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业-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答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晋厉公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边的人为官。

“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

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

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

这说明()A.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B.贵族世袭制遭到破坏C.传统的等级制受到冲击D.仁义观念影响到政治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

下列表述符合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百家争鸣,文化繁荣B.列国争霸,民族交融C.小农破产,经济衰退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3.“华夷之辨”是先秦的一个热门话题。

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孟子则主张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这说明了()A.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B.汉族文化优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D.孟子与孔子的民族观念互相矛盾4.“出塞”是汉唐诗书中常见的字句,是指向中原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交通活动,如“张骞出塞”是从关中出发,一路至于西域。

而战国时期秦国的“出塞”多为东行,由关中平原而东进。

汉唐与战国时期“出塞”指意不同源于()A.政治形态的变迁B.交通路线的开拓C.统一市场的形成D.华夏认同的发展5.《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

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6.商鞅在政治方面“集小乡邑聚为县”。

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县长)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县的主要长官由君主任命。

县制的推行()A.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B.使贵族力量逐步得到强化C.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D.加快了秦国中央集权进程7.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部编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 )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解析:B 周幽王被犬戎杀害后,周平王即位。

周平王见周都城镐京残破,故东迁洛邑,此后的周王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故春秋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在齐国( )A.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D.废除了贵族特权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事件是田氏代齐,这一事件反映了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是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

3.《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该材料反映出( )A.中原市场繁荣B.南北交流频繁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D.南方城市兴起解析:A 山东定陶处于鲁西南,属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无体现。

4.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A.开辟田畴、勠力农业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解析:B 商鞅变法中,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原来选用官员的世卿世禄制,改行军功爵制,B项正确。

5.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

由此可见( )A.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解析:A 这里的政治混乱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表现,说明社会变革推动了百家争鸣,A项正确。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建议用时: 30 分钟 )一、选择题1.孔子以前编了一部记录当时鲁国历史的史册,名叫《春秋》;而这部史册中记录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先期大概相当,所此后代就将东周的先期称为春秋期间。

该期间始于() A.国人暴乱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分析:选B。

春秋期间开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

2.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次序,防止了无中心( 中央 ) 后的大杂乱。

这一现象()A.反应周天子失掉了天下共主地位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代替分封建制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有失偏颇D.表示春秋期间社会大动乱的结束分析:选C。

题干资料“霸主制度为中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次序,防止了无中心( 中央 )后的大杂乱”表现出霸主制度的踊跃影响,这说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有失偏颇,应选C 项。

3.鲁班复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战国期间的有名工匠。

传说他发了然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匠器具。

这些工具的发明主要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政府政策的支持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花怒放的出现分析:选 C。

资猜中鲁班的发明都是与铁器亲密有关的,主要受益于春秋战国期间冶铁技术的进步,应选 C 项。

4.战国期间,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忆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应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看法D.国家一致的趋向分析:选 A。

据资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忆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可知,这反应了华夏正统的意识,应选 A 项。

5.春秋期间,孔子创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

这一做法()B.崩溃了西周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分析:选C。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6.商、西周、春秋期间,“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医生的家臣。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1.春秋末到战国时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

这()A.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B.直接动摇了周朝的统治基础C.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D.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2.学者许倬云认为“春秋之世,国家与社会逐渐分道扬镳,分道扬镳的前面一部分是封建秩序与宗法制度的分离,后面一部分则是封邦建国成了君主国家,最后变成了统一的大帝国。

”下列有关“封建秩序与宗法分离”的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墨家思想盛行B.礼崩乐坏,嫡长子继承制被完全破坏C.井田制彻底瓦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D.诸侯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3.墨子指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据此可知,墨子主张A.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救济B.建立“大同”和谐社会C.政府要赈济贫困的人口D.社会财富为人民所共有4.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夷狄之风颇炽,无华夏的礼乐法度。

如此既不利于营造政治合法性,也不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

商鞅颁布“分异令”:父子兄弟不可同居共财,而须另立门户,各自谋生;家富出分,家贫出赘,此举A.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B.是基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是为配合“休养生息”政策5.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B.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C.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D.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6.关于《诗经·国风》起源,学界一般重视“采诗说”,即由周王室派专人于各地采集民间诗歌编订成册,达到“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带答案)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带答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由此可见,当时()A.各国混战冲击礼乐制度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挑战2.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

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这一现象()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

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奴隶制度逐渐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4.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论功行赏的赐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这有利于()A.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B.推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C.阻断旧贵族的上升通道D.促进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5.孔子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强调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B.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强调“学思结合”C.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能承担社会职责的有才能的人D.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6.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映出《道德经》()A.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B.凝聚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C.渗透了对自然规律哲学思考D.体现了旧贵族阶层政治诉求知识点四百家争鸣7.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性达标作业1.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B.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D.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答案】B【解析】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是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政“自大夫出”等现象表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了()A.华夏正统的意识B.家国同构的理念C.王权独尊的观念D.国家统一的趋势【答案】A【解析】据材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可知,这反映了华夏正统的意识,故选A项。

3.20世纪20年代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牛尊,牛鼻穿有鼻环。

这能表明()A.山西最早出现牛耕B.当时已经出现牛耕C.当时养牛业发达D.春秋冶铁业发达【答案】B【解析】从题干来看,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山西已经出现了牛尊和牛鼻鼻环,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现象,故B 项正确。

4.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

“宽容”“自由”主要指()A.百家争鸣B.商业繁荣C.士的兴起D.诸侯纷争【答案】A【解析】百家争鸣,各派别相互诘难和辩论体现了思想和学术的自由,经济的发展和士的兴起是百家争鸣的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不是表现。

诸侯纷争体现的是血腥和残酷,而非宽容和自由。

5.荀子的《劝学》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以上言论表达的思想是()A.“性善论”思想B.“性恶论”思想C.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D.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可知,荀子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西周晚期,某青铜铭文记载,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牧牛罚铜三百爰并鞭五百下。

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A.奴隶制度遭到破坏B.贵族体制得到确立C.礼乐制度面临冲击D.司法体制出现漏洞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下列选项体现了该论断的是( )A.世卿世禄制的确立提高了贵族地位B.战争导致了社会经济严重倒退C.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土地制度变革D.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有学者指出,春秋各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力图把“王土”和“王臣”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置于君主的直接管理和掌握之下。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作业)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老子认为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2.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

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

“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夷人、狄人、戎人。

这反应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各个民族之间的区别完全消失C.对华夏文化认同感加强D.战争推动民族交融3.春秋后期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4.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A.废除旧贵族特权B.奖励耕战C.废井田、开阡陌D.建立县制5.下列主张反映出的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儒家: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以仁义、王道施政;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君主要把权力提高到极点,并使用严厉的法制;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6.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规定,国中乡长应向朝廷推荐“慈孝于父母”“有拳勇股肱之力”的人才,由齐桓公亲选后担任官职。

据此归纳,管仲在齐国的改革()①以“德”“才”为据选拔人才②强调将选官权力收归国君③重视“仁”“孝”等儒家规训④意在推翻东周天子的统治A.①②B.①③④C.①③D.②③④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孔子B.老子C.荀子D.墨子8.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

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

这反映出( )A.铸币技艺得到发展B.商品流通相互隔绝C.国家统一动力增强D.经济水平区域有别2、如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据表推断不同学派的共性特征( )B.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C.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D.针对社会现实提出政治主张3、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的现象非常普遍。

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

这种现象( )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4、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后,周边的戎狄蛮夷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这表明( )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C.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发展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5、秦国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位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将爵位评定建立在其客观贡献的基础上。

这一举措( )C.旨在提高平民社会地位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6、从西周“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兼并的严重B.铁犁牛耕的采用C.社会的稳定D.封建制度的确立7、学者刘克甫指出,“家”字在甲骨文中指殷人陈列猪肉祭祀殷王祖先的场所,在西周和春秋金文中指“宗庙”,在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家”字才出现一家一户“个体家庭”的含义。

“家”字含义的演变反映了( )A.宗族血缘观念淡化B.文字逐渐走向统一C.生产方式发展变化D.家国同构观念萌生8、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训练)(附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训练)(附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

这说明战国时期()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2.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

这反映了()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3.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

这一发现表明()A.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B.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C.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D.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4.《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

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春秋中期,晋政权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等六卿控制。

后来,赵、韩、魏、智四家联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灭了智氏并瓜分其土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由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分封制度不断完善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渐趋确立C.国家统一进程加快D.周朝传统统治秩序渐遭破坏6.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

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B.宗法观念在春秋荡然无存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D.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7.《左传》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纳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

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族开始形成B.夏夷间普遍通婚C.华夏文化的先进D.民族交融的加强8.周朝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2课__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上)(部编版)_第2课__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单选题1.(2020·江苏省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2.(2020·山东省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故选D。

3.(2020·浙江省高考真题)浏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

下列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

A.汉赋B.楚辞C.话本D.散曲【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时代限定词“先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文学作品,B正确;汉赋是汉代文学形式,排除A;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排除C;散曲主要流行于元代,排除D。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

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

“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 )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5.(2023·北京朝阳)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7.(2023·天津河北区)战国时期,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练习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练习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含解析)

课时作业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

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2.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农具的90%以上。

这说明()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B.铁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如齐、魏、韩等。

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中的有利地位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A.没落贵族的利益B.立功将士的利益C.新兴地主的利益D.富裕农民的利益5.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们因主张不同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这表明() A.不同学派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6.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

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B.提出了系统治国理论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年代,诸侯争霸,战乱不休。

关于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齐、晋、楚、吴、越等先后称霸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B.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C.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D.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使周天子重新掌握了实权解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使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日渐破坏,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答案:D2.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石犁骨耜铁犁犁冠A.商品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在生产的过程中,石犁、骨耜逐渐被铁犁取代,这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因此D项正确;铁犁的出现不能直接印证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排除A、C 两项;铁犁仅仅和冶铁技术的进步相关,而不是所有的手工业技术,因此B项错误,排除。

答案:D3.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表明商鞅()A.实行什伍连坐B.奖励军功C.实行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解析: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

答案:C4.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

这主要说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解析:根据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 项;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经济改革对土地的作用,不是对王权的作用,排除D项。

答案:A5.“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6.阅读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完成题目。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哪一中心问题?四则材料所主张的核心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材料中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哪种主张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答案:(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主张的核心: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治国;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

(2)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②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对当时影响最大的主张:材料四中严刑重罚的主张。

原因:有利于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主张:材料一中的主张。

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春秋时期,社会风云激荡,长江下游参与争霸的两个诸侯国是()A.晋国、楚国B.齐国、晋国C.吴国、越国D.楚国、齐国解析:在春秋时期争霸的诸侯国中,在长江下游参与争霸的是吴国和越国,因此C项正确。

齐国和晋国都在北方黄河流域,楚国在长江中游地区。

答案:C2.公元前720年,周桓王与郑交恶,双方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

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

这表明()A.周朝分封制度已经被废除B.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C.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D.各个诸侯国先后称霸解析:题干时间表明,此时为春秋时期,通过周桓王、鲁桓公等信息可知,分封制依然存在,所以A项排除;周郑交恶、鲁国内乱不代表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排除B项;周桓王被射中肩膀及鲁桓公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而自立为君表明周王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C项正确;各个诸侯国先后称霸题干并未体现,排除D项。

答案:C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重大表现及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和发展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水利工程的兴建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解析: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因此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余三项表述均正确,可排除。

答案:D4.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田界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不允许私动田界,这体现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本题选A项。

答案:A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答案:B6.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故选D项。

答案:D7.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

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A.“以德治国”B.“无为而治”C.“有教无类”D.“以法治国”解析:根据材料“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反映了法家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因此D项正确;A、C两项都属于儒家主张;B项属于道家思想。

答案:D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思考:要达到这一目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解析:第(1)问可在把握材料中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归纳,其核心信息为民本思想。

第(2)问材料一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注意教材所述孔子的主张。

第(3)问材料二体现了“君”与“民”的关系,结合孟子的思想主张回答。

答案:(1)民本思想。

(2)关键:取信于民。

统治者应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

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

拓展提高9.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分封诸侯D.各国变法解析:依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国家产生是指夏朝作为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故A项不符合题意。

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及史前时期,故B项不符合题意。

分封诸侯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C 项不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大变革,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进行变法以求在争霸中取得有利地位,结果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0.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题干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项。

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C11.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

该思想家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根据题干中“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这句话可以看出,该思想家崇尚自然,故该思想家属于道家。

答案:C1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C13.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韩非以法治国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C.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实现其古为今用D.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的主张解析:“史实”“史论”“史识”并称为史学的三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