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_省略_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_马龙闪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5年底至1956年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刘少奇在听取汇报时明确提出,对苏联的经验应该有所学、有所不学。
毛泽东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第二,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性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教训,最突出的是反对个人崇拜,维护集体领导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等。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
斯大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曾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许多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当作敌我矛盾,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了处理,打击了一些不应打击的人,犯了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
波匈事件中,一部分群众由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用暴力行为对待人民政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损失,教训是极深刻的,可以说集中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联系到国内当时出现的严重事件,不能不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严重关注,这种紧迫的形势催促党中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的出台,都是与国际共运中重大事件的深刻分不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有这样几个特征:1、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2、实行按劳分配。
3、每个人都要全面的自由发展。
4、有计划的调节社会生产。
5、国家的消亡和社会的自制。
6、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的基础。
斯大林确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也可以称“苏联模式”这个模式也有这样几个特点:1、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这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和因循教条,坚持不断创新,把我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所有这些,构成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
打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是领导全党从体制模式层次上进行改革的,一步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它所实行的国内政策,“一般来说不是推行加剧阶级斗争的路线,而是相反,实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斗争的政策”,换句话说,就是“巩固整个社会的路线,就是反对分裂社会的路线”,即“拥护国内和平”的路线。
(《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4―295、343页)布哈林在1923年10月阐述的这一重要思想,在当时曾得到俄共(布)党内几乎一致的赞同,这实际上是一条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缓和阶级斗争、维护国内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路线。
但是在列宁逝世以后,在此后一连串的党内斗争和社会运动中,斯大林采取了完全相反的路线,所以,发生了把大批老布尔什维克统统打成“人民敌人”,把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加以镇压的事件,发生了连续不断的清洗、特别是30年代的“大镇压”和战后大规模“清洗”的事件。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引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果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诞生了一个半多世纪了;而自1917年十月革命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近百年了,且社会主义阵营曾经能够与资本主义阵营抗衡对峙,平分世界主宰权。
社会主义这个已经进行地一个半世纪的轰轰烈烈的人类伟大的事业。
然而,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似乎有点不合乎情理。
但这个问题确实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特别尤其是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我们的所有失误,都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清楚有关。
1、什么是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的质疑和突破(材料略)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降下的旗帜,升起的困惑(材料略)由此可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们一直在思索和追求解答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发生困惑和疑问最多的问题。
为什么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取得了哪些成果?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多年来存在着一个对社会主义理解的问题(板)马恩两位思想大师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优秀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恩从唯物史观出发,以宏大的气魄和高超的辩证思维,通过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现象的科学剖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此,“两个必然”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凝聚了几代人的向往和追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所言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形态的,是两位思想大师在科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有概念、范畴和逻辑抽象、推理出来的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它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作用,只是一般理论上的、方法论上的,而并非是对未来社会发展及社会制度的具体规定。
尽管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都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作了原则性的描述,但这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只是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预见,而且由其前提来限定。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发展 , 二者的不 同主要表现在具体形式 和体 制上。第 二种 观
点认为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 与苏联模 式根本 不 同 的模 式 ,
是对苏联模式 的根 本突破 , 者说全 面否 定。我认 为 , 或 第一 种观点表 面上看立 场坚定 , 但思 想没有 与时俱 进 ; 第二 种观 点深刻有力 , 抓住了 问题 的关键 , 欠全 面。本文 主要 辨析 但
有 的学者 为 了突 出二 者 的 区别 , 别 强 调 “ 坚持 ‘ 特 应 突破 论 ’否定 ‘ 同论 ’ ” 持 这种 观 点 的代 表性 学 者是 陆南 , 混 。
激烈争论 。第 一种观点认为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与苏联模 式
在根本性质 和基本 原则 上是相同 的, 是对 苏联模 式的继承 和
泉、 马龙闪 、 左凤荣 等先 生。这些 学者认为 , 对苏联特 别是斯
大林搞社会 主义的做法否定得越彻底越好 。
争论 双方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没有分歧 , 都坚定
第一种观点 , 阐述对有关 问题 的看法 。为 了表 述方 便 , 中 文
把第一种观点称为 “ 一致论” 把第 二种观点称为“ , 突破论 ” 。
者关 系的主要 方面 是基 本制 度 和原则 相 同 , 同在 于体 制 不
是对 苏联 模式 的突破 ; 在具 体制度 、 体制层次上 , 苏联模式 有
利有 弊 , 要具体分析 , 不能 一概否 定 ; 这个 层次 上 , 国特 在 中 色社会 主义对 苏联 模式有创新和发展 , 另一种模式 。持这 是
观点 , 分别强调二者的相 同、 异 , 相 双方争论 的焦点集 中在对 苏联 模式和 苏联剧 变的看法上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在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是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在这个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我国第一个历史阶段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阶段,既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内忧外患,也有无产阶级的觉醒与斗争。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产生了席卷全国的“红色浪潮”。
同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遇。
为了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对苏联模式的学习。
学习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即学会别国经验,吸收借鉴,但具体执行时,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同时对其缺点和不适应中国情况之处要加以改进和发展。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革开始之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形成。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探索了农村集体化和工业化的途径,解决了中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发展问题。
农村集体化意味着农民所有制向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在农村,实现集体化生产主要通过农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
农田改革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地主和土地的束缚,成为土地的主人。
合作化运动进一步组织农民在土地、劳动和资金方面的资源,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工业化进程,通过计划经济、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等措施,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通过市场经济的改革使工业产能有了很大的突破,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苏联模式”在中国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无遗。
只有对苏联7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正确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全球化发展一、对苏联模式的基本认识1.分析苏联模式的重要性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①。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2.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苏联模式的内涵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②。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四项基本原则;前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已经发表了两篇文章:周新城同志《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文,汪亭友同志《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一文。
本文着重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苏联模式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苏联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俄国的实际,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成为世界强国,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和基本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形成的基本制度;这个模式的表现形式带有苏联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当时的时代特征。
它既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的一面,也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历史局限性。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常常集中分析和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需要改革的内容,甚至重点挖掘它弊病的一面。
这就容易埋没苏联模式的核心和基本点,自觉不自觉地造成一种片面性,似乎苏联模式就是改革的对立物,是应该被抛弃的东西,甚至对苏联模式否定得越彻底,抛弃得越彻底,就越是显得具有改革精神。
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在实践中是十分危险的,这也是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灭顶之灾的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相关的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些人至今还在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全盘抨击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在人云亦云地重复着所谓中国改革以前似乎就是照搬苏联模式的俗话,认为改革就是彻底抛弃或清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3、新经济政策:(九下P5) 新经济政策:(九下P5) :(九下P5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内容:实行粮食税, 内容: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 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 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 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 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 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 义直接联系起来。( 。(“ 的特点) 义直接联系起来。(“新”的特点) 作用: 作用: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 远的指导意义。 远的指导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成功和失误:八大、两弹一星、 年代外交 成功和失误:八大、两弹一星、70年代外交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文革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八下P59 P59) 建设的新时期(八下P59)
综述: 综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有五种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律, 有五种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经了由空想到科学、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经了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 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 利到多国胜利、 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 展过程。 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冯颜利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冯颜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0
【相关文献】
1.现实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形态--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 [J], 高继文
2.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反思 [J], 肖引
3.在与苏联模式比较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J], 黄志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模式比较研究 [J], 陈洪玲;于丽芬
5.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 [J], 马龙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地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
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然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对苏联政治模式的效仿和突破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对苏联政治模式的效仿及突破财政学院资产评估13班杨堤 2013310102从上世纪的苏联政治模式到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是世界上社会主义史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通过革除苏联政治模式中社会主义的弊端,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发展并壮大的。
所以笔者认为,研究苏联政治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问题,在当下或许有些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苏联的政治体制的形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它的形成对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同志就对革命胜利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十月革命后,为了战胜国内叛乱和国外干涉,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体制中建立垂直领导的行政体制,而政治上则尽可能地集中权力,从人民直接参与转变为党管国家,从多党合作转为一党专政,党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治局。
局势平稳之后,列宁又主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范围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存在。
与此同时,还在党内采取了一些措施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制度。
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列宁逝世后,苏共党内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一直到20年代末斯大林获得胜利为止。
在斯大林任苏联领袖期间,他公开抛弃了新经济政策,而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在这些政策中,不仅要消除私有制和市场的影响,而且要进一步地加强中央计划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列宁晚年重视党内民主的作法被忽视,斯大林表现出个人专断的作风,对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加以打击,形成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将政治经济上的这些模式合法化。
事实上,苏联从这时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种搞个人崇拜的阶段,任何事情仿佛只有斯大林点头同意之后才能实施,苏联人民也更愿意相信斯大林这位绝对领袖的某些臆断。
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上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在那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社会阶段,很多都听从苏联的安排,很多政策也都跟随苏联的脚步,比如说五年计划。
社会主义的涵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社会主义的涵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世界上有许多种“主义”,在同一个“主义”中也有不同的“主义”,比如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文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具体表现。
本文所讨论的是社会主义的涵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由于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及其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对本国基本国情的不同认识,这就形成各自的认识。
下面就将我的人认识与大家分享一下。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
然后我们着重介绍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以用21 个字来概括: 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 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
下面我们谈谈中国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斯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的扬弃。
马克思恩格斯以19世纪英国为典型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后达到的社会主义有五个特点:(1)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消费品分配原则实行各尽其能、按劳分配;(3)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4)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5)具有比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这种社会主义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迄今为止,这种社会主义至今尚无成功的先例。
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从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出发,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一条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统称。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党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收稿日期]2018-06-18[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专项任务“列宁东方理论与中国道路探索研究”(项目编号:16JD710021)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周丽君,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党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周丽君(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离不开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反思。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借鉴反思苏联模式、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实现了从“以苏为鉴”到“走自己的路”的飞跃,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比苏联模式更务实、灵活、稳健,更具亲和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模式;反思;优势[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8)04-0006-05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借鉴和反思苏联经验,接力探索,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从“以苏为鉴”到“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并超越了苏联模式。
一、以苏为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面经济建设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自身缺乏领导全国经济建设经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示范和当时国内外形势出发,提出了以苏联为榜样、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方针,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参照苏联模式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条革命道路适合所有国家和民族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发展模式能够适合所有国家和地区。
(第9次课)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全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4.2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
的曲折
知识点之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 出大跃进口号 时间:1958年5月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总路线。 会后大跃进在全国展开。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旧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因此 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探索误入歧途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1967年4月10日,清华大学
王光美在迎接刘少奇骨灰的专
红卫兵召开批斗王光美大会骨灰撒入机大上海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 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 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在政治思想方面“左”的错误再度发展起来 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 段都存在资产阶级复 辟的危险性
阶级斗争
年年讲 月月讲 天天讲
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
知识点之二:文化大革命
饭放 开 肚 皮 吃 饱
知识点之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大跃进提出“以粮为纲” 高产卫星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放出 小麦高产卫星,亩产达到2105斤。
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放出一颗 水稻高产卫星,水稻亩产13万多斤。
今年是个丰收年, 秋后粮食堆成山, 不知粮食打多少, 压得地球打转转。
稻粒赶黄豆,黄瓜象地瓜, 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 花生象山芋,山芋赶冬瓜。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 斤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主观题(打印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第一章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中国的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答:(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苏联模式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一个重要范本。
在苏联模式的指导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相继建立并发展起来。
随着苏联解体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我们需要对苏联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并探讨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我们需要理性反思苏联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苏联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将社会主义理念融入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之中。
通过国有化、集体化和计划经济,苏联成功实现了对生产力的有效整合和控制,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苏联模式也注重了社会公平和福利制度建设,为普通劳动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这些都是苏联模式的价值所在。
苏联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集权化和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导致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僵化和效率低下。
政治体制过度集权导致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盛行,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创新力。
苏联体系对于个体和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抑制,也成为了苏联模式的一大弊端。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困境。
我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取消计划经济体制,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生产力和创新的释放,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与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重视市场配置资源和激发社会活力,实现了经济制度的转型。
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改革。
建立了法治和依法治国的制度,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对于苏联模式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政治权利的保障。
我国在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文化繁荣,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民道德,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其突破,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毛概主观题
毛概主观题命题的基本范围1.客观题(即单、多项选择题)2.主观题。
如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指导P16)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指导P22)答:要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必须全面创新,与时俱进。
任何党、任何思想都必须在创新和前进中获得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
它要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因此,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导P22)答:(1)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翻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成了一个全面移植苏联 色和有色金属、汽车、农业机械和生铁等品类的生
模式的时期。
产,必须比原计划多生产 1 倍。至于第一个五年计
二、开展“大跃进”运动,实行赶超 发展战略
划的巨大项目──库兹涅茨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 钢铁联合企业,则要比其原设计能力提高 3 倍。这 在 当 时 就 被 称 之 为 是 一 个 工 业 化 的 “大 跃 进 ”
年度的 23.7%,降低到 1933 年的 5%。“欲速则不
但毫无疑问,苏联确确实实是在 30 年代进行过 达”,这是苏联当年“大跃进”就曾得出的教训。
“大跃进”。斯大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随后
在开展“大跃进”运动,实行赶超发展战略上,我
在各条战线上展开的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特别是 们是学习了苏联模式的。在 1957 年莫斯科共产党
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 同,是十分明显的。只是中国的“大跃进”比之苏联,
愿意挨打。……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年至 100 速度更快,提出进入共产主义的时间更短,也更具全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7]这种由 民性,规模更加空前,同时其破坏性也达到了更加惊
环境,对于中共和毛泽东当时所遭受的来自斯大林 利,1949、1950 两年对我们的压力很大。”[3]很显然,
和苏联模式的强大压力,人们至今往往还不甚了了。 这“压力”就是指 1948—1949 年斯大林指使共产党
这种强大压力是同在斯大林指使下欧洲共产党 情报局大反铁托和制裁南斯拉夫,而给毛泽东和中
和工人党情报局对南斯拉夫和铁托的批判、攻击紧 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主题论坛 / Subject For um
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实质性突破
■ 马龙闪
[摘 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深刻认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其后果。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曾丢弃“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理论创造,他虽 曾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生前基本上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樊篱。邓小平在新时 期实质性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真正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开辟了新天 地。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6470(2007)01- 0005- 06
于落后而急于快速发展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这一 人的程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2007·1 /
主题论坛 / Subject For um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连续不 断的思想政治运动发展到 “文化大革 命”
主主义的新中国、新社会。当时的青年团,其名称就 除出情报局,造成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分裂。在此情
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就是要让青年一代为实现 况下,从 1948 年六、七月起的一年间,苏联和东欧其
新民主主义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确定的 他国家撕毁了同南斯拉夫签订的一切贸易和经济协
五星国旗图案,就是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工人 议,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封锁。斯大林和共产党情
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 过了这个最高方案。按照该计划方案规定的指标,
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5]于是,毛泽东放弃 在 5 年间工业品产量扩大 180%,生产资料生产增
了他自己提出的光辉思想和理论— ——新民主主义论 加 230%,农产品增加 55%,国民产值增加 103%。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2007·1 /
主题论坛 / Subject For um
在写成于 1940 年 1 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毛 共(布)中央又致函铁托,全面指责南共领导人及其
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内外政策,进一步恶化了苏南关系。1948 年 6 月,苏
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国纲领。 联通过情报局在罗马尼亚召开第三次会议,进一步
5
要坚持邓小平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 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 式中挣脱出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 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深刻认识 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 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 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 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 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 是极其重要的。
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 报局对南斯拉夫和铁托采取的这一系列行动,都源
盟。
于铁托的独立自主和坚持走自己道路、抵制苏联模
然而,到 1952—1953 年前后,人们被突然告知, 式的行动。斯大林这样做,其用意也在于杀鸡给猴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我们已经进入 看,震慑一切敢于违迕苏联道路和模式、企图独立自
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知道,苏联为适应与美国对
斯大林在二战刚刚结束、试图维持同美国的同
抗的需要,弥补共产国际解散后所空缺的活动,同时 盟关系时,曾要求东欧各国根据大国协议,建立本国
也为加强约束、控制东欧各国党,于 1947 年 9 月在 的多党联合政府,维持人民民主政权,而一当发生苏
波兰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由于南斯 美对抗、出现冷战局面时,又要求东欧各国建立共产
一、对新民主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 阶段的放弃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 国领土广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建 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 胜利的革命道路,同时,也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提 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中国革命 “必须分两 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 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 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 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 义”。[1]依据这一理论,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中国革 命的第一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的革命”,“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 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将使之发展到第二阶 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2]
社会主义社会,要进行“三大改造”了。这一突如其 主的东欧国家和其他党。
来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几十年来,这一直是关心我
此时,刚刚取得全国革命胜利、正面临着建国后
国发展道路的人们所萦怀于心的。
一系列建设问题的中国共产党,也从批判铁托事件
现在,这一问题已基本清楚,并且也可以公开谈 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因为解放战争及其以后时期的
拉夫共产党坚持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 党一党政权,结束人民民主阶段。而这时,斯大林无
有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根据本国的国情, 疑也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同样的要求。1949 年 6
制订适合其具体国情的政策,也由于在苏联和南斯 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把“人民民主专政”解释
拉夫关系中,南斯拉夫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坚持独立 为“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宣布:“这个专政必须和国
我们都知道,1958 年中国展开过著名的 “大跃 (“большойскачок”)方针。[8]
进”运动,倡导“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却很少
至于 30 年代的各种劳动竞赛,最有代表性的是
7
有人知晓,“大跃进”并非中国人的创造,“大跃进”一 斯达汉诺夫运动,都是在“大跃进”的方针下进行的。
词 本 是 一 个 地 地 道 道 的 俄 语 词 汇 :“большой 由于无视经济发展规律和机器设备的实际承受能
毛泽东以此教育全党,中国革命就是将要建设并通 对南斯拉夫施压。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议
过这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联共(布)代表的操纵下批判南共及其领导人铁托
因此,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这一新民主主义的 “反苏反共”,指责其走上脱离社会主义的道路。会
思想和理论深入人心,建国后就是要建设一个新民 议甚至把铁托打成帝国主义的“间谍”,并将南共开
скачок”,在上世纪 30 年代的苏联报刊上是频繁出 力,往往违反科学蛮干,这种生产“大跃进”不仅造成
现的,因为当时苏联就是在进行实实在在的 “大跃 产品次品率很高,而且造成机器设备的严重损坏。
进”,苏联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也是在大力提倡“大 实际上,苏联当年的“大跃进”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
跃进”。1958 年中国的“大跃进”,无论就词源而言,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工业“大跃进”就失误更多。
斯达汉诺夫运动,实施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大跃进”。 和工人党会议上,毛泽东根据苏联 15 年“赶美”,也
斯大林采取“大跃进”方针,是他赶超发展战略的重 提出了中国要 15 年“超英”,这样在 1958 年便发动
要组成部分。斯大林在论证超速工业化时强调:“延 了“大跃进”运动。这种赶超发展模式上的相似、相
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理论,中国开始迈入一个向 个速度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在清除“右倾”
“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由 反对派以后,1929 年 12 月,斯大林号召“五年计划
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 要四年完成”!计划指标又向上作了大幅度调整,提
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6]这 出:每年度基本建设扩大 1 倍,生产量增加 30%,黑
还是就实际发生的事件来说,实际上都源于苏联。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非但没能达
但“大跃进”一词是怎样从苏联引进中国的,又是由 到斯大林调整、提高了的控制数字,就连最初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