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⑴《海蓝金案·海语公园22#~29#别墅桩基定位图及详图》(电子版)结施-03
⑵《海蓝金案·海语公园总平图》(电子版)总施-03
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⑷《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⑸《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99-2002
⑹建设单位提供的招标文件
⑺施工现场条件及相应资源配备情况
1.2编制原则
⑴确保技术方案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施工方案经济、合理。
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与现场实施相结合。
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及工期要求等条件选择最具实用性的施工方案和机具设备。
⑵技术可靠性原则
根据本工程特点,依据海阳地区类似工程施工经验,选择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
⑶经济合理性原则
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本着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比选施工方案,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使施工达到既经济又优质的目的。
⑷环保原则
施工前充分调查了解工程周边环境情况,紧密结合环境保护进行施工。
施工中认真做好文明施工,减少废气、噪音污染。
二工程概述
2.1工程简介
拟建工程位于海阳市凤城镇以东约3公里,场区紧临海边。
2.2工程施工条件
2.2.1场地条件
场地原为人工海产品养殖区,勘察前经人工填方整平,勘察期间经人工排水并填方
整平,地形基本平坦。
场地地貌属滨海浅滩。
2.2.2地层条件
根据山东省烟台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勘察报告,桩基施工深度范围内地层地质情况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
黄褐色,松散,稍湿,成分主要为碎石、块石,含少量的砂土。
厚度:1.30~5.20m,平均3.39m;层底标高:-1.07~3.09m,平均1.05m;层底埋深:1.30~5.20m,平均3.39m。
②细砂(Q4m)
灰褐色,松散,湿~饱和,颗粒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级配差,磨圆度好,含10%~20%的粘性土,局部含少量中砂。
厚度:0.10~3.90m,平均 1.56m;层底标高:-2.95~1.29m,平均-0.39m;层底埋深:1.80~8.50m,平均4.87m。
③中砂(Q4m)
浅黄色,稍密~中密,饱和,颗粒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级配一般,磨圆度一般,含少量的贝壳碎片,砂质较好,局部相变为细砂,下部为灰黑色,含粘性土,厚度约30~40cm。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00~7.50m,平均 4.25m;层底标高:-6.04~0.23m,平均-3.33m;层底埋深:2.20~
9.80m,平均6.70m。
③-1中砂(Q4m)
浅灰色,稍密~中密,饱和,颗粒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级配一般,磨圆度一般,含少量的贝壳碎片,砂质较好。
厚度:0.70~4.50m,平均2.01m;层底标高:-5.67~-2.95m,平均-4.25m;层
底埋深:4.60~9.50m,平均6.73m。
④粉质粘土(Q4apl)
灰黄色、灰褐色,可塑~硬塑,干强度、韧性中~高等,摇振反应无,刀切面稍有光泽,土质不均匀,混少量的中砂和砾石,上部呈可塑状。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50~5.20m,平均
2.90m;层底标高:-8.70~-4.11m,平均-6.80m;层底埋深:6.90~1
3.30m,平均10.17m。
⑤全风化砂岩(KIS)
灰褐色、灰黄色、紫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原岩组织结构基本破坏,上游残余强度,岩芯呈砂土状、土柱状。
厚度:0.20~5.80m,平均1.15m;层底标高:-12.08~-5.69m,平均-7.82m;层底埋深:8.70~14.80m,平均10.90m。
⑥强风化砂岩(KIS)
灰褐色、灰黄色、紫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砂土状~块状。
厚度:0.20~13.20m,平均 2.71m;层底标高:-19.74~-6.87m,平均-10.03m;层底埋深:9.80~24.20m,平均13.31m。
⑦中风化砂岩(KIS)
灰褐色、灰黄色、紫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
该层未穿透,最大揭露厚度为16.00m。
2.3.3水文地质条件
2.3.3.1地下水类型
本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②层细砂、③层中砂及③-1
层中砂中。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侧向地下径流补给,主要以人工开采及地下迳流排泄。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侧向径流影响较大,年最大变幅为约 1.0m。
场区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0.75~4.85m,平均1.99 m,稳定水位埋深0.82~5.02m,平均2.18m
2.3.3.2场地地下水与土的腐蚀性评价
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具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具中等腐蚀性;场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2.3工程设计要求
经过强夯置换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170KPa。
三施工准备
准备工作是一个工程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提前平整施工场地,修筑施工道路,确定置换材料,确定强夯顺序,地基承载力检测时间等准备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做到流水施工。
施工准备工作,是为了保证本工程顺利开工和正常施工必须事先作好的工作,我公司已经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组成了项目经理部。
同时组织劳力、机械设备进场,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工程迅速展开。
因此施工准备工作是本工程顺利完工的重要前提,对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合理组织人力、物力、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节约设备投入,都起着重要作用。
施工准备工作不单是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它还贯穿于本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随着工程的进展,提前作好各项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贯穿于本工程始终。
3.1施工准备的基本工作
3.1.1强夯施工前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设备选择、施工场地整平、控制点放样、检测仪器等准备工作等。
3.1.2强夯锤质量选取20t规格,夯锤落距15m,其底面形式为圆形。
锤的底面对称设置4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300mm。
3.1.3施工机械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
起重能力为50吨。
3.1.4现场备好充足的风化砂材料,其中风化砂中含泥量小于5%。
3.1.5施工前对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进行详细调查,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有可能产生有害影响时,首先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沟底宽度宜大于500mm,沟深要超过已有构筑物基础500mm,且不小于3.0m。
3.1.6当场地内存在积水时,及时排除场地内积水,然后再回填风化砂,并应适当提高回填厚度,以保证强夯设备在场地上行走方便。
3.1.7场地回填以前,对于场地现状标高进行网格状测量,得到现状标高,按照填土方案,准备足够的风化砂,分别填土1m和1.5m,适当平整以后,测量回填后的高度,得到回填的厚度,然后施工现场进行放线定位,其定位偏差不得大于5cm。
3.2技术准备
我公司通过对本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踏勘,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组建了项目经理部,在接到建设单位的通知书后,项目部可以立即进场,组织劳力、机械设备进场,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施工要求,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工程顺利展开。
3.2.1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系统学习有关强夯施工的规范、规程、标准和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对机械操作人员以及其它特殊工种进行再培训和教育。
同时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现场进行仔细勘察,调查场地施工场地与周边建筑物、管线和道路的距离,作到心中有数,指导施工方案细化以及现场施工。
3.2.2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图纸,理解设计意图,根据图纸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以及施工中具体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与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联系,在施工前解决施工图纸与实际操作的衔接问题。
3.2.3根据工程特点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对现场的每一个分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人员在图纸上标注出开挖区域与预留区域,对不同开挖范围作到心中有数,指导施工。
3.2.4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现场技术人员现场校验工程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控制桩及高程控制点资料,制定场地定位放线施工方案,进行现场定位放线并报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验收。
为便于施工过程中的夯点及标高检查,每个施工区域内设置一个坐标和高程控制点,随时控制桩位和标高。
3.2.5在围绕工程工期、成本、质量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对整个施工程序、步骤、主要机
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重要施工措施,尽早确定,以便作好分期施工准备,使工程顺利进行。
3.3施工组织管理
公司选派精干、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组建项目经理部,抽调具有大型强夯处理项目施工经验的人员进行该工程施工。
项目经理部按项目法施工管理,由具有项目经理资质的同志担任该工程的项目经理。
项目部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施工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组成,负责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工作。
项目经理受公司法人委托,成立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组成的项目核心领导班子,负责该工程的领导、指挥、协调、决策等重大事宜,并对合同内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和现场文明等负全部责任。
项目经理是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对本项目各项事宜有决定权,项目经理部各专业各负其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紧密配合。
四施工部署
4.1项目管理目标
4.1.1工期目标
计划开工日期:
计划竣工日期:
4.1.2质量目标:一次验收合格,业主满意率90%以上。
4.1.3、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
4.1.3.1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按JGJ59—99《安全检查评分标准》及海阳市安全文明施工有关规定施工。
严格按照“OHSA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要求,采取可靠措施,确保施工现场每一个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4.1.3.2环境保护目标
严格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强化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控制施工排污、有害气体、建筑垃圾等污染源,确保现场周围及院区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4.2、施工设备及劳动力计划安排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表,劳动力由公司指挥部和项目部负责平衡调配,按计划分批、分阶段进、退场,保证人员的稳定,对劳动力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劳动力配置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4.2.1本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全部采用公司固定职工,以保证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及工程质量。
4.2.2根据劳动力需求计划进行具体细化,防止漏配,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劳动力进行适当的调整。
4.2.3如劳动力能满足要求,配置时应贯彻节约原则,对新增加的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包括技术、纪律、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培训。
4.2.4施工过程中,尽量保证劳动力组织的稳定性,防止频繁调动。
当劳动组织不适应生产任务时,应进行劳动组织调整,进行优化组合。
4.2.5根据作业需要,机械设备配备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机械维修人员、壮工应按适当比例进行配置,配套,使劳动力均衡,便于管理劳动资源强度适当,达到节约目的。
4.2.6根据本工程的工期要求和进度安排,每台桩机的劳动力配备情况如下:
强夯施工人员配备表表一
4.2.7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工期要求,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具如下:
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机具一览表表二
4.2.8机具设备参数
(1)夯锤:采用20t 夯锤。
夯锤底面为圆形,锤底直径约2.3m 。
夯锤中设4个直径250mm 上下贯通的排气孔,减小锤底与土面间形成真空产生的强吸附力和夯锤下落时的空气阻力。
(2)起重设备:由于履带式起重机重心低,稳定性好,行走方便,使用起重量为50t 的履带式起重机(带摩擦离合器)。
(3)脱钩装置:通过动滑轮组用脱钩装置来起落夯锤。
自动脱钩器由吊环、耳板、销环、吊钩等组成。
拉绳一端固定在销柄上,另一端穿过转向滑轮,固定在悬臂杆底部横轴上,当夯锤起吊到要求高度,升钩拉绳随即拉开销柄,夯锤便自动脱钩下落,同时可控制每次夯击落距一致。
五 强夯施工工艺
5.1施工参数选取
为达到既有效又经济的目的,应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地选用强夯施工参数。
5.1.1单击夯击能
强夯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和设计处置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必要时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
在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根据式(1)和(2)预估。
较适宜的夯击能:)1.2(9401-=H E (式-1)
夯击能最低值:)3.3(9401-=H E W (式-2)
式中:1H 为置换深度(m )。
根据现场地基土类别和地质勘察报告,初步确定本次强夯的单击夯击能为300kN •m 。
5.1.2最佳夯击能
实际施工时最佳夯击能从现场施工测量中可以大体确定,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不大于50mm 。
当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 。
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
当测得夯坑底沉降引起的体积增量与坑周围地面隆起体积增量相等时认为夯击能已达饱和,若再继续夯击,则能量消耗在使周围土体破坏
上面。
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5.1.3夯击遍数
由粗颗粒土组成的渗透性强的地基,如碎石、砂砾、砂质土地基,一般点夯一遍后,再进行满夯即可;干燥的细粒土,如干燥的粘性土、粉土和垃圾土等软质土地基,因夯沉量大,可多夯几遍点夯。
本工程采用采用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正方形角点,每点夯击4~6击;第二遍夯正方形中心点,每点夯击6~8击;第三遍满夯,采用500 kN·m夯击能,要求锤印搭接1/3。
1.4夯击落距
因本工程周边紧邻建筑物,为保证建筑物安全,夯击落距需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夯击落距控制至15~20m。
一击落距可选20m,以保证足够的夯击能击穿软土上覆盖的人工填土层,第二击则可根据第一击夯沉量选取落距。
5.1.5夯点间距
(1)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
加固土层薄、透水性好,含水量低,粗粒砂质土,间距可为5~10m:加固土层厚、土质差、透水性弱、含水量高时,夯点间距宜为7~15m.
(2)根据锤径决定
夯点间距取为2.1倍的锤径。
锤径为2.3m ,间距:2.1×2.3=5.0m。
采用5×5米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正方形角点,每点夯击4~6击;第二遍夯正方形中心点,每点夯击6~8击;第三遍满夯,采用500 kN•m夯击能,锤印搭接1/3。
5.1.6夯击收锤标准及间隔时间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大面积施工时的收锤标准为:
(1)在强夯施工过程中,如夯坑周围有大的隆起,要停止施工,间歇一周左右,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继续进行施工或增加夯击遍数以减小隆起,以达到较好的加固效果;
(2)每遍夯完后,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再进行下一遍夯击,视地基土情况,间歇时间一般控制在8~10d;
(3)强夯施工要达到设计击数要求,以满足影响深度要求。
5.2强夯施工步骤:
(1)现场测量场地现状标高,得到回填前原始现状场地高程。
(2)为确保强夯质量,从场地北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开始回填,按照填土设计要求,分别回填1m或1.5m风化砂,并且适当整平。
(3)测量平整后的场地高程,测量人员进行强夯范围和夯点定位放样。
(4)起重机就位。
夯锤置于夯点位置,准备起夯。
起夯前,测量夯锤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启动脱钩器,使夯锤自由下落。
利用夯锤的势能,冲切回填风化砂层,形成夯坑。
一个夯点结束后,测量夯锤的高程。
(6)按由内而外,即由南到北,自东向西完成全部夯点施工。
(7)推平场地,测量场地地面高程。
确保强夯后的高程基本符合楼座标高要求。
(8)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9)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地选用强夯参数,包括单击夯击能、夯击次数、填充材料、相邻两夯击置换墩之间的间歇时间等。
(10)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风化砂。
每遍夯击的具体步骤为:标出夯点位置、测量场地高程→起重机就位→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锤吊到预定高度自由下落夯击,测量锤顶高程→按规定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做好施工记录→完成全部夯点的夯击→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整平场地
5.3施工监测
5.3.1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施工监测工作。
5.3.2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5.3.3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5.3.4按设计要求检查夯坑填料的质量,记录夯坑填料使用数量。
5.3.5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夯坑沉降量及夯坑周边土体的侧向位移量。
5.3.6监测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及消散情况。
5.3.7检查每遍夯击结束并推平后的场地标高。
5.4施工方法要点
1)强夯前应平整场地,周围作好排水沟,按夯点布置测量放线确定夯位。
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后再强夯。
2)垫层铺设:强夯前需铺垫一层稍硬的表层,使其能支撑起重设备,便于对所施工的夯击能得到扩散,同时也可加大地下水位与地表的距离,并有利于雨天降水的集流排泄。
强夯应分段进行,顺序从边缘夯向中央,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土,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
3)夯击时应按试验和设计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
坑底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
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强夯后,基坑应及时修整,浇筑混凝土垫层封闭。
4)对于高饱和度的粉土、粘性土和新饱和填土,采取将原土上的淤泥清除,挖纵横盲沟,以排除土内的水分,同时在原土上铺50cm的砂石混合料,以保证强夯时土内的水分排除。
5)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工作,包括检查夯锤重和落距,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检查夯坑位置,按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等,并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质量控制的根据。
6)标定夯点位置及测量场地标高:夯击的位置应根据网点设计要求布设,施工场地四周及中间主要控制点应有明显标志,测量站点应离夯击点稍远,最好的施工场地处围夯击影响不到的地段设置多个固定观测点。
7)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强夯范围紧邻周边建筑物,需在强夯范围与建筑物间开挖3m~5m减震沟,并同时适当调整夯击落距,以防强夯造成的冲击波对建筑物进行破坏。
5.5质量控制要点
1)施工前应检查夯锤重量、尺寸、落锤控制手段、排水设施及被夯地基的土质。
2)施工中应检查落距、夯击遍数、夯点位置、夯击范围。
3)施工结束后,检查被夯地基的强度并进行承载力检验,采用静载压板试验。
强夯后的土体强度随间歇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检验强夯效果的测试工作,宜在强夯之后1周后进行,而不宜在强夯结束后立即进行测试工作,否则测得的强度偏低。
4)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下如表所示。
强夯地基质量检验标准表表三
5)起锤至预定标高下落锤击:落锤要求保持平稳,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坑底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
若发现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强夯情况。
5.6质量验收
5.6.1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的承载力竣工验收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对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21~28d;
5.6.2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载荷试验检验外,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对于本工程可选用重型重力触探。
5.6.3强夯施工完毕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通过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
通过静载荷试验可以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5.6.4强夯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5.6.4.1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或方形板。
承压板中心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5.6.4.2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设计标高相适应。
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
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2倍。
基
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5.6.4.3试验过程中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而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5.6.4.4试验最大加载压力应不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加载等级可分为8~12 级。
5.6.4.5每级荷载施加后第一小时内,以1’、5’、15’、30’、45’、60’各测读一次沉降,以后每半个小时读记一次,直至达到稳定标准。
5.6.4.6连续两个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h时,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5.6.4.7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1.总加荷量达到试验最大加载压力;
2.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10%;
3.当前级荷载作用下,载荷板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的两倍,且经过24小时尚未稳定。
5.6.4.8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卸载。
每卸一级荷载,维持半小时,读记回弹量。
回弹测读时间为:1’、5’、15’、30’。
最后一级卸载至0后,应测读回弹量至稳定标准,测读时间为1’、5’、15’、30’,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5.6.4.9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 当压力一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 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2. 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1)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 / b或s / 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 时,按2m 计算);当以粉土或砂上为主的地基,可取s / b或s / d等于0.01 所对应的压力。
本工程取后者。
2)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
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
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六质量目标及保证措施
6.1工程质量目标
本工程质量目标为合格,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相关规范规程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
6.2质量保证体系
6.2.1建立以公司总工为首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部负责对工程进行定期检查,控制宏观质量状况,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总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协助项目负责人抓好质量管理,质检员对工人的质量状况进行巡回跟踪检查,负责指导和督促操作工人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从而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人人都有质量责任和质量目标,形成严格而又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上下通力合作,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6.2.2建立以项目部为领导的施工、技术、安全和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教育工作,使每个职工都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每道工序严格把关,保证施工质量,以优质高速完成工程。
6.2.3强化质量意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使大家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责任感、紧迫感,自觉从本职工作做起,形成一个人人为企业、全员管质量、质量争上游的大好局面,推动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层层签订质量责任书,明确质量责任,按规定奖惩,同各级工作人员的收入挂钩,使质量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个人。
6.2.4按公司质量管理文件和质量保证手册编写本工程质量计划,制定详细的创优计划,制定质量控制要点并严格按照执行,使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有目标,有标准,把质量目标的实现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
6.2.5强化技术质量工作,严格按《规范》、《规程》、《标准》组织施工和验收。
做到施工按规范,操作按规程,质量达标准,层层把关,一抓到底。
按规定整理技术资料。
6.2.6工人操作前以文字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加大对工人操作过程的巡回检查,及时纠正发生的问题。
6.2.7强化生产工人的质量责任心,工人进场后立即组织学习,明确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责任,学习有关质量管理规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扎根于心中。
6.2.8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一查到底,坚决改正,并跟踪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6.2.9突出重点抓好阶段性施工质量,在全面抓好施工质量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