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个人小文章)
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相应地,分布在农业中的这些群体则是农业产业集群。
已有的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国内外文献很多,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的认识。
关于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综述尽管产业集群一词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但是关于产业集群方面问题的研究却有着久远的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组成部分。
最早对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并且从分工的角度把其定义成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
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他间接表明了企业间的集聚起因于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而后,韦伯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
科斯则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
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19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的产生做了解释,他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三者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以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理论为基础,近年来,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一)区域视角在对各省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方面,赵玉莲(2010)和杨志锐,赵阳(2010)分别探讨了河南省和广东省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动态演化-一个文献综述
仍是发展中的理论 , 在国外还有很大的争论 。 由 于我国产业集群受到关注的时间较晚 , 已有的 研究多从产业集群的概念 、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 理与动因以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等方面 着手 , 着重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类型与形态 , 辨析 产业集群同组织创新 、 技术创新 、 社会资本的关 系 , 与竞争力的关系 , 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设计 基于集群的产业政策以及实证分析等方面 。 而 且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对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形成 机制形成统一的看法 。 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大 都追随于西方学者的观点 , 而我国对产业集群 理论的争论还没有展开 , 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也 还欠缺 。 以往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只注重了企业 的空间集聚和地理接近性 , 对其空间变迁和演 进路径尚缺乏研究 。 而产业集群在其演化过程 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的复杂性特征 , 更是研究集 群演化的重要突破口 。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 者 , 对产业集群的诸多特性尚未清晰地认识 , 对 产业集群如何培育与发展仍然仅限于实践者的 探索之中 , 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 。 ( 一 ) 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的理论渊源和经典 结论 从马歇尔和韦伯以来 , 产业的空间集聚问 题一直受到众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关注 。 马歇尔 (Marshall ,1890) 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 成者 , 他把这种产业空间集聚的经济称为 “ 外部 经济 ”,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企业分享公共基 础设施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 ; 中间产 品的便利获得以及技术和信息的便利获得 。 但 马歇尔也认为 ,“ 经济学家的麦加应该在经济生 物学 , 而不是经济动力学 。 例如 , 均衡这个术语 就是静态的机械类比 ”。 可见 , 在马歇尔看来 , 鉴 于演化理论的复杂性 ,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 , 集 中于均衡研究只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 经 济的动态演化才是真实世界的写照 。 事实上 , 杜 能早在 1826年就在完全竞争框架下将区位引入 产业布局中 , 并推导出了一个产业沿中心市场 环形分布的生产布局 。 但是 , 由于这一模型依赖 于一个外生的中心市场 , 因此它并不能解释现 实经济中产业布局演变的内生机制 。 德国经济 学家韦伯 1909年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 , 他认为 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 , 并第一次提出 了集聚经济的概念 。 在韦伯的集聚经济理论中 , 影响集聚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运输成本和集聚经 济 。 总体来看 , 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
文献综述 样例
样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献综述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近几年来,广西重点产业及领域的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具有广西区域优势产业如铝工业、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的培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力、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制糖、食品等重点行业已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五大区域经济的优势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区初步形成糖业基地、汽车工业、林纸化工、铝、电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但从总体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面小;投资招商的软硬环境不佳;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管理不规范等等。
同时,这些产业集群又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受到高端上游的封锁,并多表现为产业价值链低端的集聚,难以真正带动区域性发展。
如何加强发展和壮大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已经成为目前讨论的焦点。
一、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MasahikoAoki,2001)从创业投资者对创新企业的控制权角度入手,提出了“只能在一群创新式企业和一组创业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背景之下才能理解硅谷模式”,幷提出了锦标赛制度的创业资本治理机制。
青木主要从企业治理角度探讨企业集群的发展问题,开创了企业集群研究的一个崭新思路。
但他过分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企业治理机制形成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钱颖一(1999)运用“栖息地”(habitat)的概念来解释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一、引言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关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升级问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然而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工业集群,作为城市基础的商业集群却较少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少有文献涉及。
为了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政府往往作为促进者、推动者以及管理者参与商业集群的建设、发展。
但是政府究竟该为商业集群做些什么,应该从哪方面着手以及在商业集群中政府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等问题仍没有得到研究解决。
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定义、形成、竞争优势,商业集群的定义、分类以及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的文献资料。
二、产业集群(一)产业集群的理论流派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二)产业集群的定义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3]。
例如迈克尔波特一起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水平的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垂直的产业集群指“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
最后,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
”[2]。
横向、纵向的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共同存在,依赖其相似性和互补性,使得人才、技术、信息、政策及相关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毕业论文纺织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模版
毕业论文纺织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模版一、引言(约150字)纺织业作为全球投资最活跃的产业之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强大的集群。
集群是指一群在相同地理区域内相互关联并具有相似特征的企业,通过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协同效应和提高竞争力。
本文将通过对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升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二、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估方法(约300字)评估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方法主要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SWOT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从而得出对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观评价。
定量评估方法则依靠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建立,通过计算和比较一系列指标,对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估。
综合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纺织业集群竞争力评估结果。
三、影响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约400字)影响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层面。
内部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等,这些因素对纺织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国际贸易环境等,这些因素影响着纺织业集群的市场开拓和国际竞争力。
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对纺织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约400字)为了提升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力,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策略。
首先,要注重技术创新,加强研发合作,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其次,要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交付能力。
此外,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水平。
最后,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纺织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提升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约150字)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估和提升是纺织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文献综述--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探讨
题目: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探讨一、前言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不仅发挥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同时亦因此而产生了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浙江、广东等地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可能制约和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因素,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如产业集群品牌的匮乏。
集群品牌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的,虽然集群品牌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作用显著,但它本身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
假使对它维护不当,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要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应在充分维护与利用集群品牌的同时,让产业集群诞生一批具有个性化品牌的企业,这也是产业集群向高级阶段演化的必经之路。
二、主题部分一、产业集群品牌概述(一)产业集群品牌的概念综述集群这个专有名词来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迈克·波特教授,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高度。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土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贾爱萍、刘宏文(2010)指出: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孙小会(2008)提出:所谓集群品牌,是在某一特定地区范围内被公众认知的品牌。
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彰显着企业和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特色。
它具有更小的风险.更高的价值.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和丰富的联想性与公共物品性。
集群品牌不仅集聚起企业和产品,更重要的是集聚起相关行业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
毕业论文纺织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模版
文献综述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两大趋势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国际经验表明,产业集群是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的产物,是国家和地区回应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美国有些机构与媒体甚至认为:“中国制造”的成功秘诀就是产业集群。
经过改革开放的20多年发展,浙江省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并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随着国际间茧丝绸产业的快速转移和国内“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历来素有“丝绸之府”美名的浙江省湖州市,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丝绸却没有成为浙江产业集群中的明星集群,行业中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湖州纺织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也使集群内企业难以健康成长。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规避湖州纺织业集群发展中“盛极而衰”的致命弱点,保持和提升湖州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成为学者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因而,通过GEM模型构建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湖州纺织业集群竞争力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纺织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前言丝绸作为湖州的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民增收、居民就业、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茧丝绸产业的快速转移和国内“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湖州丝绸行业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2009年浙江省湖州市把特色纺织业纳入湖州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对纺织业的诸多细分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取舍”--重点培育发展真丝、羊绒、产业用化纤产品、家纺四大细分产业,以此带动纺织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但随着国际间茧丝绸产业的快速转移和国内“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行业中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湖州市纺织业集群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也使集群内企业难以健康成长,湖州纺织产业集群品牌的竞争优势难以发挥。
因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湖州丝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对增强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提升湖州丝绸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集群内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1、外部经济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
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
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
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
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1、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
产品组合文献综述
有关产品组合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产品组合决策关系到企业的效益。
本文基于多位知名学者的学术期刊、论文、著作中的理论,从产品组合、产品组合策略选择等多个方面,介绍有关产品组合营销策略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肯定成就,同时也综述产品组合营销策略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产品组合;营销手段;企业发展;产品组合策略选择产品跟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一样,是由成长到衰退的过程。
因此,企业不能仅仅经营单一的产品,世界上很多企业经营的产品往往种类繁多,如美国光学公司生产的产品超过3万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经营的产品多达25万种。
当然,并不是经营的产品越多越好,二个企业应该生产和经营哪些产品才是有利的?这些产品之间应该有些什么配合关系?这就是产品组合问题。
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企业,将在企业营销手段的发展上早日找到优势组合模式,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 产品组合的定义郝旭光和郝庆寿[1]两位学者在文献中提到,所谓产品组合,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产品的结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之间质的了解和量的比例。
企业的产品组合是由若干产品线(亦称产品大类)组成的,每个产品线又包括若干产品项目。
菲利普.科特勒[2]认为,产品组合是指某一特定销售商所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一整套产品和项目。
学者王秋生[3]在学术期刊中支出:产品组合, 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有机组成方式, 即全部产品的结构。
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通常包括若干产品线 ( 又叫产品系列) , 每个产品线又包括数目众多的产品项目。
而产品线是由具有同类功能,而规格、档次、款式不同的一组产品构成。
其中, 不同的个别产品称为产品项目。
杜建耀[4]认为,一个企业可能只生产或经营一种、两种产品,也可能生产或经营多种产品。
产品组合就是指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全部产品的结构;通常包括产品线和产品项目以及相关的服务。
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认为:产品组合指的是企业制造或经营的全部的有机构成方式,是企业生产和经销的全部商品的结构。
新产品开发文献综述范文
新产品开发文献综述范文
新产品开发文献综述是对相关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
梳理和总结的一种学术文体,其目的在于全面、客观地介绍该领域
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为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
指导和借鉴。
在撰写新产品开发文献综述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首先需要介绍所选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
意义,说明该领域对于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文献收集与筛选,对该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收集
和筛选,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确保文献的权威
性和可靠性。
3. 文献综述的结构,在文献综述中,可以采用按时间顺序、按
主题分类、按理论模型等不同的结构方式进行组织,以清晰地呈现
已有研究的脉络和发展轨迹。
4. 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概括
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方法论上的
借鉴。
5. 研究成果和启示,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归纳出其中
的共性和规律性,为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6. 展望与不足,对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
展望,指出新产品开发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撰写新产品开发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客观性、全面性和系
统性,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确保文献综述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同时,还需要注重文献的引用和参考,确保文献综述的学术规范性
和可信度。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文献综述 引用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裙与区域发展文献综述概述1. 创新是推动企业竞争力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企业集裙则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创新的空间、企业集裙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
创新的空间2. 创新的空间包括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两个方面。
物质空间是指具有创新功能的地理环境,如科技园区、创新基地等;而非物质空间则是指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创新要素,如产业政策、人才素质等。
3. Werner研究认为,物质空间对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和技术交流等方面,而非物质空间则更注重于创新主体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认知。
4. 从企业角度来看,创新的空间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创新效率和效果。
创新的空间还能够吸引和聚集创新资源,形成聚落效应。
企业集裙与区域发展5. 企业集裙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分布并密切通联在一起,形成竞争合作的关系。
企业集裙的形成可以通过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和经验共享,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6. Porter提出的“钻石模型”认为,企业集裙具有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集裙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及政府公共政策的推动。
7. 企业集裙对区域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集裙效应,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提升,改善就业与人民生活水平。
文献综述8. 针对创新的空间、企业集裙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以国内为例,有学者针对创新传播和技术溢出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创新企业集裙对地区创新活动的影响。
9. 另外,一些学者还从产业政策、集裙外部性以及区域市场发展等方面对企业集裙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10. 国外方面,以美国为例,有学者从产业组织和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研究了企业集裙的形成机制、竞争模式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10年来国内旅游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1 、引言
相对于制造 业集 群 已初 具规 模 的情况 , 旅游产业集群 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有些地 区 旅游产业集群 已经初见雏 形,但远未到产业 发展的主 导的地位 。同时对 于旅游产业集群 的研究很 不成 熟 ,仍有很 多的疑 问和 尚未涉 及的方面 。因此 ,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 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
…
游 吸 引 物 及 相 关 要 素在 一 定 的 地 理 空 间 上 集 中 的趋 向和 过 程 。 从 以 上 研 究 可 以清 晰 的 得 出结 论 , 学 者 们 对于旅游产业集群概 念虽没有达 成共识 , 但 是基本上是认 同旅游 产业集群是 中心旅游 核 心 吸 引 力 , 由 旅 游 相 关 企 业 组 成 , 对 旅 游 业有促进作用的 ,是广义上的概念 。 3 . 2关于 旅 游 产 业 集 群 的 分 类
社 科 论 坛
旅游产业 集群研究
1 O年来 国内旅游产 业集群 文献综述
冀雁龙 田晓霞
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4 9
摘要 :国 内的专 家和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 究集 中在最近几年 , 借鉴 产业集群 的研 究成果,结合旅 游业特 点, 从概念 、分类 、形成机理等 方面对 旅游产业集群进 行研 究,并对不 同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提 出了相应 的政策性意见。本 文就 2 0 0 3年—— 2 O 1 3年 间国内文献总结、归纳和概括 ,得 出国 内旅游产业集群 的研 究进展 ,总结并做 出简单的评述 。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群 综述 进展 不足
张新 ] ( 2 0 0 7 )把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 型旅游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型旅游产业集群。 陈秀琼[ 9 ] ( 2 0 1 0 )划分旅游产业集群的类 型有轮轴式旅游 产业集群 、马歇尔式旅游产 业 集 群 、 网络 综 合 体 式 产 业 集群 和 “ 龙头+ 网 络式 ”旅游 产业集群 。 李庆雷 ,明康忠 ( 2 0 0 8 )旅游 产业生 态 集 群 的主 要 实 现 方 式 为旅 游 循 环 经 济 园 区 和 环 境 友 好 型旅 游 城 镇 。 . 其他对旅游 产业集群进 行分类 的还有 常 叔杰 ( 2 0 0 6 ) 、 张梦 ( 2 0 0 5 ) 、庄 军 ( 2 0 0 5 ) 、 夏正超、谢春山等。 综合起 来,学者们对 于旅游产业 集群 的 分类 是从不同 的角度分 类的 ,张新 的资源 型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作者:李梦来源:《商情》2016年第36期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创新和就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介绍了滨海新区的总体情况,产业集群历史研究的回顾并针对滨海新区产业集群问题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滨海新区产业集群文献综述天津滨海新区组建于1994年,2006年获批国家级新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被誉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
滨海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297.01万人(2015)。
1992年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是国务院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至今,国务院已经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新区有18个。
包括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等等。
目前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滨海新区,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浦东新区位居国家级新区第一,2013年GDP在全市占比高达56%。
但是,西咸新区2013年GDP占全市比重仅为8.2%,贵安新区这一指标仅为1.7%。
本文作者认为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的合理规划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故本文对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产业集群历史研究回顾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宏观层面:产业集群与地区(国家)发展关系;集群层面:产业集群的特征及趋势;集群内部的组成要素的关系研究;最后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及创新行为的研究。
波特(1980)第一次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产业竞争优势上升为国家竞争优势,从而将产业集群与地区发展联系起来。
周兵和蒲勇健(2003)在索罗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集群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型。
最终得出结论: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区域人均产出集聚指标、企业单位数集聚指标、企业总产值集聚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1.1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创新文献追踪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
Oscar F.Contreras,Jorge Carrillo(2011)通过对墨西哥汽车集群全球价值链方面的研究发现知识密集的小本地汽车公司出现了新的趋势,提供更高的价值服务,并在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1]E.Bhaskaran(2013)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已经采用了集群发展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研发技术效率,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 William,Tobias(2013)通过对中国三个不同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研究其创新水平,并运用钻石模型解释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汽车的产业集群应该采取相适应的方法来激励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3]有学者从产业集群层级网络理论方面研究,Kim等(2009)[4]系统地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扩散过程模型,研究了知识扩散绩效与网络结构的关系; Wang(2013)[5]利用智能体仿真方法构建了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转移扩散过程模型,分析了个体动机对知识转移扩散绩效的影响。
李宇,王俊倩(2015)发现组织间学习和网络能力在产业集群有效技术溢出的正向利用过程中各自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克服技术模仿等造成创新集群动力缺失的关键在于形成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态势,因而提倡基于集群企业的组织间关系构建了集群网络的持续创新模型。
[6]陈伟,周文(2014)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整体知识水平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演化规律,并指出知识扩散约束条件是知识创新与扩散过程的关键。
[7]他们(2015)通过对东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发现内生性风险的破坏性大于外生性风险;在网络风险的冲击下,集聚结构和中介性通过网络的自组织行为分别从破坏速度和破坏烈度两方面对网络结构和功能的抗风险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8]针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
李琳,熊雪梅(2012)通过对我国六大汽车产业的研究,发现:地理邻近对集群演化初期和成长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成长期的影响效应大于初期,同一演化阶段的不同集群地理邻近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9]谢荣见等(2012)发现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下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因素、集群创新体制因素、集群创新主体因素等影响因素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因素(知识员工数量、创新项目数量、创新团队数量、隐性知识扩散通道)、集群创新体制因素(政策保障措施、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与集群文化氛围)、集群创新主体因素(创新主体间信任程度、创新主体间协作程度、创新主体间沟通技巧、创新主体的知识期望)等影响因素对促进集群创新环境下隐性知识的扩散至关重要。
[10]孟庆阔,(2014)通过对吉林、上海、湖北、重庆等四个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龙头企业在汽车产业集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合作、协同技术创新以及建立集群声誉四大作用。
[11]刘秋生,王秀之(2013)构建汽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个一级指标: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支撑能力。
自主创新投入能力通过集群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研发费用、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素质来衡量。
自主创新产出能力通过集群的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新产品上市数量、新产品的优势、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来衡量。
自主创新环境支撑能力通过集群的政府支持力度、知识产权制度的健全程度、市场需求、产学研结合情况、集群区位优势和企业间竞合作用来体现。
[12]1.2 区域汽车工业发展文献追踪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针对中国不同区域对其汽车产业的集群创新进行研究,赵朝,张冀男(2014)指出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集群网络,并充分重视知识学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13]余呈先,杨国才(2015)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和知识交流伙伴企业数量对创新活动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创新绩效和网络成倒U型非线性关系;长期合作建立的伙伴信任,有利于创新活动涌现;企业家所受到的教育显著正向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存续时间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显著负向作用。
[14]彭建刚(2011)文章在分析合芜蚌试验区汽车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基础上,建立基于主配研协作机制的合芜蚌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结合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积极作用。
[15] 对于区域汽车的创新发展战略,不同学者结合区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张汉香(2015)针对促进十堰商用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议:面向产业需求,立足目标导向,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支撑体系建设,搭建好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创业投资体系建设,加快创业投资发展步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6]许祥鹏(2014)长株潭汽车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与其他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相比,在发展战略、竞争力、人才培养和生产制造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提出应立足长株潭,统一规划汽车发展战略,鼓励自主研发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构建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17]李琳,扬田(2011)发现地理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产生正效应;纵向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负效应,而横向组织邻近为正效应;地理邻近与纵向组织邻近对集群创新绩效影响呈替代关系,与横向组织邻近呈互补关系;直接创新投入和集群发展水平都促进集群创新绩效提升。
[18]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盛志君,王宛岩(2014)指出政府的作用:借鉴产业集群发达地区的政府经验,提高政府的管理创新意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公共产品投入,改善公共服务环境;支持行业协会等相关服务机构发展,不断完善行业标准和法规;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升级的维护;发挥政府在区域协作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跨域支撑体系。
[19]蔡睿(2012)指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基础在于城市的机械制造业基础、汽车消费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优质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和政府扶持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的能力。
[20]潘平(2011)建议政府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产业集群优势;抢抓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历史机遇;努力避免资源瓶颈约束和创新能力不足的劣势。
[21]刘春芝(2015)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提出建议,具体包括以奖代补、进行税收结构调整以及采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等方式引导企业融资,鼓励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升级。
[22]郝玉凯(2012)认为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有8个:①创新能力因素;②组织管理因素;③资源因素;④沟通因素;⑤市场因素;⑥技术因素;⑦群外技术因素;⑧政府制度政策。
[23]1.3 工业发展转型升级文献追踪梅宇(2015)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成都县域工业发展现状,从规模总量、经济效益等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成都县域工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4]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沈坤荣,赵倩(2015)认为应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拓展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25]王永颜(2015)认为应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理念为指导,广泛宣传,转变政府职能,更新理念,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目前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26]刘建丽(2015)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日显重要和紧迫,建议加大力度做好电动汽车、车联网等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细化政策措施鼓励发展混合动力车,坚持开放创新战略,鼓励中外合资进行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支持汽车企业对外投资以扩大市场、带动零部件出口,促进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27]从工业结构的视角分析,洪业应(2015)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重工业、轻工业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提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28]从互联网经济角度,赵立昌(2015)认为应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深化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力度,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29]汪寿阳(2015)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把“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制造业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转型并形成自身竞争力。
[30]。
参考文献:[1]Oscar F. Contreras,Jorge Carrillo. Local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Global Value Chains:A Case Study in the Mexican Automotive Industry[J]. World Development,2012,405[2]E.Bhaskara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ndian Automotive Com-ponent Clusters[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India): Series C,2013,941 [3]Shigemi Kagawa,Sangwon Suh,Yasushi Kondo,Keisuke Nansai. Identifying environmentally important supply chain clusters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3,253[4] Kim H,Park Y. Structural effects of R&D collaboration network on knowledge diffusion performance[J]. Expert 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9,36(5) :8986-8992.[5] Wang X.Forming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s of a knowledge transfer network: theoretical and simul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KnowledgeManagement,2013,17(2):278-289[6]李宇,王俊倩.产业集群技术溢出的正向利用机制与创薪绩效—兼论如何减小技术模仿等负效应[J].经济管理,2015(531):23-32[7]陈伟,周文.基于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创新与扩散过程建模及仿真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4(23):257-265[8]陈伟,周文.集聚结构、中介性与集群创新网络抗风险能力研究—以东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评论2015(27):204-217[9]李琳,熊雪梅.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基于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J].地理研究,2012(31)11:2017-2030 [10]谢荣见,孙剑平,周小虎.集群创新环境下组织隐性知识扩散模型研究—以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管理,2012,10:157-165[11]孟庆阔,窦汝鹏. 龙头企业在汽车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分析[J]. 汽车工业研究,2014,04:18-21[12]刘秋生,王之秀.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16:159-162[13]赵朝,张冀男.产业集群网络与吉林省汽车企业创新竞争力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9:24-27[14]余呈先,杨国才.产业网络形成与创新—以芜湖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05:7-14[15]彭建刚,孙保群,夏光,姜洪.合芜蚌试验区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1:24-26[16]张汉香.促进十堰商用车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5,09:4-8[17]许祥鹏.促进长株潭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4,09:51-54[18]李琳,杨田.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影响效应—基于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09:133-143[19]盛志君,王宛岩.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升级中政府作用分析—以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77-80[20]蔡睿. 国内外汽车产业集群城市发展对十堰汽车工业的启示[J]. 中国市场,2012,49:89-91[21]潘平,马淑琴. 杭州萧山汽配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 企业经济,2011,05:10-13[22]刘春芝,孙莉莉.辽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升级的财政政策分析[J].理论界,2015,06:11-17[23]郝玉凯,秦远建.中国区域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3:43-47[24]梅宇,高芸,姜陈升.成都市县域工业差异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0-66[25]沈坤荣,赵倩.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学习与探索,2015,11:77-81[26]王永颜. 第三次工业革命视域下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J]. 西部学刊,2015,10:64-67[27]刘建丽.工业4.0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J]. 经济体制改革,2015,06:95-101[28]洪业应.工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J].河南科学,2015,10:1873-1876[29]赵立昌.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J]. 当代经济管理,2015,12:54-59[30]汪寿阳. 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因素[J]. 中国国情国力,2015,12: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