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课文简介本篇课文属于古文阅读,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喻世明言》中的一则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严忠的曹州人,在一个雨夜意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人,这个人帮助了严忠并带领他找到了住处。

第二天,严忠给这个神秘人写了一封信来表示感谢,然而他得到的却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神秘人原来是一位喜欢读书的中书舍人。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生动地表达了读书之人的高贵品质和珍贵价值。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掌握古文中典型句式和常用词汇;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感悟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文阅读的思路和方法;2.理解文中典型句式和常用词汇的意义;3.善于运用阅读策略,把握文中的意蕴;4.发掘文本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投影资料或口头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明代文学、喻世明言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独立阅读(15分钟)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个分页标注,以便课堂讨论时方便查找对应内容。

3. 意义探究(20分钟)1.分段阅读,依次理解每个段落的大致意义和情感色彩;2.了解句子中陈述的事情、事物、人物,理解句中意思;3.分析文中使用的典型句型和常用词汇,理解其表达的深层意义;4.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等思维策略,发掘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4. 语言技能训练(30分钟)通过教师板书、学生举手回答等形式,训练学生在古文阅读过程中掌握如下技能:1.掌握古文常用词汇、典型结构,如金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2.探究文中使用的表达法、修辞手段;3.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适当运用古代经典词汇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感悟;4.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实现知识共建的目标。

5. 书面作业(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约200字的写作,主要内容包括:1.称赞中书书人,阐述喜爱读书的优秀品质;2.自己从课文中所得到的启示和体会,如何通过学习读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三峡》《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三峡》《答谢中书书》教案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潜能,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创新,提高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总结时,有些学生仍对某些知识点存有疑问。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步伐。
课堂上,我尝试了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和翻译练习,这样的实践活动似乎很受他们欢迎。我看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翻译练习时仍然感到吃力,可能我需要寻找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引入更多的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让文言文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三峡》和《答谢中书书》是两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它们展现了古代文学的精妙之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两篇文章。《三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自然美,而《答谢中书书》则是一封文采飞扬的书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意。
-在处理《答谢中书书》的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现代书信的格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书信的格式特点。对于生僻字词,教师可以结合上下文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如“襟带”比喻友情紧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典故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表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对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感到惊喜。他们围绕文言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超出了我的预期。这让我意识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引导和空间,他们就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词汇和句式。

- 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欣赏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共同解析文意。

-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山水之美在文中的描绘,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山水画,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引出《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山水之美。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标题含义。

- 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教师引导解决难词难句。

3. 精读理解:- 分段阅读,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描绘山水之美。

- 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引导提炼文章主旨。

4. 深度探究:- 比较阅读,与《小石潭记》等其他描绘山水的古文进行对比,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者,以第一人称描述所见所感,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5. 拓展延伸:- 分享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尝试用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描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 阅读其他古代散文,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全文。

- 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心中的山水之美,尝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观察和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真心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的方式,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教会学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教学准备:课本、黑板、多媒体设备、挂图、学生作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根据课堂卫生情况,点评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制造气氛,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几个生词进行词义辨析。

传授这几个生词的词义。

二、学习新课(30分钟)1. 给学生放映《答谢中书书》的微电影,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2. 师生对话、把握全文:(1)教师:齐齐,我问你,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文本解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2)教师:这个故事中,作者通过哪些细节和描写来表达中书书对自己的关怀之情?(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礼物的丰盈•大礼的不重要】(3)教师:你认为中书书送给作者的非常随意的礼物是为什么?【中书书就是这样的人、中书书的阅历•阅人无数,见礼不重】(4)教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情感中常常感动绵延,朴素而又平凡的东西往往最温暖】3.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阅读理解题。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现场发言。

4. 整理思路,展开展示:(1)几个小组讲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选出一名学生,引出下一环节讲解内容。

三、情感沟通(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有没有亲手制作过寄给你最好的朋友的礼物?为什么?你认为这样的礼物是否更有意义?”2. 辅导学生以邮件或书信的形式,写一封感谢信,向曾经帮助过自己、关心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学习《答谢中书书》的生字词、词组、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景、抒情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掌握生字词、词组和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表达感谢之情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让学生们体验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感谢。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答谢中书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表达感谢之情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表达感谢之情的。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基本概念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篇古代文人书信,体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友谊。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谢和思念之情。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八年级答谢中书书教案6教学目的: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进步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进步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风光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打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方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方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听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顶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议论的话题。

终究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顶峰入云――沉鳞竞跃”。

全体朗读这一局部。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可以同桌合作。

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三〕欣赏“顶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1.朗读这一局部,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内容、情节;2.掌握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和中心思想;3.理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语言表达;4.分析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中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提取阅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把握语言用途的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感知人物性格、情感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情感;2.培养学生学习感悟和自我反观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掌握形象塑造方法和技巧。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教育、人生的价值观和理念,重视人类文明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和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合理的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阅读引入讲述父母亲恩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主人公对家长孝敬、回报恩情的态度的了解和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答谢中书书》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对该文的学习锐度,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分析、解读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表达方式和文学造诣的特点。

重点讲解语文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理解其中的高超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辨识和使用能力。

3.交流学生们就课文的主旨,思想,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的讨论,发散思维,激发想象,要求学生自行拓展思路,探索未被发掘的细节问题。

4.补充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的阅读文献或故事,补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有序、逻辑、连贯的思想流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在美学领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5.总结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上述知识点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个人的理解和思考。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安静和心灵宁静的状态下深入的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2)欣赏文中优美的写景语句,学习写景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中,大自然的山水风光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笔下的山水世界,领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所描绘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大意。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文中描绘了哪些美景?明确: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高峰“入云”,表现其高峻;清流“见底”,突出其清澈;石壁“五色交辉”,展现其色彩斑斓;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强调其四季常青;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绘了早晚不同时段的动态之美。

3、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1)多种感官相结合,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视觉角度写出山之高、水之清;“猿鸟乱鸣”从听觉角度写出动物的欢快。

(2)动静结合,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将静态的晓雾、夕日与动态的猿鸟、沉鳞相结合,使画面富有生机。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欣赏山水之美,作者也不例外。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将此地比作仙境,又感慨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无人能够欣赏这样的奇景,表现出他能领略到其中之美而感到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诗中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文意境。

2. 引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解释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2.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1分钟小结本文奇景之奇在“景中含意,事中瞰景”。

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tuī)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ìng)D.何处无竹柏.(bǎ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相与..步于中庭()(3)沉鳞..竞跃()(4)四时俱.备()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B.夕日欲颓.C.但.少闲人D.猿鸟乱鸣.4.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5~7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之仙都。

自康乐..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实是欲界..之仙都()(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7.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中书”、“答谢”、“山水”、“奇景”等。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答谢中书书》,提问:“中书”指的是谁?为什么作者要答谢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水美景。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山水美景的作文。

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文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及知识点(优秀10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1 、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号,丹阳秣陵人。

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合作学习(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1 、听读。

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

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 答谢中书书教案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拓展提升背景介绍。
2、展示教学目标: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0答谢中书书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六、 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词语积累: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如“翰”、“藻”、“赡”、“矜”等,并能正确运用。
-句式分析:学会分析古文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了解作者陈寿及其时代背景,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
举例:
-在文本解读方面,重点讲解文章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等句子,强调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答谢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表达感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仿写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来写一封感谢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0课《答谢中书书》主要内容包括:文本解读、词语积累、句式分析、主旨概括、文化背景了解。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1.文本解读:通过对《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理解作者陈寿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修辞手法,而有的学生则在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上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考。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古文的学习,仅仅依靠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古文的魅力。因此,我设计了仿写练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作者谢中书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教育学生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谢中书及其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结构。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深入剖析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美景。

(2)学生分享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写一段景物描写。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

例如,在讲解《答谢中书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谢中书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仅用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
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释题:简介陶弘景及“书”这种文体;(向学生分发相关文字资料,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明确:让学生听准读音,听清朗读节奏、语气、语速等;
2、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明确:让学生印证读音及朗读节奏等;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4、自由读两遍课文;
明确: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到流利朗读;
5、集体朗读课文;明确: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6、疏通文意:
明确:
(1)同桌对译,如遇有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
(2)重点词语:(请同学回答)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3)全班质疑问难,理解文章大意;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7、背诵课文;
明确:(1)自由竞背;(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组内讨论交流;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学习小结:
(七)拓展延伸: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抄写一遍;
2、背诵并翻译课文。

3、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附:文字资料
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

他好读书,喜道术。

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

齐武帝永明十年,辞官不做,归隐山林,炼丹习道,自号华阳陶隐居,但隐居后仍不忘荣利。

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皇帝位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号为“山中宰相”。

2、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反思: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是师生配合较好,尤其是学生们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热情高涨,从而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得都很顺利。

基本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时间的使用上均在课前预设时间内完成了,使得本节课教学活动井然有序。

教学气氛轻松愉快。

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小组间交流较少,教师本身也稍有紧张,提问题时缺乏对问题深浅度的考虑。

尤其是讲课中“找写景句子”的处理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小组内讨论,因为学生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

此外,教学中没有运用多媒体,也是本课不足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