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北师大版必修:第三单元《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秦腔》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掌握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解秦腔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区别。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秦腔》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秦腔表演技艺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唱腔、念白、做功等。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秦腔的热爱和传承发展的决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腔演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秦腔的魅力。
(2)引导学生讨论:你对秦腔有什么了解?你认为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秦腔》,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有关秦腔的资料,加深对秦腔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秦腔》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秦腔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2)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如唱腔、念白、做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秦腔的表演技艺。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秦腔的感受。
(2)讨论如何传承和发展秦腔,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传承和发展秦腔的责任。
五、课后作业2. 观看其他戏曲剧种的演出或视频,比较其与秦腔的异同,谈谈自己的感受。
《秦腔》教案
《秦腔》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4.品读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教学重难点】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
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
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2.了解秦腔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秦腔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
它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
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泾.阳(jīnɡ)田埂.(ɡěnɡ)冗.长(rǒnɡ)煨.熟(wēi)偌.大(ruò)麦秸.(jiē)嘁嘁喳..喳(qī chā)2.解释词语①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秦腔》精品教案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同学们要注意,在这里,作者用了“只有”“也只能有”以及“只有也只能有”三个短语,加上段末的一个反问句,突出了秦腔之于秦人的唯一性,强调了在历史长河当中,秦腔已经演化成了秦人的文化自觉,甚至可以说,秦腔已经和秦人融为了一体。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你以《秦腔》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写哪些内容呢?有的同学可能会向读者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和行当,有的同学可能会推荐相关的艺人、剧目等……
然而,预习过这篇文章或者关注了课文学习提示的同学,会发现本文虽然名为《秦腔》,但其用意并不只在秦腔本身,而是以秦腔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表现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展现出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出厚重的文化意蕴。可见,在秦腔背后,还有秦人、秦地在做支撑呢,秦人、秦地、秦腔——三者密不可分。
可见,秦地为秦腔形成厚重的文化意蕴提供了如下条件:
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独有的声韵发展。
3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的广泛普及性。
4深厚的历史文化。
正如作者贾平凹所言,“心胸中有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作为一名作家,他自知有责任去描写这风俗文化,真实展现秦人的生活状态。作为读者的我们,更要尽己所能去倾听、感受和思考字里行间蕴含的生命意识。
我们再来看文章的第3段。
在这段中,“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一句,说明秦腔的普及性极广,这何尝不是秦腔形成厚重文化意蕴的重要因素呢?
再来,“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这说明什么?没错,正是秦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承载着厚重文化意蕴的秦腔。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精选3篇)高中语文《秦腔》篇1活动目标:1、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2、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3、让幼儿感受秦腔戏曲的魅力从而产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了解秦腔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活动难点:知道秦腔是戏曲之母,是陕西独有的戏曲艺术。
活动前准备:1、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搜集有关秦腔的脸谱、服饰、头饰等图片及影像资料。
2、搜集来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秦腔”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
3、为幼儿讲解秦腔脸谱,行当的角色。
并在秦腔片段欣赏中巩固其知识。
为下次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活动准备:多媒体脸谱面具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课件1、《姥姥门前看大戏》舞蹈片段导入看姐姐们都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得?姐姐们真开心啊都跳起来了,我想这场戏一定非常精彩,小朋友你们也想看嘛?那咱们一起去吧!二、基本部分1、出示秦腔《十五贯》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唱”的表现形式。
你们对这种唱腔熟悉嘛?听听它与平时我们唱的歌曲有什么区别?(有很长的拖音,声音有高有低不一样。
等)。
那表情怎样?(难过生气)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有的小朋友刚才还小声的和我一起在唱呢,那你们小声和我一起来唱唱吧。
教师总结:秦腔还是以“唱”为主,很多人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秦腔中的重要地位。
因而唱得好不好是品评一个秦腔演员的标准。
在秦腔中有四种表现形式,刚我们模唱的那段就起名叫“唱”。
也叫唱腔。
2、出示《教学》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念”的.表现形式。
听起这段念白你觉得怎样?(有趣滑稽等)这段有唱嘛?(没有,只有念说)小朋友发现剧中的念白和我们平时的对话一样嘛?(不一样,声音有高低,节奏有快慢,语气不同等)。
教师小结:念也叫念白。
他也是秦腔表现形式之一。
3、出示《柜中缘》片段。
引导幼儿了解感受“做”的表现形式。
她在做什么?(穿针引线,缝衣服)秦腔中缝衣服的动作和我们平时见到妈妈缝衣服是的动作一样吗?(引导幼儿发现“做”的特点秦腔中的动作柔美些,夸张些)咱们一起来缝衣服吧。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秦腔》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贾平凹对秦腔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秦腔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感受秦腔的魅力,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解析,理解作者对秦腔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2. 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秦腔历史背景的阐述,对其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理解。
2. 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秦腔》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腔演唱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秦腔的独特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秦腔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秦腔》,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秦腔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对秦腔的描写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秦腔的艺术特色,介绍其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5. 语文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感受秦腔的语音韵律。
(2)选取课文片段进行表演,体验秦腔的表演风格。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秦腔》。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其他关于秦腔或者贾平凹的作品,如《废都》、《古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秦腔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2)运用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3)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秦腔》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作品文学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秦腔》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了解《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熟悉作品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秦腔》,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腔》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秦腔》,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品情感。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秦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秦腔》教案简编
《秦腔》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腔的起源、历史发展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秦腔艺术的欣赏能力和热情。
3. 通过学习秦腔,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秦腔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3. 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4. 秦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5. 学生实践环节:欣赏秦腔片段,学唱秦腔选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其代表剧目。
2. 教学难点:秦腔的唱腔特点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腔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及其代表剧目。
2. 欣赏法:观看秦腔片段,感受秦腔的魅力。
3. 实践法:学唱秦腔选段,体验秦腔的表演乐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秦腔艺术》PPT或教材。
2. 视频资料:秦腔片段。
3. 音响设备:播放秦腔音乐。
4. 教学道具:秦腔服装、道具等。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播放秦腔片段,引导学生感受秦腔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秦腔的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三、学唱秦腔(15分钟)1. 学唱秦腔选段,体会秦腔的唱腔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秦腔表演,感受秦腔的表演技巧。
四、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秦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业:1. 观看秦腔视频,了解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2. 学习秦腔唱段,准备第二节课的展示。
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观看秦腔视频的心得。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秦腔的代表剧目和著名演员。
2. 介绍秦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三、欣赏与讨论(15分钟)1. 欣赏秦腔片段,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秦腔的心得。
四、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演唱秦腔选段。
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原创精品教案《秦腔》教案5
原创精品教案《秦腔》教案5《秦腔》教案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贾平凹散文的特点及秦腔的有关知识。
2、学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秦腔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北五省,在观众中,特别是农村观众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作品集: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7.2《秦腔》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方水土养一方人。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川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辽阔的秦地、豪放的秦人才能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川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割的。
活动一 、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层次活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请简要概括每段段意,再给文章划分层次了概括层意。
秦腔起源的地域和声韵基础。
秦腔对于秦川人生命的重要性。
秦腔的普及程度及浓重的历史感、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戏班排演的场面。
演出前观众等待的场面。
正式演出时候台上台下的场景。
老一辈秦腔迷和大一些的孩子看秦腔的场景。
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因此得名“秦腔”。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又名秦声,也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桃子”。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①“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声咳嗽”,运用环境描写,以冬夏两季排演的艰辛细节衬托出人们对秦腔的热爱。“一声唱腔一声咳嗽。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演员们彩排的执着。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0【教学设计】《秦腔》
《秦腔》“这里的地理构造竞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地统一。
”高亢响亮、沧桑悲凉的秦腔与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秦地是息息相关的。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交流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贾平凹以及秦腔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我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某些特点,比如广东的粤剧,以北京为主的京戏等。
在我国西北五省就流传着一种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秦腔。
逢年过节,吼唱秦腔是秦人表达快乐、倾吐悲伤的最佳方式。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简要介绍秦腔。
源于西府(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 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 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震撼;评论说得婉转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
2、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
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等。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循声识人,缘情觅根《秦腔》品读【教材分析】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
《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使我们感同身受,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与心灵的震撼。
作为教师在品读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贾平凹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现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2.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
3.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
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比阅读、情境化学习【课时设置】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高一学习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聚焦自然风物、投射内心世界,由内辐射而外的个性情感魅力的篇章。
今天学习的《秦腔》,以作者故乡独有的艺术形式秦腔为抒写对象,充溢着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
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贾平凹的《秦腔》,感受西北传统戏剧的魅力。
学习任务一:“我知”——晓常识1.“鬼才”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第一章:《秦腔》简介1.1 课文背景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风格。
了解秦腔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2 课文梗概概括《秦腔》的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探讨。
1.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课文精讲2.1 第一节:秦腔的起源详细讲解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2 第二节:秦腔的表演形式介绍秦腔的表演形式,如唱腔、表演技巧、舞台布置等。
分析课文中的舞台描写,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
2.3 教学目标掌握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其艺术特点。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课堂互动3.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秦腔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了解的秦腔演出经验,或者对秦腔的兴趣和看法。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秦腔的理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四章:文化探究4.1 秦腔与地方文化研究秦腔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方言、民俗等,了解秦腔与地方文化的关联。
4.2 秦腔的传承与变迁探讨现代社会中秦腔的传承与变迁。
学生可以调查当地是否有秦腔演出,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秦腔的特点和文化意义。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秦腔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5.2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进行秦腔演出观看或者参与相关活动,加深对秦腔的理解。
高中语文秦腔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艺术。
2.通过“ 秦腔”宣传片拍摄策划,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4.品读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一、导入新课:播放秦腔视频《忠保国》。
俗话说,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
提起陕西,不少人尤其是陕西以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
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2022年6月13日-6月24日,西安成功举办了“ 秦腔的升段·人民的节日”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艺术节后, 秦腔进校园活动”在各个学校掀起热潮。
岐山高中学安排高二年级同学承担本次活动的的宣传工作,我们班的任务是的拍摄“秦腔”宣传片。
同学们,十分有幸,我们“岐山”在贾平凹先生散文“《秦腔》开篇编闪亮登场。
今天我们结合贾先生的散文,确定本次宣传片的主题,重点展现秦腔的艺术特色以及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合力完成“ 秦腔”宣传片的策划任务。
附:课前预习资料:1.了解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商洛丹凤人,生于1952年。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的作家。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代表作:《废都》《秦腔》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2.了解秦腔:秦腔,别称“ 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 秦腔”。
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 梆子腔”。
《秦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解读文本内容: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理解秦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作者对秦腔的情感态度。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人物形象:课文中涉及到一系列人物,学生需要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他们在秦腔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5)撰写秦腔评论文章:引导学生撰写关于秦腔的评论文章,从剧情、表演、音乐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1.重点详细阐述
①秦腔的基本概念: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丰富的表演形式著称。
②秦腔的艺术特点:板书可展示秦腔的唱腔、表演、音乐等方面的特点,如“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细腻生动”、“音乐旋律优美”等。
(3)游戏:设计有关秦腔的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资源,如PPT、视频、在线工具等:
(1)PPT:教师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情节脉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实践作业: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报告或PPT进行审阅,从资料搜集、分析、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如在资料搜集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和整理资料,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深入分析资料,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在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PPT的视觉效果和动画效果,提高展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3.10秦腔》教学课件
舞女和妓女,招引来了当地人的家庭不睦———人心本已不宁。如此 一来更是推波助澜:更多的人进城去追逐发财梦,有人见利忘义打劫 杀人,有人四处飞舞卖笑卖淫,土地更加抛荒,本来在人们想象中 XXX的乡村,跟在剧变中的城市一样,奇闻异事层出不穷,错乱悖德 之事被视为平常,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身处在这种变化中的人 们,对之并非没有感觉,然而,好像是现实中的某种因素已经形成了 庞大的情势,某些敏锐的个人,对这种变化即便有所觉察,却无力禁 止情势本身的变化。
像日光,简直让人感觉不到它的移动,然而却是倏忽的。这样的缓慢的
叙事速度绝非无因。
我们乃至可以说,这样的叙事速度,本身便是对现实变化的感应。《秦 腔》所写的是乡村社会的陈年流水账,一天一天琐碎泼烦的日子,每天 的日子好像都没怎么变或者说,其中小小的变化好像不值得太过注意, 然而一天天的变化一点一点积累着,一年多的时间积累下来,最后的结 果却类乎天翻地覆。不知不觉中,乡村生活已然产生了几乎是不可逆转 的剧变而且是让人忧心的剧变:不想让它走的一点点走了,不想让它来 的一点一点来了走了的还不仅仅是朴素的信义、道德、风俗、人情,更 是一整套的生活方式和
二、叙事技能 《秦腔》用“密实的XXX式的叙写”,《秦腔》也借用了《红楼梦》 中人物姓名暗指叙事的技能。《秦腔》中清风街近百号人物组成了一 幅长卷浮世图,而其中许多人物姓名符号的指涉意义勾陈出了深层的 文本叙事结构。夏天义老一辈名字按“五常”排行:仁、义、礼、智、 信。偏偏老大夏天仁早死,老五夏天信胎死腹中。“掐头去尾”、 “无头无尾”的是两个带“人”字旁的字,这寓示着礼崩乐摧之后, 人成了空有
“一条线的故事”和“靠在树干上蹭痒痒”两幅插图生动展现了秦地的乡 土文化风采,而这正是夏天义、夏天智等人毕生赖以生存的根。《秦腔》 文本中简而成心的墨写式插图更是承袭了“言、象、意”的中国传统绘 画式叙事。《秦腔》创造了不同于作者以往的叙事方法,获得了特别的 艺术成效。正由于对这一叙事方法的陌生,人们在阅读时会有些不适应, 难免会产生所谓的“难度”。然而,一个艺术家要超出自我,就必须不 断地寻觅
《秦腔》详细教案
《秦腔》详细教案[资料链接]“鬼才”——贾平凹贾平凹,1952年生,陕西人,是新时期小说、诗歌、散文“三马并进”的著名作家,作品有小说《废都》《腊月·正月》《浮躁》;散文《秦腔》《月迹》《丑石》。
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人。
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艺术观念、文化传统等是形成贾平凹散文地域特质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
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
《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
”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
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西北民风的淳朴。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文本鉴赏]《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答案]①演出的场面②不可动摇③不可侵犯任务一鉴赏语言1.如何理解“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中“神圣”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腔是秦川人不屈的精神鸣唱,秦腔对秦人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秦腔关乎秦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存。
7.2《秦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艺术。
(重点)2.通过“秦腔”宣传片拍摄策划,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重点)4.品读作者所传达出的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感悟厚重的文化意蕴。
(难点)教学过程:任务一:以“秦腔”为关键词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1—3)指出秦腔的生成及秦腔与当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的特点。
第二部分(4—9)通过排练和演出秦腔,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文章先交代秦腔生成的土壤,即广阔的秦川和具有粗犷性格的秦人;然后写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最后,写了秦腔的神圣地位。
任务二:细读文本,理清秦地、秦人、秦腔的关系。
1、细读第一部分,概括秦川的主要特点。
抓住叙述的句子;抓住作者概括秦川特点的句子。
八百里;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一个专区,十几个县黄土,老牛木梨疙瘩绳,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陵墓,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一头叫驴的打滚是多么有力,感觉自已心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秦地特点:广袤荒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充满力量。
2、概括秦人性格特点,抓住作者的叙述和作者评价性的词。
说话语言:去声,咬字沉重,一呼三叹,前声长后字极快。
生活状况:最劳苦,生时落草在黄土炕,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
生命要素:秦腔、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
秦人性格:粗犷激昂、劳苦悲凉、粗粝豪放。
3、概括秦腔特点,抓住作者的叙述和作者评价性的词秦腔特点:揪心裂肠,有情有味,大吼大叫,激昂雄壮4、秦人喜欢秦腔的表现,依据原文概括。
把会唱秦腔当作人才的标准消除大苦中的困乏当作教育子女的有效手段熨平心中的愁苦生命中五大要素之一小结:秦腔之于秦人,承载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慰藉了心灵,满足了精神需求,成为了生命的必需品任务三:细读文本,赏析散文中的场面描写小结:秦腔之于秦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教案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过程与方法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播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
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
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并归纳大意:——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研讨课文(一)第一部分研讨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2.思考讨论: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⑵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
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⑷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二)研讨第二部分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 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 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秦腔。
”根据你对文的理解,说说□□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字?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A.都唱B.全喊C.齐吼D.均演3.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⑴点面结合。
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4.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5.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
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
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讨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
“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
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四、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固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
秦腔与他们,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②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2、第二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如何把握场面等细节描写的魅力,如何把握作者的写作神采。
⑴点面结合。
⑵多种描写结合,以人物言行描写为主。
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3、第三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意图旨在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把握地域文化散文的不同魅力。
参考答案:秦地的厚重、朴实、生机勃勃跟秦腔的粗犷、豪迈、充满血气的声音在生命底色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秦腔》表现的是陕西西部地区粗犷、豪迈、乐天安命的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表现的是老北京隐忍、中庸、大气的北京文化。
《白发苏州》则吟咏了苏州江南风流俊逸、柔媚又向上的吴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