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doc
环境科学导论 复习资料

环境科学导论考试复习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2 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全面理解在环境当中进行资源的开发,然后进行产品的生产,产出品要使用和服务,在使用和服务的过程中,会有些废弃物排入环境中,。
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在进行到环境中的过程,这是一个整体的循环过程。
(2)环境问题分类A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B 次生环境问题a. 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b. 环境污染与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
(3)八大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水俣事件:甲基汞富山事件(骨痛病):镉四日市事件: SO2、煤尘重金属粉尘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二全球环境问题1 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及其前体物SOX,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酸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Environment,Surroundings)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SO2和SO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SO2、SO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SO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SO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NOx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⑦四日哮喘事件:SO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0-4%以下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大气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次要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学导论复习总结.doc

环境学导论复习总结环境: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环境的分类:范围大小分: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属性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和阳光等,人工环境要素生产力、科技、政体、经体、宗教信仰、文化等;其特点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非加和性、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有先后,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环境保护: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内容为: 一是保护自然环境;二是防治污染与其它公害)农业环境: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特点包括范围广阔,环境条件差异大、不稳定性、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也不易恢复农业环境管理:它是指农业环境机构为了使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农业: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靠生物措施来增进肥力,减少石油能的投入,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资源:在一定吋间、空间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满足人类当前和将来需要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自然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两重性、有限性、多用性水土流失: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坏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风蚀:土壤在风的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松散,随风移动或飞扬的现象环境污染三致: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酸雨:酸性沉降物的总称,它既包括pH小于5.6的雨、雾、雪、霜、露等,也包括气态及固态的酸性污染物(S02及酸性颗粒物)恒定组分:N2、02、惰性气体(Ne、Ar、He、Kr、Xe)等&可变组分: 水汽和CO2;大气中的水汽可凝结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有利于水分循环;维持地表温度;传递能量&不定组分:DF、TSP、烟尘、COx、NOx等,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一定保温作用;是水汽凝结核心,有利于云、雾、雨、雪的形成气温的垂直递减率(Y ):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Yd ),气温的湿绝热递减率(Ym) Y>Yd:不稳定的大气,稳定的大气,Y = 中性平衡状态的大气逆温:大气中的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在逆温条件下,丫 V 0,Y<Y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严重影响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易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实质上就是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和区域适应性等作最优化选择和评价, 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达到整个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如江河、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等水体污染是指因人为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的现象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污染评价、污染灌溉与作物施肥上一个不可缺少的依据)土壤环境容量是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污染是指人们的各种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输入土壤中, 使其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作用的能力,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占体系过程的优势,逐渐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污染的特点:累积性、隐蔽性、不可恢复性、间接污染固体废物: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I古I态废弃物质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工程:海洋处置:深海弃投、海上焚烧;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土地填埋和深井灌注等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引导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木需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环境经济学:史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环境质量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评价人类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性质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的科学,也是研究改善和提高人类环境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内涵:物质(空气、水、岩石和土壤、动植物、微生物)能量(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自然现象(太阳稳定性、地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人工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环境(生态)基本上是人工环境(生态),人工环境对人类的工作、生活、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
内涵: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方因素等。
按范围的由近而远划分:●聚落环境人类居住的地方和活动的中心,聚落环境有院落环境(蒙古包、陕北窑洞、西南竹楼、北京四合院等)、村落环境(农村、渔村、山村)和城市环境(CBD、工业区、居民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是环境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地理环境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位于地球的表层,上到大气圈的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其厚度约为10~30千米,是由生物、水和大气存在的地方,是生物活动及影响的主要场所。
是现代环境科学重点研究对象。
●宇宙环境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能够到达宇宙环境。
人类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已认识到宇宙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生存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将影响通讯、引发地震和气候变化等。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大气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有害气体无法扩散)、伦敦烟雾事件(二氧化硫粉尘)、水俣病事件(汞富集中毒)、骨痛病事件(镉中毒)、四日哮喘病事件(废气)、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0-4%以下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环境导论复习材料.doc

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是指山于自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牛: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2、环境承载力:是衡最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牛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食物链:是各种生物•通过-•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牛物与那种牛.物紧密地联系起來,这种半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來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城市人口承载力:也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戢高人口数量。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而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彖突出海面的制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皿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粘6、地带分布规律:(定义书上没有网上没有准确的)(p38)7绿色交通:采用低污染、合适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來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坏境污染(P72):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8水污染以及水污染的种类(P76)水环境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屮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水环境的污染问题包括哋表淡水污染、海洋污染及地下水污染。
9、环境背景值(P76)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冇关的各种化学元索的含虽及其基本的化学组成。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docx

环境科学导论题型:1.选择题50分,共25题;2.解答题30分,共33.论述题20分,共1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环境问题1.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1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2从局部扩展到区域一一全球3形式更加多样4具有鲜明的地域性5损害人类的健康和福利,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环境问题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者很少由人为因素的参与。
2次生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
a.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他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b.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其特点是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很快消失.包括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波干扰等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人口激增2人类物质消耗需求剧增3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4城市化进程迅速4.八大公害事件及成因1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
2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本世纪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大量汽车废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睛红肿、咽炎、呼吸道疾病恶化乃至思维紊乱,肺水肿。
3美国多诺拉事件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二氧化碳及其氧化物, 与大气粉尘结合,使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造成5911人暴病。
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型烟雾, 导致4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月后又有8000多人死亡。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使用了含汞污水污染的海湾中富集了汞和甲基汞的鱼虾和贝类及其他水生物,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病,其中甲基汞中毒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考试题环境科学导论第⼀章1.论述地球(⼈类)环境演化的启⽰。
答:第⼀,地球上的⽣命和⼈类的出现,在其必然背后,潜在着巨⼤的偶然性。
第⼆,地球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更是加快了这种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可以预料,有些是难以预料;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第三,环境与⽣命的演化具有加速的趋势。
2.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
答: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中⼼事物⽽⾔,作为某⼀中⼼事物的对⽴⾯⽽存在的。
它因中⼼事物的不同⽽不同,随中⼼事物的变化⽽变化。
与某⼀中⼼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事物的环境。
环境⼀词是⼀个相对的概念。
环境的功能:(1)为⼈类⽣存和繁衍提供必需的资源(2)环境的调节功能(3)环境的服务功能(4)环境的⽂化功能环境的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3)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和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答:环境要素——定义: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的、性质不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环境基质)。
分为⾃然环境要素和⼈⼯环境要素。
环境科学中通常指的是⾃然环境要素。
特点:(1)最⼩限制定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的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任何⼀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处于最差状态时,才具有等值性。
(3)整体性⼤于个体之和: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产⽣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4)出现有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环境要素虽然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的次序有先有后,但它们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特点。
环境结构——定义:环境的各个独⽴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重要概念。
即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特点:①圈层性:在垂直⽅向上,整个地球环境的结构具有同⼼圆状的圈层性。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第一章1.环境的概念,类型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的特性: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研究对象: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目的: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思想方法论:整体,系统,综合,复杂第二章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1.大气圈:物质组成(1)恒定组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等组成(99.96﹪)。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不定组分: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
它们一是来源自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等;对人类的意义:调节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2.水圈人类对水圈的影响:(1)直接影响: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2)间接影响:修建大型水库、大坝,河流渠道化(3)环境问题: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3.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4.生物圈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人类价值:健康营养物主要问题:物种锐减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水土污染三、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做循环式运动(2)物质循环过程中将发生多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3)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能量流动的三个基本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储存与矿化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递减性、变动性信息传递的特点:信息量庞杂、信息来源广、信息的性质、形态以及内容丰富信息传递类型:四、自然环境的规律五、地带性规律地带性: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环境科学导论复习题(一)1.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期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充分认知二者之间的坐用与反作用,掌握发展规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的演化。
2.什么叫环境问题答:(一)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自然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问题。
3.何谓全球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答:(一)即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二)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植被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等。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哪些特点答:发达国家:1、环境质量已有明显改善2、部分环境问题未解决,新环境问题又产生。
发展中国家:1、生态环境破坏,有环境卫生和大城市污染2、先污染后治理。
5.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答:(一)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弱2、草原退化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二)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严重2、水污染严重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6.解决化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答:1、控制人口2、发展经济实力,长期付出巨大财力物力治理3、科学进步发展,用科技解决环境问7.何谓生态系统它具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答:(一)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二)生态系统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
(1)?必要的部分又分为非生物和生物成分两种。
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成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质之用。
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生产者又称为自养者,以绿色以绿色植物为主,还有一些能借光合作用生长的菌类。
环境科学导论复习材料-按章节(精品).doc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白然力或者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2、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换进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任意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3、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⑴诞生:标志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2)迅速发展:标志—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⑶学科体系趋于成熟一标志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口程》。
第二、三章复习要点1、大地女神(Gaia)假说的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的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正是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的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屮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即强调生物对地球进化的作用和影响,气候和化学组成的调节是该进化系统的自发应变特性,进化本身是渐进和间断地结合。
2、大气圈结构组成,根据海拔不同的分类,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约12・50km中间层:约50-80km热成层:80-800km逸散层:>800km3白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链:,是各种生吻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工物与那种僅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2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地带分布规律:(p38)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4人工环境:是在£|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 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Environment,Surroundings)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硫氧化物—SO2和SO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SO
2、SO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
SO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SO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NOx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
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
镉⑦四日哮喘事件:
SO
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
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
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
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
氮78.09%、氧XXXX年4月2日,兰州市自动监测系统测得该市各项污染物日均浓度分别为SO2:0.058 mg/m
3、NO2:0.095 mg/m
3、PM10: 0.533 mg/m3 。
请问当天兰州市污染指数为多少?a 求某污染物每一测点的日均值b 求某一污染物全市的日均值全市主要污染物的选取:API = Max(I1,I2…Ii…In)例三:
某市自动监测站在XXXX年11月10日20时-11月11日20时各个子站测得的部分污染物浓度如下(mg/m3):
子站1:
SO2 0.038,,NO2 0.071,PM10 0.087 子站2:
SO2 0.065,NO2 0.046 ,PM10 0.058 子站3:
SO2 0.102,NO2 0.078 ,PM10 0.180 请计算各个子站的空气污染指数和该市的空气污染指数。
例四:
某市远郊区电厂烟囱高100m,烟囱排出口内径5m,排烟速
度13.5m/s。
烟气温度145℃,周围大气温度15 ℃。
大气稳定度D 级,源高处风速4m/s。
用霍兰德公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
例五:地处丘陵的某炼油厂进行扩建,拟新建一烟囱排放污染物。
烟囱排放条件为:
出口内径3m,出口速度15m/s,烟温140 ℃,大气温度17 ℃,H2S排放量7.2kg/h。
离该厂2500m处有一城镇,大气中H2S现状浓度是0.5μg/m3,为使该城镇H2S的浓度低于10 μg/m3 ,问要建多高的烟囱才能满足要求?设计风速取3m/s。
例六:
已知某电厂烟囱高55m,烟囱排出口内径4m,排烟速度13m/s,源强900kg/h,烟气温度130℃,周围大气温度10 ℃。
大气稳定度D级,地面风速4m/s。
当烟囱高度为55m时,修正系数为1.35。
大气稳定度为D、E级。
求Cmax , Xmax稳定度σy σz AB 0.32(1+0.5x) 0.24(1+0.3x)C 0.22(1+0.35x) 0.20xD 0.5(1+0.2x) 0.8(1+0.05x)EF 0.7(1+0.4x) 0.6(1+0.25x)word 资料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