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污染源控制管理规程

合集下载

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检测操作规程

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检测操作规程

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检测操作规程一、目的及适用范围为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的监控检测工作,制定本规程。

二、术语和定义1.环境微生物:指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包括空气中的微生物、工作表面的微生物等。

2.加工过程微生物: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微生物,包括原材料中的微生物、生产设备的微生物污染等。

3.监控检测:指对环境微生物和加工过程微生物进行定期的检测,以了解微生物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三、监控检测点的确定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监控检测点,包括原材料区、生产区、包装区等。

2.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监控检测频率和方法。

四、监控检测项目和标准1.环境微生物的监控检测项目包括大肠菌群、真菌、酵母菌等。

标准参考相关法规和企业内部标准。

2.加工过程微生物的监控检测项目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病原菌等。

标准参考相关法规和企业内部标准。

五、监控检测方法1.采样方法(1)环境微生物的采样应根据监控点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可以使用空气采样器、表面拭子等进行采样。

(2)加工过程微生物的采样应根据监控点的特点选择适当方法,可以使用取样袋、消毒棉签等进行采样。

2.检测方法(1)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可以采用培养法、膜过滤法等方法。

(2)加工过程微生物的检测可以采用菌落计数法、PCR法等方法。

3.检测设备和试剂的选择(1)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的检测设备和试剂。

(2)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六、检测记录和报告1.检测记录(1)每次进行监控检测时,应制作检测记录,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等信息。

(2)检测记录应按照相应要求进行保存,便于溯源和查阅。

2.检测报告(1)对于环境微生物的监控检测结果,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负责人员报告,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对于加工过程微生物的监控检测结果,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报告,确保及时处理和纠正问题。

制药工业微生物控制及无菌保障__概述及解释说明

制药工业微生物控制及无菌保障__概述及解释说明

制药工业微生物控制及无菌保障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制药工业微生物控制及无菌保障是制药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制药过程中,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导致药品质量及安全问题,因此对微生物的控制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

同时,为了确保产品的无菌性和纯度,无菌操作和环境监测也是必要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该主题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结构。

其次,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制药工业微生物控制和无菌保障相关内容。

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微生物控制方面,包括微生物控制概述、风险评估与管理以及微生物检测方法。

第四部分将聚焦于无菌保障,包括无菌技术概述、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无菌操作规范。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核心内容,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制药工业中微生物控制及无菌保障相关知识,并将重点介绍微生物控制概述、风险评估与管理、微生物检测方法、无菌技术概述、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无菌操作规范等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制药工业中微生物控制和无菌保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应用相关技术来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2. 正文:制药工业微生物控制及无菌保障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在制药过程中,微生物的存在可能对产品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防止微生物污染。

此外,无菌保障也是确保药品无菌状态的关键步骤。

有效的微生物控制要求采取多重手段来减少或消除微生物污染源。

首先,必须对有潜在风险的区域进行细致评估,并建立系统的管理计划。

这可以包括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的审查,并确保它们符合相应规定和标准。

进一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监测和记录数据来跟踪任何潜在微生物污染事件,以及采取纠正行动。

为了有效控制微生物,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微生物检测。

传统的方法包括培养和观察可见菌落形成,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类型。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97号――关于公布继续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97号――关于公布继续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97号――关于公布继续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0.12.21
•【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97号
•【施行日期】2010.12.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法制工作
正文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0年第97号)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0〕28号),我部对2008年3月环境保护部成立以来以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先后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现将2010年9月30日前发布的继续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予以公布。

对未列入本目录的其他文件的效力发生争议的,我部将根据《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国务院关于环保部门主要职责的规定、《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程序办法》、《环境保护法规解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予以解释。

特此公告。

附件:继续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附件:
继续有效的国家环保部门规范性文件目录。

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运输过程
原材料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 ,如包装破损、与污染物接触等。
环境因素
生产环境
监测与控制
生产车间的空气洁净度、温度、湿度 等环境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微生物监测 ,以及发现微生物污染时是否及时采 取控制措施。
清洁与消毒
生产车间、设备、工具等的清洁与消 毒工作是否到位,消毒剂的选择和使 用是否正确。
03
微生物污染控制策略
人员培训和操作规范
定期进行微生物污染控制培训, 提高员工对微生物污染的认识和
防范意识。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确保员工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卫生要求
,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
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 检,防止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员工
参与生产。
设备清洗和消毒
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清洗和消 毒,确保设备表面清洁卫生, 防止微生物滋生。
现有微生物检测技术灵敏度有限,难以实现快速、准确的污染检测 ,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法规标准不完善
目前针对医疗器械微生物污染控制的法规标准尚不完善,缺乏统一 、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操作规范。
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新型检测技术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出现更加灵敏、特异 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提高污染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他污染物。
环境监测和控制
对生产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空气洁净度、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生产环境符 合微生物生长的要求。
采用合适的空气净化设备,如高效过滤器、紫外线消毒灯等,对生产环境进行净化 处理。
建立环境监测记录,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 题。
04
微生物污染检测方法和技术
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微生 物污染控制

微生物污染控制保证措施

微生物污染控制保证措施

微生物污染控制保证措施一、灭菌消毒措施灭菌消毒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基本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要保证灭菌消毒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热消毒、化学消毒和辐射消毒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式,确保消毒效果。

2. 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时间。

不同的消毒剂对不同病原菌的杀菌作用有差异,需要根据使用的消毒剂选择合适的浓度和时间,确保达到杀菌的要求。

3. 做好物品清洗工作。

在进行灭菌消毒之前,要先将物品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以提高灭菌消毒的效果。

二、空气净化措施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造成污染,因此对空气进行净化是保证微生物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净化空气的措施:1. 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畅。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聚集。

2. 安装空气过滤器。

通过安装空气过滤器,可以有效地过滤掉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污染物,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3. 控制人员流动。

尽量减少人员在空气污染源附近的活动,避免将空气中的微生物带入其他区域。

三、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保护自己免受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措施。

下面是一些个人防护的措施:1. 洗手。

经常洗手是预防微生物传播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使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双手,特别是在接触到潜在污染源后。

2. 戴口罩。

在需要的情况下,佩戴口罩可以阻挡飞沫的传播,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 避免饮食卫生问题。

选择干净卫生的食品和饮用水,避免食物中的微生物污染。

四、环境卫生管理措施环境卫生管理是保证微生物污染控制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环境卫生管理的几个方面:1. 建立有效的垃圾处理制度。

定期清理垃圾,避免垃圾滋生细菌和其他有害生物。

2. 定期清洁和消毒。

对常接触的表面和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避免污染源的堆积。

3. 建立专业管理团队。

负责环境卫生管理的团队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卫生检查与管理。

环境保护管理规程(4篇)

环境保护管理规程(4篇)

环境保护管理规程(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Regulations)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生产、生活及其他相关活动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行为。

第三条环境保护应当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实行全民参与,促进绿色发展。

第四条环境保护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系统完整和连续性。

第五条环境保护应当强调法治与市场化相结合,依法惩治环境犯罪,推动环境治理市场机制,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第二章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第六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当作为各类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的前置条件。

第七条污染者应当负有责任,依法承担环境污染的修复和经济赔偿责任。

第八条排污许可制度应当实施,在一定范围内准许排放污染物,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九条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提升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十条支持环境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第三章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职责第十一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是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机关。

第十二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领导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本地区环境监管和保护工作。

第十四条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配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章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环境污染者应当依法承担环境修复和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对环境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从重处罚,严厉打击环境犯罪。

第十八条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污染行为有举报权和诉讼权。

第五章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第十九条实行环境税收,对污染排放实施征税,鼓励减排和节能减排。

第二十条建立和完善环境赔偿机制,引导污染者依法承担环境修复和赔偿责任。

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和控制

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和控制

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微生物是指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小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菌等。

微生物在人类社会中既有益又有害,如发酵、制药、食品加工等方面有利用价值,但是在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领域中,又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针对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和控制是保障公共卫生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水源、土壤、气体等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源,例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食品加工企业、动物养殖场等。

污染源释放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传播至人体,引发多种疾病,危害极大。

二、微生物污染的监测方法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应该注重及时、准确和实时性,目前主要的监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方法、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等。

传统培养方法监测耗时长、操作复杂,但经常仍然被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性,但操作难度大、成本高。

因此,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被越来越应用于微生物污染监测。

该技术采用微生物被检测样品中常用的指示菌或自主标记菌作为指标,通过电化学信号变化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三、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方法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应首先从源头控制开始,即从污染源的减少入手,避免微生物的扩散。

同时工艺流程和卫生设施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微生物的污染,例如在生产环节中建立严格的卫生控制制度,应用高温杀菌等方法。

在公共场所的控制中应采用消毒、隔离等方式。

四、微生物污染的样品处理技术对于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技术也至关重要。

在样品采集方面,应考虑不同环境和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采集器具。

例如,对于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采用空气质量分析仪或压力采样器进行采集。

对于水样,应采用干净无毒的采样瓶或袋采集。

在样品处理方面,应根据样品的不同特征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规律,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2024年环境保护管理规程(二篇)

2024年环境保护管理规程(二篇)

2024年环境保护管理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进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估、环境管理、环境应急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环保部门是主要的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协调相关部门的配合。

第四条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环保机构的建设,完善环保管理制度,提高环保执法能力。

第五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加强环保预算的编制和拨付,确保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六条社会各个方面都要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环境监测第七条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以了解环境变化和环境质量状况。

第八条环境监测工作由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监测数据应公开透明。

第九条各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十条对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篡改等行为,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章环境评估第十一条环境评估是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第十二条环境评估工作应在项目决策前进行,评估结果应在决策中得到充分考虑。

第十三条环境评估应涉及项目对水、大气、土壤、生态等影响的评价。

第十四条对于环境评估中的虚假材料,应吊销环评文件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四章环境管理第十五条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污染源进行规范化管理、减排治理和监督检查的过程。

第十六条环境管理工作由环保部门进行,对违法环境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七条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实施淘汰退出或整改提升措施。

第十八条建立环境信用体系,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处罚。

第五章环境应急第十九条环境应急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的紧急情况下的应对工作。

第二十条环境应急预案必须制定并定期演练,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进行。

第二十一条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

车间微生物控制要求一、背景介绍车间微生物控制是指在工业车间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预防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微生物污染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变质、腐败,甚至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车间微生物控制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1. 车间环境控制a. 温度控制:车间温度应根据不同产品的生产要求进行调整,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温度过高会加速微生物的繁殖,温度过低则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根据产品的要求,确保车间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b. 湿度控制:车间湿度也是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湿度过高会导致微生物的繁殖,湿度过低则会使微生物的生长受限。

根据产品的要求,确保车间湿度在适宜范围内。

c. 通风控制:车间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

通风系统应定期清洁和维护,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2. 人员卫生要求a. 员工健康检查:车间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避免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

b. 个人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应穿着整洁、干净的工作服,并戴上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面罩等,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c. 手部卫生:工作人员应时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可能存在微生物的物品后。

使用合适的洗手液和洗手消毒剂,有效杀灭微生物。

3. 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和消毒a. 设备清洁:车间内的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清洁剂应选择符合卫生要求的产品,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频率进行清洁。

b. 工具消毒:车间使用的工具应定期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微生物。

消毒剂应选择符合卫生要求的产品,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频率进行消毒。

4. 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控制a. 原料检验:车间应对进入车间的原料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原料符合卫生和质量要求,避免潜在的微生物污染。

b. 成品检验:车间应对生产出的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成品符合卫生和质量要求,避免潜在的微生物污染。

GAP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规程(三篇)

GAP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规程(三篇)

GAP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的管理,确保农场环境的健康和生态的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农场,包括种植类农场和养殖类农场。

第三条农场废弃物指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化肥、农药、畜禽粪便、饲料残渣、农作物秸秆等。

第四条农场废弃物污染源指农场废弃物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的污染现象。

第五条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应遵循“污染者负担”和“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预防、减量、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促进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应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和有关要求。

第二章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的分类第七条农场废弃物污染源可分为农业生产废弃物、养殖业废弃物和固体废弃物三类。

第八条农业生产废弃物包括农业化肥、农药、农作物秸秆等。

第九条养殖业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饲料残渣等。

第十条固体废弃物包括农业塑料薄膜、袋装物品、农药包装袋等。

第三章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的责任第十一条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的管理责任属于农场主或经营管理者。

第十二条农场主或经营管理者应制定相关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其按规定进行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处置和监控。

第十三条农场主或经营管理者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环境保护人员,负责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参与相关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

第十五条农场主或经营管理者应定期开展农场废弃物的监测和评估,并向相关部门提交报告。

第十六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四章农场废弃物污染源管理的措施第十七条农业生产废弃物应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作物秸秆的燃烧。

第十八条养殖业废弃物应进行分类收集,定期清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粪便和饲料残渣的排放量,防止污染土壤和水体。

化妆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源的控制策略研究

化妆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源的控制策略研究

化妆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源的控制策略研究化妆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对化妆品安全性的要求增加,对于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并提出一些控制策略。

一、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化妆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污染:化妆品的原料如水、植物提取物等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如果这些原料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就会成为化妆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源。

2.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化妆品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设备和环境也可能存在着微生物的存在,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卫生管理和污染控制,就容易引起微生物污染。

3. 包装和贮存环境:化妆品在包装和贮存过程中,会接触到环境中的微生物,如空气、灰尘等,如果包装容器不洁净或贮存条件不当,就会引发微生物污染。

二、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化妆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以下策略可被采用:1. 原料选择和采购选择经过认证的供应商,并确保原料有良好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原料的采购应当符合卫生标准,需要对原料进行检验和检测,以确保其不含有任何微生物。

2. 生产环境的控制生产车间应该保持洁净,要有适当的通风设备和过滤器,以减少微生物的存在。

生产工艺应采用适当的消毒方法,对设备和容器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3. 包装和贮存条件的控制包装容器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以防止外界微生物的侵入。

贮存环境需要保持干燥、清洁,并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清理,确保化妆品的贮存环境符合标准。

4. 品质控制和测试化妆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品质控制体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科学的检测方法,进行微生物污染的检测和限量。

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确保产品的合格率。

5. 教育和培训化妆品生产企业应进行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微生物污染的认识和风险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员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生产操作规范的学习等,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微生物污染的影响。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是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指导文件。

以下是一份基本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按照步骤列出。

步骤一: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进入实验室之前,确保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室服、手套、眼镜、口罩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防止生物物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和传播。

步骤二:准备实验器材在进行实验之前,确保所有实验器材和试剂都已经准备好,检查其完整性和可用性。

如果发现有损坏或过期的器材和试剂,应及时更换。

步骤三:清洁工作台和操作区域在进行实验之前,对工作台和操作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彻底擦拭工作台表面和操作区域,确保不存在污染源。

步骤四:采取适当的实验操作流程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安全操作指导,采取适当的实验操作流程。

严格遵循实验步骤和时间要求,避免任何操作上的差错。

步骤五:避免交叉污染和传播在实验过程中,避免交叉污染和传播生物物质。

使用专用的试剂管、移液器和其他操作工具,并及时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不同样品之间的污染。

步骤六: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

按照实验室规定的废弃物处理程序,将废弃物分类和清理,并放置在指定的容器中。

确保废弃物不会对环境和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

步骤七:彻底清洁实验室设施实验结束后,彻底清洁实验室设施。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洗实验器材、工作台、操作区域和其他实验室设施。

确保实验室环境干净、整洁,并消除任何潜在的污染源。

步骤八: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确保记录准确、完整,并按照实验室规定的要求进行存档和备份。

步骤九:参与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定期参与培训和继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了解最新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实验室安全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

通过遵循上述步骤,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和环境的安全,确保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一、总则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用于指导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公共健康。

二、监测要求(一)自动监测仪器应选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型号,并取得检定合格证书,安装在污染源设置的位置,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二)自动监测仪器应进行日常校准、维修保养和定期检定,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三)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修复,确保监测系统的正常操作和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四)污染源应通过自动监测系统上传数据至环保部门指定平台,确保数据的公开透明和有效监管。

三、监管要求(一)环保部门应建立自动监测数据实时监管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全过程监管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法排放行为。

(二)重点行业企业及重点污染源应定期向环保部门汇报自动监测数据,并接受定期监督检查,确保自动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监管效果的实现。

(三)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严格执法,形成对污染行为的威慑作用,保障公共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

四、惩罚措施(一)对于未安装自动监测系统的污染源和未按照规定上传自动监测数据的污染源,环保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二)对于违法排放行为,环保部门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实行限产、停产、取缔等措施。

五、附则本办法由环保部门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如有其他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六、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自动监测技术是指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物联网技术,对特定领域或对象进行动态监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污染源自动监控方面,自动监测技术可以实现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自动处理,为环保部门提供有效监管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维护。

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污染源排放水平的真实表达,也可以提高管理部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

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

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
一、加工场所卫生管理
1、及时清除加工区周边废弃物、厂房及构造物附近可能成为害虫所喜爱的繁殖地和栖息地的杂草。

2、保持好道路、厂区、停车场的卫生,使其不成为产品暴露区域的污染源。

3、应渗漏、鞋上脏污或提供害虫滋生地而导致产品污染的区域,均须适当将水冲洗干净。

4、管理好废物处理、处置系统,使其不会成为其污染源。

5、控制好仓库,生产车间及其四周区域,消灭害虫的藏身之处。

6、定期检查害虫及其活动情况,厂内不得存在任何害虫,以防止对食品的接触和食品包装材
料的污染,须在加工区域内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害虫,杀虫剂不应在防范区和有限制区域情况下使用,以防止对食品的污染和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

二、人员卫生管理
1、生产人员及其他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前要洗手,更换工作衣、帽、鞋、戴口罩,非生产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车间。

2、所有上岗人员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注意安全操作。

3、生产车间内严禁吸烟、吃东西,不准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上班前不许酗酒。

4、直接与原料、半成品和成品接触的人员不准戴耳环、
戒指、手镯、项链、手表,不准浓艳化妆、染指甲、喷洒香水进入车间。

5、工作中途外出车间要换工作衣、帽、鞋;返回上岗前必须洗手,更换工作衣、帽、鞋、戴口罩。

6、员工必须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剪指甲,不准带病上班。

食材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

食材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

食材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食材加工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微生物污染可能会导致食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因此,有效的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食材加工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控策略。

一、了解常见微生物污染源在食材加工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水源、原料、加工设备、人员以及环境等。

这些污染源可能携带各类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对食品质量构成潜在威胁。

二、加强卫生管理为防止微生物污染,加强卫生管理是首要任务。

加工场所应保持清洁,经常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尤其是对于接触食材的设备和工具,要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员工应定期接受卫生培训,严格执行个人卫生制度,如佩戴洁净工作服、戴口罩、勤洗手等。

三、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是预防微生物污染的有效手段。

通过建立全程追溯体系,及时发现并追踪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源,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四、采用适当的加工技术和工艺选择适当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也是防控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采用高温短时的杀菌技术,能够有效杀灭食材中的微生物,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同时,在加工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减少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五、加强监测和检测加强对微生物的监测和检测是防控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完善的微生物检测体系,定期对加工环境、设备以及成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微生物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综上所述,食材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涉及多个方面,需要加强卫生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采用适当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以及加强监测和检测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食品安全。

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

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

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对污染源监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范围1、本制度全面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的监测管理工作。

2、重点监测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废水排放企业、工业废弃物处理企业等。

三、监测管理责任1、环保部门:负责制定监测管理规定、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工作,监督检查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监测单位:负责建立完善的监测设施、保障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提交监测数据及时、真实、准确。

3、政府部门: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公布,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监测情况。

四、监测管理要求1、监测设施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维护、校正和检定。

2、监测数据采集过程必须规范化、标准化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监测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严禁擅自操作和修改监测设备,严禁故意造假。

4、监测信息必须及时、真实的报送给环保部门,严禁隐瞒、篡改监测数据。

五、监测数据处理1、监测数据必须经过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数据的质量、可靠性。

2、监测数据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处理和报告,未经授权不得随意处理和发布。

3、环保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和汇总,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六、违规处理对违反监测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进行严厉处理,警示其他单位和个人遵守监测管理制度。

七、监测费用监测费用由监测单位承担,环保部门应制定详细的监测收费标准,并加强对监测费用的监督管理。

八、监测改进1、环保部门应及时总结监测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监测管理制度,提高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2、监测单位应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监测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同时自觉加强自身的监测技术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污染源识别与控制

污染源识别与控制

污染源识别与控制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源的识别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污染源识别方法、污染源控制手段以及全球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污染源识别方法1.1 监测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污染源识别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空气、水体和土壤的监测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确定污染源。

通过气象和水文数据的分析,结合环境监测站点的实时监测数据,可以追踪污染物传输路径,进而确定污染源的位置。

1.2 工业过程分析大多数污染源来自于工业活动。

通过对工业过程的仔细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工序可能会产生污染物,从而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例如,钢铁冶炼过程中的高温炉煤气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对该过程进行改进或优化,可以降低污染物排放。

1.3 环境调查和案例分析对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案例分析是污染源识别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掌握当地的工业结构、建筑特点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污染源。

借助之前类似案例的经验,可以更有效地定位和控制污染源。

二、污染源控制手段2.1 污染物治理技术污染源控制的关键是要找到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根据污染物的不同性质和排放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理手段。

例如,对于工业废气污染源,可以通过装置吸附剂、催化剂等进行治理;对于水体污染源,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或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净化处理。

2.2 严格的环境法规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境法规也是污染源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立法的方式,对污染物排放进行限制和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整改,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2.3 绿色生产理念绿色生产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损害。

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原料等措施,可以降低污染源的产生。

企业要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生成。

三、全球合作3.1 跨国合作环境污染没有国界,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努力解决污染源识别与控制问题。

微生物污染防控实施方案

微生物污染防控实施方案

微生物污染防控实施方案微生物污染是指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在空气、水、土壤、食品、医疗器械和环境中的大量存在和繁殖,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为了有效防控微生物污染,制定并严格执行微生物污染防控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微生物污染防控的实施方案。

一、制定合理的微生物污染防控策略1. 污染源控制:通过对潜在污染源的分析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源控制策略,包括定期消毒、维护设备清洁、加强人员培训等。

2. 设置有效的监测系统:建立微生物污染监测体系,定期对空气、水、食品等进行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确保生产环境的卫生安全。

3.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包括员工穿着防护服装、戴口罩、洗手等,设立必要的隔离区域,防止污染源扩散和交叉污染。

二、加强生产环境的清洁和消毒1. 定期清洁和消毒:制定清洁和消毒计划,对生产设备、工作场所、仓库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的维护。

2.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包括乙醇、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同时,要注意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浓度,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3. 建立消毒记录和验证体系:建立消毒记录和验证体系,对每次清洁和消毒过程进行记录和验证,以保证消毒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三、严格执行个人卫生和健康管理1. 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微生物污染防控知识培训,包括个人卫生、手卫生、呼吸道卫生等,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

2. 辅助设备的使用: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并鼓励员工正确使用和保养这些设备。

3. 健康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康监测和报告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和潜在的传染源。

此外,有效的微生物污染防控还需与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一起进行合作,共同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提高整个行业的微生物污染防控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污染源控制管理规程目的: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对药品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直接或间接对人类造成危害的重要因素。

为了避免药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或其他一些混如空气中对药品质量有影响的物质的污染。

建立此生物污染源控制管理规程。

内容:1.药品生产中的生物污染源一般指微生物污染源。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来源:空气;环境;制药用水;药品原、辅料;设备;人员;药品包装材料。

2.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防止措施:(1)洁净室技术的应用;(2)制药用水质量控制;(3)卫生管理;(4)灭菌方法;2.1洁净室技术的应用从操作环境中去除微生物,防止微生物在调配、分装过程中进入最终成品。

使药品生产环境设施(车间、厂房)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了药品质量所要求的水平。

目前,洁净厂房(室)已成为药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2.11洁净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效应基本原理:空气通过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系列装置,使空气中的污染微粒被拦截、过滤、清除。

使洁净的空气以一定的温度、湿度、流向、速度及形成的一定正压覆盖受控环境,保护覆盖区域不受微粒(生物性及非生物性)污染。

2.15洁净室(区)洁净度验证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规定的方法和我国GMP(1998)标准进行定期监测和验证。

名词定义:·洁净室(区)clean room(area)──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房间或区域。

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洁净度cleanliness──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1立方米)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0.5um)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

·单向流unidirectional air flow(曾称为层流laminar flow)──沿着平行流线,以一定流速、单一通路、单一方向流动的气流。

·悬浮粒子airborne particles—-可悬浮在空气中的尺寸为0.001-1000微米的固态和液态或二者的混合物质,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粒子。

·浮游菌airborne microbe-—悬浮在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门的培养,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沉降菌settling microbe—-在测试点将制备好的培养皿打开盖子,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h,再盖上盖子后倒置,培养后,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2.2制药用水的质量控制水是药品生产中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重要原料。

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

2000年版中国药典在收载纯化水、注射用水的标准及使用范围时,就防止微生物污染问题提出原则的要求:“由于各种生产方法存在不同污染的可能性,因此对各生产装置要特别注意是否有微生物污染。

对其各个部位及流出的水应经常监测,尤其是当这些部位停用几小时再使用时。

”“注射用水必须在防止内毒素产生的设计条件下生产、储藏及分装”。

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制药用水系指纯化水、注视用水、灭菌注射用水三种。

并规定:“制药用水的原水通常为自来水或深井水,其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制药用水的污染途径(1)水系统的外源性污染:·原水的污染,国标中允许细菌总数<100个/ml,总大肠杆菌<3个/L·储罐的排气口无保护措施或使用了劣质的空气过滤器;·用于混合阴阳离子树脂的压缩空气中污染微生物;·水从污染的出口倒流;·地漏有缺陷;·更换活性炭和去离子树脂时带来的外界污染。

(2)水系统的内源性污染·水系统中蒸馏水机、储罐及管路所用材料的标准或安装,不符合工艺规定要求,出现局部腐蚀、长菌。

·被吸附于活性炭、去离子树脂、过滤膜和系统内壁上的原水中的微生物,适应了低营养环境而发生应变—形成生物膜,膜中的微生物受到膜的保护,使一般消毒剂对它不起作用,一些从生物膜中脱落的微生物可随水流转移到系统其他区域形成菌落,从而成为下游纯化设备和分配系统的污染源。

·分配系统管道内壁、阀门和其他区域形成的菌落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从而成为持久性的污染源。

使用浓度达百万分之三百的(游离氯)氯水能消除生物膜。

然而如此高浓度的氯会损伤管道、设备的内表面,使粗糙而更有利于新生物膜的形成。

2.制药用水系统微生物控制要点·有序处理:过滤-有机物去除器-水软化器除钙、镁-离子交换-反渗透-除菌过滤-蒸馏器过滤分深层过滤与筛网式过滤,常规用深层过滤,使水中粒子靠陷入介质内部曲折的孔道而被阻留。

按顺序:常规深层过滤→微滤→超滤→反渗透,可将被过滤客体中的粒子由大→小→微得以去除。

反渗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水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的半透膜。

按化学成分分主要有醋酸纤维素膜(简称CA膜)和芳香族聚酰胺膜两大类。

水透过反渗透膜的作用机理目前有两种理论:氢键理论,选择吸附—毛细流动理论由于反渗透膜的孔径小于10×10-10m,因此能滤除各种细菌、病毒、热原。

至今在我国注射用水均采用蒸馏法,这与我国反渗透器的质量有关。

·水系统消毒方法:热力消毒——纯蒸汽发生器消毒法、巴氏消毒法。

能有效控制生物膜的生成和发展。

紫外消毒——用波长254nm及185nm紫外线消毒。

因在水中穿透力差而对浮游微生物杀灭效果不好。

常与巴氏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联合使用。

化学消毒——分氯类、氧类两种。

可形成氧化物和自由基氧化细菌和生物膜,也可直接氧化细菌、病毒的核糖核酸、分解DNA、RNA、蛋白质等而杀灭微生物。

3、验证和监控制药用水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微生物和细菌内毒素,如人为地接种入微生物和细菌内毒素是不切实际的试验方法。

应当采用(一)定期监测微生物,记录常见污染菌种类及污染水平的波动范围。

(二)在特定部位安装监控设备,对水各有关部位取样检验以确保整个系统始终达标运行。

(三)建立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设定消毒频率确保系统在微生物受控状态下运行。

监测标准:三次连续试验所得数据的累计频数95%必须符合以下标准:注射用水系统:小于100CFU/1000ml纯水系统:小于10000CFU/1000ml水系统的再验证:定期监测微生物定期监测微生物有下述情况之一发生均需进行再验证·所用消毒剂配方改变·消毒程序改变·厂房设施于设备的涉及发生改变·常规微生物监测中发现异常变化趋势(如出现耐受菌株)。

4、监测标准与纠偏限度的来源依据:纯化水的中、欧、美、现行药典规定对比表中、欧、美、现行药典均无纯化水的微生物限度规定,但是欧、美药典有微生物纠偏限度规定,为100个/ml 。

美国药典有无菌检查规定(用于制备无菌制剂时控制)注射用水欧、美、中现行药典规定对比表标准规定:但是欧、美药典有微生物纠偏限度标准,中国药典中还没有这点。

如何理解欧美药典中对纯水和注射用水不规定微生物限度?是因为目前可采取的最现代化的微生物技术也至少需要48h才能获得确切的结果,而获得结果时,因生产不能等待水样检验的结果,样品所代表的水已经用于生产了。

如果在标准中规定了微生物指标,那么即使将检验“合格”的水放置到菌检结果出来时,或许微生物污染状况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成为“不合格品”了。

从药监法规角度来看,水是制药业中使用最广泛的原料,水的菌检项目如出现“超标”,将会与“不合格原料”不得投入使用的原则相矛盾。

这两条是在纯化水及注射用水(原料)专论中对微生物限度不作规定的原因。

但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制药用水系统的运行状态,欧美药典设定了特殊的“警戒水平”和“纠偏限度”警戒水平(Alert Levels )………警戒水平是指微生物某一污染水平、监控结果超过它时,表明制药用水系统有偏离正常运行条件的趋势。

警戒水平的含义是报警,尚不要求采取特别的纠偏措施。

应作为企业的内控标准纠偏限度(Action Levels)……纠偏限度是指微生物污染的某一限度,监控结果超过此限度时,表明制药用水系统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运行条件,应当采取纠偏措施,使系统回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警戒水平和纠偏限度的建立值得我国药典借鉴。

2.3原材料、辅料、设备、容器的灭菌和消毒处理。

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还来源于原材料、敷料、设备、容器等,要防止微生物污染必须对这些方面进行必要的灭菌或消毒处理。

1、灭菌-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彻底杀灭微生物的手段灭菌方法和灭菌验证中国药典2000年版在通则附录ⅩⅦ中收载了灭菌法,为长期来灭菌的半定量控制纳入定量控制创造了必要条件,灭菌方法包括: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除菌过滤法;辐射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

(1)湿热灭菌本法系指物质在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或其他热力学灭菌手段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是最有效、及用途最广的方法。

凡在高温中与水分不发生作用或损坏的物质均可以用本法灭菌。

湿热灭菌法常用设备为高压灭菌器。

灭菌机理微生物在一定高温条件下受热时,蛋白质分子内氢键发生断裂影响了分子空间构型的重排,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研究表明,细菌孢子,尤其是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具有耐热性。

耐热孢子的破坏取决于在水份条件下孢子的水合作用以及核酸及蛋白质的变性。

饱和蒸汽的穿透性比干热空气及过热蒸汽的穿透性要强得多。

饱和蒸汽与微生物发生水合作用,从而加速了它们的死亡。

灭菌的对数规则蒸汽灭菌过程中,微生物的死亡(被杀灭)规律:将活的微生物看作反应物,将杀灭后的微生物看作生成物,孢子的死亡基本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湿热灭菌的有关参数D值——微生物的耐热参数,系指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使之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以分钟表示。

D值越大说明该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

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各不相同的D值。

Z值——即灭菌温度系数,系指使某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对数单位,灭菌温度应升高的值(℃),通常取10℃。

FT值——为灭菌程序所赋予待灭菌品在温度T下的灭菌时间,以分钟表示。

由于D值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在不同温度下达到相同的灭菌效果,FT值将会随D值的变化而变化。

灭菌温度高时FT 就小,灭菌温度低时所需灭菌时间FT大。

F0值——即标准灭菌时间,系灭菌过程所赋予待灭菌品在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即T=121℃、Z=10℃时的FT值,121℃为标准状态,F0值即为标准灭菌时间,以分钟表示。

灭菌率L——系指在某温度下灭菌1分钟所相应的标准灭菌时间(分钟),即F0和FT的比值(L=F0/ F T)。

药典给出了当Z=10℃时,不同温度下的L值表,和不同Z值下的灭菌率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