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小学汉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汉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汉语文新课标解读小学汉语文新课标是针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套指导性文件,它旨在指导教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汉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标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中心: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探究、合作、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全面发展: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

3. 综合实践:新课标提倡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4. 跨学科学习:新课标鼓励跨学科的学习方式,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将语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学习语文。

5.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笔试,还包括口头表达、小组讨论、项目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标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7. 文化传承与创新: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承中华文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同时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8.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标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总之,小学汉语文新课标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重要改革,它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学生。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书名:《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价:12.10出版日期:2007-6-1ISBN:9787107204371字数:148000页数:128印次:2版次:1纸张:胶版纸开本:16开商品标识:20267256编辑推荐内容提要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已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部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编写的,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汉语课程标准》是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明了汉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评价和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这本《(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专家撰写的。

编写这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帮助广大汉语教师、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汉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以利于民族地区汉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实现《纲要》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求,为培训中小学汉语教师提供资料。

《纲要》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解读》为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背景资料,重点阐述了课标研制组对汉语课程性质、目标、实施建议的理解和说明。

目录第一章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第二节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汉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汉语课程标准》的研制第二章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一节汉语课程的性质第二节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章汉语课程的目标第一节课程总目标第二节课程阶段目标第三节小学阶段课程目标第四节初中阶段课程目标第五节高中阶段课程目标第四章汉语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实施第一节关于教科书编写第二节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第三节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第四节关于阅读教学第五节关于作文教学第五章汉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一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第二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实施第三节汉语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第六章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的广泛性第二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第一节基本理论素养第二节基本教学素养第八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介第二节《汉语课程标准》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作者介绍文摘第一章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为什么要搞课程改革?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第三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编写说明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二十多年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应该改为《全目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呢?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现就这些问题作个编写说明。

名称的变化.标志着汉语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卖l变化。

教学大纲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核心,系统地规定本学科必须教授的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则站在新课程观的角度,提出汉语教学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涉及教学内容,而且涉及到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是对教师、学生、课本、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的总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标准着眼于来来少数民族公民素质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

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因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汉语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

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少数民族新一代,在国家的汉语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少数民族公民在汉语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

因此,对未来公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汉语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汉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用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汉语课程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件解读与教学思考

《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课件解读与教学思考

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学科基本素养
探讨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要求,包括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和情感认知等方面。
课程标准中的语言文字表达能 力
深入解析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包括语言运用和写作创作 等方面。
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能力
阐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语文课程标 准》课件解读与教学思考
《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师们教学的重要参考,本课件将深入解读 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和关键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思考。
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与意义
了解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认识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教育 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与框架
详细介绍国家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和框架,包括学科基本素养、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素。
课程标准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讨论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和培养方法,并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课程标准中的信息意识与文化素养
介绍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重点,以及培养方法和策略。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汉语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

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

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

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这就是汉语的人文性。

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的过程,是综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过程。

3.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来说,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学习是在学生学习母语后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和知识,逐步学习汉语知识,获得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2021 年下半年国家教育部在满洲里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通过了经多次修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

它的出台标志着新课程背景下,对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具有统一规范作用的新的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意味着1982 年我国针对少数民族汉语课程建设制订的第一部法定文件《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汉语教学大纲》)的结束。

《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讲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

它不仅是各民族中小学必需要遵守和达到的最低标准,也是各民族中小学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编写教课书的主要尺度。

把《汉语教学大纲》改成《汉语课程标准》,这不单是一个名称上的转变,它给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给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指明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制定的《汉语课程标准》,总结了《汉语教学大纲》实施20 连年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相较,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冲破:一是《汉语课程标准》从教育宗旨上,加倍明确了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确立了以提高汉语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定位。

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强调了三维目标,即要求咱们在汉语教学中做到知识与技术、进程与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三是从教学形式上强调了整合,即从过去的强调教师、教材,到此刻的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要求咱们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彼此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进程;四是教学理念上强调了树立五个观,既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实质上是交往或对话……)、教师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增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观(“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一项汉语课程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民族
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它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全面发展出发,根据民族中
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要求,包括课程目标、学科特点、学习要求、教学内容及原则等;二是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汉语课程内容、语文
知识与能力、汉语文体。

汉语课程内容包括普通话、听说、读写、语言文化等;语文知识
与能力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汉语文体包括书面文体、口头文体、文言
文等。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
爱护母语的意识,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学生汉语能力,更
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中小学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堂教学应
重视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多种教学模式应结合实际情况,使教学更有趣、更有效;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教材应按照有
效的教学方法编写,注重突出民族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母语;教师应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

只有坚持贯彻《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才能真正提高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让
学生更好地掌握母语,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份不同课时的教案怎么写

三份不同课时的教案怎么写

三份不同课时的教案怎么写第一份教案一、教学设想教学一篇讲读课,在三个不同课型的教学中凸显工具性,实现多元整合,增加语言刺激量,促进积累语言,克服罗列问题、探究不是问题的问题、盲目拓展等教学弊端,切实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促进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1.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汉语教学应将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要特别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

在大量的汉语实践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

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t 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三、设计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三个课时的课前活动内容依次是是以诵读“词——句——诗”的顺序安排:技能训练是以“运用词语---仿造句子一-描写段落”的顺序安排。

2.“三个整合”的原则:①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原则。

体现在:学习课文时使用的所有信息技术手段,如: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名言、古诗”等语料资源;教学中所使用的音频朗读、春景图片等课件。

②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整合原则。

体现在:充分挖掘文本中优美语言资源熟读识记,再结合利用信息手段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词、句、文整合到模仿训练中,从而丰富表达内容。

③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整合原则。

体现在,充分挖掘和学习文中修辞知识,模仿文中各种修辞范例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有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量。

第二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6-9的乘法口诀。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教育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各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因此,制定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其次,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科普读物和实用性文章,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此外,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写作、多练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最后,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文化素养。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文化内涵,学习古代文学名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总之,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备课、扎实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学段标准……………………………………………………一、语言知识……………………………………………………………二、语言技能……………………………………………………………三、文化意识……………………………………………………………四、学习策略……………………………………………………………五、情感态度……………………………………………………………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Ⅰ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字(略)附录Ⅱ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常用词(略)(1)(1)(2)(4)(5)(9)(9)(10)(12)(13)(14)(16)(16)(24)(27)(28)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民汉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课程标准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阶段。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母语为非汉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少数民族学生,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学。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作者: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07期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自2006年发布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根据试行情况,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各地要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作为双语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对民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师、校长以及各级汉语教研员的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汉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将汉语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汉语教学中。

(教育部网站,2013-12-25)。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班汉语课程标准

新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班汉语课程标准(修改二稿)第一部分前言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是我国各民族都要学习和使用的语言。

汉语在培养少数民族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教育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系中,汉语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之一。

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少数民族公民的汉语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汉语教学要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全面实施双语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在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汉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出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1.汉语教学是国家通用语教学国家通用语的教学和民族语言的教学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教学。

学习、掌握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汉语,对确立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课程来看,汉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工具性是指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主课程之一,应该完成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所谓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家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汉语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双语教学中,汉语是少数民族学习其他学科和文化的主要工具,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

人文性是指语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汉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记载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

书名:《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价:12.10出版日期:2007-6-1ISBN:9787107204371字数:148000页数:128印次:2版次:1纸张:胶版纸开本:16开商品标识:20267256编辑推荐内容提要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已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部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编写的,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汉语课程标准》是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明了汉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评价和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这本《(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专家撰写的。

编写这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帮助广大汉语教师、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汉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以利于民族地区汉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实现《纲要》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求,为培训中小学汉语教师提供资料。

《纲要》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解读》为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背景资料,重点阐述了课标研制组对汉语课程性质、目标、实施建议的理解和说明。

目录第一章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第二节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汉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汉语课程标准》的研制第二章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一节汉语课程的性质第二节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章汉语课程的目标第一节课程总目标第二节课程阶段目标第三节小学阶段课程目标第四节初中阶段课程目标第五节高中阶段课程目标第四章汉语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实施第一节关于教科书编写第二节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第三节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第四节关于阅读教学第五节关于作文教学第五章汉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第一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第二节汉语课程评价的实施第三节汉语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第六章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的广泛性第二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七章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第一节基本理论素养第二节基本教学素养第八章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介第二节《汉语课程标准》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作者介绍文摘第一章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为什么要搞课程改革?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是指在民族地区小学开设的汉语课程所应遵循的教学要求和内容规范。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汉语教育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权益,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课程目标。

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

具体来说,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学生应能够准确地听懂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并阅读各种文本,能够用规范的汉字书写。

其次,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应该了解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词汇、语法等,同时也应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诗词歌赋、传统节日、历史故事等。

二、课程内容。

1. 听力,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通过听故事、听对话、听音乐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2. 口语,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朗读课文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阅读,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诗词、故事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作文、日记、诗歌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5. 文化,课程应该注重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古诗词、传统节日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

在实施民族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采用游戏教学、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四、评价标准。

在民族小学汉语课程中,评价标准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该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育部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通知(2013修订)

教育部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通知(2013修订)

教育部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
育)》的通知(2013修订)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3.12.25
•【文号】教民[2013]4号
•【施行日期】2014.09.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民族区域自治
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的通知
(教民[2013]4号)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教育厅: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自2006年发布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根据试行情况,我部组织专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现正式印发给你们,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各地要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作为双语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对民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汉语教师、校长以及各级汉语教研员的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
握修订后汉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将汉语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汉语教学中。

教育部
2013年12月25日附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

全日制中小学生除民族

全日制中小学生除民族

全日制中小学生除民族随着我国新- -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到来,沿用了二十多年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 也应改为《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标》)。

那么,为什么要把教学大纲改为《汉语课标》呢?《汉语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汉语课标》?现在,我就带着这些问题对新的课程标准作具体的解读,有不妥之处请老师们提出指正。

名称的变化,标志着汉语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学大纲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核心,系统地规定本学科必须教授的相关内容;《汉语课标》则站在新课程观的角度,提出汉语教学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涉及教学内容,而且涉及到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是对教师、学生、课本、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的总的要求。

新的《汉语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第一讲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背景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这一次课程改革就是实施这一- 国策的-一个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

我国的这一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中的一部分。

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是通过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遍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等等。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 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 1~2年级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 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
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阶段目标 第二学段 3~4年级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 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 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关于工具性
其一,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其二,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其三,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其四,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关于人文性
•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 文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 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 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 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 面的内容。
• 知识和能力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 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 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 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 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 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 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解读
2006 年下半年国家教育部在满洲里召开了专门会议,讨论通过了经多次修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

它的出台标志着新课程背景下,对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具有统一规范作用的新的课程标准的诞生,也意味着1982 年我国针对少数民族汉语课程建设制订的第一部法定文件《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汉语教学大纲》)的结束。

《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

它不仅是各民族中小学必须要遵守和达到的最低标准,也是各民族中小学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编写教课书的主要尺度。

把《汉语教学大纲》改为《汉语课程标准》,这不单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它给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指明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制定的《汉语课程标准》,总结了《汉语教学大纲》实施20 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汉语课程标准》从教育宗旨上,更加明确了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确立了以提高汉语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定位。

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强调了三维目标,即要求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三是从教学形式上强调了整合,即从过去的强调教师、教材,到现在的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要求我们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四是教学理念上强调了树立五个观,既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实质上是交往或对话……)、教师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教材观(教材是载体;创造性地使用课程资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和评价观(确立具有诊断、指导、激励和导向功能评价体系……);
五是从实施策略上,突出了第二语言学科特点,强调了汉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汉语课程标准》明确了汉语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时代特点以及阶段性培养目标,强调了把握和实施有别于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学,适应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学形式和学习策略。

六是从教学管理上,富有弹性,为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汉语课程标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内容和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最低标准,它不限制上线,提倡多元评价,鼓励师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富有人文性和灵活性。

《汉语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有如下的特点:
①《汉语课程标准》从小学至高中十二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

这有利于明确民族学校的责任和要求;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②根据三维目标的达成角度,设计了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目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③阶段分明,大体有序。

阶段目标根据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安排,每项目标之间保持一定的剃度,循序渐进,有些目标剃度不太明显,则大体有序即可。

比如,朗读的目标是这样安排的:小学阶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中阶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高中阶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性文章”。

又比如,写作按“写话--- 习作--- 作文”序列安排。

再比如,识字先于阅读,阅读先于作文。

④目标设计数字化、板块化。

如《汉语课程标准》把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识字、识词、背诵、阅读、写作等目标以数字形式明确下来,以此提醒民族中小学学生阶段性汉语学习方面的最低目标。

《汉语课程标准》为了更加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听力、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应用学习板块(综合性学习);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分为口语表达、识字与写字、阅读、作文、应用学习板块;把高中阶段分为口语交际、阅读、作文和应用学习板块。

⑤课程目标,富有时代性。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统一协调各板块目标要求。

比如,在不同的板块提出以下方面的目标:略读和浏览;搜集处理信息;电脑输入汉字;提出阅读、书写、作文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自己的体验、有独到的见解等。

⑥注重了汉语素养的整体提高,协调发展。

比如,不同板块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目标,具有条件或因果关系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普通话在汉语拼音、阅读、口语交际中都有所涉及,在同一学段,要求都是一致的。

还比如,板块之间相互渗透。

复述、讨论、交流等目标集中在口语交际板块,又散见在阅读、作文、应用学习之中。

为了确保《汉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还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教学评价、实施标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策略、创造空间活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们把《汉语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汉语教学大纲》比较,可以发现如下的变化:一是《汉语课程标准》在“拼音”、“识字、识词”、“语法知识”方面的要求与过去没有大的变化;二是《汉语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比过去稍微减少;三是《汉语课程标准》增设了“听力”板块和应用学习板块,明显强化了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四是《汉语课程标准》加大了写话或习作的次数(10 次→20 次);五是《汉语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语言应用的重要性。

2001 年《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2002 年末,受全国朝鲜族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委托,由延边教育出版社牵头出台了《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汉语课程标准》,并对《民族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和补充(简称《延边补充规定》)。

我们把《延边补充规定》与《汉语课程标准》比较,可以发现如下的不同:一是《延边补充规定》的识字量、阅读量和背诵量明显地多,略低于《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延边补充规定》的每学年的写话或习作量比《汉语课程标准》少;三是《延边补充规定》的各种要求比《汉语课程标准》高,比《语文课程标准》低。

我觉得《汉语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延边补充规定》的有些内容有必要相应的调整,但考虑到《汉语课程标准》是所有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应达到的最低标准,所以我们朝鲜族学校的目标应确保最低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标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朝鲜族学校毕业的学生更好地应付未来上高一级学校和走出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汉语课程标准》,我觉得目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度,通过汉语教学,不断提高汉语素养。

学生总是生活于特定时代,课程内容应呼应时代的发展,向时代开放,与时俱进。

在汉语教学方面我们应注重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尤其要注重汉语素养的培养。

汉语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个综合的能力,它不但要求我们侧重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还要培养综合的素养、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不但要培养健康的体格,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个性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还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我们应从三维目标的操作层面上,始终把汉语素养的提高放在重要的核心位置上。

2 .要抓住汉语学习的关键环节,尽快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汉语课程标准》把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目标上。

汉语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我们应通过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和应用学习等板块,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对民族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 .要从“大语文”的角度出发,注重汉语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摆脱对老师同学的依赖、对教科书的依赖、对训练的依赖,要注重三个“结合”,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研究性阅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多样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的终身受益的能力。

4 .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

兴趣最能培养个性,现在教育最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充满个性。

我们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的学生在形式发展上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意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学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