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1]。

在《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中,COSO委员会为商业银行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立体框架。

该框架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主体目标、八大要素、主体的各个层级。

该框架可以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依据和支持,不仅强调复合式风险组合管理策略,还统一了风险评估指标。

审计师如何进行审计工作风险与问题管理

审计师如何进行审计工作风险与问题管理

审计师如何进行审计工作风险与问题管理在审计工作中,审计师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与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的风险与问题管理方法。

一、审计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息不充分、业务流程复杂、内部控制薄弱、管理层不合作等。

审计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以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 了解风险:审计师首先要对待审计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其业务性质、内部控制体系、关键业务流程等。

同时,还应关注行业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了解可能对审计对象产生影响的因素。

2. 评估风险: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审计师应对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的重点包括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通过风险评估,审计师可以确定应对不同风险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3. 制定应对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审计师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策略的内容包括资源和人员调配、加强对重要业务环节的审计和测试、增加工作程序等。

4. 监控风险: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控风险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对。

对于发生的风险,审计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轻风险带来的影响。

二、审计工作问题管理除了风险管理外,审计师还需要进行问题管理,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 异常情况的处理: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如信息不准确、证据不充分等。

审计师需要积极应对,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寻求解决方案。

2. 团队合作与沟通:审计工作一般由多名审计师组成团队完成,团队合作和沟通至关重要。

审计师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和工作进展顺利。

同时,也要重视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3. 纠正措施的实施:当审计发现问题时,审计师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措施的实施情况。

纠正措施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根源,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4. 审计文件的完整性:审计师需要保证审计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包括审计计划、工作底稿、会议记录等。

银行审计总结全面审计规避风险

银行审计总结全面审计规避风险

银行审计总结全面审计规避风险内容总结简要作为一名银行审计专家,深知审计工作在银行业务运作中的重要性。

每一次审计都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的全面检阅,目的是确保银行在高速发展的能够稳健前行,避免潜在的风险。

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合规性审计以及信息科技审计。

在财务审计方面,负责对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我则会评估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点。

在合规性审计方面,负责检查银行的各项业务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而在信息科技审计方面,我则会评估银行的信息技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能否抵御外部攻击。

在我的工作中,我遇到过许多有趣的案例。

比如,在某次财务审计中,我发现银行的一笔大额贷款并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而是被个别高管私自批准。

这一问题及时被我发现,并得到了妥善处理,避免了银行的潜在损失。

对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找出潜在的风险点。

比如,我发现在某段时间内,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出现了异常增长。

通过深入分析,我发现这是因为银行在推广信用卡时,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了风险控制。

这一问题也被我及时发现,并得到了妥善处理。

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我实施了多项策略。

我建议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各项业务的合规性。

我建议银行提高信息科技的安全性,以防止外部攻击。

我建议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在追求业务发展的能够控制风险。

总的来说,我的工作就是在确保银行的业务运作的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保护银行的资产安全。

这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成就感的工作。

继续努力,为银行的稳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本次总结的详细内容一、工作基本情况在过去的审计工作中,我遵循了银行审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审查。

通过梳理内部控制流程,评估风险管理效果,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我努力确保了银行运营的合规性和稳健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各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确保银行的可持续经营和稳健发展。

在全面风险管理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的内部监督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评估银行运营过程中是否存在风险并提供风险管理建议,为银行提供独立、客观的意见,以提高整个银行的运营效率和降低银行的风险。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专业性,银行应当确保具备在全面风险管理背景下进行内部审计的人员和条件。

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对银行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全面审计。

此外,银行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统一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确定审计计划、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周期,以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内部审计主要关注银行的运作过程和管理方式,具体包括风险管理、合规性、信息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

其中,风险管理是银行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

银行应当定期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的风险。

内部审计应当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审计,包括银行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的合理性、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风险报告的适时性和准确性等方面。

内部审计还应当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评估,包括数据准确性、数据记录和报告流程合理性、数据采集方式和周期合理性等方面。

合规性是银行内部审计另一个重要的审计内容。

由于银行的业务和管理涉及到法律法规,任何不当的操作都可能带来严重的风险和法律责任。

因此,内部审计应当对银行实行的合规制度进行审计,包括合规制度是否规范、合规制度的实施情况是否到位等方面。

此外,内部审计还应当对银行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预警和整改建议。

信息技术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内部审计的重点之一。

银行的信息技术管理对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内部审计应当关注银行的信息技术安全、业务系统开发、投资项目、技术管理等方面,对信息技术管理是否规范、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安全措施是否适当、业务流程和系统开发是否合规等方面进行审计,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建议。

审计风险准则

审计风险准则

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风险准则是在进行企业审计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旨在确保审计过程中能够全面、准确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以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以下是关于审计风险准则的详细介绍:识别风险:1.审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企业的运营环境、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2.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3.审计人员还需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报表,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不实事项和舞弊行为。

评估风险:1.在识别出风险后,审计人员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2.评估风险时,需要考虑风险的性质、大小、持续时间以及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

3.通过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哪些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控制风险:1.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审计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2.控制措施可能包括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业务流程等。

3.审计人员还需要对企业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有效并能得到执行。

审计风险模型由内在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它们之间存在关系:审计风险=内在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审计风险并不能在审计结束时以数学形式加以确定,因为审计人员并不知道实际风险,而要用判断来评价每种相关风险。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准则是确保企业审计过程中全面、准确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通过遵循这些准则,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风险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现代经济信息338浅谈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潘健洪 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摘要:银监会于2016年9月30日在其官网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里面明确提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全面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由此可见,银行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已自上而下地成为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赋予给它的职责也越来越大。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338-01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应当建立起银行内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其中: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应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治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和审计体系等要素。

而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面对的各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审计的目的及对象审计的目的是指审计欲达之境,是审计的预期结果和审计基本任务的统称。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十分重要,其目的不仅仅是要满足银监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提出的“要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定期审查和评价全面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银行内部的审计,审视银行近年来的风险管理水平变化情况,评价现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效果,从而发现并关注风险管理及机制建设中的存在的困难及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可行的改进建议,并以此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银行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

全面风险管理审计业务规范

全面风险管理审计业务规范

全面风险管理审计业务规范1 有关定义与基本要求1.1 定义1.1.1 风险是指在公司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对公司及企业实现战略及经营目标的影响。

风险一般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5个一级风险,也可分为决策风险与执行风险或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等。

1.1.2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围绕战略目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通过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为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1.1.3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情况特别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所进行的审查评价,重点关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防范和控制。

1.2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2.1 谨慎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深入查找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客观谨慎评估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应对效果,充分考虑各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1.2.2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部门实施风险管理审计项目,应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严格控制审计成本,以适当的投入实现审计目标。

1.2.3 全面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将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和环节的风险管理情况纳入审计检查范畴。

1.2.4 重要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重点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情况。

1.3 本指引适用于公司审计部门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的专项风险管理审计,可参考本指引相关内容。

2 各级审计部门职责2.1 审计部负责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审计制度,提出年度风险管理检查评价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完善意见,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反馈,并向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报告。

2.2 审计部派出机构(审计组)和企业审计部门负责本指引的贯彻落实,按照有关要求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并应将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除向本单位报告外,还应及时报告审计部,同时审计过程中注意探索经验,并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风险管理审计业务规范1 有关定义与基本要求1.1 定义1.1.1 风险是指在公司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对公司及企业实现战略及经营目标的影响。

风险一般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5个一级风险,也可分为决策风险与执行风险或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等。

1.1.2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围绕战略目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参与,通过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为实现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1.1.3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情况特别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所进行的审查评价,重点关注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防范和控制。

1.2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2.1 谨慎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深入查找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客观谨慎评估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应对效果,充分考虑各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1.2.2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部门实施风险管理审计项目,应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严格控制审计成本,以适当的投入实现审计目标。

1.2.3 全面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将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所有领域和环节的风险管理情况纳入审计检查范畴。

1.2.4 重要性原则。

审计人员应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重点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情况。

1.3 本指引适用于公司审计部门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的专项风险管理审计,可参考本指引相关内容。

2 各级审计部门职责2.1 审计部负责组织制定风险管理审计制度,提出年度风险管理检查评价计划并组织实施,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完善意见,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反馈,并向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报告。

2.2 审计部派出机构(审计组)和企业审计部门负责本指引的贯彻落实,按照有关要求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并应将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除向本单位报告外,还应及时报告审计部,同时审计过程中注意探索经验,并接受上级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

3 工作程序及内容、方法3.1 审前准备。

实施风险管理审计项目,在选定审计组组长与主审、成立审计组之后,应根据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在掌握有关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视情况开展审前培训。

3.1.1 审前调查。

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个别访谈、远程在线查询等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风险管理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分析判断风险管理薄弱环节。

3.1.1.1 企业(部门)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以及部门职责分工情况,关注企业(部门)内部的业务监督与协调机制。

(2)生产经营范围及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关注技术、装备、营销等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

(3)企业(部门)战略目标及经营目标制定与完成情况,关注目标调整与分解落实情况。

(4)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关健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胜任能力,关注相关绩效考核与岗位资格认定情况。

(5)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关注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

(6)经营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情况,关注制度体系的健全性。

(7)信息化建设及安全运行情况,关注资金管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关键业务的系统应用与运行情况。

(8)接受内审外查情况,关注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9)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安全环保事故与经济纠纷情况,关注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10)企业稳定与重大舆情情况,关注企业发生的上访事件与新闻舆论事件。

3.1.1.2 风险管理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与策略、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及制定情况。

(2)对职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宣传报道风险案例等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情况。

(3)信息收集渠道、职责分工以及收集的信息与风险案例。

(4)风险评估流程、职责分工、采用的主要方法以及评估、确认的风险。

(5)风险应对措施制定与实施情况。

(6)风险监控预警机制设立情况。

(7)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及问题整改情况。

3.1.1.3 外部环境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宏观发展形势方面,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所在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有关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等方面信息;同行业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

(2)财会政策及管理方面,了解适用的财务政策、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同行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资金周转率等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先进水平;同行业企业财务风险失控导致危机的案例。

(3)市场环境方面,了解产品(服务)的供需变化趋势;所需能源与原材料供应保障的充足性、稳定性和价格变化;主要客户、供应商的信用情况;竞争者、潜在竞争者、产品替代品等方面信息;同行业企业忽视市场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

(4)运营管理方面,了解同行业企业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策略、销售渠道等方面信息;同行业企业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曾发生的事故(事件)。

(5)法律法规方面,了解有关国内外政治、法律环境、新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信息;同行业企业忽视法律法规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

3.1.2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根据审计项目的有关要求和通过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的、依据、检查内容及方法等。

3.1.2.1 审计目的。

通过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情况,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风险管理工作、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3.1.2.2 审计依据。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公司风险评估工作指引、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及本指引等。

3.1.2.3 审计范围。

被审计单位实际面临的风险,重点关注重大、重要的风险区域与业务环节。

审计过程中以被审计单位识别出的二级风险为基础,采用随机抽样与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所要审计的风险。

对于二级风险中的重大风险应全部抽取,重要风险抽取比例一般不小于30%,一般风险抽取比例不小于10%。

风险抽取结果应参照公司下发的年度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补充。

3.1.2.4 审计检查内容。

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包括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控预警、监督评价与改进等。

通过审前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也应在相关部分进行反映,并将掌握的问题线索与管理薄弱环节作为审计重点。

3.1.2.5 审计方法。

主要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审计抽样等方法进行检查,对于通过检查获取的信息可采用态势分析法(SWOT)、敏感性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审计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审计预警系统、AIS等审计信息化手段。

3.1.2.6 工作分工。

一般按照一级风险设立审计小组,按照审计范围内的二级风险对审计组成员进行分工。

各审计小组主要负责审查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控预警等工作。

其他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可成立综合组负责审查。

分工过程中应根据审计人员具备的业务岗位资格及专业胜任能力分配相适应的工作。

3.1.3 审前培训。

审计组应根据人员组成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审前培训。

培训过程中应组织审计人员学习相关制度规定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介绍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讲解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内容以及审前准备阶段掌握的问题线索、管理薄弱环节等审计重点,明确职责分工、时间安排等。

3.2 现场实施。

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应召开审计进点会,说明工作方法、目的,并听取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情况介绍,然后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及其他有关要求,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3.2.1 审查评价风险管理体系。

主要采用查阅有关文件、制度的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公司相关规定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细化风险管理制度,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设置或指定专门部室负责风险管理工作,明确有关部室(单位)风险管理职责等,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

3.2.2 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文化。

主要采用查阅相关培训、宣传资料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报道等途径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并通过落实有关措施,促进企业(部门)员工牢固树立风险防控意识,评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3.2.3 审查评价信息收集基础工作与结果。

主要采用复核信息收集渠道与过程以及所收集的信息与案例的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持续、广泛收集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内、外部信息与风险案例,评价被审计单位所收集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与时效性,以及相关基础工作的可靠性。

3.2.4 审查评价风险评估基础工作与结果。

审查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依据的信息、采用的方法与参与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通过复核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结果,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结果的充分性与适当性以及相关基础工作的可靠性。

3.2.4.1 审查评价风险评估基础工作。

主要采用复核风险评估工作底稿的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依据的信息是否充分、准确,风险评估方法选择及运用是否得当,风险评估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基础工作的可靠性。

3.2.4.2 审查评价风险识别结果。

根据工作分工,确定所抽取二级风险对应的业务范围,筛选和分析掌握的信息以及公司下发的风险清单,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法,广泛听取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同行业企业及被审计单位专家的意见,重新识别相关业务面临的三级风险,并判断风险定义与描述是否适当,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识别结果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对于其他级别风险的审查,可参照以上程序执行。

3.2.4.3 审查评价风险分析与评价结果。

根据工作分工,对于所负责审查的二级风险,逐一确定下属三级风险产生的原因与所影响的业务,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参考被审计单位风险分析与评价标准,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法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重新确认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程度与三级风险等级,再根据三级风险对上一级二级风险的重要程度,确定相应的权重,重新确认二级风险等级,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分析与评价结果的适当性。

3.2.5 审查评价风险应对措施。

主要采用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原因与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重大、重要风险采取了控制、转移、规避、承担等应对措施,相关措施规定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并从减少风险发生可能性与降低影响程度两方面检查措施实施效果,确认应对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目标,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与有效性。

3.2.6 审查评价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主要采用查阅风险库与分析有关指标的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对面临的重大、重要风险建立了监控预警制度,所设置的预警指标与预警值是否合理、适当,评价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