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空间规划的8大要求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村庄的发展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旨在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的要点涉及到土地利用、建造风格、交通布局、公共设施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1. 合理划定村庄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农田区、工业区等,确保不同区域的用地合理分配。
2. 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合理规划农田、山林、水域等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
3. 考虑到村庄的发展潜力和人口增长预测,合理确定土地的扩展和发展方向。
二、建造风格规划1. 根据村庄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确定建造风格的主题和特点,使村庄有独特的风貌和魅力。
2. 统一建造风格,保持建造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避免村庄内浮现风格迥异的建造物。
3. 鼓励保护传统建造,修缮和保留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造物。
三、交通布局规划1. 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确保村庄内外的交通畅通,并考虑到未来的交通需求。
2. 考虑到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安全和便利的交通环境。
3. 考虑到村庄的居民和游客的停车需求,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停车位。
四、公共设施规划1. 根据居民的需求和村庄的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考虑到村庄的文化和娱乐需求,规划公共娱乐设施,如公园、图书馆、体育场等,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
3. 考虑到村庄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公共设施时应注重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五、环境保护规划1. 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规划绿地和绿化带,增加村庄的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
2. 控制工业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村庄的环境卫生和水质安全。
六、社区参预和管理1. 鼓励居民参预村庄规划的决策和实施过程,提高居民的参预度和满意度。
2. 建立健全的村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对村庄规划的监督和管理。
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标准是指对农村村镇进行规划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以下是村镇规划标准的主要内容:一、土地利用标准:1. 综合布局:根据村镇规模和特点,合理划定行政、商业、居住、农业、工业等不同用地功能区域。
2. 基础设施:确保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可用性,并保障市民的出行需求,包括道路、桥梁、给排水、电力等。
3. 绿地和景观:合理布局村庄内的绿地和景观,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空间,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二、建筑设计标准:1. 建筑高度:根据村镇规模和环境要求,确保建筑高度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不影响环境景观。
2. 建筑面积:合理控制建筑面积,避免用地浪费,并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和生活便利性。
3. 绿色建筑:鼓励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标准:1. 生态保护: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保护村镇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污水处理:要求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排放达标,不对周边水源造成污染。
3. 垃圾处理:设立垃圾处理站点,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四、交通设施标准:1. 道路规划:根据村镇规模和交通流量,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确保道路畅通,提高交通效率。
2. 公共交通:建设公共交通站点,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3. 步行和自行车道:合理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方便市民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改善空气质量。
村镇规划标准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农村村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村镇规划标准的落实和监督,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同时,村民也要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农村村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个良好的村庄规划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农村环境,提升整个村庄的形象和品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1. 合理划定功能区域: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为居住区、农田、工业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2. 合理规划农田:根据农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等情况,合理划定农田的用途,确保农田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3. 合理规划居住区:根据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确保居民的居住环境舒适、便利。
二、交通规划1. 道路规划:根据村庄的地理条件和交通需求,规划道路的走向和宽度,确保道路的通畅和安全。
2. 公共交通规划:根据居民的出行需求,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三、公共设施规划1. 学校规划:根据居民的教育需求,规划学校的位置和规模,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2. 医疗设施规划:根据居民的医疗需求,规划医院和诊所的位置和规模,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3. 文化设施规划:规划图书馆、文化中心、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娱乐场所。
四、环境保护规划1. 水资源保护:规划水源地的保护区域,禁止污染和乱采乱挖行为,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生态保护:规划生态保护区,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
3. 垃圾处理:规划垃圾处理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建立科学的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减少环境污染。
五、经济发展规划1. 产业布局规划:根据村庄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2. 农村旅游规划:根据村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规划旅游线路和景点,吸引游客,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六、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1. 社区参与:鼓励居民参与村庄规划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建筑与空间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建筑与空间规划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给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建筑与空间规划。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建筑与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符合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建筑设计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村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建筑设计应体现乡土风情,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合理运用传统建筑技术,建造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群。
二、合理规划农村空间布局新农村建设要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空间布局,合理分配各类建设用地和公共设施,避免破坏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注重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筑设计新农村建筑的设计要注重经济效益,结合当地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农户生产生活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提供完善的农村公共设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在于提供完善的农村公共设施,建立健全农村电网、水网、道路等基础设施,方便农民生活和生产,提高农村的整体功能和竞争力。
五、创造宜人的农村生活环境新农村建设要营造宜人的农村生活环境,规划建设绿地、公园和休闲娱乐设施,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六、注重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空间,减少土地开垦,保护农田和水源,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
七、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举办农村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弘扬农民精神风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自豪感。
八、发展农村旅游业新农村建设可以发展农村旅游业,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吸引更多游客来农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收入的提升。
九、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与维护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管理与维护,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规划和建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长久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分区
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分区乡村振兴作为当今中国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和农民全面进步。
而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分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分区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分区对于整体发展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乡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众所周知的。
空间布局和分区能够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特色和区位优势,进行分类规划,提升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二,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分区有助于节约土地资源。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分区可以充分考虑土地的可利用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有些地区可以用于农田开发,有些地区则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等非农业产业,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可以使土地资源获得更好的利用效益。
第三,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分区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有助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一些区域可发展现代农业,一些区域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分区有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不同地区的现状和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可以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使农村地区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第五,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分区有助于优化人口聚集结构。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可以引导人口流动,避免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
同时,通过发展乡村经济,提升农民收入,吸引一部分城市人口返乡创业就业,实现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互动和优化。
第六,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分区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将重点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农村生态质量。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一、引言村庄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造风格、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旨在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包括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造风格和公共设施等方面。
二、空间布局1. 村庄的整体规划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辟和破坏。
2. 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村庄规模和布局形式,并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农田区、工业区等。
3. 在村庄规划中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三、土地利用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水域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2. 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严禁非法占用农田和破坏生态环境。
3. 鼓励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合理规划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用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建造风格1. 村庄建造风格应该与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盲目摹仿城市建造风格,保持农村的独特魅力和传统特色。
2. 注重建造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合理规划房屋的布局和户型设计,满足农民的居住需求。
3. 提倡绿色建造和节能建造,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五、公共设施1. 合理规划村庄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3. 加强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六、总结村庄规划是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手段,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注重建造风格和公共设施的规划,以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居住环境。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村空间规整方案
农村空间规整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房屋闲置率增加,同时道路交通不便、垃圾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为了提高农村的整体环境品质和居住舒适度,规整农村空间已经成为一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规整目标规整农村空间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农村中现有建筑、道路、水利设施和自然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和重新编制规划,将各自断章取义的布局与设计整合为一个协调、完整的空间系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内容:1. 城市规划原则农村规整的首要原则是整体协调、统一美观。
每个农户的房屋、农田面积、公共设施等都需要在视觉上达到一致性。
此外,规划需考虑地形地貌,在充分研究街区内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规划方案。
2. 适度的人口调度调节农村人口的数量分布和结构,保障农村公共资源的平衡利用,同时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3. 景观环境的设计在规整过程中,对于自然绿化、公共绿地等绿化空间的设计和植被配置,必须充分体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用当地的农村文化意象,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4. 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建设在农村规整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建筑资源,同时鼓励发展社会资本。
要建立集中式农村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卫生、文化、消防等公共设施,提供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
规整措施1. 土地利用和建筑规划通过制定不同规模、不同结构、不同用途的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将各项建设合理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保障农村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2. 道路交通的规划建立一套完备、系统的交通网络,将村庄间的主要交通干道和支路规整为标准化的规划布局,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村庄接驳能力,解决了通行不畅和交通安全问题。
3. 垃圾处理和环境治理垃圾污染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针对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可以建立垃圾分类和收运处理机制,开展地毯式的环境治理活动,提高土壤和水源质量。
同时,还应注重扩大绿化覆盖,增加植被的密度和种类,提升农村环境品质。
我国村庄规划的八大重点任务
我国村庄规划的八大重点任务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开展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与手段;也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村庄规划的合法依规编制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开发保护制度的前提,是保护村庄特色资源、传承历史文脉的保障。
那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实用性村庄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三生空间协同”“多规合一”的全局角度科学有序推进,围绕总体布局、综合整治、产业发展、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和村庄发展目标定位的要求进行编制,形成村庄建设蓝图,指导村庄保护开发和建设。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任务:看点01 国土空间总体布局:以“管制”和“留白”引导用地布局空间管制: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要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用途管制范围不仅仅是规划许可,还包含政府的主动行为、规划强制及对违法用地与建筑的处置。
村庄是农村治理的基本单元,需根据村庄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要求,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定村庄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明确各类空间的开发边界,并制定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
规划“留白”:“留白”其本质是加大国土空间规划弹性、加强土地混合利用,是适应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多情景应对,通过预留用地保障未来发展空间并实现用地效益最大化的一种规划理念和用地方式。
通过对全国27个省(市)的编制技术导则/指南的分析,有19省(市)提出增强规划弹性,对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予以规划“留白”,为未来预留一定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和空间,使村庄规划更切实际、更好实施。
“留白”的实施路径包括:适度加强规划留白的弹性管控;充分利用规划留白的缓冲期,充分发挥留白用地的价值;切实提升规划留白的参与度,尊重民意,引导村民参与、社会协同,综合研究确定留白用地目标。
村庄规划相关要求(参考)
居住人数
人
户均人数
人/户
总建筑面积
万㎡
其中
住宅建筑面积
万㎡
公共建筑面积
万㎡
户均住宅建筑面积
㎡
人口密度
人/公顷
停车位
辆
绿地率
%
容积率
—
(七)
1、绿化整治
依据各地乡土自然特点,充分考虑村庄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的规模和布局;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的措施;确定本地绿化植物种类;划定绿地范围。
一般村○
800-1500平方米
幼托
中心村●
1000-1800平方米
幼托机构应包括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以及活动场地等功能空间。
一般村●
600-1000平方米
医疗卫生
乡村卫生室
中心村●
150—200平方米
卫生室应集中布置,还应包括候诊室、值班室、诊疗室及药房等功能空间。
一般村●
大于100平方米
文化娱乐
中心村●
1.5平方米/人
一般村●
宗教设施
清真寺
中心村○
300-800平方米
村民自建
回族人口集中的村庄应布置清真寺,其中,清真寺大殿建筑面积按照1-1.5平方米/人进行计算,上寺人数按照村庄回族人口的30-40%进行计算。
一般村○
300平方米左右
商业服务
小型超市
中心村●
具体面积根据根据市场需求及村庄实际设置。
中心村●
一般村○
旅馆、招待所
旅游型村庄需配置
餐饮小吃店
中心村●
一般村○
理发、浴室
中心村●
一般村○
综合服务
中心村●
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标准是指为了统一和规范村镇建设,保障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
它涵盖了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土地利用方面的规划标准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村镇规划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保护农田和耕地: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保护农田和耕地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规划中应通过合理布局和合理利用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建筑设计方面的规划标准1. 保护传统建筑风貌: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和保护村镇的传统建筑风貌,保留和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
2. 合理布局建筑空间: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建筑空间,确保村镇的整体景观效果,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同时兼顾交通、环境等因素。
3. 提高建筑质量:规划中应提高建筑质量标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防火等能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三、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标准1. 完善交通网络:规划中应合理布局交通网络,确保村镇与周边地区的联系畅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便利居民出行。
2. 健全水、电、气供应:规划中应合理布局水、电、气供应设施,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需求。
四、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划标准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镇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提高环境卫生水平: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
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力求改善农村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空间布局。
一、优化土地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首先,可以通过推动农业产业集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将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农业产业园区,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土地整治和资源节约利用。
调整农田布局,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促进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接轨。
在空间布局上,可以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产业园和特色小镇,引导农业发展和人口流动,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发展规划乡村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区域,发展规划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规划,将乡村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和休闲游憩区等。
在空间布局上,可以将产业园区和休闲度假村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打造一个既能提供就业机会,又能提供休闲娱乐的乡村发展模式。
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空间布局上,可以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在乡镇中心,方便农民享受这些服务。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
五、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划定农村环保红线,严控农村环境污染。
在空间布局上,要注重生态保护,划定农村生态保护区,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乡村治理的空间布局与规划
乡村治理的空间布局与规划近年来,乡村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乡村治理的空间布局与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乡村规划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村治理的空间布局乡村治理的空间布局是指对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以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乡村空间布局应考虑到乡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特点等因素,合理规划乡村的功能区域。
比如,将农田、居住区、生态保护区等进行划分,确保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乡村治理的空间布局还应注重乡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通过合理规划,将散乱的村庄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乡镇中心。
同时,要注重乡村与城市的联系,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这样一来,既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又能促进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发展。
二、规划的重要性规划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乡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
同时,规划也是乡村发展的长远思考和战略规划。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才能在乡村发展中解决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还能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通过规划,可以明确各个利益主体的权益和责任,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冲突。
规划还能促进乡村治理的透明和公开,让决策过程更加民主和参与。
三、实施乡村规划的策略实施乡村规划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规划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规划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要建立健全乡村规划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其次,要注重乡村规划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乡村规划应根据乡村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比如,对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可以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要注重乡村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乡村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可以通过建设生态农田、湿地公园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村庄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村庄规划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位和目标:确定村庄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包括村庄的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空间布局等。
根据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发展潜力,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 空间布局:合理规划村庄的空间布局,包括村庄的用地分区、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
根据村庄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合理划分用地,保护农田和自然景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建造设计:规划村庄的建造设计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建造技术和理念,打造具有特色的建造群。
建造设计要注重人文环境,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
4. 生态环境保护:村庄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合理规划村庄的绿地和水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5. 社区设施建设:规划村庄的社区设施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
合理规划社区设施的布局和配套,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6. 交通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规划村庄的道路布局和交通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
7. 经济发展:规划村庄的经济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根据村庄的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适宜的产业,提高村庄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8. 社会管理:规划村庄的社会管理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的村级组织和社区自治机制,加强村民的参预和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和公正性。
9. 文化传承:规划村庄要注重传承和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传承和宏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10. 资金筹措:规划村庄要注重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
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引入、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规划的实施,提高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
[政策法规救黜咖拊歸熾桝勲懈自然资办发[2019]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村庄规划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规划定位。
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
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
坚持有序推进、务实规划,防止一哄而上,片面追求村庄规划快速全覆盖。
(三)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
暂时没有条件编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和建设管控要求,作为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对已经编制的原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经评估符合要求的,可不再另行编制;需补充完善的,完善后再行报批。
二、主要任务(四)统筹村庄发展目标。
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研究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
(五)统筹生态保护修复。
村镇规划的八大原则
村镇规划的八大原则村镇规划的八大原则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坚持把加强农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加快了村组道路、农村电网、自来水管网、有线电视、电话、中小学布局调整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村镇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到位。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村镇规划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滞后,村镇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缺乏一个合理的城镇体系,尤其是对中心城镇的培育和建设投入不够,使联系城乡经济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等等。
村镇建设的规划问题已成为我国村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笔者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坚持以下八大原则:原则之一:发挥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村镇规划最基本的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经济基础、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丰度的差异性,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生产要素、需求水平和产品价格等的差异性,同时也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互补性,这是由劳动地域分工原理所决定的。
各地村镇要从自身的长处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形成具有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村镇,这样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效益。
原则之二:总体规划原则根据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结合人口、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和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在村镇规划中,要通过论证村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确定市(县)范围内的村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
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村镇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规模、发展方向和有关技术经济指标,以及道路、能源、邮电、给排水、绿化、防灾、环保、环卫、商贸市场、文化、教育等各项设施建设的具体布局,使农村村庄布点规划与中心城市、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提高农村与城市、城镇的关联度,从宏观上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城、镇、村梯次布局。
村镇规划期限,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一般短期5—10年,远期20年。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建造布局、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村庄规划的要点: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村庄的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定农田、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公共设施等用地范围,并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率。
2. 建造布局规划: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和文化传统,确定建造布局,包括道路、街巷、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规划,以及住宅、商业建造、农业设施等建造物的布局。
3. 交通设施规划:根据村庄的交通需求,规划交通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交通信号、停车场等,确保村庄内部交通畅通,与外部交通网络连接良好。
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需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邮局、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5. 环境保护规划: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规划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水源保护、土壤保护、生态修复等,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6. 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村庄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规划经济发展方向,包括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 文化传承规划:考虑到村庄的历史文化传统,规划文化传承措施,包括保护历史建造、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传承和宏扬村庄的文化遗产。
8. 社区参预规划:重视村民的参预和意见反馈,通过开展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征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方案能够真正反映村民的需求和意愿。
9. 长期监测与评估:规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村庄规划的要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造布局规划、交通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文化传承规划、社区参预规划以及长期监测与评估。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村庄规划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下面将详细介绍村庄规划的要点。
一、自然环境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农田、林地、水域等。
2. 生态保护:保护村庄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源、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绿化景观规划:通过合理的绿化布局和景观设计,增加村庄的绿色空间,提升村庄的生态美观度。
二、社会经济1. 产业发展规划:根据村庄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元化发展,提升村庄经济实力。
2.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提高村庄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品质。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文化传承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造、传统手工艺等,传承和宏扬村庄的文化传统。
2.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对具有传统特色的村落进行保护和整治,保留其独特的建造风格和生活方式。
3. 文化活动规划:规划村庄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艺术展览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四、居民生活1. 居住环境规划:规划村庄的居住区域,合理布局住宅、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提供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2. 社区设施规划:规划社区设施,如商业中心、休闲娱乐场所等,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3. 社会保障规划:规划社会保障设施,如养老院、托幼机构等,满足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
五、可持续发展1. 资源利用规划:合理规划村庄的资源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2. 生态农业规划: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村庄规划的要点
村庄规划的要点村庄规划是指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建造布局、交通道路、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安排和设计。
良好的村庄规划能够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村庄规划的要点。
一、土地利用规划1. 合理划定村庄的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农田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确保各区域的用地合理利用。
2. 考虑到村庄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农田、山林、水域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 考虑到村庄的人口增长和发展需求,预留适当的土地供未来发展使用。
二、建造布局规划1. 确定合理的建造密度和高度,避免过度拥挤和过度开辟,保持村庄的宜居性。
2. 设计合理的建造布局,使得各个建造物之间有合适的距离和通道,保证通风、采光和安全。
3. 考虑到村庄的历史文化和风貌特点,保护和恢复传统建造风格,提升村庄的文化价值。
三、交通道路规划1. 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主干道、支路、步行道等,方便居民的出行和交通运输。
2. 考虑到村庄的交通流量和道路安全,设计合适的道路宽度、交通标识和交通设施。
3. 鼓励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如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车辆的依赖,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四、公共设施规划1. 规划合理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2. 考虑到村庄的人口分布和需求,确定公共设施的数量、位置和规模。
3. 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供水、供电、通讯等,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五、环境保护规划1. 保护和恢复村庄的自然环境,如水体、植被、土壤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 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如建立生态保护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
3. 提倡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六、社区参预规划1. 鼓励居民参预村庄规划的决策过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2. 加强村庄自治组织和社区管理,促进居民的共同参预和共同管理。
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展开回答写作,分析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乡村振兴背景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旨在实现城乡发展的协同,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社区。
然而,由于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流失等原因,使得乡村振兴面临诸多挑战。
二、空间布局的重要性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基础。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水平。
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引导资源要素的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功能定位的重要性乡村振兴规划的功能定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前提。
一个合理的功能定位可以使不同的乡村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形成互补,实现协同发展。
同时,功能定位还可以发挥农村资源的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形成空间布局的原则乡村振兴规划的空间布局应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要遵循科学规划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乡村资源,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绿色发展。
此外,还要考虑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最后,要统筹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补与协调。
五、功能定位的原则乡村振兴规划的功能定位也应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确定适合乡村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功能定位。
其次,要注重产业发展,通过功能定位引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此外,还要重视文化传承,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等文化产业。
最后,要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
农村空间规整方案
农村空间规整方案背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日益壮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基础设施问题,农村空间规划比较混乱,要实现现代化发展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规划和整治工作。
目的制定农村空间规整方案,通过整治农村空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方案土地整治目前农村土地主要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导致土地碎片化严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因此,将农业用地进行整理、集约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体方案如下:1.制定土地整理规划,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整合、整治、提质和盘活;2.鼓励农户实行土地流转,支持种植大户发展模式,促进进一步集约化;3.实行土地增减挂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监管,保护好农村耕地。
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关键。
最近几年,随着政策的趋力支持和农村居民的需求增加,农村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方案如下:1.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导,制定短期和中长期乡村建设规划;2.加强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构建合理的村庄标准,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4.优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整治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保证农民身体健康的基础。
具体方案如下:1.严格限制和执法农村工业、农村建设和污染行为;2.给农牧业企业和家庭畜牧业提供污染治理技术和专业服务;3.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农业;4.着力治理农村污水和废弃物,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生态质量。
实施为了确保规整方案顺利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需负责细化上述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并严格推进执行工作。
此外,还需要积极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全民参与农村空间规整,推广环保意识和建设绿色农村的理念。
结论农村空间规整是目前农村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其对良好的生活居住、生产工作、游憩休闲等环境的追求也日益增长。
因此,对于乡村空间,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让村民确实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聚落空间宜居宜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增长,乡村的各项建设,尤其是住宅建设的规模在近二三十年间增长巨大,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大部分村庄在一定程度上向外扩张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村庄内部也发生着解体和重构。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享受到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农民回归农村后,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没有消失,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家具家电等进入农家。
对于乡村而言,村庄是农民主要的聚集区,主要包括民宅、聚落及周围环境等。
就农村的民宅而言,其功能特点与城市住宅明显不同,城市住宅属于消费性的商品,是住户通过商业手段(大部分是购买形式)得到用于居住的场所,而农村住宅则具有居住与劳作的双重属性。
首先,农民在得到住宅的途径上,往往是自己参与建设的全过程;其次,从功能上讲,农村住宅不仅要满足包括起居饮食在内的生活居住功能,同时也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便利,因而农宅往往具有较大的储藏空间、家务院、晒台等配套空间;最后,从生活的方式上讲,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有限,社会提供的各类综合服务不完善,如村民需自家或多家配置水井以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
当前,随着部分农村经济水平向城市接近,随着村镇的城市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一部分农宅开始向消费型过渡,这些现象在城市近郊区比较突出。
那么,在进行乡村规划的时候,要从乡村的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农民生活生产要求的建筑,营造宜居宜业的空间,同时要考虑房屋建造的经济性、非商业性和可变性。
建造住宅对于农民而言,是一个相当巨大的经济负担,农村住宅的造价水平直接依赖于农民个体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
尽管近年来农村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起点低,低造价依然是农宅建造的一个广泛前提。
面积、材料、工艺都要受到造价的约束。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住房政策的影响及限制,农宅建造具有很大的非商业性。
农村宅基地是作为一项国家福利,由政府批给村民的,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一般只允许在本村的小范围内进行。
由此,农民通常会自己动手建房,雇用少量本地的劳力,基本上全程参与到住宅的建设过程中。
住宅建成后为农民自用,很少出现转卖现象;随着一户一宅等政策的实施,农村住宅买卖现象将更少发生。
由于农民住宅一经建成,之后十几甚至几十年都是该家庭的居住之所,所以农宅必须具有足够的可变性来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农宅通常运用最单纯的空间结构来适应不同的使用。
(二)生态空间绿色自然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四章的标题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文件提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通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自然的乡村生态空间。
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可以想象,如果乡村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又无法和城镇相比,如何能够留住村民、吸引人才,如果人口大量进城,尤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并定居城市,乡村的建设、管理等各项事业也就无从谈起,乡村振兴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青山绿水得以保留,生态环境宜人,同时产业兴旺,能够为村民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或渠道,必将吸引人才回归,共创美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三)基础设施安全可靠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十年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比较明显,基本的社会服务不断向乡村地区延伸,乡镇多类基本社会服务近乎实现全覆盖。
到 2016 年年末,几乎所有乡镇都建有现代的交通和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其中部分基础设施正在提档升级,所有乡镇人居环境均有明显改善,乡镇公路基本实现“镇镇通”。
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基本实现与外界互联互通,农民出行更加便捷,这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多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都通上了电。
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约9 成,即便是西部地区,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也近 8 成。
但与城市相比,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国乡村有些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突出短板。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覆盖的村还比较少,2016 年年末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占比不足 2 成,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约 1 成,而东北地区不足 1 成。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垃圾、水体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是主攻方向之一。
展望未来 10 年,需要优先打造城乡一体和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服务格局,基本消除农村地区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使乡村更加生态,更加美丽宜居。
(四)服务设施完善便利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最低生活保障、农技支持、就业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金融支持等,其中对公共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最为关注。
农民自身的诉求也非常强烈,大量调研结果表明,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亟待改善,在部分村庄,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大大超出了对给排水、采暖等基础设施的需求。
相对而言,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普遍存在不足,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村民的实际需要。
许多公共服务设施在部分农村地区相当缺乏,一些偏远的村庄甚至根本没有设置基本的、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部分村庄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用房等得不到落实,存在租用民宅或和其他设施混用的现象,这些都给村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
随着村民素质及意识等各方面的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渴望程度也逐步提高,普遍希望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完善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
(五)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农村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社会的有机整体,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集会、休闲等的主要场所,其功能相对于城市的广场、公园等而言,更为复合多元。
乡村公共空间一般为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
例如,位于村庄中的寺庙、戏台、祠堂、集市等场所能够满足村民组织集会、红白喜事等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将更加复合化,从发展历史及现代化的使用要求来看,主要有乡村信仰、乡村生活、乡村娱乐、乡村政治等方面的使用要求。
乡村信仰公共空间多指农民从事祖先祭拜、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等活动的空间及场所,如祠堂、寺庙、教堂等。
尤其是在家族聚集的乡村,祠堂是从事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涉及孝道、传宗接代等伦理道德文化,对于规范代际关系、凝聚宗族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祠堂还具有团结宗亲、维系社会秩序的实际功能,在调解村民纠纷、救济贫困、维护社会治安、邻里生产互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民间信仰活动是一种具有地域性、自发性、草根性的非制度化信仰,一般指植根于乡村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积淀并延续至今的有关鬼神、英雄、历史人物的信奉,主要信仰空间有土地庙、关公庙、观音庙、山神庙、龙王庙、财神庙等场所。
这些空间以及以此开展的相关活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农民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
农民有交往、表达、参与、分享的需要,各种聊天场合就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沟通感情的平台空间。
农民在闲暇时间一起在村头、树下、河边、商店门口等公共场所聊天。
聊天的话题无所不有,上至国际风云、国家大事,小至村子里哪家媳妇不孝顺、邻居吵架,都会成为农民嘴边津津乐道的趣事。
另外,公共空间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建房、考上大学、过寿等人情事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仪式、举办酒席、礼物交换的空间载体。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增长,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娱乐。
公共空间可以为农民提供文化需要,在没有增加农民货币支出的情况下增加农民的幸福快乐,是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文化生活方式。
娱乐性文化活动为农民在农忙之余提供了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的公共空间,娱乐的同时也成为农民的一种健康文化生活方式,能够为其提供生活意义和乡土尊严。
(六)经济空间体系清晰传统乡村以农业为主,其主要经济活动为农业种植、家禽家畜养殖。
一般而言,村庄外围多为耕地菜地、养殖水塘等空间,同时家家户户的住宅还附带猪圈牛棚鸡窝等家禽家畜的养殖设施,构成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相比城市而言,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以及关注都非常不够,再加上农村地区受本身地域广、人口素质低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异常缓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了现在农村的整体经济格局仍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民的劳作仍处于整个社会生产链条的最低端,缺乏附加值。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经济要多元化发展,要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满足村民就地工作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必然遵循普遍的经济规律和效率首选的原则;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线,投奔效率和效益更高的地域和产业,自主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的农村,已经打破过去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一统天下的局面,存在着多种经济组织;乡村经济实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外来生产要素的涌进,将使过去固有的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经管体制快速分化、异化。
(七)社会组织服务高效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加强,我国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由于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对乡村治理及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乡村社会组织的高效服务能力,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封闭保守的社会格局已经打破,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村的生活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步转变,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也明显增强,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化,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
为此,各级政府及社会阶层需要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构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系,积极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积极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在强化党组织和政府自身建设的同时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提高农民社会治理组织化的程度,使各种社会服务能够高效地提供。
(八)本土文化独特活跃乡村文化是在乡村这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有文化,它的主体是村民,千百年来在他们中间不断发展、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