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三种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的三种角色
“对学习的态度”、“对学校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人际关系”、“休闲活动”、“偶像崇拜”、“语言形式”等项目的调研,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小圈子”的文化特质。
不过,跳出“小圈子”,孩子们至少具备三种角色:社会人、家长的子女、教师的学生。
社会、家长、教师对学生次级文化具有非决定性的、但格外重要的影响,孩子的三种角色也为成年人接触儿童世界带来了天然的入口。
社会:高度的风险
担任班主任一周后,政教处从“线人”处获悉,蚌埠籍学生跟扬州籍学生正在酝酿一次群殴。
全校都很重视,我也开始密切关注蚌埠籍学生S。
S并没有与我交恶,而且还颇能聊到一块。
我还是“盯”住他,跟他一起吃饭,一到课间便凑到一起聊天,晚上与其同住一间寝室,甚至去集体浴室洗澡。
就这样过了一周。
我与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一圈下来,S捂着肚子,说肚疼。
我看着他凝聚在一起变了形的五官,便让他在操场边休息。
未料,再跑一圈下来,S不见了,他与另外四名蚌埠籍学生消失了……
――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校长樊瑞的回忆
2011年对韩国教育来说,是“黑色的一年”。
据韩国KBS 报道,该年度校园中的涉黑学生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90%,超过3000人,黑社会势力严重渗透到韩国的中小学。
正如樊瑞校长的回忆,十几年前随着中国香港系列黑帮片《古惑仔》的火爆,中国内地学校校园中的“新新人类”也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直到今日,这部系列电影依然可以在网络上公开地、不受年龄限制地放映,甚至成为互动电视平台上的“经典节目”。
严格意义而言,“古惑仔”也应是1996~2000年与中小学生关系密切的词汇,它所能激发及滋润的学生次级文化包括“血气方刚的好斗行为”、“逸乐取向的休闲文化”、“不受规范的反抗行为”……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社会对学生次级文化影响糟糕透顶的典型。
学生对新生事物、新潮事物总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抵抗力。
正如《学生次级文化调查表》中揭示的那样,有54.9%的学生随时会关注偶像的各项信息,65%的学生会从大众媒体上了解偶像信息,63.5%的学生会使用来自电视上的流行语――自然也会效仿其中的一些做法。
比如,在2008年9月,广东梅州的两名学生仅仅因为口角,便在半个小时内纠集了20多人公开斗殴……学生们早已形成了帮派,轮流请吃喝,谁遇到麻烦就会为哥们出头!
类似的事件,在今日已经不胜枚举。
甚至有调查机构预言,如不及时切断社会恶势力与学校环境的联系,这些零星的混乱事件将逐渐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类似于黑社会的渗透,社会对学生文化的影响往往是发展缓慢、最终却是爆发性的。
一个典型的代表便是网络游戏。
2000年以前,网络游戏厂商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制作战斗类、闯关类、团队类游戏,可以吸引大批学生群体的消费。
不过,随后全国大规模的网吧整顿,及各学校对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限制,游戏厂商的学生消费群体出现骤降。
但是,当孩子们没有时间、不再被允许出入网吧的时候,游戏厂商发现了又一个蓝海:安逸闯关游戏。
这一类别的游戏包括棋牌游戏、网页游戏,本来是为中老年人、白领人士、工作压力大人士设计的,却也成为学生的最爱:他们期望从中消磨时间,获得自由自在的安逸。
正是由于学生群体的参与,这一游戏版块市场份额呈现稳定增长,如今在多项市场调研中位列市场份额第一位。
也许,教育者会问,学生不能进网吧,又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相关娱乐呢?
答案正是手机。
精明的商人发现,学生使用手机的初衷确实是为了联系家长、老师方便,但是一旦手机上手,实际使用情况却令人
一惊。
下面正是一份12~17岁学生手机使用目的比例图。
12~17岁学生手机使用目的比例
在所有用户群类别中,学生通过手机经常使用“短信”、“游戏”、“上网”、“QQ”的比例全部位居第一位。
而且,多项数据表明,多种可以依靠手机登陆的电子游戏品种近年来在学生群中扩散最快。
比如某知名游戏产品,上市第一年尚主攻成年人市场,却在第二年意外地收获50%以上的学生客户群,学生渗透率甚至高达61%――100个学生就有61个学生使用。
目前,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不适当、不适时的娱乐,学校领导者们普遍应对乏力。
不过,从学生次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手机进行“功能降级”是最奏效的方式,即仅允许学生使用专门设计的学生手机,或非智能机。
家长:显著与不显著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学者们将学生的社会背景划分为三类:家庭社会地位、家长职业地位和家庭社会文化水平。
相比专业的教育调查和分析,我们的教育者在评价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时,更擅长“经验主义”。
比如,我们总是认为那些家境不好,贫苦出身的学生,在学习上更能够勤奋刻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接着,我们又反推认为那些家庭殷实,富裕出身的学生,在学习上总是懒惰并不求上
进……类似这样的推断还有诸如“老大要比老二懂事,老二要比老大聪明”等等。
事实上,绝大多数教育实验均表明了上述经验主义的荒谬。
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柳营路小学家校合作措施
从《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中可以看到,“家庭经济、居住条件”、“排行独生”等因素对学生根本不存在显著影响。
真正具备影响力的,是家长职业、家庭文化水平、家庭氛围和家长期望。
明白了家庭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对学校组织家校合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上海柳营路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他们创造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好学”,并成为“上海榜样”的壮举,而这离不开家校合作的贡献(见上图)。
教师:学生领导者
从管理学的角度,明智的管理者必然了解员工的次级文化。
相同的道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次级文化了若指掌,方能从容领导学生。
除了应对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偶像观、行为举止、语
言形式等进行具体观察,教师需要注意五个方面。
其一,关注学生性别差异,给予适当辅导。
一份《学生次级文化调查表》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会产生微妙的差异。
比如,在学习态度方面,美国的女生要比男生更趋积极,韩国的男生则要比女生更加积极。
我们的学校类似于前者,女生对知识的态度、课堂的纪律、自觉的学习均相较男生更强。
不过,在偶像崇拜方面,女生要比男生更加狂热,偶像崇拜对学习的影响更趋明显。
其二,关注学生的年龄增长,给予不同的辅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次级文化特质并非一成不变的。
一般而言,低年级的学生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比高年级更加积极,毕业班往往是最差的。
当学生达到12岁,青春期的叛逆将进入高峰期,对学习、对学校、对教师的态度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其三,成为学生休闲时间的“好朋友”。
教师并非只是教室中学生的领导者,也应成为休闲时间的学生指引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教室里的状态搬到教室外,粗暴地干预学生的休闲活动。
教师应当保护、指引学生的休闲活动,增加学生的文化刺激,并适当辅导学生,让休闲活动非偏重于逸乐方面。
其四,利用学生同辈群体力量,提升团队积极正向风气。
同辈群体所形成的次级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更甚于教师的影响。
因此,教师可鼓励优秀学生成为班上良好典范,成为其他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引导班级发展积极正向的风气。
不过,要做到以上所有方面,我们鼓励教育者首先做到第五个方面:开展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
“非正式交往”并非教师与学生的职业角色交往,而是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在需求、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轻松沟通。
在“非正式交往”缺失的情况下,我们所能了解的就是师生的正式交往,主要有亲密型、冷漠型和紧张型三种。
按照学生次级文化自身的定位,宠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亲密,“不顺眼”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冷漠疏远的。
――这正是许多师生冲突不断、一旦爆发便难以善终的原因。
如果师生双方在生活中也能有和谐交往,教师对学生文化充分了解,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会给双方带来信任和理解,在处理正式交往中也能愉快和谐。
很多教师“清楚学生不喜欢自己”、“自己管不住学生”,却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善,正是“非正式交往”的缺失导致的人格魅力的缺失。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实习教师往往深受学生喜爱,老教师往往与学生关系一般;当实习教师转正为正式教师,原先的实习教师也会深陷师生关系的冲突之中。
为什么呢?实习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往往顺利无阻,师生之间经常会一起运动、一起聊天、一起议论学校的琐事……可是一旦实习教师背上职业的角色枷锁,权威与威严傍身,“老师有老师样,学生有学生样”的传统观念便会复辟,师生之间的隔阂便渐渐产生了。
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始终认为,对待学生的学业和他人时,一定得是“严师”;而在生活中与学生交往时,一定要像“朋友”。
这样,学生是会理解和接受教师指导的。
当我去新疆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所教授的一班大三学生中,多数人在过去的两年里基本上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过课外交流,甚至与班主任、辅导员也不交流,所以与学校的教师说话都非常紧张,课堂上从不主动发言,被教师点名提问时,总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有一名男生紧张得全身发抖。
我认为,这并非学生自身胆小,而是师生间太缺乏沟通。
全班学生与我认识一致。
于是,我想改变这个现状,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授、自主发言等教学方式,通过课后与他们一起参与体育运动、联谊活动、聚餐、购物等生活途径,逐渐使他们感到,与教师交往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虽然彼此年龄相差较多,但是心态同样年轻,教师可以理解和体谅学生的生活方式。
后来,这些大学生明显感到了自身的变化,不再胆怯、紧张,而是落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展现自我,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了自信心,对自己的今后发展有了明确定位。
许多同学告诉我:友好轻松的师生关系是他们进取的动力,在他们眼里,我不仅仅是一位“严师”,还是一个“朋友般的大姐”。
我在新疆的每一天,我回到上海后的每一天,都会收到他们的邮件、短信和QQ留言,感受到他们的无比信任。
有的是关于考研、考导游、考注册会计师、考计算机等方面的咨询和想法,有的是对明年就业问题的探讨,有的是对所学专业的学术交流,还有对自己家乡和亲人的介绍,等等。
我们之间有无数个话题在倾心交流着,彼此更多了一份了解和信赖。
他们也深深感到,我对他们学业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丝毫没有因为个人关系好而有所放松。
我同时建议他们,只要自己主动迈出一步,和其他教师也可以进行交流,也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白芸著《都市中学的学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