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刍议
学价值” 。 说 白了就是我们不仅仅从文章 中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 很 多时候都会 因为有了教学参考书而省略了、 至少是减少 了 书 的重点为重点 了。殊不知人家教学 目标 的定位 、 人家优秀教案 的设计是基于对文本 、对学情……多方面的审视之后的结晶 , 我
们 照猫 画虎 反 类其 犬 了 。 然而 , 我 们 的教 师很 多 时 候 囿于 已有 的经 验 。当学 生 的 问题 超 出我 们 的 “ 预设 ” 之后 , 参考书 、 网 络 让 我 们 忘 记 了 自 己也 可 以
“ 语 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这 是 叶圣 陶 老先 生说 的话 。 前 段 保 留了原本所有 的传播信 息的价值 ,同时又增加 了一种新 的价 时 间有 老 师 引 用 了 这 句 话 旨在 驳 斥 我 : “ 要想备好课 , 必 须 读 熟 值 , 即“ 学 习语言” “ 运用语言” 的标本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谓 的“ 教 教材 , 甚 至能 背下 来 ” 这 一 观 点 的 。 因为 我 发 现 这 样 一 个 问题 ,
心理学 、 教育学 、 哲学 、 伦理 学 … …实 在 太 难 了 !叶 老 师也 认 为 :
参加工作 多年 以后慢慢认识到编一套教科书 的难度 ,参看 育家苏霍姆林斯的文章《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 2 4小
要有真正适合用 的教材最理想 的办法是 由一些深知教 学规律 、
了解学生需要 、 精通文章技法的教师 自己动手来写 。他说: 选古 记 了 。他 们 坐 在 那 里 , 屏息静气地听 , 完 全 被讲 课 吸引 住 了 , 就 跟
有 的 老 师 不 熟 悉 至 少 是 不 很 熟 悉 课 文 就 敢 站 在 讲 台 上 侃 侃 而 我们还要从这些文章中积累语言 , 学 习如何运用语言……
把教材当作例子来使用
李兵科 _ _ J
魂”的发问在 ‘ i 精神世界里激起 的波澜 ;另一方面 ,通 我” 过 “ 我”的 回忆 、耳闻 目睹和所感所想把祥林嫂的故事串联 起来 。在这里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以 ‘ ” 为叙 钺 述者 ,首先是选 择了一个独特 的视角 :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 时 ,也要讲述 自己的故事 ,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
教 研探 索
把教材 当作例子来使用
叶圣 陶先生说过 :“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新课标试行 后 ,这一理念 的接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 ,再好 的教学 理念终归要在课堂上见成效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 实践之 间还 存在着 “ 中间地带” ,必须找到合适 的 “ 渡船” 。如何充分发 挥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面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 第一 , 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 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 、 情感需求和发展要求适 当补充教材内容 ,克 服把教材等 同于
在课堂展开讨论 。之后 ,我做 了如下的归纳 :
味的 ,她也是一个助纣为虐者 。她认定祥林嫂只有像替身门
首先 ,这与元代 的知识分 子生活道路有关 。元蒙统治者 入主中原后 , 实行 的民族歧视和 民族压迫政策是骇人听闻的。 元代统治者对一般知识分子的歧视 、限制 和迫害也是前所少 有 ,元代废弃传统的科举 考试 达七 十年之久 ,知识分子的晋 升之阶被堵 ,大多数的汉族知识分 子沦落 于社会 的下层 ,当 时就有所谓 的 ‘ 娼九儒十丐”的说法 。 其次 ,这与马致 远的个人遭遇有关 。马致远早年热衷于 功名 ,但未得志 ,在经历 了 “ 二十年漂泊生涯” 以后才进入 仕途 ,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官场的黑 暗及元代统治集 团推行 的种族歧视政策 ,使 他不满 ,并接受 了道教思想 的影响 ,走 上了消极避世 的道路 ,五十岁时就离开了官场 。 第三 , 做教材的主人 , 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完全可以超越 , 把 自己 “ 高” 出学生的那 一部分表 现出来 ,要显 山露水 ,以 自己对教材 的深层次把握 ,扩展学生的视野 。
依托“教材”这个“例子”,合理开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五 、教 材 是 学校 课 题 研 究 的 “ 例子”
因为 我 承 担 了我 校 杨校 长 主持 的 苏 州 市 自主 体验
运 用 数 量 词 +形 容 词 +名 词 的 词 组结 构 ,为 以后 写话 策 略 课 题 子 课 题 的 研 究 ,我 在 上 课 的 过 程 中 设 计 了
我在苏州市教育学会组织的 “ 合理开掘教材的教
学价值 ,有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活 依托 “ 教材”这 个 “ 例子” ,为了合理 开掘 教材 的 教学价值 ,有效促进学生语言 文字运用能力的发 展 ,
我 做 了如 下 几 个 方 面 的 尝试 。
一
动中 , 上了公开课 《 台湾的蝴蝶谷 , 受到专家的好评。 第 三 句 … …”
为学 生 搭 设 实 践 运 用 的 平 台 。
四 、教 材 是 陶冶 学 生情 感 的 “ 例子”
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的老师认为很难 ,因 ( 一) 教材是 积累同类词语的例 子。 本课 中表示颜 色的 词语 有 “ 色彩 斑 斓 … 五 彩 缤 纷 ”“ 五 颜 六 色… 金 为这 比较抽象 ,没有具体的语言抓 手。我认为要 有机
二 、教 材 是 学 习 语 言 表 达 的 “ 例子 ” 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美,在想象体验
语言运用能力需要学 生反复练习,教师首先要有 中感悟语言的美。 引导学生把掌握 的阅读方法运用于 训 练 意 识 ,然 后 从教 材 中 寻 找 文 本 蕴 涵 的 教学 价 值 , 课 外 阅读 ,为 提 高 阅读 能 力 打 好 基 础 。
不 可 生 搬 硬 套 ,不 要相 互 割 裂 , 光灿 灿 ” , 教 材 后 面 的 练 习第 三 题 中 , 列 出 了一 些 色 彩 渗 透 任 教 材的 学 习 中 , 往学生觉察 方 面 的词 语 ,设 计 了问 题 :你还 知道 哪 几个 描 写色 彩 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俗话说 “ 多而 美 的 词 语 吗 ? 引 导 学 生 积 累描 写颜 色 的 词 语 。
【资料】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篇一: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枝江市教学研究室徐国梁推荐浅谈如何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驾驭语文教材内容提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为了让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契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丢开教参,确立教学目标;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机动灵活地整合教材。
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例子灵活驾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灵性的,给学生美的启迪,让学生在舒适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可是就笔者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察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许多的语文教师以本为本,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手中的教材之中,对每篇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按既定程式加以解剖、分析,让原本充满智慧、灵气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气,味同嚼腊。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所以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借助教材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具体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语言记忆达到语言积累的能力。
教材是“例子”吗?
教材是“例子”吗?镇西先生:今天我想与你就“例子”教材观做一探讨。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拿来作要改变教材观的强有力的证据。
我并不反对把现在的教材看成是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就应当是个例子。
“例子”教材观一方面借叶老的话巧妙地回避了现行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一厢情愿地肯定持有这样的教材观可以组织成功的教学,由此导致“例子”教材观的几个重大误区。
误区一:“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
课文没有必要篇篇繁说细讲、讲深讲透,每一单元的教学应抓一篇课文详细分析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精华所在,其他课文则以点带面,落实教学要点,这种不重复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引自《中国教育报》(1999/6/9)《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教学实在令人神往,但却经不起推敲。
教师把教材当成活材料意味着教师要独立设计根据这个“例子”进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及这些训练的标准答案,这种难度是设计一个数学习题无法相比的)。
以点带面的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那么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可以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
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编教材,不知道持此论者是否测算过这需要具有怎样的素质的教师付出怎样的工作量。
误区二:“通过教师指导可以建立有效的课本与课外的联系”指导学生读课外书,这是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想做的,但实际上难以真正做到。
首先,课外读物源难以保证。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足够的藏书,大多数学校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课外读物,这使课外阅读指导缺乏最起码的物质基础。
其次,因为教师的这种指导没有任何可以依据的规范,这种指导的质量便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水平。
再加上教师个性、兴趣及所学专业的限制,这种指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各方面阅读兴趣的发展。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
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2】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
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明确课文教学目的,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从感性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起——以“循环小数”的教学为例
猜照 这样画 , 面的 图形是什 么 , 而 揭示规 律 。 后 从 体
建构 循环 小 数 的 概 念 。 教 材 重 在 引导 学 生 体 会 知 识 的
形成过程 。
会 “ 次 不 断 重 复 出 现 ” 含 义 , 出 这 就 是 “ 环 现 依 的 指 循
什 么 理 由不 尊 重 教 材 的 编 写 意 图 , 握 教 材 , 好 教 材 把 用
呢?
1 . 从学情 出发调整教学 内容。
教 材 的编 写 因 为 受 篇 幅 、 域 差 别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区
具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能 完 整 地 呈现 教 学 资 源 。教师 可 不 以从学生 的“ 学现实 ” 数 出发 , 准 教 学 起 点 , 用 学 生 找 利
教 苑 时空 ・ 教法探讨
敖暂 墓令’ 夸 "j i 番 一 蠢 非 秘 i
●●
— —
以 “ 环 小 数 ” 教 学 为例 循 的
-^ I^
福建 寿 宁县 鳌 阳小 学( 5 5 0 郑 圣发 350 )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 个例子 。”数 学课 “ 《
程标准 》 提出 , 也 教师 不应 只做教材 忠实 的实施 者 , 而
变得更易于理解 、 掌握 。“ 循环小数” 的教材 只是从学科
知 识 出 发 , 学 生 建 构 概 念 , 局 限 性 无 需 阐 述 。所 以 让 其 教 学 的 导 入 环 节 , 师 可 以 先 出 示 几 组 图 形 , 学 生 猜 教 让
一
的竖式计算式和 引言 ,目的是让学生在 求商时体 会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者:高洪来源:《校长阅刊》2007年第12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教师的共识。
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的过分强化教材,倾力于教材内容的诠释;有的淡化教材,过多拓展教材,忽略教材自身的教育功能。
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语文、用语文,会学语文、乐学语文呢?一、体现层次阅读教学要有层次地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阅读是基础阅读,他们接收信息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课文,围绕教学目标,分解阅读任务,引领他们有层次地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
1.感知性阅读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标出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字、词,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学习生字和不明白的词语,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试着捕捉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品悟性阅读研读课文,首先通过阅读提示,给学生提出阅读建议,指出读的要求,提示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收获,教师适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在读中悟、悟中读,寻得真切感受。
3.个性化阅读在学完课文之后,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或文字,以感情朗读、表演读、背诵、摘抄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与体会,积淀内化语言文字及表述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要动笔墨“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对文章中感人的情节或者喜欢的语句,用符号标出,重点阅读,有的放矢,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落到实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这一做法,我国自古就有,近代许多伟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都有读书做标记的习惯。
学做阅读标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在一、二年级,指导学生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或者直接让学生在某个字或词下面,做三角形、圆圈、括号、波浪线、直线等各种不同的符号,明确标画这些字词的缘由;在三、四年级,引导学生根据阅读建议,一边阅读,一边做符号,并在阅读、理解、感悟中,调整标记;在五、六年级,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内自读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识出自己喜欢的或者感受较深的句、段,鼓励写读书批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
“举一反三”?就是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对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语言(言语)的目的。
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就是“举一”,之后学生“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就是“反三”。
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
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举多”而“胜少”,“举十”才“反三”。
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无论“举”多少“反”几,反正要运用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的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我们永远的目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渗透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渗透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材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不是一个终点”,它就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的“锁钥”;(1944)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1949),它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凭借,重要工具”(1961)。
要想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必须讲求效率,讲究方法,使学生能“习教材之一例”而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
根据叶老的意思,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说、写两项能力一开始通过学习课文这个例子,掌握方法,进行模仿,渐渐地熟能生巧,形成技能。
当然要提高说写的能力,还要多阅读,多积累语言,否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叶老主张“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而教材应当”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1936)因此,作为“例子”的教材应该‘侧重文章形式,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
叶圣陶这句著名论断是对语文教学乃至教学观念的一大冲击和解放。
他表明:(一)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不能知识谨慎小心地匍匐、徘徊在“教参、教材“的话语光环里,满足于教材宣讲、一意灌输,难有质疑、否定与创造的作为。
(二)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三)作为例子的教材具有二次开发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加以造、取舍、增删,以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
(四)“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并不是说例子可以任意选用,编排和使用,实际上选用哪些例子、怎样编排和呈现这些例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例子,都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
“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话,我们很熟悉,阐述的是给学生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学生“学会多种途径理解词语”是低年级学段的一个重要目标。
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问银河》的词语时,我充分开辟学生“感触”词语的通道,采用“联系生活实际”、“出示图片直观感受”、“作动作”、“找近义词”“对比理解”等途径,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源,避免乏味。
学生对所有的词语理解,我不是直接讲解意思,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提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运用的方法提炼出来,成为学生自己独有的方法。
在理解“南来北往”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做了动作,和学生一起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词拆开成字来解释再连起来说,我把它归纳为“拆字释词法。
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说出了“南来北往”的意思。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亦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总之,将每一项方法显性化,有明确的方法名称,有具体的方法训练过程。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指导过程规范,学生便有法可依,有步骤可循。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这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是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方法来解释词语,举一反三。
对学生来说,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的学习更有价值,收获更大,教学也就更有效。
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作者:张晋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09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2016年启用的统编本教材,精选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符合时代特点、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性作品,以期更好地发挥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功能。
但观察教学实践,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切实发挥教材的功用,却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曲解教材编写意图的现象,令人担忧。
现以《动物笑谈》为例,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一、这是一篇散文或故事吗?《动物笑谈》被收录在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本单元以“生命之趣”为主题,同时收录的还有郑振铎的散文名篇《鸟》和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狼》。
教材的“单元说明”明确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默读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的学习要求。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从标题中的“笑谈”人手,设计如下教学环节:1.“笑谈”是指谈论有趣的好笑的事情,那么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动物之问的哪些趣事呢?(小水鸭、黄冠大鹦鹉可可)2.课文讲述了哪几件可笑的事呢?(边学水鸭叫边在地上爬,吓坏观光客;发出杀猪般的嚎叫,呼唤大鹦鹉可可;可可咬掉了“我”父亲衣服上的所有扣子;可可把毛线缠绕在柠檬树上)3.从“笑谈”的事件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专注忘我的精神和对动物的热爱)由概括文章内容到把握文章中心,由“可笑”到“可敬”,这样的设计看似紧扣单元目标,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却暴露出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误——《动物笑谈》的文体特征被误读了。
《动物笑谈》节选自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科普著作《所罗门王的指环》。
众所周知,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科学魅力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为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科普作品往往呈现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但其主要功能还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因此,学科专业性和严谨性是其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这就使它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区分开来。
教学新思考:中小学教师处理教材、教参、教辅的方法谈
中小学教师处理教材、教参、教辅的方法谈狭义的教材(教科书)、教参(教学参考书)、教辅资料(教学辅助训练书)三位一体,是为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教师处理教材、教参、教学资料及其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教材是个特殊的例子教材是个例子,但它是个特殊的例子,它特殊在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威性上。
教师对待教材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改编教材。
1.认识并把握教材的特性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凭借。
任何优秀的学科教材,一定有其个性,更有其共性。
教师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科学性是教材的第一属性。
教材之所以是教材,就因为它自身是科学的并借以传承科学。
无论是自然类学科教材还是人文类学科教材,都必须有真正体现、传达学科内在精神的科学性。
科学性保证了教材的神圣与纯洁。
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掌握教材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系统性是教材的教学特性。
教材之所以可以用来有效地实施教学,是因为教材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具备了符合学科发展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编排序列。
反之,教学就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系统性保证了同一本学科教材内部以及各学段、各学年之间同一学科教材的连续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做好衔接,循序渐进。
稳定性是教材的必要保证。
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自然带来了教材的稳定性。
正是教材的稳定性使得教师钻研教材成为现实可能并获得了实践的意义。
各科教材在长期实践中都需要有所变动,但是,变动过大、变动过于频繁的教材一定不是优秀教材。
权威性是教材的社会属性。
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使得一代一代的师生,对教材有一种自然的认同、尊重,也共同在教材那里找到智慧和精神的共鸣。
优秀的教材从来积极鼓励师生反叛权威,但这也正是优秀教材的权威性所在。
2.不断提升驾驭教材的境界优秀的教材值得教师终生去研读,而任何一个教师终其一生,都必然行走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改编教材”这条道路的全程上或是某些阶段上。
教学感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爬山虎的脚》教后记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爬山虎的脚》教后记《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文章。
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第自然段中,写它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也是嫩红的。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教学本文是,我始终把文章作为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习表达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自读自悟出编者的意图。
学习爬山虎的叶子一段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写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和叶子的样子后,我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本段内容,“你在阅读本段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叶子很好看。
显然学生只注意到了课文的内容,我接着引导,“你从哪里感受到叶子好看?”“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谈谈吗?”“‘叶尖一顺儿朝下’,是说叶子都是朝一个方向;‘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这里的‘铺’好像是有人有意一片一片摆上的,连一点儿空隙也不留。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对教材分析的理解与认识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下面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对教材分析理解与认识。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
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线索,即: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
最后,教材分析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从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二、教材分析的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
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者:王平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年第05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试以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作为学习语文的范例,谈点认识和做法。
一、教材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例子”1. 教材是学生积累词语的例子。
课文后面练习第3题中,出示了一些描写色彩的词语,教材这样安排,对于学生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提供了范例。
我在引导学习“色彩斑斓”一词时,问学生:“课文中还有两个表示颜色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们很快找到“五颜六色”和“五彩缤纷”。
我追问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色彩多而美的词语呢?”从而引导他们积累更多表示颜色多而美的词语。
另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聚会”“金光灿灿”“团团围住”等关键词语,均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 教材是学习词组结构的“例子”。
在教学第2自然段第二句时,我以课文中“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这一词组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一词组结构。
我说:“你瞧,词语一加上‘色彩斑斓’蝴蝶就变美了,再加上‘一群群’蝴蝶就变得又多又美。
”紧接着,请学生们给词语“雨伞”“花瓣”修饰化妆,引导他们学会更具体、更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为写话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3.教材是品味动词运用的“例子”。
学习课文“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时,我设计一个“学习小马虎”,将动词“飞过……穿过……越过……赶到……”改成“飞过……飞过……飞过……来到……”,引导学生揣摩动词用法。
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小马虎”写的句子中动词重复不生动,我又改成“越过树林”“穿过小溪”,通过让两个学生扮演小蝴蝶,其他学生做一棵棵大树,亲身体验“穿过”树林,再引导学生看画面,由此归纳出:花丛低矮用“飞过”,大树很高用“穿过”,小溪有水用“越过”,心情着急用“赶到”,这样一步一步有层次的体验理解后,学生们就能体会到课文动词运用之精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把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一节可是否成功。
分析教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
钻研理解教材是基础,一节课40分钟有限,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思考的是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要给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哪些技能教师心中要有数。
下面结合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分析理解语文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
一、明确教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册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了解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
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
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如:统计的教学从1年级到6年级都有我们要把握每个年级的要求更要知道这一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对统计学习的作用。
二、展示教材内容魅力。
对教材的分析理解离不开学生,在分析时不能就教材说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展示教材魅力。
在平时的数学备课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
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