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24h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24h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检查方法,通过连续记录患者心脏电活动24小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则是对这些记录到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24h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对于24h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心率、心律、ST 段、T波、QRS波群等指标。

在分析这些指标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一般来说,正常的心率范围在60-100次/分钟,心律应该是规则的,ST段、T波和QRS波群的形态也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如果出现异常,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对于心率的诊断标准,需要考虑心率的变异性、夜间心率下降、运动时心率的变化等情况。

心率的变异性是指心率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波动情况,夜间心率下降是指夜间心率相对于日间的下降情况,而运动时心率的变化则是指在运动状态下心率的变化情况。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对于ST段和T波的诊断标准,需要考虑ST段的抬高或压低、T波的倒置或增高等情况。

ST段和T波的异常往往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有关,因此对于这些指标的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

在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心脏疾病。

最后,对于QRS波群的诊断标准,需要考虑QRS波群的时限、形态、电轴等情况。

QRS波群的异常往往与心室肥大、传导阻滞等疾病有关,因此对于这些指标的分析和判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24h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指标和参数,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准确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活动的检查方法,能够对心脏的电活动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

1. 室性早搏(PVC),在24小时内出现≥100次,或连续出现≥3次。

2. 房性早搏(PAC),在24小时内出现≥30次,或连续出现≥3次。

3. 心房颤动(AF),持续时间≥30秒,或频繁发作。

4. 心室颤动(VF),出现一次即可诊断。

5.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心率>100次/分,持续时间≥30秒。

二、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1. ST段改变,水平或向下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0.08秒。

2. T波改变,对称性倒置,持续时间≥0.16秒。

3. 心肌梗死,出现异常Q波。

三、其他心电图异常的诊断标准。

1. 心室肥大,QRS波宽度≥0.12秒。

2. 心室传导阻滞,QRS波宽度≥0.12秒,伴有束支传导阻滞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 QT间期延长,男性≥0.45秒,女性≥0.46秒。

4. 心脏起搏器功能,检测心脏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判断心脏疾病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此,在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时,临床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动态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医生在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析和判断,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图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记录患者心脏在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情况,是心脏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是根据动态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心电图监测数据,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心脏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评估和诊断的标准。

本文将从动态心电图的常见波形变化和相关参数入手,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态心电图。

一、ST段改变。

ST段是心电图中一个重要的波段,其改变常常反映了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情况。

在动态心电图中,ST段改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两种情况。

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抬高≥0.1mV,持续时间≥0.08s。

ST段压低的诊断标准为,在导联上ST段压低≥0.05mV,持续时间≥0.08s。

当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的评估和诊断。

二、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患者的心律情况,对各种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和诊断。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根据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形态特点进行评估和诊断。

三、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

动态心电图还能够监测患者的心率情况,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6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40次/分。

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为,静息心率>100次/分,或者夜间心率>120次/分。

根据心率的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评估和诊断。

四、心电轴偏移。

心电轴偏移是指心脏电轴在胸部心电图上的方向发生改变,常常反映心脏的解剖和电生理情况。

动态心电图能够全面记录心电轴的变化,对心电轴偏移进行评估和诊断。

心电轴左偏的诊断标准为,Ⅰ、aVL导联QRS波群电轴左偏>+30°。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第 4 节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 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 1961 年由美国 NormanJ. Holter 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 Holter ”。

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

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

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

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

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监测导联由单道、 3 导联发展到了 12 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 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 CM1 、CM5 和 MaVF 三个导联。

表 7- 4- 1 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导联正极负极模拟 V1(CM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 2.5cm 处右锁骨下窝中 1/3 处模拟 V2(CM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 2.5cm 处右锁骨下窝中 1/3 处模拟 V5(CM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左锁骨下窝中 1/3 处模拟 aVF(MaVF )左腋前线肋缘左锁骨下窝内 1/3 处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 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 Mason-Linkar 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

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holter)

5.根据心率变异性变化判断心脏自主 5.根据心率变异性变化判断心脏自主 神经功能状态。 神经功能状态。
协助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判断预后; 协助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判断预后; 协助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 协助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 症; 了解抗心律失常、 了解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药物等对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DCG诊断心肌缺血: DCG诊断心肌缺血:
诊断心肌缺血, DCG最基本、 诊断心肌缺血,是DCG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 最基本 有特殊价值。 一,有特殊价值。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因为影响因 素多: 素多: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记录技术及软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 件分析功能等。目前,已基本解决。 件分析功能等。目前,已基本解决。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过度 换气、屏气、情绪变化等。 换气、屏气、情绪变化等。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动过 速、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等。 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等。 非心性因素:药物、电解质、 非心性因素:药物、电表现:
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影响因素多, 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影响因素多,应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张开滋等《心电信息学》 张开滋等《心电信息学》和沈文锦主编 现代心功能学》 正常人DCG表现: DCG表现 《现代心功能学》中,正常人DCG表现: 1、心率: 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 24h平均心率 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bpm 180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bpm,随年龄 增加而降低。 增加而降低。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 >40bpm,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运动员可 更低, 38bpm,甚至26bpm 26bpm。 更低,约38bpm,甚至26bpm。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它可以在24小时内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帮助医生对心脏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对于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准确的诊断标准,才能确保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

本文将重点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诊断。

首先,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

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需要根据动态心电图上的心率、心律、P波、QRS波、T波等指标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而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则需要关注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改变、T波倒置、Q波出现等特征,以及心肌酶学检查和心肌超声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动态心电图上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年轻患者更容易出现缺血性心脏病的表现。

性别因素也需要考虑,女性患者在动态心电图上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于男性。

此外,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也会对动态心电图的表现产生影响,需要在诊断时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动态心电图的技术特点和局限性。

动态心电图是在患者正常生活和活动状态下进行监测的,因此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活动状态、情绪状态等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

此外,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时间有限,可能无法记录到患者发作的所有心电活动,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注意到这一局限性。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医生在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结合动态心电图的技术特点和局限性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诊断水平。

动态心电图的解读

动态心电图的解读

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目前,动态心电图应用最多的仍是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

一、常人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由于检查者在24h里有不同的生理活动,如运动、活动、饮食、睡眠等,因此病人的体位、自主神经的张力也不同,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会有较大的变异。

(一)心率成年人24小时平均窦性心率为60~80bpm,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白天最高心率的降低更明显。

老年人最高心率一般不超过130bpm。

女性比男性高5 10bpm。

窦性心动过速在动态心电图上十分常见,年轻人运动时窦性心率可高于180bpm。

但是,在夜间,在睡眠中最低窦性心率可位于35 60bpm间,尤其是凌晨4 5时。

如果夜间最低心率低于35bpm,应考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窦房结功能低下。

常规心电图设定的窦性心率的正常范围为60 100bpm,显然不适合动态心电图。

但是,窦性心率的动态心电图正常值尚缺乏。

(二)心律失常1.窦性心律节律在正常人,可以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停搏,与呼吸和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化有关。

窦性停搏的时间一般为 1.2 2.0s,极少数情况下(如运动员)可出现>2.5s的停搏,如果出现在一般的成年人或老年人,应视为异常。

2.室上性心律失常正常人中,50% 70%可以监测到室上性心律失常,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孤立的无症状的室上性异位搏动见于64%的健康年轻人,发作的次数较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早搏的次数和发生率均逐渐增加,90%的老年人有房性早搏,98%的室上性早搏的病人其早搏的次数低于100次。

早搏在新生儿和小儿更少见,年轻人短阵房速的出现率2%~5%,老年人更常见。

3.室性心律失常在大规模人群的研究中,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发生率为60%。

室性早搏的总数通常较少,96%的人在24h内室性早搏次数不到100次,但在60岁或60岁以上的人中,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24h早搏的次数也增多,大于80岁的健康老年男性和女性100%有早搏。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

正常人动态心电图(DCG)表现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应综合分析1、心率: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 bpm,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 运动员更低,约38bpm ,甚至26bpm 2、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1)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60bpm(2)持续性窦缓:24h总心搏数<80000次3、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1)一过性窦速:某一时间内HR>100bpm(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4000次4、心律失常各种均可出现,各年龄段均可见。

(1)窦不齐(2)窦性停搏:多为1.5—2.0s,多睡眠中。

>2.0秒常是异常。

运动员>2.0秒占37.1%(3)室上性心律失常:50-75%正常人可有,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可达90%。

#以房早最多,一般房早<100/24h或1/1000心搏。

#短阵、偶发的室上速,房颤、房扑少见(4)室性心律失常:50%的正常人可见,随年龄增多,通常<100次24h,<1/1000心搏,或5/h,#超过只能说明有心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情况,要结合临床资料来定#室早的数量不能单独作为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依据(5)传导阻滞:主要是房室传导阻滞(AVB),占2-8%多为I度,II度一型,且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运动员更多,II度二型及III度AVB极少见,如出现,通常认为异常5、ST-T变化:上斜型压低常发生在活动后,发生率可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约2%的人,幅度可达1-2mmST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T波可低平、双向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时目前通常采用3个1标准,即(1)ST段缺血型压低>0.1mv(2)持续时间>1min(3)二次发作间隔>1min6、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反映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指标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长程指标主要为SDNN,通常> 100ms为正常正常人群心律失常的变异正常人群中心律失常的变异范围较大,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为宜有人报告,正常人群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正常年轻人中,窦不齐占50%,窦缓、窦速(40-160次/min)、散发的室早、室上早约占60%-98%左右;Iº、I Iº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占6%;窦性停搏达5.7%。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一、心律及心率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

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

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响,可出现在正常人群中,如无常规心电图作对照,则应采用“不排除心肌梗死”术语报告。

动态心电图检查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动态心电图检查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6-
全国首届动态运动远程心电图研讨会
• 不应做的检查
X线
肌电图
CT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磁共振
36-
全国首届动态运动远程心电图研讨会
• 不应使用的电子设备
微波炉
电磁炉
手机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收音机
36-
全国首届动态运动远程心电图研讨会
• 乘坐交通工具远离发动机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6-
全国首届动态运动远程心电图研讨会
二、适应症
参考 1、1998年中国《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2、199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制 定的《动态心电图指南》 3、2001年ACC / AHA/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美国内科学会工作 组制定和发表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临床能力声明》
③患者出现晕厥、先兆晕厥、头晕或心悸等症状,已鉴别
出其原因并非心律失常,但治疗这种病因后症状仍持续 存在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6-
全国首届动态运动远程心电图研讨会
Ⅲ类: ①患者有晕厥、先兆晕厥、头晕或心悸等症状,通过
病史、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其它检查)已经确
定病因。 ②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无心律失常发生的其他证据。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36-
全国首届动态运动远程心电图研讨会
1.心律失常
(1)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
Ⅰ类:
①发生无法解释的晕厥、先兆晕厥或原因不明头晕的患者。 ②反复发生无法解释心悸的患者。 Ⅱb类:
①发生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气短、胸痛或乏力的患者。 ②疑一过性房颤或房扑时发生神经系统事件的患者。

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对比

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对比

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对比发布时间:2021-09-02T11:02:10.98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9期作者:王亚萍[导读] 通过对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对比,探讨动态心电图的价值。

王亚萍(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心电中心;江苏扬州225000)【摘要】目的:通过对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效果对比,探讨动态心电图的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筛选了在我院进行诊断的80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其诊断时间为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对这80例患者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

结果:经过对80例患者诊断结果的研究,发现了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敏感度、特意度和准确度的准确性都更高。

P<0.05,两组患者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准确性和效果更佳,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价值。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效果对比;应用价值冠心病是一种发生率比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较多,且发病时间长,治疗时间也比较长,治疗难度比较大。

有研究表明,冠心病之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大概占40%。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发病时不容易识别。

在临床诊断上,主要采取冠脉造影来诊断冠心病,这是该病症诊断上的金标准[1]。

这种诊断方式的缺点就是有创性,诊断费用较高,因而受到很大限制。

而常规的诊断方式是该病症诊断的一般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反映患者短时间内患者心脏的情况,不能够完全反应心脏异常时间歇特征。

而近些年来,动态心电图被逐渐应用于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次诊断方式能够准确的反映患者心脏的活动情况,准确地找出异常状况[2]。

因此筛选本院的80例患者,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研究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筛选了在我院进行诊断的80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其诊断时间为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对这80例患者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诊断。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动态心电图,也称Holter心电图监测,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适应证1.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检测短暂或隐伏的心律失常:证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周期性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间歇或潜在型预激综合征短阵快速性心律失常间歇性心脏传导阻滞发作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各种过早搏动(鉴别良性与恶性)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做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

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典型心绞痛非典型心绞痛夜间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监测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

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2-09-29T03:36:22.35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7期作者:袁力韵[导读]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袁力韵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四川成都 611530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1-2021.11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心肌缺血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前者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后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诊断效果。

结果:比较两组检出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夜间ST段下移次数少于日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于夜间,ST段位移大于日间(P<0.05)。

结论: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在解剖学中存在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变化情况,但是临床表现却无任何心肌缺血表现,因此多被称作隐形冠心病。

心肌缺血的发作将会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风险增加,是患者临床预后的主要预测因子。

因此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十分重要。

动态心电图能够长时间连续有效分析患者心脏活动情况,24h内连续记录高达10万次的心电信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

基于此,本研究对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20.11-2021.11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心肌缺血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女例数为20例和15例,年龄区间48-75岁,平均(57.03±3.72)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19例和16例,年龄区间49-75岁,平均(58.12±3.53)岁。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心律失常的诊断。

动态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节律变化,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具
有重要价值。

根据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室上性
和室性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症状进行
分级,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

二、缺血性心脏病的评估。

动态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供血情况,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评
估至关重要。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指出,ST段的改变是评估心肌缺
血的重要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对缺血性心脏
病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三、心肌病的监测。

动态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对于心肌病的监测具有独
特优势。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强调了心室肥厚、非对称性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的诊断标准,可以及早发现心肌病的变化,
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干预治疗。

四、其他心脏疾病的诊断。

除了上述内容,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还包括了其他心脏疾病的诊断原则,如心房颤动、心脏传导阻滞、心脏起搏器功能评估等。

这些内容对于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判读的重要依据,准确的诊断标准可以指导临床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练掌握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又称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Holter心电图,是一种连续记录心电图信号的检查方法。

它可以在患者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对心脏的电活动进行全天候的监测,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心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下面将详细介绍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首先,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包括对心律失常的诊断。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心律失常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其次,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肌缺血的评估。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心脏疾病的重要诊断内容。

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观察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改变、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和范围等,这些信息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脏传导系统的评估。

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功能障碍,而动态心电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状态的详细信息,如P波、QRS波、QT间期等参数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进行心脏传导系统的评估和诊断。

此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对心脏功能的评估。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如心率的变化、心律的不稳定性等,这些信息对于心脏功能的评估和诊断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涵盖了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脏功能的全面评估。

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患者的心脏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动态心电图的准确解读和诊断标准的正确应用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电图危急值诊断标准

心电图危急值诊断标准

心电诊断科危急值标准
一.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1、缺血性ST-T改变(常伴有心前区闷痛等症状)
ST段抬高:J点后60-80ms处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mV,右胸导联≥0.25mV,左胸导联≥0.10mV。

ST段压低:J点后60-80ms处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0.15mV。

2、恶性心律失常(常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
快速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R on T室性早搏;
3、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230次/min、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平均心室率≥180次/min
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心室率达200-230次/分以上,最短RR间期<250ms。

4、心室长间歇
RR间期大于2.5s并伴有一过性黑朦、晕厥者、
心动过缓平均心室率35次/min
首次发现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平均心室率<40次/min
5、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
与前份心电图对比,胸前导联T波倒置,出现SIQIIITIII现象,新发右束支阻滞;电轴右偏,心率加快,aVR导联R波增高等。

6、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P波消失,出现QRS波群前无P波的窦室传导,QRS波群明显宽顿,QT间期进一步延长。

低血钾:T波低平、浅倒置,出现巨大U波或TU融合。

QT间期明显延长伴R on T室性早搏
二、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持续增高:收缩压持续性增高>200mmHg。

动态血压持续降低:收缩压持续性降低<80mmHg常伴晕厥或体位性低血压改变。

总结动态心电图分析的主要内容及运动试验结果的判读

总结动态心电图分析的主要内容及运动试验结果的判读

总结动态心电图分析的主要内容及运动试验结果的判读24h心搏总数和各种心率数1、24h心搏总数24h心搏总数包括主导心律和异位心律心搏总数,正常人特别是青年人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10万次左右,老年人约8万次,儿童12~14万次。

2、平均心率平均心率由心搏总数除去异位心搏总数和干扰造成的伪差而得出,一般24h心搏总数10万次左右,平均心率70~90bpm。

3、最快、最慢心率(HRmax、HRmin)HRmax是指主导心律的频率,一般是窦性心律的最高频率。

动态心电图确定的HRmax是依据4~8个以上最短或最长RR间的平均值计算的,有的是以8S内最短或最长RR间期计算的,多发生在白天活动、情绪激动、精神刺激时,儿童、青年最高达180bpm,极少数超过190bpm。

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一般不超过130bpm,可能与自主神经反应性降低有关。

HRmin多发生在夜间入睡时,尤其多见于凌晨3~5时之间,大部分人发生在睡前1小时内,与此期间迷走神经张力最高以及皮质醇等激素水平较低有关。

正常人HRmin很少低于40bpm,健康青年人夜间HRmin很少低于33bpm。

一般认为,随年龄增长,每日HRmax和运动HRmax及基础心率下降,但平均心率和HRmin无影响,这可能与衰老伴随着窦房结起搏组织改变、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度下降、窦房结对儿茶酚胺反应降低有关。

国内文献统计,新生儿心率在85~250bpm,生后1~3天平均最高心率为173±19bpm,最低心率93±12bpm,第4~10天与1~3天相似;10~13岁儿童最高心率醒时100~200bpm,睡眠时60~110bpm,最低心率醒时45~80bpm,睡眠时30~70bpm。

健康人心律失常的判断1、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是指邻近心动周期长度相差10%以上,正常人中较常见。

中度窦性心律不齐是指邻近心动周期长度相差>50%,重度窦性心律不齐是指邻近心动周期长度相差>100%,在儿童中多见,老年人中窦性心律不齐占14%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

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站立时无低频率成分增加,提示交感神经反应性减弱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频谱总功率下降,低频/高频比值可不变;但低频下降时,此比值可减少,高频下降时,比值可增大;
低频中心频率左移。

心率变异性降低提示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较大,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且预后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