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摘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灰飞虱在大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大丰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发生,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因此,针对水稻灰飞虱发生的新特点,采取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我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因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麦子收获迟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影响,我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蔓延,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1 为害症状

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

2 发生特点

2.1 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特大

本市常年稻麦连作,麦子面积在4万公顷左右,灰飞虱寄主十分广泛,而麦子及禾本科杂草为主要适生寄主。因此,本市虫口密度高,如2005年越冬代和一代高峰期虫量分别达67.5万头/hm2、135万头/hm2,夏收后害虫虽大量死亡,但迁居秧田的有效虫量仍高达120万头/hm2、。

2.2 带毒率较过去明显提高

据2005年测定,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一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14.22%,2004年平均带毒率15%,2006年越冬代平均带毒率20.9%,远高于病害大流行指标。灰飞虱的带毒群体量大,大量的带毒灰飞虱促进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

2.3 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一代、二代致病力强

由于灰飞虱虫体小、群体大、代次多,田间卵虫兼有,成若虫并存,个体发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使虫害防治难度增大。一代、二代盛发期间,正是水稻成苗、成蘖的关键时期,且这两世代致病力很强,生产中发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主要与这两个世代灰飞虱传毒有关。

2.4 盛发危害时间长,水稻损失严重

由于稻田灰飞虱特大发生,加之水稻品种高度感病,造成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发病面积逐年上升,2000年不足200hm2,近两年发病面积均在7 000hm2左右,发生程度也逐年加重,弃治田几乎绝收。

2.5 抗药性逐年增强

20世纪90年代使用吡虫啉替代扑虱灵防治稻飞虱已有10余年历史,用药量逐年增加,其防效也明显不及当初。

3 防治对策

3.1 冬耕灭茬,减少越冬虫源

水稻收获后及时深耕土壤或旋耕,尽可能将稻桩打碎埋入土中,减少稻套麦及压板种面积,以降低冬前灰飞虱基数。

3.2 合理确定播种期,适当推迟栽插时间,避开一代灰飞虱传毒高峰期,降低水稻感病概率

生产上应尽量减少使用麦套稻等免耕套种法,采用机械化插秧和塑盘抛栽等方式,在缩短秧龄的基础上适当推迟栽插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麦子收获后的灰飞虱虫量高峰,待灰飞虱一代成虫迁移盛期过后,突击上水栽秧,减少灰飞虱迁入传毒机会,从而减轻危害。

3.3 秧池覆盖防虫网

秧床覆盖防虫网(帐)具有省工节本、操作方便、安全高效、保护环境的优点,在灰飞虱一代成虫始发期到盛发末期,秧池覆盖防虫网,阻拦灰飞虱进入秧池和接触苗传毒,解决秧苗期灰飞虱成虫流动性强、防效差的难题,从而避免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同时,粮桑混栽地区还能避免治虫与养蚕的矛盾,在目前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4 突出化学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毒次数

(1)加强麦田灰飞虱防治,降低虫口密度。麦子及禾本科杂草是灰飞虱越冬主要寄主,冬后残虫量较大,从压低基数、切断病毒传播桥梁入手,可于4月下旬结合麦蚜防治,对麦田及其周边杂草全面用药。

(2)狠治一代压低基数,缓解二代防治压力。由于此时秧苗小,防治效果好,又省工、省药,必要时可在盛发期内实行全程药剂保护,隔3d施药1次。

(3)突出大田防治。水稻移栽后,合理确定用药时间和次数,全力控制二代危害。每次可用速效性杀虫剂+持效性杀虫剂+病毒钝化剂,对水均匀喷雾。

3.5 加强抗性治理及新型高效药剂品种的开发筛选

目前药效较好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毒死蜱等,只是减缓当前抗性发展的暂时应急品种,仍要密切关注害虫抗性水平的上升,加速研制开发新制剂(如生物),及时更换药剂品种。同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交替使用,降低有可能产生新抗性的风险,还需掌握喷药技术,确保防治质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