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结构图示
贬官谪居 人生观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 事物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谢谢观看
知识链接
小品文,散文的一种,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 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 以幽默的方式、戏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 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 人深思。小品文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 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 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因内容不 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闲适小品、历史小品和 科学小品之分。体裁多种多样,有游记、速记、随笔、杂 感(或称杂文)、语言、序、尺牍等。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 况。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 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 承 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
作者在描绘月色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 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 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 界。
词人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词人怎样的 心情?
检查预习
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遂( su)ì
藻(
)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理解探究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习题)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C.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忧愁,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D.“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手法。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综合。
A.“《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述错误。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
这篇新闻述评,从国家公祭鼎铭文谈起,逐层深入地阐述了设立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采用正反对比、列举事实等方法,剖析了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的险恶用心,申明中国一以贯之的立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热爱和平,开创未来。
故选A。
2.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答案】D【详解】D.分析有误。
“如积水空明”的意思是“庭院里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是把院子里的“月光”比作“积水”,极写月光的澄澈。
“积水澄澈”的说法有误,故选D。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奥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 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 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 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 积水空明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 形象 如临 其境
明亮、澄 清、透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3. 文中结尾句显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自我排解的达观
欲:想要。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漫步。 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 相与:共同,一同。 步:漫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水草。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本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 连光景的人。作者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 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而已、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 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 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 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整体感知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整体感知
3、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 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 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有节奏朗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文章品析(一)
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 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整体感知
4、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①用比喻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依然旷达的心境。
当堂检测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表
第11课 :短文二篇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你是否曾停下脚步, 去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走进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中 ,苏轼与友人夜游承天寺,那澄澈的月色、宁静的氛 围,仿佛一幅淡雅的画卷。让我们一同领略苏轼笔下 的美景,感悟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那份豁达与从容 。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和,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灵。 空谷传响:空旷的。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锸,箕畚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⑴相与步于中庭▲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⑶轼诣武卫营▲ ⑷卒全其城▲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⑶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参考答案9、答:⑴散步,漫步⑵只,只是⑶到……去⑷最终,终于10、答:河将害城 / 事急矣 /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 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 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 半游。”说的真对啊! (二)答案:
1 .①念:考虑、想到;②寝:睡觉③志:记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2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 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
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 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 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 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 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A .欣然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15 .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
与兴奋。
B .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
(=)【答案】:
(1)①但:只②徙:调任(2 ) D (3 )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
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第11课《_短文二篇_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 (今湖南黄冈) 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文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是他与张怀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缩影。
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考点【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 –1085)。
②夜:晚上。
③解:除去、脱。
④欲:想要,希望。
⑤户:门。
⑥欣然:喜悦的样子。
⑦起:起床。
⑧行:行走。
【赏析】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天黑即“解衣欲睡”,闲散无聊可见一斑。
“月色入户”,可谓亮矣,但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更衬托出悲凉的情怀。
“念”,隐含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之感慨。
【真题再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课文——
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读懂课文 —— 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读透课文——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才能够看 得到这样的美景呢?(找关键词)
闲的人
闲
的人
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 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 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 逸的人。
关于苏轼——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 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 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几次 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
——新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如是说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 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 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 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 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 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 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能的。可以说在任何领域能做出这样一个成就的,就堪称
大才子,苏轼却集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
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
上帝唯一的骄傲。
——《来生嫁给苏东坡》
中考链接——深圳市2006年中考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著名学者林语堂《苏ຫໍສະໝຸດ 坡传》如是说苏东坡: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大才子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侠”人物——七任名 郡太守为贫民百姓解除无数灾难痛苦。 苏东坡:经历最为丰富和坎坷的不合作者——王安石 的对手,程朱理学的死敌,司马光的刺儿头。 苏东坡:彻底看透人生真谛的自由主义者——被囚被 贬被诬陷被监管,却永远唱着欢乐的歌。 苏东坡:一代易学大师,思想家,辩证法高手——他 的生命哲学和思维方式至今无人能彻底解透。 苏东坡:文章宗师,诗歌大家,词坛盟主,书画高 手……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幽默小说家。
——作家方方《喜欢苏东坡》如是说
◆五千年来,真正用文字打动我心弦的惟有苏轼一人而已。
◆纵览古今,如苏轼般真性情者实乃凤毛麟角。
◆我想嫁给苏轼的理由首先是他的天纵奇才。
◆我想嫁给苏轼的理由还包括他的潇洒和旷达 :“一蓑
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我甚至找不出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苏轼,还有什么是不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 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读透课文——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要素)? 2、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景有何特点, 写景用了什么方法)? 3、抒发了怎样的情(找关键词)?
景:
月光如水 清明澄澈 宁静淡雅
中考链接——深圳市2006年中考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 的心情呢?(3分) 参考答案: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 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 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 但挫折与烦恼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 而从不停滞: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 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 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 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如此等等, 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 色彩。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 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 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 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 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 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 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但是这还 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 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呢?(3分)
背诵课文—— 分层记诵
《记 叙事: 元丰
念 绘景:庭下 抒情、议论:
何夜
》(
) 。 。
。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读 题——
▪记 —— 什么文体? ▪承天寺 —— 交代什么? ▪夜游 —— 要做什么?
初读课文 —— 读准 读顺 读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