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清)朱书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直译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是现代翻译的文本。

意思要清楚,语言要流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字母”指译文应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歪曲、遗漏或添加。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是指译文的句子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译文应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应相应地执行。

尽量保持原文选词造句的特点和相似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直译不能表达原文意图时,意译才能在相关部分进行补充。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对于实词(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然后他邀请吴国人民上法庭,杀死了五个人,包括严培伟、杨念如、马杰、沈阳和周文元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江宁的龙坡、苏州的邓伟和杭州的西溪都产李子。

d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翻译。

翻译偏义复合词、古今同义词、灵活使用和常见虚词等古典汉语现象。

a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我们社会的演员是第一个,他为自己的声音和正义募集资金,送他上路。

c以旌其所为D.当月亮在夜间发光时,独自坐船到悬崖底部。

(3)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书架上摆满了借来的书,人们静静地坐着,发出一种声音。

d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虚词(4)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真题举例(2021年高考全国甲<四川>卷)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5分) 译:常常纵容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
回游荡没有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5分) 译: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经把玉帛赐给匈奴单于,
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得分标准:“词语、句式 ” 和 “大意 ”
围之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 路上的主人。

2、遂与秦王会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3、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方法4:补(增补) 按现代汉语习惯补出文言句中省略成分。
,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 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 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
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1)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 阳,条上/灭贼五事。(5分)
译文:崇祯七年,他升任点意见。
文言文翻译方法
学习目标:
1、感知 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得分标准。 2、回顾并能说出 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
和标准。
3、能归纳总结 文言翻译的方法并记住 。
了解原则和标准 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对每个词做准确解释,准确呈现特殊 句式和句子的语气。 意译: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 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古今异义 单音节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行文言文翻译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行文言文翻译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考卷中进展文言文翻译吉林省九台市营城一中语文组徐逸超文言文翻译在高中语文试卷中一直是众多学生最为挠头的一道试题,也是整张高考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道试题。

它在试卷中直接出题就有10分,同时翻译在整个文言文阅读中对于理解整篇文章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最关心的自然是那直接拿分的翻译题。

根据以往的经历,我把文言文翻译句子分成以下几个步骤:一、直翻实词。

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

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单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

每个词译时如意思不明确也可以把本义,根本引申义和常见义都译出来放在那。

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展直译。

二、在第一步的直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文化仪式和礼制,以及人们日常消费生活中的惯用语。

这些词在平常的学习和复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理解,多识记,在翻译句子时千万不要把这些专用名词拆开来进展翻译。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宋史黄庭坚传?〕一句中,“舅李常过其家〞不要译成“舅舅李氏常常造访他家〞,李常是个人名,假如拆开翻译就闹大笑话了。

三、找出那些容易闹出笑话的专有名词之后,就要继续寻找句子中有没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了。

先说古今异义词,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所以一些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

假如这些词考生要用今义去翻译,那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例如:衡下车,治威严。

〔?后汉书张衡传?〕一句中,不能把“下车〞翻译成“从车上下来〞“下车〞一词应译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异义词的方法除了平时的认真积累外,有的词还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义和几个常见的引申义,从而防止因古今异义的问题而产生错误。

再说通假字,通假字在区分的时候比古今异义词还有困难些。

由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这些词往往隐藏得很深,不仅翻译句子时对于这些通假字无从下手,而且它们还对文言文理解构成宏大障碍。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课件(1)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课件(1)

方法一: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 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 语。
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 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 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课文回顾:
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将军战 ( ) 河北,臣战 ( )河南
4、旦日飨士卒,为( ) 击破沛公军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其可怪也 欤
方法四: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 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 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 “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课文回顾: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方法五: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 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 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 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 置、状语后置等。
课文回顾: 1、秦时汉时关 2、主人下马客在船 3、金城千里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方法六:变
“变”: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灵活地变通翻译。这往往指前五 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 时。
方法二:删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 虚词删去。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 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 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 虚设成分等。
课文回顾: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2.吾从而师之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古文翻译包括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

所以,“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特别重要。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总结下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

一起来看看吧!古文翻译的八种方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加。

即加字法。

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

如: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

(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

(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

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

如:(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4) 备盗之出入也。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几种(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文言翻译

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精讲精练——文言翻译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1)“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

(2)“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

(3)“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

2.翻译的具体方法有五种: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可不译。

例句: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画线部分分别是帝王纪年、古地名和古代官职名,翻译时都应保留不译。

(2)补:补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句意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通顺。

例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为:距离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翻译时替换文言文中的某些词和指称。

①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句中画线部分应译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代为“长”,这里指身高。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3.注意事项(1)转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转换成现代词语。

(2)对应: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力求字字落实。

(3)译准词义:一是译准实词。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组成要素,实词译不准确,这个句子意思就无法表达出来。

二是译准虚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组词造句和表情达意功能不容忽视。

(4)译准句式:句式,是句子模式的简称,它包括句法关系和语序,在翻译时要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5)译准语气:汉语按语气可分为陈述、感叹、祈使和疑问四种,在翻译时要把握好文言句子的语气。

高考语文:文言文6大翻译技巧,实词记不住也能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6大翻译技巧,实词记不住也能用!

(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 的意思。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注意翻译句子,是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的综合性方式。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题目,翻译时,要充分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一原则。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一一对照翻译,体现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估计大王您的士兵能够抵挡项王吗?“意译”,就是只求表达出原文的基本内容。

要特别注意一些因使用修辞格而需要意译的句子。

例如:1.比喻:秋毫不敢有所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2.借代:樯橹灰飞烟灭——战船像灰一样飘飞,像烟一样消散。

3.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船上。

4.并提:水木清华——池水清澈,花木繁盛。

5.用典: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6.委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出生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二、要有整体语境和知识迁移这两种意识。

翻译时,既要通读全篇,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又要联系所译句子的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单独看划线的两句话,它们只是主语不同,后面的部分似乎可以作相同的翻译。

其实,把它们放在原文中,就会发现他们的意思是不同的。

根据前文“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的交代和后文“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的解释,前一句应该翻译为“我挖井等于得到了一个人”。

第二句翻译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才与后文“国人道之”的议论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情节相吻合。

还应当善于联系学过的成语、古代诗文的行文特点、古代文化常识等知识,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例如:文言文常在并列短语、排比句、对偶句的对应位置运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据此,我们可以由已知推测未知。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五步”法(最新)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五步”法(最新)

本网整理了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五步”法,希望同学们把握好五步法,勤加练习。

更多资讯敬请及时关注本网站。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五步”法文言文翻译题,赋分值高而得分率低。

考生翻译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等错误倾向,其实,翻译当中有一条主线,即什么词需要翻译以及如何翻译。

如果沿着这条主线思考,分“五步”进行精细到位的翻译,就能突破文言文翻译这个难关。

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

“通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左顾右盼”是“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将句子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例: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2高考新课标卷)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

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错误译文:萧燧说:“东西在不同的地区,不应该给(东西),但是(你们)怎么可以坐视不问,还用过去的治理方法呢?”【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考生没有“通句意”,就生拉硬扯地翻译,深层原因则是不懂“左顾右盼”之法。

根据上文的“严州”“婺州”“浙西常平司”等,可以判断出“东”指婺州,“西”指严州,根据上文(萧燧)先“出知严州”,再“移知婺州”,可知“旧治”即指原管辖地区(严州)。

通过此番“左顾右盼”,联系“岁旱”“移粟”等处,粗通句意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正确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第二步:查找标志,识句式“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行恰当的转换。

“识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标志。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驾驭了文言文学问的重要标记。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假如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殊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干脆译出来,让人觉得稀里糊涂,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当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很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常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假如原封不动地依据原句依次翻译出来,意思就模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出名称干脆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予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

一道题彻悟高考文言文翻译六大原则原创宋亚军老师建模作文2020年2月14日【视频】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难点之一。

而方法失当,是考生失分的原因之一。

考生如能掌握方法,即使储备的知识已经固定,仍然可能多得1至5分。

【翻译示例】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文言文翻译,注意六大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单音双音,活用句式,省略补充,现汉习惯。

下面就上述翻译试题,结合六大翻译原则逐一解说。

(一)原则一:直译为主请比较原文及译文黑色字提示的“直译为主”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全活甚众”,如果译成“让很多人保全而活了下来”,或者“很多人因此保全、活下来”,从意思上是正确的,但不是“直译”。

唯有译成“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才是“直译”。

只有当直译无法表达,或者直译会违情背理,甚至啼笑皆非之时,方可意译。

(二)原则二:字字落实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一一对应”表现。

原文: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新唐书·王方翼传》)译文:(王方翼)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建造水磨,记录水磨的赢利,来赈济饥饿困顿的百姓,修建数百座房屋让百姓们居住,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解说:原文中的每个词,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译文中都要有对应的词语。

如上例中,译文的“自己的”对应“私”,“来”对应“以”,“百姓们”对应“之”等等。

(三)原则三:单音双音请比较原文词语与译文词语的“单音双音”表现。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兵围邯郸。
--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 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
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大家好
12
2、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 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 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 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1、对译法 2、保留法 6、套用法
3、删削法
4、增补法
5、移位法
大家好
23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张)衡下车,治威严,……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译为“到任” “视事”译为“任职”或“到任办公” “乞骸骨”译为“请求退休”
大家好
24
六、意 译:
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 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 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 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 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 的句子结构。
应注意:使用比喻、借代、婉曲、
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往往需要
意译。
大家好
25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边防”
② 一旦山陵崩。 “国君或王后的去世”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④刎颈之交
“音乐”
“能以生死相托的朋友”
大家好
26
七、小结“直译”和“意译”二者的关系:
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 能对译的就对号入座,直接翻译。只有在直 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 分辅之以意译。
大家好
10
1、对译法
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 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 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 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 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 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想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虽然说比较难,但是仍旧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盼望大家喜爱!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一1.把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分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3.词性法解答文言文,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解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关心解题。

4.代入法文言文课外学问是课内学问的拓展和延长,把握了课内学问点,特殊是把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5.对比法文言文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挨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比,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留意是否张冠李戴、大事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是否精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谈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二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挨次,首览全篇,把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看前文,联系后句,认真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

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班级姓名 _________________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仍译为明喻。

古文中的明喻一般与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相同,所以直译就行了。

例:(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冯婉真》)译文:“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

(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赤壁之战》)译文:“船像箭一样往前冲”。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2)古来万事东流水。

译文: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去的流水一样。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译文: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1)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过秦论》译文: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污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译古今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译文: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译文:魏忠贤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4、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译文: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三、夸张的翻译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例:(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壁退后站在那里,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2)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促织》译文: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快要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副词、形容词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

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删减法】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

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

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

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

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

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

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

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需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习过程,文言文的翻译又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在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之后,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译文言文。

高考文言翻译练习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注】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桀:夏桀,暴君。

(1)“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译文:_(2)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译文:_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

今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

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

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

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节选自柳宗元《送薛存义序》)(1)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

译文:_ (2)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译文:__ (3)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译文:_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邓哀王冲》) (1)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译文:__ __(2)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译文:__ (3)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译文:__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岑文本初仕萧铣。

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

校省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复也。

”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与枢密。

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文本对曰:“非勋非故,滥登宠荣,位高责重,古人所戒,所以忧耳。

”有来贺者,辄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太宗忧之曰:“文本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反。

”俄病卒矣。

(节选自《大唐新语》) (1)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于文诰,时无逮,冀复用之。

译文:___(2)及迁中书令,归家有忧色。

其母怪而问之。

译文:__ (3)辽东之役,凡所支度,一以委之,神用顿竭。

译文:__高考文言翻译练习参考答案1.解析:(1)这句话的翻译,可以从虚词入手,“之”取消独立性;“者”有指代义,相当“的人”;“今事君”,作定语。

“事”古今异义,这里当“侍奉”讲。

故“今之事君者曰”,可直译为“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

“我能为君辟土地”,“为”字须先辨别虚实。

从句法结构看,下文“辟”解为“开辟”作动词谓语,“为”则属虚词,“为”读 wèi,解释为“替”,“为君”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我能为君辟土地”,则直译作“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

“充府库”,承上文省略“我能为君”,“充府库”,实际是“使府库充实”,“充”属使动用法,灵活译作“充实府库”。

(2)首先,“道”与“仁”的理解,要调动阅读儒家经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有关孟子思想的知识积累,才能准确将其解释为“王道”与“仁政”。

其次,“向”“志”“求”三个词均作谓语,实际是近义的,采用对文索义的方法,可以根据“求”这个已知,推知“向”与“志”那两个未知,灵活地译作“向往”和“追求”。

第三,“富”是形容词,句中分别带宾语了,可见是活用。

或使动,或意动,采用代入法,“富之”,“之”代国君,译作“使国君富”,通顺;“是富桀也”,译起来又复杂些,“桀”喻指“夏桀一样的国君”,“富”同上文属使动用法,“是”则古今异义属指示代词“这”,作句子的主语,此句译作“这是让夏桀一样的国君富有”。

可见,句子翻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

虚词、实词、句法、修辞,乃至文化知识储备等等,都需要能够灵活运用。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孟子说:“如今侍奉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2.解析:(1) 盖:承接上文,说明理由和原因,表确定语气,相当于“本来是”“原来是”。

役:第一个“役”是名词,仆役;第二个“役”是动词,役使,驱使。

非:表否定判断。

而已也: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

(2)向使:连词,假如,假使。

佣:雇佣。

若:代词,你。

直:通“值”,工钱。

怠:怠慢。

货:财物。

黜:贬退。

罚:处罚。

补齐省略成分,即“(其)受若直……则(若) 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3)势:情势。

如……何:对……怎么样。

达:通晓。

得不……乎:固定结构,能不……吗,表反问。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凡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自己的职责吗?原本是百姓的仆役,并不是役使百姓的。

所有在当地劳动吃饭的人,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来请官吏,是为了让官吏公平地为自己办事。

如今官吏收受了百姓的钱,怠慢百姓的事,到处都是这样。

哪里是仅仅怠慢百姓的事,还要偷盗百姓。

假如家里雇佣一个仆人,(他)收受你的工钱,怠慢你的事,又偷盗你的钱财器物,那(你)就一定非常恼怒要赶走并处罚他了。

如今天下的官吏大多如此,可是百姓不敢发泄自己的愤怒并且贬黜、处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情势不同啊。

情势虽不同而道理相同,能对得起百姓吗?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能不惶恐畏惧吗!3.解析:(1) 为……所:表被动。

啮:咬。

面缚:反绑双手,当面请罪。

首:自首。

罪:用作动词,请罪。

“犹惧不免”是被动句。

(2)以:认为。

为、见:均表被动。

是以:因此。

戚:忧愁,悲哀。

(3)俄而:不久。

以:介词,把。

闻:使动用法,使……闻,报告。

尚啮:被动句。

县:通“悬”。

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

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