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石榴_的国俗语义探析_李雪丹
三年级语文《石榴》知识点

三年级语文《石榴》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三年级语文《石榴》知识点三年级语文《石榴》知识点梳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八级语文《石榴》课件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文章中的主题和思想,促进交
流和互动。
延伸阅读推荐
《人间词话》
推荐学生阅读《人间词 话》,了解中国古代文
学批评和审美观念。
《红楼梦》
推荐学生阅读《红楼 梦》,了解中国古典小
说的特点和魅力。
《文化苦旅》
推荐学生阅读《文化苦 旅》,了解中国文化的
多样性和丰富性。
八级语文《石榴》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导入 • 石榴的文学背景 • 《石榴》的作者介绍 • 《石榴》的文本分析 • 《石榴》的解读与赏析 • 课堂互动与讨论 •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介绍
石榴的起源与历史
石榴作为古老的果树,拥有悠久 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它的 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后传播至
石榴的文化内涵
多子多福的寓意
石榴因其籽多,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符合中国人对家族繁衍和福禄寿喜的 期盼。
热情与繁荣的象征
石榴火红的颜色和丰满的果实,使其成为热情与繁荣的象征,被用于装饰和庆 祝活动中。
03 《石榴》的作者介绍
作者生平与成就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 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新文化运 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题思想与意义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石榴的特征和品格,表 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同时 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 了解石榴的特征和品格,同时也可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追求美好的事物,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语言特色
文章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如“深红色 ”描绘石榴的颜色,“透明光亮”描绘 石榴籽的质感,“红玛瑙”比喻石榴籽 的颜色等。
《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义分析——以“红”为例

《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义分析——以“红”为例作者:宋海蟾谭占海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1期宋海蟾谭占海(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摘要]《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读本。
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挖掘《唐诗三百首》中《咏鹅》、《题都城南庄》、《相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背后丰富的国俗文化内涵,对不同诗句中“红”的国俗语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国俗词;红;《唐诗三百首》;语义分析[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001-02[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2012年度招标课题:基于《唐诗三百首》的国俗语义研究(F-527);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用及认知研究(13GZYB49)[作者简介]宋海蟾,女,四川乐山人,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谭占海,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公元七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多年间,每两年便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读本,也为学者从国俗语义学视角认知唐诗的用词提供了最佳范本。
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不同诗人笔下的“红”的语义进行分析,探讨“红”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国俗特征。
一、国俗语义的概念1969 年,莫斯科国际俄语教师协会首次提出“语言国情学”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概念。
1971 年前苏联语言学家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合著《语言与文化》一书,对“语言国情学”做出了权威论述,其目的在于将文化与语义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提出建立能准确解释汉语民族文化的新兴学科——“国俗语义学”,并对这门学科的思想原则、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其本质意义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阐述。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1石榴》word教案 (9).doc

3.教师质疑, 启发,补充,讲解
预设问 题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 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刻。)
明确答案
练
阅读《一树 杏花》并做练习题,分层次进行,以此为:通读全文,做完练习,仿写。
巩固 所学内容
小结
作业
巩固作业
《学语文》本课内容
预习作业
通读《海燕》课文,找出生字生词,作者资料。
反思
板书设计
石榴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
石榴
课题
石榴
执笔人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2.明确描写顺序。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明确 描写顺序,培养言之有序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下水文,练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教Leabharlann 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二次设计
导
1.检查预习,抽查第一课时的作业
2.导入:如何描写才能使所描写的事物生动可感,并且给人美感呢。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义分析——以“红”为例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2012年度招标课题:基于《唐诗三百首》的国俗语义研究(F -527);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 《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用及认知研究(13GZYB49)[作者简介]宋海蟾,女,四川乐山人,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 谭占海,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唐诗三百首》国俗词语的语义分析 ———以“红”为例○宋海蟾 谭占海(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摘 要]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读本。
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挖掘《唐诗三百首》中《咏鹅》、《题都城南庄》、《相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背后丰富的国俗文化内涵,对不同诗句中“红”的国俗语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国俗词; 红; 《唐诗三百首》; 语义分析[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001-02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公元七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多年间,每两年便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
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读本,也为学者从国俗语义学视角认知唐诗的用词提供了最佳范本。
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不同诗人笔下的“红”的语义进行分析,探讨“红”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国俗特征。
一、国俗语义的概念1969年,莫斯科国际俄语教师协会首次提出“语言国情学”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概念。
1971年前苏联语言学家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合著《语言与文化》一书,对“语言国情学”做出了权威论述,其目的在于将文化与语义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提出建立能准确解释汉语民族文化的新兴学科———“国俗语义学”,并对这门学科的思想原则、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其本质意义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阐述。
第三章颜色词与中国文化

红粉
本指胭脂和铅粉,后引申指貌 美的女子。如在“偶已发狂惊满座, 两行红粉一时回”(杜牧《兵部尚 书席上作》)中,“红粉”指貌美 的烟花女,而在“冀马燕犀动地来, 自埋红粉自成灰”(李商隐《马嵬》 之二)中,“红粉”指的是绝代佳 人杨贵妃。
红豆
是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等 植物种子的统称,古人常用以象征爱 情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枝”(王维《相思》)和 “中有兰 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韩偓 《玉台》)都以红豆寄相思,这象征 爱情的红豆曾勾起过多少异地情侣的 相思之情。
⑤(授予比赛第一名的)蓝授带;如: blue ribbon(头奖), Blue-ribbon
(按教育程度或资历特别挑选出来的, 第一流的,拥有最佳成员的);bluestocking(女学者,才女)。
忧郁、忧伤的“blue”
英语中的蓝色(blue)除了 表示高贵的意思外,还常表示忧 郁、忧伤等意思。“blues”英语 口语中表示忧郁和沮丧,另外它 还是一种缓慢带有感伤情调的黑 人民歌的代称。
三 绿色及其文化含义 “青”和“绿”在古代曾有 卑微、下贱的 含义。这与古代官职的服饰规定有关系。 唐代官制规定七品以下穿绿袍。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 ——白居易《忆微之》
绿色的卑贱义与“绿帽子”
【明】郎瑛《七修类稿》:“吴人称人妻有 淫者为“绿头巾”。”
走红: be in favor; be in vogue. 开门红:make a good start; an auspicious
start. 满堂红:all-round victory ,success in every
field; triumph on all fronts. 红火,红红火火:flourishing; prosperous. 红妆: gay feminine attire; young woman.
“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

“ 石榴 ”的国俗语 义探析
李 雪 丹
( 广 西 民族大 学 文学 院 ,南 宁 5 3 0 0 0 0 )
摘要 : 国俗语 义 学作 为语 言研 究的一 个分 支 。在语 言 交 际过 程 中,对 于词 的 国俗语 义的正 确理 解 可以
有助 于人 们 更好 地 掌握 语 言 的文化 内涵 ,从 而达 到 交际 目的 。文章从 国俗 语 义这一 角度 对 “ 石 榴 ”这 个词
柳树 、柳 枝 ,由于它 和 “ 留”谐 音 ,因此 有 了 “ 折 柳送 别 ”这个 习俗 , “ 柳 ”也就产 生 了送别 、依依 不舍 的 国俗语 义 。而 石榴 也是 如此 ,在历代 文 学作 品 中都是 文人 的喜 爱对 象 ,因此 ,在历 史 长河 中文化 的熏 陶
下 ,它也 形 成 了一些 较 为稳定 的国俗语 义 。
它 的汁 味美 , 因而称 为 “ 天浆” , “ 南诏 石 榴 ,子 大 ,皮 薄如 藤纸 ,味绝 于洛 中。石 榴甜 者谓 之 天浆 ,能 已乳 石 毒 。 ”
在 中 国的传 统文 化 中 , “ 天 人合 一 ”是具 有重 要位 置 的思想 之一 ,其 影 响力也是 很 广泛 的 。传 统思想 认 为世 间万 物都 是 相 通 的 ,人是 大 自然 的一 部 分 ,人 与 自然 界 不仅 在 物 质 方 面还 是 在精 神 上 都是 有 感应 的 。在我 国的文 学史 上 ,文人 总是 用那 些 自然 界 的事物 来 寄托情 感 ,从而借 这 些事 物寄托 自己的情思 。如
家 ,不 同 的 民族 ,在 其 自身 的发 展演 变过 程 中 ,形 成 了 自己独有 的文化底 蕴 ,都有 自己用来表 达文 化 内涵 的词 语 ,而 这些 词也 就体 现 了 国俗语 义 。
国家对石榴主题的内容

国家对石榴主题的内容
石榴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繁荣、团结和丰饶的象征。
以下是一些国家关于石榴主题的内容:
1. 节日:在中国,石榴主题常出现在中秋节和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中。
在这些节日期间,人们会赠送石榴,因为它被视为繁荣和丰饶的象征。
此外,石榴也出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
2. 文学作品:石榴在中国文学中经常被用作象征繁荣、团结和爱情的意象。
例如,在唐诗宋词中,石榴经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性或爱情的甜蜜。
同时,石榴也是一些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如《红楼梦》中的“榴花开处照宫闱”等。
3. 艺术:石榴主题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也很常见。
石榴的形象被广泛用于绘画、雕塑、陶瓷和剪纸等艺术形式。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石榴通常被描绘为丰满、鲜艳的水果,代表着繁荣和丰饶。
4. 民间故事:在中国,有许多关于石榴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通常与石榴的象征意义有关,如代表爱情、繁荣和团结等。
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丰富了人们对石榴的认识和理解。
5. 食品文化:石榴也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在中国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用途。
石榴可以生食,也可以榨成果汁或用于制作甜点等食品。
在某些地区,石榴还被用于制作醋、酒等饮品。
总之,石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它代表了繁荣、团结、爱情和丰饶等美好愿景。
品味红石榴与重阳节的文化符号

品味红石榴与重阳节的文化符号红石榴,一种饱满鲜艳的水果,常常被人们用来象征繁荣和吉祥。
而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探讨红石榴与重阳节的文化符号,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魅力。
首先,红石榴作为一种水果,其饱满的外表和红艳的颜色给人一种热情和活力的感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因此红石榴也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和新年,人们常常会摆放红石榴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福。
红石榴的鲜艳色彩和丰满形状也常常被用来描绘女性的美丽和健康。
因此,红石榴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了女性美丽和幸福的象征。
而重阳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是为了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而设立的。
在这一天,人们会尊敬长辈,为他们庆祝并送上祝福。
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登高远足。
登高远足的活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的锻炼,也能增进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
登高远足的习俗也被视为一种祈福的方式,人们希望通过登高来迎接好运和好运气。
因此,重阳节成为了人们表达敬老和祈福的一个重要时刻。
红石榴与重阳节之间的联系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红石榴的颜色与重阳节的庆祝活动相呼应。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常常会穿上红色的衣物,以表达对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而红石榴的鲜艳色彩也与这种喜庆的氛围相契合。
其次,红石榴的丰满形状与登高远足的习俗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登高远足需要人们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健康状态,而红石榴作为一种富含营养的水果,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和补充维生素。
因此,红石榴也成为了人们在重阳节期间的重要食物之一。
通过品味红石榴和庆祝重阳节,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果往往被赋予了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而重阳节则是人们表达敬老和祈福的重要时刻。
红石榴作为一种饱满鲜艳的水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重阳节则通过尊敬长辈和登高远足的习俗,让人们感受到家庭、友情和健康的重要性。
乌丙安民俗学,从多子的石榴说起

乌丙安民俗学,从多子的石榴说起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位女神,名叫赫拉(Hera),她是天帝宙斯的妻子,人们都称她为天后。
赫拉是位很有威仪的女神,主管人间婚姻和繁衍子孙的大事,她的古代造型是:头戴后冠,身穿艳丽的礼服,有时披上轻纱。
她右手拿着一根神权杖,上面饰有杜鹃的形象(那是宙斯追求她时,时常化成的小鸟),左手握着一只丰满多子的石榴。
在印度佛经故事中也有一位女神,名叫诃梨帝母。
据传说这位女神生了一千个孩子。
但是,她生性残暴,经常抢夺别人的子女吃。
最后释迦牟尼不得不惩罚和教训她,把她最心爱的儿子藏了起来。
她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却怎么也找不到。
这样,她才懂得失去孩子的痛苦,从此彻底悔改,作了人间子女繁衍的保护神。
诃梨帝母又称作“惶恐入谷鬼子母神”,她的造型是贴身偎依着、攀扒着各种姿态的幼儿。
不过,她最古老的形象,也是一位丰满善良的女人,左手怀抱一个幼儿,右手拿丰硕多子的大石榴。
我国新疆和田在20世纪初出土过这位女神的像;日本醍醐寺也收藏有13世纪的诃梨帝母女神画像,都是右手握着一枝对生石榴,顶端是一朵鲜艳的石榴花。
德国的一个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公元前575年的古希腊女神雕像。
这座雕像并不是罗马时代的复制品,而是原作,20世纪初从希腊出土时,女神雕像包着坚实的铅皮。
这显然是古希腊人为了避免与波斯的连年战火毁及女神,才埋藏在地下的。
这件珍贵的女神雕像,右手拿着的也是石榴。
另外,雅娜希塔的手里,托着的是一个装石榴的钵,她在波斯神话中是一位专司人类丰穰多产的女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没有找到用石榴象征人类繁衍的痕迹,甚至古文字中也没有这个“榴”字。
为什么呢?《博物志》等古文献的记载解开了这个谜。
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到过波斯帝国前身的“安息国”,13年后返汉,曾带回安息国盛产的一种瘤状多子水果,取名“安石榴”。
安石即安息,即帕提亚古国,因汉使列该国时正当阿萨息尔王朝,故“汉书”称安息国。
安石是安息的音变,以后才简称石榴。
1.石榴--

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艰难 的关头: 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国民党:妥协投降。镇压爱国运动。 亲日派: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论调。 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 生。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坚持抗日,力挽狂澜。
联系当时的时局,郭沫若写石榴,是单纯 的赞扬它的“可爱”,还是另有深意呢?
喜欢夏天 更喜欢夏天的心脏(石榴)
思考:
2.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 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思考: 3.为何要把石榴称作“夏天的心脏”? 1.从花都色彩和外形比喻(3自然段),2. 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 特征的角度比喻,3.“心脏”使人具有活 力,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 活力,二者是相似的。将石榴比作夏天的 心脏准确形象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 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喜爱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文中的哪个句子(词语)?
最可爱
速读课文,以“动词+石榴” 的形式,划分本文的结构
爱石榴(1) 绘石榴(2—6) 赞石榴(7—9)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思考: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石榴“最可爱”? 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色彩:深红色 陆离 华贵 花朵 个性: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参考下面的语段,写一写你喜欢的事 物,要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出该事 物蕴含的精神品质。
胡杨,是最坚忍的树。 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 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 风沙。那种遇强更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 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

“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李雪丹【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14)3【摘要】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词的国俗语义的正确理解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文章从国俗语义这一角度对“石榴”这个词的词义进行探析,主要是从历代文学作品和民俗中看石榴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的意义。
%As a branch of language research, National Cultural Semantics plays an positive role in it. One could grasp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more accurately with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 word, hence accomplish a better communication.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analyses the meaning of pomegran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s, and mainly aimed at re-searching the meaning of pomegranate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literary works and folk custom of past ages.【总页数】4页(P59-62)【作者】李雪丹【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 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相关文献】1.从文化系统的构成探析英汉国俗语义差异根源 [J], 朱晓嘉2.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鱼"的国俗语义探析 [J], 张林;王玲娟3.从文化系统的构成探析英汉国俗语义差异根源 [J], 朱晓嘉;4.英汉文化内涵“狗”之国俗语义探析 [J], 郭文海;孙磊;曲晓梅5.当代英语动物习语之国俗语义探析 [J], 唐友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榴笑福来到行书

石榴笑福来到行书石榴,是一种多汁鲜美的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
它的果皮红艳动人,果肉鲜红多汁,口感酸甜可口,营养丰富。
石榴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还在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榴象征着幸福、富贵和生育之福。
而“笑福来”,则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形象,代表着快乐和幸福的到来。
本文将以石榴笑福来到行书为题,探讨石榴的意义和行书的艺术。
石榴象征着幸福和富贵,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常常被用作吉祥的象征。
新婚夫妇在结婚当天,往往会摘取一颗石榴,将其剖开,象征着两人的幸福和团圆。
石榴还被赋予了生育之福的寓意,因为石榴果实内部的种子众多,寓意着子孙满堂,家族繁荣。
因此,石榴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使用,不仅作为食物,也被用作装饰品和礼物,传递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石榴的形态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的果实饱满圆润,果皮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石榴的果肉质地细腻,多汁丰富,入口即化,带来了美妙的口感享受。
而石榴的种子则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像一颗颗红宝石,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因此,石榴被人们视为美的象征,不仅在绘画、陶瓷等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也是行书艺术中的常见题材。
行书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之一,它以快速流畅的笔画和独特的构图风格而闻名。
行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动,形体饱满,气势磅礴。
行书的艺术形式多样,不仅可以书写文字,还可以表现出各种事物的形象。
石榴作为行书的主题之一,常常被艺术家们用行书的技法描绘出来,展现出石榴的美丽和寓意。
石榴在行书中的描绘往往以其饱满的果实为主要形象,艺术家们通过运用行书的特点,使石榴的形态更加生动立体。
在行书中,石榴的果实常常被描绘成饱满圆润的样子,通过快速流畅的笔画,表现出果实的丰满和光泽。
同时,行书的厚重感和力度也能够展现出石榴果实内部的种子,使其更加逼真。
通过行书的艺术表现形式,石榴的美丽和独特的寓意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闽南谚语比喻探析

闽南谚语比喻探析
李少丹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D版》》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互喻是甲乙两事物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当需要说盼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
在闽南谚语的比喻中,经常可以看到将不同的两个事物彼此相互并列设喻,或者用两者共同说明同一事理,这种比喻往往能使所说明的两个事物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并能使语言简洁,表意形象生动。
例如: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李少丹
【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英语谚语中的常用比喻探究 [J], 么孝颖
2.比喻在闽南话谚语中妙用例谈 [J], 戴小彬
3.闽南谚语隐喻的类型与认知探析 [J], 李少丹
4.闽南谚语句式修辞探析 [J], 李少丹
5.闽南谚语辞格运用探析 [J], 李少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避免英汉文化陷阱:截然相反的国俗语义

避免英汉文化陷阱:截然相反的国俗语义
李冰;郑雪霞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6)3
【摘要】本文针对英汉词语的国俗语义差异性这一问题,选择了五对在固俗语义上截然相反的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对比分析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认为无论是外语教学、语际翻译,还是跨文化方面的工作,这样的对比研究都是有益的.
【总页数】5页(P100-104)
【作者】李冰;郑雪霞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英语系;甘肃省张掖中学,甘肃,张掖,7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英汉文化下动物词之国俗语义比较 [J], 王帅峰;龙华丹
2.英汉文化内涵“狗”之国俗语义探析 [J], 郭文海;孙磊;曲晓梅
3.植物词的国俗语义对比与英汉文化差异 [J], 姜燕令;鲁华娣;赵金玲
4.两份截然相反的报告 [J], Lars Robert Pedersen
5.未来几年美国PE与PP市场趋势将截然相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商隐《石榴》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石榴李商隐(唐代)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译文碧绿的石榴树婀娜迎风,鲜红的石榴像挂满灯笼。
里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白玉般的石榴子鲜美齐整。
瑶池的碧桃树有什么值得羡慕,哪比得上石榴树扎根民众。
碧桃虽美结果要经千年,石榴每年都能带来农家小院的笑声。
注释石榴: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榴膜”句:石榴夏季开花,尊革质,宿存,后成果实的外皮。
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内部由薄膜状心皮壁隔离为数室。
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故称“榴子鲜”。
“瑶池”句:《汉武内传》载:西王母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以五颗与武帝,帝辄收其核,欲种之。
西王母曰:“此桃三干年一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
”瑶池碧桃指此。
可羡:何羡,岂羡。
碧树:传说中长于仙山的异树。
创作背景唐朝时,女皇武则天特别喜爱石榴,于是其栽培随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一度出现长安“榴花遍近郊”的盛况。
当年杨贵妃在华清宫时,以观赏石榴花的艳态美容,因此有了“贵妃花石榴”的美名。
所以,石榴在李商隐生活的唐代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
《石榴》此诗亦是李商隐为爱情而写。
赏析石榴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诗人盛赞了婀娜的榴枝、繁富的榴实、轻盈的榴膜、鲜丽的榴子,表现了自己的爱慕之情,然而尽管石榴比碧桃还要美丽娇艳,却也无法红颜“一千年”。
《石榴》既是生命的挽歌也是爱情的悼亡诗。
“榴”字凡四叠,分别写其枝、实、膜、子,突出了石榴的美艳,读来春风扑面,不独上下句复辞,联内亦复辞。
“碧桃”联袂而出,深叹人间红颜易逝,唯有深藏于心底的真诚与美好的情感才真的可以“碧桃红颊一千年”。
在艺术特色上,此诗运用了复词重言的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
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
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
有同句双步往复的,如“一夕南风一叶危”,“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种同句不同音步的重叠往复,又可以组成对仗的一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还有同联内前后一次单复的,“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1-14作者简介:李雪丹(1989-),女,福建龙岩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和语法。
“国俗语义学”是语言学语义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继苏联的“语言国情学”之后提出的。
所谓的“语言国情学”,其核心是语义问题,主要任务就是揭示词语、句子或语篇中的民族文化语义。
[1]在他的《一门新的语言学分科———国俗语义学论略》一文中,他给“国俗语义学”下的定义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
”[2]不难看出,这两种都是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底蕴,都有自己用来表达文化内涵的词语,而这些词也就体现了国俗语义。
正确理解词的国俗色彩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在阅读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都喜欢用含蓄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要想理解“言中之意”和“言外之音”,就必须正确理解词汇的国俗语义。
大多数的国俗语义是词语在反复运用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石榴”,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
果实球形,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
果皮可入药。
”[3]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石榴”也产生了很多的国俗语义。
一、石榴因自然属性以及传统思想而产生的国俗语义石榴,一直倍受人们的喜爱与赞颂。
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石榴花,南中一种,四季常开。
夏中既实之后,秋深忽又大发花,且实。
”在段成氏的《酉阳杂组》中,因为它的汁味美,因而称为“天浆”,“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
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已乳石毒。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具有重要位置的思想之一,其影响力也是很广泛的。
传统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不仅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上都是有感应的。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文人总是用那些自然界的事物来寄托情感,从而借这些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思。
如柳树、柳枝,由于它和“留”谐音,因此有了“折柳送别”这个习俗,“柳”也就产生了送别、依依不舍的国俗语义。
而石榴也是如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是文人的喜爱对象,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熏陶下,它也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国俗语义。
(一)流光易逝,青春难再李雪丹(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语言/文学/艺术研究]“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摘要: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词的国俗语义的正确理解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文章从国俗语义这一角度对“石榴”这个词的词义进行探析,主要是从历代文学作品和民俗中看石榴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的意义。
关键词:国俗语义;石榴;传统文化;典故传说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14)03-0059-04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4卷第3期2014年6月Vol.14No.3Jun.2014DOI:10.16221/ki.issn1671-1084.2014.03.013石榴花红的时候,春天已经消逝了。
在古代,女子容易伤春悲秋,看见石榴花开,更是感叹春光流逝,时光难再,此时多是怅惘孤寂的心境。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这是写一位女子在寂寞的期待中看见石榴花红,感慨时光的流逝,心中怅惘与伤感。
“石榴”的这一意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处可见,如:龙山晴雪凤楼霞,洞里迷人有几家。
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
(《全唐诗·全唐诗4》)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
(《全唐诗·全唐诗4》)(二)多子多福石榴果实内有很多籽。
因而,千百年来它一直被赋予多子多福的寓意。
如:闻说石榴最多子,何须淘草始宜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便念了一遍,又逐句解说了。
老太太道:“好口彩!好吉兆!果然石榴多子!明日继之生了儿子,我好好的请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小院闲阶玉砌,墙隈半簇兰芽。
一庭萱草石榴花,多子宜男爱插。
”(《金瓶梅》)在很多地方都有结婚生子送石榴的习俗,有些地方还把石榴皮剥开,露出莹润的饱满的石榴子,寓意多子多孙,不是有一著名的图叫做“榴开百子”么,取的就是这个寓意。
不过在结婚生子时送石榴并不是现代的首创,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记载。
如:“将此送去,以为侄儿得子之兆?”于是分付太监,俟宴过群臣,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王爷查收。
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
(《镜花缘(上)》)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
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
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
”帝大喜,诏收“卿还将来”。
(《二十五史·北齐书》)在很多地方,结婚时布置婚房喜用石榴窗花、枕头等。
古人结婚礼品总要送一对绣有大石榴的枕头,祝他们旱得贵予;初生贵子,亲友喜欢赠送绣有石榴图案的鞋、幄、农服、枕头等,以示祝贺。
[4](三)陪伴、朋友、友谊石榴花开在春天之后,不与其他群芳争春,从而表现它的孤高傲气。
由于春已逝,百花相继随春去,这时候盛开的石榴花,给伤春逝去的人儿带来一缕慰藉,陪伴着度过孤独寂寞无助的时光。
石榴花的这一特点也是为文人所赞颂的。
如苏轼词中:“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这里写石榴花艳丽文静,自甘寂寞,不与那些浮花同流,而愿意与孤寂的人相伴。
再如《全唐诗》:“澜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
时节易晼晚,清阴覆池阁。
唯有安石榴,当轩慰寂寞。
”这句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石榴被赋予了生命力,是孤独寂寞的人的陪伴者,是他们的朋友,因此,石榴在这里有了指代朋友和友谊的国俗语义。
(四)美女佳人石榴花美艳,石榴子晶莹剔透,象征着女性之美。
南朝江淹《石榴颂》中:“美木艳树,谁望谁待。
”这句诗赞美石榴的绝美风姿,而且后半句可以看出在这里的石榴已不单纯是石榴,而是作者把它看成了一位佳人。
石榴被赋予美女佳人的寓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可见其用例,如: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恰是逍遥际。
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
窗外数修篁,寒相倚。
(《全宋词·全宋词1》)记向瑶窗写韵成,重轻音里识双声,石榴娇欲竞珠樱。
笛孔腻分脂晕,绣绒香带唾花凝,怜卿吻合是深。
(《眉庐丛话》)麝薰人。
靠南窗户有一张床,床上躺着一个美人,不亚如酒醉的一朵石榴花,半躺半卧。
秀腕托着香腮,一条腿伸着,一条腿攀着,面向南。
(《三侠剑》)大概到了唐代,女子很喜欢穿石榴裙。
粱元帝的《岛栖瞌》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
石榴裙是年轻女子的象征,杜审言“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02014年6月美人》诗中:“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比心中美女。
从此,“石榴裙”也有了借代青春女子的国俗语义。
(五)吉祥、富贵、团圆和睦石榴果实圆润,果实内“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所以在人们心中把它作为团圆、团结、和睦的象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人们离别之时有赠石榴的传统,这就是借石榴的团圆寓意来表达早日重逢的期待与心愿。
且“榴”与“留”音同,因此它就更添上了一层依依惜别的意味儿在里头。
如:部狱中各犯,被以赭衣;犯人之亲友,以山里红(即大红山查,潍曰石榴)一串挂其项上。
此物色红而形圆,盖取其团之义。
(《谏书稀庵笔记》)取“相思枕”留与十娘,以为记念。
因咏曰:“南国传椰子,东家赋石榴。
聊将代左腕,长夜枕渠头”。
(《游仙窟》)石榴由于它的植物特性,一朵花上可以结好几颗果实,如文献记载:《册府元龟》:“二年武陵临沅献安石榴,一蒂六实,十一月,木连理生,汝阳太守垣苗以闻”,果实里又有好多子,而且石榴花红火,因此在人们心中它又是吉祥富贵的象征。
在很多地方,都保留着在佳节亲朋友间互赠石榴的习俗,借榴传谊,祝愿彼此阖家幸福,吉祥如意,美满幸福。
在佛教中,石榴被认为吉祥果,如:持給也。
所謂尾息災也。
具緣果增益也。
蓮華敬愛也。
吉祥果(此[石榴]也)調伏也。
此具緣果或云俱錄果說在之。
(《大藏经》)后来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人们在佳节时更是会用石榴供奉。
由于石榴是在中秋前后成熟,因此在中秋佳节或重阳节人们有吃石榴的习俗。
在福建,有些地方就还保留着这一习俗,不过有些地方是吃蜜柚,因为那里盛产蜜柚,蜜柚和石榴特征差不多,寓意也是一样的,吉祥如意。
这些在文献中也有记载。
如:重阳。
以酒果糕等送诸女家,或遗亲识。
其上插菊花,散石榴子、栗黄;或插小红旗,长二三尺。
(《醉翁谈录》)清宫西暖阁几上虎钅享内,贡吉祥草。
乾隆时,曾与回部岁贡苹果、石榴、木瓜三果贮盘,绘为“岁朝图”,因以联句。
(《榆巢杂识》)石榴寓意富贵在文献中也能找到用例,如: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
(《燕京岁时记》)在我国还有用石榴叶石榴子酿酒的习俗,在佳节时喝这种酒,寓意甜蜜长久,富贵绵长。
(六)爱情并蒂石榴花、石榴果是美满姻缘的象征,它们比喻夫妻恩爱。
古时,定亲的女孩要给自己的心上人绣石榴荷包,作为爱情的信物。
潮汕地区嫁娶婚事,常于新房内放置放并蒂石榴,以示永结同心。
可见石榴在民俗中被赋予了指代爱情的国俗语义。
二、石榴因典故传说而产生的国俗语义关于石榴的传入有很浪漫的神话故事。
石榴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和石榴有关的传说典故而衍生出一些国俗语义。
(一)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一俗语来自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典故。
相传大臣们不跪拜杨贵妃,杨贵妃生气,就找机会和唐明皇告状,此后,大臣们见到爱穿绣有石榴裙子的娘娘便诚惶诚恐,拜倒在地。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就流传开来。
后来,“拜倒在石榴裙下”就被用来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石榴裙”也就有了类似风花雪月的国俗语义,这在文献中也能找到用例,如:来还有许多北方健儿,关东大汉,颠倒在她的燕脂掌上,石榴裙下,因以造成多少有趣的民国趣史,那是后话。
(《民国演义》)门盈车马。
虽然常受同行们忌妒,但男人们仍然争先恐后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而她独与茶李雪丹:“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第14卷第3期61江公子交好,公子是固怀的盈潘果。
(《古今情海》)(二)辟邪趋吉自古以来,石榴具有辟邪的这一国俗语义好像较少为人所知,但还是有文献记载的,如:上書彼人名。
於中夜乃至午時燒安悉香。