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血糖异常高,警惕黎明与黄昏现象
24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武警重庆总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廖 涌/唐 萍血糖波动受人体生物钟调控实际上,健康人一天的血糖水平也有这样的两个高峰,这种变化受人体生物钟的调控,是机体昼夜节律在血糖调控上的体现。
但健康人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会增幅很大,最高值也会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这种动态平衡的血糖状态叫做血糖稳态。
在血糖稳态的调节当中主要由两种激素起着主导作用:一是众所周知的可以降低血糖的胰岛素(也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二是大家不甚了解的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两者互相协调,共同参与调节血糖。
胰岛素作为血糖稳态最主要的调控激素,其分泌具有生物节律,清晨为分泌波峰,夜间为分泌低谷。
与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的各种升糖激素,也具有各自的分泌节律,这种节律甚至可能会影响胰岛素信号,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或是发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这些升糖激素的分泌多在黎明时段逐渐增加,从而易升高晨间血糖。
虽说是受到生物钟的调控,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因胰岛功能的受损,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从而在黎明与黄昏两个时段出现高血糖现象。
血糖异常高,警惕黎明与黄昏现象对于部分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将自己一天内不同时间点测量的血糖值连成一条线,可能会发现两个明显的高峰。
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早上七八点时,这种在黎明时段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被称为“黎明现象”。
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下午四五点钟,这种在黄昏时段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被称为“黄昏现象”。
这两种现象均与体内升糖激素和胰岛素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相关。
“黎明现象”要与“苏木杰现象”鉴别具体讲来,“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00-9∶00时)出现的高血糖或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情况。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发生“黎明现象”。
它也是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不同时段的太阳光光谱
不同时段的太阳光光谱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波长和强度上。
早晨的太阳光由于需要经过较长的大气路程,蓝光被散射掉,红光较强烈,故光谱偏向红光;傍晚的太阳光则相反,红光被散射,蓝光较为强烈,故光谱偏向蓝光。
白天正午时分,太阳光透过较少的大气,光谱比较均匀,偏向白色。
这些现象也被称为日出红光和日落黄光。
这主要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气散射造成的,大气对短波长的蓝光散射能力强于长波长的红光,所以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需要穿越更多大气,蓝光会被散射得更严重,使剩下的光谱偏向红色和黄色。
而大气散射对光谱的影响除了颜色之外,还有强度,这是因为大气吸收了一些特定波长的光谱成分,使得太阳光在某些波长上的能量减少,表现为光谱强度的变化。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二、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1. 苏木杰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三、如何治疗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黎明现象的症状“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2、黎明现象的诊断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
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
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3、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4、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或者是苏木杰现象,它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晚餐后血糖或者是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空腹血糖偏高。
虽然这两种现象它的表现是一样,但是它发生的本质是不一样,黎明现象患者晚餐后或睡前血糖正常,但夜间没有低血糖的发生,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是因为凌晨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导致。
而苏木杰现象是因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然后反跳性的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两种现象处理的措施也是不同,对于黎明现象患者来说,我们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应用其他胰岛素,这时候可以加用长效胰岛素来治疗。
而对于苏木杰现象,我们在应用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者是降糖药物的剂量来调整血糖。
国外学者Somogyi(苏木吉)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此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反而能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把这种低血糖后血糖反跳升高的现象称为“苏木吉反应”(又叫“苏木杰现象”)。
“苏木吉现象”常常表现为夜间低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血糖变化具有“低后高”的特点(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同),它主要是由于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晚餐进食量不足或晚饭后活动量过大而导致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
升高。
广义地讲,一天当中任何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都属于“苏木吉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凌晨低血糖后引起早晨反跳性高血糖。
糖友出现“黄昏现象”怎么办,什么是“黄昏现象”?
糖友出现“黄昏现象”怎么办,什么是“黄昏现象”?⾎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敌,如何控制⾎糖是糖友最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事。
⼀些糖友发现⾃⼰晚餐前⾎糖会变得很⾼,甚⾄⽐午餐后的⾎糖还⾼,很多糖友对此疑惑不解,也不知所措,其实这是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糖友出现“黄昏现象”怎么办什么是“黄昏现象”?糖友们对“黎明现象”,可能都有所⽿闻,也会⼩⼼提防。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病⼈黎明时分出现的⾼⾎糖症。
这类患者⽩天时⾎糖控制还算满意,就是每天早晨⾎糖很⾼。
仔细的测定⾎糖可以发现,患者前半夜⾎糖还不太⾼,⼤概从清晨4时许⾎糖逐渐升⾼,到早晨查⾎糖时,⾎糖已经相当⾼了,这就是所谓的“黎明现象”。
“黄昏现象”与“黎明现象”的情况相同,是黄昏时候出现⾼⾎糖现象。
为什么这两个时段较其他时段特殊呢?这与⼈体内的⽣糖激素(⽣长激素、肾上腺⽪质激素、⼉茶酚胺、胰⾼糖素)在24⼩时内的节律性分泌有关。
通常情况下,⼈体内分泌的⽣糖激素从零点开始增加,⾄凌晨4:00~6:00达到⾼峰,然后下降,下午的17:00~19:00是⽣糖激素分泌的另⼀个⾼峰。
正常⼈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会随着⽣糖激素的增加⽽增加,来保证⾎糖的正常。
但是糖尿病患者却因为其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不能有效抵制⽣糖激素带来的⽣糖作⽤,⽽药物使⽤时未能考虑到这⼀点,药效不够⽽导致。
胰岛素分泌与⽣糖激素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是产⽣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如何应对“黄昏现象”也有些患者“黄昏现象”发⽣得较晚,为睡前⾼⾎糖。
⽬前“黄昏现象”没有⼀个规范的诊断标准,但通常认为餐前或睡前⾎糖⾼于饭后2⼩时⾎糖1~2mmol/L的,为“黄昏现象”。
“黄昏现象”和“黎明现象”⼀样可以避免,只要药物监管到位,药效时间把握准确便可。
也还可以从⼀下⼏个⽅⾯⼊⼿,来应对“黄昏现象”。
1.可将午餐分两次吃,避免⼀次⾎糖过⾼的情况。
2.注意运动,在午饭后2⼩时做30~60分钟的运动。
⼀般每分钟步⾏100步为⼀个运动单元,可以消耗热量80~100卡,有效降低⾎糖。
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
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二、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三、“黎明现象”应采取的措施*四、黎明现象可能机理黎明现象血糖有多高1、黎明现象血糖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
如果血糖值在6.0mmol/l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
2、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DMDP)。
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1、生糖激素:我们把能促使人体血糖升高的一些内分泌激素统称为生糖激素,如:血清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糖素等。
生糖激素从0点分泌开始增加,至早晨4~6点到高峰;下午5~7点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
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发生时间大致相一致。
在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血糖的正常。
可是,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
这种胰岛素分泌与生糖激素的分泌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用药因素: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亦容易产生黎明现象。
3、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如血糖一直平稳,黎明后出现血糖升高,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则为黎明现象。
若为前者,应减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若为后者,则适当加大胰岛素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黎明前后。
黎明现象应采取的措施1、早餐前降糖药提前在6点服,早餐也随之提前在6点半左右。
什么是黎明现象
什么是黎明现象糖尿病是我们现今社会上常见的一种病症,很多糖友都不知道什么是黎明现象,也不是的糖尿病的初期症状有哪些,还有饮食上的注意。
下面小编带你了解黎明现象的概念,希望对你有帮助!黎明现象的概念1、黎明现象是指指糖尿病病人在黎明时分出现的高血糖症。
2、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糖尿病早期的症状1、口腔问题糖尿病初期症状还会表现在患者的口腔方面,比如牙齿松动脱落等,牙周炎牙龈炎等等,这些都属于糖尿病初期症状的范畴。
2、四肢麻痹倘若经常出现手退麻痹或者阵痛,那就有可能是属于糖尿病初期症状了。
另外,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症状表现为,夜间小腿抽筋。
3、时常饥饿饥饿感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一大特色,而且这种症状会一直伴随糖尿病患者。
当一个正常人突然表现出食欲大增,并且喜好吃甜食时,我们就要留意,可能这就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表现之一。
4、体重减轻当你没有运动,没有吃减肥药,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体重突然减轻。
千万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这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初期症状。
因为在糖尿病初期症状时,血液内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从而使得糖尿病初期患者的体重突然减轻。
5、口舌干燥口渴,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典型表现。
一般平时不怎么喝水的人,现在突然间水杯不离手,这时就要当心,有可能就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表现了。
6、便秘腹泻糖尿病初期症状有个特点,那就是腹泻之后便秘,便秘之后又腹泻,如此循环往复。
倘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那就要怀疑可能是糖尿病初期症状,最好能够及时去医院进行确诊。
7、眼病多发视力减退,视网膜疾病突发等等,这些都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特征。
8、皮肤抵抗力减弱糖尿病初期症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糖尿病患者在初期开始,就会出现皮肤抵抗力的减弱。
冬天特别容易出现冻疮,平时皮肤经常发痒,皮肤上出现伤口之后,糖尿病患者也不容易愈合。
这些都是糖尿病初期症状的表现。
什么是黎明现象
什么是黎明现象
什么是黎明现象,它是指糖尿病病人在黎明时分出现的高血糖症。
这类病人,白天血糖控制的还算满意,只是每天早晨血糖很高。
一种可能是:晚间用药不够,或者用药时间过早,药效不能持续到早晨,致使清晨4时起血糖逐渐增高,这是我们常说的黎明现象。
另一种可能是:苏木杰反应,也就是说,患者晚上用药过量导致睡眠中发生血糖过低,这时机体会动员所有的升糖机制,以避免低血糖的造成的休克,因此血糖就会升得很高,简而言之就是低血糖后的反调性高血糖。
这两种情况必须加以鉴别,因为两种治疗方案相反,前者需要增加晚间用药,后者需要减少。
鉴别的最好方法就是夜间的系列血糖测定。
对策是,先抓紧时间测血糖,收集相应的数据。
先测最常规的,即:早餐前、早餐以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夜里3点。
这样就可以知道白天血糖怎样,夜里血糖的大致情况。
如果白天都正常,只是夜间或者清晨的高,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有黎明现象,你就在夜间每隔一两小时测一下,以了解夜间血糖的变化,从而区分是黎明反应还是苏木杰反应。
黎明反应应该是夜间血糖逐渐升高,而苏木杰反应是夜间先降低再增高。
至于用药够不够得根据测得的血糖水平以调节,否则很难说你用的药是否控制了血糖。
因为要测很多次,建议患者去医院住院检测,如果自己买了血糖仪那么也可以在家里测。
为什么天空在晴朗时是蓝色的而在黄昏时是橙色的
为什么天空在晴朗时是蓝色的而在黄昏时是橙色的天空的颜色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可以看到蓝天;而在黄昏时分,天空的颜色转变成了橙色。
这是因为大气散射的原因。
下面将详细解释为什么天空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颜色。
1.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当白天阳光照射到地球大气层时,其中的可见光中蓝色光的波长较短,而蓝色光在大气中的传播受到较强的散射。
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气体和微小的气溶胶颗粒等对光的散射作用。
当阳光照射到大气层时,它的能量会与空气分子和气溶胶碰撞,导致蓝光被散射到各个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原因。
2. 天空为什么在黄昏时是橙色的在黄昏时分,太阳的位置较低,并且它的光线需要经过更长的大气路径才能到达地面。
随着太阳光线在大气中的传播距离增加,大气中的散射作用变得更加明显。
与蓝光相比,红光和橙光的波长较长,它们在大气中的传播受到较弱的散射。
当太阳处于地平线上时,光线穿越了更多的大气层,只有红光和橙光能够穿过并到达地面。
这就是为什么在黄昏时分,我们看到的天空是橙色的原因。
3. 天空颜色变化的原因除了大气散射外,天空颜色变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大气中的颗粒物,尤其是气溶胶。
气溶胶颗粒可以包括尘埃、烟雾、海雾等微小颗粒。
这些颗粒物会散射光线,并在阳光进入大气层时吸收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影响天空的颜色。
此外,天空颜色还受到大气中水蒸气和云层的影响。
水蒸气的存在会使得光线发生折射和散射,从而改变天空的颜色。
而云层的存在会反射和散射阳光的光线,使得天空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综上所述,天空在晴朗时为蓝色,而在黄昏时为橙色,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现象造成的。
蓝光在大气中较强烈地散射,因而我们看到的天空呈现蓝色;而太阳光经过更长的大气路径并且橙光的散射较弱,导致我们在黄昏时看到的天空呈现橙色。
大气中的颗粒物、水蒸气和云层也会对天空的颜色产生一定影响。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RI 20~25% NPH20%
❖ 维持治疗
早餐
晚餐
诺和笔
23
13
❖CSII
50%持续低速皮下注射
早餐前追加20%
中餐前和晚餐前各15%
(三)胰岛素剂量的调整要点
初始量使用2~3天以后, 应根据患者的血糖和尿糖 情况及时调整用量。
根据血糖调整 有条件的患者, 尤其是胰岛素强化治 疗和肾糖阈异常者, 应根据三餐前以及睡前血糖调 整胰岛素用量。无条件的患者也应一周内测空腹 和餐后2h血糖各一次。空腹血糖反映基础分泌胰 岛素的水平及前一日晚餐胰岛素用量情况。餐后 血糖反映相应餐前胰岛素量情况。
常用胰岛素的制剂特点
胰岛素 超短效 速效 中效 长效 预混
制剂
起效时间
峰值时间
赖脯胰岛素 5~15min 30~90min
普通胰岛素 30~60min 2~3h
精蛋白锌胰岛素 2~4h 4~10h
甘精胰岛素 2~4h
无峰值
70%中效+30%速效 30~60min 双峰
持续时间 <5h
5~8h 10~16h 20~24h 10~16h
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调节
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在体内主要受内分泌激素的调 节, 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 高血糖素等, 这些激素都有拮抗胰岛素降血糖、促 进内源性葡萄糖生成的作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生长激素皮质激素均从半夜开始增加, 至凌晨时分 泌达最高峰, 而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也可随之增加, 即在凌晨和下午分别有一个高峰。而糖尿病患者 常由于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或缺失, 会在凌晨和 下午有两个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期(分别称为高血 糖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理想
良好
差
高血糖-黄昏现象-是什么?血糖难控的主要原因【热门下载】
高血糖”黄昏现象”是什么?血糖难控的主要原因【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一天之中,糖尿病人的血糖都在不停地变化,但血糖最高的时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早上7、8点,一个下午4、5点。
早上这个小高峰被称为“黎明现象”,而傍晚的小高峰被称为“黄昏现象”。
1型糖尿病,肥胖,合并抑郁症、肝硬化等疾病,大手术后应激反应明显,白内障手术后注射地塞米松的糖友容易出现傍晚高血糖的“黄昏现象”,频繁出现者要及时告知专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出现“黄昏现象”?其实,发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原因一致,只是发生的时间不同而已。
很多人都可能存在黄昏现象,但是正常人下午4、5点升糖激素增加的同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也会随之增加,两者达到平衡,保证血糖在正常水平。
但糖尿病人体内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果下午4、5点升糖激素增加了,降糖药物又使用不到位,无法抵消升高的糖,就会出现血糖高的情况。
然而,并非所有糖尿病人都会出现“黄昏现象”,以下五类糖友最容易出现“黄昏现象”。
1、1型糖尿病患者;
2、肥胖糖友,或胰岛素抵抗严重者;
3、合并抑郁症、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反复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糖友;
4、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应激反应明显的糖友;
5、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糖友。
大气层的光明与黑暗:日出、日落与极夜现象
1.引言大气层是地球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它可以阻止太阳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吸收和散射太阳光等。
在日出、日落以及极夜现象中,大气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日出现象日出时,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更多,因此会发生折射。
这种折射会使得太阳的光线更加分散,从而形成红色的光芒。
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出时的太阳看起来比较大且呈现出橙红色的原因。
另外,由于大气层对短波长的光线具有更强的散射能力,因此太阳在日出时的光线看起来更加柔和。
3.日落现象和日出类似,日落时太阳的光线也会经过更长的大气层厚度,因此会发生更多的折射。
这种折射会使得太阳的光线变得更加分散,最终产生橙红色的光芒。
此外,在日落时,太阳的高度角度越来越低,这也使得散射光的路径变得更长,产生更多的散射,从而形成更加美丽的日落景象。
4.极夜现象极夜是指北极圈和南极圈内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也称为极昼。
在极夜期间,地球的某些区域会接受到极少量的太阳光线,这些区域的大气层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在极夜期间,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也会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跨极光的出现。
这些色彩斑斓的光芒是大气层中离子和分子发生电离后产生的,这些电离过程与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5.大气层中的黑暗虽然大气层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大气层中的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此外,对大气层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也会导致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变薄,进而影响到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6.结论总的来说,大气层是地球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日出、日落和极夜现象中,大气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气层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它,以确保我们的地球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I期临床试验以健康志愿者为主要受试对象
I期临床试验以健康志愿者为主要受试对象,研究人体对新药的反应和耐受性,探索安全有效的剂量,提出合理的给药方案和注意事项,为II期临床试验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并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物动力学进行研究。
一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20-100,主要考察药物的安全性二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数百人,主要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及药物剂量和药效之间的量效关系,同时再观察药物的安全性。
三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百至数千人,再次测试药物的安全性,观察疗效。
1期初步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耐受和药代动力学。
观察人群——健康志愿者。
2期治疗作用初步评价,观察目标适应症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为3期临床设计和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观察人群——少数病人志愿者。
3期大规模试验药物的临床试验。
一般设计为随机盲法对照,药物治疗作用的确证,为药物注册提供重要依据。
观察人群——大量人群有时也包括老人和儿童。
4期上市后临床。
拓宽药品的适应症或了解更多的不良反应。
观察人群——数以千计的病人资料。
特点:i期主要是评价药物的安全性;ii期是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iii期是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iv期是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
ⅰ期临床试验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以研究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ⅰ期临床试验.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少量试验药物于少数经过谨慎选择和筛选出的健康志愿者(对肿瘤药物而言通常为肿瘤病人),然生仔细监测药物的血液浓度\排泄性质和任何有益反应或不良作用,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ⅰ期临床试验通常要求健康志愿者住院以进行24小时的密切监护.随着对新药的安全性了解的增加,给药的剂量可逐渐提高,并可以多剂量给药.通过ⅰ期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一些药物最高和最低剂量的信息,以便确定将来在病人身上使用的合适剂量.可见,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在于观测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通过ⅰ期临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为达到合理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药品的剂理的信息,即药代动力学数据.但是,通常在健康的人体上是不可能证实药品的治疗作用的.在临床研究的第二阶段即ⅱ期临床试验,将给药于少数病人志愿者,然后重新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情况.这是因为药物在患病状态的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常常是不同的,对那些影响肠、胃、肝、和肾的药物尤其如此。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如何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吉反应”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为了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可以采取半夜多次测定血糖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
如果夜间未曾有低血糖发生(血糖>3.9mmol/L),血糖在凌晨后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如果在黎明前后曾经发生过低血糖(≤3.9mmol/L),继而血糖反跳升高,则为“苏木吉反应”。
由于午后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黄昏前后(下午四五点钟)血糖升高的现象,称之为“黄昏现象”。
鉴于饮食、运动及情绪变化也会导致黄昏血糖升高,故在诊断“黄昏现象”时,不仅要排除午后低血糖,还要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
处理方法:1.黎明现象的处理方法(1)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友,可以选择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1.0g),也可以睡前口服赛庚啶,后者可抑制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当然,也可以将上述两种药物联用。
(2)采取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有两种方法选择:一种方法是在睡前加用中、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效果似乎最好,因为它的药效高峰恰好能覆盖黎明前后这段时间;另一种方法是,适当增加晚餐前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的用量,但一定要在睡前少量加餐。
(3)应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适当调高黎明前后胰岛素的基础输注率,可有效控制黎明后血糖升高,这也是目前控制黎明现象最理想的方法。
2.黄昏现象的处理方法(1)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可将午餐分两次吃,避免一次用餐引起血糖过高;下午3点左右适当运动30~60分钟,辅助降低血糖;此外,午间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
(2)可在原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午餐时加服一片(0.5g)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缓释片);也可以根据“黄昏现象”出现的早、晚,在午餐前注射短效或中效胰岛素。
(3)采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适当上调午后时段胰岛素基础率是解决“黄昏现象”最佳方法。
如何认识和消除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如何认识和消除糖尿病的“黄昏现象”通常,糖尿病患者在黎明和傍晚时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临床上将前一种现象叫做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将后一种现象叫做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其实这两种现象的发生机理是一样的,都是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和生糖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分泌的生糖激素从零点开始逐渐增加,至凌晨4~6点钟可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到了下午的5~7点钟,又会迎来另一个生糖激素分泌的高峰。
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会随着其体内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也会出现两个高峰,因而能保证其血糖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上。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其体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的升糖作用,因而容易出现糖尿病的“黎明现象”或“黄昏现象”。
在临床上,出现糖尿病“黄昏现象”的患者并不少见,只是目前对该现象还没有规范的诊断标准,因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2毫摩尔/升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糖尿病的“黄昏现象”。
另外,有的糖尿病患者出现该现象的时间较晚,而且还会表现为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当然,在诊断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时应充分地考虑患者是否受到了饮食、运动、情绪以及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
刘先生(男,63岁)患糖尿病已有10多年了。
两年来,刘先生一直应用诺和灵30R进行治疗(早上用20单位,晚上用18单位),而且自我感觉良好。
有一天,他偶尔测了一次晚餐前的血糖,结果竟达10.4毫摩尔/升。
他认为自己可能测得不太准,于是第二天便测了七个时段的血糖,其结果分别是:空腹血糖为5.6毫摩尔/升、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为7.0毫摩尔/升、午餐前的血糖为4.8毫摩尔/升、午餐后2小时的血糖为7.2毫摩尔/升、晚餐前的血糖为11.4毫摩尔/升、晚餐后2小时的血糖为7.1毫摩尔/升、睡前血糖为6.4毫摩尔/升。
什么是黎明现象
什么是黎明现象什么是黎明现象定义黎明现象指的是在黎明时分(或夜间结束时)出现⾃发性⾎糖升⾼现象,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都能发⽣。
由于夜晚结束时肝脏葡萄糖的⽣成,发⽣黎明现象多出现在凌晨3点⾄4点时,⾎糖⽔平从最低值开始⾃发性升⾼。
⾮糖尿病个体不会发⽣此现象,因为正常⼈能⾃动调节内源性胰岛素⽣成来对抗肝脏葡萄的⽣成。
单⽤饮⾷治疗的2型糖尿病糖友及2型糖尿病⼝服治疗糖友需警惕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的诊断清晨的⾎糖值⽐夜间⾎糖值⾼2mmol/L以上或清晨胰岛素注⼊量⽐夜间增加50%以上,可诊断为“黎明现象”;可能的相关因素包括:1、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进⾏性减退导致的胰岛素相对不⾜或缺乏;2、机体在午夜时对胰岛素的廓清率及需求量增加;3、黎明时分泌的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如⽣长激素、⽪质醇、胰⾼⾎糖素及⼉茶酚胺⽔平增⾼;4、患者精神状态、黎明时觉醒、睡眠深度都可以导致黎明现象的产⽣。
总之,黎明现象常易出现在糖尿病患者中,对清晨空腹⾎糖增⾼的患者应及时监测夜间⾎糖⽔平。
如何处理?1、在⼀般饮⾷疗法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增加餐次(⼀⽇可安排4~5餐),同时,在晚上临睡前的⼀个⼩时左右应加餐1次,可少量吃些含碳⽔化合物和蛋⽩质的⾷物,如⼀杯⽜奶、⼀⼩碗稀饭或⼏⽚⾯包等。
这样将有助于提⾼患者夜间胰岛素的分泌量和敏感性,避免其出现糖尿病“黎明现象”。
2、使⽤胰岛素治疗早期黎明现象:意⼤利佩鲁贾⼤学的Geremia B Bolli教授新研究证实,黎明现象通常发⽣在2型糖尿病患者,与是否使⽤⼝服降糖药物⽆关。
研究也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标,即治疗黎明现象,可使⽤胰岛素,使患者在早餐时间左右的⾎糖⽔平恢复正常。
最好的治疗⽅法是在夜间使⽤基础胰岛素。
根据个体差异调节不同的量。
黎明和黄昏的原理
黎明和黄昏的原理
黎明和黄昏是日出和日落时刻的称呼。
这两个时刻的出现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下方升起的时刻,即天空开始变亮,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的时刻。
这是因为当地球自转到使太阳的光线首次照射到地球上某一处时,这个地方的天空就开始变亮了。
黄昏则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上方落下的时刻,即天空变暗,但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的时刻。
这是因为当地球自转到使太阳的光线最后一次照射到地球上某一处时,这个地方的天空就开始变暗了。
总的来说,黎明和黄昏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一、黎明现象是胰岛素用量不足,血糖“高后高”
苏木杰现象是胰岛素用量过大,血糖“低后高”
两者都是凌晨后到早上血糖持续升高
二.何谓“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DMDP)。
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第二个血糖高峰,出现在下午4、5点钟,约是黄昏时候,有专家称之为‘黄昏现象’。
有些病人‘黄昏现象’出现较晚,为睡前高血糖。
即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 /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诊断时需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
三.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1.生糖激素:我们把能促使人体血糖升高的一些内分泌激素统称为生糖激素,如:血清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糖素等。
生糖激素从0点分泌开始增加,至早晨4~6点到高峰;下午5~7点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
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发生时间大致相一致。
在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血糖的正常。
可是,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
这种胰岛素分泌与生糖激素的分泌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用药因素: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亦容易产生‘黎明现象’。
3.“苏木杰反应”:指的是前一天夜里发生低血糖,机体会自动“开启”升糖机制,导致血糖升高。
发生‘黎明现象’。
它往往是因用药过量导致的。
因此,出现凌晨高血糖时,患者绝不能擅自调整用药。
如果‘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不易区分,可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3点的血糖进行分辨。
如果血糖值在6.0mmol/l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如果血糖值低于3.9mmol/l,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
4.“黄昏现象”:出现在下午四、五点左右。
下午四点左右检测血糖,一般黄昏现象都在这个时候。
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也有专家认为,午餐后高血糖与患者自身的饮食、运动等情况关系密切,它可能是因饮食、运动不当等造成的,并非基础胰岛素分泌异常引起的。
如果出现午餐后高血糖,大家可以通过加大运动量、控制午餐摄入总量、调整药物剂量等方法来调整。
四.如何应对“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一)应对‘黎明现象’
1.如果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如血糖一直平稳,黎明后出现血糖升高,血糖值在6.0毫摩尔/升左右,则为黎明现象。
若为前者,应减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若为后者,则适当加大胰岛素剂量,且要使其作用维持到黎明前后。
2.国外学者曾试用生长抑索或生长抑素类似物防治黎明现象。
我国最近报道,每天用赛庚院12~16 毫克口服。
亦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二)应对‘黄昏现象’
1.饮食,将午餐分两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避免一次用餐引起血糖过高。
2.午餐后2小时运动30-60分钟,每分钟步行100步为一个运动单元,可消耗热量80-100卡,降低血糖1.0-2.0mmol/L。
3.将胰岛素应用改为早餐前用短效,中午用诺和灵30R,晚饭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药,对控制“黄昏现象”有利。
4.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较多,最好使用胰岛素泵。
5.早、晚餐前用磺脲类降糖药,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6.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午餐前用赛庚定4-12毫克,该药为一种抗组织胺药,有抑制生长激素作用,3-7天见效。
必舒胃(哌仓西平)是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有抑制生长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早餐前服用。
7.根据血糖情况,晚餐前的胰岛素可提前1-2小时注射。
8.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或加服安定药消除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