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学堂乐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词曲特点。
2、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概括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于尝试。
教法与学法: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送别》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歌唱。
4、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调,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
教学设计:
导入: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音乐课是在西周时期。《礼记》上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新式的音乐课则出现的比较晚,中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叫做《男儿第一志气高》,作者就是沈心工,他因此获得了“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
新授课:
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分析
沈心工简介:1870——1947,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出生于道光年间上海望族家庭,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圣约翰书院,1897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0年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南洋公学堂附属小学。1902年,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回国,竭力提倡乐歌活动,在南洋公学、务本女学塾、龙门师范等处教授,推广乐歌。同时,为教学需要,开始自编乐歌。1904年起,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1936年,精选82首歌曲汇编出版《心工唱歌集》。
作品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
自度曲:《黄河》《军人的枪弹》等其中以《黄河》影响最大。
二、欣赏《黄河》+分析
李叔同简介:原名广候,字息霜。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官商家庭,他学贯中西,一专多科,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1905年东渡日本学习西洋文化。留学期间创办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最早将西方的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在书画、篆刻、诗词、音乐、戏剧、戏曲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1911年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的乐歌主要分为四类:
爱国歌曲:《祖国歌》、《哀祖国》、《大中华》、《我的国》
抒情歌曲:《忆儿时》、《春游》、《送别》、《西湖》、《月》
哲理歌曲:《落花》《悲秋》《晚钟》
佛门之音:《三宝歌》《清凉歌集》
三、欣赏《送别》+分析
通过以上三首乐歌概括学堂乐歌,概括学堂乐歌的一般特点;
1、旋律简单,优美,大多借鉴国外音乐曲调,但很中国,适合普及与传唱。
2、具有诗意化的歌词,语言简练。无论旋律是借曲或是自度创
作,歌词都能完美的位置匹配。
3、注重情感的表达,乐歌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歌曲大多单音歌唱(齐唱),极少有合唱。
5、除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四.拓展与探究
1.学生尝试依曲填词。
2.展示学生创作作品。每组选出一篇词曲结合较好的,唱给大家听。五.总结下课
《学堂乐歌》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要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本课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从今天走入历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百年前歌声所反映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
面对情商和智商都很发达的高中生来说,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时代背景及其内容。在本次音乐课中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给了我一份惊喜。实践告诉我,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出乎我们想象的。
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作探究、对话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在与同伴以及老师的讨论中,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堂乐歌》效果分析
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学生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了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
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前,我首先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和《两只老虎》,通过对比两首歌的异同,揭示了两首歌的特点是由选曲填词造成的。进而拉开学堂乐歌依曲填词、选曲填词的特点。
2、听唱结合,体会特点
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3、动静结合,表现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填词唱曲”活动,我给学生提供唐代白居易的诗《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利用《送别》的旋律为诗配歌。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通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百年前中国学堂乐歌的背景、来源、意义,理解了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学堂乐歌教材分析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
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内容。本节课题,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节课的特点在于:淡化政治、历史等学科在音乐课堂上的讲述,提倡和鼓励用音乐来了解音乐。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学堂乐歌:《体操—兵操》、《黄河》及《送别》等乐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学堂乐歌》评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