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这表明数学新课程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传输数学知识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数学教育家郑毓信说:相对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而言,思维训练显然更为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激发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
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思维发展
所谓情境是指问题情境,它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态度体验,更好地理解教材,得到良好发展的方法.
如计算1031847182352----,观察后发现20018182=+,15010347=+,因此,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便可使计算简便迅速: =----1031847182352 2150200352)10347()18182(352=--=+---等.这样教学,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观察思考,动脑筋想问题,学生才会质疑问难,才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亚理斯多德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一切知识的获得,大多从发问而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就很难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事实上,有疑方能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
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绝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过程,也不只是教师向学生“奉送”知识的过程,而应成为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激发起思维欲望的氛围中.
如在进行 “空间几何体”第一节“旋转体”的结构特征时,当我和学生探究出旋转体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对旋转体概念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旋转体概念作一个旋转体的图形,看谁作的又好又有创意.” 学生们兴致盎然,个个投入了紧张的创作之中,很多学生设计出的几何图形新颖、独特、精巧、别致,使我都感到震惊,最后我还让学生评出了最佳作图和最佳创意……课堂的氛围活跃、和谐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要使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有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而在诸多方法中,“一题多变(解)”是一种有效途径.
“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思维灵活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并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例1.,,a b R ∈且1a b +=.求证:2225(2)(2).2
a b +++≥ 分析:观察条件与待证不等式的结构,发现连接它们的“桥”较多.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证明该不等式.
证法一:(比较法),,1,1,a b R a b b a ∈+=∴=-∴2225(2)(2)2a b +++-
= 22222511(2)(3)222()0.222a a a a a ++--
=-+=-≥即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分析法)122222525(2)(2)4()822
b a a b a b a b =-+++≥⇐++++≥⇐
21()02
a -≥.21()02a -≥∴显然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三:(综合法) ,,1,1,a
b R a b b a ∈+=∴=-∴1221()02()022
b a a b a a =-+-≥⇒-≥2 224()8a b a b ⇒++++222525(2)(2).22
a b ≥⇒+++≥ 证法四:(反证法)假设2225(2)(2)2a b +++<,则22254()82
a b a b ++++<. 由1a b +=,得1,b a =-于是有,222251(1)12,()0,22
a a a +-+<∴-<这与21()02a -≥矛盾. ∴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五:(放缩法)2222(2)(2)125(2)(2)2[
][()4](1).222a b a b a b a b ++++++≥=++≥+= 证法六:(均值换元) ,,1,1,a b R a b b a ∈+=∴=-
∴可设22222111125,(),(2)(2)(2)(2)222222
a t
b t t R a b t t t =+=-∈+++=+++-+=+则 25.2
≥(当且仅当0,.t =时取等号) 证法七:(构造函数法)设22(2)(2)1,1,y a b a b b a =++++=∴=-
22212525(2)(3)2().222
y a a a ∴=++-=-+≥ 证法八:(判别式法) 22(2)(2)1,1,y a b a b b a =++++=∴=-
222y a a ∴=- 213,22130a a y +-+-=即25,442(13)0,..2
a R y y ∈∴=-⋅⋅-≥≥△即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九:(数形结合法)将22(,)1,(2)(2)a
b a b a b +=+++看成直线上的点则看成(,)a b 点与点
)2,2(--的距离的平方.=--d d b a 2min ,,22则)的距离为)与(,设点(
225,2= ∴原不等式成立. 通过此例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常规解题的方法,还要向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一题多解不仅能复习较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得出多解的解题方法,更能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提高.
五、注重例题、习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题往往以其示范性、典型性、功能性、综合性等特点贯穿教材各个章节,构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都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教师不应以得到例题的解答为满足,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