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30•【字号】锡政发[2006]402号•【施行日期】2006.10.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无锡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锡政发〔2006〕402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序言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寻求的基本发展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生态市建设的要求。
2001年12月,江苏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全面启动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
2004年12月,《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由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实施,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江苏生态省建设方案,江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
作为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无锡担负着全省经济建设的率先与生态建设的率先,加快发展的率先与协调发展的率先相统一的重任。
无锡开展生态市建设,是率先贯彻科学发展观,率先落实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要求,率先实践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市政府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和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 ppt课件
培育由沿江城镇发 展轴、沪宁城镇聚 合轴和澄锡宜城镇 发展轴组成的“两 横一纵”“干”字 型城镇发展轴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空间和等级规模
一 级 中 心 城市 ——无 锡 中心城
热烈欢迎 各位领导、专家 !
无锡市人民政府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
2002年5月
规划编制过程
2001年1月,明确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 2001年3月,确定修编单位,进行准备工作 2001年4月,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正式启动
2001年4月5日,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动员会
2001年4月9日,无锡市城市规划工作及重点地区规划构思意见征询会 2001年4月—7月,规划项目组与无锡市规划局商讨规划初步方案,走访国内著名规划专家、设
计单位和管理部门 2001年6月27日,省规划院召开无锡总规专家咨询会 2001年7月31日,规划初步方案征询无锡建设系统意见 2001年8月1日,规划初步方案征询无锡各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2001年8月16日—17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召开总规专家咨询会
2001年12月4日,江苏省建设厅初审无锡总规纲要
市域城镇体系
市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九横四纵”的干线公路网络 “五横二纵”的轨道网络 “两横五纵”的内河干线航道网络 “一横一纵”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网
络
市域交通运输场站设施
无锡公路主枢纽 长江江阴港 无锡内河港 无锡新机场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施统筹等内容,提出可行的规划对策 城市布局中用地的主要拓展方向和“一主一副四组团”的提法需进一步斟酌,主城
(完整版)无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无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构筑无锡大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实现无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编制《无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本规划是无锡市旅游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旅游区(点)在编制旅游开发和建设规划时,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结合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以及旅游业“三大跨越”的目标要求,以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培育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及挖掘与形成无锡市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突出太湖山水基础上的休闲度假、吴地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和无锡城市功能旅游化三个重点方向,为无锡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地位的提升创造坚实的基础.第3条规划基本原则1.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原则;2.保护与弘扬以古吴文化、近现代工商文化、吴地民俗文化与音乐艺术(包括地方名人)为主体的地方文化原则;3.以太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提高景观环境质量的度假环境营造原则;4.无锡旅游业的开发重点和时序与城市建设的总体发展阶段有机融合、城市功能与旅游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旅游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原则;5.考虑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旅游项目开发与空间布局的弹性原则。
第4条规划重点市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与项目规划、旅游市场营销与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重要内容。
第5条规划依据1.《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2.《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GB/T 18972-2003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7.《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8.“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9.“江苏省旅游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200110.《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2001)11.《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02)12.“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2001)13.“无锡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2001)第6条规划范围包括无锡市行政辖区内的2市7区,即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新区、滨湖区、锡山区、惠山以及江阴市和宜兴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
无锡市新区硕放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精)
无锡市新区硕放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无锡市新区硕放街道办事处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第三章规划主要调控指标 (6)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8)第五章建设用地布局 (10)第六章耕地保护 (12)第七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3)第八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4)第九章土地利用分区 (15)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1)成果表1 硕放街道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22)成果表2 耕地保护控制指标表 (24)成果表3 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25)成果表4 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26)成果表5 2006-2020年硕放街道用地平衡表 (27)成果表6 土地用途区面积统计表 (29)成果表7 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列表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保护耕地,合理保障发展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产出效益,促进无锡市新区硕放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条规划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5)《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00年)(6)《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3年)2.政策文件(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3.相关规划(1)《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年)(2)《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9年)(3)《无锡市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1年)(4)《无锡市新区分区规划(2005-2020年)》(2006年)(5)《无锡空港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年)(6)其它有关专项规划4.技术标准(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5-2010)(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2-2009)第三条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无锡市新吴区
无锡市新吴区规划矛盾图斑一致性处理方案新吴区人民政府二○二○年六月目录第一章一致性处理背景和缘由 (1)(一)区域概况 (1)(二)一致性处理背景 (1)(三)一致性处理缘由 (2)第二章一致性处理原则和依据 (4)(一)一致性处理原则 (4)(二)一致性处理依据 (5)第三章现行规划基本情况 (7)(一)规划编制概况 (7)(二)主要控制指标 (7)(三)主要规划任务 (8)(四)规划实施情况 (9)第四章一致性处理方案 (12)(一)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协调处理情况 (12)(二)一致性处理总方案 (19)(三)硕放街道一致性处理方案 (29)(四)新安街道一致性处理方案 (29)(五)梅村街道一致性处理方案 (29)(六)鸿山街道一致性处理方案 (30)第五章一致性处理方案评价 (31)(一)对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的影响评价 (31)(二)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评价 (32)(三)对于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32)(四)与相关规划的协调 (33)(五)一致性处理方案可操作性分析 (34)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5)(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35)(二)建立规划实施考评问责制 (35)(三)促进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36)(四)尽早完成县乡两级成果的更新备案 (36)附表 (37)第一章一致性处理背景和缘由(一)区域概况无锡新吴区地处无锡市东南部,东邻锡山区鹅湖,南隔望虞河与苏州相城区相望,西与无锡市滨湖区相接,北与无锡市锡山区相邻,区位条件优越,内有沪宁铁路、沪宁高速、京沪高铁、沪宁城际、环太湖高速、312国道、京杭运河、望虞河等穿境而过。
2015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无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省政府下发《关于调整无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同意设立无锡市新吴区,将无锡市锡山区的鸿山街道和滨湖区的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街道划归新吴区管辖,以鸿山、江溪、旺庄、硕放、梅村、新安6个街道的行政区域为新吴区的行政区域。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45页)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第一节用地布局第二节对外交通第三节道路交通第四节公共设施第五节居住用地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节绿地系统第九节景观系统第十节岸线利用第十一节旅游发展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第一节水资源利用第二节给水工程第三节排水工程第四节电力工程第五节通信工程第六节燃气工程第七节环境保护第八节环境卫生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第十节防洪工程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第十二节人防工程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第一节目标与规模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1.市域资源的控制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4.主城区道路交通5.主城区公共设施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7.主城区园林绿地8.主城区给水工程9.主城区电力工程10.主城区通信工程11.主城区燃气工程12.主城区环境保护13.主城区环卫工程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15.主城区防洪工程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17.主城区近期建设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无锡市市区十一五给水规划纲要
无锡市市区十一五给水规划纲要规划依据本规划编制依据为:1)无锡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市十一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锡政办发[2005]77号2)《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文本及图集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7)《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9)《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概预算与定额》10)国家及供水行业有关法规、规范和文件规划范围及期限1.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范围是无锡市城市规划区即无锡市区(面积为1622平方公里)的全部,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新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涵盖中心城、中心镇及周边小城镇。
因滨湖区的马山镇地处无锡市区边缘,长期以来其供水自成系统,在规划中期期限内马山镇仍将继续由马山水厂供给。
2.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规划人口及经济发展一、人口及经济发展规划1.规划人口2010年总人口万人,其中中心城人口为180万人,周边城镇人口为万人,乡村人口为万人。
2020年总人口万人,其中中心城人口为200万人,周边城镇人口为万人,乡村人口为万人。
2.经济发展2010年,人均GDP达到82000元(10000美元),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97%;2020年,人均GDP达到130000元(16000美元),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99%。
规划目标一、规划指导思想:适应无锡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顺应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满足无锡市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达到无锡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
在满足市区发展对自来水总量需求的同时,推进以提高水质为目的的水厂工艺改进及陈旧管网更新改造工作,向全市区用户提供清洁、优质的自来水。
无锡锡北镇八士规划最新
无锡锡北镇八士规划最新由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总体规划(2015-2030)》于2016年10月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会论证,规划成果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
现根据《无锡市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实施细则》的规定,将总体规划主要内容进行批前公示,有意见与建议者请与我局联系。
一、规划简介1、规划范围锡北镇域,总面积63.3平方公里。
2、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指导锡北镇城乡建设,促进锡北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特编制《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总体规划(2015-2030)》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2005]第146 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4、《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218号))6、《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7、《无锡市城乡规划条例》(2011)8、《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9、《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10、《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无锡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2014-2020)》12、《无锡市锡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13、《无锡市市属蔬菜基地空间布局与保护规划》14、《无锡市锡山区城乡统筹规划》15、《无锡市锡山区镇村布局规划》16、《无锡市锡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17、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4、规划期限以2014年为现状基准年;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
5、发展目标区域统筹发展、三产联动发展,将锡北镇建设成为经济产业强、社会生活富、生态环境美的宜居城镇。
6、城镇性质与规模锡北镇的城镇性质为“无锡三产联动活力新镇、锡澄一体化先导区(之一)、江南生态休闲旅游小镇”。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
人口规模
现状159万人 近期170万人 远期200万人
用地规模
现状140平方公里,88.0平方米/人 近期195平方公里,91.9平方米/人 远期195平方公里,97.5平方米/人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中心城
城市发展战略
自然山水引入城市内部的“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战略 第二产业向外转移,推动旧城更新和城市外延扩张的有机疏散和
市域城镇体系
区域协调
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协调
沿江开发 空间形态
与苏中、苏北空间协调 与上海市 与浙江省 与安徽省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市区
规划重点
市区的规划重点在于基 础设施协调和空间整合
发展目标
最适宜创业发展的城市 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公众参与
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布局结构、中心体系、城市特色营造、新区开发和旧 城改造、农村居民点拆迁安置等问题结合总体规划的展示进行的公众参与 调查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区域交通枢纽和国内外 著名旅游胜地,营建湖 滨城市和生态城市
2020年城市人口200万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市域城镇体系
城镇空间和等级规模
二级中心城市——江阴和宜 兴
三级城镇——重点中心镇8个 四级城镇——一般镇32个左
右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Wuxi City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文本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文本(1995年-2010年)一九九五年八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无锡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重要文件。
在城市规划区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无锡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一九八。
八年一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修订规划。
凡原规划与本规划有不一致处,均以本规划为准。
第三条修订规划的依据与基础资料1、无锡市人民政府C19933锡政字280号《关于修订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锡规(1993)7号文的批复》。
2、一九八八年一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3、《上海经济区域城镇布局规划纲要(1985—2000)》。
4、《江苏省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5.无锡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
6、太湖风景名胜区马山、梅梁湖、蠡湖、锡惠等景区规划。
7、无锡市综合交通规划。
8、江阴、锡山、宜兴三市(县级市)市域规划。
9、国家及省有关法规。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无锡的区位优势,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等全面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
2、制订“山水城市”的建设模式,建设具有良好城市生态环境,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3、构筑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格局,以利城市有机疏散和持续发展。
4、建立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加速形成区域交通枢纽,提高和增强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流通功能。
5、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现代化的城市群格局。
第五条规划修订重点1、调整城市布局,提出建设”城外城”(无锡新区)、”城中城”(无锡旧城)、”山水城”和中心商务区(CBD)的构想,以形成开敞的、分散组团式的大城市发展格局。
马圩控规说明
第一章现状综合分析 (38)第二章规划总论 (49)第三章土地使用规划 (52)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59)第五章水系整治及绿地系统规划 (66)第六章城市设计控制 (69)第七章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72)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85)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88)第十章六线控制规划 (93)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98)第一章现状综合分析一、区域背景1、地理区位马山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无锡市西南部,位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北部,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所在地,北壤常州市,西邻宜兴市,三面临太湖,总面积约51.4平方公里。
2、交通环境马山距无锡市中心约24公里,常州市直线距离约39公里,苏州市直线距离约50公里。
马山对外陆路有三个出入口,一是陆马快速路北上接锡宜高速,二是雪云路通过雪堰镇312接国道,或上锡宜高速公路,三是通过闾江口接沿太湖环十八湾风景旅游道路连接无锡市区。
无锡机场近在咫尺,目前已经开通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昆明、海口、长春等直达航线。
另外,水上交通也发挥重要作用,锡宜航道东连梅梁湖、五里湖以及梁溪河,西通宜兴。
同时,马山作为无锡东部环太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常州行政界限的干扰,马山被孤立于无锡城市建设区的一隅,其陆域属于城市“交通末梢”,仅由一条环太湖公路与城市主体区域连接,造成与城市中心的关联度较弱。
3、政策导向《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环太湖、五里湖的山水旅游风光带“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是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并将马山定位为“旅游度假区”,“以佛教旅游为特色”,“妥善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人造景观和自然山水、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之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风景如画的旅游区”。
《滨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表明“强势打造灵山胜境佛文化旅游,马山、大浮沿湖一线休闲度假旅游,鼋头渚、蠡湖景区山水旅游三大品牌,积极争取规划建设大型的旅游接待广场或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努力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湖滨城市旅游度假中心”的战略目标。
无锡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新设区道路两侧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新设区道路两侧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2.28•【字号】锡政发[2001]42号•【施行日期】2001.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新设区道路两侧规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锡政发[2001]42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新设区道路两侧规划管理的意见》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00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关于加强新设区道路两侧规划管理的意见(无锡市规划局二00一年二月二十七日)根据《市政府关于“十五”期间绿化工作的意见》(锡政发[2001]36号)的有关精神,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提高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环境品位,现对加强锡山、惠山、滨湖区(以下简称新设区)主要道路两侧规划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一、新设区在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未成立前,原规划管理部门应继续履行管理职能,加强对辖区内、特别是道路两侧的规划管理和违法建设的查处工作。
二、太湖大道、锡北路、盛岸路延伸段(石门路至钱胡路)、环湖路、高速公路出入口道路、中心城进入各风景区的主要道路两侧红线外各50米,其它主次干道两侧红线以外各30米范围,为绿化和环境建设规划控制用地。
三、上述道路两侧绿化和环境建设规划控制用地范围内,不得新建、改扩建各类建筑(含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个人建房)。
对已经批准正在施工或已批未建的各类建设项目,应按规定调整到绿化和环境建设控制用地以外进行建设。
对上述道路两侧的违法建设,各区应加大执法力度,坚决予以拆除。
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无锡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九年三月目录一、规划调整缘由 (1)(一)概况 (1)(二)规划调整缘由 (2)二、规划调整原则和依据 (3)(一)规划调整的原则 (3)(二)调整方案的依据 (4)三、中心城区规划概况 (6)四、调整地块情况 (9)五、调整方案说明 (10)(一)调整方案总述 (10)(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调整方案 (11)(三)土地用途区调整方案 (16)六、调整方案实施影响评价 (19)(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影响评价 (19)(二)压覆矿产资源影响评价 (20)(三)对开发区影响评价 (21)(四)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评价 (21)(五)经济社会影响评价 (22)(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22)(七)可操作性分析 (23)七、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调整缘由(一)概况1、自然地理条件无锡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东经119°31'~120°36',北纬31°07'~32°00'之间。
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西接常州,离南京183公里,南濒太湖,浙江省、安徽省交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
区域内铁路、公路、水路、空港配套组成立体交通网络,是华东地区主要的交通枢纽。
无锡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5.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网密布,开发历史悠久。
2、经济社会概况无锡市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的发祥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657.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28%。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规定:“为了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依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指定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北)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东北)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东)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中)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南和华西)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的通知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14•【字号】锡政办发[2012]251号•【施行日期】2012.1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的通知(锡政办发〔2012〕251号)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无锡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1月14日无锡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2~2015)(2012年11月)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目标,根据《省政府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见》(苏政发〔2009〕11号)、《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锡委发〔2011〕52号)、《无锡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特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强调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无锡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doc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第一章第一节规划总则规划依据中国21 世纪议程》(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 年);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008 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 年);《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 年);《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无锡市航道管理条例》(1989 年);2007 年修订);1998 年);2004 年);2004 年);2009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08 年);2009 年);《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无锡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年);《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年)》(2009 年);《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2009 年);27、28、29、30、31、32、无锡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7 年);无锡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09 年);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 年);无锡市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2005 年);无锡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专项规划》(2011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一个卓越的湖滨城市
——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简介
(无锡市规划局)
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先后编制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1980年开始编制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1986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于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从1993年开始,对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编;1996年5月上报国务院批准。
进入新的世纪,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经济建设面临着发展、提高、创新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迫切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市化发展方针,结合区划调整,我市从去年4月开始,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编工作。
经专家咨询、纲要论证和公众评议,完成了规划成果。
5月19日,通过了省建设
厅组织的专家论证;5月30日,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报省政府、国务院审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市区)和中心城三个层次。
市域为无锡市的行政区范围,含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面积4650平方千米;城市规划区
(市区)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和新区,面积1658平方千米;中心城为无锡城市集中连片建设的地区,包括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新区的全部,锡山区的东亭、东北塘、查桥,及惠山区的堰桥、西漳、钱桥、藕塘、长安等8个镇的用地。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20年;远景为展望2050年,到本世纪中叶。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现状(2000年)为159万人;近期(2005年)为170万人;远期(2020 年)为200万人。
用地规模,现状(2000年)为140平方千米;近期(2005年)为156平方千米;远期(2020年)为195平方千米。
三、城市发展方向
南拓北展、东整西优。
南拓,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建设湖滨城市、生态城市;北展,将堰桥地区建设为惠山区新的行政中心,加强与江阴的联系;东整,整合东亭与中心城的空间、道路网络;西优,以太湖山水为主体,优化城市的旅游、休闲用地。
四、城市布局结构
中心城形成“七片一带”的总体布局结构,构筑“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总体框架。
(1)城中片区一一以居住和生活服务设施为主,承担行政、商业、金融、文化等综合职能;
(2)蠡溪片区一一以居住、商贸、旅游服务、体育为主的综合区,是中心城中心区与太湖风景区之间的重要过度地带,规划在青祁路东、太湖大道南形成中心城次中心;
(3)东亭片区一一以工业、居住、商贸为主的综合区,规划建成中心城东翼的居住新区和次中心;
(4)新区片区一一以工业、居住、物流为主的综合区,其工业以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5)山北片区一一以居住功能为主,保留传统的特色手工艺生产基地和集中成片的无污染纺织企业;
(6)锡北片区包括堰桥和西漳地区,堰桥是以行政办公、居住和现代高科技园区为主的综合区,西漳是以现代物流、居住和工业为主的综合区;
(7)滨湖新城片区一一以教育、科研、体育、旅游服务、高品质居住、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生产型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综合区,远景规划为城市的副中心。
“一带”为“ Z”字型环太湖、五里湖的自然山水风光带。
五、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
规划形成“三(半)环十射两联”的对外公路布局。
一环为高速公路;二环为一级公路,加强无锡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三环为二级公路;十条放射性道路是新锡宜公路、312国道西段、锡澄公路等十条公路;两联是指锡常高速公路和锡苏咼速公路,通过锡宜咼速和沪宁咼速相互沟通。
铁路。
京沪高速铁路紧贴现有沪宁铁路,高架通过中心城;沪宁铁路远期规划为货运专用线路;新长铁路南北向经过中心城西侧,部分线路高架,客货混合。
机场。
规划新建无锡机场;在太湖风景区,设置直升机机场。
航道。
规划形成由区域主骨架航道、外环航道和放射性航道构成对外航道网络布局。
轻轨交通。
规划苏锡常、澄锡宜以及市区“ C'型线、新区线等客运轨道交通线路。
城市道路交通。
中心城道路网络仍呈“自由式”布局形式,由“环形辐射式”快
速交通系统和各片区的“方格网状”道路网络有机组成。
规划快速干道主要有:吴桥路一惠山隧道一青祁路,江海路、太湖大道、金桥路和锡北路,形成环形加放射的网络布局。
六、绿地系统
以人为本,形成“真山真水融入城、生态林地楔入城、沿河沿路绿绕城、公园广场点缀城”的生态绿地系统。
现状建成区重在改造,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以小、多、匀的开敞式公共绿地为主;滨湖新城以大型公共绿地和生态绿地为主。
中心城绿地系统布局形成西、南以自然山水经管为特征的楔形公共绿色空间,东、北以郊野田园风光为主的生态楔形绿地;中心城内部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网架。
七、历史文化保护
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以吴文化为主线,以江南水乡、古运河为背景,以名人、名居、名迹、名园、名建筑为主要内容,体现历史古韵。
重视中心城整体环境保护,保护太湖山水与城市形成的轮廓线、视觉走廊、“龟背壳” 的城市形态以及旧城街巷、传统民居、近代建筑。
市区规划马山旅游度假区、泰伯墓吴文化区和大浮影视公共游览区三个古迹保护与风景区。
中心城保护分为文
物保护单位体系、重点地段和街区保护体系、城市景观名胜区体系三个体系。
八、旅游规划
以无锡市区为中心,构筑一市两翼的旅游格局。
充实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四大主题的内涵;开发和完善沿太湖观光休闲度假区、古运河历史文化观光带、宜兴生态园林区和江阴滨江旅游及现代新农村等四条特色旅游路线;构建太湖自然风光旅游功能区、宜兴山林景观生态旅游功能区和江阴人文古迹旅游功能区三大区域。
无锡市区旅游形成“四区一带”格局:“休闲疗养、宗教文化旅游区”,“山水风光、影视文化旅游区”,“水乡风貌、体育健身旅游区”,“江南园林、文物古迹旅游区”及“古运河民俗文化旅游带”。
九、市政基础设施
给水,中心城管网以环形布置为主,至各镇区干管以枝状网布置。
排水,逐步改造原有合流制管道,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
供电,规划电源点主要为500KV变电站,同时扩建利港电厂、望亭电厂作为无锡电网的补充电源。
电信,优化网络组织,逐步实现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数据通讯网的一体化邮政,中心城邮政服务半径0.7公里,新建38处邮政支局广播电视,规划远期实现有线网络光纤化,取消电缆线路燃气,实施国家“西气东输”工程规划,远期天然气利用普及到重点中心镇。
供热工程,中心城分为五个供热区,规划五个热源点。
环卫设施,近期垃圾中转站达到88座,远期规划垃圾中转站达到118座。
十、综合防灾
防洪,中心城防洪标准设为200年一遇,排涝标准50年一遇。
人防,分为锡山、惠山、新区、南长、崇安、北塘和滨湖七个防空分区,规划期共新建人防工程124.5万平方米。
消防,消防安全布局的重点为城中区、新区、刘潭化工区、向阳化工区、仓储区、城南路化工危险品仓储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惠山区、锡山区、滨湖区区政府所在地、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机场和老城区消防安全条件较差的地区。
抗震,一般建筑工程设防烈度为6级,重要建筑工程按7级设防
卜一、近期建设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东部产业发展;拉开城市骨架,整合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形态;加快发展新区,疏解和改造老区,全面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积极培育次级中心和区域物流,完善中心体系,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以城市绿化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快公园、绿地和生态建设,构筑城市生态框架;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特色塑造;完善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加强内外交通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